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宁德》读后感1

更新时间:2023-08-23 04:07:01 阅读量: 心得体会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篇:《习近平宁德》读后感1

《习近平在宁德》读后感 1 1

上世纪 80 年代末期,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正好十年,然而处于沿海地区的闽东宁德却是“交通闭塞,信息短缺,小农经济的一统天下”。宁德是福建沿海一个欠发达地区,是当时全国 18 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全地区 9 个县就有 6 个是贫困县,经济总量排全省最末,人们说起闽东,便是五个字“老、少、边、岛、贫”。

1988 年 6 月,刚满 35 岁的习近平同志任宁德地委书记,他以深入调研起步,提出“弱鸟先飞”理念,倡导“滴水穿石”精神,带领闽东干部群众踏实稳步摆脱贫困。《习近平在宁德》这本书便是继《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习近平在正定》之后,同样以讲述者口述记录的形式,再现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的成长历程。

这本书共 19 篇采访实录,采访对象有他上一任地委书记,也有接续他任地委书记的,有秘书长、办公厅主任等办公室人员,有当时的地委、行署班子成员,还有辖区内的县委书记、企业负责人、新闻媒体工作者,等等。他们从不同角度回忆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的工作生活经历,生动讲述了三进下党、“四下基层”、搞“经济大合唱”、颁布“公务接待 12 条”、整治干部违规私建住宅等攻坚克难的故事,再现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的奋斗历程、实践探索,充

分展现了习近平同志立足长远的战略思维、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亲民、爱民、为民的真挚情怀。他们都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再现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地区近 2 年的工作生活画面,让我们可以穿越时空去感受习近平同志从政生涯的宁德篇章,去探寻他治国理政思想的理念萌发、理论雏形和实践源头。

记忆深刻的是,习近平 1988 年 6 月来宁德上任,7 月初至 8 月初,深入闽东 9 个县调研,还去了周边相对发达的温州、苍南、乐清等地,摸清家底、找出穷根、寻求办法,回来之后便写下了《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在这篇文章中,将贫困的闽东比喻成一只“弱鸟”,探索闽东这只“弱鸟”可否先飞,如何先飞。同时他也给出了答案,要想先飞必须要有“先飞”意识,改变“等靠要”的思想,要学会“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要有飞洋过海的艺术,闽东硬件不行可以在软件上多下功夫;要丰满羽翼,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有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针对闽东实际,他指出关键在于农业、工业这两个轮子怎么转;最后虽是弱鸟,但要立下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作为地委书记,他坚定对闽东的发展信心,相信通过不

懈努力可以创造“弱鸟”在许多领域先飞的奇迹。实践证明,闽东这只“弱鸟”确实可以飞得高、飞得快。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身处新时代发展的大好机遇,我国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发展,虽然现在的工作环境和以前大不相同,但是 30 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在宁德的工作方法仍然适用,他当时的战略思维、全局思维、风险思维等在实践中经受检验,愈发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当下我们做好各项工作仍有很多启示,尤其是“弱鸟先飞”的精神!

第二篇:学习《习近平在宁德》

学习《习近平在宁德》

党员:吴小燕

宁德,是习近平总书记“魂牵梦绕”的地方,从写下《摆脱贫困》再到视频连线赤溪村,无论是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还是在中央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始终日夜牵挂着广大宁德人民。因此,今日也请各位看官跟随“学习大军”的脚步,一同回顾习近平在宁德留下的足迹,一块感受他那深沉的“宁德情节”,一起追寻他那颗永恒不变的初心……

“你当官不要想发财,发财不要在这里当官”——反腐工作是头等大事。在面对宁德当地党政干部盖私房成风,群众的意见日益加剧,习近平果断把清房问题作为惩治干部腐败的突破口来严肃处理。据《闽东报》报道,1989年1到9月,习近平查处了441人,涉及2000多名官员。在近三百万的群众与2000多名干部之间,习近平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前者。正如他在后来的宁德地委工作会议上所说的:“这里有一个谁得罪谁的问题,你违纪违法占地盖房,为一己之私破坏了党的权威和形象,是你得罪了党,得罪了人民,得罪了党纪国法,而不是代表了党和人民利益查处你的干部得罪了你。”习近平的这番话是在告诫广大党员干部切莫忘记了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既能赋予你权力也能收回权力。因此,在利益诱惑的当头要有着“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觉悟,牢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的道理,在诱惑面前旋紧导致腐败的阀门。不仅如此,习近平还重点查办了福鼎县林增团、宁德地区侨联副主席郑锡煊等腐败大案要案,他壮士扼腕般的反腐决心和雷厉风行的工作风格在宁德掀起了一阵强劲的反腐清风,让不少“侥幸份子”夹起了尾巴。从地方到中央工作的数十年,习近平一直坚持把反腐工作放在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头等位置,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施行“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倡导树立“四种意识”,狠刹“四风”,推出《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等多个党内法规,严打周永康、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一个个彪形“老虎”。正如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所强调的:“我们要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让腐败分子在党内没有任何藏身之地!”正是因为习近平二十多年来身体力行的反腐决心与毅力,才换来了如今党内政治生态一片风清气正,让老百姓看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希望,让所有心怀正义的党员干部拾回对党的信心。

“我们干部不要去伤害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是永恒的主题。当被问到“清房问题后被处理的干部还恨你吗?”习近平如此回答道:“对我没意见,而且我走的时候也还是难分难舍的,因为我觉得他们觉得我,确实不是为了自己,我跟他们无冤无仇的,我就是在那儿讲一个公道,我们干部不要去伤害人民的利益。”“人民”二字是习近平提起次数最多、频率最密、场合最广的词。“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道理无需赘言。习近平简单质朴的话语流露出的是他对人民的一往情深。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始终坚守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了让工作更加贴近群众,他强调:“下基层要少搞‘锦上添花’,多搞‘雪中送炭’,不要‘一窝蜂’似地涌到工作基础好的‘热门’地方去凑热闹,而要多跑‘冷门’,到问题多、困难大、条件苦的地方和群众中去送温暖、办实事。”他提出倡导实施“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在宁德、福建传承发扬,成为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和干部成长的有效途径。不仅如此,他还带领千余名地直机关干部,前往宁德南漈山下参加义务劳动,为人民群众修缮水渠。两度深入九都乡看望九仙村畲族群众,走访慰问受灾群众。寿宁县下党乡发生灾情,在交通等各方面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他坚持实地察看灾情,亲自慰问灾民。劳动不忘本,爱民成为习近平的良好习惯……正如习近平在不同场合所强调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对于人民,习近平总有使不完的劲,诉不尽的情。也正是如此深情,感动了每一位宁德人民。同时广大宁德百姓也始终期盼着习近平能够“常回家看看”。

“弱鸟如何先飞”——脱贫攻坚是不变的主线。回顾当时的宁德,全区9个县有6个是国定贫困县,被确定为全国十八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也是中国沿海唯一的贫困地区。习近平到任不到3个月时间,就走遍了9个县,后来又跑了绝大部分乡镇。在习近平思想中,摆脱贫困是他对宁德最强烈的期望。他写下《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用“弱鸟先飞”来强调贫困的闽东要有“先飞”的意识,要有“飞洋过海的艺术”。这样才可达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不仅如此,习近平在宁德的各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三进三出”下党乡,只为看到更多问题和困难,同时提出“下党的发展,主要抓‘做’功,而不是‘唱’功。”为了改善部分少数民族的生活居住问题,他积极推动畲民下山、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的移民搬迁工程;他来到“闽东延安”福安市柏柱洋,嘱咐当地镇村干部:“老区革命精神是脱贫致富的强大精神支柱,我们要大力弘扬这种精神,让老区人民尽快走上致富路。”在调任福州市委书记前夕,他与宁德地委继任书记陈增光冒雨在福安坦洋等村交接,轻装简行,清茶一杯,便饭一餐,讨论如何巩固脱贫成果,留下了“一杯清茶话交接”的佳话……在习近平离开宁德时,全区大多数的贫困户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脱贫攻坚一直是习近平高度重视的工作,从扶贫开发到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再到今年两会上习近平强调的“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我们看到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的脱贫力度、决心和信心。也正因如此,现在的中国才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接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习近平在宁德所做的一切,正是“心无百姓莫为官”的最佳写照。也正是因为习近平的夙夜在公,才换来了宁德现在的稳健发展。

第三篇:《习近平在宁德》读后感

《习近平在宁德》读后感

《习近平在宁德》记载了习近平总书记自1988年6月至1990年4月担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工作经历。两年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为民办实事摆在首位,访贫问苦,关心少数民族群众,以务实的精神为当地百姓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民心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宁德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习近平在宁德》字字句句都记录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德人民的深情厚意,同时也记录着习近平总书记求真务实、勤政为民的领导作风。

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1988年7月初到8月初,刚到宁德的头一个多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把宁德的9个县全部都走遍了,同时也走进了宁德的3个贫困乡,并帮助乡亲们一一解决实际问题。其中“三进下党乡”就是一段很艰苦的经历:从宁德地委到下党,要换几种走法,先是乘汽车到寿宁县城,后乘军用吉普到岔头坂,然后沿着山路还要走2个多小时方可到达。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进到下党乡,帮助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基本住宿、通水、通电、通路等问题。

从习近平总书记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关心群众疾苦,勤政为民的情怀。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们要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特别是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学习《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另一方面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多深入扶贫第一线扎实推进扶贫工作,即一是要推动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走向抓得更严更紧更硬;二是要将专项治理与中央第二巡视组对广西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与中央通报突出问题和共性问题整改工作紧密结合、举一反三;三是要扎实开展扶贫领域 “抓系统、系统抓”专项整治及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为民造福,改变落后面貌。当时的宁德,是位于福建省沿海的一个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排在全省最末,俗称“闽东老九”。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把工作重心放在改善宁德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水平上,下决心带领闽东百姓摆脱贫困,并实施多项民心工程,其中最为著名的工程有两项:一是造福工程,即把分散居住在山上的群众搬迁下来,集中安置到有水有电,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地方。这样的异地搬迁,在当时被列为全省为民办实事项目,成为福建省的一个品牌。搬迁群众过上好日子,还写着这样的对联:“造就一方新天地,福到农家感党恩!”二是安居工程,即把长年生活在船上的船民搬到岸上居住,并妥善做好上岸工作,并在同一时期习近平总书记还把贫困户住了几代人的茅草房全部改造成砖房。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他们从心眼里感谢并发自肺腑地敬佩习近平总书记。

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倡导,其实他所倡导的就是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部敢于担当作为,既是政治品格也是从政本分。作为纪检监察人,我们要有担当的胆识,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要有担当的办法:事前调研论证,听取意见,协调各方,形成共识;事中拿出办法,画出路径,及时拍板作出决定;事后认真推进,及时跟踪,加强督查,取得实效。要有担当的良好心态:面对问题和挑战必须做到,不以事小而不为,不以事杂而乱为,不以事急而盲为,不以事难而怕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改革中增强顾全大局的定力、谋事创业的脑力、走基层察民情的脚力,在关键时刻和危急关头才能豁得出去、顶得上去、经得住考验。

工作交接,共同面向基层。199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调任福州市委书记,宁德地委书记由陈增光接任,5月4日交接班,习近平总书记把交接班地点定在基层:第一个点在习近平总书记挂钩的企业――福安县赛岐铁合金厂,是当时闽东一个比较重要的支柱企业;第二个点在福安县坂中畲族乡政府;第三个点在福安县城;第四个点在坦洋村,这仅一天就跑了四个点;5月5日,第五个点在寿宁县。交接中,习近平总书记听汇报、谈交情、话离别,大家心情都特别激动,这样的交接,既能把工作有效地传递,又能很好拉近与干部群众的距离。就这样的交接,陈增光同志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亲力亲为,是践行“四下基层”理念(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的典范,表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他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政治嘱托,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干部群众的牵挂。

“四下基层”这个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接待来访群众之时形成的,就现在看来依然很是实用。就纪检监察人来说,我们要做好日常的监督、执纪、问责工作,也要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在查找案件的来源上,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倾听群众的呼声,走好群众路线;在案件的核查上,要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整治群众身边的作风和腐败问题案件;在案件的质量上,要加强纪检监察队伍作风建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铁必须自身硬”的要求,强化政治担当,抓好业务培训,抓实作风建设,一件一件地抓好各项工作落实,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铁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习近平用典读后感

《习近平用典》读后感

近日,我认真阅读学习了《习近平用典》一书,它是一本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看后让人充满正能量,充满激情动力,提升精气神的书,书中以独具匠心的引用,传承了经典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哲理、智慧启迪。全书共306页,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从孔夫子到毛泽东,分敬民、为政、修身、任贤、天下、法治等13个篇章,应用古典诗词135处,通过习总书记的运用,让原本在古诗词中的语句在当下依法治国、一带一路、和平共处等形势下变活了,也让我通过学习阅读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有了些许领悟:

比如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似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这句诗,作者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民之患视为腹心疾,让我感到员工的困难和疑惑没有小事。作为公交的基层管理人员(干部)要认真倾听员工的心声,认真对待员工的每一件“小事”,能解决的要极力解决,特别是一些因为家庭生活与工作发生矛盾时,工作有后顾之忧时,作为基层管理人员应当极力解决,并且应当主动出击,坚持三必谈三必访,发现员工有困难及时送上温暖和慰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此时,我又想到习总书记经常说的“心无百姓莫为官”,员工为企业搞好经济建设奉献自己,作为企业的基层管理人员就要为员工办实事、谋福利、解难题,把员工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只有人心稳定了,才能队伍稳定,才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多财富。

正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管理人员有没有树正气、做表率,从有无规范穿着工作服这一小事就能明显看出,一件只要主观努力就能做好的事情都未能执行到位的话,可想而知要一线员工能规范又从何而来?我们应当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才能使员工有学习的榜样,才能做到“不令而行”。无论是工作作风还是生活作风,都应当经得起考验,都应当受得起监督,都应当承得起推敲。一身正气,不为利欲所动,日清,日慎,日勤,处事公平公正公开,威望诚信自然就存。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要杜绝员工的“小意思”,杜绝员工的请客吃饭,消除“想腐败”的思想隐患,防微杜渐,清正廉洁。同时在工作中也一样,要时常检查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隐患,对于隐患一定要下手快、准、狠,不可犹豫,不可侥幸,方能确保安全。

又如“取法于其上,仅为其中;取法于其中,故为其下”,教育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这样情况下取得的有可能是“成果”,如若“取法其下”,那也只能是“后果”了。确定了什么样的标准,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结果。正如我们的公交管理工作中,对于上级布置的任务要完全的不折不扣的去执行好;对于管理上的工作要按照规范的、标准的、闭环的做好检查和记录;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尽可能地放大了看,就怕问题看得不够深,解决得不够彻底,问题还继续存在。如果标准低了,要求低了,自然就一泻千里,什么事都干不好,什么事都干不到位。对于“上”“中”“下”的理解,我还感悟为人的品性、道德、修身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的高低,我们应当向周围的上级领导、同事以及员工们学习“上”处,要使出勇创先进、赶超标杆的那股子劲,以“较高的标准是一种动力”来做好工作。

再如“吾日三省吾身”是曾子对为朋友谋事、与朋友交、学习方面的感慨,结合我们的生活、工作,实则就是要经常对自己进行自我批评,自我反省。从做人是否诚信、为人是否清廉、学习是否端正、作风是否正派、工作是否实在等方面对自己进行自查,不时地“回头看”,差距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并加以改正。今天计划的工作有没做好?今天哪件事情做得不够好?怎么做可以更好?要无时不刻地提醒自己、敲打自己,反省自己。要以他人为镜,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学习他人榜样,查找自身短板, 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有力量。

《习近平用典》一书内容丰富,引用经典甚多,我们学习后关键还在于结合知识点运用到生活工作、做人做事上,在政治立场上更加坚定,在思想境界上更加豁达,在立德修身上更加廉洁。我们要清正廉洁,大公无私,谨记“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的道理;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作为公交的管理者,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提高执行力,开拓创,新积极投入,做一个“能想事”“会干事”“能成事”的好员工、优秀管理者。

三分公司

赵爱芳

2017年8月2日

第五篇:习近平用典读后感

读《习近平用典》有感

| 卢小铭:从内心涵养一泓清泉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防身治病的武器之一是勤于学习。《习近平用典》这一吸允着中华民族无比深厚文化底蕴的精神瑰宝,有着语录所缺乏的隽永深意,有着训诫所不易及的亲切醒豁,对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特别是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具有强大的呼应与促进作用。

近来,手捧此饱含丰富精神钙质之典籍,犹如进行了一场盛大的"洗澡、观镜、治病"精神之旅。书中"宁静"、"抱朴"、"笃行"、"明辨"的朴实智慧给予了我无穷的力量,提示着我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注重从内心深处涵养一泓清泉,滋养一股浩然之气,把理想信念植根血脉、融入灵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刻保持定力、潜心履职尽责,坚定不移地把农行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涵养一泓心灵上的清泉,应遵循"宁静致远"."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静"的反面是躁动,"安"的反面是焦虑,"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浮躁对人对事的祸害深远。在赣州分行近期召开的典型案例轮回警示教育活动中,"迷途人"的忏悔犹言在耳,浮躁把原本的"宁静"与"明志"打破,引人误入歧途,甚至带向无可挽回的深渊。而如何才能够镇静不躁呢?欲力戒浮躁,唯志向坚定。只有树立志向,着眼长远,才能不被眼前一时利益所干扰,进而宁静修炼,积蓄力量,一旦时机成熟,便可以轰轰烈烈干出一番大事业,此也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应有之义。

涵养一泓品质上的清泉,应遵循"抱朴守拙".

"朴、拙",指事物的自然状态。要想品质不被侵蚀,就要保持朴实自然,这意味着我们一要做欲望上的克己者,二要做品质上的朴实者。"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一个人欲望太强,在市场浪潮带来的消费主义面前,在经济繁荣带来的物质诱惑面前,势必会迷失心智。这在防控道德风险上的警示意义更加重大而深刻,作为金融从业者的我们更要时刻警醒自身,在诱惑面前更要做到百毒不侵,在欲望面前更要做到金刚不坏。另一方面,伴随阅历世事加深,人的城府也将越深,处世愈发圆滑,最后很可能带来的是身心俱疲。书中告诫我们不如保持朴实的本性,回归本真,拥抱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

涵养一泓行事上的清泉,应遵循"躬身笃行"."笃"为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政之要,贵在执行".任何一个宏图大志都需要支点与落脚点,那就是执行。坚定不移的执行力是领导干部能力的"关键之钥".爬坡迈坎、攻坚克难,最是考验领导干部的执行力。今年以来,赣州分行突出强化领导班子执行力建设,要求无论是机关部室还是一级支行、营业网点的领导干部,把完成上级行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作为应尽的义务和工作的底线,心思用在干事业上、精力投到抓落实中,主动自觉执行,此举充分体现了"笃行"对于业务拓展与经营管理的重要性。我们需要苦干实干,不搞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短期行为,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使本单位、本条线的工作经得起检验。

涵养一泓处世上的清泉,应遵循"慎思明辨"."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忠言逆耳,良药苦口。人在修身处世时,要注重辨别是非,从他人的建议中发现自己的缺点,认识自己的短处,日日扫除心灵之杂草,时时修炼道德之境界。作为团队指挥员的领导干部,更要是一名优秀的倾听者,要做到善于倾听、乐于倾听,搭建各类有效平台倾听特别是来自基层一线的声音,让他人有益的批评或建议成为另一道"防火墙"、另一种"紧箍咒"、另一条"高压线",努力做到慎独、慎思、慎微。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诚然,从内心永远涵养并保持一泓清泉并不是易事,需要更强的意志品质、更高的精神境界支撑。对于普通员工,需要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及良好的道德品质;而对于领导干部,需要始终以更高的标准、更严格的要求,永远心怀坚定意志,静心思考,冷静处世,坚持底线思维,加强内心自律,固守那内心的一方净土,最终用砥砺意志不断推动我们农行伟大恒业稳健行远。

注:此文荣获农行江西省分行领导干部读书心得征文三季度一等奖

农行江西赣州分行卢小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20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