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提纲整理复习

更新时间:2024-04-19 04: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编 意识心理学

自冯特创立实验心理学至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对立这一历史时期。以意识为其研究对象。 内容心理学 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 把意识作为一种“流动”来探讨。强调意识在适应环境研究意识的内容,把意识分析成各种心理元素。 中的作用。 意动心理学 构造主义 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 铁钦纳:研究意识结构。 斯顿夫的机能心理学 机能主义 形质学派 反对研究意识结构,主张意识机能。重视意识的适应价二重心理学 值。 研究意识的活动。 冯特的内容心理学

第一部分 冯特的内容心理学 心理科学观

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

反对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心理学与意识真相本身相矛盾,意识不可能源自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的任何物理特性。

反对经验主义:他们把人看成是感觉的被动接受者,因而感觉成了按联想律被动组合起来的。经验主义缺乏作用于思维元素的中枢意志过程。它们给予思维元素以形式、性质或价值。

并不主张心理学与哲学彻底分离,心理学有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但同哲学的关系紧密。 (二)心理学与生理学的关系:心身平行论。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精神可以为心理学所应用,但心理现象不能还原为生理现象。

心身平行论:人的心理不是大脑生理过程产生的结果,心理过程和生理过程是两个独立的、平行的系列。心理过程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受生理过程的支配。

(三)心理学的应用性:认为心理学是纯科学,不主张进行应用研究。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经验)

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都是以经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不同之处在于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而其他科学研究间接经验。

冯特感兴趣的不是物理世界的本质,而是想理解我们经验物理世界时的心理过程。

冯特的目标不仅是理解经验着的意识,而且理解支配意识动力的心理法则,尤其是反映在注意和意志行为中的意志概念。

冯特实验室的两个主要目标:寻找基本的思维元素;寻找将心理元素结合为更复杂的心理经验的规律。 实验心理学:研究个体意识过程的个体心理学强调心理或意识的内容。 民族心理学:研究人类共同生活方面的复杂精神过程。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内省法:以实验条件控制内省,在实验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自我的心理过程,以消除主观内省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规则:1、让被试了解开始时间;2、集中注意;3、可重复;4、经常变换刺激条件。 实验内省法只能研究直接经验,绝不可用来研究更高级的心理过程。 四、心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心理学的任务是对经验或意识的元素进行分析和结合,并探讨心理复合的规律。 (一)经验的分析

1、最基本的心理元素有两个,即感觉和情感。 感觉是直接经验的客观方面, 情感是直接经验的主观方面。 2、感觉有强度和性质两种特性。(感觉可以根据形式和强度来描述。对感觉进行分类,如温觉、冷觉、光觉、触觉等。不同感觉的复合构成知觉和观念,对于外在客体的感觉总是以知觉的形式而不是以纯感觉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的。) 3、情感是伴随感觉而产生的,不能独立与外界发生关系。情感三维说:愉快—不愉快,紧张—松弛,兴奋—沉静。 (它伴随感觉而产生,是感觉的主观补充。但情感并不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仅仅是感觉的伴随物。冯特强调情感的主观性,但割裂了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1

主张意志的情感说。意志与情感有密切的联系。

情感是意志的动因和决定因素。没有情感就不会有意志。 意志中也包含感觉和认识的成分。

所以意志包含了一切心理的过程。意志主义心理学 (二)经验的结合(心理元素是怎样结合成复杂的意识状态呢?冯特用联想、统觉和集中心理复合的规律来加以说明。) 联想:融合,同化,合并;

融合:不同的心理元素结合成一个紧密的复合体,从这一复合体中很难再辨认出个别的心理元素。

同化:当一个不为我们所熟悉的事物进入意识时,我们总是通过联想找出与之相似的事物,并将它们组合起来。 合并:不同种类的感觉或情感共同组成一个复合体。

相继联想:把过去的感觉、情感回忆起来,并与现在的心理元素相结合。 联想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过程,是一种低水平的心理结合方式。(联想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过程,是一种低水平的心理结合方式。有时候我们对内容不理解也能记忆。只有通过一个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使意识的内容得到清晰的注意,才有可能理解这一内容和意义。这个过程就是统觉。后人发现冯特所说的统觉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选择性注意”) 2、统觉:就是把特定心理内容由意识的范围提升到注意焦点的过程。 3、心理复合的规律:创造性综合原则,心理关系原则,心理对比原则。

创造性综合原则:两个或更多的观念可以综合起来,产生一种新的观点,并且这种新的观念不同于构成它的任何一个观念。(冯特认为两个或更多的观念可以综合起来,产生一种新观点,并且这种新观念不同于构成它的任何一个观念。冯特反对心理化学的过程,因为它是被动的,就象化学元素的混合是被动的一样。对于冯特来说,他的观点和经验主义观点之间的根本差异是他强调注意的积极作用。当元素被注意时,它们可以按照个人的意志来组合和重新组合。冯特认为,正是创造性综合使得心理学成为一门本质上不同于物理科学的学科。)

冯特反对托马斯·布朗的心理化合说,也反对JS穆勒的心理化学说。因为它们是被动的。冯特强调注意的积极作用,当元素被注意时,他们可以按照个人的意志来组合和重新组合。 心理关系原则: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各个元素的意义。

心理对比原则:是心理关系原则的特例。两种相反或相对抗的意识状态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相互加强。 五、民族心理学

1、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如记忆、思维、想象等只能通过历史分析和自然观察来研究。

人类高级心理过程的本质可以通过对宗教、社会习俗、神话、历史、语言、道德、艺术和法律等文化产品的研究中推论出来。

2、把民族心理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原始人阶段,图腾崇拜阶段,英雄与神的阶段人性发展的阶段。 3、语言、神话、风俗是组成民族心理的三要素。

语言不是人类的特殊创造物,也不是人类尝试交流思想愿望的结果,而是一种高度进化并得以习惯化的自然形成物。 语言有思想内容,也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语言把个体与社会联系起来。

民族心理学更接近文化人类学也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作了铺垫。 六.对冯特的评价 1、冯特的贡献

第一,冯特最大的贡献是使心理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为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是冯特在心理学问题上的独特见解。(实验内省法、内容心理学、发展地研究心理学) 2、冯特的局限

首先是其主观唯心主义的缺陷; 其次是没有摆脱传统的内省法; 第三是其理论既庞杂又混乱。

(冯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创办了第一个实验心理学刊物,确定了一批典型的心理学实验项目,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和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给冯特创立实验心理学奠定了基础。缺乏这个基础,心理学独立也是不可能的。

独到的见解:方法:实验法作为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工具,把传统的内省改为实验的内省,从而使经验的、思辨的心理

2

学成为实验心理学。

内容:主张分析意识元素和探索这些元素结合的防护四和规律,首创了内容心理学。 发展的观点研究心里学:重视个体心理学,还强调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局限:研究对象是“经验”——主观经验。

离不开传统的内省法。因为他研究的心理现象是个体的直接经验,那么离开内省将无法探索这种经验。 体系庞杂而又混乱。 20世纪后期,心理学史家发现我们原来对冯特有许多的历史误解,现在,冯特的心理学正处于重新被发现的过程之中。由于现代认知心理学和人类信息加工理论的进步。) 第二部分 艾宾浩斯的记忆心理学 一、艾宾浩斯关于记忆的研究

1、研究手段:无意义音节与节省法

无意义音节(艾宾斯浩的无意义音节并不是几乎没有意义的,许多音节是真实的单词,而许多其他的音节近似单词。2300个音节中选择一个系列来学习,这个系列通常由12个音节组成,他也经常变换组群的大小。研究不同长度的音节组合对识记、保持效果的影响以及学习次数与记忆的关系。音节组内各项的顺序与记忆保持的关系:通过学习,不仅临近的音节能够形成连续,就是远隔的音节也能形成联系;音节之间不仅按顺序能形成联系,而且反向也能形成联系。这是艾宾浩斯对直接联想、间接联想、顺序联想和反向联想所做的实验项目。) 2、研究内容:记忆、填字测验 2、研究结论:

保持和遗忘与时间的关系;记忆保持与诵读次数的关系;重复学习和分配学习的规律;音节组内各项的顺序与记忆保持的关系。

二、对艾宾浩斯记忆研究工作的评价

心理学史上第一次对记忆的实验研究,具有首创意义:

1.为实验心理学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即用实验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如记忆、学习、思维等。 2.在方法上力求对实验条件进行控制和对实验结果进行测量;

3. 激起了各国心理学家研究记忆的热潮,大大促进了记忆心理学的发展。 缺点:

1.只对记忆过程的发展作了定量分析。没有定性分析。 2.无意义音节脱离实际,有很大的局限性。

3.把记忆当作一个机械重复的结果,没有考虑记忆的主动性。 4.被试的问题。

三、艾宾浩斯的其他研究工作:填字测验等。填字测验是测验儿童智力的最初尝试,是后来智力测验的前身。 第三部分 格奥尔格·缪勒 缪勒的主要实验研究

关于心理物理学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心理物理学的定理,即心理过程如何与脑生理过程相当的原理,这是后来格式塔心理学的同型论的先声

关于记忆的实验研究: 比艾宾斯浩研究更为精确。首先发明了记忆鼓,排除了音节之间的相互影响。缪勒要求被试报告记忆时的心理活动历程,发现人的记忆过程并不是机械被动的,而是有目的、主动的过程。无意义音节看起来好像排除了旧经验的影响,但被试在记忆时总是想尽办法进行组织帮助记忆,于是缪勒发现了定势现象。定势现象的发现对后来的屈尔佩的无意象思维实验有启发作用。

整体学习优于分段学习。把客观法和内省法结合起来研究记忆,从而揭示了记忆的规律。

3、关于颜色视觉的研究:缪勒修改了海林的色觉理论,把海林的分解-聚集代谢过程改为两种相反的而又可以互相逆转的化学作用。海林的分解-聚集代谢过程同时发生后应该没有任何感觉,但实际上还有灰色感觉。缪勒便假定皮质经常有相当于灰色的作用,所以一切平衡后仍然有灰色的感觉。缪勒的假定被许多支持海林色觉说的人接受。

海林色觉学说:红黄白——分解代谢 绿蓝黑——合成代谢(视网膜上存在三种感受器,但每一种都能以两种方式反应。一种感受器对红-绿反应、以后总感受器对黄-蓝反应、一种感受器对黑-白反应。红、黄、白在它们各自的感受器中引起一种“分解”或分解代谢过程。绿、蓝和黑在他们的感受器汇总引起一种“聚集”或合成代谢过程。如何两种颜色同时被经验到,那么分解代谢过程和合成代谢过程相互抵消,就产生灰色的感觉。如果只经验到一种颜色,与它相关的过程则被耗尽,只剩下与它相对的过程产生一种后像。)

3

乔斯特法则:如果新旧两种联想的强度相等,那么每重复一次都有加强旧联想的作用,因而使旧联想比新联想更有效地保持它的强度。

二、缪勒与格式塔心理学的论战(重要)

反对费希纳的心物平行论,要确定心理物理学的生理基础。

感觉兴奋性只会在神经系统的生理过程中发生损失,不会在生理到心灵的传导过程中。

心理物理学的定理:心理过程如何与脑生理过程相当的原理。是格式塔心理学同型论的前身。 缪勒的学生

舒曼:研究视觉的空间知觉,强调知觉的完形原则;用注意解释完形现象,认为知觉的完型特征是对选择性注意的控制。(舒曼概括的知觉的完型特征与后来的格式塔有很相似的地方。) 乔斯特:“无误的联想法”,提出乔斯特法则——如果新旧两种联想的强度相等,那么每重复一次,都有加强旧联想的作用,因而使旧联想比新联想更有效地保持它的强度。(乔斯特法则可用来解释分散复习的好处。后来缪勒又发展了“无误的联想法”,认为反应时间可以用来表示联想的强度。) 卡茨:以研究颜色现象闻名。(卡茨,对赫尔姆霍茨和海林的颜色知觉的研究,认为要从心理经验来解释色觉、空间大小以及形状知觉的恒常性问题。他还提出了三种颜色的模式:表色、膜色、三维色。卡茨的多重结构思想和格式塔的观点很接近。)

鲁滨:图形和背景的关系。(把视知觉的结构分为图形和背景的关系,认为在图形和背景的关系因注意点而互换。原为图形的可变为北京,原为背景的会成为图形。鲁宾与格式塔的区别是鲁宾把图形和背景作为知觉心理的构成元素来看待,格式塔心理学家则把它们作为知觉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

杨施:遗觉(遗觉是主观的,随年龄的不同而异,儿童时期最明显,青少年和成人就较少见。杨施认为可以把它作为研究人格类型的一种方法。) 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

第一节 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 第二节 斯顿夫的机能心理学 第三节 形质学派 第四节 二重心理学 第一部分 布伦塔诺的心理学思想 一.思想来源:

亚里士多德——心理是灵魂的功能或机能 中世纪经验哲学

近代莱布尼兹以来的传统理性主义思想——心理是积极的。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应该以意动(意识的活动)为研究对象,而不应该以内容作为研究对象。 “重要的不是里面有什么,而是它做了什么。”

(布伦塔诺同意冯特关于实验心理学存在局限的观点。与冯特一样,布伦塔诺认为过分强调实验会分散研究者对重要问题的注意力。

布伦塔诺也不赞成铁钦纳,因为铁钦纳坚持了解心理事件背后的生理机制的重要性。

按照布伦塔诺的观点,关于心理,重要的不是它里面有什么而是它做了什么。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研究应该强调的是心理的过程而不是其内容。

布伦塔诺的观点逐渐被称为意动心理学,因为他认为心理过程的作用在于执行一些功能。心理意动包括判断、回忆、期待、爱、恨等。布伦塔诺用意向性来描述这样一个事实:每一个心理意动都是与它自身之外的事物结合在一起。这样,布伦塔诺就区分了红色和看到红色的区别。) 他把意动分为三种:

表象的意动 感觉、想象(如我见、我听、我想象)

判断的意动 知觉、回忆、认识(如我承认、我知觉、我回忆)

爱憎的意动 情感、决定、意志、欲望(如我决定、我意欲、我请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有两种:一种是内部知觉(Inner Perception)或反省(Retrospection),它指的是对刚刚过去的在记忆中仍呈鲜活状态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的观察;

反省指向的是完整的、有意义的、经验的内省分析。内省(introspection)是不可能的。

另一种是观察别人的言语、动作以及其他表现,并对儿童、动物、变态的人以及不同的文化进行研究。客观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

4

(冯特的研究对象是心理内容,内容是可以用实验法来分析的,所以冯特的经验是实验的经验,重在实验。

布伦塔诺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动,意动是经验,却难以置于实验条件下分析研究,因而,布伦塔诺的经验是一种经验的经验,侧重观察而不是实验。

要研究心理意动或意向性,就不得不使用内省(introspection)的形式。内省是冯特和铁钦纳所痛恶的。但布伦塔诺运用的是现象学的内省——指向完整的、有意义的经验的内省分析。——这是铁钦纳晚年纳入其研究领域的。Retrospection有回顾追溯的意思。Introspection是指向内反省。布伦塔诺认为,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内省实际上是根本不可能的。当我们将注意集中于内部进行的心理活动时,这种内部的心理活动实际上就已发生了改变。) 对布伦塔诺的评价

优点:布伦塔诺心理学的影响主要在于他的总的主张,他提出意动与内容相对立,对后来心理学的影响很大。 他培育了奥国学派,推动了关于形质的研究。是现象学心理学的早期奠基者。 他影响了后来的机能心理学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不足:他既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心理学体系,也没有对心理学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把心理学内容和客观现实混为一谈,并把心理内容排除在心理学研究之外,也是有其明显的错误的。 (学生是弗洛伊德,且后来格式塔心理学和当代存在主义心理学中的许多思想都可以追溯到布伦塔诺。) 比较(冯特和布伦塔诺) 内容心理学 意动心理学 亚里士多德——心理是灵魂的功能或机能;中世纪经验哲学; 近代莱布尼兹以来的传统理性主义思想——心理是积极的 意识的“活动”,即各种心理的活动或动作。难以置于实验条件下分析研究,因而,布伦塔诺的经验是一种经验的经验,侧重观察而不是实验。 区别或联系 思想基础 反对唯物主义,反对经验主义,心理学与哲学相联系 研究对象 意识的内容,即意动所涉及的各种对象。内容是可以用实验法来分析的 有联系:任何意动总是指向一定的内容,指向于一定的客体。这就是心理活动的“意向性”。 心理活动指向的这个客体并不是物理现象,而是存在于内在的世界。 研究方法 反对内省法,主张实验内省法,实验内省法只能研究直接经验,绝不可用来研究更高级的心理过程。 运用的是现象学的内省——指向都认为实验心理学存在局限性,认为过完整的、有意义的经验的内省分分强调实验会分散研究者对重要问题析。 的注意力。 1.内部知觉或反省.2.观察别人的言语、动作以及其他表现,并对儿童、动物、变态的人以及不同的文化进行研究。客观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 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心理学体系, 也没有对心理学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把心理学内容和客观现实混为一谈,并把心理内容排除在心理学研究之外。 他提出意动与内容相对立,对后来冯特对心理学具有开创的贡献,而布伦心理学的影响很大。 塔诺贡献则在于推动了后来很多学派他培育了奥国学派,推动了关于形的发展。 质的研究。是现象学心理学的早期奠基者。 他影响了后来的机能心理学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心理学的内容 心理学的任务是对经验或意识的元素进行分析和结合,并探讨心理复合的规律。理论较为庞杂和混乱。 创立了内容心理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创办了第一个实验心理学刊物,确定了一批典型的心理学实验项目,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和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影响 斯顿夫的机能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5

心理活动应该作为意义单位来研究,不能再细分为心理元素。(斯顿夫认为,心理学研究的恰当对象是心理现象,而不是意识元素。这种立场导致了现象学的产生,这也成了以后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基础。)

直接经验有四种,分属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一切科学的研究对象均是直接经验,内在的客观结构是经验中的特殊情况。技能的内在对象是结构。) 现象——现象学 心理机能——心理学

经验之间的各种关系——关系学 内在的客观结构——结构学 “聪明的汉斯现象”(罗森塔尔研究了聪明的汉斯现象对一般心理学实验的意义,罗森塔尔发现,实验者可能会提供微妙的线索,无意中把他所期望的结果的有关信息传递给被试,这样就影响了实验的结果。这种现象叫做“罗森塔尔效应” 或“实验者偏见”。) 二、乐音心理学

1、与冯特在研究方法上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谁使用的方法更可靠) 冯特只相信严格控制的实验结论。

斯顿夫认为如果实验室的结论与音乐专家的经验相悖,则结果必然是错误的。 2、音乐和谐说——与赫尔姆霍茨共鸣说不同。

和谐是由于二音同时发生,构成了一种整体的关系,使人一听就有单一性,这种单一性使人愉快。

单一性是高一级的神经特殊能力,叫做特殊协力。乐音的和谐只是一种先验的精神关系,不受经验制约,也和外界事物无关。 三、评价

斯顿夫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机能,同时又企图调和意动心理学与内容心理学的对立。是屈尔佩的内容与机能的二重心理学的先导。

为苛勒和考夫卡建立实验的现象学和格式塔学派提供了理论基础。 形质学派(格拉茨学派,源于1989-1900)

一、形质学派概述(格拉茨学派,源于1989-1900) 形质学派

元素主义 ———————— 格式塔心理学 形、形质问题 形质学派

内容心理学 意动心理学 马赫扩大了的感觉概念 (形质学派正是在批判内容心理学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马赫的扩大了的感觉概念:把一切经验都看成感觉,把属性和形式(空间、时间)都包含在感觉之内了。

形式可以独立于属性而存在。比如改变了一个圆周的颜色和面积,只要不改变圆周性,就能把它感觉成圆。一个曲调,换了实际的音符和符号,不更换其曲调或其时间的形式,仍能感觉成同样的曲子。

形质学派既反对元素主义的知觉论,也不同意马赫的形式的感觉论。他们认为,形质的形成是由于意动。) 形质学派正是在批判元素主义知觉论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元素主义认为基本的心理元素是感觉与情感。其他心理现象都是元素的集合。感觉是知觉的元素,只有强度和性质两种属性。知觉是感觉的集合。但当时有人指出,如果说看见两个颜色不同的斑点是两个感觉,那么,看见两个距离很近的同色的斑点是一个感觉还是两个感觉?如果是两个感觉,那区分这两个感觉的依据就不是性质,也不是强度,而是空间。这与元素主义的假定发生了矛盾。更进一步说,如果用一条线连接两个同色斑点,结果得到的是什么呢?是一个感觉还是两个感觉,或者是一系列感觉?思维的元素究竟应该以什么来划分?) 马赫的感觉学说:

在1885年的《感觉的分析》中,马赫把一切经验都看成感觉。 一个圆周是“空间形式的感觉” 一段乐曲是“时间形式的感觉”

扩大了感觉的概念,把属性(冯特)和形式(形质学派)都包括在感觉之内了。 形式可以独立于属性而存在。

形质学派反对元素主义把知觉看做是感觉的集合。 形质学派也不同意马赫把形质看做是一种独立的存在。

6

形质学派认为形质的形成有赖于意动。 形质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厄棱费尔《论形质》

基本的感觉是基素,基素以某种方式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基体。(一个四边形由四条直线组成,每条线段都是一个基素,合起来的线段组成一个四边形,这个四边形就是一个基体。当基素构成基体之后,形质才呈现出来,这时,意识可以体验到这种形质。形质包含在我们的知觉中,不包含于孤立的感觉之中。无论以何种形式排列直线,我们识别的是模式,而不是单条直线。

形质分为时间的形质和非时间的形质。时间的形质包括音调、色调及感觉的任何的时间上的变化,如变红或变冷。非时间的形质大部分是空间的,但也包括音的混合、音乐的铿锵、香味及运动的知觉。麦农是布伦塔诺的学生,又是厄棱费尔的老师。格拉茨大学教授。他的贡献在于把厄棱费尔的体系加以整理。)

形质包含于我们的知觉中,不包含于孤立的感觉之中。无论以何种形式排列直线,我们识别的是模式,而不是单条直线。

形质不是感觉的集合,而是一种新的属性。

意动可以把形质从元素合成的基体中抽出来。而形质本身就是一种新的元素。 形质分时间形质和空间形质。(JS穆勒的心理化学说和马赫的扩大的感觉理论以及厄棱费尔的形质学说,都认为,在形成整体知觉或形质知觉时,元素仍然是必要地,但格式塔心理学家将这种关系倒转过来,认为整体决定部分,而不是部分决定整体。) (二)麦农

建立了奥地利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把厄棱费尔的观点系统化:

基素-创造的内容 -下级 实在的复型(依靠创造、事物固有的关)=知觉 基体-被创造的内容-上级 复型 思想的复型(依靠创造)=概念

(厄棱费尔的激素麦农称之为创造的内容,厄棱费尔的形质麦农称之为被创造的内容。麦农认为,这两种内容的关系是相对的,有等级的。创造的内容可称为下级,被创造的内容可称为上级。

创造的和被创造的内容合起来可造成一种复型。实在的复型等于知觉,思想的复型等于概念。思想的复型形成于创造的行动,实在的复型的形成除有赖于创造的行动之外,还有赖于被认识事物所固有的关系。)

威塔塞克(威塔塞克是奥国心理学家。他的贡献在于,当厄棱费尔和麦农的形质学说遭到批驳而处于低谷时,由于他的努力,形质学说仍能继续流传于世。) 评价

形质学派发展了马赫的感觉理论;

为格式塔学派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形质概念与理论根据。 在知觉理论上,是由元素主义向格式塔心理学过渡的桥梁。 失败的原因:

提出的元素说未被学者承认; 提供的事实可以用其他方法解释;

复型的概念与内容心理学的复合知觉的区别不大。 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提出新的研究取向。 二重心理学

一、符茨堡学派的无意象思维研究

(一)屈尔佩 将实验运用到思维的研究上 (二)马尔比 重量比较实验(意识的态度) (三)瓦特 控制联想实验 (四)阿赫 决定倾向 (五)彪勒 无意象思维

心理定势:将被试集中于某个特定的问题上会产生一种决定倾向,它会持续到问题的解决。定势是在无意识水平上操作的。

(屈尔佩不同意冯特所说的,所有的思想都必须有一个特定的指称物——一种感觉、意象或情感。

他也不同意冯特的高级心理过程不可以用实验方法来研究,于是他开始用他所谓的系统的实验内省法来研究思维。他

7

通过实验发现,有一些思想是无意象的,从而建立了关于无意向思维的符茨堡学派。

马尔比在进行重量比较实验的时候,要求被试判断两个重物的重量,并报告重量比较时的意识过程,马尔比发现,被试可以判断正确,但不知道判断是怎样作出的,并不象传统说的那样做判断需要一个清晰的意象。

做判断时被试并没有出现判断所依据的意象,只有模糊的、无法描述的状态,马尔比称之为“意识的状态”

彪勒指出,思维不能归结为感觉和意象。在思维者的意识中存在一种非感觉、非意向的元素,即思维元素,也就是“无意象思维”。)

瓦特控制联想实验(瓦特首创分段内省法,1904年,他做了控制联想实验,如种——属联想或整体——部分联想。他把联想分为四个阶段。要求被试分期及时反省,说出当时的心理活动。结果发现从刺激字呈现到反应字发出,这中间并没有什么意象。被试在实验前已经得到了指令,对反应已有了定势,所以刺激字一出现,他就立即按照指令说出反应字。因此,瓦特认为联想的主要阶段不是第三阶段的探索期,而是第一阶段的预备期,定势起了预先的选择作用。 阿赫1905年用系统的实验内省法对动作和思维进行了研究。他把瓦特的预备期所发现的那种特殊的期待态度称为“决定倾向”,认为刺激字的思想反应和动作反映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受这种非意向的“决定倾向”所指引的。) 首创分段联想法,把联想分为四个阶段: 预备期

刺激字呈现期 反应字探索期 反应字

环境刺激不是自动地产生出意象的感觉,是注意过程(预先的心理定势)确定了哪些感觉能够或不能够被经验到。 二、麦塞尔的二重心理学(符茨堡学派无意象、胡塞尔现象学) 心理学应该研究一切有意的经验,即广义的意动。

胡塞尔:意向性指的是意识对于某对象的内部倾向性,是一种特有的感觉,包含三种要素:意向性活动的主体、意向性活动、意向性活动的对象。从而把内容和意动结合在了一起。

区分三种有意的经验,每种经验既有意动,也有内容:知的经验、情的经验、意的经验。

(麦塞尔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二重心理学主张的心理学家。这一主张的提出一是受符茨堡学派无意象思维研究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到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胡塞尔接受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的观点。胡塞尔指出:意向性指的是意识对于某对象的内部倾向性,是一种特有的感觉,包含三种要素:意向性活动的主体、意向性活动、意向性活动的对象。麦塞尔接受胡塞尔的观点,并把它引入心理学,从而实现了冯特的内容心理学和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的结合.广义的意动既包括意动心理过程,也包括心理的内容。) 屈尔佩的二重心理学

冯特的学生(1887年)和助手(1887-1894)铁钦纳的室友 对冯特的否定:

1)冯特认为,所有的思想都必须有一个特定的指称物——一种感觉、意象或情感。 屈尔佩认为有一些思想是无意象的。

2)冯特认为实验不能研究高级思维过程。

屈尔佩用系统的实验内省法研究思维等高级思维过程。

(意向性是指所有的思想都必须有一个特定的指称物——一种感觉、意向或情感。 屈尔佩认为,有些思想是无意向的。如探究、怀疑、自信、犹豫。

屈尔佩根据马尔比的重量比较实验的结论,认为,冯特的感觉、意象和情感的元素不足以解释判断行为。好像有一种判断的心理意动,它独立于判断的内容。)

屈尔佩把布伦塔诺的意动改为机能。认为内容和机能都是心理事实。

屈尔佩的二重心理学想在内容和机能之间树立起相区别的标准。内容和机能虽同是心理现象,但二者也有差别: 内容和机能在经验中可以分离。 内容和机能可以各自独立变化 内容和机能在性质上各不相同

内容和机能都有强度和性质,但彼此各不相关。 内容和机能各有自己的规律。

(内容和机能在性质上各不相同,内容稳定,易于实验分析;机能变动不居,不易作实验分析,只能用经验的反省进行研究。

8

内容和机能都有强度和性质,但彼此各不相关。比如一个强烈的音和一个强烈的欲望。 内容和机能各有自己的规律。内容的规律为联合、混合、对比等。而机能的规律则为定势、决定倾向、意识的态度等。) 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心理学 思想基础

首先詹姆士的心理学是实用主义的,重视人的实际用处,重视人以及人的心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其次,詹姆士的心理学也受到了英、法和德国心理学的影响。(詹姆士极端批评冯特的元素分析的方法) 二、关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詹姆士认为:“心理学是关于生活现象及其条件的科学” ,是“意识状态的描述和解释”。 主张意识是一种整体的经验,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即意识流、思想流或主观生活流。(意识本身似乎不像切碎的小片。在意识最初出现时,“一连串”或“一系列”这样的词并不能恰当地描述它。意识并不会是什么被连接起来的东西。意识是流动的。用一条“河流”或“溪流”这样的比喻来描述它最为自然。今后,在谈及意识时,让我们称之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流。 ) 詹姆士指出意识具有如下五个特征: 第一,意识是私人的。(它反映的是个体的经验,因此要寻找所有心灵共有的元素就是蛮干。) 第二,意识是常变的。(人决不可能两次拥有完全相同的观念,因为这一观念提供背景的意识流不断地在变化。) 第三,意识是连续不断的。(意识活动有两种状态,一是实体状态,类似于一般心理学所讲的感觉、知觉、表象等“内容”,二是过渡状态,类似于符茨堡学派的意识的态度、决定倾向、“意动”、“机能”等。意识就是这两种状态交替呈现所构成的,因而是连续不断的。

意识是连续的,不能分割开来分析。要想作内省分析,事实上,就象提住正在旋转的陀螺,,想捕捉它的运动。) 第四,意识必定有它自身以外的对象。(意识有对这些对象的认识功能。这个对象只是当时意识状态之外的对象,并不一定是客观世界的实物。) 第五,意识具有选择性。(进入意识的许多事件,有些被选取作进一步思考,其余则被抑制。选择的原因是因为个体都有自由意志。我们发现心灵在每一个阶段都是个同时存在许多可能的剧场。意识就是将这些同时存在的可能性相互比较,通过注意的加强或抑制作用,选择某些,而舍弃其他。) 第六,意识是有用的。(这一观点渗透詹姆士的所有著作,机能主义学派也是从这一观点发展而来的。詹姆士认为,意识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适应环境。) 除了意识流,詹姆士还要求心理学研究 意识状态的原因、条件及直接后果。 原因:思想自身就是思想者。

条件:意志状态的直接条件是大脑两半球内的某种活动。但要求与唯物主义划清界限。 直接后果:指引有机体的达到生存必须的目的。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内省法、实验法、比较法

内省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内省就是观察我们的心理而报告在那里所发现的,那就是意识状态。内省观察是困难的并易误的。通过努力,完全可以使内省法做到准确无误。

实验法。詹姆士表现出尖锐的矛盾,一方面他从理论上证明并高度评价了实验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他对当时实验方法的发展却抱着不满、轻视和消极的态度。

比较法。詹姆士把比较法正式列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范围。比较法可以补充内省法和实验法的不足。这种方法预先假定一种常态的内省的心理学在它的主要特色方面已经确立,但在考察这些特色的起源和他们之间的关系遇到问题时,就需要考察一切可能的类型和组合的变异。通过对动物本能的研究来了解我们自己的本能,通过对非正常人的心理的研究来了解正常人的心理。所以,对动物、野人、婴儿、白痴、聋盲人、罪犯、怪癖人的心理就成了了解普通心理的另一个途径。在机能主义的影响下,比较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在美国特别盛行。 三、本能论和习惯论 (一)本能论

本能就是“无需事先经过教育就能自动完成的一种动作官能”,“每一种本能都是一种冲动”。 把本能的范围扩大化 人的本能不少于动物本能 本能不是固定不变的,常会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被掩蔽:一是习惯对本能的抑制。二是本能的表现具有暂时性的特点。 詹姆士的本能论导致心理学的两种倾向: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一切行动都根源于本能 行为主义——完全否定本

9

能的存在

(詹姆士扩大了本能的范围,于是他把社会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归结为人的本能,并进而认为社会生活的样式也是是由本能所决定的。

习惯对本能的抑制:每一种本能都可以引起两种相反的冲动。在婴儿早期引起了一种冲动,人对之产生了偏爱,就再也引不起另一种冲动了。詹姆士对本能的态度后来引起了心理学的两种倾向:一种是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动最后都根源于本能。

另一种则相反,否定本能的存在,把人的本能归结为幼时习得的习惯。如行为主义。) 习惯论

詹姆士认为习惯是物质受外力作用而产生的适应性变化过程。 人的习惯主要有两类:“由先天倾向而来的习惯叫本能,由教育而来的习惯,之中有一些,大多数人会把它叫做理性行为。”

习惯来自重复活动。

习惯的实用效果有二:一是省事、准确,减少疲劳;二是减少动作操作时意识的注意。 习惯具有社会意义,它使社会策划成为可能。

(本能行为并非不可变。有机体在一生中,会形成新的、类似本能的行为模式,这些习得的行为模式就是习惯。 习惯来自重复活动。重复使得通向大脑的、在大脑里的以及来自大脑的同一条神经通路更加牢固,从而使得能量更容易通过那些通路。因此,詹姆士对习惯的形成作出了神经生理学的解释。 詹姆士还给习惯赋予了社会意义。习惯使社会成为可能。P135

詹姆士的习惯论对后世也有重大的影响。他对早期教育重视的思想为现代早期教育的有关理论所吸收、发展。但他的学说显然有夸大习惯的作用。养成好的习惯,应该遵循5条准则: 1、把你自己置于鼓励好习惯、劝阻坏习惯的环境中。

2、不让你自己做出与你正在努力养成的新习惯相反的行动。 3、一开始就要完全从事积极的习惯,并彻底戒除不良习惯。 4、重要的不是意向,而是实际去做。

5、迫使你自己以有益于自己的方式行动,即使开始时这么做并不令人愉快而且需要相当大的努力。

詹姆士的习惯论对后世发生了很大影响,其对早期教育重视的思想为现代早期教育的有关理论所吸收、发展。) 四、记忆理论

詹姆士是双重记忆理论的最早提出者,他认为记忆分:

初级记忆(Primary Memory)——存在于意识之中的内容。它如实地转换刚刚知觉到的事件。

次级记忆(Secondary Memory)——一个过去心灵状态,已经脱离出意识之外,又重新回到我们的知识上。 记忆的原因是保持。保持是一种纯粹物质现象;回忆则属于心理物理现象。 记忆能力强的原因一是脑道多,一是脑道持久。

他认为记忆的方法有三种:机械方法、明哲方法和巧妙方法。

(关于记忆的原因,詹姆士认为保持得好,回忆也好,其原因就象是神经系统里的习惯定律。它工作时也象习惯定律在观念联想里工作。

保持是一种纯粹物质现象,其固定基础总藏在那些组织好了的神经途径里。

回忆属于心理物理现象。因为它既有躯体方面的,也有心灵方面的。躯体方面的就是脑途径所产生的激动。心灵方面的,就是过去事件在意识里的再生表象和我们对于该事件认为确定经受过的这样一种信仰。

人的记忆来得强,一半是因为他所有的脑道比别人多,一半是因为他的脑道比别人能持久。脑道的持久性是个人脑组织的生理特性,因人而异,随年龄而变。脑途径的数目则完全看一个人心灵经验的事实而定。 机械方法、明哲方法、巧妙方法现在分别类似于今天所说的机械识记、意义识记和记忆术。) 五、情绪理论:詹姆士-兰格情绪学说。

1884年他的情绪理论发表在《心灵》杂志上,1885年生理学家兰格提出的主张与其类似,后人常将这一理论称为詹姆士——兰格情绪学说。

詹姆士彻底改变了情绪起因于对事件的知觉这一传统看法。

一般认为情绪体验先于它的身体表现, 詹姆士认为知觉引起躯体反应,然后躯体反应被体验为情绪。

(传统上认为,如果我们看到一只熊,我们就会害怕并且逃跑。根据詹姆士的说法,如果我们看到一只熊,我们就逃跑,然后我们才感到害怕。

10

粗糙的情绪如愤怒、恐惧、爱、恨、快乐、悲伤、羞耻、孤傲等,伴有强烈的身体的骚动。 精细的情绪,如道德观、理智感、美感。这种情绪的身体反应是微弱的。

情绪是一种身体状态的感知,而且它具有一种纯粹属于身体的原因。我们因哭而悲痛,因殴打而发怒,因战栗而恐惧。 这种理论看到了情绪与身体变化的联系,强调了外周神经系统的活动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他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这一观点被后来谢灵顿和坎农的实验所证伪。) 一般认为:知觉——情绪——躯体反应

詹姆士——兰格情绪学说认为:知觉——躯体反应——情绪

更为合理的表述是:因为我们哭泣所以我们感到悲伤、因为我们攻击所以我们感到愤怒、因为我们颤抖所以我们感到害怕,而不是因为我们感到悲伤、愤怒或恐惧所以我们哭泣、攻击或颤抖。没有由知觉而起的躯体状态,知觉就只是一种纯粹的、苍白黯淡的、没有情绪激动的认知。 我们所感受到的情绪取决于我们做什么。 詹姆士的情绪理论提出了一个实用的忠告:“按照你想要感受的方式去行动。 情绪分类:

粗糙的情绪——愤怒、恐惧、爱、恨等伴有强烈的身体的骚动。 精细的情绪——道德观、理智感、美感等身体的反应比较微弱。 评价:

看到了外周神经系统的活动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在情绪中的作用。 后来谢灵顿、坎农等生理学家的研究和实验都否定了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学说。

(谢灵顿切断够的颈部和内脏之间的神经联想,使狗不再知觉到内脏器官活动的变化,但结果却表明,狗不但有愤怒情绪,而且还表现出厌恶情绪。

坎农的实验则证实了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在情绪产生中的重要作用。

另外,还有生理学家通过注射肾上腺素,引起人恐惧时特有的机体变化,但被试却报告说并没有真正的恐惧体验。) 自我理论——人格理论

人格理论是詹姆士对心理学的重要贡献之一,他认为自我不只一个,根据自我在心理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分为经验的自我和纯粹的自我两个方面。

经验的自我——由一个人认为属于自己的一切事物构成。——Me和Mine的东西的综合。被知我 分为:

物质的自我:一个人能认为属于自己的所有物质性的东西 构成的。 社群的自我:为他人所知的自我

精神的自我:一个人的意识状态及其相联系的情绪。

纯粹的自我——作为认识者的自我。主体我。指的是知晓一切的那个东西。灵魂、精神、先验的自我

(精神的自我是一个人的内心的或主观的存在,包括一个人的辩论和鉴别的能力、道德心与良心、坚强的意志等 身体的自我最低,精神的自我最高,身外的物质的自我以及各种社群的自我在中间。 精神的自我是指一个人内心的或主观的存在。

纯粹的自我,称之为能动我或主动我,是作为认识者的自我。这一概念与灵魂、精神、先验的自我等原有的哲学概念或神学概念相似。)

对自我意识相关概念的解释:

自我情感是由对经验自我的成分的评价所产生的体验。人的自尊取决于尝试要做的事情同已经完成的事情的比率:自尊=成就/抱负

(詹姆士是最早研究人们在哪些情况下自我感觉良好、在哪些情况下自我感觉不良的人之一。 要么通过多取得成功,要么通过少做尝试来提供自尊:“放弃抱负和实现抱负一样令人喜悦和宽慰” 自我情感是由对经验自我的成分的评价所产生的体验 自尊=成就/抱负

人格恒同感就是现在自我与它所想的过去自我相同的那种感觉。这种感觉是完整的自我得以存在的一个首要条件。) 人格恒同之感:现在自我与它所想的过去自我相同的那种感觉。这是完整的自我得以存在的一个首要条件。 人格恒同感的原因:

一是过去的自我与当前的自我之间有一个基本方向的相似,想起就有亲切感。 二是存在一个纯粹的自我。

11

(客体自我不断变化,一个男孩在学校是学生,回到家里是儿子,在这种转换中,主体自我则保持着连续性,他知道扮演两种不同的角色的是同一个人。在通常情况下,主体自我终身都具有持续性。但这种持续性有时也会出现问题,如多重人格就是主体自我持续性的解离。詹姆士认为,不同的自我之间充满着矛盾和张力,如果调解和处理不好,会给自我和人格造成损害,以至于影响心理健康。 纯粹自我,即灵魂。)

詹姆士自我理论的积极意义:

把自我分为主动我和被动我,自我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认识的客体,显然是很正确的。 把社群自我和身体自我当成自我的成分,有助于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人格的构成。 对自我分层的思想,是较早的关于需要层次的理论。 对自尊的分析也有合理之处。 不足:“纯粹自我”显然是先验论的、唯心的。自我概念扩大化。 七、詹姆士在心理学史上的影响

1、詹姆士作为个人影响到了美国后继的许多心理学派和心理学家;詹姆士促进了把进化论纳入心理学;其实用主义精神导致应用心理学的发展;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主题。 2、詹姆士还影响到了世界心理学的发展;

3、詹姆士的影响不限于心理学范围,他的实用主义生活化的做法,使他成了美国家喻户晓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意识流理论对西方文学艺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4、詹姆士是美国第一个科学心理学家和最后一个哲学心理学家,在美国心理学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当之无愧的美国心理学之父。

(詹姆士通过强调有用的东西,与意志主义和构造主义这样的纯理论心理学的重大分歧。有用性明确了真理和价值。 在方法上,詹姆士不但接受内省,而且支持任何有可能得到有关人的有用信息的方法。

在研究主题上,他倡导研究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行为、认知、情绪、意志,甚至是宗教经验。他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主题。

1892年,50岁时,詹姆士觉得他对于心理学,能说的他都已经说了。他决定全身心地关注哲学问题和心灵问题,于是把哈佛大学心理学实验室主任的职位让给了闵斯特伯格。) 构造主义心理学与机能主义心理学 第一节 铁钦纳的构造主义体系

图(见课件)欧洲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研究意识的机能而不是意识的内容,但不特别强调意识在人对环境适应中的作用。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特别重视意识在适应中的作用并注重个人之间的差异。

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作为两个互相对立的心理学派别,是铁钦纳1898年在《构造心理学的公设》一文中提出来的。 机能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包括欧洲的机能心理学和作为美国心理学总倾向的机能主义。前者主张要研究意识的机能而不是意识的内容,但并不特别强调意识在人对环境适应中的作用; 后者则特别重视意识在适应中的作用并注重个人之间的差异。

狭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则是指旗帜鲜明地与构造主义对立的心理学派别,即芝加哥学派的机能主义。而代表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总倾向的则是哥伦比亚学派的机能主义。 一、构造主义的哲学基础 (一)经验主义

受经验主义的影响,铁钦纳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即意识分析为元素。 (二)联想主义

英国的联想主义是实证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 (三)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即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经验批判主义也对铁钦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受其影响,铁钦纳以感觉为心理学研究的起点,并把它视为心理学的基本元素。 关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或意识内容本身

(铁钦纳认为,心理过程是片段的、不联系的、不成系统的。我们不能把一种心理过程看成另一种心理过程的原因,而应该在与心理过程平行的神经过程中寻找解释,神经过程可以保证心理过程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但铁钦纳却坚持心身平行论。神经过程不是心理过程的原因。神经系统和心理过程是平行进行的,互不干涉,但恰好

12

对应。它们是同一个经验的两个方面,其中的任何一个不能成为另一个的原因。

心身关系上他是心身平行论。偶尔有信奉斯宾诺莎的二元论,有时又坚持副现象论。模棱两可,反应了他对这个问题不关心。他认为,试图解释身心关系会很危险地走向形而上学,并且会脱离他的实证主义。

铁钦纳只承认神经过程是心理过程的条件,否认神经过程是心理过程的原因,只承认二者是平行的对应关系,不能用生理来解释心理。

感觉是由当时环境的物理对象引起的,包括声音、光线、味道等经验。 把感觉分为视听嗅味触动机体七种形态。) 三、关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铁钦纳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上没有创新,只是对冯特的内省法进行了改造,附加了如下的限制: 1、只有训练有素的人才能进行内省;

2、初学者要靠记忆进行内省,老练的观察者才能够一边内省一边记录; 3、注意要集中,记录要准确;

4、情绪良好、精神饱满和身体健康时才能进行内省; 5、必须公正无私;

6、要把内省与实验结合起来。 晚年更倾向于现象学的自由描述。

(物理学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都是经验,那么它们的研究方法也相同,都是观察。但还是有区别的,物理学的观察使一种外部观察,心理学的观察使内部观察,即内省。是对意识经验的自我观察。

铁钦纳的被试必须寻找到他们经验中的元素成分。他们的工作是描述产生复杂认知经验的基本的、最初的元素经验。因此,铁钦纳的被试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以避免报告刺激的意义。内省者所做的最难的事情就是命名他们内省分析的对象。例如,如果呈现给被试一个苹果,那么被试的任务就是描述颜色和空间特征。把它叫做苹果就犯了刺激错误。在这种情况下,铁钦纳想要他的被试报告感觉,而不是知觉。晚年时,铁钦纳对内省法的使用变得更为宽容一些。他发现,允许未经训练的内省者简单地描述他们的现象学经验,可能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 关于心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1、铁钦纳设定心理学的目标是确定心理生活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 2、人的一切意识经验或心理过程都是由感觉、意向和情感组成。(感觉有44000种以上,其中32820种是视觉的,听觉有11600种,其他感觉约20多种。

情感是情绪的元素,表现在爱、恨、忧愁等经验之中。

反对冯特的情感三维度说,只有一个维度即愉快——不愉快。

在意识元素的属性问题上,铁钦纳在性质、强度的基础上增加了持续性、外延性和清晰性。 铁钦纳在内省研究中得出结论,意识的元素过程由感觉、意象和情感组成。

感觉和意象的特性是性质、强度、持续性、清晰性、外延性。情绪有性质、强度和持续性等特性,但没有清晰性。 铁钦纳和他的学生研究最多的是感觉,然后是情绪,最少的是意象。后来,铁钦纳把内省分析的对象从元素本身转向他们的特性,因为只有通过元素特性才能认识元素本身。

铁钦纳反对冯特的情感三维度说,认为情感只有一个维度,而冯特所说的紧张-松弛、兴奋-平静实际上都是机体感觉和真正情感的结合,可以称为“感觉-情感”

性质是指一个元素区别于另一个元素的特征,如热的、红的、苦的;

强度是指性质从低到高的序列,如明亮-阴暗、坚硬-荣软、愉快-不愉快。 持续性是指意识元素的时间特性。 外延性是指意识元素的空间特性;

清晰性是一个意识元素的另一个特性。 注意只是感觉的一种特性。并不是冯特所说的通过注意才使感觉清晰。相反,我们注意它们是因为他们在我们的意识中比其他感觉更清晰。对铁钦纳来说,不存在产生清晰度的潜在的统觉过程,只是一些感觉比其他感觉更加生动和清晰,并因此被我们注意到。注意只是清晰的感觉——是感觉中的某个时间段,并不存在官能、机能或心理动力。

铁钦纳反对冯特的统觉和创造性综合的观点,赞成传统的联想主义,将接近律作为联想的基本规律。 统觉:把特定的心理内容由意识的范围提升到注意焦点的过程。) 3、心理元素的结合可以用接近律来解释。

与冯特的区别:冯特用认知过程解释意识经验,铁钦纳只想描述心理经验

13

与斯金纳的一致:都接受了马赫的实证主义,认为在科学中没有对不可观察事件进行推测的地位。理论化的过程意味着形而上学的思辨。

与斯金纳的区别:斯金纳强调可观察的行为,铁钦纳强调可观察的意识事件。 对铁钦纳构造主义的评价 (一)铁钦纳构造主义的贡献

1、铁钦纳继承和发展了冯特实验心理学的主要思想,坚持了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方向,为推动心理科学的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2、铁钦纳正式打出构造主义的旗帜,导致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心理学派别的对立; 3、铁钦纳的构造主义提供了一个相当有力的正统体系,充当了批评的靶子; 4、铁钦纳对感觉心理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图,见课件) (二)铁钦纳构造主义的局限

1、铁钦纳反对研究意识的机能和功用,反对把心理学看成是一门应用科学; 2、在对意识经验的分析上,铁钦纳比他的老师冯特走的更远;

3、在内省方法上,铁钦纳比冯特更加极端,对内省附加了更多的限制; 4、在身心关系上的身心平行论观点。 六、构造主义衰落的原因

1、内省法是有局限的,而铁钦纳则严格控制其实验性。

2、排斥其他学派的新的研究成果。比如比较心理学中对动物心理研究的结果、精神分析的成就,还有其他学派在人格、学习、心理发展和个体差异方面的成果。

3、拒绝探究实践知识,坚持寻求纯粹的知识。违背当时美国的社会文化。 4、致命的一击是他拒绝了进化论。 (构造主义的主要研究工具是内省。反对使用内省法的人越来越多,内省实际上是反省,因为被报告的事件已经发生。所报告的是一种对感觉的记忆而不是感觉本身。一个人不可能在没有改变事件的情况下反省它,观察本身改变了正在被观察的心理事件。内省法是不可信的,而铁钦纳依然坚持内省法且严格控制它的实验性。) 机能主义产生的背景和先驱 机能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社会历史条件(19世纪后期,美国是一个开拓中的国家,西部开发启动了许多人的淘金梦想,人们更注重实际的、有效用的、有功能的价值取向。于是开始背离铁钦纳和冯特传统心理学中的意识的结构和一般化的人类心理规律,转向研究意识的机能与适应价值,注重个人的心理能力的差异。进化论所宣扬的自然选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理念正好适合当时美国人开拓疆土的需要和气质。因而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诞生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二)进化论的影响 1859《物种起源》

1、进化论提出了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心理机能的连续性思想; 2、进化论使心理学的目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3、进化论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发生了变化;

4、进化论导致了以个别差异为代表的应用心理学的发展。

(进化论说明了动物和人在生理解剖学上的连续性,也明确提出动物和人在行为发展和心理过程的发展方面也有连续性。这就为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

构造主义主要研究意识的内容,受过达尔文影响的心理学家则更多地考虑心理的机能。接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心理学家更多地考虑心理的机能,考虑机体适应环境对于心理产生的影响以及心理对机体适应环境的作用。由于不能代表纯粹的实验心理学而被铁钦纳抛弃的研究主题受到了达尔文理论的重视。如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心理测量、情绪心理学等。

由于目标的变化,内省法应经不合适了,由于需要了解心理如何在适应环境中发展以及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比较心理学的方法和心理测量的方法显得更合适。) 高尔顿的个别差异研究

主要研究心理遗传和个别差异。

首创研究天赋与教养的问题、首次使用问卷、首次使用语词联想测验、双生子研究、想象的研究、智力测验、“相关”技术、人类测量学 差异心理学的创始人。

14

1883年发表《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研究》,被认为是个体差异心理学和心理测验的开始。 美国人更愿意把卡特尔作为美国心理测验的先锋,但卡特尔是深受高尔顿的影响的。 (四)实用主义哲学——代表人物

实用主义代表人物:皮尔士、詹姆士、杜威 主要论点是:

1、 强调知识是控制现实的工具,现实是可以改变的; 2、强调实际经验是最重要的,原则和推理是次要的; 3、信仰和观念是否真实在于它们是否能带来实际效果; 4、真理是思想的有成就的活动;

5、 理论只是对行为结果的假定总结,是一种工具,是否有价值取决于能否使行动成功;

实用主义哲学观反映在心理学上,认为科学的心理学就是要关注心理的作用、机能、功能和效用。 (五)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共同特征:

1、反对构造主义所从事的对意识元素的研究;

2、希望理解心灵的机能,而不是对心灵的内容作静态的描述; 3、希望心理学是一门实用的科学,而不是一门纯理论的科学; 4、极力主张扩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5、机能主义者对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原因感兴趣,因而他们更关注动机;

6、心理过程和行为都是心理学的合法研究主题。内省也是有效地研究工具之一; 7、更关注导致有机体彼此相异的东西;

8、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詹姆士和进化论的影响。 二、美国机能主义的先驱 (一)霍尔

1、霍尔(1844-1924),生于马萨诸塞州。

1878年获詹姆士授予的美国第一个心理学的哲学博士学位。是冯特的第一个美国学生。

1882年任教于霍普金斯大学,1883年创办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887年创办美国第一种心理学刊物--《美国心理学杂志》,

1889年起担任克拉克大学校长。1892年组织创建了美国心理学会,并成为美国第一届心理学会主席。 机能主义的代表卡特尔和杜威是霍尔的学生, 霍尔对心理学最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心理发展的复演说,“心理学的达尔文”,是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

2、复演说:运用当时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复演说的观点来说明个体心理发展。 把个体心理的发展看做是一系列或多或少复演种系进化历史的理论。

人类的胚胎发展是动物进化过程的复演。出生后个体的心理发展则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 8-12岁复演人类远古的特征; 少年期复演中世纪人类的特征; 青年期复演了近代的人类特征。

人类的许多活动也是祖先野外生活的复演。

(8-12岁儿童期知觉力敏锐,但道德、宗教心、同情、爱情以及美感十分幼稚。复演了人类远古的特征。 少年期复演中世纪人类的特征;知觉敏锐,记忆力强,道德观念发展迅速。 青年期复演了近代的人类特征。人性趋于完善,发展突飞猛进。

人类的许多活动也是祖先野外生活的复演。儿童的追逐、少年期的打猎、捕鱼、偷窃、游泳、划船、争斗、爱好动物。) (二)鲍德温

鲍德温(1861-1934)也是曾冯特的学生,先到普林斯顿大学任教并获哲学博士学位。1903年到霍普金斯大学主持心理学实验室工作,美国第四任心理学会主席。 鲍德温的主要贡献有:

认知发展观方面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儿童认知开始于生物过程——感觉、意念运动阶段——表象和观念转换阶段;前逻辑、逻辑和超逻辑 个体认知发展有其基本机制——同化、顺应。

2、人格发展观方面,认为儿童人格要经历自我中心到主观自我再到社会自我的发展过程;

15

3、个体和种系发展观方面,认为发展包括个体发展和种系发展两个方面。 种族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在阶段顺序上是大体相同的。

第三节 机能主义的芝加哥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 (一)杜威

1896年杜威发表《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一文,标志着机能主义的芝加哥学派的正式开始。

杜威只为狭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机能主义的芝加哥学派关于心理学问题的系统主张则是由安吉尔和卡尔提出来的。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人的动作是一系列相连的反射构成的,前一反射的终点即为后一反射的起点。

应该根据功能来看待所有行为,孤立地研究适应行为的元素,会使人忽视这一行为最为重要的方面:它的目的性。 心理学真正的对象是在环境中发生作用的整个有机体的适应活动。 (杜威的机能主义的观念最初来自于冯特的意志主义,詹姆士的影响主要在于证实和扩展了那些观念。杜威师从霍尔,但也受到了哲学家乔治莫里斯的影响,除此之外,他还对黑格尔和康德的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博士论文就是论述康德哲学的。他的《心理学》一书时黑格尔哲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奇特混合物。

为了分析而将反射的元素分为感觉过程、脑内过程和运动反应是人为的、会使人产生误解。蜡烛的火焰(S)并去抓它(R),所产生的痛苦(S)然后引起退缩(R).根据这一分析,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也没有学到什么。但实际上,被灼烧这一经验改变了儿童对火焰的知觉,下次他就会避开火焰。所谓刺激和反应并不是分开的,而是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功能事件的序列。

杜威不否认意识的作用,他把意识看作是有机体适应生活的工具,人为了生活而思考,通过智力与现实的斗争达成进步。)

(二)安吉尔的心理学思想:

1、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和近代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斯宾塞的心理学理论。 2、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而意识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生活过程。 3、主张用内省和客观观察法搜集心理学资料。 4、区分了机能心理学和构造心理学。

1)机能心理学对心理操作感兴趣,而不是对意识的元素感兴趣。 2)心理机能帮助有机体生存。

3)心与身不可分割。在有机体的生存斗争中,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起作用。(图见课件)

机能主义不仅鼓励研究意识,而且鼓励研究动物行为、儿童心理学、习惯形成、个别差异。

安吉尔将行为问题引入心理学,尽管他尚未将意识及内省方法排斥于心理学之外,但他认为:我们的精神生活或许可以被规定为客观的行为。

安吉尔担任芝加哥大学心理学主任共25年,使得芝加哥大学成为机能主义的一个中心。 卡尔

卡尔(1873-1954)是安吉尔的学生和继承人。1927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卡尔的体系更完满地体现了机能主义,代表了芝加哥机能主义的晚期倾向或完成形式。《心理学:心理活动的研究》(卡尔在该书中阐释的机能主义观点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他把心理学的对象定义为心理活动,亦即诸如记忆、知觉、情感、想象、判断和意志等过程。心理活动的机能在于获得经验、确定经验、保持经验和评价经验,并利用这些经验来决定行动。从中可以看到,他的机能主义不同于 w.冯特和 e.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其心理学的重点不是意识的元素和内容,而是心理过程和心理操作。这正是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所在。

2.心理活动是以适应行为或调节行为的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卡尔十分强调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他对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也格恰体现在他对适应性活动的讨论上。适应性活动包括三个方面: 唤起有机体活动的动机刺激;

感觉刺激,也即指引活动朝向一种刺激或目标的物体;

改变情境的反应,以便满足动机刺激。这种反应会一直继续下去,直到动机刺激因为达到目标而被满足。这时适应性活动也就告一段落

适应性活动是整个情境的一种机能,包括有机体对其环境的所有调节。从中可以看到,卡尔是根据有机体在适应环境和顺应环境时心理活动完成了什么来描述心理活动的。

16

3.人类有机体的学习机能是联想律,学习通过相似律和接近律而发生。一个习得活动的机能强度取决于一个特殊联想能否经常发生。

4.关于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卡尔既承认内省法的正确性,也承认客观观察的正确性,为动力心理学特别是行为主义开拓道路。他看到实验法更符合理想,但又认为真正适当的心理实验研究,即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非常困难的。与此同时,他也感觉到可以通过文化产物的分析来研究人的心理,例如对文学、艺术、语言、社会和政治的典章制度的研究,能从中探究出产生这些文化产物的某种心理活动方面的知识。研究那些与心理活动有关的生理过程也有一定的价值。

由此可见,卡尔的机能主义没有像构造主义那样只坚持一种研究方法,而是强调客观性和多渠道。事实上,芝加哥大学进行的很多研究都没有采用内省法,即使在采用内省法的研究中,也尽可能用客观的控制来加以检验。况且,在他领导的心理学系里,既进行动物的研究,也进行人的研究。) 1、卡尔把心理学定义为“心理活动的科学”,“心理活动这个术语是知觉、记忆、想象、推理、情感、判断和意志的总称”,而心理活动的机能在于获取、确定、保持和评价经验,并利用这些经验确定行为。

2、适应性行为:有机体对于具有能满足需要的物理环境或社会环境的反应,是心理活动的特殊表现形式。一种适应性行为包括六个基本因素,即动机、动机性刺激、感觉情境、反应、刺激和联想。卡尔的适应性行为具有进化论的色彩。他认为那些能导致适应性结果的心理行为将会被保留下来,否则就会被舍弃。

3、在实验方法上,卡尔认为可以多种多样。内省和客观观察法各有优缺点,可以互相补充。

4、在身心关系上,卡尔放弃了二元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加入了动机因素,为心理学的发展从机能主义走向动力心理学起到了先导的作用。

时至今日,虽然机能主义已经成为历史,但卡尔心理学中有两点还是直接为人们所继承: 心理学应该是实践的和应用的,它本身应该用于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适应和调节一个人的环境是良好的心理卫生的一个必要前提。

此外,他研究知觉、动物行为多年,用迷津、问题箱、辨别箱做动物实验,并且做了理论探讨。 (四)机能主义与构造主义之争

1、鲍德温和铁钦纳之争——感觉和运动的反应时间问题

1895年鲍德温提出反应类型说,认为差异是个人间的类型差别。 铁钦纳认为差异是由于观察者的随意态度造成的。 2、杜威和铁钦纳之争——机能主义和构造主义的区别

1896年,杜威在《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一文中批评了元素主义的观点。铁钦纳则认为构造主义是研究“是什么”的。

机能主义是研究“为什么”的,构造主义是正统的心理学,机能主义是心理学的应用,不是心理学的本门。

(反应类型说,认为感觉的反应时间和运动的反应时间的差别属于个人间的类型差别。铁钦纳认为这种差别来源于观察着的随意态度。

杜威刺激与感觉一样,只是为了行动而存在。构造主义把反射弧分析为刺激与反应) 3、卡尔与鲁克米克之争

是关于机能一词的用法的争论。

(铁钦纳在1921年发表《机能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一文,指出机能心理学的四个特点:承认意识的活动或机能与它的内容或结构的区别;把意识现象与其没有关系的神经系统按序排列成彼此相应的机能系统;机能心理学史目的论的心理学;机能心理学指不过是哲学的导言。) 4、安吉尔和铁钦纳之争

他们分别列举了机能主义与构造主义的几个主要区别。

17

机能主义的哥伦比亚学派 哥伦比亚学派概述 该学派的共同特点:

1、从研究心理的共同规律问题转向个别差异问题,心理测验是其主要的方法;

2、从研究意识内容转向研究意识活动,并不将意识排除在心理学之外,但只注重意识的功用。

3、从重视内省法转向重视客观的方法,主张多种方法并用,如实验法、测验法、统计法、等级法和评选法等; 4、从研究“是什么”的问题转向“为什么”的问题,主张研究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但后者又要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

5、从主张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转向主张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 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卡特尔(1860-1944)

卡特尔的贡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反应时的研究;

2、关于个别差异和心理测验的研究,1890年首创“心理测验”这一术语;并使用测验统计的分析方法研究个别差异。 3、关于心理物理法的研究; S=K·√R 4、关于知觉和阅读过程的研究。

(卡特几乎涉猎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每个方面,并发明和改良了许多仪器。卡特尔研究过的反应时类型包括辨别和认识的时间及选择“意志”的时间;控制联想的反应时间和自由联想的反应时间。这些研究都作为经典文献为以后的学者所引证。

2、1901年他用所收集的数据计算被试的测验分数和学习成绩的相关系数。 他还继续了高尔顿的工作,对科学探索能力的性质和起源进行了研究。

1902年发展了次序评量法。用这种方法根据对每个刺激项目的评定的平均数列的最后次序,定出每个刺激的等级,并将这种方法用与评价美国科学家的杰出程度。

心理物理学方面,他与福勒顿一起用S=K·√R代替了韦伯-费希纳的S=K·㏒R,S不是感觉,而是观察的误差。卡特尔对心理物理法的最新贡献是用反应时间测量感觉的差异量。这是传统心理物理学中所没有的。

卡特尔研究过视知觉的网膜时间,还研究过看见物体、形状、颜色、字母、字句而说出其名称所需时间。卡特尔发现,随着呈现物数目增加,各项所需要的时间随呈现物的增加而减少。这个研究同注意范围有关。他发现不同文字的阅读时间随对文字的熟悉程度而异。) 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1903年初版,1913年扩展为三卷本)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桑戴克代表着机能主义学派向行为主义学派的过渡。

1、用实验法研究动物心理,用以代替对动物的自然观察,为动物心理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猫走迷笼实验最为经典。

(桑戴克在学习理论方面做了开拓性工作,而且在教育实践、言语行为、比较心理学、智力测验、训练的迁移以及社会现象的测量等领域也做了开拓性工作。

在桑代克之前,达尔文的好朋友罗曼尼斯、摩尔根、铁钦纳的女博士沃什伯格都研究过动物心理。

摩尔根准则(Morgan’s canon) 强调对动物行为的解释要尽可能简单。如果较低级的心理活动足以解释某种动物的行为,就不要认为这种动物具有较高级的心理活动。摩尔根(1894年)在观察他家的狗的行为中,描述了桑代克的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尝试——错误学习。培因在1885年夜描述过与摩尔根的描述基本相同的尝试——错误学习。)

18

迷箱实验的结论: 1)学习是渐进的。

2)学习是自动发生的,不受思维的调节。

3)相同的学习原理适用于所有哺乳动物。人类的学习方式与其他动物完全相同。 2、学习理论

尝试——错误说,动物的学习过程是以本能活动开始的一种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情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其中不存在思维和推理的过程。 “学习即联结,心理即人的联结系统。” ——联结主义 学习的定律: 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练习律包括使用率和失用率。使用率就是联系越多,联结就越强。基本上是亚里士多德频因律的重新表述。失用率是指某一联结不联系的时间越常,就变得越弱。)

桑代克还与武德沃斯一起提出了学习的迁移理论—共同要素说。学习效果的迁移是由于前后活动中存在着共同的因素。(相同要素说:只有两种机能有了相同的因素时,这一机能的变化才使另一机能也有变化。第二机能的变化在分量上等于与它的第一种机能所共有的元素的变化。这种学说对于摧毁官能心理学和以这种心理学为基础的形式训练说是起着巨大的作用的。但是单有相同的元素,不经过人的概括是不能产生学习迁移的。相同元素说的根本错误就是抹煞了学习者的主动积极地特点,似乎只要客观上具有相同元素,学习就会自发地收到迁移的效果了。) 3、桑戴克的贡献: 1)、桑戴克对动物实验心理学的建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在研究中的客观主义精神是对行为主义的重要贡献,为行为主义奠定了基础。对巴甫洛夫也有影响。 3)、开创了学习理论的研究传统,标志着心理学中学习理论的兴起。 4)、桑戴克是教育心理学的创立者。

4、从哲学基础、学科性质、研究重点、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结局等角度分析机能心理学和构造心理学的比较。

武德沃斯

1、武德沃斯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全部活动,包括了行为和意识两个方面。在具体的研究中,必须从研究刺激与反应的性质开始,必须从客观的外界事物开始。

武德沃斯认为刺激和反应之间还存在有机体的作用,最早提出了S-O-R公式,后又扩展为W-S-OW-R-W,对新行为主义产生了影响。

2、 武德沃斯的第二个贡献是将心理动力观引入心理学,对内驱力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心理学的方法既可以用实验和观察,也可以用内省。

(W代表周围世界,S代表刺激,O代表有机体,附于O下的小W代表有机体对环境的调整及它对情境和目标的定势,R代表反应。整个公式可以理解为:周围世界-刺激-有对一定情境和目标定势的有机体-反应-改变了的世界。这样,伍德沃斯将心理活动与行为纳入同一系统来看待,对新行为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行为主义由此发展出“中介变量”学说。伍德沃斯对人们做什么和为什么做感兴——特别是对为什么,他主要对动机感兴趣,所以他称其独特的心理学为动力心理学。吴伟十认为,人的活动有两方面:人是内驱力(drive),以是机制(mechanism).有了这两个概念,

19

就可以解释人的一切活动。机制是连结的结构,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刺激和反应的关系都可以描述为机制,它是回答“怎么样”的问题。但在机制之外,必有推动机制的原动力,这就是内驱力,它是回答机制的“为什么”的问题。机制是内驱力得以满足的外在行为方式,内驱力是激发机制的内在条件。看见食物去吃的求食过程是机制,饥饿时内驱力。内驱力可以发动机制。

他的S——O——R机制类似于卡尔的适应性活动——是指有机体为满足某种需要而同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他要求理解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因果的机制以及决定内驱力的特殊性的动力刺激或情境。

伍德沃斯把心理动力观引入心理学,他的动力心理学志在反对铁钦纳、华生和麦独孤,要求理解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因果的机制以决定内驱力的特殊性的动力刺激或情境。) 第二编 行为主义

(1)1913-1930年左右,早期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华生。

早期行为主义的特征:客观主义;以刺激和反应的术语解释行为;强调联结学习;外周论;环境决定论。 S-R:有的学派讽刺说,这是没有心理的心理学。 (2)1930-1960年左右,新行为主义。 古斯里接近联想行为主义 托尔曼认知行为主义 赫尔逻辑行为主义 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 新行为主义的主要特征:

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变量;

允许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对行为的内部动因进行推测; 以操作主义的观点解释中介变量。 S-O-R:(O代表有机体),表明刺激作用于人,才能作出反应。 (3)1960年以后,新的新行为主义。 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 罗推尔社会行为学习理论 米契尔德认知社会学习理论 新的新行为主义的特征:

给予认知、思维等心理因素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以足够的重视; 把认知、思维看成是积极的、主动的过程; 强调研究方法的客观性。

行为主义既是西方心理学的一个理论或流派,又是西方心理学的一种方法论。 作为一种理论或流派,指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所创立的一种体系。

作为一种方法论,指的是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方面的客观主义倾向。 早期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社会历史条件

美国土壤的产物;美国时代的呼唤;美国文化的硕果。

首先,行为主义的产生是当时美国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农村人口进城需要培训;工人需要提高劳动效率; 其次,行为主义是美国政治生活中的进步主义运动的产物。这一运动的目的是社会控制,因此,它需求心理学提供能够合理有效管理社会的科学工具.

(农村人口城市化需要学习城市生活所需要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机能,就是要学会社会适应,社会适应问题就是强调行为,最重要的是学习。这使得心理学家从对意识的研究转向对适应性行为的研究。

工业革命已经完成,靠机械和技术提高劳动效率已经完成,若再提高生产效率,就必须更透彻地了解工人,通过提高工人的身体动作效率来提高生产效率。

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在美国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是哲学上的实证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经济领域的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这些传统思想主张是:人是环境的被动产物,人只能适应环境;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受自然选择规律支配,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管事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垄断制度形成后,垄断寡头

20

积极强化物:与操作性行为相伴随的刺激物,可以增加操作性行为发生的频率,如水、食物、奖赏等 消极强化物:当这类与操作性行为相伴随的刺激物从情境中被排除时,可以增加反应发生的频率,如电击 、条件强化物

原始强化物:对动物具有天然强化作用的刺激物,如食物、水等

条件强化物:一个中性刺激与一个原始强化刺激反复匹配联合,那么它也具备了强化的性质。

概括强化物:当一个条件强化物与一个以上原始强化物形成联系时,就由于条件作用而具备了多方面的强化作用,成为一个概括化的强化物 。 3)、强化的模式

固定时距模式:在固定的时间距离上实施强化,缺点是在时距的起点处反应速率较慢,甚至不反应。如学期末的考试等。

变异时距模式:在固定的时间里,强化的次数是固定的,但间隔的时间却不固定,有时间隔的时间长,有时短。优点是反应的速率比较稳定,不会有大起大落。

固定比率模式:以反应的次数为标准,在一定次数的反应出现以后才给予强化。缺点同固定的时距模式。

变异的比率模式:强化的平均次数不变,但两次强化之间的反应次数不固定。每次反应之后都有可能被强化,每次反应之后也都有可能没有强化。这种模式建立起来的操作稳定而持久,难以消除。赌博行为所依赖的就是一种变异的比率模式的强化。

操作条件反射原理的应用 教学机器与程序教学 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的研究是斯金纳早期应用性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斯金纳坚持以操作强化原理来解释人类的语言,他认为言语也是一种行为,它服从于强化的偶然性,也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他根据言语与强化反应的关系,将言语行为概括为具有不同功能的四种类型:召唤、命名、形声、复合。但他的观点受到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批评。 行为矫正和社会控制计划:行为矫正对人起作用的方式同操作条件反射改变鸽子和白鼠的方式是同样的,也就是说,它们之所以导致了行为的改变,都是因为强化理想行为和不强化非理想行为。 (四)斯金纳评价: 1、斯金纳的贡献是:

第一,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确定了操作条件反射的机制与规律,并把它们应用到学习和教学中去,对学习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二,以操作条件反射为基础,行为分析理论得以建立。行为分析是一种矫正不良行为的理论与技术,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和心理治疗领域。由于应用上的成功,斯金纳的理论获得了极强的生命力。 2. 不足:

第一,对斯金纳的最经常的批评在于他所宣称的心理学不需要任何理论。他坚持描述行为而不是解释行为的原因。 第二,有人指出斯金纳研究的是空洞的有机体。

第三,以有限的动物行为研究推导出普遍的动物行为规律,并用于描述和控制人类行为,不免过分简单化、片面化。 第四,斯金纳的极端环境论忽视了影响行为的其他因素 古斯里的接近联想行为主义(看课件)

古斯里强调机体内的动觉刺激作用,形成刺激-反应联系的学习心理学体系,以“一次性尝试便建立牢固联系”的学习原理来解释一切复杂的行为,并得到部分实验的证实和应用于日常生活与教学,为新行为主义的兴起作出了贡献。(70)

接近律:伴随某一活动的刺激的一次联合,在其重新出现时,倾向于引起那个活动。古斯里认为,你在某一情境中最后做了什么,那么,如果这一情境重新出现,你将倾向于去做什么。(73) 亚里士多德已经注意到一次经验就可能导致学习:“存在某些活动,人们只经历过一次,就会对它们比对那些经历过多次的活动产生更深的习惯印象,这是事实。因此,哪怕只看到某些东西一次,我们记住它们超过记住那些可能经常看到的东西”。但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学习是例外的,而且学习受到作为法则的频因律的控制。(74) 赫尔的逻辑行为主义(课件)

赫尔和托尔曼都愿意推测行为的内部原因,所以他们都是方法论的行为主义者,二者最终都在他们的理论化中运用了逻辑实证主义。但从哲学上来说,赫尔是一个机械论者和一个唯物主义者,而托尔曼就其认为心理事件决定行为而言,则是一个二元论者。(94)

S上横线是多种刺激的综合影响。赫尔认为,接近并不是学习的唯一条件,甚至不是学习的充分条件,它只是一个必

26

要条件。学习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强化。强化是内驱力降低所必须的。

初级强化是直接满足有机体生物的需要;次级强化是一些中性刺激,本身并不具备降低内驱力的能量,但因为经常与初级强化物紧密相连,因而也获得了强化的效用。(99)

赫尔的行为公式从整体上讲并没有超出S--R公式的圈子。因为刺激痕迹和神经反应只是一种生理的中介物,并不包含任何心理因素。而且把行为的决定因素看成是生理的,无疑犯了还原论的错误。(100) 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看课件) 第三编 格式塔心理学

第一节 产生背景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一、产生背景

(一)古代整体论的思想传统

整体论思想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但真正体现是在黑格尔(G. W. F. Hegel)的哲学之中 (二)社会历史背景 (三)哲学理论背景

1 、康德的“先验论”思想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源思想。

2、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个哲学思想基础是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现象学。 (四)科学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接受和利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已被科学界普遍接受的物理学中“场论”的思想对心理现象及其机制作出全新的阐释,从而开创了心理学的新天地。 心理学背景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主要受马赫的理论和形质学派理论的启发

舒曼、卡茨、鲁宾等人的心理学理论也都或多或少地对格式塔心理学产生过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的三个主要代表 (看课件,非重点) 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直接经验

苛勒认为直接经验就是主体在对现象的认识过程中所感受到或体验到的一切经验,它是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具有超几何、超物理的性质,既包括客观世界,也包括主体的主观世界。 (二)行为

考夫卡把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并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行为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地理环境是真实存在的客观环境

行为环境是个体头脑中意识到的环境,人的行为主要受行为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康斯坦斯湖上的骑马人) 考夫卡从属性上将行为分为三类:

真正的行为:主要指客观世界的物理行为; 外显行为:个体在他人行为环境中的行为; 现象行为:个体在其自身行为环境中的行为。

(斯顿夫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机能,同时又企图调和意动心理学与内容心理学的对立。是屈尔佩的内容与机能的二重心理学的先导。

为苛勒和考夫卡建立实验的现象学和格式塔学派提供了理论基础。) 格式塔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 (一)整体的观察法

以掌握事物的自然经验为目的的观察方法。

整体研究的方法是格式塔心理学对后世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最大贡献 (二)实验现象学的方法

1、实验现象学以归纳为主要研究手段

2、实验现象学不追求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而在于建构现象场并发现现象场的意义 3、主要以文字描述从整体上对直接经验做质的分析

4、主试必须悬置自己的先知先见且不作任何推论或解释。 5、在实验过程中主试并不严格操控被试或实验对象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27

(一)突现论

似动现象:又称ф现象或PHI现象,是指先后呈现的原本静止的两条线段在一定条件下(时差60毫秒)被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 。

似动现象是一个格式塔,是一种突现的现象。1912年,惠特海默发表《视见运动的实验研究》,标志着格式塔学派的诞生。

似动现象不能用眼球运动来解释 似动现在不能由推理而产生 不能用错觉来解释 不是后像所致

也不是注意点的转移

似动现象是一个依附于一定心理物理场中的崭新现象,是一种突现的现象,它依附于一定的情境,是一个整体现象,不可以分析为元素。

在现象场中,整体不同于各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整体决定着个部分的性质。 (二)同型论

人的每一个知觉过程中,人脑内部都会产生一种与物理刺激构造精确对应的皮质“图画”,这就是同型论。 绝大部分格式塔心理学家都信奉“同型论”

“主张知觉场在其次序关系上与作为基础的兴奋的脑场相符合,虽然不必有完全符合的形式。”(波林, 1981) (三)知觉的组织原则:

1、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原则: 在特定的知觉领域内,各种对象并非同等重要,有些对象显然有一定的界限,形成一个比较鲜明的轮廓,使之能突现出来被明显地感知到,从而形成图形;而另一些对象退居其后,成为背景。图形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图形就愈有可能被我们感知;反之,则不易被感知。军事上的伪装就是利用了图形与背景的关系理论。 图形与背景在特殊情况下(如双关图中)由于注意的起伏现象会出现逆转

2、接近或邻近原则: 人们对知觉场中客体的知觉,是根据它们各部分彼此接近或邻近的程度而组合在一起的。各部分越是接近,组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就越大。 两个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比较接近或邻近时,则这两个对象就倾向于被一起感知为一个整体

3、相似原则:在大小、形状、颜色或形式上相似的刺激物更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同色的或同样形状的区域看起来更像一个整体(见图7-6b)。在这些不同属性中,颜色的作用又更加重要。

4、封闭的原则:闭合是指一种完成某种图形(完形)的行动。我们在知觉中往往趋向于把下图中不完整的图形看成是完整的图形——三角形和正方形。

5、好图形的原则:知觉的组织原则,使我们尽可能地把图形看作是一个“完好”图形的趋向,即把不完全的图形视为完全的图形,无意义的图形看作有意义的图形。 单纯的、规则的、左右对称的图形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好图形原则常战胜接近原则而取得知觉的优势。

6、共方向原则:一个整体中的部分,如果向共同的方向移动,那么这些共同移动的部分易被感知为一个新的整体,而未动的部分组成另一个整体。

7、简单性原则: 在其他因素相等时,人们在知觉时倾向于把知觉的东西看成是有组织的简单的规则图形。 8、连续性原则: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知觉对象的直线继续成为直线,使曲线继续成为曲线。 (四)学习理论

1、学习即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实质是构造与组织一种完形,通过学习,会在头脑中留下记忆痕迹,记忆痕迹是因经验而留在神经系统中的。但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这些痕迹不是孤立的要素,而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即完形。

顿悟说

苛勒主要进行了与猩猩解决复杂问题相关的迂回问题、直接和间接利用现成工具、创造一种新工具、建筑问题的研究。 顿悟说是由苛勒通过对黑猩猩的实验而提出的一种和桑代克的“试误说”完全相对立的学习理论,顿悟学习是人类最主要学习方式之一。

顿悟的四个特点:问题解决前尚有一个困惑或沉静的时期,表现得迟疑不决,有长时间停顿; 从问题解决前到问题解决之间的过渡不是一种渐变的过程,而是一种突发性的质变过程;

在问题解决阶段,行为操作是一个顺利的不间断的过程,形成一个连续的完整体,很少有错误的行为;

28

由顿悟获得的问题解决方法能在记忆中保持较长的时间;由顿悟而掌握的学习原则有利于适应新的情境,解决新的问题。

①对整体情景具有依赖性 ②具有突发性

③质变的产生有时需要前期尝试错误 ④可以迁移

猩猩的这种突发性智慧,人们称之为“顿悟”。

格式塔理论用实验明确指出,人的顿悟功能是普遍的、先天性的,即无师自通的。

现代心理学家们发现,任何顿悟必须有明确的思考问题为大前提,同时顿悟必然对此问题经过长期、认真、甚至艰苦的思考才可能出现。

最后,顿悟的一系列特征被人们发现和验证。比如,顿悟有突发性、诱发性、偶然性、极度快乐或豁然开朗之特性等等。甚至,有不少现代心理学家还发现顿悟与人的非记忆性的潜意识有关。

(苛勒主要进行了与猩猩解决复杂问题相关的迂回问题、直接和间接利用现成工具、创造一种新工具、建筑问题的研究。

顿悟说是由苛勒通过对黑猩猩的实验而提出的一种和桑代克的“试误说”完全相对立的学习理论,顿悟学习是人类最主要学习方式之一。

顿悟的四个特点:问题解决前尚有一个困惑或沉静的时期,表现得迟疑不决,有长时间停顿; 从问题解决前到问题解决之间的过渡不是一种渐变的过程,而是一种突发性的质变过程;

在问题解决阶段,行为操作是一个顺利的不间断的过程,形成一个连续的完整体,很少有错误的行为;

由顿悟获得的问题解决方法能在记忆中保持较长的时间;由顿悟而掌握的学习原则有利于适应新的情境,解决新的问题。

①对整体情景具有依赖性 ②具有突发性

③质变的产生有时需要前期尝试错误 ④可以迁移

猩猩的这种突发性智慧,人们称之为“顿悟”。

格式塔理论用实验明确指出,人的顿悟功能是普遍的、先天性的,即无师自通的。

现代心理学家们发现,任何顿悟必须有明确的思考问题为大前提,同时顿悟必然对此问题经过长期、认真、甚至艰苦的思考才可能出现。

最后,顿悟的一系列特征被人们发现和验证。比如,顿悟有突发性、诱发性、偶然性、极度快乐或豁然开朗之特性等等。甚至,有不少现代心理学家还发现顿悟与人的非记忆性的潜意识有关。) 所谓顿悟。就是内在地把握情境的关系性,并依此改变整个情境。 顿悟学习可以避免多余的试误,同时又有助于迁移。

苛勒把这种“从一开始就考虑到情境结构的行为”称为顿悟。 顿悟学习有其特点,可归纳如下:

① 对整体情景具有依赖性 ,只有学习者能够理解课题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时顿悟才会出现。 ② 顿悟是跟随者一个阶段的尝试和错误之后产生的。 ③ 顿悟是一种质变,无需量的积累。 ④ 顿悟是可以迁移

但这种尝试错误不是桑代克所谓的盲目的、胡乱的冲撞,而是一种近似于行为假定的尝试程序,动物在尝试中验证自己的假定,并不断积累经验,从而最终出现顿悟。 真正的学习是不会遗忘的。(例子:有人在一项实验中,把149162536496481写在一张卡片上,要一组被试看15秒钟,然后试图回忆它。在一般情况下,除了记住其中少数几个数字外,没有人能全部记住。但在给另一组被试看这张卡片之前,告诉他们在试图记住它以前,先想一下这些数字为什么这样排列,是否有规律可循。结果不少被试都觉察到,这些数原是用1到9的平方排列起来的。这样一来,回忆这些数字就毫无困难,哪怕是在几周或几个月之后也能轻易做到(Katon,1940))

顿语学习本身就具有奖励的性质。 迁移理论

29

迁移理论也是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桑代克认为迁移是由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情境存在着共同要素 。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认为原先的学习与产生迁移的情境之间有着共同的东西,但这种共同的东西不是完全相同的零碎要素,而是共同的模式、完型或关系。迁移是由于学习者顿悟了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关系的结果,提出关系转换说 。 迁移是结构、关系、整体格式塔的迁移,而非特殊因素的迁移。 4、创造性思维

1)要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必须让整体支配部分。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由整体到部分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思维者关注问题的整体,深刻理解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2)惠特海默认为创造性思维:

① 理解课题的内在结构关系,将各个部分看作为一个动态的整体。 ② 根据课题结构的统一性来理解和处置课题。 ③ 分清问题的主次方面,形成层次结构。

④ 创造性思维不是一种纯智力活动,它受一个人的动机、情感、先前的训练等因素的影响。 (惠特海默对思维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研究了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

惠特海默强烈反对由试误说和条件反射说所引发出来的在教育领域中所采用的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方法。

惠特海默认为学习贵在打破旧有知识和模式的束缚,争取在对问题领域的基础上产生顿悟,掌据解决问题的原则,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促进智力水平的提高。 六、格式塔心理学对心理学发展的主要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的贡献

(一)反击元素主义心理学 ——对以构造主义为代表的元素主义心理学的反动是格式塔心理学最突出的贡献

(二)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整体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就是受格式塔心理学的潜在影响

(三)对认知心理学的积极贡献 (四)对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早由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引入心理学的场的思想,在社会心理学中得最到了广泛的应用 ——实验现象学方法及其变种已成为当前社会心理学研究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的局限

(一)唯心主义的理论基础 (二)现象学实验不够严谨,缺少客观性 (三)许多理论观点的概念不很明确 (四)对其他学派的批评过于苛刻 七、拓扑心理学

勒温的心理学又称拓扑心理学,主要对需要紧张心理系统、团体行为、个体行为和社会气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勒温借用拓扑学和向量学的有关概念,对心理事件引起个体心理生活空间区域移动的方式、个体的这种移动要达到的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活空间区域变化进行了陈述。 (拓扑所研究的是几何图形的一些性质,它们在图形被弯曲、拉大、缩小或任意的变形下保持不变,只要在变形过程中不使原来不同的点重合为同一个点,又不产生新点。换句话说,这种变换的条件是:在原来图形的点与变换了图形的点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并且邻近的点还是邻近的点。这样的变换叫做拓扑变换。拓扑有一个形象说法——橡皮几何学。因为如果图形都是用橡皮做成的,就能把许多图形进行拓扑变换。例如一个橡皮圈能变形成一个圆圈或一个方圈。但是一个橡皮圈不能由拓扑变换成为一个阿拉伯数字8。因为不把圈上的两个点重合在一起,圈就不会变成8。图形可以拉伸和扭曲,但不能割断和粘连。) 动力场理论 1、心理环境。(场是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勒温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心理场中发生的。心理场是由个人生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事件、经验和思想愿望组成。

勒温的心理学中,个体需要、意志等具有重要的动力作用,故心理场也称为心理动力场,也是“心理生活空间”。 整体论思想:物体或行为只有在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中,只有在个体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寻找到真正的原因。行为研究应当考虑个体和环境这两种状态,而不仅仅只是考虑其中的一种。)看课件

2、心理动力场,也称心理场,是勒温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最重要概念,也是其理论的核心。勒温认为心理场就是由一个人的过去、现在的生活事件经验和未来的思想愿望所构成的一个总和。包括一个人已有生活的全部和对将来生活

30

的预期,随个体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累积,在数量和类型上不断丰富和扩展 。

勒温主要借助心理场来研究一个人的需要、紧张、意志等心理动力要素,因而其心理场又称心理动力场。 (生活空间是在一定时刻内支配个体行为的全部事实。生活空间有两极,以个人为一极,以个人的心理环境为另一极,两极各自有其组织结构,勒温称之为分化,两极的组织结构彼此息息相关,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生活空间就代表这全部的相互关系

心理生活空间。按照拓扑学原理,生活空间可以区分为若干区域,各区域之间均有边界相隔。个体要达到目标,必须跨越疆界,由一个区域进入另一个区域。个体发展总是在一定的心理生活空间中随着目标有方向地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移动。而个体发展的心理过程实质就是生活空间的各个区域的不断丰富和分化,这些区域的丰富和分化沿着多个方面进行,如身体、时间、现实和非现实等方面。勒温的生活空间其实是对心理环境和心理动力场的一个总的描绘。 库尔特?勒温(Kurt Lewi)的“场论”强调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人的内在需求未得到满足,便是内部的“场”产生的影响。人的内在需求未得到满足,便使内部的“场”产生张力, 周围的环境可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其中内部“场”的张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3、行为动力(看课件)需要是指个体的某种由生理条件的缺失所引起的一种动机状态,即主体对某一外界对象所产生的欲望,或达到某一目标的意向。它是行为的动力,可以激发、维持、导向行为,以使个体的缺失得到满足。 生理需要时由生理状态的某种缺失所引起的需要,不受情境条件的影响,一般没有特定的具体指向目标。 准需要时指心理环境中心理事件起实际影响的需要。,也就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心理需要。

需要的内驱力不是联结作用而是一种内部张力状态,当人产生某种需要时,就会伴随产生一种紧张的心理系统,这时人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只有消除这种紧张或至少是减弱这种紧张的情境出现时,个体才能重新恢复平衡。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及其发展团体动力学:看课件 第四编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古典精神分析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1895-1913) 哈特曼和艾里克森 ——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派 霍妮、弗洛姆和沙利文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1914-1920) 1、什么是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的主要特点。

2、精神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的、思想的、科学的。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体系:

以潜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结构理论、本能论、焦虑论、性欲论、梦论 4、评价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

评价荣格分析心理学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社会文化学派对传统精神分析的修正。 自我心理学:哈特曼 自我心理学之父

《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1939):自我心理学发展的第二块里程碑。 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同一性混乱、人格发展的渐成论) 新精神分析的总体评价

新精神分析和古典精神分析的区别。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也称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同其它心理学派别的主要区别之一是它产生于临床的精神病实践,而不是大学的心理学实验室。精神分析一词有三种含义: 一是一种学派,

二是指潜意识的心理学学说, 三是指一种精神病治疗方法。(包括自由联想法、释梦、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精神分析运动的历史背景 (一) 社会历史条件

1、 精神分析是19世纪末奥地利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的产物。 2、 精神分析是19世纪末奥地利的社会文化生活的产物。

31

(二)生物学——达尔文的影响 (三)古代哲学

(四)近代哲学心理学——无意识(古希腊哲学奠基人柏拉图就曾谈到无意识问题。18世纪初,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其单子论学说进一步发展了无意识理论。在近代心理学中,第一次把无意识问题作为一项基础研究的是19世纪早期联想主义心理学家J.F.赫尔巴特。费希纳同样对无意识进行了推测。尽管他使用了阈限的概念,但是他主张心灵类似于冰山,就像冰山的绝大部分那样,心灵的大部分是在水面以下,受到各种无法观察力量的影响。) (五)哲学——非理性 (六)精神病的治疗实践 (七)催眠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论体系 以潜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结构理论、本能论、焦虑论、性欲论、梦论 潜意识论 (一)人格学说——心理地形学 现实原则: 心理的表面部分,是同外界接触直接意 感知到的一纵即逝的心理现象,是人的心理活动中识 比较小且非主要的部分。 中间环节: 人们能够从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前意 担负一定的稽查作用。当前意识丧失警惕,被压抑识 的欲望或本能也能伪装地渗入意识。 快乐原则: 被压抑的欲望、本能冲动,非理性等。潜意 是心理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决定着识 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 潜意识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潜意识中的欲望冲动大部分同性本能有关,是性本能受到压抑后集聚成一种冲突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力,也是精神病产生的主要根源。 第二,由于潜意识中的内容是社会所不能接受的,因此在通常的条件下潜意识的内容不能到达意识的领域。因为检查员作用起着监督和压抑的功能。但在检查员作用放松时,潜意识中的内容可进入意识领域。

第三,潜意识的运作方式是非理性的,它唯一的目标就是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不考虑现实条件,追求达到目的。 第四,潜意识中的内容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因为它是无意识的。但是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使潜意识中的内容复返于意识,用语言表达了被压抑的内容,则由压抑导致的精神病的症状也就消失了。 (二)精神分析的方法 1、自由联想法 2、梦的解析 梦论

在弗洛伊德看来,梦是一种被压抑的欲望的象征性满足,这一点在白日梦里表现的最为明显,在一些简单的夜梦中也非常明显,一些恶梦通过分析也可以找到满足的成分。

之所以形成梦,乃因为检查作用因睡眠而放松警惕,潜意识中的本能愿望以化装的方式,偷偷溜进意识而形成梦境。当人觉醒以后,检查作用重新加强,于是立即排除检查作用放松时偷偷溜进意识的本能愿望,因此往往我们无法回忆梦境。梦的内容还不是被压抑的欲望的本来面目,需要加以分析和解释,才能找到本能愿望的真面目。

梦境可分为显梦和隐梦。做梦好比制作谜语,显梦是迷面,隐梦是谜底。显梦可以代表自身,也可以代表相反的力量,还可以同时代表自身和相反的力量,解释梦是何去何从,必须看前后关系而定。 从显梦到隐梦的化装过程是梦的工作。梦的工作的方式有四种: 凝缩:即几种隐喻以一种象征出现;

32

移置:把隐义中重要的本能欲望在显梦中变成无关紧要的细节,而那些无关紧要的隐义却在显梦中表现得非常引人注目。

象征:以具体的形象来代替抽象的思想,把观念转变成生动的形象。 润饰:把凌乱的材料加以条理化,使其显得合理。

梦的解释就是要把这重重化装揭开,寻找梦的真实含义。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 本能论

1、本能的四个特点:

来源:本能来源于身体状态或需要,主要是指身体欠缺什么; 目的:本能的目的是消除身体欠缺并重建内在平衡;

对象:本能的对象是指能够减少或消除身体欠缺的经验和事物。 动力:本能的原动力决定于身体欠缺的程度。

(早期)自我本能:自卫本能。有助于个体自我保护的原始性冲动; 性本能:生殖本能。与性欲和种族繁衍相联系的冲动。

本能是推动行为的自然力量,弗洛伊德把本能看成是人的行为的动机和基础,而性本能是所有本能中起主要作用的力量。弗洛伊德给了性本能的力量一个代名词,里比多。一般把性和生殖看成是同一过程,但在弗洛伊德那里,生殖活动虽然是性的重要表现,但除此之外,性还有其它多种表现形式,如婴儿的吮吸活动、皮肤的触摸等等。总之,一切能导致快感的活动在弗洛伊德那里都带有性的含义。

(晚期)生的本能:他把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合成一个生本能,因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都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生本能代表着心灵中爱和建设的力量。

死的本能:在人类的心灵中还存在着一种自我毁灭的力量。他称之为“死本能”。死本能者代表着恨和破坏的力量。死本能并不仅仅是一种求死的欲望,它对外表现为仇恨、破坏、征服等等,对内则表现为自我谴责、自我惩罚和自杀等等。 人格结构论

1、弗洛伊德在早期以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来分析各种心理事件。后来,他发现这一模式有很多缺点,因此,他修改了他的理论,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概念,以弥补前一理论的不足。

本我相当于早期人格理论中的潜意识。它是人类心灵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他的作用是迫使心理指向本能欲望的满足。

它是贮存本能欲望的心理场所,这些本能欲望象一口沸腾的大锅,其力量冲击着本我,使本我依照快乐原则寻求即刻的满足。

本我是冲动的、非理性的、非社会的,自私自恋、自以为是,且纵情享乐的。

自我成为本能欲望的执行者; 自我处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根据外部世界的现实条件调节本我追求享乐的活动; 它既可以控制本我的活动,又可以保护本我不受外部世界的伤害。

但是,心理生活的能量是本我提供的,本我的满足是心理生活的根本追求。

自我只是一个执行者和调节者,它要根据本我的愿望、现实条件和社会要求来进行运作。它根据外部的需要来活动,执行“超我”的任务,又要费尽大部分能量压抑和控制本我,说服本我服从现实原则。 所以自我的力量必须足够强大才能保持人格的平衡,否则会产生自我的焦虑,容易导致神经症和人格异常。

超我的作用与本我相反,它代表着人类心理功能中的道德分枝,是一个人的理想自我。

由于自我的力量还不足以完全控制本我,因此,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依照社会准则控制本我的一种力量。它给好的行为提供奖励,给坏的行为提供惩罚。超我按照至善原则活动,其功能是监督自我去限制伊底的本能冲动。超我的监督作用是由自我理想和良心实现的。 自我理想是以奖励的方式形成的。

良心是通过惩罚的方式形成的。自我理想和良心是完成超我对自我的监督功能的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

弗洛伊德早期的心理学是本我心理学,对自我和超我不重视,后期才开始重视自我的作用,为以后自我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人格发展理论 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口唇期(0-1岁)

33

肛门期(1-3岁) 前生殖器阶段 性器期(3-5岁)

潜伏期(5-12岁)力比多受到压抑,没有得到明显表现 生殖期(12-20岁)个体的性发育成熟期 固着、倒退影响人格的发展 人格理论的评价:

弗洛伊德以潜意识心理和性生理、性心理的发育为依据,建立了第一个系统的心理学的人格理论,揭示了人格结构和人格发展的深层原因和动力。

他重视早期经验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重视行为的历史原因,重视行为或人格的发展的重要性,这些都对人格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过分强调性本能和潜意识的作用,忽视理性意识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显然是有缺陷的。

(固着:不论在每个人格发展阶段满足过多或过少,都会使力比多停滞在那个阶段,从而使个体在成年后表现出该阶段的人格特征

倒退:个体在人格发展过程中遇到挫折,而从高级阶段返回低级阶段,表现出低级阶段的人格。) 焦虑论

早期——焦虑是神经症的关键因素

当力比多难以找到正当的发泄途径时,就变成了焦虑。 晚期——焦虑是冲突所引起的结果

人的焦虑最早来自出生时与母体的分离——出生创伤。 出生创伤是以后一切焦虑经验的基础。

三种焦虑:客观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

(在早期,弗洛伊德把焦虑看做是神经症的关键因素,认为焦虑主要是对不可发泄的性冲动的有害反应,当力比多难以找到正当的发泄途径时,就变成了焦虑。后来弗洛伊德发现,本能冲动并不能直接转成焦虑,因为不同的冲动往往产生同样的焦虑。

于是,弗洛伊德就提出了另一种新的看法,把焦虑看做是冲突所引起的结果,自我只是把它当作一种危险的或不愉快的信号去反应,从而产生了防御机能,这就是弗洛伊德的“第二焦虑理论”,也称“焦虑的信号理论”

现实性或客观性焦虑是指由外界环境中的真实的客观的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是恐惧的同义词。当危险消除时,现实性焦虑也就消失了。这种焦虑有助于个体的保存。

神经性焦虑是指个体由于惧怕自己的本能冲动会导致他受到惩罚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只有当人们认识到实现本能需要可能招致来自外界的危险时,他们才学会恐惧本能,只要本能的冲动不导致惩罚,人们就不会惧怕它。

道德性焦虑是指个体的行为违反了超我的价值观时,引起内疚感的情绪体验。当id趋向那些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时,超我就以羞耻、罪恶感来警告,并进行自我谴责。道德性焦虑指导行为符合个人的良心与社会标准。) 自我防御机制:

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为了消除焦虑,自我发展了一种对付焦虑方法,可能是正常的理性的方法,也可能是否认现实甚至歪曲现实的非理性方法,后一种方法弗洛伊德称其为自我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有三个特点:

第一,防御机制同样可作用于其它心理冲突与挫折,减轻各种痛苦情绪体验; 第二,防御机制是通过对现实的歪曲而起作用的; 第三,其运作方式是潜意识的,个人并没有意识到。

自我防御的概念最早在1894年提出,后来在1926年又重新提出,弗洛伊德试图把防御机制与神经症联系起来。 安娜后来把父亲的防御机制的研究加以扩展和系统化,整理分类,最终提出主要的八种防御机制: 压抑 (repression) 投射(projection) 移置(displacement 对象移置、驱力移置) 否认(denial) 反向作用(reaction-formation) 认同(identification with the aggressor) 退行(regression对象退行、驱力退行) 升华(sublimation) 性欲论

34

性本能

本能是推动行为的自然力量,弗洛伊德把本能看成是人的行为的动机和基础,而性本能是所有本能中起主要作用的力量。弗洛伊德给了性本能的力量一个代名词,里比多(libido)。

一般把性和生殖看成是同一过程,但在弗洛伊德那里,生殖活动虽然是性的重要表现,但除此之外,性还有其它多种表现形式,如婴儿的吮吸活动、皮肤的触摸等等。总之,一切能导致快感的活动在弗洛伊德那里都带有性的含义。 弗洛伊德用它则是指示在精神生活的领域中性的冲动的外显的表现,并扩充其词义,指示人类性欲,特别的,指示幼儿性欲,将它理解成精神症状的原因(神经症)、多样性倾向(性倒错)、对自己的爱恋(自恋)和升华。可见,弗洛伊德用此词不是在生物学的本能领域,而是在人类的精神领域,并且强调的是外显,这样与的快乐、欲望的意思就一致了。

冲动的满足与否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至关重要,在儿童五岁之前,若里比多受到过度的压抑,则在成人之后会导致心理变态。换言之,神经症具有性的基础。患者的情绪障碍与性本能的压抑有关。

同时,性本能也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动力,为了社会的发展,性本能必须得到适当的控制。 图(看课件) 对弗洛伊德的评价 贡献是:

第一,开创了无意识心理的研究;

第二,开拓了心理学学科的建设。开辟了心理学新的研究领域:性心理学、动力心理学、变态心理学

第三,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推动了心理学走向社会; 精神分析揭示了人类深层心理和整个的人格,成为一种可以解释个人、文化和社会历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四,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治疗的新途径。 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

非理性主义倾向:否定意识是心理的实质,否认意识的主导作用

生物学化的倾向:抹杀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及人的社会性本质,抹杀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方法论上的局限:以偏盖全,将变态心理普遍化、绝对化

忽略个体和群体、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本能和文化的差异,用关于个体、个体心理和本能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人类社会文化和历史现象

第十章 其他早期精神分析学家的观点 第一节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为区别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荣格将自己的思想称为分析心理学(自传的性质),这一理论和弗的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1、没有恋母情节的位置;

2、性不能产生焦虑和不安全感; 3、关注个体的内部成长;

4、里比多是一种一般性的生命能量;

5、影响人格的力量既有过去的经验,也有未来的目标、希望或抱负等。 6、给无意识增加了一个新的纬度,即集体无意识。 一、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思想 1、字词联想实验与情结理论: 字词联想实验: “情结指示词” 情结理论:

A.情结是一些相互联系的潜意识内容的集群,是整体人格结构中一个独立存在的较小的人格结构。它是自主的,带有强烈的情绪,因而有自己的驱力。

B.情结是潜意识的,但足以影响意识活动 C.情结属于个体潜意识的范畴

D.情结人人都有,但内容、数量、强度和来源因人而异 情结的主要来源是:

童年期的心理创伤、与本性不和谐的道德冲突。

35

(荣格当时运用字词联想实验是为了发现在患者的联想反应词中有哪些是对诊断有利的因素。

荣格在研究中,发现被试有时做出反应要花相当长的时间,而被试对造成反应时延长的原因解释不清。荣格猜想这可能是由于抑制反应的潜意识情绪引起的。于是,他把那些反应时较长的刺激词、回忆错误的反应词和重复的刺激词都称为“情结指示词”,通过情结可以找到心理疾病的原因。荣格认为,在潜意识中一定存在着和人的情感、记忆、思维等相关联的各种情结,任何触及到这些情结的词都会引起反应时延长。通过情结,可以找到心理疾病的原因。由于情结与自我分离,它才以心理疾病的形式表现出来,使病人产生各种心理疾病的症状。) 2、人格结构理论:

荣格把整个人格叫做“心灵”。他认为,心灵包含一切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它由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三部分组成。(人的意识发展的目的旨在最大限度地认识自己或意识到“自我”。 自我是意识的核心,它有各种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情感组成。 意识的作用类似于看门人的角色,它对进入心灵的各种材料进行筛选和淘汰,使个体的人格结构保持统一性、连续性。同时它也不断地充实、完善和塑造者新的自我。

情结决定着个体人格结构的许多方面。荣格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即是帮助病人解开情结,把人从情结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但荣格也发现,情结并非只起消极作用,实际上它常是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早期荣格认为情结起源于个体的童年经验,后来发现情结最深层的根源是集体潜意识。) ①意识: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

意识伴随着生命的诞生而出现,随着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的应用而不断增强; 意识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个性化(individuation)过程

意识发展的目的在于认识自我,保持人格结构的同一性、连续性,并不断充实、完善和塑造新的自我。 ②个体潜意识:

靠近意识的心灵,处于“潜意识的表层,它包含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个体潜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情结”的形式表现出来。 早期: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解开情结;情结源于个体童年经验 后期:情结也常是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情结源于集体潜意识

③集体潜意识:位于心灵的最深层,它一般指人类祖先经验的积淀,是人类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在每一世纪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 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 ——本能:先天的行为倾向 ——原型:先天的思维倾向;(Archetype或Prototype),指一种本原的模型,其他各种存在都根据这种原型而成形。深藏在心灵之中。

最重要的原型有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阿尼姆斯和自性. (人格面具(Persona),即指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好的印象,以得到社会的承认,保证能够与人、甚至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实现个人的目的。 阿妮玛(Anima):这是男性心理中女性的一面(阴柔面)。

阿妮姆斯(Animus):是女性心理中男性的一面,它为女性提供了一个理想化的男性形象。

阴影:是人的心灵中遗传下来的最黑暗隐秘、最深层的邪恶倾向。它寻求向外投射。但它的本性却是生命力、自发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自性(Self):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其作用是协调人格的各组成部分,使之达到整合、统一,即自我实现。是人性发展力争达到的最高目标。) 心理类型学

1913年第一次提出,1921年在《心理类型学》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态度类型:内倾和外倾

功能类型: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两种态度和四种机能类型组合起来构成八种心理类型 (思维是用来评价事物的正确与否

情感的作用是判断和确定事物的价值是否可以接受。

思维和情感是一对相互对立的功能,人们用他们来进行判断和评价,可称之为理性功能。 感觉是一个人确定事物存在与否的功能,但不指明那是什么事物。

36

直觉是对过去或将来事物的预感。感觉和知觉是一对相互对立的功能,人们在运用这两种功能时,没有加上自己的理性判断,所以是人的非理性功能。) 看图课件 八种人格/心理类型

外倾思维型:这种人按固定的规则生活,客观、冷静,善于思考但固执己见。他们通常压抑天性中情感的一面,因而显得缺乏鲜明的个性,甚至冷漠无情。如果压抑过分,则会变得专制、自负、迷信,拒绝接受任何批评。男人较多,多为科学家,例如达尔文和爱因斯坦

内倾思维型:这种人喜欢离群索居,由于判断力贫乏而不愿社交。他们极端聪明却又不顾实际。发展过度就会变得顽固执拗,刚愎自用,不体谅别人,骄傲自大,拒人于千里之外。多是哲学家,思想家,或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康德和尼采都属于这种人。

外倾情感型:这种类型的人以女性较多,她们理智屈从于情感,往往表现为反复无常,朝秦暮楚,多愁善感,浮夸卖弄,过分殷勤,强烈地依恋他人但情感并不执著。大多数是女人

内倾情感型:这种人文静多思,敏感忧郁,沉默寡言,难以捉摸,然而有时又表现得恬淡宁静、怡然自得,给人以莫测高深之感。

外倾感觉型:这种人追求欢乐、善于社交、不断寻求新的刺激,他们头脑清醒但对事物浅尝辄止,他们情感浅薄经常沉溺于各种嗜好,具有恋态行为和强迫行为。他们中的极端者可能成为纵欲主义者,希尔顿继承人

内倾感觉型:这种人爱好艺术,沉浸在自我主观感觉中,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相比,他们觉得外部世界索然乏味。这种类型的大多数人表现得较为沉静、随和,有一定的自制力,但思维和情感大都不够深沉。被动,安静,艺术性强,不关心人类事业,只顾身旁发生的事,直觉受压抑。他创作的作品往往和缺乏任何意义。在思想和感情上贫乏,而不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人。创造性的艺术家

外倾直觉型:这种人异想天开,喜怒无常,见异思迁,好高鹜远,一个问题没解决又忙于解决另一个问题,不能持之以恒,由于情感转移快,难得知己。实行家,商人,承包人,投机者,经纪人,政客

内倾直觉型:这种人往往是能产生一些新奇观念的梦想家,别人看他们不可思议,而他们自己却自视甚高,自以为是不被理解的天才。

神秘的做梦者,异想天开的怪诞人,艺术家,荣格。

荣格所划分的八种类型只代表极端的情况,实际上,每个人都会表现出某种占优势的性格类型,在他身上还有不占优势的第二种或第三种性格类型。

后来,美国心理学家布里格斯和迈尔斯母女在荣格的人格类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判断和知觉两种类型,组成了人格的四维八极特征,彼此结合构成了十六种人格类型。 看课件(这四个问题是:

心理能力的走向:你是“外向”(Extrovert)(E)还是“内向”(Introvert)(I)? 认识外在世界的方法:你是“感觉”(Sensing)(S)还是“直觉”(Intuition)(N)? 倚赖什么方式做决定:你是“理性”(Thinking)(T)还是“情感”(Feeling)(F)? 生活方式和处事态度:你是“判断”(Judging)(J)还是“理解”(Perceiving)(P)? 根据4个问题的不同答案,可将人的性格分为16种型态 ISTJ ISFJ INFJ INTJ ISTP ISFP INFP INTP ESTP ESFP ENFP ENTP ESTJ ESFJ ENFJ ENTJ

这个组织列表由Isabel Myers所创,其人被认为是一个INFP。

ST——忠诚的监护人,美国总统41人中有20位属于此种类型,乔治布什、华盛顿,英王伊丽莎白 SP——天才的艺术家,乔丹、梦露、毕加索

NT——科学家、思想家,达尔文、牛顿、爱迪生、华特、爱因斯坦、盖茨 NF——理想主义者。列宁、甘地) 4、心理动力学:

保证人格结构正常活动的动力系统。

1)心灵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或自给自足的能量系统。 2)心理能量是人格的动力。

力比多——普遍的生命力——心理能量

37

3)心理值是测量心理能量的标准。

心理值是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时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上表现出来的。 等量原理和墒原理。——能量在人格结构中的分布和移动情况。

能量守恒原则:指用于某种心理活动的能量减少或消失,意味着另一种心理活动的能量增加和产生。能量永远不会从心灵中消逝,它只是转移到别的活动上去了。

熵原则:指心理能量的分布和流动是有方向的,这种方向性是为了保持心灵所有结构之间的平衡。不同心灵结构之间心理能量的差异越大,心理紧张越大,持续时间越久,获得解决后的满意感也越强

(心灵的能量来自外界或身体,但是,一旦外界能量转化为心灵的能量,就由心灵来决定其使用。心灵只有接收能量的输入口——封闭性。我们的感官不断接受来自外界的能量,从而使心灵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心灵只能是相对稳定的,不能达到完美的均衡状态。

心理能量既可以是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心理能量通过转换来影响心理活动。它永远不会消失,但能从一种心理内容转换为另一种心理内容。心理能量和生理能量也可以发生相互转换。 心理值可以通过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时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来表现 也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对各种不同活动对象的选择来判断他的心理值。 还可以观察一个人为达到目标而克服障碍所花费的时间 也可以记录和分析各种梦幻来发现心理值。) 5)、心理能量的两种流动方向:前行和退行 6)、能量输导系统

5、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心理发展的最终目标:个性化 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童年期(出生~青春期):无序阶段、君主阶段、二元论阶段 ——青年期(青春期~中年): “心灵的诞生”阶段, 即个体独立的心灵的产生时期,培养意志力 ——中年期(女35岁,男40岁~老年):中年危机 ——老年期:通过发现死亡的意义建立新的生活目标 对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评价: 1、分析心理学的贡献:

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集体潜意识); 强调人格的整体性;

开创了个体差异研究中的新领域(人格类型);

字词联想实验和情结理论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研究方法灵活多变(机械因果论、目的论、共时性)。 2、分析心理学的局限:

其核心和基石是集体潜意识概念,而集体潜意识是不可证明的; 具有较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过分夸大潜意识的作用,把意识降低到了附属地位。

(研究方法上,早年荣格运用机械因果论,从病人的过去生活中寻找病因。后来他采用目的论的研究方法,对现在和未来的事件进行分析和推测。晚年又提出了一种“共时性”方法,用以解释当前时间和许多其他时间的潜意识的因果联系。同步性是指两件或更多的带有各自独立因果关系的事件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同时出现。) 第二节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一、个体心理学与弗的理论的主要区别

1、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由社会力量决定的,而不是生物本能,提出了社会兴趣的概念。 2、强调未来计划对现在行为的影响; 3、强调人格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4、认为女性所体验到的自卑源于性别角色的社会定型,相信两性的平等,支持女性解放运动。 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思想

“个体心理学”并非指完全个人的或个别差异的心理学,他所谓的个体是一个与社会、与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的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

38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阿德勒的理论是以社会文化为取向的,他把社会的价值观念、人的社会性视为行为的动力,并用“自卑感及其补偿”、“侵犯驱力和男性反抗”、“追求优越”等概念来表述人类行为的动力特征。 自卑感:

1907年《器官的自卑感及其生理补偿》 从1910年开始,他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 就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为了克服自卑感,儿童用先天的“侵犯驱力”来寻求补偿,使自己的人格在文化与顺应中得到发展。 自卑感是推动每个人去获得成就的主要推动力。

阿德勒相信心理治疗和儿童教育的目的是给人提出目标定向,这种目标就是追求优越。人生的主导动机就是追求优越。后来阿德勒把追求个人优越改为追求一种优越而完美的社会。 生活风格理论

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life style)。这是一种标识个人存在的独特方式,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自我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独特方式。

首先,儿童在四五岁时就已形成了他的生活风格,它是以“原型”的方式无意识的表现出来的,原型的内容包括人生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等。

其次,理解个体的生活风格,就是理解独特的自我。 阿德勒概括了理解生活风格的三种途径:

1.出生顺序 他认为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家庭中的儿童,由于出生先后不同,他在家庭中的地位亦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活风格。

2.早期记忆 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可以发现过去的记忆与现在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3.潜意识梦境 他认为意识和潜意识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潜意识梦境也是个体生活风格的表现。 (三)个体发展理论

1、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

2、个体的身体发展水平是影响精神发展的一种因素。

3、遗传和环境只能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客观条件 ,每个人都会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心理发展的活动方式。——创造性自我

4、 每个人都具有与别人和谐相处的先天需要,个体心理发展的品质和这种需要是密切相关的。 ——“社会兴趣”。有没有社会兴趣是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 5、“活动程度”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形式和水平。所谓的活动程度,是指每个人活动的范围和形式。

(每个人在一生中必须数量牢固的社会兴趣,才能解决人生所面临的三个重大问题,即职业活动、社会任务和爱情婚姻。他们能否得到正常发展则取决于儿童时代母子相互作用的性质,它深刻地影响着儿童长大后对待他人的态度。) 社会兴趣理论

阿德勒认为人都是生活在“意义场”之中,一个人对现实的感受,是经过意义解释之后的产物。

较好的意义都具有共同的特质。生活的意义不是为个人优越而奋斗,而是在于如何满足人类和谐友好的生活,渴望建立美好的社会需要,在于“对人类全体发生兴趣”。

个体能否正确完满地解决人生问题,反映了他的社会兴趣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也表现了他对生活的意义是否有最深切的感受。

缺乏社会兴趣的人会产生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一种是优越情结,另一种是自卑情结。 阿德勒根据人们所具有的社会兴趣的程度,划分出四种类型的人: 统治—支配型、索取—依赖型、回避型、社会利益型。

阿德勒认为产生错误生活风格的原因是由童年期的三种状态引起的:器官缺陷、溺爱或娇纵、被人忽视或遭受遗弃。 三、个体心理学简评

1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是当代许多心理学思想的来源; 2.确立了心理学的社会科学方向;

“阿德勒的心理学在心理学历史中是第一个沿着我们今天应该称之为社会科学的方向发展的心理学体系.” —— 墨菲

3.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主要地位;

39

4.提出了整体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5.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推动了心理学走向应用。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局限:

带有强烈的非理性主义色彩和生物学化的倾向; 对人性的社会本质的看法仍然是肤浅的; 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科学性不强。

第十一章 精神分析(下)新精神分析的发展 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的演变 两条主要路线:

一是从精神分析内部进行的修正和发展:荣格(分析心理学)、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哈特曼(自我心理)、克莱因(精神分析的对象关系学派)

二是从精神分析外部进行的突破和发展,结合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和哲学等的成果:霍妮、弗洛姆、沙利文、卡丁纳(社会文化学派)、宾斯汪格、鲍斯(存在主义精神分析)、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的对象关系学派 ㈠核心思想:

——强调本能的对象的重要性,从而把对象关系即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作为理论和临床的中心。 ㈡代表人物:

——克莱因、费尔贝恩、温尼科特、克恩伯格 ㈢发展历程:

对象关系理论20世纪40年代产生于英国,60年代传播到北美,随后产生了美国的对象关系理论,70年代在美国呈现相互融合的倾向

克莱因在心理学上的贡献,主要是她基于弗洛伊德之思路所发展的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s Theory, ORT)。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客体的寻求(object seeking)\,即人类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而非弗洛伊德所强调的\快乐的寻求\。 二、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 ㈠核心思想:

——站在精神分析角度对存在主义哲学进行心理学改造,使其变成探讨人的心理生活和实施心理治疗的经验科学。 ㈡代表人物:

——宾斯汪格、鲍斯、弗兰克尔;后期有莱因、罗洛·梅、布根塔尔等 ㈢发展历程:

——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大陆,50、60年代后流行于美国 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 ㈠核心思想:

——用结构主义哲学特别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重新解释。 ㈡代表人物: ——拉康 ㈢发展历程:

——产生于20世纪中期的法国。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 ㈠核心思想:

——把精神分析的潜意识概念和社会文化因素相调和来解释人的心理问题和社会状况 ㈡代表人物:

——霍妮、沙利文、卡丁纳和弗洛姆 ㈢发展历程:

——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的美国 霍妮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

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理论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人格理论

40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论 看课件图

对传统精神分析学说的修正P383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的基本观点: 1.都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动机和人格的动力学观点。

2.都继承了弗洛伊德重视童年经验或亲子关系的传统,但抛弃了本能决定论、婴儿性欲论和人格结构论。

3.都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将微观的家庭环境与宏观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研究人,反对弗洛伊德的生物学化的倾向和女性心理学。

4.都受过传统的精神分析正规训练,掌握了精神分析治疗技术。

5.都抛弃了弗洛伊德关于人和社会的悲观主义态度,他们不仅在治疗上,而且在关于人和社会的信念上都是乐观主义的。

(一)霍妮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 1、神经症的文化观

神经症的病因在于人格,人格是在文化环境和个人生活环境中形成的。 神经症只是对社会文化所规定的正常行为模式的偏离。

2、神经症病理学。霍妮神经症理论的总体思路是:个体生活在充满矛盾冲突的社会文化中,因而缺乏安全感,产生基本焦虑;

为克服焦虑产生神经症需要,进而形成特定的待人方式或神经症人格;

个体又去寻找解决冲突的策略,结果又陷入新的更大更深的焦虑和冲突之中,从而构成潜意识中运行的恶性循环。看课件图

(基本罪恶(basic evil):父母不能给儿童真正的爱、不能满足儿童的安全感的行为

基本敌意(basic hostility):如父母经常表现出基本罪恶,就会使儿童产生敌意,即基本敌意。

当儿童陷入对父母既依赖又敌视的矛盾处境时,由于其无能无助、害怕和内疚不得不压抑敌意,基本敌意及其压抑使人陷入焦虑,即基本焦虑(basic anxiety)

敌意和焦虑导致更深的不安全感和更深的痛苦,就形成一些潜意识的防御性策略,霍妮称之为神经症需要(neurotic need)

十种神经症需要:⒈对友爱和赞许的神经症需要;⒉对主宰其生活的伙伴的神经症需要;⒊将自己生活限制在狭窄范围内的神经症需要;⒋对权力的神经症需要;⒌对利用、剥削他人的神经症需要;⒍对社会承认和声望的神经症需要;⒎对个人崇拜的神经症需要;⒏对个人成就和野心的神经症需要;⒐对自足和自主的神经症需要;⒑对完美无缺的神经症需要

神经症需要本身是非神经症的,但如盲目偏执于其中一种或数种,强迫地、潜意识地、不由自主地去追求满足,不能根据社会现实而灵活地选择,就是神经症。

霍妮认为人格是完整的动态自我(self),反对弗洛伊德把人格分成伊底、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分析真实自我、理性化自我和现实自我三者间的关系可以揭示神经症患者与自我关系的失调 自我的三种基本存在形态:

——真实自我(real self):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力量,为人类共有,具有建设性,是一切成就和能力的来源,是可能的自我

——理想化自我(idealized self):个体凭空设想的纯粹虚幻的形象,是不可能实现的形象,是不可能的自我

——现实自我(actual self):个体此时此地身心存在的总和,是身体的和心理的、健康的或神经症的、意识的和潜意识的

基本冲突(basic conflict):神经症患者在基本焦虑基础上形成的内心冲突 三种基本冲突:—各种神经症需要之间的冲突 (10种神经症需要)

——对待他人的三种行为方式之间的冲突 (顺从、攻击、退缩) ——理想化自我与真实自我以及和现实自我间的冲突

解决自我冲突的三种可能策略: ——自谦(self effacement):贬低和憎恨自己 ——夸张(expansion):美化自己、自信好胜

——放弃(resignation):放弃努力以逃避冲突 )图课件 基本焦虑

41

二)神经症需要 三)神经症人格 四)神经症自我 五)基本冲突

(二)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 一、论人的处境

1.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

2.人的存在的矛盾性(第一,个性化与孤独感的矛盾。 第二,生与死的矛盾。第三,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之短 暂的矛盾 ) 3.历史的矛盾性

二、论人的需要——人对存在的矛盾性的处境的反应

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三、社会性格理论(社会性格论:

性格和潜意识是在人的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弗洛姆指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人与物的关系,即同化。人与人的关系,即社会化。所谓性格就是把人的能量引向同化和社会化的过程的相对稳定的形式。能量不是力比多,而是需要。

同化过程中的倾向:创生性和非创生性(接受、剥削、囤积、市场) 社会化过程中的倾向:施虐、受虐、破坏、迎合

堕落综合症和成长综合症、堕落综合症和成长综合症、重占用的生存方式与重存在的生存方式。) 所谓社会性格,是一个社会中绝大数成员所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 社会性格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它是群体心理;

第二,社会性格是一个群体在共同的处境下,在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基本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三,它是激发一个群体的行为的共同内驱力。 (1.同化过程中的取向

弗洛姆根据同化过程中的取向是否具有创生性, 将人的性格分为非创生性取向和创生性取向。非创生性取向有四种:接受取向、剥削取向、囤积取向、市场取向。 创生性取向的人关心的是人的潜能的实现。 2. 社会化过程中的取向及其与同化过程中的取向的联系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也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取向,包括受虐狂、施虐狂、破坏性和机械的自动适应四种不健康的性格取向, 它们与同化过程中的四种非创生性取向是一一对的。 3.堕落综合症与成长综合症——病理学角度

堕落综合症是死之爱或恋尸癖、自恋、共生——乱伦的固着三种倾向的结合体。成长综合症是生之爱或恋生癖、人之爱、独立性三种倾向的结合体,分别与前者的三种倾向相对立。 4.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与重存在的生存方式——价值观角度 重占有者关注的是占有对象(包括物、人、精神);重存在者关注的是生命的存在本身,以人的潜能(爱和理性)的实现为生存的目的。) 社会潜意识论

所谓社会潜意识,是指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共同存在的被压抑的领域。这些共同的被压抑的因素正是一个具有特殊矛盾的社会所不允许它的成员们意识到的内容。 压抑的机制是:社会过滤器。它由三种要素组成。 第一是语言; 第二是逻辑;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社会禁忌。 论现代西方人的困境与精神危机 (一)逃避自由 (二)异化

在弗洛姆眼里,现代社会,异化无处不在,它指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真实自我的疏远和对立,指人所创造的现代文明反过来成了压抑人性的强大力量。

42

(三)现代人的性格和潜意识

(四)对纳粹主义和希特勒的心理学研究 (五)心理健康的概念

真正健康的人是具有创生性性格的人,是具有理性和爱的能力的人,是以生命的存在来决定其生活方式的人。 社会改革理论

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 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发展概况 ㈠核心观点:

——强调自我这一人格结构相对于本我的某种独立性和它本身的极端重要性 ㈡主要代表人物:

——安娜?弗洛伊德、哈特曼、艾里克森、斯皮茨、雅可布森、玛勒等 ㈢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886-1897) :创伤范式阶段,弗洛伊德提出最初的防御概念。

第二阶段(1897-1923):内驱力范式阶段,弗洛伊德提出自我本能、自我内驱力和自我里比多学说。

第三阶段(1923-1937):自我范式阶段,弗洛伊德划分人格结构中伊底、自我和超我三种成分,给自我相对独立的地位。安娜进一步强调自我的作用,阐述了自我的防御功能。

第四阶段(1937-1959):1937年哈特曼在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发表著名演讲《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这被视为自我心理学真正建立的一年。 安娜的理论

1、比较父亲,更加重视自我的作用 2、丰富自我防御机制;

3、将精神分析法用于儿童心理治疗,提出了发展线索概念。 依赖—情绪自信; 吮吸—正常饮食;

大小便不能自控—能够自控; 不管自己的身体—负起责任; 关注身体—关注玩具; 自我为中心—建立友谊; 哈特曼与自我心理学的建立

哈特曼(Heinz Hartmann, 1894-1970)自我心理学之父 《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1939):自我心理学发展的第二块里程碑。 哈特曼的主要贡献在于,

一方面澄清了弗洛伊德体系中关于自我心理学一些模糊认识;

另一方面他把精神分析中的一些命题的表述恰当地纳入普通心理学范畴(如知觉、记忆、思维、创造力等),试图建立精神分析与学院心理学之间的联系。 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

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并非空间领域,而是一套心理机能,这些心理机能在既定的时间内可以在心理冲突的范围之外发挥作用,如:知觉、思维、记忆、语言、创造力的发展等。 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是哈特曼整个自我心理学体系的基础。

(弗洛伊德和安娜的自我概念都没有自己的独立领域。因此,创立自我心理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为自我划定一个独特的研究范围

古典精神分析在自我研究方面的最大问题:过于强调自我与伊底的冲突,忽视了“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the conflict) 、自我的起源及其自主性发展 ㈠自我的起源:

㈡自我的自主性发展: 初级自主性:

次级自主性(图,课件) 、能量的中性化

43

能量的中性化(neutralization):一种把本能能量改造成非本能模式的过程 。 哈特曼与弗洛伊德能量中性化思想的区别:

——弗洛伊德的中性化概念仅涉及性本能的非性欲化,而哈特曼强调中性化涉及两种本能的改造,即性本能的非性欲化和攻击本能的非攻击化;

——弗洛伊德的中性化是一个暂时的过程,而哈特曼主张中性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自我借助这一过程可以贮存中性化的能量,以备随时随地使用。

(自我在反对伊底的斗争中,将本能驱力中性化,转变成为自我服务的能力,从而脱离和控制本能的能力,实现其自主性机能和达到适应环境的目的。) 、自我的适应过程: ㈠概念:

自我的适应过程就是能量的中性化过程。

适应实质上是自我的初级和次级自主性作用的结果,是自我装备与环境取得平衡。 自体成形(autoplasty) 异体成形(alloplasty)

个体能够对有利于生存的新环境做出选择。 ㈡适应的形式:

进步的适应(progressive adaptation): 倒退的适应(regressive adaptation): ㈢外部环境对适应的影响:

“正常期待的环境”(average expectable environ-ment):人正常适应和正常发展所面临的环境 艾里克森与自我心理学 (一)、自我及其同一性:一)自我:

1、自我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过程;是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能综合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引导人的心理性欲合理发展,决定着个人的命运. 2、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不再受伊底和超我的压迫。

3、艾里克森的自我概念相对于弗洛伊德更为理智、开放和积极 二)自我同一性(Self Identity)

自我同一性:具有建设性机能的健康自我所具有的一种复杂的内部状态。 自我同一性包括四个不同的方面:

个体性(individuality)一种意识到的独特感,个体以一种不同的、独立的实体而存在。

整体性和整合性(wholeness and synthesis)一种内在的整体感,产生于自我的潜意识整合作用,健康的自我能把零碎的表象整合为一种有意义的整体。

一致性和连续性(sameness and continuity)潜意识追求一种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内在一致和连续感,感受到个体的生命的连贯性并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前进。

社会团结性(social solidarity)具有团体的理想和价值的一种内在团结感,感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同一性混乱

同一性的对立极端,也称角色混乱(role confusion)或者同一性危机(identity crisis).

这种状态包含着与同一感相反的内容:内心支离破碎感,自觉人生没有目标,无法获取满意的社会角色或地位所带来的支持。

同一性混乱的个体会感觉像是一个被放逐的人,或者一个流浪者,再或者谁也不是,就像艾里克森自己在二十多岁时所体验到的那样。 人格发展渐成论原则: ㈠总体原则:

人的发展是依照渐成论原则展开的一个进化过程。

人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八个阶段,它们固定地以不同顺序逐渐展开,且这一模式在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 ㈡阶段性原则:

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一种冲突或两极对立,构成一种危机。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表)看课件

44

四、对新精神分析的总体评价 一)、理论特色

1、强调自我的自主性及其整合与调节功能 2、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重大影响 3、强调自尊心的培养和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 二)、重要贡献

1、把潜意识理论的开拓性研究推向了新的里程碑 2、扩展了新的理论领域,加强了相关学科的联系

3、进一步丰富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发展了精神病学中心因学的理论和方法 三)、主要缺陷

1、没有脱离精神分析的理论主体 2、理论仍具神秘色彩

五、新精神分析和古典精神分析的区别。

1、经典精神分析重视先天自我的作用,而新精神分析则强调后天自我的价值。他们认为自我具有自己的能量来源和它的动机和目的,把自我看成是一个理智指导下的系统和人格中最富于独立性的部分。例如自我心理学的杰出代表艾里克森在承认他的自我心理学是建立在弗洛伊德学说的“磐石”之上的时候,就公开宣称他与弗洛伊德的主要区别就是重视自我。

2、经典精神分析坚持本能论和泛性论,这是其反社会因素的生物学化倾向的集中表现,而新精神分析的先驱阿德勒就已明确肯定“社会生活逻辑”决定着人的心理的发展,并主张应从社会环境中去寻找人类行为动机的根源。

3、经典精神分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潜意识里装满了不可告人的罪恶性欲,坚持先天生物决定论的悲观主义态度,认为人注定要成为自己性欲和本能的牺牲品,这是人生悲剧的根源。但是,新精神分析则不同,他们认为人的发展有弹性,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冲突和挫折,不断地向积极的方面发展。 (1、迄今为止,潜意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里程碑:

1)弗洛伊德冲破了漠视和否定潜意识领域的理性主义的禁锢,创立了个体潜意识理论体系。

2)荣格冲破了弗洛伊德的个体潜意识的狭隘性观念,创立了集体潜意识学说,沟通了个体与群体在心理上的内在联系,肯定了包含着人类祖先在内的各个世代经验的社会遗传和历史沉淀的可能性及其重要功能。

3)弗洛姆在吸收弗洛伊德的个体潜意识和容格的集体潜意识的思想的基础上,把精神分析潜意识移植于人类社会的结构之中,创立了社会潜意识的理论,强调了潜意识的个体所有性和群体共有性,突出了潜意识在产生和发挥作用过程的社会性。

2、创立了自我心理学和性格类型学的理论体系,促进了人际关系学、跨文化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心理历史学的发展 。

3、新精神分析学者则根据大量临床实践的经验和科学研究的成果,日益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在精神疾病致病中的作用,把生物—心理—社会这一现代模式更加具体化,进一步丰富了精神病中心因学的理论和心理治疗的方法技术 ) 联系:

1、新精神分析和古典精神分析有明显的区别,但两者又有内在联系。这不仅表现在他们仍然保持了弗洛伊德学说中一些基本概念,如潜意识、压抑、抵抗、自由联想和防御机制等,还表现在他们所提出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框架,尽管具体说法不同,但归根结底仍坚持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的主导作用。因此,新精神分析并没有超越潜意识心理学的范畴,最终仍没有完全脱离精神决定论的唯心主义的境地。

2、本来精神分析运动就带有半宗教的性质,弗洛伊德把潜意识奉为神灵,对梦境、口误、笔误等过失行为的解释也表现出神秘主义的色彩。新精神分析依然大量沿袭了这些方法,在治疗中广泛使用,终究没有脱离神秘主义的槽臼。

4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1f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