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考研复试专业课——儿童心理学
更新时间:2024-06-11 15: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备注:
1、参考用书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Shaffer著,邹泓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大部分)王振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题目整理说明
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学2000~2009年学前教育专业复试试题及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几点做的整理。
3、建议多翻阅参考用书。复试笔试都是大题,可自由发挥,需要一定储备。
第一部分 绪论
1、心理现象与心理学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横向研究纵向研究
3、个体的心理发展——(1)试述在早期教育中如何看待婴幼儿发展的阶段性与连贯性
? 1.2.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
根据研究时间上的取向,把研究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1、横向研究
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测,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优:横断研究的焦点在同一时刻大规模样组的行为上。它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同一年龄或几个年龄组被试的大量数据,节省时间和精力;大规模样组的数据具有代表性、稳定性。
劣:时间短,难以寻找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也难以分析儿童早期经验对当前反应的影响;如果在组织样组时控制不当,容易形成抽样误差,造成虚假结果。
举例:暴力游戏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2、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是指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测(即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优:纵向研究倾向于对一个人或一组人的发展做连续的观察和说明。最大优点是可以使研究者随着时间的进程,直接测量个体变化的速率,取得发展的第一手资料。纵向研究对于探索某种心理现象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和发展快慢是必不可少的。
劣:耗时、费力、对象缺乏典型性,难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举例:早期经验对后期行为的影响、一个智力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变化等。
两种研究方法各有利弊,因此最好将两种研究结合起来,如要研究0——6岁学期儿童的情绪发展状况,研究者可以选择0岁、2岁、4岁儿童若干名,进行为期2年的定期或不定期观察,2年期满后便得到0——2岁、2——4岁、4——6岁儿童情绪发展的连续资料。
? 1.3试述在早期教育中如何看待婴幼儿发展的阶段性与连贯性。
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一个心理过程的进步总是在先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这种发展是有机的、必然的,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发展的连续性体现着个体心理发展的总趋势,即从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混沌到分化的发展。
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发展阶段组成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由前一个阶段孕育很产生,同时又加入到后一个阶段中去。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
为心理过程质的差异,也表现为不同的主导活动和不同的心理能力,在具体行为上表现为不同的行为特征。从发展的趋势上将,心理发展阶段的次序是不可逆的。
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体现着量变和质变,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即发展是一个有阶段的连续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把握好婴幼儿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即看到连续性,即看到婴幼儿发展不断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又要看到阶段性,根据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促进关键能力的发展。
★第二部分 发展中的学前儿童心理
一、认知的发展 1、认知的概述
2、早期认知的基础(感知觉,感觉剥夺和感觉轰炸)
(1)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对婴儿知觉发展的研究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有哪些重要成果(试举两例)?这类成果有什么心理学意义 (2)谈谈婴幼儿感知觉发展的意义
(3)婴幼儿的动作发展与认知发展有何关系 (4)成熟和训练在婴幼儿动作发展中的作用
3、记忆的发展——(1)对幼儿记忆的研究采取的方法
(2)学龄前儿童记忆策略的具体表现主要有哪几种,请简单说明 4、思维的发展——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1)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教育策略
皮亚杰的儿童智慧发展理论【重要】(1)比较类题目 后皮亚杰时期的认知研究 二、情感的发展 1、情绪的发生
2、情绪的理解和情绪的控制——(1)从认知、情感的角度谈谈对儿童发展的看法 三、个性的发展 1、个性的概述 2、气质 3、自我意识
4、性别化——(1)案例分析 5、独生子女的心理
(1)你对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如何评价
? 2.1.1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对婴儿知觉发展的研究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有哪些重要成
果(试举两例)?这类成果有什么心理学意义。 1、研究婴儿感知觉的方法: (1)视觉偏好法
一种获取婴儿视觉发展信息的方法,给婴儿呈现一个或多个刺激,观察他更喜欢哪一个。 (2)习惯化方法
习惯化指的是反复呈现刺激物,使个体对刺激物越来越熟悉,直到不再对刺激物做出反映(如头部或眼部运动,呼吸或心跳频率变化)。
(3)诱发电位法
给幼儿呈现一个刺激,记录他们看到刺激时的脑电波的变化。
(4)高振幅允吸法
让婴儿允吸一个里面镶嵌有电路的特殊奶嘴,研究者通过分析婴儿的允吸动作,研究他们对被感知环境的反应。
2、重要成果
(1)根据视觉偏好法来研究婴儿能否辨认不同的视觉图案(如人脸、同心圆、没有图案的盘子,杂乱的图案等)。研究表明,婴儿更喜欢看有图案的刺激物,并且婴儿最喜欢看人脸,尤其是妈妈的脸。
心理学意义:研究表明婴儿察觉并分辨图案的能力是天生的,并且婴儿对人脸尤其是妈妈的脸有明显偏好,因此在婴儿早期可以给它看不同的图案来刺激其视觉能力的发展,尤其是母亲要多与婴儿接触,刺激婴儿的注视,即促进了视觉发展也有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培养。
(2)利用高振幅允吸法来研究婴儿是否对声音有偏好。研究表明婴儿可以将语言和其他噪音辨别开来,对妈妈的声音有很强的感应能力。
心理学意义:婴儿对妈妈的声音有很强的感应能力,因此应多鼓励妈妈和婴儿说话,给予婴儿更多的关注和爱,这能够为婴儿后期的社会能力、情感、智力发展打下基础。
? 2.1.1谈谈婴幼儿感知觉发展的意义
感觉和知觉是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一切信息加工的资料来源,是认识活动的开始。早期感知觉的发展对幼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婴幼儿智力、情感、社会性各方面发展都至关重要,早期感知觉是幼儿积极主动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1)从智力发展的方面看,知觉的发展是早期认知形成的基础,对于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感知觉是他们认识周围环境和自我的主要手段,通过刺激感知觉器官获得对物体、对人、对外部世界世界的认知,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习的兴趣,早期感觉剥夺的情况下,儿童的智商比普通儿童低很多,运动能力和语言能力也极为落后。
(2)从情感方面看,感知觉的发展培养了婴幼儿对物体的探索精神,婴幼儿更加好奇、独立,乐于探究,家长对孩子的爱抚安抚了婴幼儿情绪,使其体会到爱和关爱,有助于婴幼儿情感上良好发展。
(3)从社会性发展上看,早期感觉剥夺的儿童在长大后表现得更冷漠、孤僻,不易与人交流,阻碍了社会性交往。
除了感觉剥夺的情况外还有相反的情况,就是“感觉轰炸”。受急功近利的人才观和立竿见影的教育观的不良影响,许多人急于开发幼儿智力,用各种刺激轰炸幼儿的感官,对婴幼儿进行早期训练,过多的刺激反而会使那些还没做好准备的幼儿退却,对他们学习的乐趣和兴趣构成威胁,这对他们的早期心理健康发展反而会有害。
? 2.1.1婴幼儿的动作发展与认知发展有何关系
婴幼儿的动作发展是认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婴幼儿在积极的活动中反映着现实,婴幼儿的活动单位是动作,动作是构造智力大厦的砖瓦,动作发展与早期认知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认知的发展水平,动作的发展也促进了认知的发展。动作尤其是与思维发展密切相关,从幼儿的先天性反射动作,双手的抓握动作到之后的简单动作,动作是幼儿认识物体、解决问题的方式,尤其是直觉行动时期的幼儿,思维发展离不开动作。
但另一方面,动作发展的快慢并不完全预示着幼儿未来的智力水平,也有情况是幼儿动作发展比较缓慢但仍拥有良好智力发展,或者动作发展很超前但智力发展却没有异乎常人,因为认知发展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动作发展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块。
? 2.1.1成熟和训练在婴幼儿动作发展中的作用
成熟是婴幼儿动作发展的必要条件:肌肉和神经的发展和成熟使婴幼儿动作发展成为可能,和肌肉和神经髓鞘化过程中遵循的两条原则一样,婴幼儿动作发展也遵循头尾原则(从头部向下发展),从头、颈、上身的动作逐步向下肢发展,同时也遵循远近原则(从中心到四周),从躯干到肩膀再到手和手指动作的发展。
训练对动作发展也很重要,除非婴儿有机会练习坐、爬、走这些动作技能,不然即使已经具备生理条件仍不能充分掌握这些技能,缺乏联系会抑制动作的发展。
? 对幼儿记忆的研究采取的方法
1、“客体永恒性”法,或“AB错误法” 2、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3、条件反射法 4、延时模仿法
? 2.1.2学龄前儿童记忆策略的具体表现主要有哪几种,请简单说明
记忆策略是个体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自身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儿童记忆策略的具体表现有如下几种:
(1)视觉复述策略:这是幼儿在记忆过程中使用的最简单的策略,就是将自己的视觉注意力有选择地集中在要记住的事务上,不断地注视目标刺激以加强记忆。
(2)特征定位策略:儿童对目标刺激“贴上”某种特定的标签以便于记忆。 (3)复数策略:不断重复需要记忆的内容,以便更准确更牢固地记住这些信息。 (4)组织性策略:将材料根据不同的意义,组织成不同类别,编入各种主题,使之产生意义联系,或对内容进行改组以便与记忆。组织性策略作为一种分类法,是记忆术中最重要最有效的形式,专家认为分层次的排列最有利于记忆。
(5)提取策略:个体在回忆过程中,将储存于长期记忆中的特定信息回收到意识水平上的方法和手段,提取策略的核心是对线索的利用。
? 2.1.3.1谈谈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教育策略
儿童思维有一个发展的一般趋势: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幼儿早期(小班)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之后步入具体形象思维,在即将步入小学的时候抽象逻辑思维也有了初步发展,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应进行初步激发和培养。根据这些思维特点,具体教育策略如下:
1、动作训练
尤其是直觉行动思维时期幼儿思维发展与动作分不开,动作是思维的起点。因此可以通过动作来锻炼思维,尤其是对双手的训练,如训练抓握,或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自理活动,如训练其自己吃饭、如厕、洗手等。
2、感官训练
感官训练是蒙台梭利甚为推崇的方式,通过对视、听、嗅、触、觉的刺激,同时刺激大脑,获得对物体的认知,它一方面是对动作的训练,另一方面对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思维主要依赖事物的具体形象作为思维的支柱,用活动来发展思维是最佳方式。
3、艺术
学习艺术,如乐器、绘画、舞蹈等,有助于开发右脑,培养独特的思维能力。
4、语言
语言是发展幼儿逻辑抽象思维的有利工具,因此可通过安排幼儿之间交谈、发表小型演讲等方式促使幼儿自我表达和理解他人语言含义;学习第二外语可以通过让幼儿学习一套与母语完全不同的符号模式来刺激幼儿思维,促进其思维发展。
5、游戏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方式,游戏促进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如幼儿喜欢玩“假想的游戏”、“角色扮演”,如把椅子当车开,玩过家家,这都是思维在起作用。因此让幼儿尝试各式各样的游戏,同时根据幼儿智力水平引导幼儿提升游戏的复杂程度和难度,在游戏中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6、数学
数学的学习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幼儿的数学不宜太难,不能搞机械记忆,幼儿首先应通过对物体的操作,在操作中建立起初步的数的概念,构建具体形象与符号抽象之间的桥梁,再学习记数,对有数学天赋的儿童可进行珠心算之类的培养,但不宜盲目推广到所有孩子身上。
7、跟孩子一起收集动脑筋的故事和资料
动脑筋的故事和资料很多,有的是真人真事,有的是寓言故事,有的是科普性读物,和孩子共同收集、整理,空闲时间翻阅这些资料,讨论感兴趣的问题,能极大地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8、智力竞赛
通过丰富多彩的智力竞赛活动,激发孩子思考的兴趣,使孩子在智力竞赛中获得满足与成就感,养成乐于思考的好习惯。 9、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年幼的孩子遇到疑难问题,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这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应告诉孩子自己寻找答案的方法,启发孩子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去寻找答案。 10、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
当孩子提出问题时要跟孩子一起讨论问题,成人的积极主动对孩子影响很大,特变是连成人也弄不懂的问题,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获得圆满答案,这个过程最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11、引导孩子一起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应引导孩子并与孩子一起共同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这个过程需要分析、归纳、推理,需要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程序,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
? 2.1.3.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具体分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这些智力发展阶段代表了认知功能和形式的不同质的水平,皮亚杰称之为恒常发展顺序,即所有儿童都按照同样的顺序发展,且每一个阶段都是建立在前一个阶段发展完成的基础上,各个阶段不能逾越。各阶段的特定性质是由不同的认知结构所决定的,儿童的认知结构是儿童(认识主体)与环境对象(认识客体)相互作用中不断构建的。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是智力的萌芽期,这个早期的心理发展决定着以后心理演进的整个进程,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利用感知和动作来与外界交往,使动作慢慢协调,逐渐知道自己的动作与其对外物所引起的效果之间的关系,开始有意识地做某个活动。这一阶段前期儿童具有极端的自我中心,7个月以后获得客体永恒性,客体永恒性的获得是儿童早期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二、前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又称前逻辑阶段,皮亚杰把这个阶段孩子的思维叫做自我中心思维时期,这时的动作虽然内化了,但由于尚未形成逻辑思维所需的心理结构,因而还不能进行运算,这个时期幼儿只能进行表象思维。前运算时期也分为两个阶段:
1、象征思维阶段(2——4岁) (1)已出现象征符号的机能
儿童具有应用一个信号物来表示某些事物的能力,也就是说儿童能够凭借某种符号(如语言或心理表象)对外界事物进行象征化。这个时候象征性游戏大量涌现,如把椅子当成汽车开;儿童也能运用语言形成心理意向,能使用符号在头脑中再现外部的世界。
(2)不能形成概念
这个时期的词语和符号尚不能离开所代表的东西,儿童不能用成人意义上的概念来反映事物间的联系或代替一类事物。
(2)泛灵论倾向
(3)不能做一般的推理。 由于没有一般性的概念,儿童常常把个别现象硬套在另一类现象上,这个阶段儿童的推理不是合乎逻辑的演绎,是滥绎。
2、直觉的半逻辑思维阶段(4——7岁)
(1)开始从表象思维向运算思维阶段进展,判断仍受表象自动调节的限制,既无归纳推理,也无演绎推理,将没有逻辑联系的事物说成有因果关系。
(2)自我中心思想,这是这个阶段儿童思维的突出特点。儿童在大多数场合下认为外部事物就是他直接感知的那样,而不能从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观察事物,儿童的表象、语言与具体事情联系太直接,因而他们紧紧束缚在他们自己关于世界的观点中,而不能采取客观的态度。
(3)尚未获得物体守恒性,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有很多错觉,这种错觉集中表现于“守恒”实验中。
(4)对概念的初步认知
这个时期儿童用大量缺乏等级关系的个别因素来为概念下定义,如“小溪有力量因为能往下流”或“小溪没有力量因为带不动石头”,但对于相对概念下定义对他们是一件难事。
(5)思维具有一维性,不可逆性,还不懂得关系的相对性,如“只承认自己有弟弟而不承认弟弟有哥哥”。但半逻辑思维孕育着运算思维特征的萌芽,因为它已经开始由只注意单维向双维过度。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运算获得了可逆性(两种运算的可逆性),但是这个阶段的运算离不开具体事物表象的支持,有些问题再具体事物帮助下可以顺利解决,但在口头叙述的情况下做逻辑推理还很困难。另外,这一阶段获得的两种可逆性是相互孤立的。具体运算虽已协调成一定程度的整体结构,但还比较低级,儿童还不能把具体运算之间的复杂关系在一个系统内整合起来。
这一阶段的儿童发展了接触自我中心的作用,在同一时间内已不再限于集中注意一个方面,而能注意多个方面,从只注意静态到注意到动态的转变。由于可逆性和自我中心的接触,儿童获得了守恒的概念。
四、形式运算阶段
? 2.1.3.2从皮亚杰的观点比较3岁儿童与5岁儿童的思维(20分) ? 2.1.3.2从皮亚杰的观点比较3岁与6岁儿童的思维(20分)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3岁和5岁的儿童都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其中3岁处于象征思维阶段(2——4岁),5岁处于直觉的半逻辑思维阶段(4——7岁),这两个阶段各有同处与前运算阶段的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同点:
(1)符号功能的出现
3岁和5岁的儿童同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发展的标志是是符号功能的出现。符号功能是指用某一事物代替或表征其他事物的能力,这个时期儿童能够通过语言和表象表征经验。
(2)思维具有一维性、不可逆性,不能进行逻辑运算
皮亚杰所说的运算是指外部动作在头脑内部进行的一种具有可逆性的心理操作,虽然动作已经内化了,但还未形成逻辑思维所需的心理结构,还不能进行运算,只能进行表象思维。
(3)都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不同点: 3岁儿童
(1)由于刚出现象征符号的技能,因此3岁的孩子十分喜欢玩象征性游戏,从而来形成对这个世界的复杂表征。
(2)不能形成概念:3岁儿童已能用语言形成心理意向,但这个时期的词语和符号不能离开所代表的东西,不能形成成人意义上的概念,不能用概念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代替一类事物。
(3)泛灵论倾向明显
(4)不能做一般的推理:由于没有一般性的概念,儿童常常把个别现象硬套在另一类现象上,这个阶段儿童的推理不是合乎逻辑的演绎,是滥绎。
5岁儿童
(1)5岁儿童思维的突出特点是自我中心思想:儿童在大多数场合下认为外部事物就是他直接感知的那样,而不能从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观察事物,儿童的表象、语言与具体事情联系太直接,因而他们紧紧束缚在他们自己关于世界的观点中,而不能采取客观的态度。
(2)对概念有初步认知:5岁儿童可用大量缺乏等级关系的个别因素来为概念下定义,如“小溪有力量因为能往下流”或“小溪没有力量因为带不动石头”,但由于思维具有一维性和不可逆性,给相对概念下定义对他们是一件难事,如“只承认自己有弟弟而不承认弟弟有哥哥”。
(3)半逻辑思维孕育着运算思维特征的萌芽,因为它已经开始由只注意单维向双维过度。
? 2.1.3.2谈谈皮亚杰前运算阶段的表征问题(20分)
1、定义:表征是指某一实体代表其他事物而不是该实体本身。 2、前运算阶段的表征特点:
前运算阶段的标志是符号功能的出现,即用某一事物代表或表征其他事物的能力,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已经能够使用语言和表象表征经验。语言是前运算阶段儿童符号化的最明显的形式,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能够运用语言形成心理意向,用符号在头脑中表征外部世界;象征性游戏的大量涌现也表明这个阶段的儿童对人、物体和活动的认识得到了发展,构建了对这个世界的复杂表征。
但前运算阶段幼儿的思维有明显的缺陷,包括泛灵论倾向、自我中心倾向、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思维的一维性不可逆性。儿童对事物的表征往往以单一的最显著特征——很多
时候是假想为基础,而不是经过逻辑或推理的思维过程,其原因在于儿童还不能熟练地进行双重表征,即一事物即代表自身又表征其他事物的能力,儿童还不能用多种方式来表征事物。但儿童在玩“假装游戏”时却能够形成对假装物体的双重表征。
3、应如何做:
因此为了促进此阶段幼儿表征能力的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对此阶段幼儿的语言训练,帮助认识词汇的指代,鼓励其用简单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人交流,丰富语言作为符号在头脑中对外部世界的表征;另一方面要理解并鼓励幼儿玩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双重表征的能力,帮助儿童形成区分现象与本质的能力。
? 2.2.1分析阅读理解一篇有关儿童发展的英文短文,从儿童认知、情感等角度,谈谈你
对儿童发展的看法。(30分) 一、认知的发展
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一个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具有阶段性也有连续性。
早期认知的基础是感知觉;儿童记忆的发展;思维的发展; 二、情感的发展
情感与认知两者密不可分
情感包括三部分:情感的表达、理解、控制,在发展过程中缺少哪一方面情感发展都是不健全的。
1、情绪的发生 情绪的分化。 基本情绪的发展
(1)微笑:微笑反映的是快乐的情绪,这是一种正向情绪,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积极作用,应引起成人的重视。在人的生命长河中,人们从自己的事业成就和社会交往中获得快乐,这一点要从儿童时期做起。让儿童参与游戏,同人玩耍,使儿童欢乐甚至是哈哈大笑,这样的欢乐对儿童有益,成人应与他们分享快乐。
(2)痛苦与悲伤:生理与心理的分离是引其痛苦的重要原因。 (3)焦虑和恐惧 (4)愤怒
以上分析可见,幼儿对周围人物的辨别能力越强,情感的选择性也越强。 婴儿的情绪和情感易变换、易冲动、易传染、易外露。
幼儿的情感也有易变、易冲动、易传染的特点,但感情动因逐步丰富,感情更深刻,稳定性逐步增加,产生了一定的控制力,能用语言来调节情感。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形成了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对赞许感到满意,对谴责感到羞耻,开始明辨是非。同幼儿还奠定了其他高级情感的基础,如理智感和美感。
但毕竟幼儿的认知水平不够高,对他们的情感水平也不能估计过高,控制力也不够,情感主要与具体对象相联系,因此对儿童提出的行为规范要具体化,他们的美感、理智感都要与具体形象相联系,这是对幼儿情感培养不能忽视的事实。
2、情绪的理解和情绪的控制
(1)婴儿的表情与表情识别能力:婴儿表情开始是反射作用,后来日益丰富,具有很大的适应功能,一个重要发展是表情的社会化;还有就是情绪的社会性参照。
表情的社会化:集中体现在成人尤其是照看者表情的呼应上。照看者通过婴儿发出的信号,为婴儿保持最佳刺激水平,可以控制婴儿的情绪唤起,这样婴儿与照看者会产生形式多样的依恋行为,更加生动地表达与成人的情感。婴儿不仅能恰当表达快乐和痛苦,也能准确感受到照看者的情绪和行为变化。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使情绪的信号功能大大放大,面临外部坏境刺激时,亲子双方处于共同的情感状态中,婴儿受到成人情绪的感染,亲子共享同样的情感促进儿童与成人对环境的认识、经验、情感的分享,促使亲子心理过程的共鸣共发,有利于儿童自我知觉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对儿童身心健康和人格有终身影响。
(2)情绪理解:儿情绪的表达与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密不可分。儿童对情绪的理解与他们自身认知水平相关,移情的四阶段集中体现了认知发展的四阶段,儿童积极的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内在因素,但消极移情也会形成障碍,影响情绪的稳定性。
(3)情绪控制:情绪控制对自身心理健康与社会交往至关重要,儿童对自身情绪的控制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儿童学会控制情绪其实是一个不断观察和学习的过程,不断形成条件反射不断接受强化,因此成人应树立好典范、多与幼儿交谈让其在交谈中宣泄、指导形成新认知、学会符合社会规范的情绪表达、表扬,情绪调控与幼儿气质有关,成人要尊重幼儿的情绪体验,对不良情绪表现要及时教导,宽容处理,不要急躁更不能体罚。
幼儿情绪理解与控制实质上就是情绪与认知和意志的关系,它体现着心理过程的协调发展,也体现着人际关系与儿童情绪发展的本质联系。幼儿早期情感发展对今后人格形成有重大影响。
? 2.2一篇英语短文,有关成人与婴儿互动对孩子感情影响的,读了后谈思考(30分)
1、成人与婴儿的互动对婴儿情感发展有重要作用能
(1)互动有利于促进婴儿的情感表达。细心的成人会捕捉婴儿表情动作的准确信息,做出反应,控制着婴儿的情绪,婴儿从成人的反应中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快乐和悲伤,学会表情的社会化,也根据成人的表情来判断对外界环境,即学会利用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婴儿与成人共同分享欢乐的情感体验,引发共鸣,有利于婴儿情感发展。
(2)互动有利于促进婴儿的情感控制。婴儿控制自己不良情绪的能力很弱,成人通过对婴儿的抚摸、亲吻、喂食、逗笑等安抚幼儿的不良情绪,对婴儿作出及时反应,让婴儿感觉自己是被关心的,有利于形成对外界环境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有利于婴儿形成良好的情绪自我调控方式;如果成人对婴儿的情绪发作不给于及时关心,每每要发作到顶点时才注意,其后果是导致儿童沮丧情绪加快发作频率加大发作强度,最终失去对环境的信任感。
(3)互动有利于促进婴儿的情绪理解。情绪发展的最高形式是形成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婴儿在互动中不仅懂得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更感受到照看者的情绪和行为变化,能促进其对他人情绪的理解,这种能力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十分重要,有利于培养幼儿对他人的同情、关心、爱护、产生移情,促进自身感情的深刻化。
2、应如何做
因此成人应多与婴儿互动,互动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持敏感性,对婴儿的情绪有细心的感应并及时作出反应。多抚摸、亲吻、逗笑婴儿,多使其活动欢乐、开心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促使其形成对外界的安全感信赖感;对婴儿的不良情绪要有耐心、细心安抚,培养其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 2.3.4莹莹3岁的时候,因为天气太热,妈妈把她的头发剪得短短的,象一个小男孩。
莹莹一照子就嚷嚷了:“我不愿当男孩嘛”。为什么莹莹感到不舒服,你如何帮助她呢? 一、原因
材料是有关儿童的性别化问题,性别化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确性别意识的建立对儿童健康心理的发展,个性的形成都至关重要。儿童在幼年时期就有了对性别的认识,也建立了自己的性别偏好,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建立了性别的刻板印象,如女生应该留长发、穿裙子,男生应该剃短发、玩枪之类的。因为儿童的认知水平不高,容易把诸如
发型、服侍等外部特征当成性别的根据。材料中妈妈把莹莹的头发剪的短短的,看起来像个小男孩,打破了莹莹对自己“应该像个小女孩一样留辫子”的性别认知,自然会使莹莹感到非常不舒服。
二、做法
(1)告诉莹莹女生也可以剪短发的,给她看一些短发女生的漂亮照片,看诸如《花木兰》的动画片,改变其“女生必须留长发”的性别刻板印象,消除其不适感,发展她的认知。
(2)给莹莹买漂亮的发夹或头箍带在头上,激发其爱美之心,发现短发的自己带着漂亮的发夹或头箍也可以做漂亮可爱的小女生。
(3)带莹莹玩一些男孩子的游戏,培养其男孩子的大大咧咧的性格,她对头发的关注度自然也少了。
? 2.3你对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如何评价
这是一个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埃里克森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优:
(1)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给有针对性的教育指明了方向。它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人反思的依据。
(2)贯穿了终身教育的理念,每一个年龄阶段的教育对人格发展都是很重要的,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教育工作者要从终身发展的角度考虑教育的重要意义。
不足:
年龄分期缺少科学实证,忽视了人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如有的人会提起有的人会滞后,阶段划分缺少灵活性。
具体内容【了解】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
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⑶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⑷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⑸青春期(12~18岁):统一性对角色混乱 ⑹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 ⑺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 ⑻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对绝望
第三部分 交往中的学前儿童心理
一、语言的发展 二、亲子关系 1、婴儿期的依恋
2、依恋的类型及影响因素——(1)谈谈影响婴幼儿安全性依恋形成的因素 3、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2)根据你平时的日常观察中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行为,联系有关依恋、教养方式等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给出科学育儿建议
(3)请运用依恋理论为应对小班刚入园儿童的哭泣行为提供有益建议 三、同伴关系 四、社会行为
1、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2、儿童的攻击行为
3、儿童的道德发展——(1)皮亚杰如何解释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
(2)试述皮亚杰关于儿童的道德判断从他律向自律过渡的特征
? 3.2.1谈谈影响婴幼儿安全性依恋形成的因素
婴幼儿安全型依恋是指幼儿与照看者(通常是父母)建立起的一种积极、良好的,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婴幼儿体会到安全感、信赖感。安全型依恋的形成包括以下几方面因素:
1、稳定的照看者
稳定的照看者是依恋形成的必要条件,通常这个角色是母亲,如果照看者不稳定将对儿童依恋产生破坏性作用,幼儿与照看者在生命头几年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是儿童今后正常发展的重要基础,早期母爱剥夺导致的感情创伤对儿童今后发展会造成终身伤害。
2、照看的质量
(1)照看态度:婴儿与照看者之间互动的方式决定着依恋形成的性质,照看者对幼儿的敏感性是依恋形成的关键因素。照看者如果能对孩子的信号始终作出合适的积极的回应,对孩子照顾温柔细致,孩子的依恋安全感就较强。
(2)照看环境:一般来讲,婴幼儿得到母亲或家庭成员的单个照看比集体照看要有更多安全依恋,毕竟集体照看每个儿童得到的关怀相对较少,不过这也要与照看态度联系起来看。
3、儿童的特点
婴儿自身特点也决定了依恋关系的程度,儿童的气质、智力、生理缺陷等决定着儿童照料的难以程度和与照料者的良好互动,一些儿童容易照料,与母亲关系融洽,容易抚慰,一些儿童很难照料,拒绝母亲亲近,不易抚慰。
4、家庭的因素
失业、婚姻、经济等一些因素都会影响父母照看儿童的质量,儿童在养育环境中是否得到关爱,是否被精心抚养会直接影响到依恋行为。婚姻美满、家庭气氛温馨、摩擦少的家庭中幼儿安全感强,而成人之间愤怒交往,对孩子不适宜的照看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安全依恋。
? 3.2.2根据你平时的日常观察中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行为,联系有关依恋,教养方式等对
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给出科学育儿的建议。 一、依恋
依恋是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幼儿期的依恋是幼儿最初的感情联接,它使个体从小获得关爱和安全感,为日后情感发展奠定重要基础,早期母爱剥夺造成的感情创伤会对儿童今后发展产生伤害。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对外界更好奇,更主动,胆子大,遇事能够及时求助于大人,情感上对人更信赖,更自信,情绪更稳定,更自尊,更能体会理解他人,有更好的社会性发展;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自我调控能力合作能力差,面对困难容易失望、易放弃、坚持性差,不是过分依赖就是完全不接受帮助,遇事逃避,在情感上较冷漠,不易信赖他人,不自信,影响社会性发展。 ? 科学育儿建议:
家长应自儿童婴儿期起就与儿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使儿童子在充满爱和安全感的氛围中成长。对儿童的敏感性是依恋形成的重要因素,对孩子需求、态度、心理要敏感、细心,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怀,及时满足其需要,使其体会到安全感、信赖感;对于难以照料的儿童尤其要耐心,不要消极暴躁地应对;家庭因素对依恋形成也有影响,保持夫妻关系的和睦,使幼儿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成长。
二:教养方式
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孩子个性的养成及其重要。民主的教养方式下孩子可以得到尊重和保护,又可以得到有目的的教育,有利于孩子自由自主、独立、宽容等个性特征,有利于良好的社会性发展;专横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得不到足够的社会交往的机会,容易形成退缩、利己、没有安全感、少宽容的个性,社会适应能力和智力都得不到发展;溺爱的教养方式已形成任性、嫉妒、胆怯、不独立、依赖性强、优越感强的个性,形成畸形的自我观念,一方面在家里以支配者自居,任意妄为,而在外穷于应变,已产生攻击行为。 ? 科学育儿建议:
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给予其足够的尊重与信任。对子女成长充当指导者的角色,一方面要满足孩子的正当要求,给予其做决定的自主自由,多体谅理解
孩子,另一反面对孩子的不正当要求和言行要及时给以说服教育,帮助其改正,促进其良好的社会化发展;避免对孩子专横的态度,不采取动则打骂的方式,教导孩子要耐心,善于倾听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心理,信任孩子,给与其自主权;避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物质生活上不要太骄奢,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关心人、同情人的情感倾向和尊重人、爱惜物的道德观念,培养其与人交往的能力。
? 3.2.3请运用依恋理论,为应对幼儿园小班刚入园儿童的哭泣行为提供一些有益建议
根据依恋理论,依恋是一种强烈的持久的情感联系,尤其是幼儿与母亲之间的依恋,使得幼儿在接触新环境,遇到害怕或困难时寻求母亲,表现一系列的依恋行为。幼儿园小班孩子入园,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自然会产生哭泣、死拉住大人不放等一些列依恋行为,来消除内心的恐慌,企求安全感。我们具体可采取的安抚方式如下:
1、逐步脱离家长的陪伴 幼儿不能一下子脱离父母,因此开学前几天可让妈妈陪着孩子玩一整天,让孩子熟悉新环境,然后过几天妈妈走到教室外面,让孩子自己待在教室里,孩子着急的时候通过窗户看到妈妈在外面,让他们安心。等孩子熟悉了新环境,和其他小朋友玩的不亦乐乎了,妈妈就可以不用陪孩子上学了。
2、安排家长与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积极互动
如果家长和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热情打招呼,交谈,那么儿童的焦虑就不大会产生,通过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儿童认为爸爸妈妈似乎很喜欢新老师新同学,新环境和陌生人也没那么可怕,那么焦虑就会大大降低。
3、布置一个温馨可爱的教室环境 将小班的教师布置得温馨可爱,摆满各种吸引儿童的小玩具,让孩子对玩具产生好奇和喜欢的心情,想去玩玩具,家长抱孩子来的前几天可以配着孩子一起玩这些玩具,将儿童的焦虑情绪转移到玩耍上面。
4、教师的作用很重要
幼儿教师着装尽量可爱点,面带微笑地与幼儿接近,用亲切的话语和爱抚的动作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没那么可怕,慢慢地接近孩子而不是把自己强加给孩子,用自己爱孩子的心去感染孩子。孩子们的内心也是很敏感的,他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产生信赖感,从而把对妈妈的依恋转移到教师身上。
5、发挥玩伴的力量 把孩子们凑在一起,给他们好玩的玩具或做一些小游戏,孩子们在玩耍中会很快消除恐慌,让他们感觉有这么多小朋友陪自己一起玩真是太好了,比和妈妈玩有趣多了。
? 3.4.1皮亚杰如何解释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
? 3.4.1试述皮亚杰关于儿童的道德判断从他律向自律过渡发展的特征 皮亚杰通过开放式的临床访谈和对偶故事对幼儿道德判断进行研究,他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1、他律性道德(大约5——10岁) “他律”指按照外在的他人的标准判断事物的好坏。这个阶段的儿童把规则看成权威人士传下来的(神、父母和教师),是不可改变的,需要严格遵守。皮亚杰认为有三个因素限制了儿童的道德理解:(1)成人的权利;(2)认知的不成熟;(3)儿童道德判断的现实主义特点。因此儿童在道德时以客观结果为依据而不是以行为的动机为依据。
2、自律性道德(10岁以后)
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提高尤其是可逆性的出现,与同龄人交流,儿童过渡到了“自律”阶段,即按照自身内在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转变的原因在于:(1)同龄人的交往、意见不一致、矛盾、争执、协商的过程使儿童意识到人们对道德行为可能有不同的观点,动机应作为判断的标准而不仅仅是行为的结果;(2)获得了互惠性的公平标准,即儿童作为平等的主体参与同龄人的活动中时学会了以相互受益的方式解决冲突,他们在关心自己的同时也关心他人;(3)获得了对惩罚的新观点,认识到惩罚应该以互惠性为基础或者与过失有合理的联系,而且惩罚应公平。
第四部分 其他
? 4.1试论自我中心、自我意识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20分)
1、三者定义
(1)自我中心:从自我观点看世界,而不能认识到他人会有不同观点的倾向。
(2)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将自我意识理解为个体对自我的认识,自我意识的结构划分为认知、情感、意志三部分,认知方面主要是自我评价,情感方面主要是自我体验,意志方面主要是自我控制。
(3)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2、三者关系
幼儿心理发展有一个过程。婴儿刚出生的早段时间还不能把自己和环境区别开来,随着认知的发展,逐渐有了“自我”的概念,因此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到了幼儿期,自我的概念已经很清晰,但是这个儿童心理的突出特点就是“自我中心”,只从自我的观点看世界而体会不到别人有不同看法,自我意识还是不健全的。随着认知的进一步发展,尤其通过与人交流,婴幼儿开始体会到别人的态度、情感、认识到了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开始理解别人的看法,逐步克服“自我中心”,加深了对自我的评价、自我的体验和自我的控制,这种自我意识的深入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转折,使孩子能够在理解他人的基础上完善自我,与人顺利沟通,从而走向社会。
三、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是幼儿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儿童全面协调发展这个根本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得到幼儿教育的足够重视。因此在幼儿发展的关键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中心”,通过让幼儿参加活动、游戏、与人交流,让他有机会去认识他人,理解他人,同时完善自我意识,培养一个善解人意的自我,克服蛮横、骄纵、自私等坏脾气,促进幼儿与人交往的本领,促进其完善的社会化发展。
正在阅读:
漫说唐诗12-05
放羊小学作文06-15
科研认定加分标准 - 图文05-29
小学生一年级关于我的好朋友的作文06-14
刑法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必读刑法书目05-28
老师您好作文800字07-16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华东师范大学
- 儿童心理学
- 学前教育
- 复试
- 专业课
- 考研
- “幼儿园未来教育理念”的思考
- 林霞个人简历
- 2018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如何通过课堂细节成就学生必备品格
- 案例1~7
- 利用Bcdedit工具修改windows7启动菜单
- 石棉纤维制品投资项目可行性报告(投资分析)
- 2012年浙江省第九届大学生财会信息化竞赛(本科组) - 图文
- 四上一单元
-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 乌什县职业高中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大纲 - 图文
- 高二月考听力及答案
- JAVA程序设计课程作业 - 标准计算器的实现报告
- 石材幕墙施工方案
- 半导体物理综合练习题(2)
- 课程练习
-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5月第四次模拟文综地理试题
- 计算机组成原理作业1-10章答案(唐朔飞)
- R0421136 资本充足率对信贷行为的影响 2
- 江苏省清江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
- 比较初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