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更新时间:2024-06-15 16: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的基本概念与系统构成

1、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两次劳动大分工的关系(理解)【10选】

1)第一次劳动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分离,开始出现剩余产品,促进商品交换由偶然性变成经常性,出现固定市集。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出现固定居民,大多靠近河流湖泊,周围修筑的防御性构筑物是城池的雏形。(我国黄河中下游、埃及尼罗河下游、西亚两河流域出现的城市最早)

2)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交换的扩大促进商品生产和商人。原始居民点出现分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即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另一条线索: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阶级分化——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注意:城市的出现后于乡村,先于国家,促使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能看作是私有制和阶级社会出现后的一种阶级剥削和压迫现象。

2、城市的定义(记忆)

城市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几种城市地域类型的概念区分(记忆&理解)

1)(大)都市区

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它是国际上进行城市统计和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注意:都市区和城市化地区之间的不同和联系就在于:有城市化地区才可能有都市区,都市区一定包括一个活几个城市化地区。

2)大都市带

有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叫做大都市带。(法 戈特曼)

大都市带必须具备的条件:a.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b.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核心城市与都市区外围的县有比较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c.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这些核心城市联结起来,使各个都市区首尾相连没有间隔,都市区之间也有比较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d.必须达到相当大的总规模(戈特曼以2500万人为标准)e.是国家的核心区域,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另可概括为: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的交互作用、规模特别庞大、国家的核心区域) 3)城市群

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4)城市带

由一条交通轴线将多个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联接起来所构成的彼此之间具有较紧密经济、社会联系的城市 4)都市圈(城市圈)

- 1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都市圈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以有一个或者多个经济较发达并且有较强城市功能的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为核心,以一系列不同性质、规模、等级的中小城市为主体,共同组成在空间上位置相近,在功能上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具有圈层式地域结构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地域空间组织。都市圈最大的特点是圈内城市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不同城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5)全球城市区域

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前提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空间现象。

首先,全球城市区域是以全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区域,而不是一一般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区域;其次,强烈的全球化压力和地区间的竞争,使全球城市区域具有内在的更为宽泛的空间经济特征;再次,全球城市区域是多核心的城市扩展联合的空间结构,而非单一核心的城市区域。

4、都市区与都市连绵区的区别(记忆&理解)【11简】

都市连绵区是指若干个都市区沿综合交通走廊连绵分布而形成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区域,是国家的经济核心区。都市区属于城市的功能地域,由一定规模以上的中心市及与其保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非农业活动发达的外围地区共同组成。

都市连绵区成型的判别指标:(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且其中至少一个城市具有相对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具有国际性城市的主要特征;(2)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领先的大型海港(年货物吞吐量在一亿吨以上)和空港,并有多条定期国际航线运营;(3)区域内拥有由多种现代运输方式叠加形成的综合交通走廊,区内发展极与走廊之间有边界的陆上手段;(4)期内有较多的中小城市,且多个都市区沿交通走廊相连,总人口规模达到2500万以上,人口密度达到700人/平方公里以上;(5)组成都市连绵区的各个都市之间、都市区内部中心市与外围县之间存在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

6、我国的市制(三层四等)(理解)【08选、06选】

1)按照法律划分:直辖市、省辖设区的市(地级市或副省级市)、不设区的市及自治州辖市(县级市)(三层)

2)按照行政层级划分: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四等)

3)按照人口规模划分:以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计,不满二十万的为小城市;二十万以上、不满五十万的,为中等城市;五十万以上的,为大城市;超过一百万的,为特大城市。

第二节 城市与乡村

7、城乡一体化(记忆)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8、城乡统筹(记忆&理解) 【10论】

1)城乡统筹是以城市和农村一体发展思维为指导,以打破历史和制度设计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为出发点,立足城市发展,着眼农村建设,以最终实现城乡差距最小化、城市和农村共同富裕文明为目的的一项系统工程。

2)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 2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制定重大经济社会决策时,把“三农”发展放在优先位置来考虑

3)城乡统筹实际上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两大方面,根本目标是扭转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主体是政府,重点是对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进行战略性调整和深层次变革。 4)这一新战略有丰富的内涵——

a.统筹城乡经济资源,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增长和良性互动

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是支撑经济主体发展的重要经济要素,这些资源收益权享用的不平等是制约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关键因素。统筹城乡经济资源,保证农民平等地享用经济资源,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必须建立有效机制,保证农民土地收益权、平等融资权、平等劳动就业权和技术享用权。 b.统筹城乡政治资源,实现城乡政治文明共同发展

统筹城乡政治资源最为重要的是体制和政策的转换问题,只有体制和政策的问题解决了,才能真正培育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主体,才能真正形成自适应的调整和创新机制,实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c.统筹城乡社会资源,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共同繁荣

第三节 城市化的基本理论与规律

9、城市化的定义(记忆)

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也可以认为,是非农业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的地理集中过程,以及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乡村的地理扩散过程。

10、城市化率与非农化率(记忆)

1)城市化率:城镇常住人口占总区域人口(包括农业和非农业)的比重,是反应城市化过程最重要的指标,既直接反应了人口的集聚程度,又反应了劳动力的转移程度。

(中心城区、县(市、区)建制镇,凡列入城镇建设规划且城区建设已延伸到乡镇、居委会及村委会并已实现水、电、路“三通”的,都纳入市镇人口计算,这样能客观反映城市化进程。)

2)非农化率:指非农产业的就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例。农村中,非农化率一般大于城市化率,因为非农化是指不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口,一般含有少量的非农化人口。

11、城市化的基本动力机制(理解)【08选】

1)农业剩余贡献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及农业剩余贡献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因为农产品剩余刺激了人口劳动结构发生分化,社会中出现一批专门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来支持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2)工业化推进

工业化的根本特征是生产的集中性、连续性和产品的商品性,这就要求经济过程在空间上要有所集聚,促成了资本、人力、资源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有限空间上的高度组合,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并进而启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3)比较利益驱动

城市化发生的规模和速度受到城乡间比较利益的引导和制约。“推-拉”假说指出: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规模速度受到两种基本力的控制,一是城市的拉力,一是乡村的推力。城市的拉力来自于工业建设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与工业发展相应的其他非农

- 3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业活动对劳动力的需求,以及城市相对于农村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优越地位和诱惑力等;乡村的推力来自于农业劳动力剩余,农村破产迫使农民背井离乡,农民追求“理想”乐土的精神推动力等。 4)制度变迁促进

制度变迁对于城市进程在根本动力上具有显著地加速或滞缓作用,合理的制度安排与创新是城市化进程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5)市场机制导向

市场的一个重要自发作用就是推动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配置,由于城市相比于乡村对要素具有巨大的增值效应,所以在市场力的作用下,城市化进程也得到不断推进。 6)城乡规划调控

合理运用城乡规划调控手段,可以实现空间等要素资源的集约利用,引导区域城镇合理布局,指导城市与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基础设施与公用服务设施的建设,优化和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城镇空间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的整合。

12、几个与城市化相关的名词解释(记忆&理解)

1)集聚城市化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郊区化

郊区城市化是现代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城市附近的郊区开始变成城市。伴随着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 3)逆城市化(广域城市化) 在城市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城市中心地带生存空间日益狭小、交通条件日益拥挤以及地价日益上涨等原因,中心城区居民外迁出城市中心,不断向城市边缘及郊区、乡村地带迁移的趋势。

“逆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城市化”是一定区域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以及居住和消费功能向城市聚集。在这些聚集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大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是愈来愈强大的聚集效应,同时也带来了聚集空间趋近极限和难以持续的种种“城市病”。当城市的发展到了一定极限,就得调整和优化城市的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由此,中心城市的各种功能,比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以及居住和休闲娱乐等功能纷纷向有条件的中小城镇及乡村分解。这些功能分解就是“逆城市化”。 4)再城市化

开发市中心衰老区,以吸引年轻专业人员的逗留和老龄人口的回流,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再城市化。

(集聚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四个基本阶段) 5)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

是一种先于经济水平的城市化,属于消极城市化的一种,是指农民在乡村失去赖以生存的经济条件后,只得向城市迁移,表面上造成城市人口增加的现象。

表现为: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扩散,也就是说,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 6)反城市化

大量人口流入农村从事农业活动的一种人口分散过程;特指中国的上山下乡。

13、中国城市化的现状、特征与趋势(记忆&理解)

1)基本特征:

- 4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a.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和健康发展状态 b.城市化重点区域由西向东转移

c.在各级城市普遍得到发展的同时,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密集地区发展加速,这些城市密集地区已成为区域甚至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枢地区,成为接驳城市经济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空间单元。

d.部分城市走向国际化。国际化城市一般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有很高的经济开放度和广泛的国际经济贸易联系,在国际交往中有很高的知名度并以某一方面或综合的功能突出地服务于国际社会等特征。

2)现状及主要问题:总体上,我国城市化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

a.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低,就业结构不太合理,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偏高。

b.小城镇较多,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落后,城市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

c.城市比较注重“硬件”设施建设,忽视城市管理;注重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不太重视人口质量增加;城市建设缺乏总体规划或者长远规划,忽视城市环境保护。 d.城市“摊大饼”现象严重,造成土地利用率低。 3)发展趋势:

a.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化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将不断加快。 b.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城市化道路将成为我国成熟化战略的主要选择 c.城市群、都市圈等将成为城市化的重要空间单元

d.在沿海一些发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

第四节 城市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及资源环境的关系

14、区域的定义(记忆)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 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城市与区域的关系是:区域是城市存在与支撑其发展的基础,城市是区域增长、发展的核心。

15、区域一体化(记忆&理解)

与当今全球一体化相伴而生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区域一体化,发达国家普遍进行政府重塑等角色转型和将管治全力向区域转移的战略,这包括国家权力的下放和城市间通过联盟方式将某些权力上交(例如各种大都市区、区域性组织的兴起)以形成新的制度竞争优势,进一步突出了区域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区域被看做是当今全球竞争体系中,协调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最先进形式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很多城市为了在全球竞争体系中获得更大、更强的发展,而在一定的区域内通过各种方式联合起来,一些中心城市与其所在的区域共同构成了参与全球竞争的基本空间单元。

16、区域规划及其发展趋势(记忆&理解)【08论、07简】

1)区域规划:指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各分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的网络更加合理,各项工程建设能够有序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顺利进行。

2)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城市的竞争力都越来越有赖于区域的竞争力,区域规划成为促进区域竞争力提升的一种积极和重要措施。全球化时代的区域规划已不再是仅仅解决区域内自身发展中遇到的某些具体问题,而更具有增强区域吸引力和竞争力以获取

- 5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更多发展机会等空间形态以外的内容,即区域规划更多地具有了空间政策的内涵,成为参与全球性竞争的一种战略手段。

1990年以来区域规划发展的新趋势——

①由自上而下的强制型规划转向互动互求的协商型规划

新的区域规划要求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力量间进行磨合和平衡,通过互相协商、谈判、参与等措施(空间管治),制定出一个透明度高、可信度强及满足全社会愿望的区域规划,以便于区域成员自觉执行。

②由经济单目标型规划转向综合目标规划

新的区域规划越来越多地考虑到环境成本的要求,社会发展并不局限于经济的增长,而应该通过综合型的区域发展规划,重视生态和社会因素的应用,增强区域竞争力和吸引力。 ③由以城镇为重点转向区域城乡整体规划

传统的“二元分割”中,农村是支撑体系;而如今城乡界限越来越模糊,联系越来越紧密,这也反映在新的区域规划中。

④由面面俱到型规划转向多方案弹性规划

区域规划只是有限目标的,需要抓住重点进行针对性的“重点问题”进行规划,切忌面面俱到。

⑤由单方案刚性规划转向多方案弹性规划 多变的环境要求规划的弹性和灵活性

⑥由虚调控型规划转向以空间管制为手段的实调控型规划 从前的区域规划以生产力布局和城镇体系布局为重点,而新型的区域规划以空间资源配置为重点,划定各种用途的管制区域,制定相应的使用要求。 ⑦由单规划模式转向多规划模式

区域层次不同,采取不同的规划模式,不同手段的不同尺度的区域规划相互促进。 ⑧由目标终极型规划转向过程实施型规划

如何将“终极合理目标”转化为具体可行的“行动过程”是新型区域规划的关键。

17、基本经济部类和非基本经济部类(记忆)

1)基本经济部类(门):

是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外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为主的经济活动,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的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非基本经济部类(门):

是为了满足城市内部产品或服务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经济部类(门)的发展而发展。

- 6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第二章 城乡规划总论

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起源与发展(了解)

1、城市的发展一般受到三种基本力量的作用

1)城市自组织发展力的作用(自律性):根本原因是因为社会、经济及空间领域中存在类似于自然界的不同生态位势差。实质是对系统平衡与恒定的不断否定,并能在一个新的层次达到相对稳定有序的社会、经济及空间结构。 2)社会经济的干预作用 3)城市规划的组织调控作用(干预性):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明确一个城市发展的价值准绳,通过种种有效的手段(主要是空间的管制和引导),使得城市发展被约束在一个可以接受的、围绕“准绳”震荡的范围之内。

第二节 城市规划的性质、任务、特征及作用

2、城市规划的定义(记忆)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

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注意:“城市规划”并不等同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涉及城市规划的工作领域外,其他社会、经济、专业部门的工作也是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整体的协同作用。 3、城市规划的对象(理解)

1)城市规划的对象,是以城市土地使用为主要内容和基础的城市空间系统,是以空间资源配置为重点的工作。

2)工作领域是:对城市土地使用的综合研究及在土地使用组合基础上的城市空间利用规划 3)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在于: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的调节,改善城市的物质空间结构和土地使用中反映出来的社会、经济关系,并进而改变城市各自组成要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达到指导、优化城市发展的目的。

4、城市规划的特点(了解)

综合性、政策性(法治性)、地方性、长期性(经常性)、实践性

5、城市规划的作用(重点掌握)【11选、10简、09选、07选】

城市规划的主要作用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指导和控制,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对城市空间尤其是土地使用的分配和安排来实现,从本质上来讲,城市规划是公共政策的反应和体现。 1)作为城府宏观调控的手段

城市规划从本质上讲,是政府基于对社会整体发展利益最优化的判断,通过判定土地的用途、控制土地的开发容量等从而影响市场的配置,努力减少市场带来的消极外部性。也就是依据城市综合利益、长远利益最优化的原则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必要的干预,并对个体利益进行约束的过程。

2)作为一种明确的公共政策(07论)

城市建设中涉及到的社会各公、私部门以及个体,需要有城市规划这样的政策框架来作为它们自身发展决策的依据,来调整自身发展策略,使他们在谋求各自利益的过程中接受社会整体的价值基础,从而制约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 城市规划作为这样一种有关城市发展政策的表述,它主要表明政府对城市或特定地区发

- 7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展的期望,并明确各种发展条件和政府可能提供的支持,并采取种种方式刺激、引导市场的建设行为。

3)保障公共利益、维护公平的重要途径

城市规划通过对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的分析,结合未来发展的安排,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对各类公共设施等进行安排,并通过土地使用的安排为公共利益的实现提供了基础,通过开发控制保障公共利益不受到损害。对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等以及自然灾害易发地区等,则通过空间管制等手段予以保护和控制,使这些资源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使公众免受地质灾害的损害。 4)作为城市空间架构的控制

城市规划通过限定城市中各项空间要素发展的区位、建设方式和建设强度,来对城市的土地资源及其利用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建立起一个符合城市长远发展需要的空间结构,并保持了城市发展的整体连续性。城市规划对于空间的塑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a.对城市需要外延拓展的地区进行体现谋划、控制,以避免无序的开发行为的产生,引导、规范土地的使用;b.对城市既有需要改造、提升的地区进行规划,从而实现城市功能、社会环境与物质环境的更新;c.通过规划来划定需要保护或不可开发的生态地区、历史文化遗存地区等,并对城市的环境进行规划设计,以引导城市形成优美的景观、舒适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文化品质与环境品质。

第三节 城市规划的学科知识体系(了解)

6、城市规划学科的硬核:

1)城市土地配置与使用方式的规定 2)城市空间发展架构与具体要素的组合 3)城市运输等支撑网络的协调架构 4)城市空间公共政策的设计和实施

- 8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第三章 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发展

第一部分 西方发展史

1、中世纪及中世纪以前规划思想发展史(了解)

1)古希腊时期:①城邦、公民与城市社区精神;②人本主义的生活形态;③积极的公共生活与丰富的公共空间。

2)希波丹姆模式: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集合与数的和谐,强调以棋盘式的路网为城市骨架并构筑明确、规整的城市公共中心,以求得城市整体的秩序和美。 该模式被大量应用于希波战争后城市的重建与新建,以及后来的罗马营寨城,甚至影响了近代西方许多殖民城市的规划形态。这种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希波战争后以及古罗马时期大规模殖民城市规划建设中迅速、简便化的要求,同时也确立了一种新的城市秩序和城市理想,即符合古希腊数学和美学的原则,也满足了城市中富裕阶层对典雅生活的追求。然而这种模式也是的古希腊的城市规划从传统上灵活的“杂乱”、有机走向形式上的电压或呆板,甚至为了构图的形式美而全然不顾自然地形的存在,也给城市生活的活力与进一步发展带来桎梏,为专制主义创作条件。

3)古罗马时期:①城市建设特征为世俗化、军事化、君权化。②城市规划思想有实用主义、凸显秩序的思想、大比例模数手法。③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总结了自古希腊以来的城市规划、建筑经验,对城址选择、城市形态、城市布局、建筑建筑技术等方面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4)中世纪时期:主要的城市规划思想有①凸显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理念;②实行自然主义的非干预规划;③力显丰富多变的景观与亲和宜人的特质;④追求有机平和背后的内在秩序。

总体而言,在中世纪宗教神权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城市建设极为有限。中世纪城市中所形成的亲切尺度和宜人的景观环境,实际上是由于城市缺乏大规模建设的力量、缺乏规划而自发生成的。

2、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思想(理解)

1)追求理想的城市形态和格局,代表人物是阿尔伯蒂,他的城市规划思想是便利和美观。 2)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实质上也是一种高雅主义和精英主义,世俗建筑的建造成为城市中的主要的建设活动,建筑轮廓讲究整齐、统一与条理性。

3)文艺复兴并不是一场疾风暴雨式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彻底否定与破坏的“暴力革命”,而是一种对既有人类文明成果的谦逊承继、扬弃并注入崭新要素的文化进步过程。

3、绝对君权时期的唯理主义规划思想(奥斯曼的巴黎改建)(理解)【10选】

1)在唯理主义思想主导下的西方古典主义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强调轴线和主从关系,追求抽象的对称与协调,寻求构图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突出地表现了人工的规整美,反应出控制自然、改造自然和创造一种明确秩序的强烈愿望。

2)古典主义的建筑师与规划师将这种思想移植到了整个城市的空间体系中,运用的实例包括16-17世纪巴黎及其郊野的空间体系、巴黎中轴线、凡尔赛宫至延伸至城市的古典主义整体视觉系统。

3)奥斯曼的巴黎改建思想和手法使巴黎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美丽、最先进、最开放的城市,几个世纪以来巴黎城市形成的壮丽、秩序的整体空间体系,无处不体现着王权至上的唯理主义思想。

4、近代城市规划的主要思想、理论与实践(理解)

1)思想背景:有规划的设计对于城市的发展十分必要,只有通过整体的形态规划,才能摆

- 9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脱城市发展现实中的困境——这种思想曾一度主导控制了整个西方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包括19世纪中叶奥斯曼的巴黎改建规划、美国格网状城市的总体规划、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阿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柯布西耶的光明城、《雅典宪章》的诞生乃至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普遍重建。

2)空想社会主义:法国人傅里叶提出的社会制度模式是以法郎吉为基本单位的社会形态,英国人欧文实践“新协和村”。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实践虽然在当时的西方世界中没有产生实际的影响,但是其进步思想对后来的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包括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发展却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5、霍华德与田园城市(重点掌握)

1)田园城市的定义: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的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友委员会受托管理。

2)田园城市的模式: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同时也可十每户居民能够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在田园城市的边缘地区设有工厂企业。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每个田园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万人,中心城市5-6万人,这样一组城市的总人口规模为25万人。田园城市实质上就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每一个田园城市的城区用地占总用地的六分之一,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着中心城市呈圈状布置,借助于快速的交通工具(铁路)可以便捷地往来于它们之间。在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包括耕地、牧场、果园、森林以及农业学院、疗养院等,作为永久性保留的绿地。 3)田园城市对近代城市规划发展的重大贡献在于:

a.在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上,摆脱了传统规划来显示统治者权威张扬规划师个人审美情趣的旧模式,提出了关心人民利益的宗旨,这是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点的根本转移。

b.针对工业社会中出现的严峻、复杂的城市问题,摆脱了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从城乡结合的角度将其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

c.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和实践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实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d.首开了在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目标导向,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6、盖迪斯的综合规划思想(理解)

1)城市研究的综合观

强调要用有机联系、时空同一的观点来理解城市,既要重视物质环境,更要重视文化传统和社会问题,要把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落实到社会进步的目标上来。(理论思想的精髓) 2)区域协同的综合观

盖是西方近代建立系统区域规划思想的第一人,首创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提出城镇密集区的概念。

3)勤奋务实的实践观

非常重视调查、实践在规划中的作用,提出“先诊断、后治疗”的规划路线,并制定了“调查-分析-规划”的“标准”程序。 4)深切的人文关怀观

主张规划要在经济上和社会上促进各系统的协调统一;尊重社区传统,对巴黎改建持怀疑态度;强调规划是一种教育居民为自己创造未来环境的宣传工具。

7、现代理性规划思想的起源——带形城市模式和工业城市模式(理解)

1)带形城市模型:一个城市与自然始终保持亲密的接触而不受其规模影响的新型模式。在这个城市中,各种空间要素紧靠着一条高速度、高运量的交通轴线聚集并无限地向两端延展,

- 10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城市的发展必须尊重结构对称和留有发展余地这两条基本原则。(米留申主持的斯大林格勒和马格尼托格尔斯克、二战后的哥本哈根、华盛顿、大巴黎地区、斯德哥尔摩)

带形城市对以后西方的分散主义思想有一定的影响,虽然有其明显有点但是却忽视了商业经济和市场利益这两个基本规律,使得城市空间增长的集聚效益无从体现。

注意:大都市连绵带与带形城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城镇群体空间形态,而后者是单个城市的空间形态;前者强调的是在区域内形成各城市影响区的连绵,而后者强调的是一个城市建成区的连片发展。

2)工业城市模式:戈涅将城市的各个功能部分像机器零件一样,按照使用的需要和不同的环境需求,进行分区并严格按照某种秩序运行。对后来柯布西耶的集中主义城市、《雅》中的城市功能分区的思想等有重要影响。

8、城市美化运动(理解)

1)主要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许多城市中针对日益加速的郊区化趋向,为恢复市中心的良好环境和吸引力而进行的景观改造活动。

2)作为一种明确的思潮和运动,城市美化运动首先是以伯恩海姆所作的“芝加哥规划”为开始,被认为是第一个具有城市规模的总体规划。在城市美化运动实践中做出最重要贡献的是奥姆斯特,首先在纽约建设了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敞空间——纽约中央公园。 3)城市美化运动的目的是期望通过创造一种新的物质空间形象和秩序,以恢复城市中工业化的破坏性发展而失去的视觉美与和谐生活,然而实际上对解决城市的要害问题帮助很小,装饰性的规划大都是为了满足城市的虚荣心,很少从居民的福利处发生,考虑在根本上改善布局的性质。

9、L.柯布西耶与集中主义城市(光明城)(重点掌握)【11简、10简】

1)集中主义城市:柯布西耶一反自空想社会主义者与霍华德以来有关通过分散主义手法来解决“城市病”的主导性思想,他承认和面对大城市问题的现实,但并不反对大城市的集聚效应(认为集聚是城市的本质与核心优势所在)和现代化的技术力量,主张用全新的规划和建筑方式来改造城市。这种设想就叫做“集中主义城市”。 他的理论和中心思想主要包含在两部著作《明日城市》(1922)和《光明城市》(1933) 2)柯布西耶关于集中主义城市的主要观点:

a.城市是必须集中的,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b.传统的城市由于规模的增长和中心拥挤程度的增加,已出现功能性的老朽,但市中心地区对于各种食物都具有强大的聚合作用,因此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它的集聚功能。 c.拥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

d.集中主义城市并不是要求处处高度集聚发展,而主张应该通过用地分区来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使人流、车流合理地分布于整个城市。

e.高密度发展的城市,必然需要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系统来支撑。

10、L.柯布西耶的机械理性主义(形式理性主义)规划思想及其影响(重点掌握)

1)昌迪加尔

昌迪加尔城市规划开创了城市规划史上形而之上的代表,柯布西耶将形式理性主义的固话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象征人体的生物形态构成城市总图的基本特征;城市里极其明确的功能分区,反映了《雅》的基本原则,道路的等级和功能也区分得非常明晰;城市空间尺度是超人的。

昌迪加尔在当时一起布局规整有序而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但后来却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功能分区导致社会分化;脱离印度国情;城市建设目的更主要是为新首府树立纪念碑,中心规模宏大、构思和布局过于生硬机械、空间环境冷漠等。总之,庞大而理性的城市空间与宽敞的街道是为了展示理性、庄严与构图的需要。该规划师是能理性主义、形式理性主义

- 11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的失败案例,是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无视具体地点、具体环境、具体人文背景问题的集中体现。 2)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规划深受柯布西耶的影响:追求理性、高效、秩序和象征意义;注重功能分区和机动车的交通组织;采用高密度、立体化的居住模式;把地面让出来作为交通及开放空间;也反映了宏伟尺度和纪念性。

规划具有强烈的功能象征主义和形式象征主义,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得到最集中、最完整的体现。规划单纯讲究物理性功能或视觉功能,过分追求平面上超凡的形式,而对经济、文化、社会和传统却较少考虑,忽视人们的心里功能的需要。 3)L.柯布西耶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a.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性主义规划”的思路,是近代主流规划思想:物质空间决定论的起源。

b.柯布西耶形成的一套理性主义、功能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范式集中体现在由他主持的《雅典宪章》中

c.他的集中主义规划思想在战后西方国家以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被广泛采用,特别是强烈影响了战后西方城市的大规模重建。

d.他的思想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大的影响,原因是:柯布西耶的设计思想中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色彩,与发展中国家的设计情绪和社会情绪很容易沟通;他强调的建筑、规划粗野主义思想与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预算能够吻合,以至于速许多发展中国家认为柯布西耶的风格兼高品味和廉价的双重特征;他的高度理性的城市规划思想很容易被发展中国家领导者所接受并欣赏;他作品中的强烈的形式感对于青年人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显得彻底而直率;从意识形态亲近的角度看,柯布西耶本人也有为发展中国家包括前苏联设计的经历。

11、对比集中主义与分散主义(重点掌握)

1)分散主义思想源自于对社会改革的理想,更多地体现出了“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经济问题的关注;集中主义思想从建筑师的角度,对工程技术的手段更为关心,希望以物质空间改造来改善整个社会的目标。

2)在关于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走向上,分散主义思想是希望通过建设一组规模适度的城市(城镇群)来解决大城市模式可能出现的问题,遏制大(特大)城市的出现;集中主义思想则希望通过对既有大城市内部空间的集聚方式与功能改造,使这些大(特大)城市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12、极度分散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广亩城市及其主要思想(记忆&理解)

1)广亩城市的涵义:美国建筑师莱特反对大城市的集聚与专制,追求土地和资本的平民化,即人人享有资源,并通过新的技术(小汽车、电话)来使人们回归自然,回到广袤的土地中去,让道路系统遍布广阔的田园和乡村,人类的居住单元分散布置,可以促使每个人都能在10~20公里范围内选择其生产、消费、自我实现和娱乐的方式。莱特将这种完全分散、低密度的城市形态称为“广亩城市”。 2)主要思想:

a.汽车成为广亩城市构思方案的支柱

b.广亩城市是一个把集中的城市重新分布在一个地区性农业的方格网上的方案,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

c.在这种实质上是反城市的“城市”中,每一户周围都有一英亩的土地来生产工自己消费的食物和蔬菜,居住区之间以高速公路相连接,沿着这些公路建设公共设施、加油站等,并将其自然地分布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之内。

美国城市在1960年代以后普遍的郊区化在相当程度上是莱特广亩城市思想的体现。

13、广亩城市与田园城市的对比(记忆&理解)

- 12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1)从社会组织方式看,田园城市是一种“公司城”的思想,试图建立起劳资双方的和谐关系;广亩城市则是“个人”的城市,强调居住单元的相互独立,实际只是一种富人生活形态的反映。

2)从城市特性上看,田园城市是一种既想保持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秩序,又想结合乡村的自然优雅环境,因为是一种折中的方案;而广亩城市则完全抛弃了传统城市的所有结构特征,强调真正地融入自然乡土环境中,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城市的城市”。

3)从后世的影响来看,田园城市导致了后来西方国家的新城运动(卫星城运动),而广亩城市则成为后来欧美中产阶级郊区化运动的根源。但是,广亩城市以小汽车作为通勤工具来支撑的美国市低密度蔓延、极度分散的城市发展模式,对大多数西方过年而言是无法模仿的,1990年代后更被“新城市主义”思想竭力反对。

14、有机疏散理论(记忆&理解)【11选、08选】

1)城市是一个有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秩序一致的,因此不能任其自然地凝成一大块,而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有机疏散就是把传统大城市那种拥挤成一整块的形态在合适的区域范围分解成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集中点”,它们彼此之间将用保护性的绿化地带隔离开来。 2)使原先密集城市实现有机疏散的两种最主要的方法是——“对日常活动功能性的集中”和“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前一种方法能给城市的各部分带来适于生活和安静的居住条件,后一种方法可以给整个城市带来功能秩序和工作效率。 3)有机疏散思想对以后特别是二战后欧美各国改善大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问题,尤其是通过卫星城建设来疏散、重组大城市的功能与空间,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4、邻里单位理论(记忆&理解)

美国建筑师佩里将邻里单位作为构成居住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细胞,这种邻里单位以一个不被城市道路分割的小学服务范围作为邻里单位的基本空间尺度,讲求空间宜人景观的营建,强调内聚的居住情感,强调作为居住社区的整体文化认同和归属感。邻里单位模式被西方规划师在新城运动及战后城市规划中接受下来,对后来直至今天世界各国的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5、阿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及其影响(记忆&理解)

1)思想背景:①1944年阿伯克隆比吸收了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中的分散主义思想,以及盖迪斯的区域规划思想、集合城市、组合城市的概念,采纳了恩温的卫星城建设模式,将伦敦城市周围较大的地域作为整体规划考虑的范围。②在制定过程中遵循盖迪斯所概括的方法,即“调查-分析-规划方案“。从调查分析伦敦及其周围的详细状况,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提出大伦敦鬼狐的对策与方案。

2)主要内容:建议从伦敦密集地区迁出工业,同时也迁出100万人口。通过规划在距离伦敦中心城区48公里的半径范围内划分四个圈层并配套放射状的道路系统,对每个圈层实现不同的空间管制政策,特别是降低中心圈层的密度,通过绿地圈实行强制隔离以阻止建成区连片蔓延的局面。这个规划中最早明确提出了“分区规划”(分区管制)的思想。 3)规划方案:

①规划结构:由内至外分别是内圈、近郊圈、绿圈与外圈。

内圈建筑与人口密集,其主要改造特征是控制工业,改造旧街坊,降低人口密度,恢复功能的地区。主要措施是降低人口密度。

近郊圈作为建设良好的居住区和健全地方自治团体的地区,闲置居住用地密度。圈内空地尽量绿化,以弥补内圈绿地之不足。

绿圈是一宽约8公里的绿化地带。圈内设置森林带、大型公园绿地以及各种游憩、运动

- 13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场地,并就近供应新鲜蔬菜和副产品。绿圈内严格控制建设,构成一个制止城市内外蔓延的屏障。

外圈主要用以疏散伦敦过剩人口与工业企业。规划8座卫星城,扩建20座旧城镇。 ②交通组织:大伦敦规划结构为单中心同心圆封闭式系统,其交通组织采取放射路与同心环路直交的交通网。由5条同心环路与10条放射路组成。

③绿化:绿地没人8平米增至每人28平米,建成区内绿地成网,建成区外绿地以楔形状插入市内,并重点绿化泰晤士河。 4)影响:吸取了20世纪初以来西方国家规划思想的精髓,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合识记的对策与方案:以绿环限制城市蔓延和人口膨胀,建设卫星城和新城疏解中心城的人口和产业,对当时控制伦敦的蔓延、改善混乱的城市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后来的时间发现,大伦敦同心圆模式封闭式的布局模式也造成了许多问题——

①人口疏散效果不明显:中心城区人口非减反增,整个伦敦地区人口亦持续增长; ②对三产估计不足,由于三产的大量涌现,产生大量钟摆交通; ③工业迁出后,没能得到有效地改善,旧城区矛盾依然突出; ④通勤距离过大;

⑤外围卫星城镇功能欠缺而缺乏引力、配套不足; ⑥新城投资巨大;

⑦环路和放射路上的交通负荷过大; ⑧在地铁和快速交通延伸至郊区后,站线周围又自发地建立了大批成排房屋,使城市的无计划扩张无法制止。

16、卫星城理论与英国新城运动(重点掌握)

1)卫星城的含义: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卫星城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有较密切的联系,与母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田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卫星城理论虽然在1920年就已经提出,但真正发挥其价值是在二战以后,被广泛应用于伦敦等大城市战后空间与功能疏解以及新城建设之中。

2)英国新城运动的背景——1944年英国“大伦敦规划”的最大特点就是总结了伦敦密度过高的不经济以及因此遭到轰炸的极大破坏的经验教训,希望把城市分散开,建立市中心区域和附近的新城(卫星城)。1945年战后,建设新城成为快速解决住宅建设和拓展城市布局的有效手段。

3)英国新城建设的主要目标:建设一个既能生活又能工作的、平衡的和独立自足的新城,能吸收各种阶级和阶层的人来此居住和工作。 4)三代卫星城建设的主要特点—— 第一代(1946-1955):卫星城建设强化与中心城市的依赖关系,功能上通过卫星城的分散作用以实现对中心城的疏解,因此其往往被视作为中心城市某一功能疏解的接受地(如居住新城、工业新城、教育新城、科技新城等)。但实践一段时间后,对中心城市过分依赖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之后的新城运动开始强调城市的独立性。 第二代(1955-1966):第二代新城比第一代规模大、密度高、配套全,更加强调新城的“相对独立性”,它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中心城市,为其本身周围城市服务并与母城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区域城镇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反磁力中心),能够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与要素起到一定的截流作用。 第三代(1967年以后):密尔顿.凯恩斯作为第三代的代表提出6个规划目标——使之成

- 14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为一个有多种就业而又能自由选择住房和服务设施的城市;建立起一个平衡的社会,避免成为单一阶层的集居地;使它的社会生活、城市环境、城市景观能够吸引居民;使城市交通便捷;让群众参与制定规划,方案具有灵活性;使规划具有经济性,并有利于高效率的运行和管理。

5)新城运动的影响:

a.对西方国家随后到来的郊区化高潮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b.二战后,卫星城成为分散大城市过于集聚的功能和人口,在更大区域范围内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功能协调的重要手段。

c.出现的难题——如何维系与创造传统城市中人们向往的“邻里关系”、“社区氛围”,以尽快让人们产生认同感并消除隔膜。

17、卫星城理论与田园城市的对比(记忆&理解)

田园城市谋求通过一个适度规模、协调共生的城镇来取代特大城市的发展道路;卫星城主张以发展与“中心城”体量悬殊、承担局部功能的“卫星城”来继续推进特大城市的发展,也没有触及“田园城市”中关于社会改革方面的实质。

18、Team10规划思想及理论(理解)

《杜恩宣言》明确对《雅典宪章》的精神进行反叛,提出以人为核心的“人际结合”思想——按照不同的特性去研究人类居住问题,以适应人们为争取生活意义和丰富生活内容的社会变化内容。Team10强调认为:城市的形态必须从生活本身的结构中发展而来,城市和建筑空间是人们行为方式的体现,城市规划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把社会生活引入到人们创造的空间中去。他们的思想本质是人本主义。

19、现代城市规划思想三大基石——理想主义、理性主义、实用主义(理解)

1)理想主义

在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史中,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理想主义倾向:一种是出于对现实的逃避向后看,以莱特的“广亩城市”等为代表。这种模式出于对工业社会所产生的弊病的反抗,倾向于恢复以小农经济为代表的社会经济结构,;另一种则是出于对未来的乐观向前看,以高技派的理想城市、帕佩约阿鲁的“全球城镇网络系统”等为代表,这种模式不仅将技术看作是城市形态构造的框架,而且看作是城市发展的支柱和基础,却忽视人的基本需求、动机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要素。 2)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对城市规划的贡献在于:改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形式和图案的过分关注,从城市中人的活动和土地使用功能出发,对城市规划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探索,区位论、地租理论等都是这一思想的反应;将城市规划从传统的注重直觉的理念和思维转变为对现代科学和现实的关注,城市规划由此从传统的“艺术”转变为“科学”;广泛吸收物理学、生物学等其他学科中的成就,改造并丰富、发展了城市规划学,使之不断保持蓬勃生机。 理性主义只承认理性的正确性,将一切非理性因素排除在外,是一种机械思维方法。其思维模式是对事物的“分解”而不是“综合”,用之来覆盖城市规划的全部思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3)实用主义

城市规划不同于一般的城市研究在于其实践性的特征,城市规划的许多原理、原则的提出并非完全是理论探讨的结果,而恰恰是在解决实际问题,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提出的,或者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然后又指导了以后的城市规划。

C.Hoch认为实用主义的城市规划有三大特点:鼓吹在实践中经验是比理论更好的仲裁者;推崇用实践中得到的答案来应对真正的问题;强调实践的方法要通过社会共识和民主的手段来实现。然而,不同利益主体对“现实”有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因此没有理想、理性指

- 15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导和制约的“现实主义”往往会发展成为分散的“功利主义”,这与城市规划的根本目标相悖。

20、后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理解)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维在认识上的主要差别是:

1)后现代城市规划馆强调城市的发展、空间的演变既不是一个纯自组织的过程,也不是受人类意识控制干预的单一被构过程,而是在自构与被构的双重机制下实现着时空掩体。 2)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评判是:缺乏情感、想象范围狭窄、迷恋技术手段、文化根基脆弱,认为它企图通过机械主义的功能秩序来建造一个“人造的文明城市”。

3)后现代规划思想开始倡导对城市深层次的社会文化价值、生态耦合和人类体验的发掘,提倡人性、历史的回归,从而进入一个强调规划模式、规划实践适合人类情感的人文、连续化模式的发展阶段。

4)现代城市规划的思维基础是经典自然科学所崇尚的秩序、因果单一、稳定可重复的理性思维原则;后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则从相对论、混沌逻辑、突变论等处找到了反叛的依据。

21、芒福德及其城市观(理解)

1)芒福德的城市观

坚持从历史发展观的角度来认识城市,倾力研究文化和城市的相互作用。把西方的城市发展史、现在和未来概括成6各阶段:原始城市、城邦、中心城市、巨型城市、专制城市、死城。

2)芒福德的区域观

芒福德所理解的区域事实上是人文区域,它是地理要素、经济要素和文化要素的综合体。他坚持认为大都市带并非是一种新型的区域/城市空间形态,而是城市无限度生长和蔓延的结果,将会抹掉农村、模糊人类处境的真实情况,最终成为“类城市混合体”。 3)芒福德的规划观

他对现代城市规划中所充斥的种种形式主义的表现予以了坚决的批判,把那些不考虑社会需要的城市布局称之为“非城市”,这样的规划因而也被称为“非规划”,芒福德也明确提出了“城市的最好运作方式是关心人、陶冶人”。

22、新城市主义思想及(记忆&理解)【07论】

1)新城市主义的基本内涵:通过重新改造那些由于郊区化发展而被废弃的传统的旧市中心区,使之重新成为居民集中的地点以建立新的密切邻里关系和城市生活内容,后来又进一步发展到有关郊区城镇采用紧凑开发模式的探索。

2)新城市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以现代需求改造旧城市市中心的精华部分,使之衍生出符合当代人需求的新功能,但是强调要保持旧的面貌,特别是旧城市的尺度。而在城市的郊区,新城市主义则提倡采取一种有节制的、公交导向的“紧凑开发”模式。

3)核心规划设计思想:①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角度来看待和解决问题;②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③尊重历史和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4)“传统邻里发展模式”TND和“公交主导发展模式”TOD是新城市主义规划思想提出的有关于现代城市空间重构的典型模式,它们共同体现了新城市主义规划设计的最基本特点:紧凑、适宜步行、功能复合、可支付性以及珍视环境。

5)新城市主义者给自己制定了四个任务:①恢复大城市区域现存的市镇中心,恢复强化其核心作用;②整合重构松散的郊区使之成为真正的邻里社区及多样化的地区;③保护自然环境;④珍视建筑遗存,其最终目的是要扭转和消除由于郊区化无序蔓延所造成的不良后果,重建宜人的城市家园。

23、精明增长与增长管理(记忆&理解)

- 16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1)精明增长的目的:通过对城市增长采取可持续、健康的方式,使得城乡居民中的每个人都能受益;通过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耦合,使得增长能够达到经济、环境、社会的公平;新的增长方式应该使新、旧城区都有投资机会以得到良好的发展。精明增长特别强调对城市外围有所限制,而更要注重发展现有城区。 2)精明增长的基本做法:

a.保持良好的环境,为每个家庭提供步行休憩的场所,强调以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为主的开发模式。

b.鼓励市民参与规划,培育社区精神。鼓励社区间协作,促进共同制定地区发展战略。 c.通过有效的增长模式,加强城市竞争力,改变城市中心区衰退的趋势。

d.强调开发计划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已开发的土地和基础设施,鼓励对土地利用采用“紧凑模式”,鼓励在现有建成区内进行“垂直加厚”。

e.打破绝对的功能分区思想和严格的社会隔离局面,提倡土地混合使用、住房类型和价格的多样化。

3)增长管理强调的主要方面:它是一种引导私人开发过程的公共的、政府的行为;管理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编制规划与后续的行动计划;必须强化预测并适应发展,而并不仅仅是为了限制发展;应能提供一定的机会和程序,来决定如何在相互冲突的发展目标之间求得适当的平衡;必须确保地方的发展目标,同时兼顾地方与区域之间的利益平衡。

*《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

《雅典宪章》 1)思想基础:通过对物质空间变量的有效控制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而这样“良好”环境能自动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2)主要内容:

①城市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及土地私有引起的,应按照人民的意志进行规划,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指明了以人为本的方向,建立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内涵; ②提出城市的“功能分区”思想,认为城市中诸多活动可以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基本类型,将四个方面平衡后应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

③列举了四种功能分区存在问题后,指出居住为城市主要因素,住宅区应占用城市最好的地区,应规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关于工作,应考虑与居住缩小距离,减少上下班人流;游憩主要是增加城市绿地,降低旧区人口密度和在市郊保留良好风景地带;交通应考虑适应机动交通发展的全新道路系统。

④认识到城市与周围区域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城市与周围区域之间不能割裂,要有区域规划依据;

⑤强调“城市计划是一种基于长宽高三度空间的科学”,应考虑立体空间;

⑥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制定规划方案,它鼓励的是对城市发展终极状态下各类用地关系的描述;

⑦强调了经济原则、功能原则对于城市规划的极度重要性,提出了大批量生产、机械化建造的方法;

⑧同时也提出了保存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地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古建筑。 3)评价:

a.适应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给城市生活带来的变化,敢于向陈旧的传统观念提出挑战,具有生命力,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对于当时大多数城市无计划、无秩序发展过程中

- 17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的问题,功能分区的方法起到缓解和改善这些问题的作用。功能分区思想突破了过去城市规划中追求平面构图与空间气氛效果的形式主义局限,引导现代城市规划向科学方向迈近。 b.《雅》并没有能够解决现代城市的种种问题,其根源在于对理性主义思想的过分强调——理性主义思想对事物的认识财务的是分解而不是组合的方式,以致城市整体被切分得支离破碎;规划师对城市的认知只停留在纯粹的物质空间层面,不予理睬社会现实;理性主义所要求的事物清晰明确、非此即彼和黑白分明等等原则,恰成为现代功能主义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现实相脱离的症结。

《马丘比丘宪章》 《马》是对《雅》的补充、发展和提升,与《雅》的基本出发点不同,它强调世界是复杂的,人类一切活动都不是功能主义、理性主义所能覆盖的,其主要观点是: 1)不要为了追求清楚的功能分区而牺牲了城市的有机构成和活力。 2)城市交通政策的总体方针应使私人汽车从属于公共运输系统的发展。

3)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包括规划的编制,还包括规划的实施,规划应该重视编制与实施的过程。

4)规划中要防止照搬照抄不同条件、不同变化背景的解决方案。

5)城市的个性和特征取决于城市的体型结构和社会特征,一切能说明这种特征的有价值的文物都必须保护,保护必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结合起来,以使得这些文物具有经济意义和生命力。

6)宜人生活空间的创造重在内容而不是形式,在人与人交往中,宽容和谅解的精神是城市生活的首要因素,

7)不应着眼于孤立的建筑,而言追求建筑、城市、园林绿化的统一。 8)科学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要正确应用。

9)要使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城市是人民的城市。

两者的比较 1)从理性主义向社会文化主义思想基石的转变

物质空间决定论是《雅》思想的核心,并成为功能分区及其机械联系的思想基础。客观地讲对于战后城市重建、新城建设、城市改造等发挥了重大的指导意义,但也由于对纯粹功能、理性主义的强调导致了粗多社会问题的出现。《马》则摒弃了功能理性主义的思想基石,宣扬社会文化论的基本思想,强调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类人群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2)从空间功能分割到城市系统整合思维方式的改变

《雅》遵循“分解-组合型”思维,通过城市规划将城市各功能分区创造最适宜的发展条件,再通过交通系统组织起来以实现生活、工作和文化分类与秩序化的统一。《马》则提出混合功能区的思想,强调《雅》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应当把那些失掉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联系性重新统一起来。这标志着系统整合思维方式在城市规划领域的最终确立。

3)从终极静态的思维观向过程循环的思维观改变

《雅》认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制定规划方案,在城市各功能分区之间建立“平衡状态”和“最适合关系”,并“必须制定必要的法律以保证其实施”。《马》受系统思维影响,提出“区域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要包括规划的实施。” 4)从精英规划观到公众规划观的改变 《雅》强调需要有规划师、专家等社会精英来主导城市规划的全过程——规划师必须以专

- 18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家所作的准确的研究为依据,城市规划就客观上演变为一种少数专业人员与政客用以表达他们意志,并以此来规范城市社会各类群体和个人行为的手段。《马》则不仅承认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极端重要性,而且更进一步地推进了这一思想的提升,实现了有精英规划到公众规划观的根本转变。

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总体趋势 1)由单个城市走向区域。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日益紧密关系,使得城市规划的视野必须越过单个城市本身,而投射到城市以外的区域大环境中。

2)由单纯物质规划走向综合规划。城市规划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空间营造行为,它必须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利用更加综合化的手段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由静态规划走向动态规划。城市规划不是描述一个城市发展的终极蓝图,而是一个通过规划手段来进行必要的调控,以实现向理想目标趋近的持续的、动态的过程。

4)由精英型规划走向公众参与。城市规划不再是少数人关起门来孤芳自赏的作品,由于其具有对社会利益平衡的巨大调节作用,因此随着民主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公众对城市规划具有越来越大的参与热情和制约作用。

- 19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第二部分 中国发展史

* 周礼、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其代表城市【05简】

1、《周礼﹒考工记》

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体现了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表现为城市形制的皇权至上的理念,其中的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左祖右社等规划思想对后世许多城市的建设布局有深远影响。

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轨,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突出以天子为中心,强调都城方正、轴线对称,宫城居中。 【“匠人营国”指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方九里”应为每边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门;“国中九经九轨”指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三条东西向主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经涂九轨”是为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夫”是井田的基本单位,即一农夫所受一百亩耕地,被用来作为城市规划用地的基本单位,“市朝一夫”指市与朝各方百步;“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 2)“经涂九轨,环涂九轨,野涂五轨”,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3)“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诸侯的经涂纬宽度只相当于王城的环涂宽度,而卿大夫采邑“都”的经涂纬宽度再降一个等级,仅相当于王城野涂宽度。】

4)代表城市:唐长安、元大都、明北京(详细见下条)

注意:周代城市是否严格按照这种布局,尚未能证实。但是越到后代,城市总体布局中这些规划思想的体现也越显著。唐长安是部分体现,元大都则更全面的体现,到明清北京可以说是严格按照这种规划思想布局。 2、《管子》

打破《周》的城市建设模式,代表了一种与自然相结合的、天人合一的变革思想。 1)《管子﹒乘马》:凡立国度,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进水而沟防省。因天才,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意义:提出选择城址应注意的条件;强调城市的供水、排水、防洪;要求城市布局要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地形地势,形态布局不必方方正正;道路不必横平竖直。 2)《管子﹒大匡》:凡仕者近宫,不仕者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意义:对城市讲究实际的功能分区,至今为城市规划所遵循。 3)代表城市:明南京(详细见下条)

*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典型都城的特点

1、曹魏邺城:1)宫城主体,中轴线贯穿全城;2)分区严格;3)道路网格化,坊里标准化,道路等级明确;4)宫苑结合,重防御,宫禁一体,平战结合,城里与城门有机结合。 2、唐长安:1)规模宏大,形态完整,结合自然,法自天象;2)中轴对称,道路规整,坊里严谨,市肆方整,城市布局井然有序;3)分区严明,官民不相参,强化城市管理;4)组织实施严密,表面当时城市建设上物质基础技术与科学水平相当发达;5)规划中某些问题处理得比较主观,如两市太少又过于集中,坊里制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东夹城干扰交通。 3、北宋汴梁:1)州府城改建不同于按军、政而新建都城;2)按规划逐步建设,重实际效果为主,求形式严谨为辅;3)经济发展迅速;4)继承创造。

4、元大都: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2)形成新的坊巷制;3)宫苑结合取得了高度城市建设艺术效果;4)水系发达满足城市运输和生活用水的需要水而绿化结合丰富城市景观;5)建设组织严密,计划细致,统一指挥,使规划意图得到执行和贯彻。

- 20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5、明南京:1)中国城市典型的不规则都城,顺应地形,从防御角度出发修建;2)皇城、都城为中国传统都城形式,规则的方形,有中轴线,左祖右社,前朝后寝;3)南京历代都城,应天府是在历史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因而整个城市布局不严整,分三个区,相互联系不紧密;4)南京城在自然环境环绕中,建筑、环境、山水融为一体。

6、明清北京:1)布局恢复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前代都城规划的传统,成为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的集大成者;2)城市布局艺术上,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中轴对称,宏伟壮丽;3)方格网道路体系,但由于宫城居中,城市东西向道路交通受阻;4)商业市肆分布在城南正阳门外,城内鼓楼钟楼及很多行业市场和商业街构成集中和分散结合的商业网;5)居住坊里与道路相适应,继承元代的创新,散步与皇城四周,共37坊,居住环境良好,外城为一般居民居住;6)城市水系基本承袭元大都的体系,但是漕运不入内城,给水以井水为主,城市排水系统重新整修;7)城内各种宗教建筑杂然并存。

* 各个时期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空间迁移【08简】

中国古代历史上城市发展和分布极不均衡,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呈逐渐分离的特点。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是在北方,而经济中心则不断迁移。 1)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北方的中原地区,占全国城市总数的3/5,而广大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城市数量较少。这一时期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在北方中原死去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此时政治中心集中在经济最发达的中原地区,特别是长安、洛阳一带。 2)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北方发生长达数百年之久的战乱,社会生产力的生机被斩断,城市遭到严重破坏,大量人口死亡、刘三,也有相当部分南迁,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一带等地区成为主要的城市发展地区。这一时期城市的发展重心南移,发展上呈“南升北降”的态势,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新兴城市大多数分布在长江以南,并出现了不少繁华的大都市。同时随着运河的开凿和漕运的兴起,运河沿岸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城市。这一时期由于少数民族的数度南侵,国家分裂,曾普遍出现南北两个都城,,但是在国家统一时都城仍在长安、洛阳和开封一带。 3)五代宋元时期

南北城市继续发展且数量曾增多,而北方城市仍在减少,城市发展和分布“南升北降”态势犹在延续。经济中心在中国东南部。该时期都城变迁经历了由西向东(经济原因)、由北向南、再由南向北(政治原因)的转移过程,并且初步确立了北京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的位置。

4)明清北京时期

沿江沿运河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增强,南方手工业、农业进一步发展且远超北方,商品经济也较为繁荣,区域性的市场和全国性的商路网基本形成,东南地区的城市越来越多,西部和北部的城市则逐渐减少,城市分布的不均衡性日趋严重。该时期都城多以北京为主。 总体来说,从隋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向江淮及江南一带转移,由此产生了我国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相分离的现象,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代。由于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相隔较远,因此必须在两者之间修建交通干道,从而带动了沿线城市的发展。

* 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主要思想【09简、04简】

1、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如家的哲学思想有关。儒家提倡“居中不偏”,“不正不威”。这种思想直接影响城市规划布局的“宫城居中”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儒家提倡的

- 21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礼教尊卑、伦理、秩序也影响到城市及建筑群的严整、方正的布局。 2、早期的耕作制度。“井田制”形成了中国早期城市方格网状的城市空间格局的基本形式,如《周礼﹒考工记》中所用的”夫“就是井田的丈量单位。

3、传统的营建技法。如中国早期的城市大多出现在北方地区,受当时当地的气候与建筑材质影响,出现了封闭的院墙体系及方正平直的格局。 4、特有的文化观念。主要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自然观、天圆地方学说,表现在城市象征性的构图和布局;阴阳五行思想和易学说,表现在城市布局中对方位、数字、对偶等的应用;相土形胜风水说,尤其表现在城市规划的选址和总体格局中。

5、封建政治制度。封建政治制度形成的特有文化价值观念也左右着城市规划的思想,城市规划中尤其强调等级尊卑、序列感。

6、社会经济发展形态。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城市功能的变化导师城市形态、营建风格的相应变化,例如北宋汴梁的坊里解体(11选)和沿街买卖的现象。

- 22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第四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及其类型

1、城市空间结构的定义(记忆)

是指城市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它是城市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投影,它具有内部结构、边缘区结构和外部结构之分。

2、城市形态的定义(记忆) 由结构(要素的空间布置)、形状(城市外部的空间轮廓)和相互关系(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组织)所组成的一个空间系统。 * 常见的城市空间结构类型

1、团块状——主要是在城市中心的强大吸引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城市形态,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在市中心区集中,城市地域则以同心圆的形状向周围延展,形成团块状的城市形态。 形成条件:是平原地区一种比较常见的城市形态

优点:一般布局紧凑,只有单一中心,有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和管理,节省用地,也使市政设施更加经济,同时也易于形成浓郁的城市氛围。

缺点:功能分区不是很明显,工业区域居住区混杂,处理不当易造成环境污染;这类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也会产生一系列弊病。随着城市地域呈同心圆向外扩展,往往使工业区和生活区层层包围城市,这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工业布局中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如果随着城市的发展,不能通过快捷的交通系统及时把人口和产业疏散出去,则团块状城市会在原有基础上蔓延,作“摊大饼”状发展;同时在交通组织上容易出现不易疏散的现象。

2、格网状——这种城市结构形态较为规整,一般由相互垂直的横向和纵向的干道构成整个城市的骨架。一般容易在没有外围限制条件的平原地区形成,不适于地形复杂地区。

优点:结构形态较完整,易于适应各类建筑的布置;城市方位的辨识性较好;城市空间持续生长容易,更适合汽车交通的发展;交通路径具有多选择性。

缺点:处理不得当易造成布局与景观的单调;交通距离不是最短;路网具有均等性,各地区的可达性相似,因此不易形成显著集中的中心区。

代表城市:北京、西安、沈阳。洛杉矶、米尔顿凯恩斯等,华盛顿在网格状路网的基础上增加了放射型道路,可视作这一形态的改进型。

3、环形放射状——主要由放射性和环形的交通网络构成城市的整体骨架。大中城市比较常见,一般不适于小城市。

优点:内外交通的通达性一般较好;可以让过境交通绕过城市,可使各个方向的交通进行转换;城市有很强的向心发展趋势,易形成高密度、展示性、有活力的城市中心;易于利用放射性道路组织城市的轴线系统和景观。

缺点:易造成城市中心的拥挤和堵塞,同时用地规整性较差,不利于建筑的布置。 代表城市:上海、成都。北京、巴黎。

4、星状——这种结构形态往往是由于沿着交通走廊发展的结果,沿着对外交通走廊串珠状地分布着若干城镇组团。城市外围功能区围绕核心区呈不均等连片集结,城市表现为从多个方面指状向外扩展。

形成条件:由自然条件或交通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而在各个方向表现出不确定性所造成 优点:各城镇组团内部及其与中心区的联系十分方便,易以高速连接。 缺点:各组团不在同一交通线上,相互联系不便,不利于人的交往。 代表城市:华盛顿

5、组团状——整个城市不是集聚的团块状,而是分散为若干功能、用地相对独立的组团。

- 23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由于受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等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或在规划、控制等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建成区以河流、农田或绿地为隔离,形成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众多组团的城市形态。它们相互之间通过便捷的交通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功能。 形成条件:一般是根据自然地形或其他空间要素的分割而形成的。

优点:这类城市的规划布局可根据用地条件编制,比较好处理城市发展的近远期关系;可以避免城市集中摊大饼发展的缺陷;可以与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持较好的接触,并使各项用地各得其所;也保留了较大的空间发展弹性。

缺点:容易造成基础设施投入成本偏大;某些组团功能单一而发展动力不足。 代表城市:重庆、淄博

6、带状——这种结构类型的城市往往是受地形限制,沿主要交通干道发展而形成的。 形成条件:受地形限制,如沿河、滨江、河谷地带等。 优点:和自然紧密接触

缺点:往往会造成交通压力过于集中于少数城市空间轴线上;随着城市规模的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套成本也会大量增加。 代表城市:兰州、深圳

7、环状——城市空间围绕着一个水面或山体而带状延长,形成环形的结构形态。 形成条件:受地形和自然环境影响

优点:可以长期保持城市与自然环境的接近

缺点:环状城市发展到后期,很难避免不向中心部分扩展;功能比较分散。

第四节 城市土地与土地制度

3、城市土地类型的划分(理解)

1)首先界定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再进行细分。

2)在中心城市内,城市建设用地共分为8大类、35种类、44小类。 R 居住用地——住宅和相应服务设施的用地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行政、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服务设施用地。

M 工业用地——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用地,不包括露天矿用地。

W 物流仓储用地——物资储备、中转、配送、批发、交易等的用地,包括大型批发市场以及货运公司车队的战场用地。

S 交通设施用地——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等用地 U 公用设施用地——供应、环境、安全等设施用地 G 绿地——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等开放空间用地,不包括住区、单位内部配件的绿地。

4、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记忆)

1)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实行占有、使用、收益,和依照国家法律规定作出处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分为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08选、06选) 2)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经营权):使用者根据法律、合同的规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使用的权利。

5、我国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及特点、问题(重点掌握)【11选、10简】

1)协议出让——是指土地使用权的有意受让人直接向国有土地的代表提出有偿使用土地的愿望,由国有土地的代表与有意受让人进行谈判和切磋,协商出让土地使用的有关事宜。 特点:主要适用于工业项目、市政公益事业项目、非盈利项目及政府为调整经济结构、

- 24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实施产业政策而需呀给以扶持和优惠的项目。

问题:以协议方式出让入地使用权,没有引入竞争机制,不具有公开性,人为因素较多,因此对这种方式要加以必要限制,以免造成不公平竞争等。

2)挂牌出让——出让人发布挂牌公告,按照公告规定的期限将拟出让土地的交易条件在指定的土地交易场所挂牌公告,接受竞买人的报价申请并更新挂牌价格,根据挂牌期限截止时的出价结果确定土地使用者的行为。 特点:挂牌出让是招标拍卖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重要补充,是土地的使用权招标、拍卖以外的有一种公开交易方式。挂牌出让综合体现了招标、拍卖和协议方式的优点,并同样是具有公开、公平、公正特点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重要方式,尤其适用于当前我国土地市场现状,具有招标、拍卖所不具有的优势:

a.挂牌时间长,且允许多次报价,有利于投资者理性决策和竞争。 b.操作简便,便于开展。

c.有利于土地有形市场的形成和运作。

3)招标出让——是指在规定的期限内由符合受让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受让方)根据出让方提出的条件,以密封书面投标形式竞报某地块的使用权,又招标小组经开标、评标,最后择优确定中标者。

特点:招标出让的方式主要适用于一些大型关键性的发展计划与投资项目。

4)拍卖出让(市场化程度最高)——是指在制定时间、地点利用公开场合,由政府的代表者主持拍卖土地使用权,土地公开叫价竞报,按照“价高者得”的原则确定土地使用权受让人的一种方式。

特点:拍卖方式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排除了人为干扰,政府也可以获得较高收益。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投资环境好、盈利大、竞争性强的商业、金融业、旅游业和娱乐业用地,特别是大中城市的黄金地段。

第六节 城市土地利用评价与开发控制

6、土地利用的适宜性评价(记忆&理解)

根据城市建设利用需求与土地质量相匹配的原则,来评定土地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的可能性与限制性,城市适宜性评价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 1)城市土地作为建设用地的适宜性 2)城市土地生产布局的适宜性 3)城市景观设计的适宜性

7、土地利用的经济性评价(记忆&理解)

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质量和使用效益在城市空间分布的差异情况进行评价,并确定其作为资产的价值和作为生产要素加以利用的经济效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城市土地定级和估价 2)土地上投入—产出效率 3)土地生态保护的支出

城市土地经济评价是城市土地资产管理的科学依据,也是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规划中土地利用的安排具有重要作用。

8、土地利用的潜力评价(记忆&理解)【07简】

是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限制、城市基础能力等方面来探讨城市土地水平扩张和垂直扩展的能力,探讨通过城市功能区的空间替代或重新划分区域来实现土地增值的效益的能力与可能性,以及这些能力与效益发挥得程度。城市土地利用潜力评级

- 25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反映了城市土地利用的前景和土地开发的创新能力,它可以直接服务于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其中心任务是:

1)城市土地开发的空间扩张潜力评价:根据城市发展趋势,提出城市土地利用可供选择的用地规模和动态分区结构。

2)城市土地的建造潜力评价:根据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城市经济发展需求与基础设施条件,提出土地利用中合理的城市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3)城市更新和用地重划潜力评价:通过旧城改造,理顺土地权属关系,调整土地利用用途,根据土地利用最佳用途选择来论证城市土地增值潜力和城市综合开发效益。

9、土地评价分类(理解)

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是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所谓不适于修建的用地是指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着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水平。

- 26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第五章 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与方法论

* 中国城乡规划编制体系概述

1、编制涵盖的城乡范围

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省辖)市(地级市和县级市)、镇、乡(乡集镇)、村庄

2、编制原则【11选】

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

3、编制体系的层次划分(结合张讲义的图)【09简】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构成,其中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包括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其中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一并编制。此外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和特定情况,还可编制跨行政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 2)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主要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各自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由城市人民政府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大城市和中等城市还可以在总体规划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

3)镇规划:主要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4)乡规划:主要包括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 5)村庄规划:主要是建设规划

4、各层次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

1)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用于指导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基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则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为各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区域性依据。

2)经法定程序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文件,是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实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法定依据。各类涉及城乡发展和建设的行业发展规划,都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3)控制性详细规划向上衔接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向下衔接修建性详细规划、具体建筑设计与开发建设行为。同时,它将宏观、中观到微观城市设计的内容,通过具体的设计要求、设计导则以及设计标准与准则的方式体现在规划成果之中,借助其在地方法规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权威地位使城市设计要求在实施建设中得以贯彻落实。 4)修建性详细规划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导、控制和要求,以城市中准备实施开放建设的待建地区为对象,对其中的各项物质要素进行统一的空间布局。

5)城市设计依附于城市规划体制,主要作为一种技术方法而存在,是城市规划的补充,为城市规划的深化和落实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和实施手段。

- 27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 各层次规划编制的详细内容

? 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 1、城镇体系规划的定义(记忆)

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与发展规划。

2、规划作用(理解)

1)指导总体规划的编制,发挥上下衔接的功能。 2)全面考察区域发展态势,发挥对重大开发建设项目及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的综合指导功能。 3)综合评价区域发展基础,发挥资源饱和和利用的统筹功能。 4)协调区域城市间的发展,促进城市之间的有序竞争与合作关系。

3、规划任务(记忆&理解)

摸清区域的基本情况;分析市、县发展条件、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区域城镇化水平和途径的预测;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区域内重点城镇或中心城镇的发展条件分析及与周围城镇的关联,提出近期发展的重点和生产力布局的建议等;确定区域基础设施,如交通、水资源、能源及社会服务设施等的发展目标与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和措施。

4、编制原则(记忆&理解)

因地制宜、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战略互相促进、区域空间整体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5、编制的主要内容与强制性内容(记忆&理解)

1)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明确国家城镇化的总体战略和分期目标;确立国家城镇化的道路与总体发展格局;制定国家城镇空间重构的基本战略;规划全国城镇体系的总体空间格局;构架全国重大基础设施支撑系统。 2)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制定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战略;协调和部署影响省域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的全局性和整体性事项;按照规划提出的城市化与城镇发展战略和整体部署,制定调控政策和措施,促进经济活动和建设活动健康、合理、有序地发展;确定区域开发管制区划;确定区域城镇发展用地规模的控制目标;确定乡村地区非农业布局和居民点建设的原则。 3)强制性内容——区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区域内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涉及相邻城市、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6、审批要求(理解)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报国务院

审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编制,报国务院审批。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1、城市总体规划的定义(记忆)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2、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记忆&理解)

1)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是一项全局性、综

- 28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合性、战略性的工作。

2)在指导城市有序发展、提高建设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先导和统筹作用,是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保护和管理城市空间资源的重要依据和手段。

3)城市总体规划已经成为指导与调控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4)经法定程序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文件,是编制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实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法定依据。各类涉及城乡发展和建设的行业发展规划,都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3、规划任务(记忆&理解)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的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4、编制原则(记忆&理解)

1)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 2)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3)加快建设节约型城市

4)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方便 5)统筹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4、编制内容(记忆&理解)

1)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二十年, 同时应当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五年。

建制镇总体规划的期限可以为十年至二十年,近期建设规划可以为三年至五年。 2)主要内容——

(1)设市城市应当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应当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市域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确定区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建议;

(2)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3)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

(4)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口形式,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容量;

(5)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消防、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6)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7)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8)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

(9)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人防建设、抗震防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

(10)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11)确定旧区改建、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

- 29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12)综合协调市区与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统筹安排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乡镇企业、基础设施和菜地、园地、牧草地、副食品基地,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

(13)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 (14)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 3)强制性内容(09选)

(1)城市规划区范围。

(2)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

(3)城市建设用地。包括: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设用地面积、容积率、人口容量等);城市各类绿地的具体布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布局。

(4)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城市干道系统网络、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交通枢纽布局;城市水源地及其保护区范围和其他重大市政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方面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5)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包括:历史文化保护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具体位置和界线。 (6)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7)城市防灾工程。包括: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质灾害防护规定。

5、城市总体规划的文件及主要图纸 (理解)

(一)总体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 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的文件,规划说明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以下有关条款同);

(二)总体规划图纸包括:市(县)域城镇布局现状图、城市现状图、用地评定图、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城市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及近期建设规划图。图纸比例:大、中城市为1/10000-1/25000,小城市为1/5000-1/10000,其中建制镇为1/5000;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的比例由编制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6、审批要求(理解)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坐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城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镇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代表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定义: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是按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是由城市人民

- 30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城市分区规划,考虑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即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该规划是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依据。

2、规划作用

1)是规划与管理、规划与实施之间衔接的重要环节 2)是宏观与唯冠、整体与局部有机衔接的关键层次 3)是城市设计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手段 4)是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公共政策平台

3、编制原则

依法规划;公共利益第一;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整体性;可操作性

4、编制内容

1)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限,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 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4)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他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 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强制性内容:土地用途、容积率、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绿化率、公共绿地面积、

规划地段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定 5、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件和图纸

控制性详细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规划文本中应当包括规划范围内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规定;

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地区现状图、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

6、审批要求

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组织编制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镇人民政府根据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县人民政府坐在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由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 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规划任务

依据已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建设主管部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条件,对所在地块的建设提出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用以指导建筑设计和各项工程施工设计,对所在地块的建设提出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用以指导建筑设计和各项工程施工设计。

2、规划作用

- 31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导、控制和要求,以城市中准备实施开放建设的代建地区为对象,对其中的各项物质要素进行统一的空间布局。

3、编制原则

实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注意协调的原则,包括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新建项目与城市历史文脉的协调、建设场地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4、编制内容

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3)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6)竖向规划设计;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5、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文件和图纸

修建性详细规划文件为规划设计说明书;

修建性详细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地区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各项专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反映规划设计意图的透视图。图纸比例为1/500-1/2000。

6、审批要求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可以组织编制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他的详细规划可以结合建设项目的开展由建设单位组织编制。

? 镇规划的编制 1、规划任务

对一定时期内城镇的经济和设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与安排。

2、审批要求

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 乡和村庄规划的编制 1、规划任务

规划区范围,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建设要求,以及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乡规划还应当包括本行政区域内的村庄发展布局。

2、审批要求

乡规划应有人民政府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然后将审议意见和根据审议意见的修改情况与规划成果一并报送县级人民政府审批。

村庄规划成果完成后,必须要经过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同一行,方可由所在地的镇或乡人民政府审批。

? 分区规划(非法定)【09选】

1、基本概念

指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城市基础

- 32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设施的配置等方面所作的进一步安排。在城市总体规划完成后,大、中城市可根据需要编制分区规划,分区规划宜在市区范围内同步开展,各分区在编制过程中应及时综合协调。分区范围的界线划分,宜根据总体规划的组团布局,结合城市的区、街道等行政区划,以及河流、道路等自然地物确定。分区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和总体规划一致。

2、规划任务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便于与详细规划更好地衔接。 3、编制内容

1)确定分区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土地使用性质和居住人口分布;

2)确定绿地系统、河湖水面、供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用地界线和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

3)确定市、区、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用地范围和控制原则;

4)确定主要市政共同设施的位置、控制范围和工程干管的线路位置、管径,进行管线综合; 5)确定城市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支路的走向、宽度,确定主要交叉口、广场、公交站场、交通枢纽等交通设施的位置和规模,确定轨道交通线路的走向及控制范围,确定主要停车场的规模与布局。

4、分区规划文件及主要图纸

分区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 分区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分区位置图、分区现状图、分区土地利用及建筑容量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图纸比例为1/5000。

? 城市设计(非法定) 1、定义(记忆)

对城市的体型和空间环境所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

2、任务和内容

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们各种活动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形式的物质环境,内容包括各种建筑、市政公用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必须综合体现社会、经济、城市功能、审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称为综合环境设计。

3、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在编制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都应运用城市设计的手法,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

和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对城市环境作出统一规划,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和城市景观的艺术水平。

*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主要问题、变革措施、发展趋势

1、城镇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问题与变革措施

1)主要问题:城镇体系规划作为一个区域性的规划,其实施主体不明确,无法对城市个体的违反城镇体系规划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

2)变革措施:目前已将城镇体系规划分为国家和省域两个层面,分布明确中央政府、省政府是相应体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主体;将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内容,与总体规划一并编制、实施,但在市县域层面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这是我国城镇体系规划进一步创新的关键难点。

2、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问题与变革措施(战略性规划的出现)

- 33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1)主要问题:编制方法落后,重空间形体而轻实质内容,技术手段也较为落后,大多停留在定性描述阶段;由于区域性规划缺乏必要的法定效力,因此难以真正对城市总体规划发挥指导作用,约束力不强;城市总体规划中宏观论证不够,尤其是对社会、经济等的研究依然还很薄弱;城市总体规划内容繁琐,许多不应再次层面解决的问题占用了过多的编制精力,导致真正的研究不够深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效性差。

2)变革措施:改革的基本点是缩减城市总体规划的庞杂内容。具体分为两种做法——虚化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远期、远景内容,对长远的发展进行轮廓性的控制,而重点强化近期建设规划的研究,将近期规划作为实现远期目标的重要行动步骤;将原先城市总体规划分解为战略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个阶段,将许多宏观性内容放在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解决,将具体的工程性内容放到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中解决,强调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宜粗不宜细。

3、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出现、优势、问题与变革措施(法定图则的出现)

1)出现的背景

a.随着土地有偿使用的进行,土地的开发内容、开发强度直接关系到开发商的利益,也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公共利益。而城市总体规划缺少对土地开发强度的规定,无法直接指导具体的开发建设,给规划管理带来困难。

b.传统城市规划中“指派性思维”无法适应高涨多变的用地需求和市场经济的环境,城市建设主体也由一元变成多元,建设环境也难以具体确定,城市建设中的许多新项目在规划编制阶段时并不落实,因此修建性详细规划也就难以产生实际作用。

c.城市总体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之间出现较大断层,修规在总规中难以找到具体的控制依据,因而许多修规违背了原先的规划意图,同时要求总规进一步细化也不现实。 2)优势

借鉴美国的区划法,我国创造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将城市规划的编制与管理联系起来,在编制阶段即为地块建设提出必要的控制要求,成为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此外,控规也适应了市场经济的特点,通过控制与引导并行的办法体现了刚性与弹性的结合。控规将文字性内容作为主要规划成果,图纸仅为说明性附件,使规划在形式上更具有法律条文的性质。 3)问题与变革措施

存在的一些问题:指标赋值缺乏科学的经济、社会依据,形体控制缺乏城市设计的细致推敲等。

变革措施:一是针对控制性规划在法制化层面的努力,以深圳法定图则为代表,借鉴香港土地契约的方式,在记过设置、规划编制、审批、公众参与以及实施程序上形成一套法定程序变革,虽然在控规的编制技术上没有大的突破,但在控规的法律严肃性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二十针对控规在城市三维空间方面和城市形象方面的控制,在全国范围内曾经掀起的城市设计以及各种类型的非法定性规划,许多都是试图通过一种鬼狐引导和调控手段弥补控规的不足。

4、发展趋势

1)从编制一次性的“终极型”蓝图规划向编制渐进的、滚动的“动态型”规划转变; 2)从以蓝图表达为主的“设计型”规划向重视研究技术政策、重视规划文本的“决策型”规划转变;

3)2007年重新出台了《城市规划法》,体现了以下重大变化: a.从“城市规划体系”到“城乡规划体系”,这是我国规划编制体系和视角的重大革新; b.增加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对重要生态地区、重大基础设施用地与通道、公益设施用地等进行了明确并作为强制性内容;

c.强调对地方政府行为时序进行约束的近期建设规划,使地方政府明确阶段性重点,并对涉及情况对规划实施作出必要调整;

- 34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d.进一步强调了法定规划的严肃性,不仅明确规划编制、调整的严格程序,而且要求下位规划的空间范围、重要要求等方面不能突破上位规划的限制。

* 城乡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1、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记忆&理解)【10选】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城乡规划的依据。与城乡规划关系密切的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的有关生产力布局、人口、城乡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部分的发展规划,城乡规划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确定的有关内容,合理确定城市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和发展内容。

但是城乡规划不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简单落实,表现在

1)城乡规划要根据城市发展的长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做出更长远的考虑。

2)城乡规划作为一种空间合理配置的手段,要解决的问题往往超出单一的经济范畴,在某些情况下通过对空间资源的分配、管制,具有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主动调控和修正作用。

2、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识记&理解)

1)从本质上看,两者有共同的规划对象和规划目标——都是以空间资源(主要是土地资源)的配置为对象,都是以集约使用土地资源为目标。两者应是相互调和衔接的关系。

2)从内容上看,城乡规划中的土地使用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一致。但是城乡规划还包括了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等内容,应成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为其确定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提供宏观依据。

3)两者都应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共同遵循发展区域社会和经济,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发挥城市区域竞争优势,协调区域间、城镇间的矛盾。

4)两者应在在规划工作路线和规划技术方法、规划范围、统一用地的统计口径、规划实施管理机制等方面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最终力求建立统一的规划编制、管理行政体系。

3、与区域规划的关系(识记&理解)

1)两者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但在地域范围大小和规划内容的重点和深度方面有所不同。

2)区域规划是城乡规划的重要依据,在未开展区域规划的地区编制城乡规划时,首先得进行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从区域性的经济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着眼。

3)区域规划应与城乡规划相互协调进行,城乡规划中的基础设施布局应与区域规划的布局骨架相互衔接协调,城乡规划在具体落实区域规划的方案时也要作某些必要的修订和补充。

4、三规合一(记忆)【11选】

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5、一书三证(记忆)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 35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第六章 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城镇体系的概念与演化规律

1、城镇体系的定义(记忆)

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2、城镇体系演变进程(三阶段)(记忆&理解)

1)前工业化阶段(农业社会)

以规模小、职能单一、鼓励分散的低水平均衡分布为特征 2)工业化阶段

以中心城市发展、集聚为表征的高水平不均衡分布为特征 3)工业化后期至后工业化阶段(信息社会)

以中心城市扩散,各种类型城市区域(包括城市连绵区、城市群、城市带、城市综合体等)的形成,各类城镇普遍发展,区域趋向以整体性城市化的高水平均衡分布为特点。

3、全球城市化与城市全球化、城市区域化与区域城市化,以及对城市规划的影响(理解)

当前,城市发展有两个主要趋势: 1)全球城市化和城市全球化

①人类社会已进入以城市为中心的城市时代,全世界呈现城市化特征,城市成为世界的主体,以城市为中心组织、带动和服务于整个社会已经是明显的时代特征。

②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得作为经济发展空间载体的城市,在其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出“世界”的色彩,并且不断成为世界城市体系不同层次的一员。城市间的等级职能也正以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为指导进行重组。 2)城市的区域化和区域的城市化

①随着城市功能的重构、相应空间形态和结构的调整,区域已经成为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城市的功能空间已经由一个点变成一个有着相当范围、不同层次的面。城市与其所在区域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越来越得到彰显。

②区域的城市化体现是由于城市是区域增长和发展的核心,经济发达和城市发育的区域已经为一个个城市的辐射影响力所覆盖,形成城乡一体的城市化地区。 以上两种趋势也表明,在当代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其空间范围和影响范围都在客观上构成了由中心城区及周边城镇组合而成的都市区域,成为了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的空间单元。 3)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①区域规划的再兴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区域内部各单元之间以及区域内外的联合和竞争力成为发展的关键,在此背景下,要求通过区域规划发挥对区域整体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生态共存共生等的作用。 ②综合统筹的规划观

由于城市发展背景和环境已经发生改变,在规划中不能再以城市论城市,不仅需要对城市本身各种发展条件和背景进行分析,更要将其置于更大的区域、国家甚至世界的视角中,要建立从“大”到“小”的研究分析观念,同时要实现区域统筹、城城统筹及城乡统筹的联合发展。

- 36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第七章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

第一节 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和任务(对第五章的补充了解)

1、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

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口、资源情况及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性质、规模;综合确定土地、水、能源等各类资源的使用标准和控制指标,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统筹安排城乡各类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乡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市功能;贯彻公交优先原则,提升城市综合交通服务水平;健全城市综合防灾体系,保证城市安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整体景观风貌,突出城市特色;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合理确定分阶段发展方向、目标、重点和时序,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2、城市总体规划一般分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其中位与人口、经济、建设高度聚集的城镇密集地区的中心城市,应当根据需要,提出与相邻行政区域在空间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博湖、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进行协调的建议。

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 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

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信、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

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应当位于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内。

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2)中心城区规划

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 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

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他用地。

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

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

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确定岸线使用原则。

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研究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

- 37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横测、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房等满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

确定电信、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环卫发展目标及重大设施总体布局。 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

划定旧区范围,确定就去有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

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第二节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3、城市重要问题研究

1)城市空间发展方向的影响因素(记忆&理解)【10简】

①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地质条件等土地的自然因素通常是制约城市用地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出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目的的各种对开发建设活动的限制也是城市用地发展的制约条件之一。

②人工环境:高速公路、铁路、高压输电线等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状况以及区域产业布局和区域中各种城市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因素,据有可能成为制约或诱导城市向某一特定方向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城市建设现状与城市形态结构:除个别完全新建的城市外,大部分城市均依托已有的城市发展。因此,城市现状的建设水平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与新区的关系,进而影响到城市整体的形态结构。城市新区是依托旧城区在各个方向上均等发展,还是摆脱旧城区,在某一特定方向上另行建立完整新区,事实上已经决定了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 ④规划及政策性因素: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政策性因素以及其他各种规划或计划的影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必定体现农田保护政策,从而制约城市用地的扩展过多占用耕地。有关文物保护的规划或政策,则限制城市用地向地下文化遗址或地上文物古迹集中地区的扩展。

⑤其他因素:除以上因素外,土地产权问题、农民土地征用补偿问题、城市建设中城中村问题等社会问题也是需要关注和考虑的因素。 2)城市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理解)

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是由一系列具体的城市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措施所组成的。其中包括对城市经济发展优势与劣势的分析,对区域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积淀等诸多方面的分析,对目前状况与未来发展可能性的分析,以及根据上述分析所制定的具体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

城市发展目标是在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中所拟定的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应达到的目的和指标,通常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建设水平目标。 3)城市职能的含义(记忆)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城市职能的着眼点是城市基本活动部分。按照分类的标准不同,城市职能可以分为一般职能与特殊职能,基本职能与非基本职能及主要职能与辅助职能等。

- 38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4)城市性质的含义、确定原则(记忆&理解)

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担负的主要职能,由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的特点所决定,由该因素组成的基本部门的主要职能所体现。城市性质关注的是城市最主要的职能,是对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概括,是城市发展的总纲。

城市性质的确定,可以从两个当面去认识:一是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即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从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去研究,认识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这是确定城市性质的主要方面。确定城市性质的原则——

①独特性原则:城市性质反映了城市本质的属性,它具有独特性。必须从与其他城市的对比中,找出城市的特色职能,从而确定城市性质。

②主导性原则: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反映,而作为主要职能不会有很多,它对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③时效性原则:城市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中,不同时期它所履行的主要职能有所不同,所表现出的城市性质也不完全一样。

④前瞻性原则:拟定城市性质,指明未来发展方向,目的是为了指导城市建设,规范其发展历程。

? 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关系(06简) 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有联系有区别

1)联系是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担负的主要职能,代表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2)区别:①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里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②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的最本质的职能。③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城市性质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5)城市规模——人口规模的相关内容(记忆&理解)

a.城市人口: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实际的居住人口,即在建设用地范围内居住的户籍非农业人口、户籍农业人口暂住期在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的总和。(09选、08选、06选、05简) b.人口规模预测方法(08简、05简)

①时间序列法:适用于相对封闭、历史长、影响发展因素缓和的城市 ②相关分析法(回归分析法):适用于影响因素的个数及作用大小较为确定的城市,如工矿城市、海港城市。

③区位法:适用于城镇体系发育比较完善、等级序列比较完整、接近克氏中心地理论模式地区的城市。

④劳动平衡法:适用于有较大发展、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比较具体落实、人口统计资料比较齐全的中心城市和新兴工业区。 ⑤劳动比例法:适用范围同上。

⑥综合平衡法:适用于基本人口(生产性劳动人口)的规模难以确定的城市,需要有理念来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方面的调查资料。 ⑦职工带眷系数法:适用于新建的工矿小城镇。

- 39 -

城乡规划原理核心知识点复习笔记

第三节 市域城镇空间发展布局规划

4、规划区的定义(对比建成区)(记忆)

1)规划区:指城市、镇、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2)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包括城区集中连片的部分以及分散在城市近郊与核心有着密切联系、具有基本市政设施的城市建设用地。

5、规划区的划定原则(记忆&理解)【07选】

①科学发展观的原则:综合考虑当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与发展需要,既要为今后发展提供空间,又要注重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

②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具有密切联系的市、镇、乡和村庄纳入统一规划,加强市镇集中处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和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

③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预测城市未来空间拓展的方向和目标,充分考虑城市与周边镇、乡、村的统筹发展,充分考虑对水源地、生态廊道、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等城乡发展保障条件的保护要求。

④可操作性原则:保证规划区范围位于相应层级的行政管辖管饭内,以便于规划的实施管理。

必须强调的是,在已经确定的规划区内,必须实行严格的规划管理,一切建设活动必须依法符合城乡规划,服从城乡规划管理。

6、规划项目选址需要考虑的内容(理解) 【06简】

① 选择建设用地地址。建设项目选址应当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掌握建设项目对选址的要求,了解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名称、性质、用地和建设规模、供水与能源的需求量、采取的运输方式和运输量,以及“三废”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量;二是研究建设项目与城市规划布局是否协调,建设项目的选址必须按照批准的城市规划进行;三是必须与城市交通、通信、能源、市政、防灾规划和用地现状条件衔接,考虑能够配套建设的可能性,要避免选址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用地造成危害;四是必须考虑配套生活设施与城市居住区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衔接和协调,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五是要充分注意与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和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保护规划、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等相协调。 ② 控制土地使用性质。为保证各类建设项目按照土地使用性质的相容性原则进行安排,应严格依据批准的详细规划控制土地使用性质,选择建设项目建设地址。

③ 核定土地开发强度。土地开发强度的高低,对建设活动的经济性有直接影响,甚至会引起一定范围内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变化。土地开发强度的控制,主要是控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两个指标。

第四节 城市空间发展布局规划

7、城市总体布局的定义(对比城市功能分区)(记忆)

1)城市总体布局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通过城市主要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表现出来。 2)城市功能分区

是按功能要求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工厂、仓库、住宅等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互相联系、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为城市的各项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根据功能分区

- 40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49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