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扬州大学0509,教育学原理之教育原理与策略复试仿真模拟三

更新时间:2023-04-09 14:5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1 页,共 24 页

目录

2018年扬州大学0509,教育学原理之教育原理与策略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一) (2)

2018年扬州大学0509,教育学原理之教育原理与策略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二) (9)

2018年扬州大学0509,教育学原理之教育原理与策略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三) (16)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2 页,共 24 页 2018年扬州大学0509,教育学原理之教育原理与策略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一) 特别说明:

1-本资料为2018复试学员内部使用,严格按照2018复试常考题型及难度全真模拟预测。

2-资料仅供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

一、名词解释

1. 陶冶教育法

【答案】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陶冶教育法具有两个重要特点:①它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真诚的爱以及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关怀和信任。②陶冶教育法是渐进的,而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它一经发生作用,成为心理定势稳定下来,就不易发生改变,而成为深刻而持久的人格特征。陶冶教育法把学生置于一定的活动情境中,这种情境必须具体、生动、形象、直观,而且要强烈的吸引着学生。这种情境从表面看是“无求的”、“自发的”,而实际上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安排的,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有意识和无意识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经过较长时间的熏陶,渐渐地达到陶情冶性的目的。陶冶教育法的方式主要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 2. 学制

【答案】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亦称“学校系统”,它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学制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学校教育制度:按教育程度来划分,有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机构;按教育类型划分,有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等教育机构;按受教育的时间来划分,有全日制、半日制、业余教育等机构;按主要教育手段和场所划分,有面授、函授、巡回、广播、电视等教育机构;按教育对象的年龄划分,有学龄期教育、成人教育机构;按主办单位划分,有国家办、地方办、企事业办和私人办的教育机构,组成了一个纵横交叉的学校教育网。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它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学制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学制的建立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并且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3. 德育

【答案】德育是指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在西方,德育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价值观的教育。德育是历来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制度,形成统一的社会规范,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具重要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有密切的联系,对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具导向和促进作用。

二、简答题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3 页,共 24 页 4. 教育观察研究实施的程序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案】(1)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

(2)编制观察提纲,进入研究情境。

(3)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

(4)分析资料,得出研究结论。

5. 简述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

【答案】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系统影响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包括以下几点:

(1)学校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学校教育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共性和个别差异性,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教育目的、计划、措施进行的同时,要认真分析和研究每个教育对象,有的放矢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采取特殊的有效措施,加以个别指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优势,弥补每个学生的短处和不足。

(2)学校教育要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能动性

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着筛选、过滤和改造的机制作用。一方面,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精神状态、需要、兴趣、目的等倾向性来选择环境和教育对他的影响。当外界环境和教育符合人的需要、兴趣和目的时,人会积极接受这种外来影响,并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决定“同化”或者“顺应”,从而导致原有心理结构的变化,实现教育影响预期的结果。否则,他会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抵制这种教育影响。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能够活化并创造新的教育资源。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建构能力相匹配,只有当教育要求处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内时,才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建构活动。教育能否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关键是能否激起学生不断建构新知识的欲望。

(3)学校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协调、配合家庭和学校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是天然的合作者,家庭环境及其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直接消长着学校的教育作用。同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整体的社会环境、民族心态、文化传统都可能对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产生影响,如开明的政治制度、良好的社会风尚能强化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消解学校教育中的消极影响;公民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文化的氛围等。

6. 简述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体系的三大命题。

【答案】(1)“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2)“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3)“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7.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案】(1)强烈的示范性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4 页,共 24 页 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

(2)独特的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比一般劳动的创造性更具有灵活性,原因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3)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限于学校。学生接受外界影响没有时空的限制,教师的劳动也无时空界限。在每一个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劳动不能机械地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随意中断。 8. 简述德育、智育、体育的相互关系。

【答案】(1)德育、智育、体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形成所期望的政治立场、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它体现了整个教育的社会卞义性质,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的作用。智育,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它在个性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体育,是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体力和体质的发展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

(2)德育、智育、体育的相互关系

德育、智育、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其中三个部分,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首先,各育问不可分割。其次,各育问不能相互代替。在处理各育之间的关系时,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性和相互促进性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二是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代替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德育、智育、体育是相对独立的,缺一不可,不能互相替代,每一育的社会价值和满足个体发展的价值都是不同的。它们是相互联系、互为目的和手段,在实践中,共同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德育对其他各方面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为其他各育实施提供认识基础。体育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处理好它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9. 简述梁启超关于教育作用和宗旨的观点。

【答案】(1)梁启超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

梁启超与康有为一样,都持有“教育救国论”的观点,故非常重视教育作用,认为国家强弱以教育为转移。他阐述了“民智”与“民权”的关系。他说:“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有六七分之智,即有六七分之权;有十分之智,即有十分之权。”他的意思是说,只有首先提高了人民的文教素质,然后才能在中国实现民权政治。梁启超就是从这一角度论述教育作用的,他的这种认识是卓越而深刻的,然而在当时的中国,仅靠教育去“救亡图存”显然是行不通的。

(2)梁启超关于教育宗旨的观点

梁启超强调了教育应有明确的“宗旨”,即指出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梁启超认为,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5 页,共 24 页 教育是人类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更不能没有宗旨,他曾说:“他事无宗旨犹可以苟且迁就,教育无宗旨,则寸毫不能有成。”他认为教育目的正确与否,至关重大,封建教育之所以腐朽,洋务教育之所以收效甚微,主要在于教育目的上的错误,他批评中国传统教育最大的缺点,是培养出来的人缺乏国家观念、公共观念和自治观念,只求个人完善,或者就想升官发财,奴性、作伪、自私、怯懦、麻木是人们的通病。“可以为一个人的资格”,“而独无可以为一国国民之资格”,所以他提出教育要培养“特色的国民”(“新民”),他要求培养的新式国民,应具有独立的人格,权利义务并重的思想,有知识、道德和才干,既能自主、自立,又有团体协作精神。

三、论述题

10.试述教育学包含了哪些基本问题,并结合实际谈一下你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

【答案】教育学包含了一系列的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同时也是困扰教育学发展的根本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才能促使教育学健康快速地发展。

(1)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关系问题

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从理论上讲,二者是统一的,没有学术性,没有理论的完备与透彻,教育学就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而脱离了实践,不能指导实践的教育理论也肯定沦为空洞的概念思辩和事实分析,不复为真正的学术。

但在现实世界中,几乎在世界各国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理论和实践的脱离现象,其导致的结果将是理论的空洞,实践的迷茫。克服这一现象的策略有:1.充分认识任何教育实践都是蕴含着教育理论的,不存在不受教育理论制约的教育实践;2.坚信任何真正的教育学研究都应以教育问题的确定、分析、解释或者解决为目的,不应是抽象的、空洞的和无味的概念思辩和事实分析;3.明了教育学研究之所以能对教育实践起指导作用,是因为它是反思教育实践的知识基础,并为之提供新的教育知识,作为转变观念、创新制度和经验主义,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尊重教育学研究成果。

(2)教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问题

近代以前的人类教育思想具有多起源和多线索的特征,不同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文化传统。但随着国际范围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教育知识的交流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浅到深。交流中,一些政治、经济和文化发达国家的教育知识开始占核心地位,将自身合法化、普遍化,使其它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教育知识处于依附状态或被压抑状态,使其它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学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学的“跑马场”。为克服这种学科依附状态,适应本国本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许多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先后提出建立“教育学本土化”的要求。

对于教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我们应坚持辨证统一的观点,一方面要致力于教育学的本土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他国的先进成果,以为我所用,补充和充实我国的教育学。

(3)教育学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最早明确提出教育学科学性问题的是康德和赫尔巴特,他们倡导理性主义的教育科学观,认为只有当教育学变成能够用清晰的概念和命题表达的知识体系时,才能真正地成为一门相对独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4b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