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初探

更新时间:2024-06-17 18: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初探

一、课题的提出

生活中有美,古诗教学中也有美。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它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一个切入点,尤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 7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警策着我们。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来试图改变这一局面:如创设情境教学古诗,利用音乐欣赏古诗,进行美的古诗教学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古诗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等,但总觉得这些教学模式内容丰富,且只留于形式,这样的模式教学,也只能是强硬地灌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更何况中国的古诗诗情画意充满了美感,这种模式教学却又让学生失去了那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反思过去,我们说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生受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同时,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而古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是一次自主体验的过程。近十年来,在美国兴起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阅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犹如吃饭,吃饭自然是吸收,但必须分泌唾液、消化液,伴随着倾吐消化液才能吸收食物营养。由此看来,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毫无疑问,必须十分尊重学生这种自主性 .

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完全处于整个学习探索过程之内。现在各种资料充斥着学生的生活,相信学生完全有能力利用自己手头的资料,利用自己已有的查字典解释字词的能力理解古诗。

三、课题操作策略

1.自主感悟,读准诗句。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首先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让学生大声朗读,“不求甚解”地读,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在读中自悟。 2.自主理解,画诗意图。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象,画诗意图。古诗把诗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熔铸在短短的几十字中,以少胜多,以大见小,给古诗教学鉴赏者留下充分的再创造的余地。

3.画演古诗,探究诗意。古诗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诗意图形成了,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又深了一层,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结合自己画出的诗意图,对照诗句说说或演演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四、课题实验成效

1.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通过赏析,理解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达到会背诵。

2.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探求,自学能力大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把古诗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发挥古诗教学的特有魅力;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对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

3.通过对古诗的学习与鉴赏,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古诗教学并不是为了学古诗而教古诗,该实验研究让学生跳出了单纯学古诗的境界,拓宽学习空间,渗透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的能力与素质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五、课题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来试图改变这一局面,进行美的古诗教学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古诗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等,但总觉得这些教学模式内容丰富,且只留于形式,这样的模式教学,也只能是强硬地灌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反思过去,我们说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生受益。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同时,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做法

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新大纲推荐了8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由此数量上的增加,可以明显看出,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古诗词教学,扩大小学生对诗词的阅读。对于古诗词的课堂教学,我认为,从阅读心理的一般规律和读懂古诗的基本要求出发,应该抓住下面几方面。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

内在节奏。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 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é,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 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 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

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

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 它的美,享受它的美,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

浅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新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笔者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认识和尝试。

一、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量的积累,“课标”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九年课外阅读量达以400万字以上。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教师要着力发现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样望月垂泪、见花生情,但也是一个内涵厚重,情感丰富的人。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由于古诗短小精悍,有好些诗在孩提时代学生已会背诵,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积累,加以引导,激活兴趣。如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开展“每日一诗”活动;偶有学生用上一、两句诗词,大加褒扬;采用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出游诵诗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背诗的积极性,开展诵诗擂台赛,评选背诗小能手。 二、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三、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过品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如有表现诗人才情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分不开的。也有体现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四、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苍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课堂,当学生已水到渠成之时,启示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开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学生从背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了一种生命的快乐。

总之,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师生共同生成的大课堂,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让语文课堂更大气开放——谈小学古诗文教学的拓展性实践

语文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往往以教科书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部,由此导致学生阅读面过窄,视野不开阔,对文本理解的局限。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广大教师逐渐明确拓展语文学习资源的重要性。什么是教学拓展?我想,教学拓展和延伸就是指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证课堂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练习,进行课外读写。简单的说,就是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前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后者可以让学生加深课内所学,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恰到好处的拓展与延伸能让语文课堂更开放!。 古典诗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教学与一般阅读文章教学比较,有其特殊性。古诗文富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点,博大精深,灿若星河,语言精炼,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内涵。而她只占小学语文课程的极小部分。为了让小学生能更多地接受传统诗歌的浸润,我认为古诗文教学中有必要进行延伸和拓展。 一、在古诗文教学中应为什么而拓展

(一)为帮助学生了解古诗文的历史文化背景,丰富学生知识而拓展 “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发”。诗词常常是作者的经历、思想、情感的外观。因此,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就要对作者的时代、人生经历、思想感情等“写作背景”有所了解,这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情感。(二)为激发学生情感,培养背诵古诗文的兴趣而拓展

新课标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我们由此认识到一个孩子的精神生命的根只有生长在传统文化的沃土里,才能培育出真正的民族气质,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后劲。但由于时代的变迁,生活境遇的悬殊,学生容易对古诗文产生“隔膜”——他们不能倾听小溪流水的淙淙声,不能倾听白日里融雪的水滴声和云雀婉转的歌唱;学生仅仅在背诵描述这些神奇事物的枯燥无味的干瘪句子。而背诵古诗文是否劳累,关键是看孩子的感觉,如果能充分激发学生热爱古典诗文的情感,背诵就像唱歌一样,很愉快的。那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1、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诗经》到《离骚》,从汉乐府到唐诗宋词,从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些文学经典就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河,不断涌入新的溪流,不断向前涌动;它的浪花既流溢着传统文化的风韵,又闪烁着每个时代的光彩。在古诗文教学中,这些传统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起着感染和熏陶的作用。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作用。 2、适当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本质的属性是想得到别人的赞赏。”每个学生都希望获得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称赞,

只要老师恰当地运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就能激发学生背诵古典诗文的欲望。 我在教完苏轼的《望湖楼醉书》后,试探性地问:“有谁还知道苏轼写的有关西湖的其它诗歌吗?”一只小手举得高高,她说:“还有一首很有名的,叫《饮湖上初晴后雨》。”“你能背给大家听听吗?”“能。?水光潋滟晴方好……?”这正是我想拓展的内容。于是,我把这首诗在黑板上写下来,与《望湖楼醉书》比较阅读,并表扬这位同学“博学,是背诵古诗小能手。”这时,这位同学脸上露出差涩而又得意的神情,其他同学则有的羡慕,有的不服气……

课后,马上有学生找到我,说:“老师,我能背诵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村枝……?”“老师,我也知道一首《题西林壁》……”“这有什么了不起,我还知道苏轼的一首词,叫《水调歌头》,王菲唱过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班很多学生拿出各自准备的诗词集,纷纷寻找苏轼的诗词,并津津有味地吟诵背诵起来。

由此,在学生多读多背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积累古诗文的目的。 (三)为填补留白,发挥学生想像而拓展

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认为,文本给读者留下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像去填充。读者必须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密码,这也就是发掘意义的过程。读者在发掘和填充“空白”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再一次创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找知识生成和拓展的空白,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创造潜能。我们可以利用文本所留出的“空白”,开展创造性阅读活动,利用教材中的未知领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

(四)为品味古诗人的语言美,感受古诗文的意境美而拓展

古诗文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拓展体验,细细品味。

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草》在这个方面可称经典之范例。诗中“荣”“枯”二字的理解是难点。于老师从一年有四个季节这一赏识入手,让学生先用简笔画画出每个季节小草的样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个季节小草的特点,然后,于老师在黑板上用一条线将四季划分为春夏与秋冬两个时段,请学生各用诗中一个字概括每个时段小草的特点,最后连起来说说。在这个教学片断中,于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巧妙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语言积累和诗意、诗境和谐地形成“对接”,自然而然准确地理解了“荣”与“枯”及整句诗的意思,体味了文字所传达的意蕴。

“春风吹又生”一句较易理解,于老师请学生自由上台,用简笔画的形式把自己的理解画出来,画好后,问大家对黑板上的画满意不满意,于是有学生提出没有画出春风,提出意见添画风后,又有学生指出风是无形的,应从小草被吹弯了腰来表现……在活跃、充满生机的自主学习中,学生理解了诗意,感受了小草的

勃勃生机。

(五)为开发学生智力潜能而拓展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奥托认为:“据我最近发现,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挑战,重在引导学生释放灵感,生成智慧。

而语文教育主要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学会综合地运用各种语文知识,并逐步从对语文的感受、鉴赏,走向对语文的创造性应用,使他们不仅善于继承过去,又能积极适应现在,更能勇于开拓未来,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

二、古诗文教学如何进行拓展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意图 (一)“超文本”阅读

小学是培养孩子一生阅读习惯的重要阶段。如果孩子从小都不亲近书籍,对阅读没有兴趣,那么他可能一生都会远离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也非常重视,不但单辟一节谈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还在其他很多方面都有涉及,如在“教学建议”中,就提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1)前瞻性阅读。即在教学古诗文前,让学生利用各种学习工具或学习资源查阅作者情况,包括生平、主要作品、经历,在社会中的地位影响等。如李白,是为后世留下最多作品的唐代诗人,在教学他的诗文时,可事先让学生对他的情况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性豪爽,嗜酒如命,有“诗仙”之称,诗作近千首;查阅

这首(篇)诗词(古文)所处的时代背景,既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又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听说能力,同时更深刻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思想。这种查阅的过程既是学生了解古诗文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过程,也是深化情感体验的过程。

(2)延伸性阅读。即把课文之外的内容纳入学生的视野。一方面观照诗文意思,另一方面又拓展了课文,使学生的解读有一种广阔感和纵深感。 延伸性阅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 “一篇带多篇”。即同一体裁同一题材的拓展。如:在任教《江雪》的最后一个环节时,可别具匠心地设计这样一个课外延伸:自学《题秋江独钓图》。让学生通过拓展阅读、自主感悟、合作学习,进一步掌握诗的规律、特点,实现“教为了不教”、“语文课本只是一个范本”的教学理念,学生通过比较也进一步加深了对文本《江雪》的理解、感悟,可谓一举两得,实现了文本与超文本的有机融合。

② 充实体裁。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五绝、七绝古诗数量最多,五言、七言律诗、乐府诗、词及简短的文言文数量基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从作者或诗文内容着手,充实体裁,进行拓展阅读。例如学了李白的七言绝句《送孟浩然之广

陵》之后,可以推出李白的五言律诗《送友人》(“青山横北郭”)两者都是送别诗,体裁不同,可进行比较阅读。

③ 拓宽题材,除教材中多见的写景诗篇外,对写人、记事、抒怀、寓理的诗文或现代散文、诗歌、传记等也适当增补。力求题材广泛,全面滋养,如:除根据教材中的古诗寻找同作者、同题材的作品外,还可收集与其他白话文有关的文章。例如上《春日》、《游园不值》时,可结合朱自清的经典美文《春》教学,感受不同时代同样的生机勃勃的春天。 (二)读写迁移

迁移是把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情境的能力,是原有知识、技能、活动对新的知识、技能、活动的影响作用,它在实践活动中方能产生并发挥作用。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学完一篇诗文,应依据诗文特点,指导学生完成有趣的续写、扩写、改写、仿写、自编自演、写读后感等活动,在各种迁移活动中学习语文,发展自我。如依据《游园不值》把它改写成白话文,如模仿《晓出净兹寺》写一首有关夏日的古诗等 。 (三)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堂的教学拓展是属于综合性的,是融多项内容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整合性拓展,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拓展点,通过适度的课内外拓展,让课堂变得更加美妙,让语文变得充盈而丰富!让学生轻松有效地学好语文,最终达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拓展。

古诗文是一种审美文化,一种艺术文化,是浸透着礼乐精神的文化。少年儿童有天生的形式感,通过韵律节奏,表达出理解和创造的力量。在古诗文教学中,通过文本与艺术的内在联系,精心地将文本和音乐、美术、图像等进行巧妙组合,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出发,从与学生思维可以对接的话题入手,营造具有丰富文化和艺术意蕴的美的教学环境,使教学中既有激扬语言的豪情,也处处洋溢着甜美、温情与浪漫。因此,将古诗文学习与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融合,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美国著名教授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

三、怎样的拓展和延伸才恰到好处

教学拓展也会步入另一歧途:不适时机与过度。 一位教师执教第七册古诗《早发白帝城》时,依次出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望天门山》、《山中问答》、《戏赠杜甫》、《军行》引导学生学习,希望学生在厚实积淀中提高语文素养。殊不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进行大容量的拓展削弱了学科教学的基础性,挤压了学生理应拥有的读写时间,该掌握的得不到落实,该理解的仍一知半解。试问:这种拓展何以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把握好拓展的度,遵循适时、适量、适度的原则。我认为,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度”: 1、教学资源的拓展要把握好“量度”

教学资源的拓展要适量,太少了,作用不大,太多了,又会喧宾夺主。到底多少才合适呢?这要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来确定。每篇文本的教学都有明确的目的,拓展资源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我们不能为了拓展就大量堆砌资料,甚至把语文课上成其它课。

2、教学资源的拓展要把握好“深度”

我们在进行教学资源的拓展时,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结构特点进行适度的拓展。不要因为拓展这一形式的需要就忽略学生的接受理

此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读者欣赏之后不免揣测:作者到底有怎样细密的心思呢?作者想通过这首小诗暗示我们,生活中处处有能拨动我们心弦,有能让我们感动,能启发我们思考,能激励我们奋发的美好的人和事。我们要在学习和生活中丰富情感,锤炼心志,陶冶情操。

亲爱的婆婆 四(3)黄小明

新年到了,

我拜托风儿给您送去最衷心的问候。 我叮嘱小鸟给您捎去最动听的音乐。 祝您永远快乐!

巧妙的构思,对仗工整的诗句,表达对婆婆深切的思念。百善孝为先。这首小诗告戒我们要敬重长辈,珍爱亲情,学会感恩。

春思

五(1)班 黄丽丽

春春风风携携春春雨雨,,

悠悠悠悠泥泥土土香香。。 此此情情生生此此景景,, 怎怎不不思思故故园园??

小思一温小作作者者触触境境生生情情,,思念念故故土土,,一个个问问号号营营造造出出幽幽幽幽而而浓浓浓浓的的思思乡乡之之情情。。温家家

宝热首爱这宝总总理理教教诲诲我我们们,,热爱爱祖祖国国,,首先先要要热热爱爱自自己己的的家家乡乡。。爱家家乡乡就就是是爱爱国国。。这首首诗诗提无心不不提醒醒我我们们,,无论论身身在在何何处处,,心中中都都要要装装着着自自己己的的家家乡乡。。不能能给给家家乡乡摸摸黑黑,,不能能给给家家乡乡亲亲人人丢丢脸脸。。

三(1)班 刘秋豪 浓浓香味四处飘, 引来蜜蜂勤采蜜。 不知花瓣落多少, 好似蝴蝶在舞蹈。

从“引来”、“不知”、“好似”这些用词,看出小作者老练的诗风来自日常的积累。把落花比喻为蝴蝶舞蹈,十分形象生动鲜明。花儿奉献了香气又奉献了美丽,小作者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幸福源于助人为乐。

春海 三(2)班 袁雨茹 桃花红红满树开, 梨花雪白似银海。 油菜黄黄满地金, 万紫千红春来临。

小作者深谙“诗中有画”之真意,调色斑斓,万紫千红,美不胜收。这首诗以万般明朗的色彩宣示:生活是多么美好!大自然是多么美丽!我们不可虚度年华,要珍惜大好春光,努力学习,绽放自己的旖旎光彩。

六、把古诗词教学与编剧结合起来

把古诗先写成剧本,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排演,然后在课堂进行正式演出。 例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清明诗,千古绝唱,大概是中国妇孺皆知的。 如果改成这样断句,则成为一场“像模像样”的话剧剧本:

时间:清明时节 背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人物:行人 幕启:

行人撑破旧油纸伞,做欲断魂状出场。遇牧童。 行人: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作遥指状):杏花村!

七、把古诗教学与相声、小品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

我们曾经编写了一个相声段子,叫做《古诗知多少》,先在课堂上表演,后来又在学校艺术节上演出,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博得台下一片欢呼。

八、把古诗词教学与诗词美读结合起来

美读建立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建立在对诗人所处时代大背景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建立在对诗人生平际遇以及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深刻认识基础上,建立在对诗词写作具体背景洞察的基础上。我们向学生简单传授一些诗词押韵、平仄和朗诵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带领学生美读。我们还经常性地播放名家古诗词诵读,与学生一起揣摩训练。古诗词美读先以课堂为主逐渐向外扩展。每个班级成立朗诵组,每个年级成立朗诵队,学校成立朗诵团,经常性地参加校内外诗词朗诵表演和比赛,以此为核心辐射全班、全年级,乃至全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校学生古诗词诵读蔚然成风,与经典诗词有关的画诗、唱诗等活动也轮番上演。诗词课堂教学生机勃勃,魅力无限。

古诗词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现在的古诗词教学常常采用“释题——读通诗句——解释字词——串讲诗句

——总结思想”的老五步法,花大量的时间串讲诗句,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把完整和谐的诗词艺术品分解得支离破碎,把其中所蕴含的意境美扫荡殆尽。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丝毫不能体会诗词中蕴藏的情感,更谈不上品味其意境美。作为师者的我们,只能是空悲叹:古诗词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的不容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古调虽好空自爱,今人无心多不弹” ——诗性泯灭 陷入困境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并推荐了70篇。对于这些古诗词,我们进行了悉心地指导,在全校上下开展了“诗词进校园”活动,每天背诵积累。有一部分学生确实已经熟读成诵,烂熟于心,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有几个人能将这些优秀的诗文应用到实际的口语交际和习作训练当中呢?更让我痛心的是,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期,却远远没有自己记忆深刻、持久。不禁让我感叹:何时才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这就是古诗词的悲哀!我想,学生对于古诗词表现出的“不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诗词本身的不可解。我们进行古诗词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但忽视了,诗词一旦被人为的用一些语句去解析,诗词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样子。中国大多数文论家都主张:以“会意”的方式来感受和传释历代诗歌作品,这样,我们才有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在言外”、“言不尽意”的说法。我们在教学中,如果以现代语言、现代思维去“硬译”古诗词,把诗中的“意”直解为“义”,就使古典诗词失去了其本来的韵味,失去其独有的意境及精神价值。诗只能是凭借自己内在的语言,使学生贴近它,用心去感受诗词中的意境和诗意。 2.周围环境的改变。和千百年前相比,我们用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进行交流、阅读、习作,语言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学生,跟随着文化多元发展和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步伐一同成长起来,大众媒体文化(比如网络文化、影视文化)占据了学生的生活空间,时代已经不再要求我们像古代的诗人那样在低吟浅唱中浑然无我,写下不朽之作。

3.教育自身的因素。教科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核心,但在选编古诗 词上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在课外的诗词阅读上,则多呈无序、随意状态。教师在踏上讲台后,生活的压力,工作的繁重,校园外缤纷世界的种种诱惑,使得“偌大的世界,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更多的教师为了对付考试,指导学生背诵知识性的条文,如作者名字、作品名称、内容大意、地位价值等,而对于作品本身极少品味。在教学中,往往表现为:重内容,轻意蕴;重传授,轻感悟;重背默,轻朗读。这样,课堂也了无神采,索然无味,促成了学生对古诗词的不爱。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性复活 古诗新教

“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留心做一个有心人,就会发现在语文教学的领域中

到处都有可以让学生爱上的东西,古典诗词也不例外。古诗词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和哲理的境界中细细品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高涨的学习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那么,我们不妨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1.体味:“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

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有十分精辟的论断,他们强调读诗主要是品味诗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意,一种情,一种韵,而不要落得太实,同时,品味诗词的过程也应当是一种个体行为。因此,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只有读,才能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到诗之妙。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写香菱跟黛玉学诗,香菱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例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个?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宝玉听了香菱的讲诗赞道:“既是这样,也用不着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也在他的《创作的经验》中写道:“我想到的东西都会不由自主地变成画面。如果不出现画面,没有可视性,我仿佛就抓不住它们。” 因此,我们在诗词的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形成意象,体会诗境。

如:在教学贺知章《咏柳》(三年级下册)一诗时,对于千古佳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如果仅停留在串讲句意上:“这细嫩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这无疑把鲜活的诗句缢死于苍白的解释中。为此我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想象,“春风看不见,摸不着,作者为什么把它比作剪刀呢?”学生说:春风轻轻地吹过柳条,柳叶悉悉梭梭响,仿佛春风正在修剪柳叶……这样的再造想象,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能使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各种物象所构成的和谐的艺术整体形象。接着我再次启发学生想象,“是谁在握着这把剪刀呢?”学生的想象进一步被激活了,是“春姑娘”,“春天的使者”,“风婆婆”,“春天的力量”,“大自然”……学生思维的灵性和创造的活力,升华了课堂的教学气氛。诗的情韵徐徐展开,让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2.绘 诗:“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读书的过程就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由有声的语言变成有形的画面——既入于眼,又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形于画。在诗词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用图画表达与诗相同的意境。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画,强化对诗的理解,感受诗中的神韵,使他们更深刻地领悟诗词中用字的传神和内在的精髓。通过自己设计图画,动手绘制图画的过程,比起单独地阅画,也更能调动学生们学诗的积极性。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一幅画本身就是一首诗,古人喜欢的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草》的教学,我们可以借助简笔画,画尽草的枯荣,画出草的生命力,更是以简洁的图画引领二年级的小朋友领悟了草的精神。 又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四年级下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教学时,我主要采取学生自学,教师点拨的方式,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然后,说说自己从诗中看到的景物;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6k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