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冷思考

更新时间:2023-04-10 04:5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冷思考

2011年最新出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教育知名人士卢志文指出:“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尊重个性的世纪,个性孕育了创新,创新展示了个性。”的确,新课改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因为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与联姻,变得“柳暗花明又一村”。它带着传统语文教学从未有过的超级灵动的视听效果给师生一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创建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筛选与重组的素养和能力,因而正在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总是希望通过多媒体这一高科技平台给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全新的改变。然而,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真的就那么完美无瑕、毫无缺憾吗?理想的思考融入了多媒体技术的语文教学,我们不难看到,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确实出现了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现归结如下:一.穿“新鞋”走“老路”

传统的教学中,教学被定位为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本位意识浓,教学关系一般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

1

你抄;我给,你收。因此,教学的计划性很强,一般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方案,教学过程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无论如何要沿着既定的安排努力达到目标,在这样的课堂上,教总是支配、控制学,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学生最初也可能学到一些东西,但只能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学习无法可持续性发展。实际上,在这样的课堂生态中,“教”经常是走向“学”的反面,成为遏制“学”的“力量”,老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以致学习失败。

现代化教学手段同先进的教学思想同步协调,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可是在有些老师的眼里,现代化就是电脑屏幕代替了黑板、白纸,既省时又省力。他们将原来需要板书的内容甚至大量的练习题转换成图像,拿来进行语文教学。这样不仅造成学校电教资源的严重浪费,更重要的是背离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带动整个课程教学改革的初衷,至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整体素质更是无从谈起。

新课程呼唤建立新的课堂生态,与此相关的几个核心概念经常被提及,如“过程”、“对话”、“生成”等。“过程”被直接纳入目标,它要求教师应尽可能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想像、质疑等丰富的认识过程来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被充分肯定。而“对话”则强调上课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求师生一起分享理解,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

2

此,新课堂生态下的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种预先设计好的既定程序,它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学情景的复杂性,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好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调整或改变教学目标,应该让教学过程在不断的“生成”中延展。因此,新课程所提倡的教案应该是“生成性”的教案,而不是事先事无巨细地设计好既定的程序与步骤的教案。

但是,过多过滥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与情感交流难以进行,课堂信息的反馈无暇顾及,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无法利用。况且,由于多媒体课件是预先设臵的,它的结构比较固定,也缺乏必要的交互功能,老师从组织教学到课堂讲授的流程都受到局限,学生只能在特定的学习流程中完成特定的学习内容,在设定的程序中快速运转、被动紧跟,被迫成为一种高技术条件下的学习机器。这种做法说到底了还是“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课堂生态。因此,新课堂生态建设中的多媒体不应成为必备条件。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负作用

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学科。它的美,蕴藏在语文的字里行间;它的美,蕴藏在语文给人带来的无限遐想中;它的美,蕴藏在文与人心灵瞬间的碰撞中。然而,由于多媒体教学课件是由教师事先设计的,对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甚至问题的设计都是早已安排好的。这种“先入为主”客观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

3

的想象力。我们都知道,语文学科不同于数理化学科,它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语言文字的独特作用。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有时是无法用其他形式来代替的,它能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思,让我们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从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如果过度使用多媒体而以牺牲学生想象力为代价,是绝对不足取的。如有个老师教授《荷塘月色》一课时。为了让同学们对朱自清写作这篇散文的背景多一些了解,也许还想渲染一点气氛,课前先播放了一段录象:伴随着介绍《荷塘月色》写作背景的画外音,镜头先是对着清华大学的校门,然后慢慢推向清华园内,推向那口著名的荷塘……荷塘上盛开着荷花,荷叶蓊蓊郁郁,阳光明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切似乎是那样的完美,但我却一直进入不了朱自清营造的那个情境,那种用语言描绘出来的夏夜荷塘朦朦胧胧的情境,那种带着作者强烈个性色彩的淡淡忧愁的情境;我一直在想,播放的还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那个荷塘吗?这么使用多媒体对学生品味语言是帮助了还是适得其反?是否恰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呢?

2.妨碍了“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课堂教学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2011年最新出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的第一条即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语文课堂教学更是教师以情感、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应当是人情味很浓的人文化的教学。教师

4

的语言、神态、动作甚至笔迹往往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教学过程需要师生情感的交流,语文教学必须贯穿情感。现在有些语文老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CAI贯穿整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单一,

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热的冷思考

随着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不断深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日益成熟,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了,许多老师灵活地运用这一先进的教学工具为课堂教学服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使得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但是,对于多媒体功用的认识和使用,似乎也有走向过热甚至泛滥的趋势:不少教师“情人眼里出西施”,把多媒体的优点无限放大,上课离不了多媒体;许多没有条件装备多媒体设备的农村学校教师,常常把“连多媒体都没有,怎么进行课改?”的话挂在嘴边,这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思考一: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语文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哪里?

语文,不管是“语言文字”说还是“语言文学”说,它最本质的属性还是语言。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水平上,多媒体课件的滥用,破坏了这一目标的落实。不少课堂上,老师常常是每教学一段,就迫不及待地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景物或内容,强化了形象,弱化了语言,严重影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涵咏感悟,阻碍了学生独特的想象与体验。一堂课下来,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兴致颇高,实际推敲,并无多少真实的收获。

我们以下面几个课例片段作简单的讨论: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老师讲到精彩的“三拳”时,很“及时”地插播了《水浒》电视剧中的相关片段。结果,学生的注意力被精彩的情节及画面吸引住了,老师也没有再回过头来引导学生从语言方面另行推敲体会,失去了一次学习语言的良好时机。而对这三拳的语言描写,本应该是该课的重点,是很值得引导学生涵咏体会的。像第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财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三拳分别从味觉、视觉、听觉三个角度着手描写形容,其间还交错着从外人视觉的角度、郑屠自身感觉的角度去描写,语言表现力极强,由这样的语言描写所唤起的联想想像更是直观的情节画面所远远不能够达到的。

再如《荷塘月色》。老师为了让同学们对朱自清写作这篇散文的背景多一些了解,也许还想渲染一点气氛,课前先播放了一段录象:伴随着介绍《荷塘月色》写作背景的画外音,镜头先是对着清华大学的校门,然后慢慢推向清华园内,推向那口著名的荷塘……荷塘上盛开着荷花,荷叶蓊蓊郁郁,阳光明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切似乎是那样的完美,但

5

我却一直进入不了朱自清营造的那个情境,那种用语言描绘出来的夏夜荷塘朦朦胧胧的情境,那种带着作者强烈个性色彩的淡淡忧愁的情境;我一直在想,播放的还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那个荷塘吗?这么使用多媒体对学生品味语言是帮助了还是适得其反?

又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课的开始,多媒体放映了一段描绘青海湖景色的风光片,片子拍得很美,学生也兴味盎然,看得很入神,但我翻开书本,看着这样的文字:“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我想,它拍得再美,美过这样的语言描写吗?它拍得再美,能够替代不同学生凭借语言重构出的青海湖的不同具体形态吗?学生看似高昂的学习兴趣如果没有被引导到语言学习上来,算不算是一种兴趣的负迁移?

在上面的三篇课文中,凭借语言文字,学生不仅可以理解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不仅可以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提高表达水平,不同的学生还可以根据作品的语言想象出各种富于个性的“三拳”情状、“荷塘”的“月色”和各色的“梦幻般的湖”……这些远远不是一般的多媒体声色图象可以替代的。

思考二: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重建课堂生态?多媒体是不是必需条件?

传统的教学中,教学被定位为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本位意识浓,教学关系一般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因此,教学的计划性很强,一般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方案,教学过程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无论如何要沿着既定的安排努力达到目标,在这样的课堂上,教总是支配、控制学,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学生最初也可能学到一些东西,但只能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学习无法可持续性发展。实际上,在这样的课堂生态中,“教”经常是走向“学”的反面,成为遏制“学”的“力量”,老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以致学习失败。

新课程呼唤建立新的课堂生态,与此相关的几个核心概念经常被提及,如“过程”、“对话”、“生成”等。“过程”被直接纳入目标,它要求教师应尽可能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想像、质疑等丰富的认识过程来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被充分肯定。而“对话”则强调上课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求师生一起分享理解,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新课堂生态下的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种预先设计好的既定程序,它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学情景的复杂性,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好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调整或改变教学目标,应该让教学过程在不断的“生成”中延展。因此,新课程所提倡的教案应该是“生成性”的教案,而不是事先事无巨细地设计好既定的程序与步骤的教案。

但是,过多过滥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使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与情感交流难以进行,课堂信息的反馈无暇顾及,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无法利用。况且,由于多媒体课件是预先设置的,它的结构比较固定,也缺乏必要的交互功能,老师从组织教学到课堂讲授的流程都受到局限,学生只能在特定的学习流程中完成特定的学习内容,在设定的程序中快速运转、被动紧跟,被迫成为一种高技术条件下的学习机器。这种做法说到底了还是“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课堂生态。因此,新课堂生态建设中的多媒体不应成为必备条件。

思考三:如何确定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辅助”地位?

虽然多媒体的使用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上面指出的缺陷或不足,但笔者并非想完全否定它的作用,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匹“黑马”,多媒体技术能突破传统教学的一些局限,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气象,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笔者想强调的只是:不要过高地估计多媒

6

体的功用,多媒体技术不管有多复杂、多奇妙、多发达,说到底它也只能是人、是教师使用的工具,和黑板、粉笔一样,是一种教学工具,只能处于“辅助”的地位。只有在先进的学习理论指导下,经过科学的设计,并用得恰到好处,它的优势才能发挥出来。笔者以为,要恰当发挥它的“辅助”作用,起码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注意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适用性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都能取得好的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只能适用于某些任务而不适用于所有任务。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可能在渲染气氛、创设情境、拓展视野等方面比较有效,如果滥用或用错地方,可能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设计课件的首要原则是不能考虑此处能不能用多媒体,而应考虑此处该不该用多媒体。

注意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度”的问题。有时需要用在辅助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的时候,有时需要用在学生“启而不发”、思维受阻的时候,但它是“辅助”性的,不宜过度使用,更不应该把语文课演变为多媒体展示课,更不可用它代替教师组织教学。应该提倡教师加强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注意利用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的教学资源,自然推进学习的进程,重建有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态,而让多媒体的使用在其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注意多媒体课件既要辅“教”更要辅“学”的问题。多媒体课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有通过视听结合形式的,有通过文字图象形式的,这些不同的传递信息形式可以从不同方面弥补教师个人的某些方面的局限性,教师可以根据这些表现形式和特点从自身情况出发有机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是更重要的,应该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树立“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比如在课件结构上,可以考虑少用线性设计,尽量采用智能化的超文本方式,使课件的流向更自由,能够根据教与学的需要随意调度;可以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意志来选择学习内容和顺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当然,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还需要使用者不断探索,积极实践,充分发挥出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作用。在这里,本文只作一肤浅的探讨,权当抛砖引玉。

20世纪来,随着因特网和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全球最热门的话题和世纪之交的一大科技景观,人类社会逐步从工业化社会向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一种全新社会迈进。由信息技术导致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必然带动社会整体的变迁,不可避免地将人类推向信息化社会。而以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

能力的工具。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已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把信息技术融合到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其功能,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展开,“黑板+粉笔”是主要的教学工具,学生仅仅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不同,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唯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是非常重要的;且又迎合了信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摒弃了传统的语文教学信息不足的弊端,可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于是,多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越来越普遍地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通过丰富多彩的信息,生动活泼的界面,以及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抽象为生动形象的表现力,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不少语文教师的青睐。

7

但是,就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看,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圆满成功,虽然我们享受了高科技手段带来的方便和乐趣,课堂活跃了,容量增大了,但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那么,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究竟是利,还是弊?如何有效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来更好地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针对产生的困惑和问题,笔者在本校不同年段的数位语文老师和电脑老师的配合下,对语文多媒体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验证其优越性和缺憾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初体验和冷思考,以摆正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真正让语文课堂更加靓起来。

一、“让我再看你一眼”

虽然我们对语文多媒体教学存在着诸多困惑,但作为一种有力的教学手段,可取之处也是有目共睹的,值得“让我再看你一眼”,对多媒体促进语文教学作点理性的分析。

1、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目的课文距学生的现实生活较为遥远,没有生活实际作为参照的课文学生理解起来就显得困难。虽然常规教学也利用语文学科、教师本身的条件因素来或多或少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回响在学生的耳边、荡漾在学生的心中,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增,激起他们无与伦比的兴趣。

例如执教《五月的青岛》一课时,由于多数农村学生对青岛不熟悉,他们只从地图上得知青岛的一些地理知识,如果借助多媒体优势,通过多角度多场景向学生展示五月的青岛的迷人景色和“春深似海”的感官刺激,再配上优美的音乐旋律,怎能不使他们倾情于五月的青岛?怎能不让他们不乐于去学习探究老舍笔下的壮阔意境和深沉情调呢?

2、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效率的提高。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一个关于人类获取信息来源的著名心理实验。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而多媒体教学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有时还能用手操作。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纯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是显而易见的。

3、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说,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而多媒体的辅助,让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课堂和学校,而可以延伸到社会、网络,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进行自主拓展阅读与交流,真正体现生活处处皆语文,实现语文教学“小课本,大课堂”的目标。

例如执教《向沙漠进军》一课之后,针对学生对土地沙化的现实忧虑,让学生围绕“防沙”、“治沙”的探究专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拓展和延伸,可上网或从课外书上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写出活动后的感想、设想、报告等,在全班进行交流,既增加了知识,又增添了环保意识,还培养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自主活动、合作探究、交流表述等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学到语文,用上语文。

二、“让我欢喜让我忧”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粒新生的种子,它凭着一股钻劲、拼劲,已经钻出地面,开始发芽、抽青,初露蓬勃的生机,但令人尴尬和忧虑的是这粒种子,因为有人追肥的不当,出现了局部的糜烂,甚

至夭折。这决不是笔者的危言耸听,现举隅一、二,以免同仁重蹈覆辙。

1、图像、声音替代了作品的语言文字,忽略了学生的文本阅读。

8

我们不能忘记语文课仍然姓“语”。语文课必须始终坚持以语文文本阅读为主体,其他任何方式都是次要的,都必须处于从属的位臵。然而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常常喧宾夺主,教师和学生的全部注意几乎都被非语言的内容所吸引,朗朗的书声越来越难以听到。可是,文学语言的魅力就在语言阅读本身,语言阅读的乐趣就在阅读中的二次创作之中。

如在我校的一堂语文公开课中,一位教师执教了《晋祠》一文,他煞费心思地设计系列课件,“晋祠的山”、“晋祠的树”、“晋祠的水”、“晋祠的古建筑”……斑斓的画面、逼真的图像、典雅的配乐,充分展现了晋祠的优美和悠久的特点,学生看得津津有味,课堂教学有条不紊。但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几乎都被非语言文字的CAI内容所吸引,学生有语言文字阅读上的时间还不到整堂课的三分之一。难怪有人戏说这是图像对语文的第二次掠夺(第一次掠夺是对课外文学阅读的掠夺)。

2、图像、画面抑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发展。

语文学习需要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细微的体验和理解,想象出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做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所以语文课要启发学生想象,融入读者自身的思想认识、人生体验的思维,把语言文字描述的情景、形象“再造”出来。而现有许多多媒体语文课,总是沉浸于多媒体画面的赏析,拘囿于多媒体演示的信息,缩小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甚至会逐渐把学生的想象能力丧失殆尽。

例如七年级《春》的教学中,有“勤快”教师用多媒体屏幕逐一呈现了《春》的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后依次进行提问、讨论。而又有“懒惰”老师让学生根据文字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头脑中设想的五幅画面。两种教法,前者复杂,后者简便,效果孰优孰劣?就学生对文章把握而言,前者是“吃别人嚼过的馍”,何况五幅画面真的与朱自清笔下的五种景观一致吗?即使能勉强表现,那它也反映不了朱自清在《春》中的那份特有的情感。其实,好好想一想就知道,因为从课文到画面,它已带上了画者的浓重的主观色彩,换言之,此时的“春”已不完全是朱自清的了。而后者是“走别人未走之路”,通过学生朗读、品味,真正感悟出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就想象力培养而言,后者可谓是“一千个观念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前者挤占了想象的空间,浪费了想象的机会,剥夺了想象的乐趣,此时,一百个学生中恐惧只有一个,最多只有几个“哈姆莱特”了。

3、教学流程过于程序化。

语文课应当是开放而又有活力的,很多内容是根据课堂气氛和课堂变化临时调整的,而不能完全按照原先的备课步骤死板地讲下去,但利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教师往往要预设课件,按照一定的程序在课堂中一一呈现,这会引导学生亦步亦趋地走向“标准答案”——预设的回答,就将抑制学生发散性创造思维能力。比如学生在课堂中有了更好的想法,而课件又没有预料也无法预料,那当时的教师该有多尴尬和无奈。难怪有听课教师遇到这们的课堂不禁诘问:这到底是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还是语文教学辅助多媒体?

4、关注人机对话,忽略人际交流。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领悟到语言艺术的魅力,就必须依赖教师成功的引导和学生认真的品读,从而形成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火花的碰撞。而有的教师在设计和操作多媒体课中,过多关注人际交流,把指令输送到多媒体,教师成了“操作员”,学生注意的是屏幕上的图文。课堂上的“人气”即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氛围大减,削弱了教师生动的演示作用、导引作用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能力培养,难以发挥语文课人文性的特点。当然,教学效果并不见佳。

曾听过一堂“感受母爱”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头播放歌曲《妈妈,我想对你说》用了4分钟,后放映剖腹产录像用了8分钟,再投影学生提供的母子合影耗时5分钟,后放映关于“思母”的flash动画用时5分钟,投影歌颂母爱的诗文用时12分钟,最后学生写感受后投影用时5分钟,期间穿插交流约6分钟。45分钟中,多媒体化时34分钟有余,学生交流不足10分钟,

9

令人反思!

三、“想说爱你不容易”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小学相继出现,并且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无比广阔的前景也令人鼓舞,这确实是一件好事。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回避一个问题:我们的教师与多媒体距离到底有多近?它的投入与它的回报成正比吗?笔者通过对本校教师的调查和了解,不免要发出“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慨。

1、教师缺乏多媒体使用的常识性知识

多数语文教师对多媒体设备只停留在会使用,一旦出现一些变化或一点故障,就束手无策。一般教师只是在原有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基础上,学会做一些powerpoint课件,对powerpoint 程序了解不多。而对其他制作软件如authorware、flash、frontpage等知之甚少,对一些辅助性软件如photoshop、firework等知之更少。

在制作稍复杂的课件时,许多老师采用由他自己按照教学设想写出课件脚本,由电脑教师按脚本制作课件,再由教师试用后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由电脑老师修改完成。这样,由于科任老师对计算机应用理解程度、脚本写作的表达方式和电脑老师对此学科理解的偏差等原因,往往课件要进行多次修改;并且由于平台选择、文件格式等技术限制而往往不易修改,甚至又要重新制作。再加上科任教师的教学设想的更新变换,影响课件的应用效率和效果。为此,老师对多媒体的使用就产生了巨大困难和矛盾。

2、教师缺乏对多媒体教学的正确认识

?简单地把多媒体作为黑板的替代品。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师把平时应该板书的内容或书上的课文全部搬上了多媒体。整节课没有板书,失去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教师的基本功岂能忽视?课文搬上屏幕,还不如直接看教本,还可以培养圈点勾划的能力;反之,得不偿失。?课件过于花里胡哨。有的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不惜频繁变换字体,采用多种颜色、多种声音、多种鲜艳的背景、多种动画效果,甚至在问题的边上画上一个呈思考模样的漂亮小妞,再配上一个彩虹般颜色的大问号等。这种不顾教育心理学中背景与主体关系的原理,一味追新猎奇的做法,不但没有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反而让学生眼花缭乱,甚至想入非非,结果事与愿违。

3、教师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

网上下载不易又不妥。随着教学网站的逐步完善,付费已成为每个网站生存的策略。试问,有多少农村教师自掏腰包买课件?何况,那些下载来的课件是既定的,不可修改的,缺少针对性和灵活性,很难适应农村初中学生的教学需要。

自己制作耗时又低效。课务的繁忙、作业的批改、学生的辅导,冲走了大量的时间,又有多少教师为了平时的一堂课而化一天甚至几天、十几天的时间去制作CAI课件呢?毕竟,课件制作的投入与课件使用的效果是不成正比的。

于是乎,为了顺应形势,为了迎合“时尚”,为了用多媒体而用了多媒体。

四、“掀起你的盖头来”

鲜艳的文字、动感的画面常有意无意地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关注多媒体远胜于关注学生,极大地疏远了师生间的沟通……看到优越性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困惑与误区。于是在揭开多媒体教学的层层面纱之后,也该“掀起你的盖头来”:怎样才能有效使用多媒体辅助我们的语文教学呢?笔者与本校其他语文教师和电脑教师一起作了一些初步尝试和反思。

1、语文教师做好“编导”,提供优秀的脚本。

编写脚本,是多媒体课件制作中至为重要的环节,犹如电影、电视必须有一个好的剧本一样,这是教学有效,甚至高效的基石。(声明: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适合制作课件脚本的。)

10

?主题明确,素材典型。主题思想是脚本设计的出发点。切不可主题分散,目标模糊。为此而选用的素材要新颖,既吻合教学内容又不落俗套,能够准确有力地揭示脚本的主题。

?直观感性,环节分明。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到多媒体在表现预设内容上的形、声、色等方面的长处,合理安排教学结构和程序,以便于选择恰当的媒体,构想最优化的教学过程。

2、电脑教师做好“参谋”,选择最佳教学媒体。

电脑教师有扎实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能将文字脚本条理化和程序化。双方教师合作酝酿、共同研究,力争把语文教师的教学设想通过多媒体课件加以完美展示。

当然,在选择媒体时需要根据实际因素(如能否找到、制作成本、准备时间、技能要求、设施要求、学生偏爱、教师偏爱等)进行综合评判,考虑加权因素,后作出最佳选择。

3、语文教师、电脑教师联合,制作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成品。

?选择平台。我们一般选择目前最流行的Authorware作为开发平台。使用该平台制作的课件模块分明,交互性强,使不同班级、教师在同一教学内容上能用同一个课件进行选择组合,根据自己本课堂的教学设计选取部分或全部,避免了课件的使用只能按固定不变的教学流程进行的弊端。

?汇集资料。为了丰富课件内容,各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搜集资料,如电子出版物中的某些动画、图片、声音等,或通过扫描仪、声卡等设备进行资料的收集。汇集的资料,再用相应的软件加以加工组装。

?修改完善。由于开发与应用的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初步制成的课件进行使用时,若发现有不适合课堂教学甚至有负面教学效果的环节,则进行调控修缮,直至成品。

4、构建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运行模式

①现代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优化组合

多媒体的优化组合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媒体(如录像、电影、投影、网络等)和传统媒体(挂图、模型、自制教具等)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可以使教学目标圆满完成。

②“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学习——学生的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的优化动态组合

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多媒体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形成“教师的学习指导——学生的个体学习——学生的群体合作学习”三要素优化组合。当然,在实际中要凸显合作学习的多向化、自主化、个性化,培养学生有个性的创新实践能力。

教师:呈现→引导→咨询→评价

↓↓↓师生↑↓共评

学生:选择任务→自主学习→交流探讨→评价反馈

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和学。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选择并确定相应的学习任务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已提供的资料或自己网上查找的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完成交流互动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④课题学习模式

即:教师屏显参考课题——学生选择研究课题——学生制定研究步骤——学生自由创作作品——师生多向互动评价——学生成果资源共享。

11

课题学习模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特定的问题,依靠多媒体网络,以探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营造学生主体充分参与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5、我校教师在语文多媒体教学实践中较为成功的个案摘要

示例1:在《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中,导入时用多媒体FLASH播放江涛演唱的通俗歌曲《愚公移山》(没有出现“愚公移山”四个字样),听完后屏幕出示两个问题:(1)歌词中“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中的“你”是指谁?(2)“无路难呀开路更难”中的“开路”是指什么事?学生回答后,屏幕出现标题。教师提问:愚公移山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后来人要感叹呢?现在进入课文学习。……对文章讨论交流后多媒体再一次播放江涛的《愚公移山》,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愚公形象的理解。

评析:综观此课,教师恰当发挥了多媒体声情并茂的特点,由寓言故事衍化而来的通俗歌曲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后面教学开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结尾又利用多媒体与开头相呼应。且又不完全依赖多媒体,行课中融入了教师的身体语言、师生的互动行为,课堂教学效果不错。

示例2:在《西湖的绿》一文教学中,教师摈弃以往逐词逐句讲解的传统,而是让学生边读文边欣赏媒体。当多媒体课件把灵隐、苏堤、花港三处不同特点的绿色动画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感官充分刺激、震撼,所有的感觉器官都被调动起来。在此情此景下品读语言文字已是美的享受。

示例3:在教学《长征》一诗时,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网络进行课堂教学:(1)上网搜索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相关资料;(2)运用所查寻的资料,自主学习诗歌;(3)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交互解答(生生交互、生机交互、师生交互三种方式);(4)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长

征》内容与精神。

评析:多媒体的介入,学生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6、点滴反思

(1)一个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不管用何种媒体,都必须以文章的内容为基础,去揭示文章的本质——课文的灵魂,使学生从中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得到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洗礼。因为语文课永远姓“语”。

(2)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学科教师与电脑教师加强相互交流,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因此,一个好的课件实际上是学科教师与电脑教师共同努力的成果。

(3)也许有的多媒体课件从软件角度看很不完善,或者仅仅是一个简单的POWERPOINT、FLASH动画或一段AVI画面,但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恰如其分的效果,那它就是一个好课件。也就是说,课件好坏不在其制作技巧的水平高低,而在于对这节课的教学目的的作用。

(4)多媒体课件无论制作多么完美,但终究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辅助工具,决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教学,切不可本末倒臵。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适应实际需要,特别要重视直观性、量力性、发展性、巩固性、自觉性和因材施教等重要原则,将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其效能,使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5)“用预设的课件给学生上课,会限制学生的想象空间,往往会干扰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一定要慎重。”(引录钱梦龙语)

(6)最后笔者要借用“苹果”的项目咨询师大卫说过的一句话来提醒各位同仁——“学生的成绩与其说得益于电脑还不如说得益于教学法的改进,就算把电脑搬出教室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希望我们语文教师能正确选用多媒体这一时代媒介,让语文课堂变得更靓,迎

12

来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语文教学的春天。

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5a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