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5单元学案(打包25套) 岳麓版2

更新时间:2024-05-26 12:38:01 阅读量:1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1.重点:古代中国中原人口南迁的三次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高潮及其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和影响。 2.难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特征和影响。

教材整理1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划分的依据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2.各经济区的基本特征 地区 项目 分布 山东、山西地区 以河南崤山分界,以东为山东,以西为山西 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 是传统农业区,经济实地位 力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3.特点 从战国到东汉, 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教材整理2 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1.原因:天灾人祸不断。 2.表现

江南地区 主要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 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经济实力有限 气候寒冷,土地贫瘠 龙门碣石以北 山东、山西以北的广大地区 特点

[深度点拨] 我国古今人口迁移的不同原因

(1)古代:北方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导致中原人口南迁;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吸引北方人口南迁。

(2)现在:主要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国土开发和东南地区相对发达的工业需要大量劳动力;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也需要迁移大量人口。

教材整理3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1)主观因素:中原人口的南迁,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社会环境: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3)自然条件: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经过

(1)江南经济初步开发

①时间:孙吴、东晋、南朝时。

②表现: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在南方出现了像建康(今南京)这样的大城市。

(2)南方逐渐超过北方 ①时间:中唐以后。

②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都会都逐渐超过了北方;扬州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3)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①时间:南宋时期。

②表现:宋都南迁后,更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 3.影响

(1)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2)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13[课中思考题],思考:这两则史料记录了江南地区经济怎样的变化?

【提示】 这个思考题和教材内容是直接相关的。《史记》中的这则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江南的经济发展还相当落后,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单,生产效率也很低,只能勉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而《宋书》中的这则材料则反映出宋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已经相当繁荣,人烟稠密,生产力水平已经有长足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一个郡一年的粮食产量可以满足好几个郡几年的需求。

[深度点拨]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实质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是整个历史演进的结果,是多种力量和因素造成的。经济重心转移问题的实质就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动态演变。中国古代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动态演变一直存在。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特点,全国划分为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其中,山东和山西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 2.从魏晋至两宋之际,北方人口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南迁,推动了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3.两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确立,中国古 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完成。

探究点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 史 料 解 读 史料一 (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 ——《宋书》 由“无风尘之警”“民勤本业”等信息,可得出社会安定和人民勤劳。

史料二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根据“仰给”“高过”等 北宋时南方粮食的亩产量高过北方,有“吴、越、闵、关键词,认识南方经济的蜀,其一亩所出,视他州辄数倍”的说法。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发展。 史料三 入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孔了。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根据史料关键信息“不论优势明显,北宋后期不得不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南北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方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均衡。 ——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提示】 南方环境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史料二中的信息说明了什么?

【提示】 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3)根据史料三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提示】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重心随之南移,自宋代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

【史论拓展】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和影响 (1)特征

①南移趋势在国家分裂或战乱时期表现尤为突出。

②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代表了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③经济重心的南移受政治重心逐渐南移的影响。 ④南移方向是由北向南,由内地向东南沿海。 ⑤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较长的过程,影响深远。 (2)影响

①经济格局: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②文化重心:教育文化中心南移,南方教育不断发展。

③交通贸易: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沿海城市海上交通和运输的发展。 ④人口分布: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方的面孔”进行回答。

⑤民族关系:使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有利于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⑥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江苏 唐 15 7 宋 16 8 明 2 17 清 1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解题模板】 抓关键 分析表格中两地数据变化的原因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A项错误;排易误 中原地区经济状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D项错误 由表格分析,在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中,河南的状元人数多于江苏,而到了明验结论 清时期,江苏科举考试的状元人数远多于河南,以上信息表明随着南宋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兴盛,B项正确 【答案】 B

1.中国古代经济由于自然条件、政治重心的变迁、生产技术水平的差异呈现出了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这一特点在什么时期就已经呈现出来( )

A.从战国到东汉 C.从安史之乱到靖康之变

B.从东汉到隋唐 D.从唐代到明清

【解析】 中国古代经济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早在战国到东汉时期就已经呈现出来。

【答案】 A

2.“北来在此安家,远行从此启程,八闽百越赣州推本……”这是对闽粤赣边区客家文化的概述,具有人口迁移特色的客家文化的奠基时期应为( )

A.两晋之际 C.中唐以后

B.秦汉时期 D.两宋之际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客家文化与人口迁移关系密切,因此,这一特色的形成应开始于第一次人口迁移时期。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两晋之际。

【答案】 A

3.我国古代因为各种因素出现了多次的人口流动,其主要趋势是( )

【导学号:72040012】

A.由内地流向边疆 C.由北方流向南方

B.由边疆流向内地 D.由南方流向北方

【解析】 我国历史上人口流动的主要类型有: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迁移、北方人民南迁、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华人外流、外族内迁等五种方式,但主要趋势应该综合考虑中国古代三次人口南迁的主要史实进行分析。

【答案】 C

4.“天下之盛,扬为首”,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这表明( )

A.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扬州地理位置优越 C.扬州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解析】 唐初,长安、洛阳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到了唐朝后期,扬州经济地位超过长安与洛阳,这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

【答案】 A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72040013】

材料一 关中之民,好稼穑……农桑衣食之本甚备。

——《汉书》

漕转关东粟以维中都官。(注释:西汉中央政府每年要从山东运大量粮食到京师,支付官吏的俸禄和供应官奴的口粮。)

——《史记》

材料二

图一 第三次南迁高潮 图二 南宋杭州北关夜市

(1)材料一反映了黄河流域经济处于什么地位?此地位在何时失去? (2)材料二两幅图反映了什么信息?

【解析】 第(1)问,考查经济重心的转移。第(2)问,考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答案】 (1)处于经济重心地位。南宋。

(2)靖康之变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宋都南迁后,更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

a.学生通过探究南昌起义的原因、了解南昌起义的概况,正确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增强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b.学生通过第二节目土地革命(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内容的学习,正确理解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增强比较分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观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c.学生通过了解红军长征的概况,正确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增强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a.学生通过分组课前搜集资料,课堂展示搜集成果,锻炼查阅、运用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b.学生通过课堂问题的探究,学会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的方法。c.学生通过课堂历史情景的熏陶与引导,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学生通过中共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发动南昌起义、总结城市中心论的失败教训,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学习,培养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b.学生通过红军长征概况的学习,感悟长征精神,培养革命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创新胆略,加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的意识,从而突出体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这一素质教育新理念!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南昌起义;红军的长征。.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三、教学过程:导入:背景音乐《四渡赤水出奇兵》【师】同学们,刚刚大家欣赏了一曲红歌《四渡赤水出奇兵》。这歌曲描绘的是中国红军长征的情况——地球上的红飘带。今天,老师也将带领大家走一段红色之旅。今天我们的红色之旅从江西南昌说起。这段历史讲述的是1927-193年间的历史。国共双方的十年对峙,是两个政党的对峙,是两支军队的对峙,是两块地区的对峙,是两个政府的对峙,更是两个阶级的对峙,【师】让我们走进江西南昌“军旗升起的地方”。

——互动:同学甲展讲预习案()南昌起义。【师】探究一:贺龙《回忆八一南昌起义》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武装起来给以蒋介石为首的投降帝国主义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以有力反击,高举起中国革命斗争鲜明的军帜,坚决进行武装斗争。——分析、“叛变”:国民党192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启示:【师】史料:南昌起义之后,军队往哪里去的问题,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南昌起义的军队没有与湘、赣的农民运动相结合,而南下向广东进发……南昌起义的部队大部分遭受损失。因而南昌起义的部队大部分遭受损失,仅留了一部分力量与毛主席所领导的秋收起义的工农武装在井冈山会师,才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师】下面我们进入第二站:江西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讲述这段历史,我们要从一次会议和一场起义说起。这就是192年的“八七会议”和秋收起义。——互动学生展讲:秋收起义和八七会议。【师】八七会议给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思想混乱是指陈独秀犯了右倾错误,组织涣散是指大革命的失败,给中国共产党造成了巨大损失,组织涣散,破坏殆尽。秋收起义时中国共产党选择进攻中心城市。执着于城市,这是非常自然地。【师】材料:执著于城市,在那个时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只有一个榜样。那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而俄国革命正是从城市开始的,并且在城市首先成功。然而仿效俄国人成功的经验并没有在中国取得成功。——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探究二、材料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正确的。——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材料三: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师】毛泽东分析当时的形势,带领队伍到达了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2r7.html

微信扫码分享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5单元学案(打包25套) 岳麓版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范文搜索
下载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