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10-15 08: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理性精神”学科德育的渗透与培养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一节为例

一、知识内容分析

从数的发展历程来看,数的产生是先自然数(整数),然后分数,最后是小数。教材在编排时,遵循这样的顺序,符合“数”的发展进程。许多研究表明,和分数的学习一样,小学生对小数概念的理解要比对小数计算的掌握困难得多,因此整个小学阶段对于小数的认识分为两次进行。

第一次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整数十进位值制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具体的量(米、分米、厘米;元、角、分)和几何直观图,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小数。

第二次学习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进行扩展,从“量”抽象成“数”进行再认识,最终使学生完善对小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概念,称为“小数的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因此,课前教师了解并整理学生对小数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与教学的。

了解学生已有经验:在生活中见到过小数,如:超市中商品的价格用小数表示;量体温时可以用小数表示人的体温;测量身高可以用小数表示;称量物体的质量可以用小数表示等等。

但是对于小数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基本会认、会读的基础上,对于小数的含义并不清晰。

二、学科德育渗透点分析

本节课承载的主要学科德育渗透点是理性精神。所谓理性精神是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

实世界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发展用数学的思维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揭示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及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理性精神。

本节课理性精神的渗透策略,一是通过让学生借助数形结合的思想,用一张正方形的纸表示“1元”,借助学生生活经验中“1元”与“1角”的关系,“1角就是0.1元”的基础上,画图表示出0.1元。引导学生通过构想、创造、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一种理性化地思维范式和严谨的学习态度。二是从渗透策略的角度,本节课教师充分采用“生生互动、生生质疑解惑”的策略,通过对学生展示作品的一系列“质疑解答”,让学生逐步深入了解平均分的必要性,打通整数、分数、小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理解小数的意义,这种探索精神便是理性精神的内涵之一。

三、结合教学实施过程具体分析

(一)借助生活实例,初步认识小数。

师:课前大家对老师充满了好奇,自我介绍一下,看到了什么? 生:老师身高1米6。 师:你能把这个数读出来吗? 生:身高1.6米,体重51.5千克。 师:这两个是什么数? 生:小数。

师:你们怎么知道它们是小数?

生:因为小数一般都是在一个数的后面有一个点,然后再跟着一个或几个数字。

师:你指的是这个点吗? 生:是的。

师:小数中间偏下的地方,都有一个圆圆的小点,它还有一个特别好听的名字叫做小数点。它可是小数的重要标志。

师:在张老师的身高和体重中用到了小数,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还见到过小数?

生1:在视力表中见到过小数,我的视力是1.0。

生2:在超市买东西的时候见到过小数。商品的价格是3.5元。 生3:收银台付钱的时候见到过,比如4.5元。

师:我们从生活中见到过这么多的小数,张老师也收集了三条,一起看看。 生1:长颈鹿的身高可达5.8米。

师:长颈鹿的身高比我们这间教室还要高一些呢。 生2:非洲象的体重可达5.25(生读:五点二十五)吨。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读法?

生3:非洲象的体重可达5.25(生读:五点二五)吨。 师:读对了。你能向他这样再在读一遍吗? 生2:五点二五

师:你听的可真仔细啊。一头非洲象的体重相当于咱们170多个孩子的体重呢。

生4:教室地面的面积是58.58平方米。 师:小数点左、右两部分的读法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边是“五十八”,一边是“五八”。 教师相机总结小数读法。

师:我们一会功夫就找到了这么多的小数,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小数在世界上用的可真多呀。

【学科德育(理性精神)渗透点:教师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简洁有效地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效地将生活经验融入到本节课的知识学习之中,让学生真切感受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通过生生交流、互动纠错、解惑等生动、具体的生成环节,帮助学生建立认真倾听、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乐于表达的良好品质。】

(二)运用面积模型,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这个大环节,经历了不同层次的三个小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中感悟小数。

环节一: “抢红包”引出1元与0.1元,感悟1元与0.1元之间的大小。 师:我们一起喊“3、2、1、开”,抢一个?

生:3、2、1、开,抢到了1元。 师:整一元。还想抢吗?那就再来一次。 生:3、2、1、开,抢到了0.1元。 师:这次你们怎么叹气了?

生:这次抢的太少了,比1元还要少。 环节二:数形结合,从具体事物到抽象数据。

师:我看到很多小组都有了自己的作品,接下来,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集体智慧?

生1:我们小组把这个正方形看成一个整体,也就是“1元”。把它平均分成10份,涂了其中的1份,这一份就表示0.1元,也就是1角。大家同意吗?

生2:我对你们画的有不同意见。因为你们画的并不是平均分的,而1元等于10角,这10角都是同样多的。

师:真是一个会质疑的孩子。

生3:我们的想法是要平均分,只是时间关系没有画好。我们的想法你们同意吗?

生4:想法我们同意。

生5:我们的设计思路和这个小组的一样。但是他们是竖着平均分的,我们是先把这个正方形竖着平均分成5份,然后再在中间横着画一条线,这样也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0份。每一份也表示0.1元,也就是1角。

师:你们的对话很精彩。这个小组刚才表达的也很有调理。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环节三:借助“模型”,完成由0.1到0.()的飞跃。

师:在这个表示1元的正方形里,还能表示出零点几元?把你想到的,在学习纸上涂一涂、写一写。

学生自主探究,全班汇报交流。

生1:我涂的是0.3元。因为一份是0.1元,所以三份就是0.3元,也就是3/10 元。(教师相机板书:3/10 元=0.3元)

师:你表达的很有条理。能带着我们一块儿数数吗?

生1:能。大家一起跟我数:1个0.1元、2个0.1元、3个0.1元,就是0.3元。

师:看来,小数和整数一样,都是数出来的。

【学科德育(理性精神)渗透点:】在借助正方形模型表示0.1元的环节,许多学生进行成果展示,想法都是正确的,但是表示方法不同且有些作品不规范。在这个展示环节教师没有过多的参与,而是让学生自由、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建议。很多学生能够从作品设计创意、作品展示效果两个不同的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例如:同意展示小组的作品设计创意,但是作品的呈现并不规范和严谨,应该进行修改;再如:我们小组的作品呈现形式与刚才那个小组的呈现形式不同,但是作品的设计创意是一致的。这样的评价,客观且真实,诚恳且有效。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借助原来的学习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敢于应用,敢于创新的能力与意识。同时,对于有些成果不够规范与严谨的问题,能够及时提出不断强调,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理性精神。】 (三)借助米尺模型(数轴雏形),突破“1”的范围,再识小数。 这其中,分别设计了三个情境,层层递进。 情境一:认识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师:老师这有一把一米长的米尺。你能借助刚才的学习经验,在米尺上找到零点几米吗?

生1:我找到了0.1米。因为1米平均分成10份,一份是1分米,也就是1/10米。又因为1/10元=0.1元,所以1/10米就表示0.1米。

师:你能利用刚才的经验推导出新的知识,这是学习能力强的表现。 师:你们还能找到零点几米?

生2:我找到了0.6米。因为一份是0.1米,所以6份就是0.6米。 情境二:继续利用米尺,认识比1大的小数。

师:我的身高是1.6米,在这把1米的尺子里,还能找到1.6米吗? 生:找不到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5i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