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劳动参与率影响因素研究

更新时间:2023-11-07 12:2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北京交通大学

妇女劳动参与率影响因

素研究

学院:经济管理

姓名:沈娟

课程名称:劳动经济学

任课老师:罗江

妇女劳动参与率影响因素研究

信管0702 沈娟 07243050

摘要: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分析比较了中、日、韩三国的妇女劳动参与率情况,并结合历年数据,得出妇女劳动参与率发展趋势。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劳动力供给模型,分别从制度劳动时间、收入情况、受教育程度、家务劳动时间四个方面探讨了其对妇女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并结合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字:妇女劳动参与率 收入效应 教育 制度劳动时间 家务劳动

一、 引言:

妇女劳动参与率指有工作者和正在寻找工作的女性占女性劳动适龄人口的比例,反映女性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是研究女性劳动力就业状态的重要指标。各国的经济文化不同,女性劳动参与率也不同。如表1所示,2006年女性劳动参与率较2000年有普遍下降趋势,而中国的妇女劳动参与率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表1:15—64岁劳动参与率(%)

世界总计 较发达国家 次发达国家 最不发达国家 中国 日本 韩国 1990 72.6 71.4 73.1 78.7 83.8 68.9 64.4 总计 1995 73.3 72.7 73.4 77.2 85.4 71.8 67.1 2000 73.3 73.2 73.4 76.8 84.9 73.3 68.9 2006 71 71.7 70.2 73 83.8 72.5 63.9 1990 57.4 58.7 56.9 67.6 75.5 52.1 50.2 女性 1995 60.1 64 59 66 80.4 59.2 54.7 2000 60.7 65.4 59.5 65.8 80 61.5 57.8 2006 57.9 63.9 55.9 59.9 75.4 60.6 54.3 资料来源:《2000年世界劳动报告》,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全世界2006年劳动参与率统计》,中国咨讯行(http://www.bjinfobank.com)。

劳动经济学家表示, 劳动参与率的高低并不意味着好坏。从经济学的意义看,较高的劳动参与率有两个重要的含义,一是对不同经济机制而言,意味着该经济机制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其二意味着劳动力供给量的增加。但从社会学意义上看, 妇女劳动参与率的高低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一是表明妇女的社会参与能力, 它成为妇女社会地位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是表明妇女的经济独立状况和对社会的贡献。然而,妇女劳动参与率并非越高越好,高的劳动参与率在说明女性地位提高及对社会贡献增大的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女

2

性较世界其他国家的女性具有更大的压力,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具有更低的效用曲线,同时过高的劳动参与率势必带来更大的失业率。因而研究影响妇女劳动参与率的因素对控制妇女劳动参与率,提高中国女性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传统的劳动供给理论是劳动供给分析中最常用到的一种方法。个人劳动力供给理论认为个人劳动力供给是一种时间使用方式的选择,时间的使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享受愉悦身心的闲暇活动;一种是用于工作。个人是否参与劳动市场,基本上是个人选择分配有限资源在工作或休闲上。工资可视为休闲的机会成本,若预期工资上升,即休闲的相对价格上升,则在实质所得不变下,会减少对休闲的消费,即增加工作时间,此为“替代效应”;但工资提高亦会增加所得,因而增加休闲的消费,而产生“收入效应”。哪个效果大取决于个人对工资所代表购买力的效用,以及对休闲时间直接产生的效用偏爱情形。然而,女性作为特殊的劳动群体,其劳动参与率的影响因素除了市场工资率外,还会受到家庭成员收入、受教育程度、制度劳动时间、家务劳动时间等影响。本文通过模型分别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验证其与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关系。

三、 理论解释及实证分析

3.1 制度劳动时间因素

制度劳动时间是影响劳动参与率变动的重要因素,根据主题均衡理论,预算约束线与个人效用无差异曲线的切点即为个人闲暇与工作的最佳组合点。然而由于制度劳动时间的影响,每个劳动主体并非都能取得主体均衡。如图1所示,

3

图1:劳动时间长度与劳动参与

横轴表示收入,纵轴为可支配的时间,从原点向上计量为闲暇,从H点向原点计量为劳动时间,H-t为制度给定的劳动时间,OY表示家庭已有的收入,U为闲暇—收入偏好的无差异曲线。当工资率为W1,无差异曲线为U2时,b点为主体均衡点,然而,由于制度劳动时间的存在,如果制度劳动时间为t1,则劳动主体不得不将效用曲线降到U1,U1的效用显然低于U2,当U1达不到劳动主体的效用要求时,劳动主体便会退出劳动市场。然而,如果制度劳动时间改为t2,则这些劳动者又会重新回到劳动市场。由图1可以看出,一般,制度劳动时间越少,劳动者效用曲线越高,参加劳动的积极性也越高,从而劳动参与率也会越高。从表2可以看出,韩国的制度劳动时间明显高于中、日两国,其劳动参与率也明显低于中、日两国,与上述结论一致。

表2:2008年部分国家工作时间刚性指数统计 中国 日本 韩国 工作时间刚性指数 20 20 60 资料来源:《全世界2008年企业经营环境排名统计》,中国咨讯行(http://www.bjinfobank.com/)。

3.2 收入效应因素分析

由于女性特殊的社会地位,其劳动参与情况受到家庭其他成员收入情况影响较大。当家庭中其他成员收入较高时,很容易引起女性退出劳动市场,而当家庭其他成员劳动收入并不可观时,女性往往走出家门,参加到社会工作中去,来增加整个家庭的收入。其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

4

图2:收入对劳动参与率的影响

当家庭收入为Ya时,其效用曲线为U,而随着家庭其他成员收入的增加,其预算约束线会随之上升,相应地,其无差异效用曲线也会随之上升,如图中R。一般情况下,两者的变化带来的将是工作时间的减少,闲暇时间的增加,而当制度劳动时间不变时,为了达到相同的效用,劳动者将会期望工资率的提高,即达到图中W2的状态,而由于工资率并不受个人因素影响,劳动者的愿望并不能实现,从而,劳动者很大程度上会退出劳动力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人均GDP连年上升,职工工资也不断升高,从而使得家庭收入不断升高,根据收入效应理论,劳动参与率将下降,与表1中反映的1990年-2006年劳动率参与情况有下降的趋势相一致。

3.3受教育程度因素分析

由于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为工作者和正在寻找工作的女性与女性劳动适龄人口的比例。而又因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计入到劳动力人口,而不计为就业或失业人口,从而受教育程度直接降低了劳动参与率。表3中反映出,从1990年以来女性受教育程度人数越来越多,从而造成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的趋势。

表3:1990-2006高校毕业人数统计

年 份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人数(万人) 女生比例(%)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990 61.4 44.9 1995 80.5 46.5 2000 95.0 47.1 2006 377.5 47.08 3.4 家务劳动因素

家庭及家庭消费的存在,决定着每天从事家务劳动必须耗费一定的时间,尤其对于女性,当有幼儿或老人照顾时,那么主妇如果参与有酬劳动,必须保证在C小时后,还要有t小时的制度劳动时间,这样,劳动力供给曲线就如图3所示,

5

图3:家务劳动对就业选择的影响

制度时间为H-t,且在没有照料幼儿等家务劳动的情况中,W1为最低劳动供给价格,效用曲线为U1。然而,由干存在C小时家务劳动的制约,预算约束线下移,在同样保证t小时制度劳动时间的条件下,主妇的效用曲线将将为U3。主妇在就业选择时,效用的得失就应与d点的组合进行比较。显然,U3的效用水平远远低于U1,甚至低于不参加工作时的效用曲线U2,所以,家庭主妇不会选择就业。既然C小时家务劳动是给定的条件,那么可以看到U2穿过d、f两点,此时的最低供给价格是W2。显然,这时的最低劳动供给价格比没有C小时制约的条件下要高。但是工资率并不具有主观随意性.即使是同样的工资率,妻子也无法选择就业。从存在既定的家务劳动时间的条件出发,家务劳动的存在对劳动参与产生负向影响

四、 小结

妇女劳动参与率要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这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观点。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妇女劳动参与率明显偏高。因而结合影响妇女劳动参与率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对保障妇女权利、提高妇女生活质量、缓解就业压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袁伦渠等.劳动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 赵道静. 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明显偏高[J]. 南方人口,2005,(1):57-58.

[3] 林原,林玳玳. 经济转型期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灰色关联分析[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6(1):46-50

[4] 周庆行,孙慧君. 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变化趋势及效应分析[J]. 经济经纬,2006,(1):

6

65-67

[5] 孙强,王莉. 关于降低妇女劳动参与率的思考[J]. 科技创业月刊,2007,20(6):110-112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37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