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简答(背诵)
更新时间:2024-02-28 21: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教育学三条规律: ㈠教育基本规律
①教育与社会发展规律 ②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③教育目的 ㈡学校教育基本规律
学校必须以教学工作为中心 ㈢学校内部工作规律
①教学工作规律 ②教育(学校教育)工作规律,学校教育即德育、智、体育、艺术、课外、班队活动
论述题中必有答话,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 要求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直接联系 (2) 要求教育向终身化的方向发展
(3) 要求学校进一步面向未来,先行一步,为社会和人类的未来前景提供教育保障 (4) 要求学校教育着重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
此四点在教育改革等大题出现时,回答肯定正确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是什么?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3) 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二战以前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双轨制教育,两种教育相互隔离;二战后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 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5、20世纪以后的教育,社会的现代特征逐渐在教育上如何反映的?
(1)教育的终身化
在个体生命的全部历程中,不间断地接受各种形式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是片面的。 (2)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孔子思想的主张有哪些?
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主张“有教无类”;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社会的伦理道德观,直接受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学校教育所培养人才的政治、道德面貌同样反映了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制约,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更不是说学校要放弃学校教育任务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能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的知识丰富,就越能增强人民的权利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舆论力量 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3、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对教育也提出相应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产生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倠水平的不断进步,由此,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地发展更新。同样,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等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发展水平。
4、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道路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劳动者基本劳动素质的优劣、技术人员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
(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首先,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知识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其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通过创新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发挥其扩大科学技术再生产的功能。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5、科学对教育的作用或影响表现是什么? (1)科学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要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
6、教育也对科学技术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7、新科技革命与教育? (1)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2)教学形式个别化(因材施教)
(3)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 (4)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只要是教育改革第7题上述四条都能用 四、教育与文化
8、教育与文化的承传、改造和创新? (1)教育与文化的承传
通过包括教育在内的多种途径承传文化 (2)教育与文化的改造
改造是指在原有要素的基础上,进行选取和调整。表现为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两种形式 ①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第一, 选择社会的主流要素和基本精神
第二, 选择能有效促进学生多方面得到发展的基本文化要素
第三, 选择有利于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实际应用效率较高的文化要素 ② 教育对文化的整理
首先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整理文化的需要。其次是因为教育者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 (3)教育对文化的创新
第一, 新的教育思想、学说和方式方法是世界总体文化中创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 现代教育为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人 第三, 现代教育的许多活动已都与科技发明、文化更新融为一体。
※10、校园文化的定义以及价值?
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文化,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
校园文化可以细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校园的物质文化如校园环境、教育场所、设备设施等;组织制度文化包括组织的层次和形态、规章制度以及角色规范等;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有认知的成分,如学校群体构成和全体化的教育目的、教育过程、规律的认识;有情感的成分,如学校成员对学校、师生的依恋、认同、热爱,对所在学校的责任感、归属感、优越感是积极情愿的典型表现;有价值成分,如学校共同推崇的价值取向;有理想成分,如校训、校歌中所表达的目标。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会构成某一学校的独特校园文化风格。校园文化影响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活动方式,会渗透到每一个学校成员的精神和行为方式中去,形成良好与独特的校园文化对办好一所学校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学、德育案例中可能用到)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①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5)个性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差异教学,教育改革、教学改革用的上)
从群体的角度看①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②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③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了环境及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主选择的方向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是什么?
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遗传、成熟、环境和个人实践活动的影响。 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是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如果没有这些自然条件,个体的发展便无法实现。
但遗传素质并不会直接转变为个体的知识、才能、态度、道德品质等,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成为现实。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个体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我们不承认遗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客观存在是不行的,我们需要关心的是怎样创造条件使具有不同先天素质的人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人具有某种先天素质,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的,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 3、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分为自然环境(包括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个体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为个体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4、论述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是由承担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主体的特殊性。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从个体活动的角度看,学校中的个体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在下有教师的指导,活动的结果还要接受检查。这种特殊性使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和期望有体质、思想道德、知识能力等方面,并提出一系列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此外,学校教育使个体处在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差异,这也有助于个体的发展。
维果茨基的研究揭示最近发展区: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3)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四章 教育目的
3、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
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一,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的统一,这是反映教育事业价值取向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
第二,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发展,要求在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是对教育对象身上要形成的各种素质及其结构的规定。
第三,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审教育目的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的部分 ※※4、智育的定义及要求或任务是什么?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普通中学在智育方面的要求是: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适应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有深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5、德育的定义及要求或任务是什么?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德育概念简单)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普通中学在丢弃方面的要求是: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愿意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做贡献;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能依据法律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论述教师职业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
1、教师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1986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教师具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正统价值观念的使命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管理者角色 (4)示范者角色
(5)父母与朋友的角色
※※※(6)研究者角色
①对象复杂: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活的个体 ②内容复杂: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 ③过程复杂:教育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
※ ※论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我们说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首先是说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学科专业素养。需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
(2)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
(3)还指教育工作者需要有教育专业的素养。我们需要对教育的功能有全面的认识。教育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很多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需要通过教育培养的人才才能得以实现。
人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人的多方面的发燕尾服固然是重要的和基本的,但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富有特点的个性的发展。能不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是区别一名普通的教师和优秀的教师的真正标志。学生的发展,不仅是指学生现在的当下的发展,更是指学生未来的、终身的发展,是学生未来的适应能力、继续学习能力、接受挑战并改造环境的能力的发展。 (4)教师需要有一些与教师职业有关的特殊要求。
(5)教师的专业情意即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 3、学生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1)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的可能性,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推动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完成是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生的。没有活动,没有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
(2)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因为不成熟,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正国为学生的不成熟性,学校和教师才大有作为。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具体教育场景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材和教学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施加影响。与环境对个体自发的、零碎的、偶然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对个体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者,是受教育者。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常具有先在天然的权威性。然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只是一个受动者。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存在的学生观在根本上是陈旧的、错误的。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学生的这种依赖性和向师性,但根本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立的发展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这一段描述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5、论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果的必要保证。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① 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意义上看,在知识上,教师是较多者,学生是较少者;在智力上,教师
是发达者,学生是较不发达者;在社会经验上,教师是较丰富者,学生是欠丰富者。教师之于学生有明显的优势。教师的任务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但这一过程并不是单项传输过程,它需要有学生的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参与,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② 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要培养主动发展的人,就必须
充分调动个体的主动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由外在因素施加影响的结果,而是教师、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通过学生内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没有个体主动积极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内化,就没有真实意义上的教学存在。
③ 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个世界发展的基本
特点之一已经多元化。不可能期望在学校里教授的东西能使学生受用终生。我们不仅要认可而且要鼓励学生,善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有所发挥。 所以,有关“授受关系”的提法是有局限性的,只是最初级的表述。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①学生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②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单通道的授受关系。建立在有利于学生发展意义上的严格要求和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不仅师生关系和谐,而且学习效率高。
现代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又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有些西方学者把教育活动等同于一般的经济活动,把教师职业看作是一种出卖知识的职业,把师生关系看作是一种推销员与顾客的关系。这是错误的。
从教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的人格的影响。
第六章 课程
2、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二者的根本分歧主要表现?
(1)偏重知识还是偏重能力。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实质教育论者则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
(2)哲学认识论上是唯理论或经验论。形式教育论只相信理智的可靠,而实质教育论者则认为只有感觉经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3)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是官能心理学或联想心理学。形式教育论强调心智的练习及其迁移是发展官能的惟一途径,而实质教育论者则认为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经验的积累和联系。
二者在课程上总是形成不同的主张和倾向:形式教育论强调古典语言、文学和古代历史、数学、逻辑学等学科的教学,重视这些学科的形式训练价值。实质教育论正相反,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强调课程和教材的实质性内容。二者在知识教学与能力发展两方面各执一端,都有其片面性。
※ ※※3、课程的基本类型?
(1)学科课程
所谓学科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
学科课程的代表人数主要有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夸美纽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百科全书式”的课程。赫尔巴特从心理学出发,主张课程应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服务。斯宾塞从教育要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和知识价值论出发,提倡学习实用的科学知识,回绕完满生活的五个方面来组织和安排课程。
学科课程的优点: ① 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形成逐步递进、内容连续的逻辑系列,有利于人
类文化的传递。 ② 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 ③ 便于老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科课程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
② 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 ③ 可能会压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活动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
活动课程的局限性:课程内容及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和
基本技能。
20世纪初,杜威主张“做中学”;90年代“活动课”进一步将其明确为“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分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部分。这样一种形态的课程与杜威所主张的活动课程既有一定的渊源,也存在较大差别。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学科课程并不对立、也不矛盾。作为学校课程的一种类型,它的开设,有助于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供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 (3)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综合课程也被称作广域课程或大范围课程,这种课程的开设既有现代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认识和把握科学知识基础的需要。 综合课程的益处在于:
① 增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避免完整的知识被人为地割裂; ② 符合学生认识世界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客观世界
③ 有利于学生综合地、整体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④ 有利于解决有限的学习时间与人类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矛盾。 综合课程并不是简单地将几门学科拼凑到一起。 核心课程:是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一种课程。核心课程在兼顾学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在增强学科间的联系方面,在结合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认识特点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 (4)关于“潜是课程”
潜在课程,也称隐性课程,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方式,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
从学生修习的角度来看,可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课程计划中规定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选修课程,是否修习,可根据地方、学校或学生的需要来确定,也就是说,课程计划中并不做出硬性规定。
从课程管理的角度来看,还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不同级别的课程中,还可以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或综合课程等等。
※※※6、我国中小学课程计划的改革?
80年代以来,课程改革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改革的重心。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改变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经地方和学校开发和管理课程的权利;二是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增设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三是改变只有必修课没有选修课的局面,增加选修课的比例,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标志着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开始。课程计划有了较大的变化。
(1) 整体设置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2) 设置了综合课程
(3) 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
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4) 为地方和学校开发课程留有空间,鼓励地方和学校开发相应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10、综观各国课程改革的状况,如下几点是其基本观念? (1)注重基础洞察力的提高
为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提高儿童的基础学力仍然是各国课程改革首要的关注点。基础学力是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的基础。 (2)信息素养的养成
(3)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全球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开放性思维与创新精神,需要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因此,各国
课程改革都强调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认为教育应该培养胸襟开阔、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考察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公民。 (4)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
11、以上这些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反映在课程设计中,便具体体现为以下特点:
(1)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现代课程,超越了智力本位的课程观,强调通过课程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完整性目标,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和谐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宗旨,从而实现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
(2)强调加强基础。对学科的知识加以精选,使其具有基础性、范例性,并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要求扩大理论知识的比重,克服传统学科课程学科间缺乏联系的问题,体现综合性;要求课程中充实现代科学的成果,删除陈旧的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3)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自学能力,并尽量让学生观察、动手,手脑并用,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 (4)重视个别差异
(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
(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
※※※12、论述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课程观念的变化: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现代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将定位于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结构。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统一实现。
(2)课的类型增加: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类型结构单一的状况,设置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给予选修课程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更大的空间。均衡科目结构,使传统优势学科的比例适当降低。
(3)教育内容变化:在课程内容上,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的状况,既要体现内容的基础性,又要及时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的关系;既要精简内容,又要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等等。
(4)与外国课程改革一样:改变学生的学习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等。
(5)课程管理体制: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6)评价方式变化:改善课程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的和全面的评价。
第七章 教学理论
1、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的活动。
(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与智育是两个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 (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特殊性。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教学作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教学的一般任务是什么?
(1)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基础
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学生在教学中进行的学习和交往,是他们生活中认识世界和进行社会交往的组成部分。
(4)现代教学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4、论述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首先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教学过程包括教师教与学生学这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的活动。教学过程其内部发展的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实际工作者、成年人等的个体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发展自身,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象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
学生个体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
(1)认识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
(2)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交往活动,是发生在师生间(学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通过教学交往,可以克服单个主体的种种偏见、差异,使学生获得在直接经验范围内难以获得的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和新观念,使信息得以整合、共享。在交往中,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3)认识的教育性。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原因在下面)
教学认识的教育性,首先表现在教学过程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在使学生获得一定知识、能力的同时,综合学科自身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方面的教育。
第二,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具有潜在的教育性。
第三,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的性质等对学生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4)有领导的认识。区别于一般认识过程,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的指导影响着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方向、内容、途径等,并对它的结果和质量负责。
※※※5、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及其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每个个体的认识,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基本来源。直接经验是每一个体在认识、探索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自身活动中体悟、感知和概括出来的经验,这是个人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人类在文明史的演进历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人类一切经验,是个人通过交往等活动获得的前人、别人的经验。 ①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经验。首先,在学习内容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是经过系统选择、精心加工,简化和典型化的人类文明经验的精华。其次,在认识方式上同样表现出间接性。主要是通过“读书”、“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再去“应用”和“证明”。 ②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能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在心智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②智力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的智力水平的高低。目前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与
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现其智力的高低,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发现,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去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3)教学过程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科学性一般表现为认知的、分析的、逻辑的、思辨的理性方面,学生不仅获得有关科学概念,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技能,而且培养科学态度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人文性则表现为情感的、艺术的、综合的、直观形象的非理性方面,群体间的社会交往,环境的潜性影响,使学生形成对周围世界和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探索、超越意识和行为方式。教学活动,既是科学活动,同是也是人文艺术活动。正是科学与人文、理性与非理性的协调,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4)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去学,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指导作用。
① 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其能动性表现在:
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主导下逐步确立的。
② 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
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等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③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
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教师要善于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和谐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要关于体验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产生积极体验的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要善于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6、教学过程的结构及教学模式研究? (1)两种基本的学习方式
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两种基本形态。接受式学习是借助语言获得知识的方式,其基本特点是:①以掌握科学知识为基本任务②认识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③学生认识活动的指导性、可控性;④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注。
探究式学习,是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其基本特点是:①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②以解决问题为主题;③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学的非主导性;④对探究性认识过程的关注。
※※※(2)学生认识的基本阶段
①引起学习动机
②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形成清晰的表象和鲜明的观点,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知识的基础并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感知的来源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观教具的演示、参观或实验,教师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学生的再造想象以及社会生活实践。
第二,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一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二是从已知到未知,不必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
③巩固知识。巩固知识往往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一定是一个独立的环节。 ④ 运用知识 ⑤ 检查知识
(3)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模型。
教学模式意义在于: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有利于我们从动态上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目前我国形成的几种基本教学模式类型:①以教师教授为主,系统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②以学习者为中心,组织学生从活动中学习的教学模式;③设置个人的学习情境,严格控制学习进程的自学辅导的教学模式;④提供结构化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学习的教学模式;⑤在创设的情境活动中进行潜移默化学习的教学模式;⑥以行为技能训练为主的示范模仿学习的教学模式。
关于教学模式的选择和研究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有“多样综合”的观点,防止模式化、程序化;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在具体分析学科知识结构及学生认识特点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研究学科教学教程的特点和规律,是构建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研究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使教学达到艺术水平。 7、教学原则的几个基本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符合科学要求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并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要求正确处理教学中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教学的科学性方面,要求教学内容反映客观规律和当代最新科学成就,遵循教育科学的基本原理,概念的表述正确,引用事实可靠,认证严谨。要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态度,教会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及验证理论的科学分析方法。教学的思想性方面,要求从学科知识内在的思想性出发,将其中内涵的世界观、方法论、历史观、价值观、情感、伦理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因素挖掘出来,要有意识地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知识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三个方面内涵:一是教学规定的与实践相关的活动性作业,如实验、实习、参观等。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电化教育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二是学生本身的实际。三是社会实际。
(3)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原则。既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及学科知识演进顺序进行,又要尽可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正确处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关系。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这一原则要求正确处理教与学关系。①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平等关系,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③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④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5)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①充分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②采用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面向学生大多数与区别对待相结合。③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力。 8、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
教学策略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
(1)现代教学策略的构建,追求的目标是:改革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问题,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构建教学策略应遵循的理论思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通过个体与群体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观察、思考、探索,是在教师指导下凭借原有的认识结构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处理的过程。
※※※(3)现代教学策略实施的核心问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①选择性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一是学生能根据学习的需要,有效地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二是具有捕捉信息、敏锐感受和理解信息的能力;三是面对大量的信息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整理、加工和改造。 ②参与性学习
体现了教学教程中科学实践观与主体能动性的统一。学生主体参与是在教学环境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要注意:一是教师讲授与学生接受的关系;二是整体推进与个别化关系;三是学生参与中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参与学习,要注意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境性、过程性、差异性和群体性,还要注意学生参与的目的性、实效性,注意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 ③自主性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构建,体悟科学方法,集中体现在学生个体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调控学习进程,自主评价反思学习结果,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④合作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社会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合作学习,提倡形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首先,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应有一定难度,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以及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第二,处理好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第三,每个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质量是合作学习实效性基础。第四,注意适时引进竞争机制及激励性评价,使小组间通过竞争共同利于提高的同时,个人及小组群体分享成功的快乐;第五,小组研讨的民主性、超越性是保证合作学习实效性的关键。
第八章 教学工作的方法、组织形式与评价
1、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 ㈠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讲授法可以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 教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 ② 注意启发。 ③ 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
谈话法又叫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从实现教学任务来说,谈话法主要有引导性的谈话、传授新知识的谈话、复习巩固知识的谈话和总结性谈话。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 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② 善于提问。 ③ 关于启发诱导。 ④ 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 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② 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③ 做好讨论小结。
(4)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来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法。 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 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②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③ 加强辅导。
④ 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㈡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 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 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② 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和过程。 ③ 讲究演示的方法。 (2)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展览馆、大自然和其他社会场地,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参观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 事物做好参观准备工作。
② 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参观。 ③ 做好参观总结工作。
㈢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
练习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 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② 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③ 严格要求。 (2)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与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 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② 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和做法。 ③ 加强实验过程中的指导。 ④ 做好实验小结。 (3)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实践活动,以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实习作业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 做好实习作业的准备。 ② 做好实习作业的动员。
③ 做好实习作业过程中的指导。 ④ 做好实习作业的总结。
※※※㈣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的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发现教学、探究教学和问题教学都属于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优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比较复杂的课题或独立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发展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缺点是花费时间较多,不经济,而且需要学生具有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思维发展水平。还需要有逻辑较为严密的教材和素质较高的教师。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基本步骤和过程是: ① 创设问题情境,向学生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课题。
② 学生利用有关材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 ③ 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学生如果有不同观点,可以展开争辩。 ④ 对结论作出补充、修改和总结。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 正确选择探究课题。
② 创设进行探究的良好情境。 ③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 ④ 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①班级授课制
16世纪的欧洲学校里开始出现了编班上课的新尝试。17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等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班级授课得以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班级授课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1862年于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看看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分为三种类型:坚持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新的组织形式弥补班级
授课制的不足,实现以班级教学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活动形式和学习环境;主张彻底打破班级、年级界限,寻求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探索一种既不失集体影响,又有个人独立探索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②贝尔——兰喀斯特制
贝尔——兰喀斯特制又称为“导生制”,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仍然以班级为基础,但教师并不是直接面向全班学生,而只是面向一部分学生——“导生”。 ③道尔顿制
1920年,柏克赫斯特在道尔顿中学创建了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教师辅导。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学习任务按月布置,完成之后再接受新的学习任务。道尔顿制的特点在于重视学生的自学和独立作业。 ④文纳特卡制
文纳特卡制是华虚朋在芝加哥文纳特卡镇,课程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进行,由学生个人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另一部分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等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社会意识”。前者通过个别教学进行;后者通过团体活动进行。
看看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第一,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对每个单元都有非常细致的规定和小
步子的自学教材;第二,应用各种诊断法测验检查学生每个单元的学习情况。在这种测验之间,先进行练习测验,由学生自行练习、自行改错,直到做对为止;第,通过自学及诊断测验后,方可学习下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第四,教师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因人、因时、因事而进行个别指导。 (3)当代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①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战”以后,进一步加以完善,其目的在于克服班级授课条件下难以做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等于因材施教等缺陷。所谓分组教学,是指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若干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是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和完善,但分组的依据不再是年龄,而是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分组教学一般有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两种。 ②特郞普制
特郞普制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劳伊德·特郞普创立。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计算课时的单位。 ③小队教学
小队教学又称“协同教学”,是对教师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的一项尝试,旨在发掘教师个人的特殊才能,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
小队教学的基本特点是采取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合作施教,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长组成“互补性”的结构,通过分工协作,在教学工作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
※※※④合作学习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对合作学习展开了广泛的探讨,试图将社会学、团体动力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从而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条件。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群体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合作的、竞争的和不相干的。群体合作分组结构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特征,只有这种结构才能起到学生群体间积极相互作用的效果,从而改善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 ①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② 任务分割,结果整合。
③ 个人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 ④ 公平竞赛,合理比较。 ⑤ 分配角色,分享领导。
※ ※※5、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教学?
班级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所谓班级教学,是指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班级教学的优点
①它能够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
②它能够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③它能够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④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
⑤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可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多向交流,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和互相促进,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
⑥它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从而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2)班级教学的局限性
①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
③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④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和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⑤教学内容、时间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⑥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⑦缺乏真正的集体性。在班级教学中,每个学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虽然向许多学生同样施教,而每个学生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掌握。每个学生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学生与学生之间并无分工合作,彼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无必然的依存关系。 (3)班级教学中课的类型和结构
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分,可以分为: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另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可以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课的基本结构包括:
① 组织教学 ② 检查复习 ③ 学习新教材 ④ 巩固新教材 ⑤ 布置课外作业
(4)上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 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① 备课
第四, 钻研教材。一般要经过“懂”、“透”、和“化”三个阶段。 第五, 了解学生 第六, 考虑教法 ② 上课。
第一, 目标明确。 第二, 内容正确 第三, 方法恰当 第四, 组织得好 第五, 积极性高。 ③ 布置课外作业。
教师布置课外作业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作业内容应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选题要有代表性,难度要适中。 第二, 作业应与教科书的内容有逻辑联系,但不应是教科书中的例题或材料的照搬。 第三, 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 第四, 作业应尽量与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第五, 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水平,给优生和差生分别布置分量、难度各异的作业,并经予必要的
指导、提示和帮助。
④ 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
一是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6、教学评价的功能是什么?
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诊断教学问题 (2) 提供反馈 (3) 调控教学方向 (4) 检验教学效果
7、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是什么?
(1)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①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②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③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
(2)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①相对性评价
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②绝对性评价
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价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
8、教学评价的原则是什么? (1)客观性原则
贯彻客观性原则,首先要做到评价标准客观,不带随意性;其次要做到评价方法客观,不带偶然性;再次要做到评价态度客观,不带主观性。 (2)发展性原则
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3)整体性原则
教学评价应树立全面观点,从教学工作的整体出发,进行多方面的检查和评定,防止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整体性原则,一是要评价标准全面,二是把握主次,区分轻重。三是要把分数评价、等级评价和语言评价结合起来。 (4)指导性原则
教学评价应在指出教师和学生的长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一是要明确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在于帮助师生改进学习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要信息反馈及时;三是要重视形成性评价,起到及时矫正的作用;四是分析指导要切合实际,发扬优势,克服不足。
第九章 德育
(2)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千百年固定下来的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和信念。 2、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罢了。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3、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其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
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 ※※4、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1)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有关品德的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是人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道德意志是人们对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作出的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衡、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2)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发展的
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主要特点是:首先,它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其次,它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再次,它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3)学生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发展的
主体品德内部矛盾是受教育者反映当前德育要求产生的品德发展新需要与其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教育者的任务在于促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使其向着德育要求的方向发展。 (4)学生品德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良好品德的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人的品德是在其结构的相对稳定性和不断的变动性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发展的。 5、几种主要的德育方法? (1)说理教育法
对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 (2)榜样示范法
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3)陶冶教育法
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4)实际锻炼法
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 (5)品德修养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6)品德评价法(操行评定)可以与第十章的班主任管理工作相结合
例如第十章简答第3题
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运用品德评价法要注意做到目的明确;公正合理,符合实际;得到大多数学生的公认;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评比要民主;要让大家发表意见,使学生受到教育;及时宣传。 6、德育途径?
教学;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课外、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校会、周会、晨会和时事政策学习;班主任工作。 10、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
(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在德育工作中首先要尊重儿童,亦即尊重儿童的人格,相信他们的力量,善于发扬他们的优点和长处。 (2)集体教育的思想
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前景教育就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发展,永远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的力量。平行教育影响就是“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 (3)劳动教育的思想
即人的劳动品质的培养。重视劳动对于体力、智力发展的意义,强调劳动教育应和生产教育结合。 (4)纪律教育的思想
纪律是达到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纪律可以美化集体。教育谈话和教育者的以身作则是重要的方法,同时又要正确合理使用惩罚和奖励。惩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惩罚应体现对人的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他反对滥用惩罚,坚决反对体罚。 11、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 (1)关于德育的地位、任务和内容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意识,也就是形成世界观、道德方面的概念、观点、信念。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 (2)关于道德信念的形成和培养
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衡量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和行为一致、言论和行动一致的主要标志,是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道德信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道德信念的形成和培养过程中,知识有重要的作用,但“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3)关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主张正面教育、启发疏导,非常重视集体教育,主张集体和个人的和谐一致,在集体中也要进行个别教育和个别对待。
(4)关于自我道德教育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的前提是人对人的信任,自我教育有道德、劳动、学习和体育等几个方面,并且这些方面是相互关联的。 14、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 (1)道德价值论
学校道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社会利益为标准,学校应该教给学生那些能促进人类福利的价值观,学生应该学习如何作出道德方面的决定,而不是依照固定的准则。 (2)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
他提出道德教育目的是促进儿童道德生长。 (3)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
道德教育应首先将儿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 (4)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
主张通过学校生活和各科教学进行道德教育,认为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三位一体。学校的社会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基本要素,学校不必专门开设道德教育课程,主要通过学校生活来进行,学校生活不能脱离社会,学校应体现现在的社会生活。应组织儿童直接参加社会生活,把他们置于必须自己作出道德选择的具体情境中,采用适合儿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方法,用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代替强制和灌输。
15、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思想?
(1)关于模仿学习
班杜拉和麦克唐纳,儿童的很多行为习惯是从模仿他人的行为模式中得来的,榜样影响作用高于赞扬强化作用,说明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是由于社会学习和榜样的影响造成的。 (2)关于抗拒诱惑
人的抗拒诱惑能力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作用而加以学习和改变 (3)关于言行一致
成人和同伴言行不一的榜样对儿童不良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16、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 (1)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一切文化中儿童的道德发展都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固有顺序。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2)道德教育思想
第一,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第二,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循序渐进地进行道德教育 第三,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巨大刺激作用。 第四,倡导“道德两难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反对装填、灌输道德概念。
第十章 学校班级活动与课外活动
1、建设与发展班级集体的意义和目标?
班级集体活动是学校按班组织学生的教育活动。班级是学校系统的细胞。 教育作用:
首先,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集体建设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第二,班级集体有利于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和良好个性的发展。 第三,班集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基本标准(发展班集体的意义): (1)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2)形成分工明确、互相配合的学生干部队伍
学生干部队伍在班主任指导下完成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 2、班级组织管理的中介——班级活动的类型? (1)日常性班级活动
班级晨会与班会;值勤;班级自办报刊等舆论宣传活动 (2)阶段性班级活动 ①工作型
工作型的阶段性活动,指全校每个班级在学期不同阶段都必须完成的班级活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有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
第二,成员不仅对共同的计划、目标、决定等认同,明确完成这些任务对个人来说,有什么价值,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第三,注意相关活动之间的连贯性 第四,每一阶段的活动要有重点 ②竞赛型
第一, 把取胜看作参赛的目的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目的。 第二, 使更多的人有参赛的机会
第三, 结合参赛的准备和实践,提高参赛者的心理素质 第四, 通过参赛带动班级的日常活动
第五, 在增强班级与集体荣誉感时,注意处理好班与班之间,校与校大集体之间的关系。 3、班主任与班级组织管理?
(1)班主任的教育思想与班级组织管理
要树立使班级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思想。班主任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是自主活动能否开展起来的首要条件,班主任的教育主要是围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展开的。包括三个方面: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和集体成员间的自我教育。班主任应当为班集体寻找发展的新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方案和措施。提高班级活动的质量,才能通过集体实现学生的教育和自我教育。
(2)班主任的教育行为和班级组织管理 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建立班级常规制度
第二, 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日常的班级活动 第三, 班主任要负起协调各种教育力量的责任
第四, 班主任应及时把握班集体及其活动开展的状况,不断积累集体形成与发展的档案。 4、课外活动的含义与特点?
课外活动是指学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 《学记》指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课外活动有以下特点:
灵活性;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己的活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5、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及组织形式? 基本内容可分为六大类: (1) 科技活动 (2) 学科活动 (3) 文学艺术活动 (4) 体育活动 (5) 社会活动
(6) 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学校的课外活动,一般可分为三种形式: 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6、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有明确的中心目标
(2)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3)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自主性的特点:
首先,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的一般倾向,而且要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不仅要组织好学术型、科技型、艺术型的学生及相应的活动,更要关注那些没有突出才能和明显的兴趣爱好的学生。 其次,教师要注意指导方式,处理好课外活动中特殊的师生关系。 另外,活动小组应有一些大家讨论制订的简明、合理、可行的制度。 (5) 要积极争取各种社会力量支持和帮助
去年德育出个分析,今年可能出教学比较重要的内容
教育发展关系第三章第二个大问题论述第4题(课本53页);基础性第六章简答9、10、11(课本76、77、78、79页);联系实际问题第七章简答7(课本90页) (学生个性问题第三章简答3第五点,课本51页;学生主观能动性第五章第3题,课本65页;创新精神这三
点是教育、教学中共性话) 合作学习第七章简答第8题和第八章简答第3题,课本92、100页;探究学习第八章简答第1题,课本96页
基础性的简答、论述最后加一句话“教育为人生发展奠基”
正在阅读:
教育学简答(背诵)02-28
改制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05-31
中南大学神经病学试题11-29
决心书500字06-22
身边的中草药 - 图文12-27
江苏省徐州市王杰中学高中地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案 新人教版03-12
兰州新区道路工程设计原则05-01
中考数学专项训练:几何证明与应用题(二,word版)04-20
2015-2020年中国家电用彩涂板市场现状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03-24
关爱是一首歌作文600字07-1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背诵
- 教育学
- 简答(
- 文学概论期末重点
-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 word版
- 道路保洁考核办法
- 湖南科技大学南校区道路交通安全系统分析 - 图文
- 无机化学试题及答案
- 2018-2019学年太平庄小学教研工作总结
- 课题研究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 新编日语第三册第三课教案 - 图文
- 小学生犯错保证书范文3篇
-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教案 新人教版
- 电力企业管理在线测试及答案
- 海正药业(杭州)有限公司二期生物工程项目 - 图文
- 《安全人机工程》实验指导书 - 图文
- 2019-2020历史新航标导学人教必修1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
- 房地产评估技术报告
-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创新
- 广东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2019七年级英语上册 Module 2 My family词句精讲精练
- Oracle数据库基础教程-参考答案
- 义乌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