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解读+教案

更新时间:2023-10-26 21: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济南的冬天》 文本解读

一、文章体裁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

写景是手段,散文是体裁,作者通过写景,将自己的情感寄予在景物之中,借助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身份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指散文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神不散”主要是说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济南的冬天》完美的应正了这一特点。文章写了济南冬天的多种自然景象:有静卧的小山,有澄清的河水;有古城,有小村;有青松垂柳,有绿色水藻;有雪前的景,有雪后的景;有映在水中的倒影,也有不映在水里的“正影”,红黄蓝白黑色彩斑驳;山木水草天,多态多姿,都—一写了进去。真是完全解读了散文那个“散”字的妙处。但是它神不散,诸多错综复杂的景物描写都环绕一个主旨,即冬天的济南那温晴的天气。“温晴”二字总领全文,使文章脉络清楚,杂而不乱,多而不繁。

二、写作背景

老舍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前后回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他称为“第二故乡”。据老舍夫人胡挈清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触景生情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第一节《济南的马车》、第二节《济南伪洋车》、第三节《济南的大葱》、第四节《济南的秋天》、第六节《齐大的校园》、第七节是全文的结语),发表在《齐大月刊》欧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文中的字里行间充斥着老舍对济南的无限热爱与赞美。

三、文题解读

标题是《济南的冬天》,结句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何“济南”与“冬天”位臵互换?作者艺术匠心有三: 1.首尾呼应为多种文体采用的方法之一,作者为避免结尾与标题的重复,作了标题主词与偏词位臵的互换。这一换,引起读者关注,

激起赏析者的兴趣,有浅中匿深,平中藏奇之妙。

2.《济南的冬天》因“冬天”为中心词,见此马上会生冬天之感:朔风扑面,大雪纷飞,厚雪冰棱,无一不透出一股袭人的寒气。可读过全文,响晴取代了暗晦,阴冷被煦暖替换,作者结尾为“冬天的济南”,把中心词换成了“济南”,则突出了济南的冬天特有的韵致,使读者经历了从切肤之冷到响睛之暖的转化,确实胜一筹。

3.《济南的冬天》作为中心词的“冬天”是一个时令,给人以笼统抽象之感,但作者所写的景物将这一抽象的时节具体化,实笔落在描写济南的具体山水,山是摇篮似的山,太秀气的山,小水墨画似的山;水是冒着热气的水,深得发蓝的水,澄澈透明的水。最后都落在了济南的山水之上。结尾主词与偏词的互换,标志着从无形写到有形,从无色写到有色,从迷离的虚写到形、色俱佳的实,终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驻笔,真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了! “济南的冬天”与“冬天的济南”不同。“冬天的济南”落在“济南”这个地方,重在景象;“济南的冬天”落在“冬天”这个时令,重在感觉(精神)。文章取题为“济南的冬天”,表明作者县从感觉(精神)的角度去写的,而不是从景物的角度去写的。

四、文章结构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按总分结构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用自己过去住过的地方和济南的冬天作对比,指出济南是个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的“宝地”。

与北京的冬天比——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与伦敦的冬天比——济南的冬天“天气是响晴的”。 与热带的地方比——济南的冬天“阳光是温和的”。 最后得出结论:“济南其得算个宝地”。

第一段总领全文,点出“温晴”的总特点,为下文写济南山水奠定总基调,又承上启下,过渡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

具体写济南冬天的山水景物,无不涂上“温晴”色彩。按所写具体景色又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自然段):具体是对济南老城的描写,作者将它描述为“理想境地”(老城,有山有水,晒着阳光,暖和安适),这些理想的景物紧扣着温晴的特点。

第二层(第3-5自然段):是对济南冬天山景的描写,有以下几段:

第一段(第3自然段):写小山对济南“温晴”特点形成的特殊作用: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特别可爱。 第二段(第4自然段):写雪后的小山。与北方的大雪相比,济南的那点薄雪也很快就化了,连雪都显得温晴。

第三段(第5自然段):作者在这一段将镜头拉远,整体写济南城外的山景,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屋顶上卧着点雪,这一幅图就像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

第三层(第6自然段):写水、水藻、垂杨,重点在写水,不上冻的水映衬出“温晴”的特点,后面又写了蓝汪汪的天空,红屋顶黄草山这是作者的整体感受。

最后作者以冬天的济南小结,照应文题。

五、文章中心

“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句是文章的中心句。

作者从三个角度具体写出济南冬天温暖、晴朗、安适的特点。

一是从地理环境方面直接说明(“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

二是从人们的表现、感觉、幻想去描写(“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三是以景衬托济南冬天的暖和安适。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本文即采用此法。冬天之精神写不出,以民、日、山、水写之。先以衬托之法写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响睛”“温和”,突出了“温晴”的主旨,接着便重点写了济南的山水。以小山的秀气、美景村其“暖和”,再以两个“卧”字写出了人们安适,反衬出“温晴”的特点。接下来写水,“不结冰”“冒热气”“水藻真绿”“垂柳照影”衬出暖和的气氛。最后“蓝水晶”中包着“红屋顶、黄草山。……”这一整体美集中衬出“温晴”及人民安适这一特点。

六、艺术特点

本文写作手法显著,概括起来有以下五点。 (一) 紧紧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

文章第一段通过对比的手法,点明了济南的冬天气候特点是“温晴”两字。文章之后的景物描写紧紧抓住这一特点,使济南种种景物跟“温晴”的天气紧密联在一起。文章写山、写水、写城、写人,无不涂上一层温暖晴朗的色彩。所以即便是“下点小雪”,也同晴朗也分不开——因为晴朗,所以有“等到快回落的时候,……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的景致。

(二)景物的层次安排得当,景物纷至沓来而又井然有序。

文章首先鸟瞰全城,得其全貌(第2、3自然段),绘出一幅“小山摇篮图”,然后再饱览一城山色,雪后小山上的斜阳显得温润而羞涩(第3、4自然段),最后作者将我们领到了水边,在垂柳岸边领略“水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的水上景色(第5自然段),由大到小地写来,从山到水地写去,层次分明。

这是就大层次来说的,大层次内部又同中有异。如第2自然段,由及写人,第3自然段由目雪而兼及写晴,第5自然段由写水面而兼及写天空。笔法活脱,错落有致。

全文景物的层次安排,犹如镜头的移动:先看“摇篮”的全景→周围小山→(再从上往下)山尖,一道银边;山坡,水纹的花衣夹着一些小村庄;山腰,粉色薄雪→再看山下河水→水中绿藻冒着热气→水边垂柳→(再从下往上)空中→半空中→天上,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

(三)写景映衬得法,景物在互相映衬中形象更鲜明。

映衬,是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类或相反的关系,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的写作技法,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

有的景物,本身就很美,和别的景物一映衬,就显得更美。也有的景物,本身并不怎么美,但是一和别的景物映衬起来,就显出美来了,所以要把景物写好,关键不单在映衬,还在映衬得法。得法,则相得益彰,化平庸为神奇。

文章以矮松青黑的颜色.映衬树尖上的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都是映衬的妙笔。

文中说到的“黄草山”“小灰色树影”本身算不上怎么美,但放到下面一段话中,就显出它们的美来了: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这是一个怎样用缤纷色彩点染成的天地!我们单看景色只觉得稀疏平常,即便是蓝水晶也仅仅觉得昂贵罢了,但“这块水晶里,包着……”不仅能体现水晶的通透(即水的清亮),还给人以生命的感

觉,这原来上我们眼中看到的不是那么美丽的“黄草山”和“小灰色树影”便成了这幅美丽图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景物形似神传。

本文语言生动有趣,给人以优美无比的感觉,且形象鲜明,景物特点突出,富有诗情画意,这得归功于作者准确而又生动的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格。 1、比喻 方法:是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

本文较多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如:作者先描绘济南的山,以一句“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画出了济南城秀美的睡态,然后绘山,不写它的上下左右都有什么,而用“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点口儿”一句抓住了山的主要特征,再引导读者展开艺术的联想和想象:“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的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一个“小摇篮”的比喻,把济南的安适平和的特征写得生动形象,也交待了济南“温晴”的原因。无怪乎济南人会在这摇篮里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在这样的温室中,小草能不绿起来吗?

再如:“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先直接把雪说成是“白花”,顺势把“顶着一髻儿白花”的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把无生命的雪、静止的松树都写活了。

又如:作者写山坡上的雪景。先描绘它“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然后把这景象比喻成“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把山的本来面目比喻成风儿吹动花衣时现出来的“肌肤”,真是既形象,又有趣味,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美的享受。

还如,作者写整个济南的景象时,在连用了两个“卧”字写出了济南的安适之后,又把这幅景象比喻成“一张小水黑画”,并说“这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使山坡上小村庄雪景的淡雅之状如在眼前,并充满了艺术的魅力。作者更是通过“卧”字营造出安适、悠闲的环境,照应前文。

最后,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这块“蓝水晶”里还“包着红屋顶、黄草山”,这真是神来之笔,生动的展现了济南冬天水清亮,天晴朗的特色,令人耳目一新,心驰神往。 2、拟人

方法:拟人是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

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这样的修辞手段。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

本文运用的拟人句子更多,明显地透露出作者借助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感。

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是“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把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像人一样能说话,有感情:“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更是体现了作者内心的自豪,济南的冬天不似北方其他地方的冬天,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通过“晒”“睡”“醒”登词语,准确的烘托出一种安闲、舒适、温暖的理想境界,照应了第2自然段的“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赋予老城以灵性,体现了老城温暖可爱的特点,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

把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这花衣还能动,目的是“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本来是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作者却用生花妙笔把它们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又如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突出了这个时候雪娇美的情态。

写了“山”之后,开始写“水”。济南素有“泉城”之称,水温恒定为18摄氏度,所以隆冬季节,泉区依然水雾缭绕,四周的亭台楼阁都罩上一层轻纱,宛若仙境。因此,作者就借“水”来写出济南冬天的“暖和”:“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藻上冒着点热气。”在作者笔下,这样的水岂止是有生命的,而且是有感情的,“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也人格化了:她“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作者的手法实在巧妙,在这里他没有直接写天气的“暖和”,但是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这水,这绿藻,这垂柳,都楚楚可爱,你还能不说济南的冬天是“慈善”的吗? 3、对比

老舍青少年时代是在北平度过的,20年代至搞战前夜,他执教于英国伦敦大学和齐鲁大学,山东大学。北平、伦敦、济南,先后成为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获得了评判对比的资格。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象我,冬天要是不挂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如果“不刮风”,便堪称“奇迹”,那么,“没有风声”就应该是“奇迹中的奇迹了”。作者对济南冬天“没有风声”,感受这么深切,是不难理解的。这组对比,首先引发了读者的想象,让读者脑海现出一幅朔风怒号、天寒地冻的萧条景象,用这景象中的“寒”与济南冬天的“暖”相对比。

当时,作者是从雾都伦敦回到“响晴”的济南的,这就不能不在

心理上形成又一个强烈的对比:“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是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这组对比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伦敦在浓雾渗淡的阴郁图画,用这幅图画中的“暗”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明”色。

这还不够,作者为了强调这种异常鲜明的感受,继而就将“热带地方”同“北中国的济南”作对比,以热带地方日光“毒”得“叫人害怕”作反衬,突出了济南冬天能有“温情的天气”之可爱。这使读者看了一幅热带地区毒辣辣的烈日高照的可怕画面,再用这幅画的“热”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温”色。至此,既有“奇迹”,又有“怪事”,济南,其暖冬的特点已经跃然纸上,使读者感受到了济南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印象。

(五) 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抒发作者情感

方法: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济南的冬天》借助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含蓄的抒发了老舍对济南的热爱与赞美。作者主要运用了以下三种方法借景抒情: 1、直接抒发情感

如第1段,作者突出自己的感受“像我”,情真意切,又通过对比得出了“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

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

在作者笔下,会出现“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你们放心吧,这保准暖和”、“把终年贮存的绿色全拿出来了”、“水也不忍得冻上”的画面,这些都是作者想象而出的,是虚写,结合山与水的实景描写,可见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

七、逐段解析

第1自然段直抒胸臆,议论为主,也是抒情,出现在开头部分, 表现出浓浓的“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味道,定下了全文描写、抒情的基调,“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文。

第2自然段中写道:“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就算不了出奇。”,转到对济南冬天山水的描写,既承上文,又启下文。读到此,我们不由会琢磨,济南的冬天,不奇在阳光,又奇在何处呢,从而产生疑窦。作者并没有以铺说的形式来解此迷,而是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象,在

思想的运动中描绘一幅北国山水画“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底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着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而这一转,并用仅仅数十字,就描绘了一幅济南冬景图,带我们进入了美妙的境界之中。似乎此时我们悬着的好奇心安顿了下来,但是审美心理推动着我们继续前行,我们不禁要问“美在何处,理想的境界又理想在何处?”这正是老舍先生要给我们展示的。在以下几段中,将此理想境界中的青山、蓝天、老城、绿水让我们一一尽收眼底。其语言巧妙地抓住了欣赏者的心理,一步步将我们引入美妙如诗的画境之中。我们会感觉自己在语言的承接转流的山水画中游走。这就调动起了欣赏者的全部的审美激情,感官的,想象的,思维的都进入亢奋的状态。

“请闭上眼睛想”一句,引导读者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有山有水”一句起着总体结构课文第二部分的作用。“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一句,用商量的口吻,使人感到非常亲切,好像在面对面地征求意见;口气是征求意见,实际饱含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3自然段,在分写山、水之前,作者先从上方俯瞰,为我们勾画了一幅阳光下济南冬天的全景图。

作者从上方俯瞰,描写了济南的地理环境;“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描写交代了济南冬天温晴的原因。这里的“整”和“缺”字面上好像是矛盾的,实际并不矛盾,作者意在强调前者,因为“缺”的只是“点口儿”。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一句中的“特别”直接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作者再次强调了“在冬天”.这就隐含了这一圈小山可以挡住冬天呼啸的北风,保持气温的作用。

“小摇篮”的比喻和拟人的语言将一圈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体贴、慈祥,“小摇篮”的“小”正照应了小山的“小”。

“安静不动”是写神态,“低声”是写声调。这两个修饰语使人想起母亲在摇篮边低声哼着催眠曲的情态,赋予这一圈小山以慈母之情,映衬了济南冬天“慈善”的特点。

这一段到这里本来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并没有就此住笔,又写了济南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和心情。因为冬天气候温暖晴朗,所以人们的表情“面上含笑”;因为小山像摇篮,温暖舒适,所以人们感觉“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因为度冬如春,所以产生“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和“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的幻想;因为冬天这样慈善,所以就是这点幻想—时不能实现,人们的心情也“并不着急”。这些描写都是紧扣住“山”来写的:写表情紧承“小摇篮”而来,写感觉是看到了“那些小山”,写两个“也许”的幻想是“由天上看到山上”,写心情则是总结上文。“慈善”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态度

仁慈谦和。这里把济南的冬天当做人来写,表现了济南冬天给人的感受,洋溢着人们对济南温晴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上一层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这一层写济南人的感受,二者互补,更使人感到真实、亲切。

第4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也是文章的重点段落。这一段围绕“妙”字,,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把各个细部的色、态、光一一展现出来。

山上写矮松。山是小山,雪是小雪,松呢,是“矮”松,这就使得整个画画比例非常和谐。一个“顶”字准确地表现了树尖上一髻儿白花的位臵和形状,因为是小雪,所以只有树尖上积了一小堆白雪,而“顶”字中既有“在树尖上”。又有“一小堆”的意思;“顶”字又引起下文把矮松比作“日本看护妇(护土)”的比喻,日本的护士头上总是戴着—顶别致的白色工作帽。帽子往往突出在头的顶部.好像是“顶”在头上似的,两者的相似点就在“顶”着白帽子上。这个比喻贴切地表现了小雪后矮松的秀美形态。

山尖是山的最高部位,它和蓝天相接,所以写它们的色彩。“镶”的意思是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这里的“镶”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就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景观。

山坡上写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和由此产生的联想。“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是“小雪”的杰作,因此山坡上就出现了“—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色彩;白的是雪色,暗黄是草色,“暗”字非常准确地绘出了冬天枯草和秋天枯草色彩的区别。秋天刚枯萎的草色彩是金黄的。随着天气的变冷,枯草就逐步失去了光泽。由金黄变成了“暗黄”。这里的“暗”是色彩不鲜艳、没有光泽的意思。一个“穿”字既准确表现了雪、草覆盖的状态,又引起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比喻。“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给读者以动人的动态的生活实感。“看着看着”以下是联想,“更美的山的肌肤”可理解为春天来临后那满山的花草。这—联想与第2段两个“也许”的幻想照应,表现了对春天的憧憬。

山腰着重写光和色。“光”是写“快日落”时的阳光.“色”则写出了色彩的变化。“微黄”的阳光“斜射”在白雷上,就露出点粉色。这里的色彩和上文的“青黑”“白花”“蓝天”“银边”“暗黄”等的描写,更增添了诗情画意。

“忽然害了羞”用拟人的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一个“羞”字,不仅画出了雪景的“色”,与“粉色”相贴切,而且绘出了雪景中的情和内在美。

最后一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

气”,用与老天商量的语气,说怕小山被大雪压垮了,实际上是赞美,赞美小雪后济南小山的秀美。一个“太”字。赞美之情全出。

第5自然段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这是远眺。在这幅画里,远山是背景。两个“卧”字用得尤为传神,映照出济南冬天安静、安适、安闲的特点。“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一句,更增添了“这是张小水墨画”的真实感,“也许”表示不很肯定,却肯定了这实在是一幅画。

第6自然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作者在描写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先着力渲染“绿”,一连用了五个“绿”。一个写绿萍,四个写水藻。用“绿”来衬托水的清澈、透明。“冒着点热气”的“点”字用得十分准确。“点”字扣住济南冬天的“温”写的。冒热气,但只是一“点”,这就是“温”。如果去掉“点”,变成“冒着热气”,那就不是“温”。而是“热”了。“水也不忍得冻上”拟人的方法,把水写得脉脉含情。

“看吧”从天上到水面,由河水的清亮、水藻的绿引出整个空间的清亮,蓝汪汪。用空灵的蓝水晶来比喻,字里行间透出赞美喜爱之情。

作者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收束全文,点题,又扣住标题“济南的冬天”。

教学设计

一、预习:

1、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在文中勾画出来,并熟记。 2、熟练的朗读全文。

(目的: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为上课节省时间,熟练的朗读课文是为了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打基础。) 二、课时:2课时 三、具体过程 1、直接导入

师:上课;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一篇非常美的写景散文《济南的冬天》,领略一下济南冬天的风光;板书课题

2、认识作者、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回家已经做过预习了,我们一起看PPT,找一位同学回答PPT上的问题。出示文学常识(巩固学生记忆) 文章背景介绍:(明确作者写作目的)

老舍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前后回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3k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