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中水平考试政治复习资料

更新时间:2024-05-27 08: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2年高中水平考试政治复习资料(新编稿)

2012年高中政治水平考试教材部分总共123个考点,另外加年度间重大时事政治。考试内容的能力层级由低到高分为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综合运用四个层级。该资料按模块进行知识整合。每模块包括考点要求、考点内容、训练过关和模块检测。

必修1《经济生活》

《经济生活》共有38个考点,分为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换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明确考点要求】 考 点 标 题 1、货币的本质 2、货币的基本职能 3、纸币 4、信用工具 5、外汇 6、供求影响价格 7、价值决定价格 8、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9、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0、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经济发展 物价水平 其他因素 11、消费结构 12、消费心理面面观 13、做理智的消费者 【理解考点内容】 1.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是一种商品,但又与其他商品不同,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并且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2.货币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职能就是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作流通手段。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货币除了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外,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3.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多,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少,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商品价格总额

用公式表示: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 货币流通次数

恩格尔系数 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求异心理 量入为出 理性消费 绿色消费 艰苦奋斗 简单运用 理解 识记 简单运用 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综合运用 基 本 要 点 商品的基本属性 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纸币的概念 货币的发行公式 信用卡、支票、汇票 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能力层级 理解 理解 理解 识记 理解 简单运用 简单运用 生活:通过价格对需求量的影响实现。生产:调节 简单运用

4.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等

结算就是核算在一定时期的各项经济收支往来情况。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账结算。 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等。 5.汇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6.供求影响价格:供求影响价格。当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当供过于求时,价格下跌。(主要原因)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

7.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决定价格。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根本原因)其他因素:如纸币发行量、国家政策等。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8。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比较大。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与其替代品价格变动成正相关、正向变化。与其互补品的价格变动成负相关、反向变化。 9、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10.影响消费因素:根本因素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其他因素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购买方式等。

11.消费结构: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经济指标。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12.消费心理面面观: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往往不同,使消费带有复杂性。主要表现为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求异心理等。

13.做理智的消费者:要坚持量人为出,适度消费;要坚持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坚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明确考点要求】 考 点 标 题 14、生产与消费 15、大力发展生产力 16、以公有制为主体 基 本 要 点 生产决定消费 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为什么发展 怎样发展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17、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18、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19、劳动和就业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司概念 公司成功的因素 就业的形势 解决就业的意义和途径 A→D 简单运用 简单运用 识记 识记 理解 理解 能力层级 D→C 理解 理解 20、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有哪些权利 怎样维护 21、储蓄存款 22、我国的商业银行 23、股票、债券、商业保概念 种类 基本情况 三大业务 概念 理财要注意的问题

险 【理解考点内容】

14.生产与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②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15.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必要性: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 ②重要性: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

③措施: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不动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 16.公有制为主体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17、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因: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意义: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8.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①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②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19.劳动和就业

①我国就业形势严峻: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②解决就业的途径: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经济,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促进就业;劳动者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20.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①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②依法维护劳动者意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③怎样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国家:加强有关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健全劳动合同制度;规范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用人单位:自觉增强法制意识和道德素质,自觉遵守劳动法,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劳动者应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这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这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

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21.储蓄存款:储蓄存款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我国的储蓄主要有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22.我国的商业银行

我国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有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等。银行业务:存款,贷款和结算等业务。 23.股票、债券、商业保险

股票: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高收益、高风险同在);债券:债务凭证,到期还本付息。(政府、金融和公司债券);商业保险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包括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明确考点要求】 考 点 标 题 23、按劳分配为主体 2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5、收入公平的重要体现 基 本 要 点 在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按劳动成果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内涵 意义 举措 能力层级 理解 简单运用 B→C C→B 综合运用 识记 识记 理解 26、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分配制度 两个比重 国家调节 奉献 27、财政及其作用 28、财政收入与支出 29、税收及其种类 30、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理解考点内容】

概念 人民生活 资源配置 经济发展 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内容 五大类 增值税 所得税 依法纳税必要性 违反税法行为 正确对待纳税。 23. 按劳分配为主: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除按劳分配以外,我国还存在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资本、技术、管理、土地、劳动力)等分配方式。

②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③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多层次性,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在分配上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5.收入公平的重要体现

①收入分配的公平的内涵: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②意义: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

谐。

③实现社会公平的保障和举措: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26.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② 保证提高两个比重。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④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27.财政及其重要作用

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作用;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调节供需基本平衡)。

28.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收入的来源:可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财政支出的类别: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29.税收及其种类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其特征是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我国税收的种类: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和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目前在我国,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30.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①公民依法纳税的必要性:①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②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③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④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②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③怎样对待税收:公民要依法纳税、自觉纳税、诚信纳税;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明确考点要求】 考 点 标 题 31、市场配置资源 基 本 要 点 概念 优点和弊病 运行机制 能力层级 综合运用 理解 综合运用 简单运用 理解 理解 识记 简单运用 3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基本标志 根本目标 宏观调控 33、加强宏观调控 34、贯彻科学发展观 35、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6、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37、经济全球化影响 38、提高开放性经济型水平 概念 必要性 目标 手段 科学发展观内涵 又好又快发展5点要求 概念 影响 态度 对外开放 坚持原则 互利共赢

【理解考点内容】

31.市场资源配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必要性:是由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和人的需求的无限性这一矛盾决定的。

优点:①市场能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市场调节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弱点和弊病。 市场配置资源的具体运行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

3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何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以共同富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33.加强宏观调控

①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存在调不动和不能调),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能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②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③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34.贯彻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5.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协调发展)发展: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个转变);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36.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7、经济全球化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38.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①坚持对外开放,提高开放水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②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③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发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必修2《政治生活》

《政治生活》共有35个考点。按照主体和制度的线索分为公民、政府、政党和国际社会四大主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地对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等四大制度。注意国家职能、民族区域自治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综合运用。

第一单元 公民的政治生活

【明确考点要求】 考 点 标 题 1、广泛、真实的民主 2、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3、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4、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 5、选举方式的选择 6、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7、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8、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9、选择民主监督权的方式 10、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 基 本 要 点 广泛性 权利 主体广泛 真实性 立国之本 政治保证 新时期要求 三大权利 四大义务 法律平等 权利义务统一 个人集体国家 直接 间接 等额 差额选举 积极参与 提高素质 选举 社情民意 专家咨询 公示 听证 村民自治 居民自治 方式(7)途径(4)意义 勇于监督 负责依法 能力层级 理解 理解 简单运用 B→D 识记 理解 简单运用 识记 简单运用 简单运用 【理解考点内容】 考点一:广泛、真实的民主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广泛而真实的民主: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其广泛性表现在我国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民主主体具有广泛性;其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2、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突出了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实行民主法制化,决策民主化,依法治国。 3、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的民主权利)、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和示威的自由)和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这些权利和自由是法定的、神圣的、不可非法剥夺的。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等。公民的义务也是法定的、庄严的、不容推卸的。 4、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

①坚持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享受权利、履行义务、适用法律平等);②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两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③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三者根本上是一致的,必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 5、选举方式的选择

选举方式的选择要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

本国情,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取直接选举(县及县以下人大代表、村委会居委会)与间接选举(县以上人大代表)相结合,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等选举方式。 6、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积极参加选举,行使好选举权,增强自己的参与感与责任感,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参与能力。 7、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①通过民主选举制度参与。通过民主选举,选举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②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主体是公民,客体是决策机关,反映的内容必须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③专家咨询制度。参与主体是公民中的专家学者,客体是决策机关,专家学者是在决策机关举行的论证会、座谈会中研究论证,由决策机关听取专家意见;论证内容是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④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公民在真正了解有关内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⑤社会听证制度。决策部门对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举行听证会,在听证会上,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8、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农村的村民委员会和城市的居民委员会是我国公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公民进行民主管理的机构。实行基层民主自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工作。 9、选择民主监督权的方式

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方式有:批评、建议、申诉或诉讼、指控、告发或者揭发、举报。

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合法途径有:①信访举报制度。通过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向有关人员当面指出的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批评、建议;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③舆论监督制度。依法在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④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意义: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人主人翁精神。

10、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①勇于行使监督权: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②负责依法地实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监察机关的正常工作。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明确考点要求】 考 点 标 题 11、政府的职能 12、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13、求助有门 投诉有道 14、政府依法行政 15、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理解考点内容】 11、我国政府的职能

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其职能:

第一,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政治职能)。①保卫国家的独立和主权;②保护公民

基 本 要 点 政治 经济 文化 公共服务四大职能 态度 作风 方法 学会投诉 行政复议仲裁诉讼 含义 内容 意义 监督意义 监督机制 监督系统 能力层级 综合运用 简单运用 B→A 简单运用 理解

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③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④保障人民民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惩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

第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职能)。①经济调节;②市场监管;③社会管理;④公共服务。

第三,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文化职能)。①培养四有新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②组织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 第四,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服务职能)。①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建设;②提高医疗保健水平;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④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⑤保护公共环境,防治污染等。 12、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

这是由我国政府的性质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必须做到: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为人民谋利益。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为人民服务,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中。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政府要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还要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13、求助有门投诉有道

政府要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渠道。同时国家建立了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渠道有:①开设热线电话;②设立信访部门;③发展电子政务;④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公民要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这有利于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促进政府不断改进工作。 14、政府依法行政

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行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具体要求:①合法行政;②合理行政;③程序正当;④高效便民;⑤诚实守信;⑥权责统一。依法行政意义: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威信;③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怎么做:行政立法、行政执法队伍、行政管理体制。

基本要求:①依法行政、履行职责,坚持科学民主决策。②尊重民意、公众参与、集中民智、爱惜民力。③符合科学,实事求是,提高决策科学性。④决策透明,接受监督,减少失误。 15、对政府的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必要性: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少数人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可能滋生腐败,贻害无穷。

重要性:①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②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保证清正廉洁;③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④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举措:建立健全政府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健全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系统内部(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等形式。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明确考点要求】 考 点 标 题 基 本 要 点 能力层级

16、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17、肩负着人民的重托 18、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 人民代表大会性质 地位 职权 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适合国情 当家作主 协调高效 团结统一 A→D 理解 A→B B→A 20、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决定 性质 选择 必要性 21、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内涵 联系 基本方式 依法执政 2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3、执政参政 特色鲜明 24、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2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26、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理解考点内容】

16、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 基本内容 政协职能 优越性 B→A 简单运用 识记 理解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民族共同繁荣 B→C 内涵 地位 机构 优越性 内容 独立自主自办 积极引导 理解 D→C 性质: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职权: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才是立法机构。

17、人大代表肩负着人民的重托

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人大代表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18、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一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叫做政体。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我国的政体是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 1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20、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其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1、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三者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2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3、执政参政特色鲜明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基本内容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我国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其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24、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①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②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是指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团结奋斗。③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5、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①内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②民族自治地方的地位:既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又是国家统一领导下享有自治权的自治地方。③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和其他自治权)④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事业蓬勃发展。

26、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我国实行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政府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

【明确考点要求】 考 点 标 题 27、主权国家地位和国际组织作用 28、 活跃在联合国舞台上的中国 29、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30、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利益 基 本 要 点 主权国家权利与义务 国际组织作用 联合国宗旨 中国的作用 国家利益 共同利益 安全 政治 经济利益等 能力层级 简单运用 识记 综合运用 简单运用

31、呼唤和平、渴望发展的历史潮流 世界主题和平与发展 32、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3、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34、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35、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理解考点内容】

27、主权国家地位和国际组织的作用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国际竞争 提高综合国力 四个基本点 和平发展 识记 理解 识记 理解 简单运用 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灵魂)。主权国家的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及其内涵。主权国家的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当代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国际组织。国际组织的类型:政府与非政府间;世界性与区域性。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发展;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之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28、活跃在联合国舞台上的中国

联合国是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始终不渝地为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进行了不懈努力。在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上,中国一贯坚持国家不分大小、贫富一律平等的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决国际纠纷和争端,在国际事务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谋求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的公正、合理解决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发挥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作用。

29、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国际关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内容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国际关系的形式也是多样的,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与推行本国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基本因素。各国家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在某些共同的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30、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利益,如国家的统一、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政治利益,如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巩固;经济利益,如我国资源利用的效益、经济活动的利益和国家物质基础的增强等。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如何维护:我国在国际交往中要坚决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31、呼唤和平、渴望发展的历史潮流——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基础。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当今世界总体态势是和平的,但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使得世界仍不安宁,因此世界人民还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艰巨任务。

32、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建立国际新秩序,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中国政府一直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

力。主张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33、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目前,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

34、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35、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主要内容:①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②基本立场: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③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工程一个整体。

必修3《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共有21 个考点,该模块围绕人在文化生活中全面发展的主题,讲述什么是文化,以及文化生活与政治、经济生活的关系,说明文化对个人和国家发展的意义;以文化在继承、交融与创新中传承为主题,讲述文化的继承、创新与发展:以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讲述中华文化的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特点,特别强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主题,从当代学生文化生活的选择出发,讲述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为综合运用内容。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明确考点要求】 考 点 标 题 1、文化是什么 2、文化的力量 3、文化与经济、政治 4、感受文化影响 5、文化塑造人生 【理解考点内容】

1、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特点: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与一定的经济、政治相适应的文化会促进其发展,反之,会阻碍其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不是直接的物质力量,但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①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

基 本 要 点 含义 特点 精神力量 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决定 反作用 相互交融 交往 实践 思维 精神世界 精神力量 全面发展 能力层级 A→B 理解 综合运用 B→C A→B

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②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并不是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的。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④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4、感受文化影响

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特点: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5、文化塑造人生

①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 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 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明确考点要求】 考 点 标 题 6、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7、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8、传统文化的继承 9、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0、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1、文化创新的途径 【理解考点内容】

6、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就是文化的差异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原因:由于各民族间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家存在着差异。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所以说,文化是民族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的规律。而且,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多样性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7、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文化传播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以视为文化传播。文化传播必须借助一定的方式;文化传播的内容十分丰富,凡是与文化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属于文化传播。

其途径有①商人贸易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重要途径。 文化传播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8、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继承性:①文化的继承性表现在文化经过积累和较长时间的发展,一旦形成,就薪火相传不断延续下去。②文化的继承性非常重要,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从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

表现:①传统习俗的继承。②传统建筑的继承。③传统文艺的继承。④传统思想的继承。

9、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关系: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其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10、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意义:① 创新是

基 本 要 点 民族性 文化个性和特征 尊重 传播途径:商贸 迁徙 教育 传媒 不断延续 习俗 建筑 文艺 思想 能力层级 理解 识记 理解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简单运用 社会实践 推动 促进 立足于社会实践 博采众长 综合运用 识记

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②文化创新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作用:文化创新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1、文化创新的途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创新发展的过程: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需要交流、借鉴与融合。要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明确考点要求】 考 点 标 题 1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4、永恒的中华精神 15、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理解考点内容】 1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记载,文字的发明,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们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留存之丰,为世界所仅有。源远流长的原因:得益于它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1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表现在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所及范围广、表现形式丰富);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4、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总之,是中华民族之魂。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团结统一作为一种价值信念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凝聚力量,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它深深地印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成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牢固纽带。

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素历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

勤劳勇敢中华民族历来具有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是对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自强不息在历代中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15、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必要性: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重要性:①始终是维系华符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基 本 要 点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汉字 史书典籍 独特性 区域性 包容性 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主心骨 传统 外来文化 时代精神 能力层级 理解 理解 简单运用 C→B

途径: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思想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作用。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化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意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明确考点要求】 考 点 标 题 基 本 要 点 能力层级 理解 简单运用 理解 识记 识记 简单运用 16、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一原则 二方向 三贴近 四思想 17、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18、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9、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0、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主旋律 多样化 先进文化 指导 目标 要求强调 根本任务 目标 重要内容 主体 意义 主要内容 21、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文化修养 关系 追求更高道德目标 【理解考点内容】

16、发展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大众文化”指的是“为大众的”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发展:①弘扬“一个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②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③努力“三贴近”和“三创新”,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④大力倡导“四种思想和精神”,即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 (“一个原则”、“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三贴近”、“三创新”、“四种思想和精神”) 17、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要求:在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同时,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对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淫秽色情等腐朽文化要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 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 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冲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的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诱发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等现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18、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二是培育“四有”新人为总体目标;三是坚持“三个面向”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的要求;四是强调“社会主义文化”,揭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内容。

19、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能够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根本目标)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

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一切文化创造的主体。青年人应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20、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其主要内容是: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21、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文化修养

关系: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自身修养,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必修模块4《生活与哲学》

《生活与哲学》共有考点30个,该模块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统领,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体系结构中。教材按四个单元,分别讲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物质性,实践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分析的方法,社会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内容。实事求是,联系、发展和对立统一的观点,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为综合运用。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明确考点要求】 考 点 标 题 1、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2、哲学的基本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理解考点内容】 1、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

基 本 要 点 概念 三句话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基本观点 基本形态 三个统一 能力层级 理解 识记 简单运用 识记

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②实现了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中,在实践的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最求真理

【明确考点要求】 考 点 标 题 5、世界的物质性 6、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7、运动是有规律的 8、意识的本质 9、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0、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2、实践及其特点 1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4、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理解考点内容】 5、世界的物质性

①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产生之后,人们能够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但自然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②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是客观物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6、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7、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8、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所以说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 9、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揭示事物内部的本质与规律。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表现为: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基 本 要 点 自然界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与静止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是客观的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揭示事物内部的本质与规律 指导作用 改造世界有指导作用 生理调控 含义 为什么 怎么做 改造客观世界 三个特点 来源 动力 标准 目的 客观性 反复性 无限性 能力层级 理解 识记 简单运用 理解 理解 简单运用 综合运用 识记 综合运用 简单运用

10、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意识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一是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二是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1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是什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质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为什么:理论依据: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与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原理的客观要求。现实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无产阶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③怎么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12、实践及其特点。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4、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具有的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多次才能完成;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认识运动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明确考点要求】 考 点 标 题 15、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6、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7、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8、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9、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基 本 要 点 能力层级 含义 联系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和多样性 C→B 整体与部分观点 系统优化观点 世界无限变化 永恒发展 坚持发展的观点 前进行与曲折性 量变与质变 矛盾即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变化和发展。 含义 关系 方法论意义 D→C 识记 D→C 理解 理解 综合运用 21、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一分为二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2、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扬弃”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理解

2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理解考点内容】

推动生产力 生产关系 思维 文化的发展 理解 15、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和多样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利用并创造条件,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16、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17、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因此,我们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8、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①事物的发展是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因此,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因此,既要脚踏实地,积极做好量的积累,又要果断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19、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接的属性和趋势,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②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我们在工作实践中要坚持的科学工作方法。

21、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①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防止片面性;②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依据是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的普遍性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这是马

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22、辨证的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同时是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即要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带来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使生产关系更好的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创新实现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明确考点要求】 考 点 标 题 2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基 本 要 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相对的独立性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能力层级 简单运用 理解 简单运用 理解 综合运用 理解 简单运用 2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创造者社会变革主要力量 27、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8、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9、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0、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理解考点内容】

基本内容 意义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生道路选择导向作用 含义 遵循社会规律 站在人民立场 实践 劳动 个人与社会 自我砥砺 2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25、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是通过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不断解决来实现的。阶级社会里,基本矛盾是对抗性质的,只能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来解决。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2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同时,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7、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28、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9、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人们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同各种事物打交道,要不断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30、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根本途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全面提高个人素,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1g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