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课后习题答案和 - 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4-04-19 11: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题 第一编 社会运行概述
第一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
孔德提出,社会学术语,区别于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社会条件:
A.18、19世纪西方的两次大革命:1789,法国政治大革命(思想大革命)。18世纪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的产业革命。
B.西方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西欧社会转型,推动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C.资本主义社会理想的危机:孔德,西方社会学,社会改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革命。
历史材料:
A.历代思想家,社会思想。如孔德接受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霍布斯、孟德斯鸠的思想。严复接受荀子的思想。
B.古典哲学、古典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同时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C.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 自然科学基础,也是孔德斯宾塞等人进化论解释社会变迁、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实证主义思潮的发展和盛行。
D.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提供了经验观察资料,为社会学成为实证社会科学起了推动作用。《论自杀》是代表作。
二、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 国外看法
A.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孔德、斯宾塞、杜尔克姆。实证主义。 B.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韦伯。反实证主义。
C.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综合。
D.不属于上述两大类的其他社会学。 ? 国内看法
A.社会为研究对象。社会学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乱兴衰的原因(郑杭生)。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样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李大钊)。社会学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费孝通)。
B.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以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孙本文)。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龙冠海)。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
律的科学(杨心恒)。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性事(庞树奇)。
C.第三种类型。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学群说,社会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群科学,一个科学群。调查说,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学科。问题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未定说,社会学研究对象尚未确定。 ? 正确把握
A.社会学有独特研究对象。社会学史可证明。
B.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多方面的探索,是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必然现象。 C.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 社会与个人关系的重要性
A.定义社会学的对象,离不开两者关系问题。
B.区别社会学的学派。唯实论、唯名论。实证论、反实证论。 C.确定社会学的属性,宏观社会学、微观社会学。
D.社会学的主要内容,直接、见解的包含或体现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
E.理论上,每个社会学家自觉不自觉的解决的问题。实践上,每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
F.某种意义上,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三、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一般。历史唯物论起指导作用,提供方法论原则和理论基础。社会学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论。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个别的关系。社会学,综合性科学,研究其他社会科学都涉及但不做专门研究的东西。说明社会学与其他的区别,也说明社会学必须借鉴其他社会科学。同样,其他社会科学也能得益于社会学。
社会学与历史学、管理学等综合性学科的关系。同属综合性科学。 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联系:目的一样,都是为推翻旧社会;理论基础一样,用历史唯物主义作思想指导。 区别:
A.科学社会主义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这一政治学角度来研究。社会学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之一社会学角度来研究。
B.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单科性学科,社会学是综合性学科。
四、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社会学的功能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社会学也是通过这两条途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服务的。
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 A.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
B.社会性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
A.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发展的社会体制,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符合规律性。
B.对管理社会和制定社会政策提供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政策、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五、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中国社会学:西方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产物。中国社会学是适应中国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性社会转型的需要。社会发展是社会学发展的源泉,中国社会发展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源泉。
中国转型社会:转型的加速期。速度快,广度、深度、难度前所未有。
两者关系:对转型认识的越深入,越全面,社会学的成长越扎实、越迅速。成长了的社会学,推动转型过程比较顺利、比较健康的发展。
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根基是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但也要注意吸取、借鉴国外社会学研究的成果。要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防止一切照搬,也要避免一切排斥。
第二章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六、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条件的主要含义?它与社会要素、功能主
义、社会条件三种角度所作的研究的异同在哪里? 七、如何理解作为社会运行条件的社会转型效应和吃发展效应? 八、如何立交社会运行机制的主要含义和分类?
九、如何把握社会运行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
制、保障机制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十、研究社会运行条件和机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第三章 社会与社会运行
十一、
简析“社会”的概念。
社会唯名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有个人。吉定斯、塔德。
社会唯实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齐美尔、杜尔克姆。
马克思: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① 社会不单单是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② 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产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本质和基础。
十二、
怎样理解社会的功能?
? 整合功能
文化整合、规范整合、观念整合和功能整合。 ? 交流功能
创造了交往的工具,提供了交往的场所和规范,使人类互动得以进行。 ? 导向功能
行为规范进行导向。 ? 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文化通过社会得以积累和发展。
十三、 十四、 十五、
什么是社会运行?
怎样对于社会运行的状态做出评价? 试析血缘、地缘与业缘关系。
? 血缘关系
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不同情况下,血缘关系的紧密程度及其地位作用不同。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 ? 地缘关系
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封闭型和开放型两种类型。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 ? 业缘关系
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
十六、
[补充]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由人群组成,人是社会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
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构成了整个社会系统。 只有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丰富多彩。 社会系统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改造能力。
十七、
[补充]简述关于社会构成要素的理论。
社会的构成要素,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成分。 ? 传统理论
孙本文。地理要素、生物要素、心理要素、文化要素。地理要素和生物要素是消极限制要素,心理要素和文化要素是积极活动要素。除此以外,还包括群体要素、家庭要素、行为要素、经济要素和政治要素。 ? 社会三要素论
A.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 人或人口是社会主体的能动要素。
C. 文化一旦形成便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发挥重大作用。
十八、
[补充]简述关于社会类型的理论。
马克思: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标准,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类型: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预见共产主义社会。基本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伦斯基:赖以生存的方式,狩猎的与采集的社会、畜牧的社会、初农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整体社会结构的差异。滕尼斯提出的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杜尔克姆,机械团结的社会与有机团结的社会。
我国提出:转型社会。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有一种社会过渡形态,即转型社会,兼有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特征。
墨尔根:未开化的、野蛮的、文明的。
孔德: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主义阶段。 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十九、
[补充]简述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功能论:社会是活的生物有机体。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共同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冲突的出现和存在是反常现象。
冲突论:马克思。社会中存在着强制和压迫,冲突的出现和存在是正常现象。社会的稳定和均衡是暂时的。
进化论:社会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其中规模增长、结构分化、功能转化和相互依赖,同生物体相似。社会进化的形态是渐进的、连续的,不存在突变和飞跃。
生物理论:人类是动物的一种类型,依赖于周围的生态而生存。生物学的许多原理可以用来解释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
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制度乃至文化观念有很大影响,有决定性作用。研究和理解人类社会及其文化,要注意到其所处的特定的地理环境。
二十、
[补充]如何理解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 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A. 宏观社会:社会的整体结构,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
B. 微观社会:社会的个体结构,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模式。 ? 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A. 个人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或互动,较低层次,不稳定。
B. 群体关系:社会群体或组织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中间层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C. 社会制度: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最高层次。固定化的较为持久的社会关系。 ? 血缘、地缘、业缘的角度
A. 血缘关系: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不同情况下,血缘关系的紧密程度及其地位作用不同。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
B. 地缘关系: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封闭型和开放型两种类型。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
C. 业缘关系: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
二十一、 [补充]试用社会类型理论说明我国目前社会的基本特
征。
转型社会,是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社会过渡形态。兼有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特征。
第四章 文化与社会运行
二十二、 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通过学习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其特点是人类后天习得,并为人类所共有。
二十三、 文化可以区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 二十四、 试比较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的相对主义。
? 文化中心主义
种族中心主义。各个国家、民族通常具有一种倾向,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看作是最好的,以此为标准,衡量和评判其他文化,对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抱有怀疑甚至敌视的态度。近代最为突出的就是欧洲中心主义。 ? 文化相对主义
美国人类学家提出。一个民族中的文化现象只能用该民族内部的文化价值标准来加以衡量。每种文化都有存在的合理性,文化无优劣之分。
极端的文化中心主义盲目排斥一切外来文化。极端的文化相对主义否认事物绝对可比的一方面。两种都是错误的,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倾向,缺少辩证法。
二十五、 什么是文化震惊和文化边际? 二十六、 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
文化是人与动物区分的重要标志。 文化是社会或族群分野的标志。 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具有整合功能。 文化形塑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人。
二十七、 [补充]文化与文明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化比文明的产生要早,文明是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特征。
文明只反映人类所创造的具有进步和积极意义的成果。文化包揽一切。 文化主要表现为物质的或精神的发展状态。文化是文明存在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进步表现,具有积极的行为意义。
二十八、 [补充]什么是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在我国现阶
段,应该如何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
主文化,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占次要地位的,仅为一部分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群体所特有的文化。不与主文化抵触或对抗。
主文化,在社会上占有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占次要地位,与现有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的文化,对现存社会秩序有着背离和否定作用。
主文化与亚文化区分不绝对,发展过程中,两者可相互转化。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与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文化。同时,也应该认真研究与对待亚文化。
对反文化的性质不可一概而论,应当从发展的角度去评估。
二十九、 [补充]简述文化的基本特征。
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后天习得,不能通过生理遗传。 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
象征性。文化的意义超过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范围,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 传递性。会被他人模仿和利用,发生纵向和横向的传递过程。 变迁性。文化总是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
三十、 [补充]使用文化堕距理论分析当今中国的有关社会问
题。
威廉?奥格本,文化堕距。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不一致。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制度首先变迁或者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最后才是价值观念。
物质文化:先进的生产工具。 制度:政策法律。 风俗、民德。
价值观念:现代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二编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三十一、 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概念在社会学史上有哪些发
展?
? 社会化
个体在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过这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 发展过程
社会化概念的内涵有一个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程。 20世纪50年代以前,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研究个体如何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 20世纪50年代开始,认为社会化更是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新倾向:①重视研究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失序对于个体成长的影响;②拓宽对个体概念的理解,认为个体既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群体或社会单元。
三十二、 社会化主要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一共有五种社会化类型:
初始社会化。发生在生命早期,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预期社会化。学习未来所要扮演的角色。 发展社会化。以初始社会化为基础,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逆向社会化。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过程。 再社会化。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三十三、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和社会主体各有哪些?各自的作用
及特点是什么?
?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较长的依赖生活期四项。 ? 社会化的主体
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媒。 ? 家庭
首先,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是社会化的开端。 其次,对儿童进行感情和爱的培养。
再次,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有重大影响。 ? 学校
首先,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带有半强制性和系统性。 其次,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且学生必须遵守。 ? 同龄群体
同龄群体是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
首先,儿童以独立姿态参与活动,提高独立意识。 其次,能接收到大量的亚文化影响。 ? 工作单位
首先,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其次,提供了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 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指甲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
它对人们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
三十四、 关于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主要有哪些理论?他们的主
要观点是什么?
? 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
?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库利最早将“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他认为自我和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他将自我意识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 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在做出行为后,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 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米德将自我分成“主我”和“客我”两部分。“主我”是能动的部分,为人格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
他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觉得行为的能力。
模仿阶段。简单理解和模仿父母的动作,自我意识很弱。 嬉戏阶段。扮演特定、重要的角色。 博弈阶段。“客我”的范围已经覆盖了整个社会。 ?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强调人格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因素,“无意识”驱动人格发展。 他将人格分成“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本我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起调节作用;超我遵循完美原则。
他把人格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时期: 口腔期 肛门期 性器期 潜伏期 两性期
人格在前三个时期已经确定。 ? 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人在成长的各个阶段都会遇到某种心理问题,都要对社会环境提出的要求做出反应。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出现“认同危机”。给以后的社会化过程留下隐患。 ? 生命历程理论
兴起于20世纪初,在6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将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是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
包括以下四个要点: 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生命的相关性。 生命的时间安排。 人的能动性。
三十五、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请简述政治生活化和道德
社会化的内涵、过程和社会功能。
?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四个方面。 ? 政治社会化
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作用:
从个体角度讲,培养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
从社会角度讲,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 ? 道德社会化
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 作用:
动员、整合和控制。
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团结。
三十六、 [补充]社会化的过程及其划分的要点是什么?
? 社会化过程
可划分为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 社会化过程划分要点
年限或时间界限。
不同年龄段上的人具有的个性发展或心理发展特征。 不同阶段个人所要达到的目标。
为达到不同阶段的社会化目标所采用或接受的方式方法。 不同阶段,社会化任务的主要执行者或承担者。
在社会化的每个阶段,实际上都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或是正常的发展,或是非正常的发展。
三十七、 [补充]简述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个角度。
文化角度:社会化是文化延续和传递的过程,其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属于社会学的文化学派。
人格发展角度:社会化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的具有个性的人。受心理学影响,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立场。
社会结构角度:重视社会方面,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角色学习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功能在于维系和发展社会结构。
三十八、 [补充]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是什么?
?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特点:社会化主体不成熟,社会化执行者多样性。要求社会能够提供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同时,还应提供权威形象。 ? 社会化偏差与失败
偏差:使人处于不利地位。
失败:无效的文化传递,造就反社会人格。 ? 代差问题
代差是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它反映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速度与程度。
必须高度重视代差问题的存在,适当处理代差问题。 代差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为标准具体分析代差性质。
三十九、 [补充]简述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从个人方面分析:
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阿 发展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
从社会方面分析: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
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其意志性,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不能实现。 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
第六章 社会角色
四十、
简述什么是社会角色的理论和概念?
角色理论四个主要来源 芝加哥学派——乔治·米德 文化人类学——拉尔夫·林顿 “完型主义心理学”
社会戏剧论——雅各布·莫雷诺
四十一、 社会角色的概念和含义
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四十二、 试述社会角色的类型。
? 先赋与自致——获得方式
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角色。 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 自觉与不自觉——心理状态
自觉的角色,是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
不自觉的角色,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
按习惯性行为去做。
? 规定性与开放性——角色规范化程度
规定性角色,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 开放性角色,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 ? 功利性与表现性——追求目标
功利性角色,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
表现性角色,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四十三、 试分析社会角色的扮演。
? 确定角色
角色认同,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为争取有效性。
问题:角色确定不当:a不能胜任b才非所用c选择不当 ? 表现角色
布景与道具要与角色的特点相吻合。
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表现角色的内在品质。 台前表演好,台后准备好,两者要严格区分。 ? 扮演角色
别人的期望 自己的领悟 ? 实践
角色建设,实践中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挫折或新情况时创造出角色本没有的行为规范。
四十四、 怎样运用角色距离理论?
角色距离
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戈夫曼)角色距离包括不足和超过两类。
进入角色
两者相符合的情况。 推论
在管理和人事安排上,为使人能充分显示其才能,应将其放在对他带有一定“挑战”意味的角色上。
当人屈居不适应的角色时,需要朋友改变新环境。
四十五、 如何处理社会角色失调问题?
? 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扮演过程中,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扮演的顺利进行。包括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
减少承担的角色个数。 ? 角色不清
角色不清,扮演者和大众都不清楚角色的行为标准。
长期互动。 ? 角色中断
角色中断,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 多做心理准备。 ? 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被迫半路退出或无法继续扮演的情况。 端正心态,进行新的角色扮演。
四十六、 [补充]什么是角色集?如何认识自身的角色集?
角色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
角色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
包括两种情况:多种角色集于一身,强调个人内在的角色关系;相互依存的一组角色,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 社会互动
四十七、 为什么说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个体的社会华丽不该与他人的互动,在互
动过程中才能发展出个性与自我。正如库利所说:“人性是逐渐形成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共同参与,他不能获得人性,而人性会在独处中衰退。”米德认为,是互动产生了自我,自我必须在社会过程中、在互动中才能得到解释。互动还是社会形成的条件。正是在互动的基础上,人类才一层层地加筑起整个社会。因此,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齐美尔也认为社会是通过人们的互动而产生的,各种人际互动形式是构成宏观社会结构的基本材料,使社会学研究的独特主体。
四十八、 简述社会互动的含义
? 社会互动
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 含义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 必须有互相依赖性的互动 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不一定非要面对面
特定的情景,情景不同,意义不同 会对互动双方,甚至环境产生影响
有一定的互动结构,变现为遵循一定行为模式
四十九、 请说明意义与互动的关系。
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动,符号,是能够有意义的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只有互动双方都能确定和理解各自的处境,能够进行符号沟通时,才能顺利地进行社会互动。
五十、 二人关系中的互动与三人关系中的互动有什么异同?
相同:要考虑其他人的具体需求、愿望和个人特点。 二人关系比较亲密
三人关系中第三人的地位和作用很特殊
五十一、 [补充]关于社会互动主要有哪些理论?
? 符号互动论:
符号,有意义的能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是传播信息的一种意愿标志。人们通过符号沟通进行社会互动和角色扮演。
符号在互动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意义通过特定的符号表现出来。
意义并非固定不变的。一方面,意义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另一方面,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互动过程中确立的。
人们通过扮演他人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互动过程中,人们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两个主要派别:布鲁诺,芝加哥学派,用人文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互动。库恩,衣阿华学派,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 ? 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个体将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规范作为评价自身和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参照团体理论反映了个人与群体互动的特殊方面。 ? 戏剧理论
戈夫曼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其理论是研究人们如何在别人心目中制造印象,又称印象管理理论。 ? 社会交换论
霍曼斯、布劳、埃默森。着眼于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认为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们之间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酬赏,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所得到的收获,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服从。最有价值的是服从,即控制他人的权力。 ? 角色理论
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有赖于人们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同时,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是在互动中完成的。 ? 本土方法论
加芬克尔提出,常人常理方法学。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所决定的。这些规则是理所当然、心照不宣的。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
五十二、 [补充]社会互动的情境包括哪些主要类型?
? 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和多人关系
根据参与互动的人数,可以区分出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多人关系。 ? 熟悉情境、工作情境和社交情境——互动的目的
熟悉情境:与熟人之间,日常交往的场合。
工作情境:特定的目标、明确的分工,言谈举止局限于一定范围,很少有情感的交流。
社交情境,为互动而互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较深的感情投入。 ? 情感关系、工具关系与混合关系——人际关系性质
情感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遵循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需求法则。
工具关系:个体为达成某种目的而与他人交往时发生的关系。遵循公平法则。
混合关系:介于情感与工具之间的人际关系。双方都预期将来会继续交往,有一定的情感联系。遵循人情法则。
五十三、 [补充]如何具体描述社会互动的状态?
? 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
定向阶段:解决情境辨识的问题。 评价阶段:解决态度确定问题。 控制阶段(解决行为选择问题)。 三阶段并非直线发展。
互动过程分析可能要同时涉及工作任务领域和社会情绪领域。 多人互动中,互动的对象和方面,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 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竞争、冲突、顺应和同化。(帕克、伯吉斯)
五十四、 [补充]简述社会互动的主要类型
合作: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竞争: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是一种间接的反对关系。 冲突: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相互斗争的方式与过程。是直接的反对关系。
强制:互动中的一方被迫按照另一方的要求行事。是一种力量对另一种力量的统治和制约。
顺从与顺应:顺从,一方自愿或主动的调整自己的行为,按另一方的要求行事。顺应,双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相互适应。
五十五、 [补充]试比较集合行为和组织行为的不同特征。
? 集合行为
是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 比较
发生原因:组织行为,解决程序化了的经常事件。集合行为,社会突发事件。 行为方式:组织行为,正常的社会规范和角色关系。集合行为,非常规的方式。
互动特点:组织行为,经过组织层次产生的制度化行为。集合行为,个人情感的相互刺激而产生。
持续时间:组织行为,长期的重复行为,组织达到长远目标。集合行为,持续时间短,为应付突发事件。
五十六、 [补充]社会学解释集合行为的主要理论有哪些?
? 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斯梅尔赛认为,集合行为是人们在受到威胁、紧张等压力的情况下,我改变自身的处境
而进行的努力。
发生条件包括:环境、结构性压力、诱发因素、行为动员、普遍情绪的产生或共同信念的形成、社会控制能力。
社会减压阀:社会应建立的减缓自己结构性压力的机制。 ? 模仿理论——塔尔德
当人们面临突发事件,多数人处于丧失理智状态,失去控制自我能力,行为出现哭泣、吼叫、模仿等简单的初级行为。人们本能的彼此模仿,力求与在场的多数人行为一致,由此导致集合行为的产生。 ? 感染理论——勒朋
集合行为是人们情绪感染的结果。有意识人格消失,无意识人格占主导,并且有将暗示马上转变为行动的倾向。个人文明程度降低,理性思考和自我控制减弱甚至消失。 ? 紧急规范理论
面临突发事件,人们会通过互动产生一种紧急规范。规范一旦产生,对在场者产生规范压力,迫使其仿效和遵从,从而产生集合行为。集合行为中最先出现而又迅速得到其他人效法的某种行为方式看作是紧急规范。 ? 匿名理论
匿名,人们没有明显的群体或个人标志。匿名理论,破坏性集体行为的产生,是由于集合行为中的人处在匿名的地位上,产生责任分散的心理,并降低了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性,从而做出越轨行为。 ? 控制转让理论
集合行为中,人们把对自身行动的控制权转让给他人。这种转让是理性权衡的结果,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得收益。如果接受转让者控制不了形势,就可能会发生集合行为。 ? 信息传播理论
谣言的传播,引导一致认识和共同情绪的产生,从而导致集合行为。另外,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播也会促发集合行为。
第八章 社会群体
五十七、 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 社会群体
广义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 特征
明确的成员关系 持续的相互交往
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一定的分工协作 一致行动的能力
五十八、 什么叫群体凝聚力?如何分析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各种
因素?
? 群体凝聚力
也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表现为三个层次:人际吸引、成员对规范的遵从、成员把群体目标自觉的看作自己的目标,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包括个人、群体自身以及环境等方面。
个人和群体的心理互动——群体对其成员具有吸引力和成员感受到这种吸引力。 个人和群体间的利益关系——利益一致。
成员在群体中的关系结构——结构相似,性质互补。
群体成员与其领导关系——了解和信任起领导才能,领导具有合法性,领导的魅力。 群体与环境的关系——内部无分裂因素时,外部压力会提高凝聚力。
五十九、 试析初级社会群体的研究意义。
初级群体研究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是因为这种药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 初级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研究初级群体,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把握
社会过程。
第二, 初级群体可以看作是社会的雏形,它反映了社会的许多特征,如分工、规范、
沟通、管理及思想意识等等,而且,初级群体又便于控制和观察,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初级群体的结构、过程与功能,增进对社会的认识。
第三, 由于初级群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
有着重大影响,因而研究初级群体中人们的心理过程与行为方式,有助于推动社会心理学有行为科学的发展。
第四, 科学地研究初级群体,正确认识其存在的必然性,揭示影响人们心理与行为的
诸种因素,有助于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初级群体的改造和引导,发挥其正功能,以便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成员的健康成长。
六十、
试析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成员有限。
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的互动。 成员间互相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 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成员难以代替。 群体整合程度高。
群体的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六十一、 如何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
化?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随着这一转型过程的推进,初级群体的性质和地位都将发生变化,并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从群体成员资格的获取看,现在,人们选择、组合初级群体的自由度有所增加。 从初级群体的发展趋势看,在转型期,初级群体将日渐衰落。 首先,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转移。 其次,初级群体日趋松懈。
最后,一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地位和作用下降。
初级群体日趋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来看,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首先,这种衰落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
其次,初级群体的衰落有可能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 再次,初级群体的衰落与初级关系的淡化,标志着人们更多地依靠正式分工及规章制度等次级关系来处理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最后,初级群体的衰落也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增加了社会控制的难度,并带来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妨碍了人们的感情生活,导致一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社会问题。
另外,在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衰落与次级群体的发展并非一种简单的替代过程。在特定情况下,初级群体可能通过转换其结构与功能而适应社会发展。同时,次级群体的发展也可能导致对初级群体的新的需求。
六十二、 [补充]社会群体如何得以存在和维持?
产生与存在,取决于个人与社会的双重需要。
个体方面,个体有群聚的本能,希望在群体生活中满足其需要。
社会自身,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必然产物,群体生活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群体具有自我维持的倾向。同时也需要满足一定条件。
六十三、 [补充]简述社会群体的基本类型。
? 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
初级群体: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以感情为基础形成亲密关系。家庭是典型形式。
次级群体: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正式组织是典型形式。
?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
正式群体,正规化程度高,互动制度化、规范化,权利义务及彼此关系有明确、书面规定。
非正式群体,正规化程度低,互动随意、常规。权利义务及彼此关系没有成文规定。 ? 内群体与外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
内群体: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外群体:内群体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 两者常互相隔离,或对立。
? 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成员的身份归属。
所属群体:规定成员身份的群体。
参照群体:并非某个人身份所属的群体,却被他们用作自己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 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所
作的区分。
血缘群体:血统或生理联系而形成。 地缘群体:空间或地理位置关系而形成。 业缘群体:劳动与职业间的关系而形成。
趣缘群体: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志向而形成。
六十四、 [补充]如何分析群体内部关系?
群体内部关系
成员间彼此交流与作用的状态和过程,是群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群体规模:分析群体成员间关系的数量和形式。
社网图:成员间关系的状态及该群体结构的紧凑程度。 信息沟通方式:了解成员的地位结构类型和凝聚力状况。
六十五、 [补充]如何评价群体决策及其功能?
群体决策
在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所遇到的问题而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是群体发挥作用的重要步骤。
正功能:集思广益,提高决策水平,减少失误。
反功能:降低事情的严重性,造成责任分散。也容易导致冒险决策,造成失误。
第九章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
六十六、 人类“初级生活圈”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家庭、婚姻、性和社会性别。
六十七、 举例说明家庭与婚姻作为社会设置和作为生活实体有
哪些异同?
家庭
作为生活实体,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
作为社会设置,血缘+供养+继承,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婚姻
作为生活实体,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 作为社会设置,两个人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契约关系和程序来组建共同生活;双方都与对方原来的家庭结成确定的关系。
六十八、 婚姻过程有哪些主要环节?
婚姻准备与结婚,婚姻的维系、发展与破裂。
六十九、 性社会学的基本命题有哪些?
性社会学的最基本命题是:人类的所有性行为,无论多么奇特和罕见,与人类的其他任何行为一样,并不是“生物本能”,而是人所处的社会使然。因此,那些用来解释其他社会行为的社会学理论,同样也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性行为。
这个命题有三个含义:
人类的性行为是经过社会化的;
人类的性行为不是个人的单独行为,而是处于交往当中的人际行动; 人类的性行为与其他行为一样,也对社会发挥着作用。
七十、 社会性别理论与以往的性别角色理论有哪些主要的异
同?
随着社会性别对这个概念的创立和发展,学术界通常把传统的“性别”重新划分为这样几个层次:
染色体性别:X和Y染色体的构成的差异 第一性征:生殖系统和性系统的差异 第二性征:体型、体貌等方面的差异
第三性征:性格、气质、举止等方面的差异 这种重构的基本理论趋向是:
第一, 社会性别不是从染色体性别开始,以此决定后面的各个层次; 第二, 各个层次之间并不必然应该统一;
第三, 社会性别不是一个固定的范畴,而是容易变化的,尤其是可以通过互动和冲突
而变化。
总之,这种重构强调:“性别”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且是社会所造成的,而不仅仅能使生物学意义上的必然产物。
七十一、 [补充]什么叫家庭?家庭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
段?
? 家庭
共同居住、共同生活和财产共享的初级社会群体。最重要的活动是性、生育和经济往来。 ? 发展历程
血婚家庭:人类蒙昧时代。群婚制的早期阶段。基本特征是族内通婚,排除不同辈分的婚姻。
普纳路亚(伙婚):愚昧时代。族外通婚,排除同族同辈亲属婚姻。
偶婚家庭:野蛮时代。群体婚向个体婚过度。族外通婚。有主妻、主夫。
父权制家庭:野蛮时代晚期。偶婚家庭向一夫一妻家庭过度。夫权至上。稳定的丈夫有多个妻子。
一夫一妻制家庭:文明时代。
推动演变的主要因素是自然选择和私有制的出现。其中私有制起决定作用。
七十二、 [补充]简析婚姻准备及其意义。
? 婚姻准备
第四,
外部国际环境的差异,我国属于“迟发——外生型”的现代化,集中表现为受到“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我国的社会分层化过程在总体上可能会接近某种共同模式,出现一些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特征,但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具有自己的特色。
八十七、 如何认识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
化?
经济体制转轨是社会主义社会面临的特殊问题。20世纪80年代,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社会都发生了由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这一变化构成研究我国当前社会分层的重要背景。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轨的实质是变革原有的权力结构以及社会资源的占有、分配关系,因而是一场影戏那个深远的社会利益结构的重大调整。
考察我国在市场化转轨中社会分层的变化,必须充分关注以下特点:
第一, 我国的经济转轨是国家主导的、渐进的、和平的改良过程。国家逐步引入市场
机制,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从而形成一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体制”。“混合体制”意味着社会不同部分的转轨是不同步的、非均衡的/
第二, 自上而下的市场化转轨意味着市场并不是由经济关系的发展而自发形成的,而
是在政治权力的干预下创造出来的。因此权力阶层可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市场规律的制定者和维护者,又是具有自身特殊利益取向的行动者。“经济市场化”很可能伴生出“政治市场化”,即财富和权力有可能相互交易。
第三, “混合体制”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体制,原有的“再分配”体制中的主要成分
如所有制形式、产权关系、户籍制度等在很大程度上被保留下来,仍然是影响社会分层的制度性要素。
第四, 市场化导致“体制外”经济成分逐渐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扩展,出现了
“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在社会分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总之,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轨的过程之中,这一过程尚未完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因而社会分层结构也处于急剧变化之中,两种体制的并存是解释我国社会分层模式变革的基础。
八十八、 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之间存在着何种联系?
社会结构的调整过程主要是通过社会流动实现的。如果说分层研究主要是从静态的共时性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的话,那么社会流动研究及时从动态的历时性角度研究社会的地位结构。
八十九、 [补充]简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与帕累托精英循环理
论之间的区别。
社会不平等是由社会差别还是自然差别决定。(马:社会差别) 个别成员的流动是否能改变社会不平等的性质。(马:不能) 个人努力能否弥补人们在竞争起点上的差距。(马:不能)
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于阶级关系的对立性质还是在于精英循环渠道不畅。(马:阶级对立)
九十、
? 社会流动
[补充]简述社会流动及其类型。
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广义的讲,指一个人社会地位结构的改变。狭义的讲,指个人职业地位的改变。 ? 流动方向
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包括上向流动和下向流动) ? 衡量流动的不同参照基点
一生中的流动(参照基点,个人的初职)和代际流动(参照基点,父母与本人在同一年龄时的职业或其他地位) ? 流动原因
自由流动(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变化),结构性流动(社会结构变迁造成)
第十二章 社会设置
九十一、 什么是社会设置?社会设置有哪些要素构成?
? 社会设置
通过长期的社会互动,人们为调整特定社会活动领域中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而基于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所创设的,并为此特定领域中大多数人所共同遵循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 ? 构成
社会规范体系、与之相关的社会价值观、维护制度的权威以及实际承载体系(机构、设施)。
九十二、 社会设置有哪些特征和基本类型?
? 特征
可重复性。 集体约束性。 自我维护性。 ? 类型
? 历史过程
本原的社会设置和派生的社会设置。本原的,适应环境中产生的,也是其他社会设置产生的母体。
? 人类实际活动的领域
经济设置、政治设置、家庭设置、教育设置、文化设置、宗教设置。 ? 社会设置的确立过程
自然形成的设置、有计划建立的设置。 ? 设置发挥作用的方式
无形设置、有形设置。或说非正式设置和正式设置。
九十三、 试述考察社会设置功能的不同角度。
? 社会设置的功能耦合网角度
考察设置之间的一致、配套、衔接以及功能互补情况。 ? 设置潜功能角度
考察设置功能发挥的复杂性。
A. 首先要注意潜功能发生的层次和环节。 B. 注意潜功能是对谁而言的。 ? 从发展的角度
揭示社会功能的功能性质。
九十四、 导致社会设置功能变迁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一种较为稳定的社会设置被人们称为设置安排,它规定人们可以通过何种方式和途径获取社会资源。任何设置安排的主导功能就是对人们利益关系的协调和规范。
因此,当发生以下两种情况时会导致社会设置的功能变迁。 第一, 当社会生活中某种利益关系的格局发生变化时。 第二, 设置内部出现了创新活动,也即设置创新。 举例略。
九十五、 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产生了哪些方面的经
济设置的变迁?
(这道题目太大了,书中没有比较合适的论述。)
第十三章 社区
九十六、 如何理解用“社区”来作为“community”的对译语?
怎样认识“社区”概念内涵的拓展与中国社会转型以及社会学本土化之间的关系?
英文“community”既有地域社会的含义,也有精神共同体的含义。中文“社区”作为它的对译语,于是就兼有这两重含义。使得“社区”概念的内涵有所拓展。
(后一个问题关系到“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学本土化”两个领域。
中国社会转型是在“社会转型”这一大概念下,体现中国社会独有特点的地方。教材中以社区这个“微型社会”代替社会论述了中国社区转型的特点,能否如此“套用”,是否偷换概念,有待商榷。
至于社会学本土化,我个人猜想本章作者胡鸿保先生的用意大概在于提醒读者关注像“community”等等这种本土没有的概念如何理解与引入的问题。挑选“社区”一词无疑拓宽了该词原有的内涵,这种方式目前看虽然是被国人默许了,但是作者仿佛要大家考虑一下究竟是否可行的问题。
见仁见智的题目,可以自由发挥。)
九十七、 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有什么特点?
中国的城镇建设主要特点是只有大、中城市,缺乏小城市,包括小城镇。这种情况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压力,同时也不利于大城市中心作用的发挥。
因此要首先控制大城市规模,严格控制人口增加,有计划的在大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以疏散人口;
其次要合理发展中等城市,有选择的发展经济项目,缓解大城市压力;
最后要积极发展小城市,小城镇。
所以,发展小城镇是为了促进我国的城乡协调发展。 发展小城镇主要落脚点是要促进乡村发展。 在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市场经济和有计划的向城市转移乡村人口等方面发挥小城镇作用。
九十八、 如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待中国当前城市和农村的社
区建设?
? 城市社区
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社会。 ? 城市的特点
第一, 人口集中,异质性强; 第二, 经济和其他活动频繁;
第三, 具有各种复杂的制度、信仰、语言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第四, 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和组织;
第五, 家庭的规模和职能缩小,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松散; 第六, 思想、政治、文化相对发达。 ? 农村社区
居民已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区域社会。 ? 农村的特点
第一, 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较少流动; 第二, 经济活动简单;
第三, 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受传统势力影响较大; 第四, 组织结构简单,职业分工不如城市复杂;
第五, 家庭在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血缘关系浓厚,人际关系密切。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设置变迁,因此利益格局变化和设置内部创新会导致社会转型。因此需要从利益格局变化的角度看,也要从设置创新的角度看。)
九十九、 “虚拟社区”和“实在社会”相比有哪些特点?
虚拟空间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人类提供的一个崭新的数字化空间与符号化交往环境,虚拟空间里的虚拟社区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对传统日程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观念进行消解和重构的过程。虚拟社区的虚拟性仅仅体现在它并不存在于物理世界的地理环境中,它没有物理上的体积和形状,是在数字空间中构建出来的具有初级关系的社区。和实在的社会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 交往的超时空性。
第二, 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 第三, 人际关系松散,流动性大。
第四, 拥有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的准则。
一百、 [补充]什么是社区?社区与社会的区别与联系是什
么?
? 社区
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A. 占有一定地域。 B. 离不开一定人群。
C. 某种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
D. 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互动关系。 ? 联系
外延上,社区是社会的一个部分或地区社会。 ? 区别
A. 社会不强调“共同”,社区强调共同的亚文化和共同的社区意识。 B. 社会不强调地域概念,社区注重。 C. 社区中各种关系紧密。
D. 社区功能更加明确和专门化。
一百零一、
[补充]简述社区类型的划分。
? 社会生产力——纵向角度
传统社区、发展中社区、发达社区或现代社区。 ? 空间特征——横向角度
法定社区、自然社区、专能社区。精神社区。
? 以空间特征划分的城市——乡村社区连续体,主要分析单位
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小城镇(集镇)社区和城乡联合社区。
一百零二、
[补充]简述社区研究的方法。
实地调查研究和分析方法
早期关于社区的研究就是以调查为主的。社区调查是社区分析的基础。 包括:
A. 人类生态学(人文区位学)方法,着眼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B. 人类学方法,重在考察、比较文化与社会形态。
C. 社会体系(系统)方法。把社区看作一个互动系统,研究其结构与功能、互动关系以及社会场域(社会互动的场所)。
一百零三、
[补充]简述城乡协调发展理论。
? 城乡协调发展的融合理论
城乡融合:从本质上消灭城乡对立,而不是要消灭城市乡村的具体形态。
三种理论模式:优先发展乡村社区的模式、重点发展城市社区、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原则:优势发展、整体发展、互益发展、地区平衡发展。 ? 城乡布局理论
探讨城乡社区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和缩小地区差别。重点在地区差别。 我国城市布局的一般特点:城市分布于东南沿海。 环境与城市布局:重要影响。
经济发展与城市布局:正相关。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人口与城市布局:城市布局本身意味着人口的再分布。其建立和发展也与人口有关。
全球化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过程,无论人们是否喜欢它,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正在发生的历史过程。它继承了从16世纪开始的现代化进程,正在将人类社会带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一百一十六、 [补充]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西方社会学关于
社会变迁的理论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
西方社会学,包括社会进化理论、均衡理论、冲突理论和历史循环论。受历史唯心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变迁是多种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他因素也影响和制约。
社会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社会结构要素自我发展,导致社会稳定状态变化。社会变迁或多或少存在于社会运行和发展中。
把社会及其变迁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性,有复杂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的系统来认识。
一百一十七、 [补充]什么是社会现代化?它的基本内涵包括哪
些方面?
? 社会现代化
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化、城市化和理性化而实现。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 ? 内涵
A. 社会现代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 B. 绝非西方化欧洲化。
C. 是对历史传统既批判又继承的过程。 D. 是社会结构体系协调发展的过程。
一百一十八、 [补充]简述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① 社会结构:日益分化和一体化。
② 理性化:理性原则的提高,社会文化价值观的理性转变。 ③ 科学技术: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④ 经济持续而迅速的发展: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结构改变。现代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全体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⑤ 城市化: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中城市特质增加。通常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说明。
⑥ 人的现代化。体现在人的主观态度和客观行为。包含14个方面的内涵。
一百一十九、 [补充]简述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 迟发展效果
A. 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
B. 涉及到异质文化和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带来特殊效应。
同传统因素和社会结构发生对抗,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民族矛盾和冲突。
社会急剧变革和发展,使原有社会结构关系接替或重组。变得更不稳定。甚至出现现代
化中断的情况。
示范效应,造成巨大的社会压力,损害发展中国家正常发展。 ? 二元社会结构长期存在
明显同时存在比较现代化的城市社会和相对非现代化的农村社会。表现在社会性质上的差别,也表现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别。二元社会结构,导致或加剧社会冲突。 ? 政府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
A. 政府是国家政治、经济独立的捍卫者、维护者。 B. 政府是现代化的提倡者、计划制定者和组织者。 C. 政府推动并控制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D. 政府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立公营企业和控制重要的经济杠杆,直接参与经济活动。
一百二十、 [补充]联系实际,谈谈改革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重要意义。
为了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进行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全面体制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希望在于改革。改革必须贯彻始终。
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历史要求。
主动、有效的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社会主义不断自我完善。
第四编 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第十六章 社会问题概述
一百二十一、 构成社会问题的要素是什么?
? 社会问题
广义: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
狭义: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即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 构成要素
A. 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 B. 失调影响许多人的社会生活。 C. 失调引起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
D. 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
一百二十二、 为什么说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
社会问题的普遍性是指社会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特性。社会问题无所不在是在空间上普遍性的表现,即社会问题在任何社会、任何民族、任何国家或地区里都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无时不有是时间上普遍性的表现,即从人类诞生之日起,社会问题就始终伴随社会的运行与发展,一刻也没有消失过。
一百二十三、 试以我国当前存在的某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为例,
分析该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特征。
当代中国的社会问题很多,从这些社会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来分类,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历史遗留问题和转型中的问题。历史遗留问题是指在我国社会转型加速期之前(1978年以前)就已经存在的社会问题,一直延续到今天并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重大影响,如人口问题。转型中问题,给予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转换相伴生的社会问题,如社会保障问题,物价问题等。
中国1978年以后开始的社会转型加速期,既是1840年开始社会转型的延续与拓展,又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第一, 目标是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 第二, 主要形式是改革开放; 第三, 速率大大加快;
第四, 是包括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社会价值观的全方位转换。
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我国的社会问题就不可避免的具有这一时代的特征。 第一, 社会问题的交织性; 第二, 社会问题的突发性; 第三, 社会问题的多面性。
一百二十四、 何谓“文化堕距”?
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或“文化堕距”。
一百二十五、 [补充]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 普遍性与变异性
A. 普遍性: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B. 变异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各具特点。 ? 复合性与周期性
A. 复合性:社会问题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以及社会后果等方面通常具有复杂性。 B. 周期性:社会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反复出现的特性。 ? 破坏性与集群性
A. 破坏性:社会问题对于社会运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破坏性作用。
B. 集群性:社会问题不是单个出现,而呈现出相互联系,集中爆发的趋势。使破坏性更强。
一百二十六、 [补充]如何区分社会问题的不同类型?
? 发生的领域上
政治性社会问题、经济性社会问题、文化性社会问题、日常生活中的社会问题。 ? 具体表现形式上
人口问题、贫困问题、环境问题、犯罪问题。 ? 产生的历史条件与地区差异上
普通性社会问题:一定时期内普遍发生在各个地区或国家的社会问题。
特殊性社会问题:一定时期内,某类(个)地区或国家的社会问题。 ? 产生的根源上
结构失调性社会问题:社会结构自身的不合理或失调所导致的问题。 功能失调性社会问题:由于某些障碍性因素的存在,妨碍社会结构正常发挥功能所导致的问题。
一百二十七、 [补充]运用社会问题的有关理论,联系当前中国实
际,举例分析社会问题。
? 社会整合论——迪尔凯姆
社会整合:社会的不同要素、部分结合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整体的过程,也叫社会一体化。
社会问题的产生与社会整合程度的高低有密切关系。过严或不足,产生问题。 ? 文化失调论(文化堕距论)——奥格本
文化变迁,组成文化的各个部分,变迁速度不一样。物质部分先变,非物质文化后变。非物质文化中,制度性文化变化先于观念性文化。
变迁的过程出现差距和错位,导致社会问题。 ? 社会解体论——托马斯
社会解体: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原有的社会秩序无法维持和继续下去,而逐渐被新的制度所取代的过程,是最严重的一种社会运行状态,一般不常见。
最常见的是虽然社会中出现松散、离析的现象,但仍然保持在原有的社会制度结构、社会体系之内,这种社会状态称为社会解组。它包括三种形式:
第一, 失范,即生活中没有一套现存的社会规则和规范来指导人们应该如何行动。 第二, 文化冲突,即社会生活中两种互相对立的价值和行为方式同时并存。 第三, 价值崩溃,即价值规范与行为方式完全紊乱,人们各行其是。
社会问题根源于社会解组,社会解组则源于社会变迁。因此,对社会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在于要尽快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重建社会的均衡体系。 ? 价值冲突论——冲突学派
社会问题源于文化价值上的冲突。
解决社会问题,使用交涉、达成协议和使用权力等方法。
一百二十八、 [补充]应该如何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
问题?
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是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问题,与社会主义优越性并不抵触。
清醒认识到,一些社会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承认党和政府在解决一些重大社会问题方面已经做出很大努力。 社会主义制度为缓解和根除各种社会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必须承认,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改革、完善和发展。
针对社会问题的科学研究,对解决问题的对策的探讨,客观上发挥着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维护社会良性运行的积极作用。
第十七章 主要社会问题分析
一百二十九、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形成原因、特点和社会后果
有哪些?
当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这一过程就成为人口老龄化。它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
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成为中国21世纪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将越来越严重,具有速度快和绝对数量大的特殊问题。会带来以下社会影响:
第一, 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第二, 不仅使老年人增多,而且高龄老人会越来越多。需要保证这一群体的利益。 第三, 也是其他年龄结构比例下降的过程,需要重新确立权利义务关系。
一百三十、
试比较分析社会学阐释环境问题的几种理论模式。
结构功能主义模式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均衡。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阐释环境问题,大致包括了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 环境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价值观的扭曲。
第二, 西方文化具有物质主义和贪婪的本性,导致任何自然二元对立。 第三, 环境问题是某种社会过程的自然结果。
第四, 社会系统是在对于环境的不断适应中进化的。
第五, 转变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对于促进环境保护和维护社会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社会冲突论模式
社会冲突论强调社会内部的紧张与对立,它阐释环境问题的主要观点是: 第一, 掌握权力的社会精英掌握社会事件。
第二, 环境问题产生有利于精英利益的社会安排。 第三, 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导致环境问题。
第四, 全球环境危机正是全球财富与权力分化的直接后果。 第五, 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是促进资源在全世界的公平分配。
一百三十一、 简析贫困文化论和贫困处境论的区别与联系。
真正明确提出“贫困文化”概念并对之进行系统阐述的是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他认为,贫困本身实际上表现为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也就是贫困文化。此类亚文化一旦形成,贫困也就在其制约和保护下不断延续。只有穷人抛弃其贫困亚文化,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主流社会生活,才有可能真正脱贫。
通常,人们将以瓦伦丁等人为代表的“贫困处境论”与“贫困文化论”相对立起来,认为前者更为关注穷人之所以成为穷人的特殊处境,而不是像后者那样,将贫困的责任推向穷人自身。
实际上两者的研究主题是一样的,它们之间的差异只是解释路径的不同。两种理论都承认确实存在一种偏离主流文化的“亚文化”。不过,贫困处境论认为这种文化的产生是穷人无从选择的结果;而贫困文化论似乎是更为强调贫困文化的自生性和自我延续性。另外,贫困处境论认为不存在一种不分地域和文化的“贫困亚文化”,而贫困文化论认为世界各国的
穷人都具有大致相当的文化特征。
贫困处境论也导致了与贫困文化论不同的反贫困主张,就是消除不利于穷人的特殊处境。
一百三十二、 试析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贫困的关系。
当前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具有明显的转型期特征。一方面,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结构转型,市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发生很大变化,导致相当一部分人处于实际的失业状态,一些新增劳动力就业也发生困难,从而通过就业保障基本生活的机会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各种社会保障体制尚处于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难以有效地为居民提供生活安全保障,甚至加重居民的负担。与此同时,由于个人和单位的关系发生变化,将个人与社会重新协调起来的新的社会组织形式还没有确立,很多居民失去了社会组织的庇护和支持,无助感增强。因此,目前城市贫困居民的生活状况确实堪忧,城市贫困已经成为妨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百三十三、 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犯罪问题有哪些长处和不
足?
经济分析学派的犯罪学理论,使法学经济分析学派的一个分支。其基本主张是,从“理性人”的人性假设出发,认为犯罪是犯罪人“利益最大化”选择的结果,因而可以运用经济学理论对犯罪行为进行分析研究,而且,“一种行之有效的犯罪行为理论只是经济学常用的选择理论的扩展,用不着以道德的颓废、心理机能的欠缺和遗传特征等因素来解释犯罪行为”。
毋庸置疑,经济分析学派的犯罪学理论有独到和精辟之处,对于研究犯罪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是,像贝克尔所说的经济分析的三大核心假设——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与现实社会生活并不完全吻合。“利益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从来就不是人性的全部,而只是人性的一部分;均衡的市场在任何社会也从来没有出现过;稳定、一致的偏好更是不存在。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与上述三大假设相反的事例不胜枚举。因此,经济分析不可能成为分析人类行为的“统一方法”,它在分析犯罪行为时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局限。
一百三十四、 [补充]什么是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那几个方
面?
指人口数量、质量以及人口结构等要素与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与社会良性运行济发展不和谐、不相称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人口数量方面增长过快;
第二, 在素质方面,表现为人口中未受教育或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数偏多、健康状况
不好或受疾病困扰的人较多;
第三, 在人口结构方面,表现为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城乡结构等等,于物质
生产、社会生活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相协调。
一百三十五、 [补充]简述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内容和意义。
马尔萨斯认为,人类在永恒的性欲驱使下,人口将会以几何级数增长,而土地、粮食和其他物质资源则是以算术级数增长。这样,人口的增长将会导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同时也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和食物供应量,最终会使更多的人生活在贫困之中。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过于强调人口增长的生物性自然规律,对影响人口增长的社会、文化适应性机制及弹性发展认识不够,因而他轻视了预防人口过快增长的真正积极的社会机制。
但是,他向人们提出了人类应该如何积极的预防人口过快增长和过度人口的问题。
一百三十六、 [补充]简述环境问题和其成立的前提。
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环境问题两大类。生态环境问题始于生态平衡的破坏,而社会环境问题与社会、文化的失调有着直接的关系。环境问题一般指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前者主要是由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问题。后者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问题,包括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城市化与工农业高速发展引发的环境污染两类。
在提出环境问题时,实际上暗含着承认以下四个前提: 第一, 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 第二, 技术的有限性。
第三, 尊重人类价值,特别是生命的价值。 第四, 通过人类行动改善环境的可能。
一百三十七、 [补充]试述贫困的概念和类型。
? 贫困
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是个人缺乏必要的资源,因而不能达到一个社会的基本生活水准。 ? 类型
?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是指个人和家庭缺乏起码的资源,以维持最低的生活需求,甚至难以生存。 相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所拥有的资源,虽然可以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但是不足以使其达到一个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通常只能维持远远低于平均生活水平的状况。
? 初级贫困和次级贫困——朗特里 初级贫困实际上相对于绝对贫困,不过它更强调贫困的客观性,也就是生存资源的绝对缺乏。
次级贫困更强调导致贫困的主观因素,是由于不当消费所导致的。 ? 过渡性贫困与持续性贫困——持续的时间上看 过渡性贫困是在特定时期内陷于贫困的状况。
持续性贫困是个人或家庭无法摆脱或不愿意摆脱其贫困地位的一种情形。 ? 公开贫困与隐蔽贫困——贫困的认定和测量
公开贫困大体是一种比较容易发现和测定的贫困状况。
隐蔽贫困是指南易发现和测定的贫困状况用一般的平均指标完全可能掩盖大量的贫困人口,特别是在财富或收入分配非常不均的情况下。
? 制度性贫困、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成因
制度性贫困是指由于社会制度决定了生活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和个人之间的不平等分配,从而导致了特定地区、区域、群体或个人处于贫困状态。。
区域性贫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由于各个地区在自然条件和社会发育程度方面的差异,从而导致特定区域生活资源供给相对缺乏,贫困人口相对集中。
阶层性贫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在大约均质的空间区域或行政区划内,某些群体、家庭或个人,由于身体素质较差、文化程度不高、家庭劳动力少、生产资料不足、缺少社会关系等原因,而导致竞争生活资源的能力较差,从而陷于贫困状态。
? 国内贫困和国际贫困
第十八章 社会控制
一百三十八、 社会行为是如何受到制约的?(社会控制的手段有
哪些?)
? 组织控制手段
某一具体的社会组织利用组织指令、组织规章等对该组织的成员或构成该组织的各个亚组织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的过程。它是一种层级控制方式,控制范围局限在该组织内部。 ? 制度控制手段
以全社会的名义颁布行为准则,对全体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与制约的过程。特点是普遍性、强制性和明确性。具体表现为政权和法律。 ? 文化控制手段
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创造的,为人类共同遵从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对社会成员发挥控制作用的过程。其特点是广泛性、自觉性和非直接强制性。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
一百三十九、 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是怎样的?
从人类社会诞生的时候起,人类就从未放弃过对自由的追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逐渐摆脱了自然界的重重束缚。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关系的不断进步,人类也逐渐从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总之,人的地理活动空间不断扩大,人类的社会活动空间也不断扩大,这意味着人类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自由。过度控制不适当的限制了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欠度控制不适当的放纵人们的社会行为,这对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都是不利的。对于一个具体的社会来说,在符合具体历史条件并确保社会稳定的前提下,该社会里的成员的自由程度越高,该社会控制体系越与“适度社会控制”相吻合。换言之,适度社会控制就是能最大限度允许社会成员自由的社会控制形式。
一百四十、
何谓适度的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的度包括三个维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第一个是定性标准,后两个是定量标准。我们可以分别建立一组社会指标体系,定量的来衡量社会稳定性和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以判断社会控制是否适度。只有当社会控制的力度、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都符合这三个标准时,整个控制体系才是适度的社会控制。当中一个维度超出适度范围时,称为过度控制;当其中一个维度低于适度范围时,称为欠度控制;当其中某些维度超出、另一些维度低于适度范围时,就形成杂然并存的局面,这是要综合三个维度来判断整个控制体系是过度还是欠度控制。
一百四十一、 试分析社会越轨的功能。
社会越轨,作为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是社会控制的主要对象。但是,社会越轨有消极性、积极性和中性三种不同的性质。
消极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共同生活和社会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的越轨行为,这种社会越轨破坏社会运行的正常秩序,侵害社会有机体,是要严格加以控制的,要将这类社会越
轨限制在不足以危害社会运行安全的范围内。积极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发展起积极进步作用的越轨行为,这种社会越轨是打破因循守旧、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虽然社会控制对这类社会越轨也有制约作用,但社会可以通过社会宣传、舆论导向等手段,倡导这类社会越轨。这类社会越轨较多地出现在社会转型或社会革命时期。中性社会越轨是一种对社会共同生活的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十分明显的、介于消极与积极之间的越轨行为,这种社会越轨多出现于日常社会生活之中,如赶时髦、追求新潮等。
一百四十二、 试以失范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社会的社会越轨。
迪尔凯姆首先提出了社会失范的概念,默顿进行了丰富。 默顿认为,失范是这样一种社会状态:社会所规定的目标与决定着达到这些目标的规范不一致。默顿从价值上讲社会结构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目标;另一类是达到目标的手段。他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分享共同的价值,文化价值为社会树立起发展的目标,同时社会也为人们提供制度化的合法手段。默顿所指的文化目标是社会依据它的规范体系认为是值得有、值得存在的东西;制度化手段是社会认为是合法的获得文化目标的方式。默顿认为所谓失范,就是在人们运用制度化手段而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所发生的,而对于这种行为的一个共同的反应就是越轨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
默顿整理出了五种适应类型:附和(++)、创新(+-)、形式主义(-+)、隐退主义(--)和反抗(±±)。
根据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越轨行为就是文化目标与制度化手段之间矛盾的产物。在上述五种适应类型中,除第一种类型外,其他四种都是程度不同的越轨行为。
一百四十三、 [补充]什么是社会控制?社会控制有哪些类型?
? 社会控制
广义: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社会学一般采用这一概念。
狭义:对社会越轨者加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 ? 类型
A. 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
B. 硬控制和软控制(强制性控制与非强制性控制): C. 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D. 制度化控制与非制度化控制: E. 宏观控制与微观控制
一百四十四、 [补充]简述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
? 本质——普遍性与阶级性
A. 普遍性:社会控制是任何社会维持其秩序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B. 阶级性:阶级社会,社会控制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 社会控制的方式——统一性与强制性
A. 统一性:社会控制体系内各种控制手段的统一性,即各种控制手段相互补充、协调一致的;社会控制范围的统一性、即有效范围是整个社会;社会控制准则的统一性,准则对全体社会成员是一致的。
B. 强制性:阶级的强制和压迫,同时也体现了保持控制统一性的需要。 ? 作用及其过程——多重性与闭环性
A. 多重性:各种控制手段的控制作用叠加在控制对象身上,使其同时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B. 闭环性:社会控制系统是一个具有反馈回路的闭环控制系统,社会控制自身是一个动态的调节过程。
一百四十五、 [补充]如何分析社会控制的度?试析考察社会控
制是否适度的基本视角。
? 社会控制的度
社会控制对社会行为的约束程度。具体包括:
A. 控制力度:以社会活动空间为标准。空间越小,则力度越强。 B. 控制刚度:以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刚度越大,受制裁可能性越大,制裁越严厉。
C. 控制网络的致密度:表明社会规范的严密程度。致密度越大,控制的程度越深。 ? 考察是否适度的视角
A. 历史的角度:考察社会控制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B. 社会稳定的角度:社会是否井然有序。
C. 社会成员自由程度的角度:社会控制能否最大鲜度的给以社会成员自由。
一百四十六、 [补充]什么是社会越轨?简述有关社会越轨的各
种理论解释。
? 社会越轨
越轨行为或偏差行为,社会成员(个体、群体和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 类型
违法行为、违警行为和违规行为。 ? 理论解释
A. 生物学解释:体质论。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特征作为社会越轨原因。龙勃罗梭(意) B. 心理学解释:从人类心理方面寻找社会越轨原因。弗洛伊德。
C. 社会学解释:从社会环境中,从人与社会的互动中寻找社会越轨的原因。理论包括标签理论、差异交往理论、失范理论和文化传递理论。
第十九章 社会政策
一百四十七、 什么是社会政策?它有哪些特点?
社会政策
就是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采取的各种原则和方针。
性质
权威性,体现统治阶级意识,具有法定的权威性。
价值性,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的目标或目的。
政治性,是一种政治过程,按照政治的程序和原则运转。 原则性,只是确定工作方向,属于原则性规定。 强制性,必须为目标群体所遵守。 时代性,务求适应时代需求。 可行性,确保顺利实现。
具体性,针对特定社会问题,且具有具体的政策目标。
一百四十八、 试述社会政策制定的一般程序。
第一, 确认政策问题; 第二, 建立政策议程; 第三, 制定政策方案; 第四, 政策方案优选; 第五, 政策方案合法化。
一百四十九、 试比较有关社会政策执行过程的几种理论模式。
? 四因素论——史密斯
理想化政策; 目标群体; 执行机构; 环境因素。
? 六因素论(互动模式)——密特与霍恩
政策的标准与目标; 政策的资源;
组织间的沟通与有效执行; 执行机构的特质;
经济、社会与政治条件; 执行者的意向。
? 循环理论——雷恩和拉宾诺维茨
纲领发展阶段; 资源分配阶段; 监督阶段。 ? 中国特色论
准备与实施
一百五十、
政策本身,政策是否合理可行; 政策资源; 目标群体; 执行策略; 执行机构; 沟通与协调; 环境;
影响社会政策执行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监督。
一百五十一、 试析实施社会政策对社会问题的影响。
一项社会政策对其所对应的社会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大体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 完全解决。 第二, 减轻严重性。
第三, 并未产生实际效果。 第四, 加剧。 第五, 预防。
第二十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一百五十二、 什么是社会保障?它包含哪些基本项目?
社会保障
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生理残疾、年老力衰、意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障。
基本构成
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
现金补偿,也称收入保障;提供服务,也称实物补助。
一百五十三、 什么是社会工作?其基本功能有哪些?
社会工作
社会(政府和群众团体)以物质、精神和服务等方式对那些因外部、自身和结构性原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正常的社会生活的个人与群体提供帮助,使他们恢复社会生活能力,改善社会互动关系,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过程。
基本功能
恢复功能,恢复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协调功能,督促社会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稳定功能。
一百五十四、 社会工作的主要专业方法有哪些?
? 社会个案工作
A. 社会工作者以个人或家庭为工作对象,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知识,在沟通过程中,了解其问题,帮助发掘潜能,调适其与他人、环境的关系,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B. 原则:接纳原则、个别化原则、沟通原则、保密原则、案主自决原则。 ? 社会团体工作
A. 以群体为对象,注意群体性质,探讨互动模式及相互关系,引导个人与群体的协调,消除内部人与人的障碍,提高群体活动的质量,增强吸引力与凝聚力。
B. 具体方法:群体讨论、群体游戏、群体竞赛。 ? 社区工作
A. 以特定社区为工作对象,建立社区协调机构,调查和研究问题,组织社区建设,培育社区成员的归属感,从而改善成员的生活质量。
B. 基本程序:组织社区调查、制订社区计划、建立社区机构、协调社区力量,解决社区问题,实施社区评价。
一百五十五、 根据本章内容试析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的联系与
区别。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所涉及的是解决与人们生活保障、社会福利有关的问题的具体政策和方法、途径。其中社会保障是社会政策的重要内容,社会工作是现代意义的推行社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专业方法、程序。
(自由发挥。)
一百五十六、 简述当今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种基本模式。
? 就业保障制
与工作相关联的保障制度。享受保障,取决于工作的年限和交纳保险费时间的长短。通过国家立法实行,具有强制性。资金来源于雇主、雇员,政府也负担一部分。 ? 普遍保障制
人头补助制。每个公民或居民,政府按统一标准发放现金补助。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一部分来自雇主和雇员的保险费。 ? 以经济状况调查为基础的补偿制
按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活水平,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制定一个最低生活需要标准(贫困线)。调查生活水平较低的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收入状况。低于贫困线,给予相应的现金或实物补偿。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 ? 储蓄基金制
强制性的储蓄保险基金制度。通过立法,要求雇主和雇员按工资一定比例交纳储蓄保险费,并建立专门账户。是一种自助式社会保障模式。 ? 雇主责任制
立法,雇主对雇员有保险责任。发生状况,保险费用由雇主直接承担。
一百五十七、 联系我国实际谈谈发展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事业
的必要性。
? 社会保障事业的意义
增进人的平等;维护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 ? 社会工作事业的功能
恢复功能,恢复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协调功能,督促社会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稳定功能。
一百五十八、 [补充]简述社会工作的基本含义。
社会工作是其主体为增进社会和谐与社会进步而展开的一项自觉自愿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活动。
以不能维持正常社会生活而又需要他人帮助的个人和群体为服务对象。
用社会整体利益、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作为基本目标。
一百五十九、 [补充]简述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
起源:1601,伊丽莎白济贫法。或1883,德国,疾病保险法。
正式出现:1935年,美国,以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法,标志全球范围社会保障制度的兴起。
里程碑:1942年,贝弗里奇,英国,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系统的规范了整个的社会保障体系,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反思的新时期:1979年,英国保守党上台,对高福利保障制度改革。
一百六十、
[补充]试析建国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成就与问题。
? 成就
A. 社会保障制度建国后才建立。
B. 为城市职工和国家工作人员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C. 农村建立了五保户制度和合作医疗制度。 D. 形成较为完善的优抚安置工作体系。 E. 创建方便职工的企事业单位福利设施。 F. 开展较大规模的社会救济工作。 ? 问题
A. 社会保险范围过窄。 B. 国家企业负担过重。 C. 个人积极性难以调动。
一百六十一、 [补充]试论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及其方向。
? 必要性
A. 为适应和促进我国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现代化,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刻不容缓。 B. 20世纪80年代依赖,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经历了改革。但仍未形成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不适应。 ? 方向
A.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B. 充分调动国家、集体、个人积极性。 C. 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第五编 社会运行的研究手段
第二十一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
一百六十二、 试述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包括哪些部分?
? 方法论
研究方法的原理、原则的体系,它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社会学研究的价值取向、社会学基本理论范式,以及研究的逻辑体系。 ? 研究方式
可以独立完成某项特定的社会学研究人物的具体形式。包括以下四种: 调查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或结构访谈的方式,直接从取自某个总体的样本那里系统地收集资料的方法。
实验研究
经过精心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实地研究
一种定性的社会研究方式,包括参与观察和个案研究都是重要的实地研究的形式。 文献研究
不直接接触研究对象的研究方式,研究数据和信息的来源主要是二手资料。 ? 具体的研究技术
具体研究工程中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特定手段、技术以及操作过程。
一百六十三、 什么是理论?怎样理解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 理论
以系统和抽象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的某些方面加以概念化,并以一定的逻辑关系将这些概念组成具有内在关联的命题。 ? 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理论与研究是社会学科学知识积累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理论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一般性框架,为具体的研究提供指导;而研究则可以检验理论,同时也可以产生和提炼出新的理论。
理论对经验研究有如下作用:
第一, 理论可以提供特定的研究视角、研究框架,指导研究方向。 第二, 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可以为研究提供特定的范式和概念框架。 第三, 理论可以为研究提供研究的解释。
经验研究对理论来说,则具有呈请概念与规范理论、修正理论或开创理论的主要功能。
一百六十四、 试简述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过程。
研究的一般逻辑过程,也就是研究与理论之间的往复循环过程,它表明了研究过程中从理论到观察或者从观察到理论之间的一般逻辑。可以用华莱士的“科学环”来表示。
正在阅读: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课后习题答案和 - 复习题04-19
福建省龙岩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地理试卷10-25
小学数学日记反其道而行10-29
公园街道统计工作开展实施情况总结报告08-04
语言学 句子功能前景 哥本哈根学派05-11
交通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 图文11-15
2013~2014年合肥市包河区九年级上学期数学期末试卷(答案另附)08-29
SDN带来网络基础设施的虚拟化:马太航05-31
第22课 元朝的统一09-16
5第五讲:单位犯罪疑难问题及司法认定07-26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郑杭生
- 复习题
- 课后
- 社会学
- 习题
- 概论
- 答案
- 2010数据的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
- 卓越绩效参考评分表2016 - 图文
- XXXX建筑节能监理细则
- 光伏指南:山地光伏电站建设要点
- 五年级语文阅读专题3及答案
- MATLAB试题A
- 人教版七下第5课《“和同为一家”》教案
- 电大2018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完整版 - 图文
- SharpDevelop插件系统完全分析
- 廿四山年月日时定局吉凶(择日)
- 楚天杯、黄鹤杯评审办法及申报表
- 再回首往事如烟
- 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表达式求解问题
- 四六级- 2011英语四级考试必备:核心词汇(3)
- 华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基础题库》练习题库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答
-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说课稿
- 荆轲刺秦失败原因浅析
- 浅析王阳明的“致良知”教
- 宣城市地质环境概况
- 法扬司法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