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体育教学实践的探索

更新时间:2023-10-19 19: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中学心理辅导校本课程与教材开发研究

——以上海市建平中学《心理游戏》校本课程与教材开发为例

上海市建平中学 张晓冬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 谭和平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重视,很多学校开设了学校心理辅导课程。为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需要、提高学校心理辅导的效能,本文以上海市建平中学探索《心理游戏》校本课程与教材开发为例,对基于新课程理念的中学心理辅导校本课程与教材开发进行实践研究。 关键词:心理辅导 校本课程 校本教材 心理游戏 1 前言

我们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社会生活的瞬息万变,文化氛围的斑驳杂糅,波及校园,带来的是生活态度、人生理想、价值取向的建构与重塑,原有秩序的固定形态被动摇、被冲击,学生心理有时新奇又迷惘,有时惶惑焦虑又手足无措。时代的发展与变化急切呼吁能有一种教育协助学生健康发展和促进学生更好适应社会。

新课程改革强调的教学理念主要有:(1)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沟通,是对话;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师生与教材的对话。(2)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注重过程与方法。(3)教学应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机贯串于教学全过程。(4)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20世纪90年代,学校心理教育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纳,各级各类学校心理教育的实践及准实验研究也呈如火如茶之势,同时,政府对心理教育也倍加关注,1993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地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内容之一;199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并就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途径、师资培养、组织领导等问题做了具体布署;2002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纲要也对心理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途径方法、组织实施等进一步提出要求。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兴服务,已在很多校园悄然生光发热,一些中学心理辅导教师也正在承担学生心理辅导的责任, 他们有的致力于个别心理咨询,协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惑,有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宣传心理健康的有关理念,介绍心理调节的相关方法,还有的根据学生需要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协助学生在心理健康的某方面加强认识。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面来看,目前普遍使用的几套教材,都遵循传统教材的体例框架结构,看起来面面俱到,但是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发现使用这些教材,还是很难真正适用于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很难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真实想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课程管理指南》明确提出学校应“研究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并对校本课程开发程序和实施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心理辅导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贯彻,使校本课程开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课改方案赋予了学校开发课程的自主权,很多学校心理老师在这样的契机下也开始尝试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选修课程,如学习心理指导,生涯发展辅导、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等。作为研究者的我们,在多年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在不断探索,发现有一种

新型的心理辅导课程形式学生似乎更容易接受,那就是心理游戏,一个游戏设计得好,不仅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中学生获得合作体验、情感体验等,在参与中相互了解与理解,相互学习与成长,教师作为游戏的设计者和引领者,通过学生的参与更真实了解学生并适时协助学生发展各种心理品质,进而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很多时候教学相长,教师其实也是参与于其中的一员,同样也获得了心灵体验和成长,这对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发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本研究希望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研究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设计开发适合中学生的《心理游戏》校本课程,通过实践开发出一套相对成熟的《心理游戏》教材,对同样在实践中摸索的教育第一线的心理辅导同仁起一定参考作用。同时,诚邀高等师范院校(如华东师范大学)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也为高校师生创造实践、实习的软环境,并共同致力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2 心理校本课程相关概念界定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设计的课程方案。

心理校本课程是以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相关课程标准过程中,通过对本校学生心理发展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需要,所设计的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方案。

心理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在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依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在对学生心理发展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由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按照学校课程管理条例,自主进行的心理辅导方面的课程开发。

心理游戏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心理游戏为参加者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创造了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气氛,使成员可以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同时也成为他人的社会支持力量。心理游戏可以互相支持,集思广益,特别适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人。心理游戏结合一定的心理训练和辅导,对于提升人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 关于学生对心理方面课程需求的调查结果

2010年9月,研究者对高一年级共507名学生和高三学生共490名学生进行了开学初学生心里现状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数据997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997份。对全部数据使用exel2007以及spss16.0处理。

从图1中我们可以发现,高中学生都比较喜欢游戏活动的形式,且高一高三不存在明显差异,他们最不喜欢的是同学讨论形式。当然,高中生也都是比较理智的,从选择“视具体内容形式而定”的比例看来,部分同学并不拘泥于某种形式,而是希望教师根据内容使用适当的形式来呈现。

图1 学生对心理课形式的偏好

在心理辅导课程地点的选择上,由图2发现,大部分的同学选择了在现在的教室或者心理专用教室上课。在班级教室上课的优点之一是免于学生来回换教室,非常便捷,此外在学生们日常上课的教室会给同学更多放松和熟悉的感觉。但是在教室上课有时候不便于活动。而心理专用教室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宽敞的场地和可以随时移动的桌椅,非常适合做心理游戏和活动。图2中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在户外开展心理辅导课。户外活动作为敞开式的教学环

境,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调整他们的心情,达到放松状态。

当然,心理辅导课的上课地点在适当考虑学生的偏好外,还是应当根据心理课内容和形式作调整,以更好地达到课时的目标以及效果。

图2 学生对上课地点的偏好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由表1可见,高一学生最想上的三个内容是考试心理、自我意识与潜能、同伴关系,高三学生最想上的三个内容是情绪调节、自我意识与潜能和考试心理。高三同学的这种选择是比较合情合理的,由于进入高三后,考试和学业的压力,他们往往更希望能够充分认识自我、挖掘自我潜能,同时调整好日常情绪和考试心理,以更好地面对高三学业。而高一学生的同伴关系也是高一年级学生主要的问题之一。但是对于高一学生将考试心理排在第一位,甚至超过了高三的排序,是需要心理老师关注的。可能的解释是,由于建平中学是一所重点学校,考入的新生原来都是各个初中的优秀生,突然面对高中难度更高的学业和自己竞争力缺乏优势,明显比初中有落差,产生了一定的适应问题和焦虑情绪,因此更希望能够调整自己的考试心理。当然,具体的原因还应当更为深入的调查才能够得到结论。此外,表1中高一和高三年级的标准差差异明显,高一年级对于十项内容的评定差距并不大,而高三的排序比较明显能看出非常期望的内容。此题是作为教师上课内容的引导,在根据年龄特点准备心理辅导课的同时,也应根据该年级群体的特殊情况做适当调整和侧重,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表1 学生关于课程内容的评分及其标准差

学法指导

4.612 一 高三

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学生更希望能有轻松活跃的游戏课程,可以增强心理体验,可以在体验中感悟并学习,在学习内容上呈现多样性的特点。

我们在访谈中也发现了学生确实存在这样的需求。一个高中生的心里话:心理课上要少讲理论,多搞活动和游戏。我们理解能力有限,平时各学科学习,使头脑绷得紧紧的,希望心理课能让我们放松,让我们更真实的表现自我,给我们敞开、表达、宣泄、交流的机会,老师在其中的指导应该少一点,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心里话使我们能够从一个侧面看到,当今学生深受传统学科教学拖累,他们想要的东西是传统教学所无法给予的,如能在心理辅导课程中给学生创设活动空间,让他们开口、开窍、开心正是心理辅导的目标所在。 4 对心理辅导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以《心理游戏》校本课程与教材开发为例 4.1 前期基础

建平中学早在1994年就引进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毕业生,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开展4.259

6.208

7.114

3.930

6.890

3.853

3.619

5.073

4.655

5.635

1.282

5.410

6.303

4.614

6.038

4.772

4.305

5.573

5.040

5.398

考试心理

情绪调节

异性交往

课程内容(平均得分) 自我意识与

潜能

亲子沟通

师生关系

同伴关系

团队协作

思维训练

0.654 标准差

以班级为单位的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课程,一开始在起始年级开设,在课程的形式和内容选择上不断优化,从2003年开始在高三年级也开始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在上海市属于首创。经历多年实践,在高一形成了一套以促进学生适应性为主的心理辅导课程体系(主要为生活辅导、学业心理、个性心理、人际心理等内容板块),在高三年级形成了一套体系完善的《成功心理训练》(主要为自我意识与个性发展、学业与考试心理、职业心理等内容板块),而高二年级学生,往往通过选修课的形式促进学生更好发展与个人成长,《心理游戏》课程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列入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计划。

4.2 《心理游戏》校本课程方案

根据学校课程管理要求,教师设计校本课程方案,并提交课程教学中心审核,设计的课程方案如下:

《心理游戏》校本课程方案 课程名称:心理游戏 课程内容: 1. 意义 现代教育特别强调高中学生的体验与调适,心理游戏课程就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心理辅导中有很多心理游戏富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学生通过参与心理游戏,在浓厚的兴趣和快乐的游戏氛围中,消除紧张和焦虑的情绪,体验自己与他人的心理活动状况,理解行为、情绪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学会如何进行心理调节,从而恢复自尊,提升自信,改善人际交往。 2、目标: (1) 学生通过参与心理游戏,放松身心; (2) 学生通过参与心理游戏,了解自己与他人在活动中的真实感受与行为; (3) 学生通过参与心理游戏,学会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4) 学生通过参与心理游戏,学会一些基本的改变认知、调整情绪与行为的方法。 3、各章节提纲 (1) 破冰游戏 (2) 初识游戏 (3) 增进了解游戏 (4) 自我成长与压力管理 (5) 团队合作初期游戏(分组、组歌、组训、小组宣传海报、小组展示) (6) 团队建设游戏(如:建塔) (7) 团队精神培养游戏(如:掏包活动) (8) 增进凝聚力游戏(如:图画完成——我的水族箱,故事接龙、突围闯关) (9) 增进自我探索游戏(如:我是谁、生命线、自画像、生活中有代表性的一天、生活计划) (10) 增进沟通游戏(如:镜中人、踩地雷、家庭图、摆地图、优点轰炸) (11) 增进信任游戏(如:背摔、盲行、同心协力) (12) 开发潜能游戏(如:瓶口逃生、碗有多深) (13) 改善学业技巧游戏(如:记忆大挑战) (14) 我来设计心理游戏 (15) 我来组织心理游戏 (16) 结束(临别箴言) 注:因本课程内容需要,经常需要场地与道具支持,所以可能需要变换上课场所,如体育馆、操场等。 4、 教材与工具:教材自编;道具由上课老师准备。 5、 每周课时:1课时 开课年级:高二

招收人数:30人

4.3 全面实施阶段

在学校校园网上公布《心理游戏》课程大纲与计划后,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申报,每周一课时,在心理专用教室开展,每课时中,教师注意课前备课以及教学道具的准备,组织学生参与主题游戏活动,并及时进行总结与反思。 以团队建设专题中的一节教学设计为例: 【教学主题】 【学情分析】 风雨同行——高二心理游戏选修课 由于本课程是选修课,调查发现来选修此课程的同学分为以下动机:1.对心理游戏感兴趣;2.对语、数、外等学习类选修课程没有兴趣,在选修课固定时段中,为逃避选择语、数、外类选修课而选择《心理游戏》选修课。 正因如此,从高二心理游戏选修课开设之初,发现小组组建后成员间并没有形成强烈的小组意识和凝聚力,其课堂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也不高。 当然,随着活动的开展和小组成员间的协作、互动,他们彼此的关系变得更为融洽,也逐渐有了一些默契和配合。但是,这只是与初期形成的小组相比而言的,小组内还缺乏较强的凝聚力。 因此,让小组内成员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也是本课程的目标之一。同时活动的设臵也需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设计意图】 本课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建立小组合作性和团队意识,因此选取“风雨同行”这一主题活动,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此活动中彼此帮助共同完成,同时由于活动具有很强的可参与性和趣味性,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内容的设计思路如下: 主题导入——主题活动:风雨同行——讨论与分享——课堂小结 【教学目标】 1. 成员通过游戏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2. 成员通过参与游戏与讨论增强团队意识。 【重点难点】 1. 重点:学生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意识到团队合作的作用。 2. 难点:学生增强团队凝聚力。 【教学形式】 【教学准备】 【教学对象】 游戏 体验 交流分享 长2m绳子1根,长40cm布条5根,眼罩3个,空水桶1个,绕口令2条 高二年级学生约30人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由于学生刚学农回校,由此话题引入本次课程主题活动。 二、 主题活动——风雨同行 1. 规则介绍 介绍具体规则时,? 请各位同学按小组,每组6-7人。规定有2个“盲人”、1个“无教师可以现场演示路脚人”、1-2个“无手人”、2个“哑巴”。 线,以明确规则,便于学生理解。 由于前几次涉及小组竞争时学生积极性不高,因此设臵奖励分的目的在于让同学有竞争意识以及激发参与热情。 绕口令是学生根据图片选择的,五张图片的背后是两条绕口令。 讨论时教师给予一定指导。例如角色的分配,对于任务的具体规划等。 根据时间进程请学生讨论分享。 ? 角色分配完成后,请“盲人”戴上眼罩、“无脚人”捆绑双脚、“无手人”捆绑双手、“哑巴”不许说话。 ? 从起点到终点会有许多障碍,要求小组成员协作共同完成。 ? 具体道具和障碍物:所有同学跨过绳子;拎着水桶,到达绕口令处,由两位同学分别读绕口令3遍没有错误;后吹气球并挤爆;最后拿着水桶共同到达终点。 ? 得分:时间最短的小组获5分,最长的小组获1分,中间以此类推(共5个小组);第一个尝试的小组额外奖励3分,第二个奖励2分,后续的小组无奖励。 绕口令: 你会炖炖冻豆腐,你来炖我的炖冻豆腐;你不会炖炖冻豆腐,别胡炖乱炖炖坏了我的炖冻豆腐。 七巷一个漆匠,西巷一个锡匠,七巷漆匠偷了西巷锡匠的锡,西巷锡匠偷了七巷漆匠的漆。 2. 游戏开展 规则介绍明确后,给个小组一段时间讨论。 游戏按小组进行,小组依次活动。 3. 体验与分享 ? 担任这一角色时,是否有与平常有不一样的体验? ? 在讨论时是如何分配角色的? ? 活动前的讨论与正式活动的环节相比是否考虑周到? ? 有哪个环节印象特别深刻?难度特别大? ? 是否有某个小组令你印象特别深刻的? 根据学生状况,决定是否需要引导得很深入,或是作一个简单的总结。 三、 课堂小结 1. 重点关注活动中小组的团结性和合作性。 2. 根据学生表现点评。 3. 奖励分的引申意义: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否真的有利?或是有弊?要根据情况而定。 【教学反思】 整堂课主题明确,条理清晰。学生参与性非常高,气氛也很活跃。 本节心理游戏后反思: 1. 课前准备充分。由于此内容是第一次设计,事前也没有看过他人做此游戏。因此在具体设计和准备上都花了很多的心思,也亲自尝试任务难度,各方面考虑都比较周到。例如,绳子的具体高度,是否会绊倒发生意外;绕口令的难度问题以及练习问题;气球用嘴吹还是用打气筒等。对于规则的介绍也非常明确,教师表明行径路线后,学生没有出现不明白规则的情况。因此整个活动进行的比较顺利 2. 活动分享逐层递进。对于活动后期的讨论和分享,教师给予学生一些引导性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逐层深入,引导学生回顾事前讨论和活动进行时的一些环节,让他们意识到小组是如何共同完成此项任务的。 3. 能根据学生表现点评。在活动过程中,每个小组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有些小组非常注重彼此合作,他们为每位盲人安排的一位同学作搀扶;而有些小组则是靠各自的能力,善于吹气球的就负责吹。因此教师就根据各组不同的表现给予指导和点评。 4. 时间过于紧凑,后期总结稍显仓促。此类活动学生参与性很好,气氛也非常活跃,有时候也不必要一定做非常深入的分享和体验。而仅仅是让他们从体验中慢慢地培养小组内的团体合作意识。 由于心理游戏对场地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学校必须要有专用的心理教室,有时甚至需要户外等更开阔的场所,才能实现教学过程,达成教学效果。 4.4 课程评价

因为心理辅导课程的学科特点,相对更侧重于学生体验和收获,在课程结束前,学生们对本学期的《心理游戏》校本课程进行了小结。

在小结中,学生普遍认可了这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对心理游戏内容的选择也比较满意。以下节选了一些学生的反馈:

“选择了心理游戏,就是选择了一流的人品;选择了心理游戏,就是选择了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选择了心理游戏,就是选择了一生的可持续发展。”

“这里没有厚重而乏味的教科书,我们从游戏中体验到合作、信任、自我探索的愉悦,我们尝试着做许多从前不曾做过的事情,教室里总是洋溢着欢乐的氛围,这,不就是生活的意义吗?”

“课程中,一个个有趣精彩的游戏,使我们不仅在劳累困乏的学业生活中得到充分的放松,而且也配眼给了我们注重团队精神,团结互助,一起攻克难关的良好品质。这对于我们今后迈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精神基础,对于我们人格塑造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从一开始的素不相识、冷漠相待到学期结束时的依依不舍,我从《心理游戏》课程中感受到了友谊、信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友谊和信任。”

“坐地起身游戏让我凭借着对对方的信任,顺利完成游戏,促进了我和她时间的友谊,使我们更亲密、朋友关系更牢固。”

“在游戏中,我们不仅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协作,还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

“心理游戏的意义不在于游戏,而在于心理的成长与蜕变。本学期,我在团体游戏参与过程中,领导组织才能和集体荣誉感大为增强。”

“我一直相信不怕神一般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但是在这学期心理游戏课后,我却学会了换位思考,要去理解别人,而不是一味责怪和催促自己的合作伙伴。”

“有些游戏虽然已经记得住名字了,但是那些感触却真实地存在着,并令人回味,甚至影响一生。一次次游戏,一次次欢呼,不经意间我们都在收获与成长。”

“心理游戏课程,给了同学与人交往,走向社会的导引。抛开羞涩,学会与人打交道,而不是简单地窝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孤芳自赏。”

“我不仅自己要上心理游戏,我还要我的同学们也来上,因为,连我都能变成这样,你们更加可以变成更开心。” 所有这些,无一不与新课改的精神相吻合,在《心理游戏》校本课程中,学生更多地是交流与沟通,对于过程的体验是学生最大的财富,最终影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有机地贯串于教学全过程,在游戏过程和游戏后的及时有效引导下,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人际交往能力与人格的发展,在达成建平“自主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和领袖气质”培养目标上作用显著。 4.5 成果总结阶段

在前几年的《心理游戏》选修课基础上,经过2010学年第一学期的再次实践探索,积极汇总教学素材和积累原始资料,整理《心理游戏》教材一本,从破冰类游戏、分组类游戏、相识类游戏、沟通类游戏、信任与责任类游戏、团队竞争与合作类游戏、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类游戏、学业潜能类游戏和自我探索类共九方面整理了常用心理游戏133个,每一章节前都有该类游戏说明,每个游戏除介绍游戏名称、游戏目的、游戏准备、游戏人数、游戏时间、游戏方法外,还对该游戏有个说明,特别是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或者思考的问题,这些对于游戏的深入与升华有重要作用,对于其他老师借鉴该游戏也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5 小结

本研究紧紧围绕建平中学“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培养目标,与学校课程改革相结合,梳理大量情报资料,在校本课程、校本教材以及心理校本课程等关键词进行了界定。

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学生更希望有形式活跃的游戏类课程,因此我们结合学校课程改革进程,在原有的高一年级的《适应性心理辅导》、高三年级《成功心理训练》课程基础上,研发出一套校本课程《心理游戏》。

《心理游戏》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边实践边改进,研究者结合多年开展心理游戏的经验,修订编辑成一本内容贴近学生需要、操作性极强的《心理游戏》校本教材。这套教材不仅适用于建平中学的高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其他学校的高中学生。

心理校本课程可以开发的领域很多,《心理游戏》仅仅是一个开端与探索,希望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深入,不断改进,使更多的学生和老师受益。

本项目的实施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结合了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的团队力量,虽然我们只是普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但是在我们的合作之下,优势互补,服务于学生实际心理发展需要,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为现代教师专业化发展探索了一种新的形式和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2. 杨敏毅、鞠瑞利.学校团体心理游戏教程与案例.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年7月 3. 毕淑敏.心灵7游戏.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 4. 沈丽云.班导师用游戏60种.大坤书局,2001年10月 5. 林鑑鍈.趣味团体游戏.大坤书局,2003年10月

6. [美]海德〃卡杜森&查理斯〃雪芙尔.游戏治疗101——从游戏中回复自尊、自信的101种法宝.张老师文化,2004

年1月

7. 王雯.图解版趣味心理游戏.现代出版社,2006年3月

8. 李堃.心理魔方——趣味心理游戏.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年8月 9. [日]亚门虹彦.有形有色的心理游戏.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1月 10. 叶斓.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1. 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2. 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3. 毛振明.体育课程与教材新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14.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15. 董翠香.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G]. 北京体育大学,200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5w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