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五年级教学案例五年级

更新时间:2023-12-16 07:0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品德与社会》五年级教学案例

圆明园在哭泣

教材分析:

“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令人心痛如焚、不堪回首的一幕,教科书在向学生介绍中国近代史时就以这一不能遗忘的重大历史事件来展开,让学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整课的设计旨在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并向林则徐和邓世昌等民族英雄学习,热爱自己的祖国。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先介绍了圆明园焚烧前的辉煌,再展示了圆明园焚毁后截然不同的景象,以激起学生对侵略者无比愤慨的感情;第二层“小调查”让学生通过调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第三层“辩论会”就“圆明园该不该重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情感释放的空间。

第二部分是“屈辱史”。教材中列举的六个不平等条约充分展示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旨在告诫学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第三部分可让学生通过观看电影等方式了解两位民族英雄――林则徐和邓世昌,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无比崇敬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过程,知道近代以来世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激发对文化遗产毁灭及流失的惋惜之情,对侵略者的愤慨之情,对腐败清政府的痛惜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初步培养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带给中国的屈辱。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难点: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蹂躏中国的愤慨之情,树立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的爱国信念。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不平等条约的资料。

教师:相关课件,记号笔若干支,清朝疆域图若干张。 教学过程预设:

(一)定格图片,引发思考 1、了解圆明园的地理位置。

2、出示图片、文字,学生质疑:圆明园因何哭泣…… (二)多维对话,惊叹辉煌

1、学生看书,了解圆明园原有的面貌。 2、感受圆明园的面积大、景色美、珍宝多。 3、学生交流心中的感叹。

4、出示图片、文字,追问:圆明园因何哭泣? (三)走进历史,直面毁灭

1、播放录像《火烧圆明园》,思考:这把大火烧毁了什么? 2、阅读关于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资料,交流感受。 3、谴责英法联军:此时,你想对这英法联军说些什么? 4、出示图片、文字,追问:圆明园因何哭泣? (四)研究资料,体验屈辱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不平等条约的资料。 2、出示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感受不平等之处:

(1)赔款金额多:加一加,算一算,并与当时清朝政府的财政总收入进行对比。

(2)割地面积大:四人小组合作,在清朝疆域图上画出被帝国主义列强割占的领土。

3、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平等条约? 4、出示图片、文字,追问:圆明园因何哭泣? (五)聆听哭泣,深悟文理

1、总结反问,领悟“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齐读诗歌,升华情感。

教学设计说明:

一、突出品德教育的主线

品德与社会虽然是一门综合课程,但品德教育仍然是它的重头戏,是学科的基本属性。我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偏离品德教育这条主线,把它上成地理课、历史课、社会常识课。本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调,并围绕这个基调展开教学,让学生对圆明园被抢劫、焚烧前后的情况进行了解,初知圆明园成为一片废墟的原因,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并牢记国耻,奋发图强。 二、有机融合历史知识教学

本课教学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融入了历史知识的教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搜索与整理资料,再加以巧妙梳理,对“圆明园被洗劫、焚毁”的时间、过程、结果及发生原因作了较为具体的介绍与分析,将历史知识与品德教育融合起来,体现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1h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