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的时代特征

更新时间:2024-04-02 09:5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古诗十九首》的时代特征

内容摘要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代萧统主持编纂的《文选》,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涵丰富,艺术成就显著,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它的出现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它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以及历史地位都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显著体现着在特定历史时代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 时代特征 特定时代

Analyses of 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s of

the song features of The Times

Content abstract

The first of 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s tong presided over load generation see the selection of literary works, the compilation of han dynasty it represents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of wuyan poem, which manifests scholar by liu xie, the crown as \artistic achievement significantly, has the very high historical position. Its appearance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at time are closely related, meanwhile, its artistic style and ideological content, the historical status are marked by deep times and significant embodies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era has th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ric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Keywords: first of 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s particular time

the features of The Times

目 录

序言??????????????????????????4 一、《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年代和作者????????????4 二、《古诗十九首》的时代特征?????????????6 (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丰富思想内涵????????????6 1.游子主题和伤别情绪?????????????????6 2.生命意识和个体意识的觉醒??????????7 (二)独特的艺术特征???????????????7 1.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语言???????????????8 2.善用多种表现手法?????????????????9 (三)特定时代的文学地位????????????????10 1.“风余诗母” ???????????????????? 10 2.五言诗独立发展的开始????????????????10 3.从“诗言志”到“诗缘情”??????????????11 结语??????????????????????????11 参考文献????????????????????????12

序 言

汉代的诗歌相对于辞赋和散文在当时的影响较小,但其成就不可小觑,尤其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诗十九首》,它是南朝萧统从传世的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优秀诗作编入《昭明文选》而形成的。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是汉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中下层文人在汉末动荡的社会中坎坷漂泊的生存状态、离别相思的凄凉心境以及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理想的沉沦与幻灭,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它的语言质朴自然,描写生动真实,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的很大的魅力,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历代学者对它的思想特征和艺术成就以及创作年代和作者在多个角度挖掘探讨,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在古代文学评论中,《古诗十九首》就作为重要研究对象被多次评论研究,自近代以来,对《古诗十九首》的研究更是蔚为大观,现当代很多研究者亦引进西方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征以及创作年代等的研究理论已经十分丰富,且非常成熟。本文在研读了前人丰富的研究成果后,又综合了各家对其创作年代和作者的观点,从《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年代出发,着力对《古诗十九首》的时代特征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年代和作者

研究《古诗十九首》的时代特征,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便是其创作年代和作者,作为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古诗十九首》,各个时代的研究者对其在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而对于它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却无从准确考证,说法不一,这一问题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公案。

就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对《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年代的研究成果历来就有“两汉说”和“东汉说”,《昭明文选》在收录时将这十九首诗总题为“古诗”而不注明作者,而徐陵的《玉台新咏》收录十九首诗中的十二首,将“西北有高楼”等八首另加一首列为枚乘之作,认为其部分诗作为西汉人所作;现当代的学者则基本认同为东汉末年桓、灵时期的作品。近些年,也有一些新的观点认为其创作年代在建安时期,有将其创作年代逐步后移的趋势。笔者更倾向于“东汉说”,《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年代应在东汉明帝之后、建安文学之前这一段时期。

首先,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里说: “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词人遗翰,莫见五言。”又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据刘勰的理论,西汉成帝时曾编选了当时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共三百多篇,但这些作品里并没有五言诗。可是他又说,现存的这组非常好的古诗, 12

1

2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见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9页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见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9页

据说是枚叔的作品,而其中的《孤竹》一篇,则是傅毅所作。先说枚乘,枚叔即枚乘,是西汉景帝时的人,傅毅是东汉明帝、章帝时的人。景帝距成帝年代久远,若景帝时的枚乘写出了这么好的五言诗,那么成帝时代编选作品时不可能不编选他的诗。但是,认为《古诗十九首》有枚乘作品的还有徐陵,前面已经说过,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将《古诗十九首》的其中八首列为枚乘之作,但是,相对于萧统和刘勰,徐陵所处的年代更晚一些,萧统在《文选》中不标明这十九首诗的作者,刘勰也不过说“或称枚叔”,并不确定就是枚乘之作,比这二人年代更晚的徐陵又有何根据说其中八首是西汉枚乘的呢?连钟嵘也说“古诗眇邈,人世难详。”3他的这一理论值得怀疑。再说傅毅,傅毅与班固是同时代人,班固在其《汉书·艺文志》中没有傅毅写五言诗的记载,而且,以班固之文才,他写的五言诗尚被钟嵘评为“质木无文”

4

,与之齐名的傅毅应该也不会写出比班固更成熟优美的五言诗吧?所以,以此为依据来证

明《古诗十九首》是两汉文人的作品的观点是不太能站住脚的。

其次,《古诗十九首》是一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容都十分相近的古诗,观其内容和风格,相差应该不在百年之上,若是两汉历时三百多年的的作品,则不可能内容和风格如此相近。文学作品在不同的时代其风格等肯定会不同,以宋词为例,就北宋一朝而言,从早期的晏殊、欧阳修的风雅,到后来柳永的明艳,苏轼的豪放,再到后来的秦少游、周邦彦的秀丽,其风格就经过了不少的变化。何以在五言诗还未独立发展,相对较少的的时代,这十九首诗就能历经三百多年而风格如此相近呢?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第三,从现存的汉代全部的五言诗来看,西汉时期的诗歌除了乐府诗和歌谣中有一些五言诗以外,现存的可以认定为是西汉时期的文人五言诗不仅数量较少,水平较低,而且作者也值得怀疑。现在流传下来的较可靠的较早的就是班固的《咏史》,被《诗品》评为“质木无文”,这说明,文人五言诗在此时尚且不成熟,由此看来,作为文人五言诗的代表、被誉为“天衣无缝”的《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年代应该在班固之后。

近年来,亦有一些研究者将《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年代定为建安时期,有将其创作年代向后移的趋势,我认为《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年代下限应在建安以前,因为从诗风来说,《古诗十九首》与建安风骨已是大相径庭。《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认为是深衷浅貌,朴实平淡的,而建安诗歌则独形成建安风骨,大多慷慨悲凉,以代表诗人“三曹”来看,“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这与《古诗十九首》的风格是不同的。而且,相对于建安风骨,《古诗十九首》较质朴,对于文藻等并不刻意修饰。再者,建安诗歌已经明显见到战乱的影子,如曹操之“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直接描写的就是战争

8

7

6

5

3

4

钟嵘:《诗品》张连弟校释,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同② 5

同② 6

(明)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6页 7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3页 8

曹操:《蒿里行》,见郁贤皓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01页

带给社会的影响,而《古诗十九首》所体现的是一种处在将乱未乱时代的惶惑与惆怅,并没有描写战乱的诗作,它是东汉后期社会的真实写照,故《古诗十九首》应在建安文学之前。

最后,就《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来看,《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是以游子和思妇为代表的伤别主题,以及人生苦短的感慨,这些主题都深深地渗透着时代感,是没落离乱之时才会有的思想情绪。结合历史我们就能很容易地得出结论。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有“文景之治”,更有汉武帝开创的盛世,西汉社会相对较稳定;东汉则不同,“光武中兴”昙花一现,大部分的东汉历史就是宦官外戚轮流执政的历史,桓、灵二帝之时更是腐朽,这样的时代产生这样的思想是顺其自然的,这就不难推断《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时期的作品。

通过在各个方面的论述,笔者认为,《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年代在汉明帝至建安文学之前的东汉时期,在这样的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古诗十九首》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古诗十九首》的时代特征

(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丰富思想内涵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十分丰富,对其主题的研究可谓是见仁见智。其中马茂元的观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认为《古诗十九首》以“游子之歌”、“思妇之词”为主题,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颠沛坎坷的生活经历,抒发了他们离别的感伤、相思的凄苦,人生苦短的怅惘,难觅知音的悲凉和对世态炎凉的悲愤等感情。张茹倩、张启成认为江淹的《古离别》较准确地概括了十九首诗的主要思想,又通过认真分析每首诗,得出:第1、2、6、8、9、14、16、17、18、19首是伤别主题;第3、11、12首诗是叹时伤己的主题;第13、15首是宣扬及时行乐的。 1.游子主题和伤别情绪

《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是以伤别为主的,以“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词”为主题,其中十首都是表现这一主题的。马茂元认为:“它反映的是处于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而已”

9

无论是游子思归还是思妇闺情,都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表现游子主题的。“在《十九首》里,表现这种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辞,综括起来,有这两种不同题材的分别,但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比如“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其一)是思妇对远行未归的游子的思念,“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其八)是新婚妇人对青春易逝而良人不归的感叹,“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其一)是妇人对在外游子的牵挂与叮咛。而“还顾望 910

10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探索》,作家出版社,1957年,第21页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探索》,作家出版社,1957年,第21页

旧乡,长路漫浩浩”(其六)以及“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其十四)是游子思归故里而不得的哀愁。“上言加餐饭,下言久离别”(其十七)和“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其六)是远行在外的丈夫与独守空闺的思妇之间的相思之情和分离之苦,这些诗句都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了游子常年在外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巨大伤痛。《古诗十九首》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却有着相同的情感主题,由此可见,这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结合历史我们知道,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统治者卖官鬻爵,汉代的养士、选士制度,使得文人不得不背井离乡,长期在外漂泊。这些文人宦游的生活带来的是长期的颠沛流离,独守空闺的凄楚,相思怀人的痛苦,这些遂构成《古诗十九首》的一大主题。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是这一时代特有的思想情感。

2.生命意识和个体意识的觉醒

《古诗十九首》的叹时伤己以及感叹生命易逝的情感是其又一大主题,纵观汉代的诗作,对时世的喟叹和对自我的感怀表达得最淋漓尽致的就是《古诗十九首》了。在其之前,《诗经》中有类似的情感,但并未对个体生命以及自我意识有着如此深刻而明晰的表现,屈原在《离骚》中亦有很多感时伤己的悲愤,但其要着力表达的是自己的政治理想。《古诗十九首》将个体意识和生命意识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主题加以表现。“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以及“四时更变换,岁暮一何速”的感喟是感叹人生的短暂和生命的易逝。而《古诗十九首》其十三和其十五虽主张及时行乐,表露出消极的人生态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及时行乐,充满现世精神的态度恰恰是对短暂人生的重视与珍惜,这一态度虽然并不积极,但比起呆板且做作的说教以及毫无人情味的冷漠,却是那么的鲜活和真实,充满着对生命本身的渴求,甚至具有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色彩。无论是感叹生命易逝还是充满现世精神,它都表现出了一种对人生追求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和个体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并不排除是受了《古诗十九首》的思想的影响的可能,而作为文学的自觉时代的魏晋文学更是不能不说正是这一时期这一思想的直接传承。

《古诗十九首》中生命意识和个体意识的觉醒所体现的正是这一时期的思潮,它深刻体现了当时作者的生命价值观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在汉末儒式衰微,道家思想兴起的历史条件下,它“表现了儒家人生价值观被现实击碎后的精神空虚和道家消极人生观的抬头,在中国文学史上拓宽了文学的生命主题”。而相对于魏晋时期,若阮籍嵇康等的愤慨,《古诗十九首》又表现得相对温和,可以看出其生命意识和个体意识的发展还处在初期。这些特征正体现了东汉后期至建安时期的思想特色。

11

(二)独特的艺术特征

11

刘琦:历史本真与士人心态─《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史意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

对于《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前人的研究已经足够深刻,足够透彻了。一般对于其艺术特征主要是从三个方面研究论述的,即《古诗十九首》的抒情方式,艺术风格和诗歌语言这三个方面,在论述抒情方式这一方面习惯于引用刘勰在《文心雕龙》里的评价:“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而对其风格的描述,则钟嵘在《诗品》里概括得十分到位了:“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一字千金。”

13

1412

关于其语言,陆时雍在《古诗镜》里的话:“深衷浅貌,短语长情。”一语见的。这三位

大家对于《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从各方面给予了准确的评价。就连大学问家梁启超也认

15

为刘勰、钟嵘的观点“对于它的价值,差不多发挥尽致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一些学者也大胆求索,结合西方的结构主义理论和文本细读理论从新的角度研究其艺术特征。本文则着重从其艺术特征出发,探讨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中体现出来时代特色。 1.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语言

《古诗十九首》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体现在运用自然平实的语言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高度的概括力。“《古诗十九首》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浅浅寄言,深深道款,用意曲尽而造语新警, 从而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16明代谢榛亦评价《古诗十九首》“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矣”,“平平道出,且无用工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略不作意。”17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亦不难感受到《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特色。例如《明月何皎皎》一首: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这是一首思妇思念远方丈夫的闺情诗,语言十分朴实,读起来亦十分浅显易懂,但细致分析,就会发现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情感。首先,开头两句十个字就营造了一个丰富的意境:皎洁的明月挂在夜空,投下来柔和的光,照亮了思妇的床纬,初读这一句就让人不禁想象,在这样一个明月皎洁的夜晚,在那个被月光照亮的地方,会有怎样一个人,他在干什么,在想什么。同时,这一句也交代了全诗发展的背景。再读下去,主人公便带着忧愁出现在读者眼前,一句“揽衣起徘徊”即用具体的行动传神地表现了主人公夜不能寐,思绪万千的惆怅,下面两句是思妇对丈夫的心声,盼望丈夫早日归来。她的寂寞和忧愁无人了解,最后一句又回到思妇的行动上,忧愁寂寞又能如何?徘徊过后,只能独自回到房间,空有眼泪 1213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见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49页 钟嵘:《诗品》张连弟校释,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43页 14

陆时雍语:转引自《古诗十九首初探·集评》,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66页 15

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130页 16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77页. 17

谢榛:《四溟诗话》,见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55页

打湿了衣裳。全诗寥寥数语,就像是思妇难以入睡,起身感叹牢骚了几句而已,平实自然,却给读者展现了丰富的意境:明月之夜,清冷罗纬,徘徊思妇,沾泪裙裳。也传达了丰富的情感:远方的丈夫久游未归,妻子在家无限思念,还有无限的牵挂,亦或还有无限的担忧和疑虑。也让我们去想象丈夫在外的境遇,因何要背井离乡?在外是不是颠沛流离?久不归是不是因为归途漫漫?甚至,他是不是也许已经永远回不来了?而妻子还在苦苦的等待着,何时才是归期?也许一生都等不到了。这是何等的凄凉与悲哀!而这些感情就蕴藏在这平实质朴的几笔之中。这一特点并非只体现在这一首诗中,而是贯穿全部,处处体现着《古诗十九首》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

《古诗十九首》的这一语言风格是在特定的时代下形成的。《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为中下层文人,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对现实社会的切身感受。在艺术上对《诗经》《离骚》有所继承,又具有乐府民歌的朴素自然,语言质朴清新,但又质而不野,浅而不露。再纵向比较,即到了魏晋时,语言则更多地显现出雄浑悲凉的力度,直至后来发展到玄言诗的盛行,则语言更晦涩。只有在经受过“风骚”文学的艺术洗礼,又吸取汉乐府的艺术精华,而还未曾受到文学自觉后对诗歌语言的刻意修饰及诗歌格律的严格约束影响的时代,才能产生这样的诗歌,质朴而未显村野,成熟而不事雕琢。

2.善用多种表现手法

《古诗十九首》的表现手法可谓多种多样。这也是其具有恒久艺术魅力的原因所在,这一特征具有十分明显的时代特色。

首先,《古诗十九首》善用比兴的表现手法。《古诗十九首》中多处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来表现主题。以具体事物来比喻抒情主题,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其一)这一名句以动物的归根来比喻盼望在外游子归来的情感。又如《冉冉孤竹生》(其八)一首,全诗以孤竹,兔丝,蕙兰来比喻自己,以“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和“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来表达自己结婚前后境遇及自己认识的变化。最后又用蕙兰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枯萎起兴来比喻青春易逝,企盼丈夫归来的寂寞凄凉的心境。整首诗处处运用比兴手法,以不同的形象比喻思妇及思妇的情感。诸如此类的例子,在《古诗十九首》中比比皆是。这一手法在《古诗十九首》的运用是十分显著的特征,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古诗十九首》对《诗经》《楚辞》的一脉相承的继承。继《诗经》《楚辞》后将比兴手法运用得如此贴切且充分就是汉代以来的诗歌,在这一点上,《古诗十九首》在汉代诗歌中应该算是较突出较集中的,日后的诗歌在对比兴手法的运用上则相对减少,这就使得它的这一艺术特征独具了时代魅力,成为汉代文人诗歌的一个显著的特征。

其次,《古诗十九首》大量运用叠词。细读这十九首诗我们就能从中列举出很多叠词,不论是状物的,写人的,还是抒发情感的,叠词都被恰如其分地使用着,这一特点也早被很多学者注意,并作了专门的研究和分析,其研究成果已十分丰富了,我们在此无需赘述。笔者从这一点出发,着力探讨运用叠词是《古诗十九首》在这一时代的典型特征。

翻阅中国古代诗,我们不难发现,大量使用叠词是汉代诗歌的一大特色,我们在读汉乐府和汉代古诗时,会发现叠词层出。例如,乐府歌辞《陌上桑》中罗敷形容夫君的诗句“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塑造了一个气质儒雅,风度翩翩的男子。《古八变歌》中一句“偏偏飞蓬征,怆怆游子怀”表达游子思归的心情。又如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的首句“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秦嘉的《留郡赠妇诗》的一句“素素仆夫征,锵锵扬和铃”,蔡琰的《悲愤诗》中的一句“翩翩吹我衣,素素入我耳”,另有“冥冥”、“去去”“悠悠”等叠词。运用叠词写人状物、表达感情是汉诗的一个显著特征,并非《古诗十九首》独有的,但将叠词运用得最精彩最充分的是《古诗十九首》,它使得叠词在这十九首诗中大放异彩,从而具有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青青河畔草》一首: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夫.。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全诗十句,开头就连用六个叠词,生动地描绘了欣欣向荣的环境,刻画了少妇的风姿神态。读起来极具音韵美,似“大珠小珠落玉盘”。 “青青”与“郁郁”,各从色调和情态两方面形容植物的生机茂盛;“盈盈”和“ 皎皎”则从体态和风采两个角度描写美人的风韵;“娥娥”与“纤纤”又从全身整体和细节刻画两个不同的侧面对美人的容色进行赞美。六个叠字无一不贴切,由环境至人物,由整体而局部,由朦胧到清晰,烘托刻画了楼上女子的形象。用词贴切精准,未见雕琢的痕迹。

相对于汉代其它诗歌,《古诗十九首》对叠词的使用更加集中,十九首诗中有三十一处用到叠词,共用叠词二十一个。其次,《古诗十九首》对叠词的运用更加成熟,相对于乐府民歌更具文采,能够更自如地大量运用叠词表达内容。《古诗十九首》在充分吸取了汉诗的精华后又使得汉诗的这一特色大为彰显。正表现出了《古诗十九首》在汉诗得到发展时所体现出来的这一时期的特质。

(三)特定时代的文学地位

1.“风余诗母”

《古诗十九首》上承《诗经》、《楚辞》之余韵,下启魏晋的五、七言诗,被称为“风余诗母”,居于承先启后的历史地位。一方面,它不仅继承了《诗经》以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亦从民歌中汲取营养,加以发展,其“风余”之称盖缘于此。另一方面,它是民歌文人化的开端,《古诗十九首》之前,杂言诗中已有大量的五言句式,但是《古诗十九首》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五言诗,它将浑圆的艺术技巧寄予崭新的诗歌形式中,为其后的诗歌创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被称为“诗母”。

《古诗十九首》的这一承前启后的地位正表明了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到汉魏之际呈现出来的历史趋势。《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年代离“风骚”未远,所以能很好地汲取其在思想和艺

术上的精粹,并在自身创作时充分运用并发展完善。同时,它产生于魏晋文学自觉时代到来之前,在思想上,其生命意识和个体意识已经有所体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前提,艺术手法上,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浑然天成,体现的是诗歌发展初期典型特征,这一特征是《古诗十九首》鲜明的时代特色。

2.五言诗独立发展的开始

《古诗十九首》被誉为“五言之冠冕”。一方面,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大量而集中地创作五言诗使得五言诗在诗歌发展史上不再是个例,也不是依附于某一诗体而存在的,五言诗以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出现,且具有较成熟的艺术特色。在《古诗十九首》之前,诗歌多以四言为主,然而四言诗虽为正统诗歌形式,也已经“苦文繁而意少”18人们急需新的诗歌形式来抒情言志。五言诗虽在民歌中大量存在,却不为正统文学所重视,“五言者??与俳优倡乐多用之”19,五言句式虽然出现较早,不过是民间俗人多用的句式罢了,并没有成为独立的正统的诗歌形式。《古诗十九首》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为诗歌形式的发展提供了出路,也使得五言诗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形式走上历史舞台。所以《古诗十九首》在这一时期产生就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这一时期的必然产物。

3.从“诗言志”到“诗缘情”

从诗歌“言志”到诗歌“缘情”的发展是诗歌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它使得诗歌具有了真善美的美学特质。《古诗十九首》是我国诗歌从“言志”向“缘情”方向发展的伊始,是叙事诗向抒情诗转变的开端。《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丰富,这些丰富的内容中包含皆是人的情感,不论是游子思归的哀愁,还是闺妇相思的惆怅,亦或是喟叹人生短暂、生命易逝的悲哀,都是对人的最基本的情绪和情感的具体抒发,对个人情怀的尽情表达,是人的内心世界的真实体现。这一思想特质打破了之前“诗言志”的局面,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拓了新领域,丰富了诗歌表现的内涵。从“诗言志”到其后的诗歌既用于表达志向,更重要的是抒发情感的发展,《古诗十九首》可谓具有纽带和桥梁作用,这是诗歌发展至此的必然趋势,是文学内在规律在这一时期作用的典型特征。在其它任何时代都不可能出现,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结语

《古诗十九首》在这一时代的产生并非偶然,它是在东汉后期政治上将乱未乱,思想上儒式衰微、个体意识和生命意识觉醒,文学史上文人五言诗初步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产生并趋于成熟的。它丰富的思想内涵,浑圆的艺术风格,重要的历史地位都体现出了东汉时期的时代特征,反映出了东汉时期的政治局面、社会背景、人们的生 1819

钟嵘:《诗品》张连弟校释,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挚虞:《文章流别论》,中华书局,1983年,第37页

存状况、当时的思想体系,也反映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阶段,古典诗歌在继《诗经》和《离骚》之后、文学自觉时代之前在思想上的表达和艺术上的技巧,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历史趋势。这些鲜明的特色正是历史和文学内部规律发展到这个特定的时代才会出现的,因而使《古诗十九首》打上了深刻的历史烙印,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李春青.在文本与历史之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张连弟校释.诗品[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 [4]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梁启超.中国之美及其历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 [6]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7]陈延杰.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8]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杨新生.浅析《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背景[J].济南: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 [10]石红.《古诗十九首》浅探[J].西安:西北大学,2003.

[11]梁球.《古诗十九首》的悲剧美[J]. 广西:河池师专学报1996. [12]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徐中舒.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4]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961.

[15]王瑶.中古文学史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5h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