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格式样文

更新时间:2024-04-23 11:3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西安培华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 从《西厢记》《牡丹亭》看超越

传统意识的光辉女性形象

姓 名 吴 霞 院 系 文法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学 号 1B071262 指导教师 张 萍

西安培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从《西厢记》《牡丹亭》看超越传统意识的光辉女性形象

摘 要

《西厢记》和《牡丹亭》是中国戏曲艺苑里的两朵奇葩,反映了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追求自由爱情的理想,是我国古代描写爱情问题上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一直为人们推崇备至。被誉为我国古典戏剧的“双璧”,不仅因为它们突破了前人关于爱情婚姻的主题内涵,而且还由于其分别塑造了崔莺莺和杜丽娘这两个各具时代特点且具有超越传统意识的叛逆精神和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崔莺莺和杜丽娘都出身于名门宦族,从小受着严格正统的封建教育,她们通过自己对命运的认识,对礼教的反叛,对爱情的追求最终“有情的终成了眷属”。由于她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她们追求爱情幸福的方式也各异,她们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自己的生命价值,唱响一曲曲反封建礼教的赞歌,她们不愧是文学史上女性光辉形象的典范。

关键词:《西厢记》;《牡丹亭》;崔莺莺;杜丽娘;女性形象

I

西安培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从《西厢记》《牡丹亭》看超越传统意识的光辉女性形象

Abstract

\Xishuang ji\flower reflects the young men and women to break the bondage of feudalism and the pursuit of freedom love ideal, is our country ancient description of love, the landmark of the works, has been highly took for people. In Chinese ancient drama is known as the \only because they broke through the previous about love marriage of theme, but also because of its shape CuiYingYing and du respectively the two discussed. Essentials era characteristics and beyond its traditional consciousness rebellious spirit and personality traits of artistic image. CuiYingYing and du all impeccable official, grew by strict family education, their feudal orthodox through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fate of ritual rebelled, to love the pursue ultimately %ultimate lovers be\Thanks to their place in the age, environment is different, they pursue love happy way also different in different ways,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his own life value, made against feudalism hymns of one after another, they not the kui is a literary history female glorious image model.

Keywords: \

II

西安培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从《西厢记》《牡丹亭》看超越传统意识的光辉女性形象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目 录 ......................................................... III 1 绪论 ......................................................... 1 2 从《西厢记》《牡丹亭》看超越传统意识的光辉女性形象 ............ 2

2.1 超越自我,超越生命的不屈抗争 ................................. 2 2.1.1 孕育抗争者的特殊时代背景 ...................................... 2 2.1.2 不同生活环境展示反抗性格成长过程 .............................. 3 2.2 女性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不断深化 .................................... 5

2.2.1 崔莺莺之觉醒 .................................................. 5 2.2.2 杜丽娘之觉醒 .................................................. 6 2.3贵族女性叛逆形象的深刻内涵 .......................................... 7

3 结论 ........................................................ 10 致 谢 ......................................................... 11 参考文献 ...................................................... 12

III

西安培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从《西厢记》《牡丹亭》看超越传统意识的光辉女性形象

1 绪 论

文学作品是反映生活的,而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作家创作文学作品,便自然地要把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带到作品里去,提出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构成了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作家是通过描写现实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来体现主题思想的。戏剧艺术就是靠塑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描写出人物的命运、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主题思想的,只有在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展开戏剧冲突,在戏剧冲突中揭示人物命运,才能吸引人、感动人。

《西厢记》和《牡丹亭》主题思想的表达是靠塑造出血肉丰满的剧中人物体现的,两剧都表现了反封建的进步题旨,而这种反封建主题都集中于青年男女在婚恋问题上与封建礼教的尖锐冲突上。两剧的主人公都是来自封建营垒中具有叛逆性格的贵族小姐,她们都对“情”有独钟,以“情”反理,大胆冲破封建礼教,以各自的反抗方式和特殊效应诠释着生命的意义。作家把她们刻画为饱读诗书,美丽多情的少女,都在爱情上悖逆封建礼教,成为反抗礼教压迫执着追求爱情的先驱者。她们无疑是两部剧作里清丽娇柔、彪炳千古的女性形象,是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勇于反抗的精神力量的化身。

由于两剧产生的时代不同,人物生活坏境不同,人物性格因素不同,所以作品的主题深度及人物形象内涵也有差异,然而正是在各种差异中她们的女性形象才熠熠生辉。本文从主人公与命运的不屈抗争、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贵族女性叛逆的形象内涵进行比较分析,展现了两位女性超越自我,超越生命的抗争思想及叛逆性格的深刻内涵,从而突出作为意义承载体的关键性人物崔莺莺、杜丽娘超越传统意识的光辉女性形象,以透视其艺术形象的深刻内涵。

1

西安培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从《西厢记》《牡丹亭》看超越传统意识的光辉女性形象

2 从《西厢记》《牡丹亭》看超越传统意识的光辉女性形象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戏曲家用生命点燃的人物形象,她们精美隽永,温婉可人。由于时代与所处环境等的不同,她们的形象也独具异彩,她们与命运抗争的爱情,犹如两颗璀璨的明星,划出中国女性为追求自由爱情不懈抗争的轨迹;从她们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和不断深化;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两个贵族叛逆女性,她们又有不同的叛逆性格内涵。这些迥异之处,使这两个女性各具特色,成为我国文学画廊中两个耀眼的光辉女性形象。

2.1 超越自我,超越生命的不屈抗争

2.1.1 孕育抗争者的特殊时代背景

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须表现为对某一种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①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元代形成,虽然它的故事背景为唐代,但其所表现的精神内涵,无疑是对元代社会的一种客观反映。一方面,民族压迫政策在客观上强化了“门第观念”,使魏晋以来的封建等级婚姻制进一步畸形发展,在《西厢记》中,老夫人极力维护“相国家谱”的清白,“三辈不招白衣女婿”就是这个原因。另一方面,元朝立国后,蒙古民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的撞击,使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遭到了严重削弱,使长期以来压在人们心头的封建礼教的磐石随之移动,造成了思想相对松动和活跃的局面。青年男女和下层人民,蔑视礼教、违反封建伦理的举动越来越多,这无疑有助于崔莺莺叛逆思想的萌生。另外,元朝从建立到仁宗延佑二年,将近五十年未曾举行科举考试,原来只会在故纸堆中讨论生活的儒生失去仕进机会,地位一落千丈,沦为社会最底层。他们中一部分人为求得生存不得不出入勾栏瓦肆,嘲风弄月,创作了大量有关爱情、婚姻的杂剧,社会风习为之一变。这势必会给当时门第衰败的崔莺莺提供“越礼”的契机,启发了她的叛逆思想。在《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君瑞一见钟情的地点就在普救寺,爱情酬答的情诗,也都受到当时社会风习的影响。此外,随着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反映市民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进步势力逐渐增强。那些流连于市井和市民阶层联系密切,而且有相对独立人格的“书会才人”们成为市民阶层的代言人,他们塑造出一个个本阶层的人物形象——崔莺莺。崔莺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她肩负着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

①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3页。

2

西安培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从《西厢记》《牡丹亭》看超越传统意识的光辉女性形象

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的责任,她无疑是时代进步发展的先驱。于是作者借莺莺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牡丹亭》所处的是封建社会不断滑向低谷的明代。杜丽娘和崔莺莺都是贵族千金,教养和经历颇为相似,但杜丽娘所处的时代更让人窒息,对妇女的钳制更无以复加。思想统治成为了没落统治阶级垂死顽抗的一种惯常手段,他们大力鼓吹程朱理学,这样,宋代所形成的程朱理学体系,在明代发展到了极致。理学家们用唯心主义的思想方法设计的宇宙图式和自然法则来解释人生,认为人的仁义道德,如同宇宙法则那样天经地义,不可抗拒,所以人们必须“存天理,灭人欲”。皇帝后妃亲自编写提倡贞操节烈的妇女道德教科书,大肆宣扬所谓的贞妇烈女,以束缚和愚弄广大妇女。由此可见,明代的妇女在精神和肉体上所受到的压迫和摧残更为严重,这种理学统治的强化,使杜丽娘根本不能像崔莺莺那样邂逅青年男子,因此,杜丽娘的爱情只能靠自己的本能觉醒,靠自己灵与肉的不懈追求,才能实现。因而,她的反抗显得更坚决、彻底,性格也更为坚强。另外,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给社会注入新的生机。思想界出现了富有叛逆精神的王守仁心学思想和杰出的思想家李贽的“异端邪说”。王守仁把外在权威的“天理”拉到人的内心,变为自觉的“良知”,从而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统治,提高了人的自觉意识。李贽的批判锋芒,指向了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反对男尊女卑的观点,提出了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的思想。汤显祖则进一步将包括情欲在内的追求现世享受的“情”与“礼”相对立,提出了“世总为情”,“情有者礼无,理有者情必无”的命题,极力宣扬“情”的解放。所以,在这样一个对人性的扼杀空前和进步思想活跃的时代里,塑造出一个要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杜丽娘也是时代的必然。 2.1.2 不同生活环境展示反抗性格成长过程

《西厢记》一开始就描写了崔莺莺生活在礼教的压抑束缚中,崔相国生前,出于“家世利益”,把女儿许配给郑尚书之子郑恒。崔相国死后,老夫人为了维护家世利益,处处用封建礼教那一套对女儿严加管束。平日莺莺“潜出闺房”老夫人就要立即召来训斥,“夫人怕女孩儿春心荡,怪黄莺儿作对,怨粉蝶儿成双”。从红娘的一段话中就可以看出她生活在怎样的坏境中,“??道不得个‘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俺夫人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年至十二三者,非呼召不得辄入中堂。向日莺莺潜出闺房,夫人窥之,召立莺莺于庭下,责之曰:‘汝为女子,不告而出闺门,倘遇游客小僧私视,岂不自耻。’莺立谢而言:‘今当改过自新,毋敢再

3

西安培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从《西厢记》《牡丹亭》看超越传统意识的光辉女性形象

为。’??”①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中另有所爱,那既触犯了相府小姐的家规,又违背了尚书媳妇的妇道,正是这双重枷锁,造成莺莺无穷的苦痛和哀怨,然而也正是这双重枷锁促使她更加渴望自由爱情,迫使她走上叛逆之路。而普救寺的特殊环境,恰成了孕育爱情的条件,佛殿乍逢,莺莺的青春和生命惊醒了。佛殿之上莺莺偶遇张生,就一见钟情,“亸着香肩,只将花笑捻。”红娘喊她回避,而莺莺再次做出大胆之举,又流露顾盼之意:“旦回顾觑末”。看她自己的描写:“往常但见个外人,氲的早嗔。但见个客人,厌的倒褪。从见了那人,兜的便亲!”在佛堂圣地莺莺竟对一陌生男子一步一回头,早把封建箴规抛至脑后了。随后又与张生墙角联吟,暗送情意,传书递简,私下幽会,可见她在圣堂之中,步步主动,寺院之内,处处留情。为追求自由爱情她走上了一条违背封建纲常的叛逆之路。

但作为贵族小姐,崔莺莺要走上叛逆礼教追求自主婚姻的道路,不会轻而易举,必然是艰难曲折的。如《惊梦》中的描写的:“下下高高,道路坳折,四野风来,左右乱踅”。在她生活的那个时代,所谓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势力是无所不在的,它不只存在于社会上、阶级关系上、她母亲身上,也存在于她自己的灵魂中。所以她的背叛不只是要触犯她的阶级,更重要的是必须背叛她所属的那个阶级所反映在她自己性格中的那些习性、教养和观念。尤其是后者,使她的背叛的行动充满了矛盾、痛苦和戏剧性的冲突,所以莺莺性格常会显露出“假意儿多”,从她内心而言对爱情的追求是主动、大胆的,性格中有炽热的一面;可作为大家闺秀,在“小梅香伏侍得勤,老夫人拘系得紧”的情况下,她又得时时顾及自己的身份,将真情掩饰起来,装假做伪,显得心口不一,遇事总不那么“理直气壮”,这又体现了她性格中矜持的一面。例如,她急不可耐地要读到张生通过红娘传来的书简,可待到红娘把书简帖放到妆盒上,莺莺却假怒起来,勃然变色,“厌的早疙皱了黛眉,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氲的呵改变了朱颜,”还声称要拿简帖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的下截来”。她装腔作势地要红娘责备张生,“着他下次休是这般”,其实传去的却是私约张生相会的情诗。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既是急切主动,又是忐忑不安,然而在那样的环境里,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矛盾现象。这种内心矛盾的发展变化,表现出莺莺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符合她的身份和性格特征的,也说明了莺莺在反封建礼教的艰难历程中没有轻易被矛盾、困难所羁绊,而是通过自己不断努力、抗争,战胜了并克服了她的外部环境和内心矛盾。最终在“情”与“礼”的抗争中,挣脱“礼”的束缚,突破了自己的思想禁锢,战胜了自己,超越了自我。

①王实甫:《西厢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09页。

4

西安培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从《西厢记》《牡丹亭》看超越传统意识的光辉女性形象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与莺莺一样,也受着封建礼教的严格束缚,完全被家长主宰着自己的命运,她的生活环境更冷漠、更严酷、更加令人窒息。她生于名门,长于深闺,四堵高墙把她与现实完全隔离,正常的活动是看书、刺绣和睡眠。她除了父亲与老师外,见不到任何男性,在这样的家庭中她像一具行尸走肉,礼法、家规、女诫、妇道等,像一重重的枷锁,紧紧地套在身上。因疲乏,她白天稍微困一会,却被认为是行为放纵,有失检点;就连她在裙子上面绣了对对双双的花鸟,也要引起封建家长的大惊小怪,看作是了不得的邪思妄念。就这样她被驯服得像头羔羊,丫环春香说她:“名为国色,实守家声,嫩脸娇羞,老成尊重。”但她的父亲仍不满足,又特意请来老师教其读书,目的不是要她学文化、长知识,而是希望女儿能在“后妃之德”的经典中学习贤妃淑女的楷模。她纵然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但却不得不把火一般的热情和理想,深深地埋藏在心灵之中。可怜丽娘长到如花岁月,竟连家中偌大一座后花园都未曾去过,在她周围,恰似一个封建礼教的铁樊笼,严酷地禁锢着她的身心。

在这样的环境中,她没有莺莺那样幸运,没有像张生那样的人向她求爱,也没有像红娘那样的人给予帮助。尽管这样,她还是丝毫没有放弃。生存的环境不能提供给她现实爱情的条件,她便执着地到梦中寻求,以至对着那棵象征自己爱人的梅树发出“生则恋,死则葬”的内心倾诉,大胆袒露了自己超越生死、不受封建礼教束缚的“至情”。足以见得她爱的真,爱的切。然而,现实与梦境的巨大反差,以致使丽娘不得不付出燃尽生命全部能量的代价,病死于寻梦觅爱的徒然渴望之中。丽娘以死抗拒着封建礼教的重压,以生命讨还自由的真谛。进入鬼域的丽娘更为大胆,将真情演绎的淋漓尽致,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愿为爱情而生,所以她毫不顾忌地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再生。“冥判”后,她不用媒妁之言,自己深夜敲开情人的房门,表白心愿,结下“生同室,死同穴,永做夫妻”的海誓山盟。复生后她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承认。由此看出,杜丽娘是在不断的斗争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并坚持斗争而取得最后胜利。她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闪耀着那个时代新思想的光辉。她反抗的个性是极富超越意义的,她执着的追求体现了人性的觉醒,体现了一种“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超越生命意义的抗争精神。

2.2 女性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不断深化

2.2.1 崔莺莺之觉醒

《西厢记》塑造的崔莺莺可谓我国古典戏剧文学最早追求自主婚姻、反抗封建礼教

5

西安培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从《西厢记》《牡丹亭》看超越传统意识的光辉女性形象

的贵族少女的典型,在这位富有光彩的人物形象身上,已初步呈现出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萌芽。女性意识觉醒的发展在莺莺身上主要表现为对平等爱情婚姻的追求,这不仅是她清醒的自我意识、全面情感观照的表现,也反映出那一时代的封建女性对自身命运的深层思考。

崔莺莺女性意识觉醒表现在,首先她的婚姻观是以个人情感为基点,没有传统的门第观念、家世利益。莺莺是相国小姐,张生虽是尚书后代,但当时已沦落为穷书生,他们之间已经不存在门当户对的条件,有的是来自方方面面的指责和压力。但是当莺莺看到张生因自己而病倒时,便毅然冲破礼教的规范,以身相许。她认为:“如顾小行,守小节,误兄之命,未为德也。”她能“不恋豪杰,不羡娇奢,自愿的生则同衾,死则同穴。”向往“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眷属”爱情理想。其次,莺莺将爱情摆在了功名利禄之上,她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强似状元及第”,视功名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如,在送别张生赴试时,老夫人明确地向张生“下达”严令:“我如今将莺莺与你为妻,只是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你明白便上朝取应去,我与你养着媳妇,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可是当老夫人离开后,莺莺对张生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并且还特别嘱咐他:“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休却‘金榜无名誓不归’。”从这可以看出,莺莺对老夫人的逼试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对于功名表示了极大的厌恶。再次,她追求爱情专一性,对自身命运深思。对张生“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的叮嘱,长亭送别时对未来清醒认识和担忧:功名不成,婚姻化为泡影;功名成就,即使不遭抛弃也只怕免不了落入“一夫多妻”的窠臼等,这些描写都可以看出她对女性人格、尊严平等要求的萌芽,是对“夫贵妻荣”传统观念的超越,显露出她意识觉醒的光芒,预示着她意识真正的觉醒及其抗争、叛逆的延续性。 2.2.2 杜丽娘之觉醒

如果说崔莺莺形象体现出的女性意识觉醒尚处在半开半合的萌芽状态,那么《牡丹亭》塑造的杜丽娘式的“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①的人性中“至情”的追求,更显示出女性追求个性解放的新要求。

首先,较之崔莺莺的自我意识觉醒,杜丽娘的觉醒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主动性,莺莺的爱情是在与张生偶遇后产生的,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基础与女性生活环境的相对自由,而丽娘处在更森严的礼教管束下,她接触的人除了父母、丫环就是迂腐的教书先生

①孔尚任、王实甫、汤显祖等:《中国古典四大名剧》,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年版,第265页。

6

西安培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从《西厢记》《牡丹亭》看超越传统意识的光辉女性形象

陈最良,根本不存在与青年男子偶遇的机会,不会有“张生”向她求爱,“红娘”为她传简,她的命运更严格地操纵在家长手中。父母一心一意想把杜丽娘培养成为“德、言、容、功”兼备的标准的封建淑女,然而事与愿违,丽娘不但没有受到《诗经》中“后妃之德”的感召,古老恋歌反倒唤起了她潜伏于心的爱情欲望,使她产生疑问“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何以人而不如鸟呼?”她抛弃了“凡少年女子最不宜艳妆,戏游空冷无人之处”的家训,大胆偷游后花园,原是为的消遣,却导致她第一次发现自己的生命和春天一样美,立刻表明自己“一生儿爱好是天然”。大自然诱人绚丽的春色,触发了她的青春活力,在她心里产生强烈的震撼,致使她慨叹:“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①大自然的景色唤起她心中最原始的人生欲望和对爱情的憧憬,使她以无比坚强的毅力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理想中的爱情。其次,杜丽娘对于爱情自始至终超越生死界限的追求,更突出地表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强烈的求情求偶的原始欲望使杜丽娘在梅树下“因情而梦”,现实与梦幻、礼教与情感的格格不入,使杜丽娘“因梦而死”,她的死是对禁锢人性的礼教最强烈的控诉。而死并不是她追求爱情的终止,相反却是她反抗高潮的开始。死前,她亲自写真,叮嘱春香藏在后花园太湖石底,因为她期待梦中情人能发现,“有心灵翰墨春容,傥知那人知重”。她希望“有回生之日”,念念不忘“怎能勾月落重生灯再红”!她虽死,但她强烈的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精神,决不会泯灭。所以,她的追求超越了生死,使她女性意识觉醒的彻底性表现的更为突出。再次,杜丽娘生还后捍卫爱情的果决,使其女性自我意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复生后的丽娘必然再次受到现实礼教的钳制,面对父亲不承认女婿的困境,她开始了捍卫爱情的又一次努力,如:“[外]离异了柳梦梅,回去认你。[旦]叫俺回杜家,讪了柳衙,便作你杜鹃花,也叫不转子规红泪洒”在与父亲争辩的唱词中,那种“宁不做杜家女,也要作柳郎妻”的愿望,显示出其为了爱情宁与封建礼教家庭决裂的强烈的个性意识。杜丽娘对个人情感的追求是其人性的觉醒,由此产生的对于封建礼教反抗的动力则更具有个性解放色彩。

2.3贵族女性叛逆形象的深刻内涵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作为一名贵族女性叛逆者,不仅仅因为她敢于一见钟情,主动争取自由婚姻,更应看到,她反封建思想中可贵的进步因素。如,她为追求自由爱情,敢

①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4 页。

7

西安培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从《西厢记》《牡丹亭》看超越传统意识的光辉女性形象

于蔑视门第观念;把爱情看得高于功名利禄。这与同时代的一些女性看重“夫荣妻贵”的思想是根本不同的。这种重情轻利的婚姻基础,使她的爱情经受了曲折而严峻的考验。而这种思想表明,莺莺彻底地叛逆了封建礼教,不仅追求自由的爱情,而且鄙弃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念。因此,如果说崔张相遇是偶然的机遇,那么他们可贵的进步思想因素,倒是促使他们相爱至深的必然因素。

莺莺是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以贵族少女身份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女性,她的反抗精神是光辉的,她是伟大妇女的榜样。她身上标志着古老的封建礼教的压迫,已经激起了本阶级成员的反抗。因为,在那个时代这个阶层的妇女不可能得到专一的爱情,封建的婚姻常是一种政治行为,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利益,而且一夫多妻也消灭了爱情本身。所以,莺莺把维护这种专一爱情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是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她已不仅仅是个体的自己,而是那个时代各个阶级塑造出的的形象代言人。她的光辉典范形象不仅启发了当时和后来的乃至现代更多女性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命运,也呼唤着更广泛意义的女性解放时代的到来。这一形象的塑造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强有力的指出了自由、幸福和青春的意义,为更多追求自由幸福的青年人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道路,为之后的女性解放,妇女地位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在古代众多叛逆女性之中,杜丽娘有着崭新的思想特征。首先,她以“至情”超越传统意识,体现了自我个性意识的觉醒。她敢为理想的爱情,寻梦伤逝,敢为“至情”的幸福生活,魂荐枕席,死而复活,敢为“无媒自合”的婚姻奔走呼告,据理力争。这是以“真情”向礼教宣战,这种“真情”、“至情”,是宋明理学家所痛诋的万恶人欲,是和程朱理学相对立、相抗衡的。所以杜丽娘的追求,是自我个性意识的觉醒,洋溢着叛逆的勇气,带有独立自主的人格精神。在封建礼教膨胀强化的时代,她的叛逆思想带有崭新的色彩,她敢想、敢爱、敢死、敢生、敢于过一个真正人的生活。其次,杜丽娘超越生死的“至情”,体现了其叛逆性和斗争性的果敢与坚决。她死后仍没有放弃对爱与自由的追求,她执著不懈的斗争精神,在死后表现得更彻底。唐代诗人李商隐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杜丽娘却不然,她不仅死前描下春容,放在紫檀匣中,藏于湖边以期待梦中人能发现,而且到了“地狱”里仍为爱情而奋斗。杜丽娘之死并不是她性格发展的终结,而是她理想中喜剧的开端,由生到死,由死又复生,关键就是“情”。王思任在评述杜丽娘在“地狱”里,仍念念不忘打听柳梦梅的姓名这一行动时,写道:“杜丽娘隽过言鸟,触似羚羊,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暝,獠牙判发可押而处,而‘柳’、‘梅’二字,一灵咬

8

西安培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从《西厢记》《牡丹亭》看超越传统意识的光辉女性形象

①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这的确切中了杜丽娘叛逆性格的特质。正是被这种真情所感召,

爽快的判官和富有理解力与同情心的皇帝都加入了她的阵营,从而使她起死复生,称心结婚。她用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斗争,为后世谱写了一曲令人心醉、心悸的爱情颂歌!这一形象“肯定了人的情感,肯定了人的生命欲望,肯定了人的自由,将人的解放从政治的层面推进到了生命本质的深度,以超越生死的无畏的勇气唱出了一曲情的颂歌,从而树立了

②中国戏剧史上的里程碑地位”。这一形象在广大妇女中引起强烈反响,激发身受迫害的女

性自我觉醒,奋起反抗,争取自己合理的权利,有着很深刻的时代、社会意义。由此可知,杜丽娘形象的深刻涵义不仅在于对封建婚姻的批判和对理想爱情的追求,还在于通过杜丽娘的生活环境及人物关系,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的禁锢和窒息;她执着追求的艰难历程,绽放着肯定人欲,张扬个性自由的进步思想火花;她的遭遇和反抗精神有着广泛的代表性,因而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提供了一个不朽的光辉女性形象。

①王思任:《批点玉名堂牡丹亭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95页。 ②袁美勤:《简论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之差异》,[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西安培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从《西厢记》《牡丹亭》看超越传统意识的光辉女性形象

3 结 论

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既有纯洁、真诚、善良、孝顺的内在品德,又有敢于牺牲、热烈追求幸福、憧憬自由、忠于爱情的高贵精神。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是个性意识、情感意识的自我觉醒者,肯定人的欲望、人的情感存在的合理性正是其形象的独特性与价值意义之所在。每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都与产生它的历史背景有密切的联系,都有一定的时代的局限性,但这并不能否定它的社会价值。正如崔莺莺和杜丽娘的典型形象,虽然她们也有各自的不足,但作为古代妇女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楷模,她们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通过崔莺莺、杜丽娘对命运的抗争中的自我认识及自我评价,揭示出她们形象的深刻性在于:对封建礼教的叛逆,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具有超越传统意识、超越生命意义的不朽价值。杜丽娘由爱而死,死而复生的爱情追求是让人心悸的,然而毕竟是理想中的人,虽然可爱,但离我们还是有距离。而崔莺莺,她的爱情是炽热与矜持并存的古典式,但也是现实中女性的反应,故让人可亲。她们的追求爱情的过程虽然曲折,却以大团圆结尾,也迎合了人们的心理。她们对女性生活的历史画卷真实再现,对于女性意识逐渐觉醒不断深化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呈现,为后世我国女性思想解放运动的到来与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开拓了道路。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时代女子的心路历程和那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同时,这样的女性形象的出现,不仅促使当时和后来的乃至现代更多女性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命运,也促使人们从更深的层次去关注她们所生活的特定时代、人生命运,从而透视出她们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真实内涵,进而彰显出她们超越传统意识叛逆形象的光辉性。

10

西安培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从《西厢记》《牡丹亭》看超越传统意识的光辉女性形象

致 谢

本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张萍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最初选题的确定,到资料收集,到写作、修改,到论文定稿,得到了张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是她多次询问写作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她严肃的教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在此,谨向张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感谢中文系其他任课老师在这四年来给我的指导和帮助,是他们教会了我专业知识,教会了我如何学习,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正是由于他们,我才能在各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在此向他们表示我由衷的谢意,并祝所有的老师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

此外,感谢母校图书馆管为我提供的参考资料。同时,也要感谢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帮助过我、并且与我共同奋斗四年的大学同学们,你们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并且给了我很多帮助,能够顺利完成论文,是因为一路上有你、有你们。

再次衷心地感谢所有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过我帮助的人们,谢谢你们!

11

西安培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从《西厢记》《牡丹亭》看超越传统意识的光辉女性形象

参考文献

[1]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3]王实甫.西厢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汤显祖.牡丹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汤显祖.牡丹亭题词[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6]孔尚任,王实甫,汤显祖等.中国古典四大名剧[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 [7]孙逊,蓝凡.五大名剧评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8]钟林斌.中国古典戏剧名著简论[M].沈阳: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9]王季思.中国十大古典戏剧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10]王星琦.元曲与人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1]茅元仪.批点牡丹亭记序四部精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2. [12]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13]袁美勤.简论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之差异[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36-38.

12

西安培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从《西厢记》《牡丹亭》看超越传统意识的光辉女性形象

参考文献

[1]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3]王实甫.西厢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汤显祖.牡丹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汤显祖.牡丹亭题词[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6]孔尚任,王实甫,汤显祖等.中国古典四大名剧[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 [7]孙逊,蓝凡.五大名剧评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8]钟林斌.中国古典戏剧名著简论[M].沈阳: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9]王季思.中国十大古典戏剧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10]王星琦.元曲与人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1]茅元仪.批点牡丹亭记序四部精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2. [12]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13]袁美勤.简论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之差异[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36-38.

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6a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