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考必背结论性语句集萃

更新时间:2024-06-08 14: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生物高考必背结论性语句集萃

必修部分(必修1 分子与细胞)

第1章 走近细胞

1、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 除病毒等少数种类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从小到大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4、 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 5、 细胞要完成生命活动,需要保持其完整性。

6、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最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7、 细胞的多样性表现在细胞的形状、大小、种类、结构等方面的差异,细胞的多样性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8、 细胞的统一性表现在不同的细胞具有基本相似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及与遗传有关的核物质。

9、 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1、C、H、O、N、P、S 6种元素是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的97%。 2、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元素是C;组成生物体最多的元素是O。

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大体相同,但不同生物体的含量差异较大。

4、B能够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植物体缺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影响受精过程,出现“花”而不实的现象。 5、动物缺钙会抽搐;血钙过高又会导致肌无力。

6、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这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7、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的含量明显不同,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着差异性。

8、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越大,新陈代谢越活跃。

9、生物体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糖类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生物体内的主要储能物质是脂肪;动物细胞内的主要储能物质是糖原;植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能物质是淀粉;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A-P~P~P);生物体的最终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10、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四种有机物共有的元素是C、H、O,蛋白质必须有N,核酸必须有N、P;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 11、高中生物涉及的可溶性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12、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①氨基酸种类不同;②氨基酸数目不同;③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④肽链空间结构不同。 13、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功能的多样性:①构成细胞核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②催化作用,如酶;③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④免疫作用,如抗体;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和细胞膜上的载体。

14、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核酸是一切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15、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的场所是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16、当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时,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n-m;脱去的水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n-m).

17、单链蛋白质中的氨基或羧基的最小值为1;m条肽链中氨基和羧基的最小值为m。

1

18、脱水缩合反应进行时形成的肽键数=破坏的氨基数=破坏的羧基数=脱去的水分子数。 19、DNA碱基数(最小值):信使RNA碱基数(最小值):氨基酸数=6:3:1 20、二肽是由两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21、多肽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有几个氨基酸就叫几肽。

22、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越有20种,决定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 23、R基的不同决定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24、一分子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是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是核糖核苷酸。两者在组成上的相同点是都含有磷酸基团以及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三种含氮碱基。

25、还原糖的鉴定试剂是菲林试剂(产生砖红色沉淀);脂肪的鉴定试剂是苏丹Ⅲ(遇脂肪变橘黄色)、苏丹Ⅳ(遇脂肪变红色);蛋白质的鉴定试剂是双缩脲试剂(变紫色);DNA的鉴定试剂是甲基绿(变绿色);RNA的鉴定试剂吡罗红(变红色)。

第3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内的各种生物膜不仅在结构上有一定的联系,在功能上也是既有分工,又有密切的联系。

2、内质网在各种膜结构的联系中处于中心地位。 3、生物膜中,内质网与高尔基体的成分最接近。

4、在一次胞吐作用中,内质网膜整体减少,细胞膜整体增多,高尔基体膜基本不变。 5、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6、细胞内的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7、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的小区室,如细胞器,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8、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 9、叶绿体主要存在于植物叶肉细胞里,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10、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并有运输作用。

11、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12、在真核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不具有膜结构的是中心体、核糖体、另外,细胞核的核膜是双层膜,细胞膜是单层膜,但它们都不是细胞器。 13、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14、植物细胞的外面有细胞壁,其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其作用是支持和保护,其性质是全透的。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酵母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 15、有些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主要合成分泌蛋白,在细胞外发挥作用),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主要合成结构蛋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16、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液泡。

17、与分泌蛋白合成、运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18、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细胞核和细胞器已退化;提取纯净的细胞膜应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19、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1、渗透作用进行时扩散的是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而不是溶质分子。

2、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两个条件。 3、植物细胞在形成大液泡之前主要是吸胀吸水,形成后主要是渗透吸水。

4、人体的细胞没有细胞壁,也就不会有质壁分离。玉米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和伸长区的细胞、形成层细胞以及干种子细胞都无大型液泡,也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5、当细胞死亡时,膜便失去选择透过性成为全透性的。

6、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可看作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植物细胞工程中细胞壁去掉后的结构叫原生质体。

7、质壁分离实验的拓展应用:(1)可以判断细胞是否有活性。(2)测定细胞液的浓度范围。(3)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8、细胞膜的骨架结构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以覆盖、镶嵌、贯穿三种方式与磷脂双分子层相结合。

9、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10、主动运输需要的条件:①需要载体;②需要消耗能量。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1、酶是活细胞(来源)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的一类有机物(化学本质)。 2、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3、胃蛋白酶只有在酸性环境下才有催化作用(最适pH=2左右);胰蛋白酶只有在碱性环境下(最适pH=7.8左右)才能发挥作用。

4、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5、化学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和质量并不发生变化。

6、过酸、过碱和高温都能使酶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导致不可逆转地失去活性;但低温只使酶的活性降低而不失活。

7、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只要条件适宜,在细胞内外都能起作用,它的合成受遗传物质的控制。

8、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反应是不可逆的,反应式中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

9、动物和人体中,ADP转化成ATP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细胞呼吸;绿色植物ADP转化成ATP时所需的能量来自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10、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1、叶绿体的色素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叶绿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1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暗反应阶段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13、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14、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15、光反应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暗反应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

16、植物“午休”现象的产生是植物为了防止体内水分过度散失而使气孔关闭。 17、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包括光照强度、光质、光照的时间长短)、二氧化碳浓度、温度(主要影响酶的活性)、矿质元素和水等。

18、在光合作用中假设由强光变成弱光,则产生的【H】、ATP数量减少,此时C3还远过程减弱,而CO2仍在短时间内被一定程度地固定,因而C3含量上升,C5含量下降、(CH2O)的合成速率也降低。 酶

19、有氧呼吸第一阶段:C6H12O6 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细胞质基质);

3

第二阶段:2C3H4O3 (丙酮酸) 6 CO2 +20【H】+少量能量(线粒体基质); 酶

第三阶段:24【H】+6O2 12H2O+大量能量(线粒体内膜)。

20、有氧呼吸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在第二阶段;氧气的利用在第三阶段。 21、有氧呼吸是由无氧呼吸进化而来的。 22、无氧呼吸始终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23、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高等动物和人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24、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

25、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 26、产生同样数量的ATP是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9:1. 27、如果某生物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气量相等,则该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如果某生物不消耗氧气,只产生二氧化碳,则只进行无氧呼吸;如果某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吸收的氧气量多,则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同时进行。

28、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有:有氧呼吸、光反应(暗反应消耗产生的ATP)、无氧呼吸。 29、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内,形成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叶绿体(光反应)、线粒体(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30、酵母菌属兼性厌氧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在缺氧条件下,酵母菌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31、硝化细菌能将土壤中的NH3与O2反应转化成HNO2,HNO2再与O2反应转化成HNO3,利用这两步氧化过程释放的化学能,可利用无机物(CO2和H2O)合成有机物(葡萄糖)。 32、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都能将无机物转变成自身组成物质,但光合作用利用的是光能,化能合成作用利用的是化学能。

33自养型分为光能自养型(如绿色植物)和化能自养型(如硝化细菌)。

34、硝化细菌无线粒体,但也可进行有氧呼吸,因其细胞膜内侧含有有氧呼吸所需的酶。 第6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1、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2、赤道板是一个虚拟的“板”,而细胞板是真实存在的。

3、有丝分裂前期,每条染色体包括两条姐妹染色单体,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着;有丝分裂后期,当着丝点分裂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就成为独立的染色体。 4、染色体的数目=着丝点的数目(染色体和着丝点之间是一一对应关系)。

5、当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时,一条染色体上只含有一个DNA分子;当染色体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

6、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不同形态。 7、细胞有丝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8、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最好的时期是有丝分裂中期。

9、有丝分裂时DNA的复制在间期,加倍也在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在间期,但加倍在后期。 10、高等植物细胞有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动物细胞由细胞的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11、核仁在细胞周期中呈现有规律地消失(分裂前期)和出现(分裂末期),经常作为判断细胞分裂时期的典型标志。

12、各时期记忆口诀:

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核膜、核仁消失,显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染色体的形态稳定,数目清晰,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4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并平均移向两极)。

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两消是指纺锤体消失,染色体变成染色质;两现是指核膜、核仁重新出现)。

13、多细胞生物体是由一个受精卵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发育而成。如果仅有细胞增殖,没有细胞分化,生物体是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

14、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15、细胞的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活动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16、在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细胞、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当植物细胞脱离了原来所在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而处于离体状态时,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条件的作用条件下,就可能表现出全能性,发育成完整的植株。

17、细胞分化程度比较:体细胞>生殖细胞>受精卵;

细胞全能性比较: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18、细胞的癌变是由于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

19、癌变细胞的特征:无限增殖、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减少。 20、细胞衰老的特征:水分减少,体积变小,代谢减缓;细胞内多种酶活性降低;色素积累,如老年斑;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21、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1、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 2、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 杂交:是指基因型不同的个体相交,表现在植物的异株授粉、动物不同个体间的交配。 4、 自交:指基因型相同个体间相交,植物表现为自花传粉,动物表现为基因型相同个体间

的交配。 5、 测交是指F1与隐性类型相交,从而测定F1的基因型。

6、 在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细胞核基因一般成对存在,细胞质基因成单存在。

7、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基因型相同,若环境相同,表现型相同;若环境不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8、 育种方面,若优良性状是显性类型,判定是否纯合需要连续自交选择,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若优良性状是隐性类型,杂合子自交即可选得。

9、 人类的ABO血型是由三个基因控制的,他们是IA、IB、i,但是对每个人来说,只可能有

两个基因,其中IA、IB都对i为显性,而IA和IB之间无显隐性关系。人类的血型是遗传的,而且遵循分离定律。

10、纯合子杂交后代不一定是纯合子,杂合子杂交后代不一定都是杂合子。

11、纯合子只能产生一种配子,自交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产生配子的种类数是2(n为等位基因的对数,且n对等位基因位于n对同源染色体上)。

12、在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若亲本为双显性纯合子与双隐性纯合子,则F2中双显性纯合亲本性状相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9/16,与双隐性纯合亲本性状相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16,而F2的两种重组型性状所占比例均为3/16。 13、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n

5

14、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①正确地选择了实验材料②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采用了先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再循序渐进的方法(由单一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③在实验中注意对不同世代的不同性状进行记载和分析,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处理实验结果。④科学设计了实验程序。 15、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11、精子的形成发生在动物睾丸或精巢内,卵细胞的形成发生在动物的卵巢内。 2、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只发生在减Ⅰ间期。

3、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4、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但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5、卵细胞体积大,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为早期胚胎发育提供营养。

6、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主要特点是: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主要特点是:非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7、减数分裂过程中能产生的变异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8、在不考虑交叉互换的前提下,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2种(共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1种(1个)卵细胞;多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2n种精子(n为同源染色体对数),多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2n种卵细胞(n为同源染色体对数)

9、受精作用的实质是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的相互融合。

10、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有重要的意义。

11、基因是有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既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12、在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成对存在,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一个,成对的染色体只有一条。

13、在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成对的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14、蛾类、蝶类、鸟类(鸡、鸭、鹅)的性别决定属于ZW型性别决定。

15、性别决定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雌雄同体的生物则无所谓性别决定。 16、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只要X染色体上有b基因就患色盲,而女性必须同时具有两个b基因才会患病。

17、色盲的遗传特点是男性多于女性。

18、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得女儿(不病)遗传给他的外孙子(隔代遗传,交叉遗传)。 19、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20、血友病也是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与色盲完全一样。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1、①肺炎双球菌的类型:R型(英文Rough是粗糙之意):菌落粗糙,菌体无多糖荚膜,无毒,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不死亡。②S型(英文Smooth是光滑之意):菌落光滑,菌体有多糖荚膜,有毒,注入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如果用加热的方法杀死S型细菌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吸附 侵入 复制 组装 释放。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DNA中有P而蛋白质一般没有P,

35

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

6

体的DNA。用S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无放射性,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用P标记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体内有放射性,表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体内。此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还证明了DNA能够自我复制,在亲子代之间能够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也证明了DNA能够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5、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①具有相对稳定性;②能自我复制;③可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④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6、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关键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DNA的作用。

7、S型肺炎双球菌有毒的原因是荚膜对细菌自身有保护作用,注入到小鼠体内后其可以大量繁殖,破坏小鼠组织器官而使小鼠患病死亡。

8、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9、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10、遗传物质的载体有染色体、线粒体、叶绿体、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11、在DNA地双螺旋结构中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在外侧,形成两条主链(反向平行),构成DNA的基本骨架,碱基排在内侧。两条主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 12、DNA碱基对的排列方式有4n种(n为碱基对的数目)。 13、每个特定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构成了DNA分子自身的特异性。

14、在双链DNA分子中,不互补的两碱基其含量之和是相等,占真个分子碱基总量的50%。 15、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的嘌呤之和与嘧啶之和的比值与其互补链中相应的比值互为倒数。

16、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的(A+T/G+C)的比值与其在互补链中的比值和在整个分子中的比值相等。

17、DNA的复制时期是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场所主要是细胞核。 18、DNA的解旋可用解旋酶或加热,PCR技术中常用加热的方法。 19、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20、DNA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

21、组成四种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磷酸都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四种含氮碱基。

22、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则形成2n 个DNA,但含有最初母链的DNA分子有2个;可形成2×2n 条脱氧核苷酸链,其中有两条是最初的脱氧核苷酸链。

23、子代DNA和亲代DNA相同,假设X为某脱氧核苷酸在母链中的数量,复制n次后形成新的DNA需要游离的该脱氧核苷酸数=子代DNA中该脱氧核苷酸总数(2n X)—该脱氧核苷酸在最初母链中的数量(X)。 24、人类基因组是指人体DNA分子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人类基因组计划就是分析测定人类基因组的所有核苷酸序列。

第4章 基因的表达

1、核酸种类的判断应首先根据有T或U,来确定该核酸是不是DNA;再根据双链DNA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单链DNA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确定是双链DNA还是单链DNA。 2、遗传信息指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存在于DNA上;遗传密码指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存在于信使RNA上。

3、AUG和GUG除了分别决定甲硫氨酸和缬氨酸外,还是翻译的起始信号。

32

35

7

4、UAA、UAG、UGA不决定任何氨基酸,是肽链延伸的终止信号。

5、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有的DNA片段属间隔区,没有控制性状的作用,这样的DNA片段就不是基因。

6、基因控制性状就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的。 7、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个基因中可以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

8、RNA与DNA的区别有两点:①碱基有一个不同,RNA是尿嘧啶,DNA则为胸腺嘧啶;②五糖碳不同,RNA是核糖,DNA是脱氧核糖。

9、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几种不同的密码子决定,但一个密码子最多只能决定一个氨基酸。

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1、基因碱基对增添(或缺失)的对数是三的整数倍时对翻译出的氨基酸序列影响最小。 2、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一般只有基因突变。

3、基因突变的原因:在一定的外界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DNA复制过程出现差错,造成了基因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改变,最终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 4、如果突变当代就有变异产生,说明是显性突变;而如果当代未见变异,下一代才有变异出现,则说明这是一种隐性突变。

5、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

6、基因重组的类型包括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和基因重组。

7、基因重组产生的变异一般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减数分裂)实现。

8、基因突变是生物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

9、三种可遗传变异只有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

10、染色体结构的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染色体变异,而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属基因重组。

11、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就说明有几个染色体组。

12、一个个体无论有多少个染色体组,只要是由生殖细胞发育成的,就是单倍体;若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就是二倍体或多倍体。

13、多倍体育种时秋水仙素的作用时期是有丝分裂的前期。

14、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早,表现突变的部分就越多,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晚,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少。 15、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是指细胞内一条或几条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染色体的某一片段消失)、增添(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段颠倒了1800)或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等改变。

16、多倍体育种:①成因: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已复制,由于外界条件的剧变,细胞停止分裂,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成倍增加。②特点:营养物质的含量高,但发育延迟,结实率低。③人工诱导多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常用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的作用—抑制纺锤体的形成。④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得到四倍体西瓜;用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得到三倍体的西瓜种子。三倍体西瓜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17、单倍体育种:①形成原因:由生殖细胞不经过受精作用直接发育而成。例如,蜜蜂中的雄蜂是单倍体动物;玉米的花粉直接发育的植株是单倍体植物。②特点:生长发育弱,高度不育。③单倍体育种的常用方法:花药离体培养。④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打打缩短育种年限,速度快,二倍体生物的单倍体植株染色体人工加倍后,即为纯合二倍体,后代不再分离,很

8

快成为稳定的新品种,所培育的种子为绝对纯种。

18、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而不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19、多基因遗传病常表现出家族性聚集现象,且比较容易受环境影响。 20、某遗传病遗传方式的调查应在家系中进行;遗传病发病率的调查则应在社会群体中进行。 21、女子生育的最适合年龄为24到29岁。

22、禁止近亲结婚的理论依据:近亲结婚使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几率增大。 23、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遗传病不一定是先天性疾病。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1、基因重组使后代出现了新的基因型而产生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通过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产生人们需要的具有两个或多个亲本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2、育种原理: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3、杂交育种的方法是:杂交 筛选表现型符合要求的个体 连续多代自交 确认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选出符合要求的纯合子。

4、诱变育种的优点是变异频率高,能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状。缺点是盲目性大,有利的变异少,工作量大。

5、单倍体育种的方法:花药离体培养成单倍体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获得纯合子。其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加快育种进程。 6、多倍体育种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7、基因工程育种的优点是目的性强,育种周期短,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8、杂种优势是指基因型不同的个体阿娇产生的杂交一代,在适应能力上优于两个亲本的现象。

9、基因工程的工具:基因的“剪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动植物病毒等。

10、基因工程运载体的条件:能在宿主细胞内稳定保存并大量复制;有多个限制酶的酶切位点;有标记基因。 11、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提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东北虎和华南虎是两个亚种,并没有生殖隔离。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有: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4、判断生物是否进化其实就是看该种群基因频率是否改变。

5、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6、进化论强调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而不仅仅局限于基因突变。

7、变异的不定性指的是变异有“有利”和“有害”之分;自然选择的定向性指的是有利变异基因可不断积累,而不利变异基因则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8、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重,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比较常见的方式。 9、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等于1,种群中基因型频率之和等于1.

10、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11、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

9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人体内含有的大量液体统称为体液。其中,细胞内的液体叫做细胞内液,细胞外的液体叫做细胞外液。体内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只能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

2、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虽然也是液体,但它们可与外界直接接触,这样的液体不属于体液,也就不属于细胞外液。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关系

相互渗透 单向渗透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4、血红蛋白不同于血浆蛋白,它存在也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5、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6、人和动物生存的外界环境常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机体的代谢也会使得细胞生存的内环境发生变化,但是内环境能够保持自身的相对稳定。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7、内环境稳态主要是指人体的pH、体温、血糖及渗透压等方面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8、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9、钾离子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上起决定作用;钠离子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上起决定作用。

10、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都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

11、糖尿病病人出现高血糖和糖尿病是因为病人的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使组织细胞在利用葡萄糖时发生障碍。

12、正常情况下,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得不同而在狭小的范围内变动。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体液调节实质上是指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氢离子、二氧化碳等的调节。 2、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

3、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高级中枢。

4、垂体能产生生长激素、促激素、催乳素等激素,下丘脑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 5、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6、促激素能促进相关腺体的生长发育,调节相关腺体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7、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8、胰岛素能调节糖类代谢,是唯一能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可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

9、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产生;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产生。简述为“A高B岛”。 10、生长激素幼年分泌不足引起侏儒症(只小不呆),幼年分泌过多引起巨人症,成年分泌过多引起肢端肥大症。

11、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甲亢,幼年分泌不足引起呆小症(又呆又小)。 12、CO2能够刺激呼吸中枢的兴奋性,病危患者输氧时应掺入少量CO2。 13、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4、条件反射由大脑皮层完成;非条件反射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完成。

10

15、条件反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

16、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17、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包括一条长而分枝少的轴突和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枝的树突。神经纤维是由轴突或树突以及包在外面的髓鞘。

18、人类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有关,这些区域叫做言语区。

19、当皮层中央前回底部之前(S区)受到损伤时,病人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也就是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能看、能听、不能说),即运动性失语症。

20、当皮层颞上回后部(H区)受到损伤时,病人会讲话,会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却听不懂别人的谈话(能看、能写、不会听),即感觉性失语症。 21、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22、膜外电流的方向:未兴奋区 兴奋区;膜内电流的方向:兴奋区 未兴奋区。 23、突触是由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和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三部分构成的。

24、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改变了突触后膜的通透性,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了兴奋或抑制。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25、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胞吐。 26、突触间隙的液体属于内环境。

27、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

28、兴奋是指动物或人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9、轴突末梢经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端都膨大成杯状或球状体,叫做突触小体。 30、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回路。

31、兴奋传递过程:膜电位变化 突触释放神经递质 膜电位变化。 32、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前膜时,引起突触小泡破裂,释放出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内,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改变了突触后膜的通透性,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了兴奋或抑制。

33、单一神经元受到刺激后,神经纤维上的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但在反射弧中,某一神经纤维上的兴奋的传导必定是单向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34、淋巴细胞是主要的免疫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肝细胞分化而来的。按功能分,主要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分别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此外,吞噬细胞也是比较重要的免疫细胞。

35、能够引起人体内免疫反应的特殊外来物质都称为抗原,如各种病毒、细菌、外源组织、器官等。自身癌变的细胞和衰老、死亡、损伤的细胞等也属于抗原的范畴。 36、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37、抗体与入侵的病菌结合,可以抑制病菌的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从而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以后可以使病毒失去感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

38、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39、在过敏原的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表面(而一般免疫反应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11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1、光与生长素的关系

从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可知,无论是在黑暗环境还是在有光环境,完整的胚芽鞘均能正常生长,这些都说明光并不影响生长素的生物合成,它只影响生长素的运输和分布。

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 尖端感受 横向运输 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多,向光一侧少) 生长不均衡(背光一侧生长快) 向光弯曲。

2、植物激素无特定的产生器官:动物激素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产生,通过体液传送至靶细胞,并产生生理效应。

3、琼脂:能携带和传送生长素;云母片:生长素不能穿过。

4、胚芽鞘分为胚芽鞘的尖端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的尖端是产生生长素和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下部是发生弯曲的部位。

5、单侧光只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

6、生长素在尖端既进行横向运输,又进行极性运输;尖端一些只进行极性运输。 7、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在较低浓度下促进生长;较高浓度下抑制生长。

8、生长素对细胞的影响:生长素促使细胞纵向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而对细胞分裂并无影响(细胞数目并无明显增多)。 9、无子番茄的形成是由于生长素促进了子房的发育,遗传物质并未改变;而无子西瓜的形成是由于秋水仙素引起染色体变异的结果。

10、顶端优势不仅表现在植物的顶芽,植物的根尖也表现顶端优势,移栽增产就是利用了根的顶端优势。

11、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减弱。 12、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发育中需要生长素的促进作用,而生长素来自正在发育着的种子。 13、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主要分布在正在分裂的部位,赤霉素能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茎的伸长,而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脱落酸和乙烯主要分布在成熟的组织中,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

14、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控的。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1、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内的个体都属于同一个物种。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动物一般用标志重捕法,植物一般用样方法。 3、种内斗争对个体的存活可能不利,但对种群的延续可能是有利的。

4、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等。

5、互利共生指的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6、寄生分体内寄生和体表寄生;体内寄生的生物一般是厌氧的,体表寄生的生物一般是需氧的。

7、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间是竞争关系。

8、庄稼的过度密植引起减产是种内斗争;杂草过多引起减产是竞争。 9、捕食指的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的活体为食。

10、共生图象的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为同步变化,二者同生共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11、捕食图象的特点是两种生物个体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者先减少,为被捕食者;后增者后减少,为捕食者。被捕食者图象的最高点一般要高于捕食者。 12、竞争图象的特点是两种生物开始时个体数量为“同步变化”,以后则“你死我活”或“此消彼长”。

12

13、决定海洋不同深度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

14、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其中“种”指的是生物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的“种”,即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

15、生物群落强调的是种间关系;种群强调的是种内关系。

16、垂直结构指的是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的垂直结构;而同一竹林中的高低错落并不是垂直结构,因为它们是种内关系。

17、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是种群特征,个体不具备这些特征。

18、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19、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20、北京、上海人口密度的增大是由于迁入率增大,而不是出生率增大。

21、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22、性别比例有三种类型:(1)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2)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羊等。有些野生动物在繁殖时期也是雌多于雄,如象海豹。(3)雄多见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白蚁。 23、“J”型增长曲线特点: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条件:理想条件。 24、“S”型增长曲线特点:种群密度增加 增长率下降 最大值(K)稳定。条件:自然条件(有限条件)。研究意义:防治害虫,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5、群落演替的原因:(1)环境不断变化;(2)生物本身不断繁殖、迁徙;(3)种内、种间关系不断变化;(4)人类活动的干扰。

26、群落演替的过程:侵入定居阶段 竞争平衡阶段 相对稳定阶段。 27、群落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28、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生态系统强调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种群和群落强调的是同种生物或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是年降水量。

4、农业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单一而不大稳定,植物主要为农作物,认为作用突出。 5、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的内容。

6、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生产者不仅仅指植物,还包括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如蓝藻)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如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

7、植物不都是生产者。例如:菟丝子、槲寄生这些寄生植物就不能将无机物直接合成有机物,因而它们尽管是植物但不是生产者。

8、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其他还包括一些少数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如结核杆菌就寄生在人的不同组织内吸收营养物质,它就是消费者;另外还有一种叫做捕蝇草的植物,当蝇落到捕蝇草上时,捕蝇草就会将其慢慢地消化吸收,这时它就是消费者了。

9、捕食关系应该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活体生物为食的关系,因此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链的组成。 10、食物链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有捕食关系;而食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可能有竞争关系。

13

1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基础,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

12、消费者等始终以初级消费者为第一等级,而营养等级则以生产者为第一等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同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等级和不同的消费者等级;同一种生物在同一食物链中只能有一个营养等级和一个消费者等级,且二者仅差一个等级。 1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输入能量) 14、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15、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沿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转移能量)。

16、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四个去向:呼吸消耗、下一个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

17、某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并不是该动物同化的能量,而是属于上一营养级。

18、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 19、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0、计算消耗能量多少要选择食物链最短和传递效率最大(20%),消耗最多要选择食物链最长和传递效率最小(10%)。

2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而不是化合物),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2、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3、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是大气中的CO2。CO2越多,对地球上的热量逸散到外层空间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得越快。

24、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

2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26、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流动是单向、不循环、逐级递减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可以反复出现,循环运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同一整体。

27、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中“保持”强调的是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强调的是恢复力稳定性。 28、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9、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一种潜在的能力,只有在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才表现出来。 30、生态系统受到轻微污染后的自动恢复体现的是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受到重度污染后的缓慢恢复体现的是恢复力稳定性。

31、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32、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

33抵抗力稳定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抵抗力稳定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低,反之亦然。

14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1、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就地保护是指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将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区域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就是就地保护的有力措施。

3、迁地保护是指将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与管理。

4、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①直接价值:药用价值、科研价值、美学价值。②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③潜在价值:对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还未发现、未研究、未开发利用的部分。

5、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使原有物种生存受到威胁。

6、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主要有: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惜濒危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

7、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完整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保护斑头雁、棕头鸥等鸟类以及它们的生存环境。

8、迁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它为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

9、大熊猫、白鳍豚、扬子鳄、银杉、水杉等是我国特有的物种。鹅掌楸、大叶木兰、扬子鳄等是我国古老的物种。

10、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指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这些污染物一般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不易排出。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

11、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水体中氮、磷等植物必须元素含量过多,引起藻类等大量繁殖,水中溶氧量下降,水体质量恶化和鱼类等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12、水华是指在淡水湖泊中发生富营养化的现象。 13、赤潮是指在海洋中发生富营养化的现象。

14、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与噪声污染。

15、我国大气污染类型主要是煤炭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有烟尘、二氧化硫,此外,还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

16、水俣病事件:汞在水中转化成甲基汞后,富集在鱼、虾体内,人若长期食用这些食物就会危害中枢神经系统,有运动失调、痉挛、麻痹、语言和听力发生障碍等症状,甚至死亡。 17、“镉米”事件:土壤被镉污染后,会经过生物的富集作用进入人体、畜体内,引起骨痛、自然骨折、骨缺损,导致全身性神经剧痛等症状,最终死亡。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危害动物和人的生存。

18、生物净化:生物体通过吸收分解及转化作用,使生态环境中污染物浓度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选修部分

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

专题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1、 与传统发酵技术有关的几类微生物:

酵母菌(酿酒、发面)、醋酸杆菌(制作果醋)、毛霉(制作腐乳)、乳酸菌(制作酸奶、泡菜)。 2、醋酸菌:(1)糖源充足时,糖 醋酸

(2)糖源不充足时,乙醇 乙醛 醋酸。

3、在制作果酒时,为提高果酒的品质,更好地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可以直接在果汁中

15

加入人工培养的纯净的酵母菌。

4、腐乳的制作过程:让豆腐长出毛霉 加盐腌制 加卤汤装瓶 密封腌制

5、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操作:制备溶液 制备标准显色液 制备样品处理液 比色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1、 微生物培养基按物理性质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

2、 培养基的配方及营养要求: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除此之外还需要满足

不同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 3、 消毒: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

物。 4、 灭菌: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5、 纯化大肠杆菌的原理:在培养基上将细菌稀释或分散成单个细胞,使其长成单个的菌落,

这个菌落就是一个纯化的细菌菌落。

6、 接种细菌的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7、 细菌分离与计数的实验流程:土壤取样 样品稀释 取样涂布 微生物培养 观察并记录结果 细菌计数。

8、 纤维素酶是由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组成的,本质是蛋白质,作用是催化纤维素分解为纤维素二糖,再进一步形成葡萄糖。 9、 分解纤维素细菌的筛选原理:(1)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与水解

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2)纤维素分解菌能分解纤维素,从而使菌落周

围形成透明圈。

专题3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 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 高度分化细胞全能性表达的条件:(1)离体;(2)适宜的物质诱导和调节(激素);

(3)种类齐全、比例适合的营养物质;(4)无菌操作;(5)温度、酸碱度、光照等条件的控制。 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外植体(离体组织或器官) 消毒 接种 愈伤组织(组织没发生分化,只是一团薄壁细胞) 组织器官 完整植株。

专题4 酶的研究与应用

1、 果胶酶是由多聚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组成的,其本质是蛋白质。作用是

催化果胶水解为可溶性半乳糖醛酸。 2、 直接使用酶的缺点是酶对环境条件非常敏感,易失活;难收回,成本高;反应后混在产

物中,影响产品品质。优点是催化效率高,耗能低,污染低。 3、 固定化酶的缺点是不利于催化一系列的酶促反应。有点是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

物分离,可反复利用。 4、 固定化细胞的优点是成本低、操作简单。缺点是翻译无不易与酶接近,尤其是大分子物

质,反应效率下降。

专题5 DNA和蛋白质技术

1、 DNA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1)DNA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在0.14mol/L

的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最低;(2)DNA不溶于酒精溶液;(3)DNA不被蛋白酶所分解;(4)DNA可被二苯胺染成蓝色(沸水浴)。

2、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不含细胞核,也没有DNA,不适合作DNA提取的原料。 3、 DNA粗提取实验过程中两次用到蒸馏水,第一次的目的是使成熟的红细胞涨破释放出

DNA;第二次的目的是稀释NaCl溶液。 4、 PCR技术扩增过程中控制不同温度的意义。

16

(1)90C以上时变性,双链DNA解旋为单链DNA。

(2)50C左右时复制,引物与两条单链DNA结合。 (3)720C左右时延伸,形成双链DNA。 5、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程序:

样品处理(红细胞的洗涤 血红蛋白的稀释 分离血红蛋白溶液) 粗分离 纯化

纯度鉴定。

0

0

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专题1 基因工程

1、 限制酶的特点、作用部位和作用的结果

(1) 特点:具有专一性。能识别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序列的特定位点切割。 (2) 用限制酶切割DNA分子时断开的是DNA链的磷酸二酯键。 (3) 结果:形成粘性末端或平末端。

2、 DNA连接酶与DNA聚合酶的区别

DNA连接酶连接的是双链DNA,在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而DNA聚合酶连

接的是DNA单链与单个脱氧核苷酸,是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存在的核酸片段上,形成磷酸二酯键。

3、 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 (1) 从基因文库中获得;(2)PCR技术扩增;(3)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4、 DNA复制与PCR扩增技术的区别

(1) 相同点: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原料都是四种脱氧核苷酸。 (2) 不同点

场所:前者在细胞核内,后者在生物体外。

酶:前者为DNA聚合酶、解旋酶,后者则为具有热稳定性的DNA聚合酶。

条件:前者为模板、ATP、引物链、常温,后者为模板、ATP、引物链、高温。

特点:前者形成的是整个DNA分子,一个细胞周期只复制一次;而后者是短时间内形成大量的目的基因片段。

5、 基因表达载体构建的物质基础及组成

(1)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都是DNA双螺旋结构,都由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

(2) 基因表达载体由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复制原点等组成。 6、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

(1) 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农杆菌转化法。

(2) 导入动物细胞的方法:显微注射法。受体细胞常为受精卵。

(3) 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首先用Ca2+处理细胞,使细胞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

中DNA分子的生理状态,即感受态细胞。第二步是将重组表达载体DNA分子溶

于缓冲液中与感受态细胞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下促进感受态细胞吸收DNA分子,完成转化过程。

7、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分子水平:①导入检测:要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应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即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NA分子探针与基因杂交,如果出现杂交带,就表明目的基因已插入染色体DNA中;②表达检测: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的方法是DNA-R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采用抗原-抗体杂交的方法。

(2)个体水平的鉴定:例如抗虫棉需做是否抗虫的实验。

8、转基因植物的应用:主要用于提高农作物的抗逆能力(如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干

17

旱和抗盐碱等)以及改良农作物的品质和利用植物生产药物等方面。

9、转基因动物的应用:提高动物生长速度,改善畜产品质量,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用转基因动物作器官移植的供体。 10、乳腺生物反应器:科学家将药用蛋白基因与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组建重组在一起,通过显微注射等方法,导入哺乳动物的受精卵中,然后,将受精卵送入母体内,使其生长发育成转基因动物。转基因动物进入泌乳期后,可以通过分泌乳汁来生产所需要的药品,因而称为乳腺生物反应器。

11、基因治疗:指把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是治疗遗传病的最有效的方法。

12、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从预期的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13、质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运载体,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细胞染色体外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

14、重组DNA分子进入受体细胞后,受体细胞必须表现出特定的性状,才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

专题2 细胞工程

1、 生物体的每一个体细胞都含有该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称为完整个体所必需

的全部基因。

2、 细胞分化程度越高,细胞分裂能力越弱,其全能性就越难以表现。

3、 在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

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4、 植物细胞只有脱离了植物体,在一定的外部因素的作用下,经过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

织,才能表现出全能性,由愈伤组织细胞发育分化出新的植物体。

5、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植物体细胞的原生质体的融合过程。

6、 植物细胞工程中,原生质体融合完成的标志是新细胞壁的形成。新细胞壁形成时高尔基体数量增加、代谢活跃。 7、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

(1) 分离出有活力的原生质体;(2)诱导原生质体的融合;(3)植物组织培养。 8、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优越性

(1) 克服植物远缘杂交不亲和性;(2)打破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3)扩大遗传重组的范围。 9、 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

(1) 植物繁殖的新途径:①快速繁殖;②脱毒植株;③人工种子。 (2) 作物新品种的培育:①单倍体育种;②突变体的利用。

(3) 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10、动物细胞培养时胰蛋白酶的作用是分解细胞与细胞间的胶原蛋白,使细胞分散开来。 11、动物细胞培养原理、过程

原理:细胞的增殖。

过程:动物组织 分散成单个细胞 原代培养 接触抑制 传代培养。 12、动物体细胞核移植 原理:细胞全能性。

供体细胞:取优良动物的体细胞培养,一般选用传代10代以内的细胞。

受体细胞:MⅡ期卵母细胞(原因:①体积大,易操作;②含有促使体细胞核表达全能性的某种物质和营养条件)。

18

13、制备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的特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①作为诊断试剂;②用于疾病治疗和运载药物。

专题3 胚胎工程

1、 精子发生的场所、时间及精子的变形

场所:睾丸。

时间:初情期开始直到生殖机能衰退。

变形:细胞核形成精子头部的主要部分,高尔基体形成头部的顶体,中心体形成精子的尾,线粒体则集中在尾的基部,形成线粒体鞘膜。细胞内的其他物质则浓缩为球状的原生质滴。

2、 卵子发生与精子发生的区别

哺乳动物卵泡的形成和在卵巢内的储备,是在出生前(胎儿时期)完成的。 3、 受精的场所、条件、标志、过程

受精是在雌性的输卵管内完成的。

条件:①精子获能;②卵子达到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时才具备与精子受精的能力。 标志:在卵黄膜和透明带的间隙可以观察到两个极体。

过程:主要包括精子穿越放射冠和透明带(顶体反应和透明带反应),进入卵黄膜(卵黄膜的封闭作用),形成雄、雌原核,最后形成合子。 4、 胚胎发育的过程

(1) 桑椹胚:卵裂形成的包括32个细胞左右的胚,每个细胞都属于全能细胞。 (2) 囊胚:①组成:内细胞团(内部细胞)、滋养层细胞(外部细胞)、囊胚腔。②特点:细胞已经分化,内细胞团将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器官。 (3) 原肠胚:具有二腔,即扩大的原肠腔和缩小的囊胚腔。 5、 卵母细胞的采集方法

(1) 用促性腺激素处理,冲卵(超速排卵),可直接与获能的精子受精。

(2) 从屠宰厂已屠宰母畜的卵巢中采集或直接从活体动物的卵巢中吸取卵母细胞,

此种方法获得的细胞需培养成熟后才能与获能的精子受精。 6、 精子体外培养的方法

(1) 培养法:将精子放入人工配置的获能液一段时间。

(2) 化学诱导法:将精子放在一定浓度的肝素或钙离子载体A23187溶液中。 7、 哺乳动物培养液的成分

无机盐、有机盐、维生素、激素、氨基酸、核苷酸及血清、

8、 胚胎移植的意义

① 可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能力;②加速了育种工作和品种改良;③大量节省了购买种畜的费用;④可增加双胎和多胎的比例;⑤保存品种资源和濒危物种。

9、 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

(1) 同种动物的供、受体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是相同的,这就为供体的胚胎移入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

(2) 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游离状态,为胚胎收集提供了可能。 (3) 受体对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为胚胎的体内存活提供了可能。

(4) 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但移入受体的供体胚胎的遗传特性,不受任何影响。

10、 胚胎分割

(1) 主要仪器:实体显微镜和显微操作仪。

19

(2) 胚胎的选择: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

(3) 注意事项:对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分割时,要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

会影响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

专题4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1、 目前,全球种植转基因农作物的国家已经有十几个、种植面积最大的前四个国家分别是

美国、阿根廷、加拿大和中国。其中以种植转基因大豆和玉米最多,其次是转基因棉花和油菜。

2、 转基因生物引发了人们在食物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三个方面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专题5 生态工程 1、 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

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2、 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3、 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

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而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生态工程。

4、 生态工程是人类学习自然生态系统“智慧”的结晶,是生态学、工程学、系统学、经济

学等学科交叉而产生的新兴学科。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55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