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提纲3

更新时间:2024-01-07 09:3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本章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研究资本主义的直接生产过程,阐述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内容,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剩余价值规律;进一步阐明与剩余价值理论密切联系的工资理论,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和工人的经济关系。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商品

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最初总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货币是资本的出发点。 一.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

货币本身不是资本,但货币可以成为资本,也可以只是商品流通的媒介。

简单商品流通的公式:W-G-W 资本流通的公式: G-W-G′ 1.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两个流通公式的共同点:两者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在流通的每一个阶段上,同样有商品和货币互相对立,而且都是等价交换;在流通的过程中同样有三个当事人:买者、卖者和又买又卖者。

两个流通公式的本质区别:(1)流通的形式不同:买和卖的顺序不同;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东西不同;(2)流通的目的和内容不同:商品流通中商品所有者是为买而卖,交换的目的是使用价值;资本流通中货币所有者是为卖而买,流通目的是为了价值增殖。 G-W-G′G′=G+ΔG(3)流通的限度不同:商品流通中,获得使用价值后流通即结束;资本流通中,为追求剩余价值,运动无止境。

增值额ΔG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作剩余价值。 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的总公式或资本的一般公式:G—W—G ′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的本质。

2.怎样理解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为什么说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这个公式与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即价值增殖与等价交换的矛盾。

(2)在资本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流通的结果。但是,在资本的流通过程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是不能产生剩余价值的。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显然不可能产生剩余价值;在不等价交换的情况下,交换结果只是原来的价值量的一次重新分配,从总体看,流通中的价值量并没有增加。而剩余价值也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离开流通领域,商品所有者不与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就不能使价值增殖,也不能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过程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过程而产生。剩余价值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指的是资本家必须在流通中等价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即劳动力商品,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它的使用能够成为价值的源泉。而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指的是价值增值是在流通领域之外的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不仅能够形成价值,而且这个价值会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前提。 三.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存在于人的身体中。

3.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哪些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怎样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是什么?

(1)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a.劳动者必须是法律上的自由人,即有人身自由;b.劳动者除自己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有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来卖,才能维持生活。

1

注意:劳动力商品是一个历史范畴: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小生产者日益分化,大批小生产者沦为无产者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劳动力商品也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可以还原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⑴维持劳动者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⑵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⑶为了使劳动者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但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包括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价值的最低限度是劳动者生理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劳动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生产出剩余价值,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劳动力商品的消费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就是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一.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是劳动者有目的的使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的过程,或者说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注意三要素)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是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它有两个特点:(1)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者是为资本家进行劳动的,同时,工人的劳动是在资本家的监督指挥下进行的;(2)劳动的结果劳动产品属于资本家,而不归劳动者所有。 二.价值增殖过程

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因此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从劳动过程看,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从价值形成过程看,我们舍去劳动的具体形式,只看生产中花费多少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并将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通过抽象劳动形成新价值。而劳动力的价值表示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是由工人的劳动在生产过程中为资本家重新生产出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4. 用劳动二重性说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劳动过程的定义+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2)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一方面,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形成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即生产资料的价值得到补偿。另一方面,通过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包括劳动力价值在内的新价值,使价值得到增殖。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一部分价值。 三.资本的本质

资本表现为物:厂房、机器、原材料、辅助材料。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不是物,而是通过物所体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就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即资产阶级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四.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资本家预付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根据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将资本家预付资本分为两部分:

不变资本(c):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以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特点:在生产过程中按它们的使用价值被消耗的情况把它们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

2

形成产品价值的一部分,而不会发生价值增殖(不会改变价值量)。

可变资本(v):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是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特点:可变资本的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在生产过程中重新生产出来。可变资本能使价值增殖,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重大意义? ①揭示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是工人的剩余劳动以及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②得出剩余价值率的科学概念,它表示资本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五.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公式:物化劳动形式: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活劳动形式: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劳动时间形式: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结论: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或工人受资本家的剥削程度的准确反映,因而又叫剥削率。 必要劳动时间:用来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等价时间,以补偿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价值,这个时间内支付的劳动是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超过必要劳动界限的时间,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这个时间内支付的劳动是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的绝对量:资本家雇佣的全部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数量。剩余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和可变资本的多少。 剩余价值量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M=m/v× V(可变资本量) 六.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5.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还可以用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

限制劳动日延长的因素:生理界限;道德和社会界限

工作日的长短最终取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力量对比。1886美国的工人8小时工资制。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通过改变工作日两个组成部分的比例,即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注意: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不是指资本家把工人的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而是降低劳动力价值(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相对剩余价值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 三.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额外剩余价值。

分析:超额剩余价值也是工人劳动创造的,也是由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产生的,也是相对剩余价值,是一种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暂时的。

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动力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其结果是实现了相对

3

剩余价值的生产。

6. 超额剩余价值同相对剩余价值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①超额剩余价值的定义

②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范畴。因为(1)它们都以提高劳动生产力为前提;(2)它们都是靠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所产生的。 ③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区别主要是:(1)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相对剩余价值是所有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2)超额剩余价值只存在于个别资本中,相对剩余价值则为资本家全体所获得。(3)获取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的直接目的,相对剩余价值的则是这一目的的最终结果。 四.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7. 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有什么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剩余价值率的两种方法。

两者的密切联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两者的区别:在于资本家如何提高剩余价值率。 五.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发展阶段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三个历史阶段,也是资本家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三个阶段。

(一)资本主义的简单协作: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相当数量劳动者受雇于同一个资本家,集中于同一场所,在资本家指挥监督下进行某种商品的大规模生产。

地位:资本主义生产的出发点;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早期形式;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最初阶段。

好处:协作可以抵消各个劳动者在劳动能力上的差别,为资本家提供社会平均的劳动力;许多人一起劳动比一个个单干的劳动会生产较大量的使用价值;许多人一起劳动会刺激个人竞争心,从而使劳动效率大大提高;协作可以节约生产资料,从而降低商品的物化劳动的耗费。

(二)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以手工技术的分工为基础的协作。A.有机的工场手工业:同一行业手工业者进行同一产品不同工序的生产B.混成的工场手工业:不同行业手工业者实现分工协作共同生产一种产品。

优势:实行分工提高了劳动熟练程度;缩短各个生产阶段的空间距离,减少非生产消耗,提高劳动强度;工具日益专门化,提供了从手工工具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可能性。

(三)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广泛使用机械化劳动替代手工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

好处: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单位产品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节省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支出。后果:扩大了资本剥削的范围,加深了剥削程度,加深了雇佣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 六.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8.试分析高科技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1)自动化机器体系和机器人本质上仍然是机器,机器仍然是不变资本的存在形式,在生产过程中仍然随着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中把它们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构成新产品价值中的一部分。

(2)自动化条件下,生产劳动的概念扩大。“总体工人”(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雇佣劳动者)不仅包括直接操纵机器的普通工人,还包括大量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也是雇佣劳动者,他们的劳动也有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之分,同样受资本家的剥削。

(3)自动化条件下,资本家能够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在自动化条件下,复杂劳动所占的比重增大,复杂劳动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在自动化条件下,个别高度自动化的企业能获得

4

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如果各部门各企业普遍采用最现代的机器,整个资产阶级获得的相对剩余价值就多了。

第四节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工资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9.为什么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1)如果劳动是商品,会陷入同义反复;(2)如果劳动是商品,在出卖前必须独立存在,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它在劳动过程开始后才存在,而当劳动过程开始时,劳动已属于资本家;(3)从资本与劳动者之间的交换看,如果劳动是商品,或者是否定剩余价值,或者是破坏价值规律。 可见,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工人的全部劳动都是有酬的,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注意: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10.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原因: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产生的:①劳动力买卖的形式同一般商品买卖一样造成的;②工资的支付形式:资本家通常是在工人劳动以后才支付工资的;③工资的实际运动形式;④劳动对工人而言是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所以工人很容易把出卖劳动力所得的工资看作是劳动换来的。 二.工资的形式(两种基本形式)

计时工资:按照劳动时间来计算和支付的工资。

计件工资:按照工人做出的产品件数或者完成的工作量计算的工资。它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计件工资是资本主义加强剩余价值生产的手段,最适合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原因:

实行计件工资,工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表现在产品数量和质量上;在计件工资条件下,工人的收入与劳动成果有直接的联系;计件工资也使资本家压低工人工资的手段。 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工人把劳动力卖给资本家时所得到的货币额,即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工人用货币工资实际能够购买到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取得的各种服务。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名义工资越高,则工人所能换取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也就越多,实际工资也就越高;反之,也就越少。但是,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变动往往是不一致的。这是因为实际工资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货币工资的数量,还取决于物价水平、房租高低、税收负担以及各种服务收费等多种因素。

结论:考察工人的生活水平,不能只看名义工资,而必须看实际工资。因为只有实际工资才能准确反映工资的实际情况。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工资水平变动总体是:实际工资呈上升趋势。

相对工资:指在工人新创造的价值(v+m)中,工人所占的份额和资本家所占的份额相比较的工资。相对工资下降是工资变动的一般趋势。

补充:造成工资低于劳动力价值的根本原因:劳动力供给常超过需求。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46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