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 第六单元

更新时间:2024-05-23 15:2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历史2必修 历史材料与解析 第六单元

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世界经济危机

1.“哈定—柯立芝繁荣”

美国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在国际影响上都有了巨大的发展,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种种因素结合起来,造成了美国的巨大工业发展,从而提高了它的政治力量。这些因素包括:战时和战后20亿美元贷款的资本输出,这大大刺激了美国的生产和输出;从遭受战争摧毁的欧洲列强手上夺得了世界市场;大规模实行加快制度或工业的“合理化”;大量的分期付款购买制度的发展;汽车及各种奢侈品工业的扩充;美国南部的工业化等等。这些因素汇合起来,形成了美国雇主牟取巨利的乐园。美国雇主们成了全世界资产阶级妒羡的对象……这一疯狂牟取利润和反动的时期,在美国资本家的回忆中是一个黄金时代。在这时期,雇主们的中心目标无非是极紧张地加快工人的工作,

让他们能吞食更多的利润。

──福斯特《福斯特自传》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解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一时期,恰巧在共和党总统哈定(1921—1923年8月在任)和柯立芝(1923—1929年在任)任期之内,所以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又被称为“哈定—柯立芝繁荣”,有人也称之为“共和党的十年”。由于他们都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又称为“自由放任”的十年。二十年代的经济繁荣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的增长,其中以汽车工业、建筑工业和电气工业的巨大发展为支柱。到1929年,美国的工业总产量约占世界工业生产的一半,总产值达到694.17

亿美元,国民收入840亿美元。

导致柯立芝繁荣的因素有如下几点:1.因世界大战的刺激而迅速发展起来的高水平的军工生产技术战后纷纷转为民用,战争期间受到抑制的消费需求在战后发展起来,其中电气化和住宅建筑业的拉动最为明显。2.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各国经济的转型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3.资本家大力推行生产合理化运动,采用自动传送带装置,实行标准化生产,降低了成本和价格。4.美国利用欧洲各国战后经济尚未恢复以及它们财政上对美国的依赖,增加海外投资,夺取海外市场。5.商业界的赊销和分期付款,刺激了超前消费。6.柯立芝政府和垄断资本集团的主观努力构成了柯立芝繁荣的主观因素。柯立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刺激美国经济的发展,其中包

括实行高额进口关税,减少公共开支,降低所得税和公司税等。

但是,美国二十年代的繁荣后面隐藏着深刻的危机:1.垄断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和扩大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从1923—1929年,产值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大企业由10 327家增加到11 763家,产值从402亿美元增加到488亿美元。2.工业的繁荣主要是新兴工业,部分传统工业,如采煤、纺织、铁路运输等一直不景气,而且农

业也一直存在着慢性的危机。3.股票投机成风,使二十年代的繁荣带有很大的虚假性。4.促使繁荣的一些因素也在逐渐消失,欧洲各国经济恢复完成后,对美国的产品和海外市场形成挑战。总之,二十年代的繁荣背后孕育着深刻的危机,加上共和党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对这些危险因素视而不见,从而导致了1929年的大危机的空前灾难。

2.自由放任主义

“自由放任主义”的法文原意是俗语“让我们自己干”,传统的说法认为这是在17世纪末的某个时候由商人勒让德在致科尔伯特的一封信中提出来的。不过,首先使用这一习语的作家无疑是马克〃D〃阿让松,他在1751年明确地把这一习语与自由放任主义的学说联系起来。马克也是热情鼓吹政府对贸易放任自流有经济好处的鼻祖。他说,管得最好的政府是管得最少的政府。他声称,工业衰落的真正根源正是在于政府对它们的保护。“随着世界的文明进步,自由放任代表了大多数公众的心声。”“政府不应当去做或试图去做任何事,这是普遍的原则;在这些场合,政府的座右铭或格言应当是──无为而治……农业、工业和商业对政府所提出的要求,就像第欧根尼对亚历山大提出的

要求一样合情合理、毫不过分:请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凯恩斯《预言与劝说》,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解读】自由放任主义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各个资本主义国家所奉行的经济思想和政策。1776年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原富》中批判了商业资本主义时期的重商主义思想,倡导“自由放任主义”。按照这一理论,在经济活动中,社会必须保证广大生产经营者的自由和充分的竞争,使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调节社会经济的结构和运行。经营者可以自由出入市场,消费者可以自由选购商品,不存在市场出入障碍,不存在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而对外则强调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事实上,自封建社会末期,特别是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完成至19世纪末期的市场确实具备这样的特征。经营者规模较小,垄断尚未真正形成,新建立的资产阶级政府奉行不干预经济的原则。这一切使得市场能够实现较公平和充分的竞争,价格能够反映价值并随着供求变化而波动,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英国是较早奉行自由主义的政策的国家,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可以凭借强大的经济力量同其他对手进行竞争,而不必再依赖过时的超经济手段控制殖民地,所以从这时起,开始了英国历史上以自由主义为特征的维多利亚时期,长期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但是,市场调节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即市场必须允许和存在自由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市场机制自身的缺陷和局限性也日益显露出来,并造成严重后果,市场开始“失灵”。市场缺陷主要是由三种原因造成的:一是市场障碍,即市场上存在阻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因素,使之不能进入并施展其作用;二是市场机制的唯利性,它是一种非理性的调节,有些经济领域它不愿进入;三是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和被动性,它是一种事后调节。另外,市场竞争不可避免地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限制竞争,使自己谋取和维护对商品价格和市场的操纵地位以赚取超额利润;二是不正当竞争,采取不正当方式和手段以获取非法利润。由此造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和运行上的严重后果迫使人们思考对策,以排除市场障碍、弥补市场缺陷。这个重任自然就落到了最有权威和力量的国家的身上。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国家绝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而必须主动介入经济管理。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率先颁布和实施了反托拉斯法,即现在我们所谓

的反垄断法。可以说,反垄断法是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最有效的法律手段。

1.自由放任主义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占主流地位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它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通过市场调节,经济可以自己达到供求平衡。2.自由放任主义有其本身固有的缺陷,看不见的手并不能完全自动调节,达到供求平衡。3.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以后,由于各国之间的竞争加剧,国家干预经济的呼声和压力越来越强大,自由放任主义逐渐成为一种过时的思想和政策,国家干预经济的趋势越来越明显。4.大危机宣布了自由放任主义的彻底破产,凯恩斯主义成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主导思想。

3.胡佛村

全国人民越来越恼火,脸色越来越难看,传说也越来越多:有人说胡佛在比利时办救济事业发了大财;有人说连狗都讨厌胡佛;还有人说他是1932年3月把查尔斯〃林白的儿子绑架并加以杀害的主谋。用铁皮罐、纸板和粗麻布搭起来的棚户叫做“胡佛村”(纽约曼哈顿区就有两个大胡佛村,一个在河边车路下方,另一个在中央公园的尖顶方碑附近);“失业的”(原来是个形容词,这些年变成了名词)手里提着的装破烂的口袋叫做“胡佛袋”;在北卡罗来纳州,乡下的贫民把破汽车前部锯掉,套上骨瘦如柴的骡子,叫做“胡佛车”(政府想改名为“不景气车”,但没人买账)。在公园长凳上躺着过夜的人用旧报纸裹身取暖,叫做“胡佛毯子”;衣袋翻过来,一个钱也找不到,叫做“胡佛旗”;野兔被饥饿的农民抓来吃,叫做“胡佛猪”;杂耍演员插科打诨说:“什么?你说生意好起来了吗?你的意思是说胡佛死了吗?”有的还说:胡佛向财政部长梅隆要五分钱给一个朋友打电话,梅隆回答说:“这里是一角钱,你把两个都挂了吧。”

──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实录》,海南出版社2004

年版

【解读】1929~1932年的大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使人民深受其害。失业人数猛增,1933年失业工人达到1 700万,甚至连许多技术人员都找不到工作。失业伴随着大范围的饥饿,一方面是西部农场主的大量粮食卖不出去,另一方面是许多人没有饭吃,被迫流浪各地,寻找救济和食物。在高峰时期,美国有200万流浪者。许多失业者和流浪者进入城市,在城市的角落或垃圾站附近聚居下来,靠捡拾垃圾和乞讨为生,利用从垃圾堆中捡到的破铁罐子、碎木片和纸板搭成小房子,惨淡度日。而此时的胡佛及其领导的政府仍然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原则,认为经济危机是正常现象,甚至在1930年宣布,声称美国的经济是建立在稳固和繁荣的基础之上的,大危机只是一种心理现象,甚至亲自挑选了萧条这个词来描述当前的景象,认为它不像危机或恐慌那么吓人。当一些工商业的代表到白宫要求总统采取挽救危机的紧急措施时,得到的回答是:“先生们,你们迟来了六个礼拜,危机现在已经过去了。”胡佛政府一方面对危机抱着乐观和观望的态度,另一方面又采取鸵鸟政策,认为救济失业不应该是政府的主要任务,人民应该采取自愿联合的办法解决失业问题,甚至于派遣军队驱散为了得到退伍军人福利金而“向华盛顿进军”的退伍军人。人们仍然没有忘记胡佛在总统就职演说中所提到的要让每家的锅里天天都有一只鸡,车库里都有一辆汽车。于是胡佛村和胡佛猪以及胡佛车等

特定名称应运而生,成为对胡佛政府无能解决危机和反动政策的绝妙讽刺。

1.危机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2.胡佛的政府和他的反危机政策已经彻底失败,胡佛已经彻底失去了人民的信任。3.必须采取坚决的反危机措施,才能挽救美国经济,

挽救美国的民主,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4.兄弟,能施舍我一角钱吗?

他们过去常说,我在编织一个梦,/所以我随大流跟着大伙,/当有地可种,有枪可扛的时候,/我总是在那儿,在那儿工作。/他们过去常说,我在编织一个梦,/梦见安宁与繁荣的前途。为什么我得排着长队,/为领一份面包苦苦等待?/我曾建一条铁路,火车奔驰,/让它与时间比赛。/我曾建一条铁路,/如今它建成啦,/兄弟,你能施舍一角钱吗?/我曾建一座高塔,耸入云霄,/用砖头、铆钉和石灰料。/我曾建一座高塔,/如今它建成啦,/兄弟,你能施舍一角钱吗?/我们曾穿着卡其军装、/嗨,看上去真棒,/扬基歌歌声嘹亮。/五十万只靴子踏着沉重的步子/我就是那年轻的鼓手。/喂,你记得吗,他们叫我阿尔/一直叫我阿尔。/喂,你记得吗,我是你的伙伴/兄弟,你能施舍一

角钱吗?

──戴安娜〃拉维奇编:《美国读本:感动过一个国家的文字》,国际文化出版公

司2005年版

【解读】《兄弟,能施舍我一角钱吗?》这首歌最初出现在1932年在纽约舒伯特剧院首演的《有关美国的史料》这一讽刺时政的音乐剧中,作曲E·Y·哈伯格,谱曲者是杰·戈内。这首歌在大萧条中被广泛流传,成为大萧条的圣歌。也正是由于这首歌,

《有关美国的史料》这部讽刺剧在纽约舒伯特剧院共演出了77场。

从这首歌中可以看出:①歌词的主人公过去在编织着一个梦,那就是有地可种,有枪可扛,有工作可做,满世界都是繁荣和安宁,这个梦也就是人人都向往的美国梦,是二十年代美国繁荣时期的写照。②主人公曾经努力工作,参加过铁路的修建,这是十九世纪后期美国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也曾经作为建筑工人为国家的繁荣做过贡献,而且这位名叫阿尔的主人公还曾经作为军人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同其他50万军人一样为了国家浴血奋战。③如今,他同其他人一样,也失业了,不得不为了领一份救济面包而

排长队,为了一角钱而沿街乞讨。

1.这首歌生动地反映了大危机对普通民众的沉重打击。2.原本繁荣和富裕的美国梦破灭了,工人、农民和退伍军人都被推到了失业、流浪和领取救济的队伍之中。3.这首歌也是普通人民对胡佛及其政府无力应对危机,不顾人民死活的反动政策的有力控

诉。

5.胡佛式自由主义及其反危机措施

?材料一?它是一种虚假的自由主义,把自由主义解释为政府经营商业,使我国的商业官僚化的每一步骤都动摇了自由主义──政治平等、言论自由、集会自由、出版自由和机会均等──的根基。这不是通向更大自由的道路,而是遏制自由的道路。自由主义的创立不是为扩充官僚政府,而是要限制它。真正的自由主义追求一切合法的自由。

它首先坚信,倘若没有这种自由,那么对所有别的幸福和利益的追求都是徒劳。这一信念是美国一切进步──无论是政治上或经济上──的基础。自由主义的确是这种精神的力量,它出自对这一点的深切认识,即若是要保存政治自由,经济自由便不能被剥夺。即便政府经营商业能够带给我们更高,而不是更低的效率,从根本上反对它的力量仍然

不会改变,不会减弱。政府经营商业将损害政治平等。

──戴安娜〃拉维奇编:《美国读本:感动过一个国家的文字》,国际文化出版公

司2005年版

?材料二?经济不景气的问题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的。这两方面的合作可以加速复原的过程并且减少不利的副作用……每一个人都应该设法帮助比他不幸的邻居;每一个企业都应该帮助它的雇员;每一个社区和每一个州都应该负起责任来组织就

业和救济活动。

──胡佛的第二个年度国情咨文,选自《美国总统咨文汇编》(英文版)

【解读】胡佛一直是美国历史上颇受争议的人物,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因向欧洲遭受战乱的地区分发救济和援助物资而获得了国际声誉,然而却无力应对1929年的大危机,其根本原因就是从他开始政治生涯直到担任总统,包括大危机前后,一直没有放弃过时的自由放任主义的哲学,反对政府的干预经济。从材料看:①胡佛所谓的个人自由主义就是企业家、资本家的自由竞争,自由放任而不受约束;他主张对经济事务的干预应该减少到最低限度;对于经济灾难、社会贫困等问题采取私人自愿捐助与合作的解决办法。②胡佛的“自由放任主义哲学”思想体现在其对付大危机所采取的消极干预上。他推行的自愿联合政策是和他坚持反对联邦政府采取大规模的救济措施联系在一起的。胡佛对这场大危机完全没有思想准备。他完全凭着繁荣时期的“老经验”,确信依靠市场自行调节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可以使美国安然渡过危机。③他坚决反对由联邦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反对所有会降低私人能量或阻碍私人投资与进取心的任何法案。他一再宣称,救济失业工人纯粹是私人慈善机关和地方当局的事,由联邦政府来干

预这种事是与美国制度的传统相抵触的。

1.虽然胡佛的反危机措施已经不完全等同于那种视而不见、撒手不管的彻底的自由放任政策,如他执政期间建立的复兴金融公司、通过的《农产品销售法》等,均是对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干预。但是,他反危机政策措施的核心是“自愿联合政策”,所采取的消极的以自由放任为原则的反危机政策措施是远远不够的。2.当多数美国人认为需要对经济机构进行彻底检修时,他却以维持其运转为目的,认为只要恢复20年代的企业机制就够了。胡佛不仅未能制止危机,反使危机严重恶化,从而为美国人民和历史所否定。3.胡佛的自由放任主义哲学及其反危机措施也为后来罗斯福“新政”能

够成功对付大危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6. 1932年进口税法

从1932年3月1日起,根据本法规定,一切输入联合王国的商品,除条文中规定

的免除课税的商品外,一律课以相当于商品价值10%的关税。

──齐世荣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解读】经济危机给各资本主义国家都带来沉重的打击,为了应付危机,纷纷采取措施转嫁危机,以邻为壑,实行损人利己的自保政策。随后展开的激烈的贸易战、关税战和货币战不仅破坏了世界经济关系,恶化了相互之间的关系。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英

国政府宣布了1932年进口税法。

1. 1932年进口税法是大危机期间各国为了应付危机而采取的应付危机的一种解决办法。2.进口税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内市场,抵御外国商品的竞争。3.它的实施标志着大英帝国所推行的长达80年的自由贸易政策的终结,也是自由放任主义走向结束

的一个标志。

7.帝国特惠制

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迫使英国完全放弃自由贸易政策,于1932年2月9日公布“进口条例”。按照条例,除有特殊规定者外,输入英国的货物一律从价征10%进口税,并另征附加税;在同年7月召开的渥太华帝国经济会议上,本着“己国生产者第一,帝国生产者第二,外国生产者最后”的原则,英国和自治领及自治领之间签订11个双边协定。主要内容有:英国对来自自治领和殖民地的进口商品,给予关税优待;英国限制从帝国以外的国家输入农产品,以保证帝国各自治领和殖民地农产品在英国的销售市场;英国工业品输往自治领和殖民地时相应享受优惠待遇;对来自英国以外国家的商品则征收高额关税。帝国特惠制从形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一定程度上使英国保住了帝国市场,抵挡住美、德的压力。1938年,英国出口到帝国内的货物占出

口总额40%,进口则占进口总额的一半。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

【解读】1929年爆发的全球性的大危机沉重打击了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减轻危机的打击,各国在国内采取各种各样的反危机措施,如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德国的纳粹党上台所采取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军工工业的沙赫特计划等。同时,大危机也激化了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面对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它们不是相互协调一致,共同应对危机,而是采取贸易战、货币战和关税战等损人利己的自保措施,高筑关税壁垒,以美国1930年胡佛总统签署《霍利──斯穆特关税法》为契机,各个国家纷纷采取相应的报复措施,展开了激烈的关税战和贸易战。其实,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德、美、日的相继强大,英国的工业产品在世界市场上面临越来越强劲的竞争。为了维护英国的利益,英国政府就热衷于在帝国范围内推行帝国特惠贸易,而1929年爆发的大危机最终为帝国特惠制的确立提供了契机。在1932年的渥太华帝国会议上,英国与各自治领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双方给各自的产品进入对方的市场提供优惠,减免关税;对外则高筑关税壁垒。英帝国特惠制后来逐渐演变为英联邦特惠制。英联邦特惠制有利于维持英国与英联邦成员国的联系,并起到了阻止其他国家产品涌入英联邦市场的作

用。1977年英联邦特惠制宣告结束。

帝国特惠制的建立是大危机期间英国及其殖民地为了应对危机而采取的自保措施。帝国特惠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英联邦内部贸易的作用。帝国特惠制恶化了英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报复,从而导致了大危机期间世界各国贸易关系更加混乱,从而进一步恶化了英镑集团同美元集团以及金本位集团之间的关系,不利

于共同应对面临的全球性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8.1932年的国际形势与洛迦诺时代的国际形势的对比

我察看了当今的世界,并将现在的情况与那时的情况作了对比,我不得不承认,由于某种原因,由于某种难以确切指出的东西,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

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

──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1932年在《泰晤士报》上发表的言论,转引自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解读】20世纪20年代,随着对德国战争赔款问题方案的逐步确定,1925年在瑞士的洛迦诺城召开了洛迦诺会议,法德之间实现了表面上的和解,德国加入了国联,世界裁军会议也多次召开,一战的敌对情绪逐渐让位于繁荣时期的和平和合作主义精神,似乎资本主义世界一片歌舞升平。然而,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对于20年代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国际协议形成了挑战,首先是关于德国的赔款问题和战债问题已经无法执行,虽然美国总统在1931年发布了延债令,并一再声明,战债与赔款问题不能挂钩。在1932年的洛桑会议上,虽然在事实上取消了德国的赔款,但美国并不买账,从而导致美国同欧洲欠债国家之间的矛盾。危机除了打击了20年代的各种国际协定外,还引起了经济领域的各种冲突,各国为了减轻危机,纷纷采取损人利己的自保措施,相互之间实行贸易战、关税战和货币战。受大危机的打击,20年代的裁军尝试也逐渐停止,取而代之的是几个封建军事传统较浓厚的国家开始大规模的扩张军备,对外侵略,企图转嫁危机,日本在1931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9·18事变,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法西

斯势力在德国兴起,并逐渐形成了亚洲和欧洲的战争策源地。

1.大危机破坏了20年代的和平局面和已有的各种国际协定,使民族利己主义的政策逐渐在各国得势。2.国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充满矛盾和火药气味。3.大危机为法西斯

势力在日本和德国一步步攫取政权提供了契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推进剂。

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1.炉边谈话

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首创的通过广播向全国公众谈论国内情况、发表施政纲领和解释各项政策的方式,因话筒设在白宫外宾接待厅壁炉旁而得名。1933年3月12日首次使用。演讲以谈话方式进行,用词浅显,语气亲切,听众能在家中起居室壁炉旁收听,因而深受欢迎,对推行各项政策,振奋国民信心都有帮助。这种方式罗斯福在任内曾多

次使用。后为其他总统仿效。

──杨生茂、张友伦主编《美国历史百科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解读】“炉边谈话”是罗斯福当选总统后一种联系群众的广播方式。1933年3月12日即罗斯福就职总统后的第8天,他在总统府楼下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总统希望这次讲话亲切些,免去官场那一套排场,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双方随意交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华盛顿办事处经理哈里·布彻说:既然如此,那就叫“炉边谈话”吧,炉边谈话由此而得名。在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阶段,有四次比较著名的炉边谈话:第一次是关于拯救金融问题的谈话。罗斯福上台后首先采取措施整顿金融,为了进一步得到全国人民对他金融政策的支持,3月12日,即银行即将重新开业的前夜,罗斯福对全国6 000万听众发表了第一次“炉边谈话”,他向大家保证,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通过这次谈话,恢复了人民对金融业的信心,金融业重新运转起来。第二次比较重要的谈话是罗斯福呼吁人民支持他的工业复兴计划。但是有许多大工业主在初期并不支持总统的工业计划,为此罗斯福又发表了关于蓝鹰标志的第三次重要的讲话。1933年10月22日晚,罗斯福向全国做了第四次“炉边谈话”,他回顾了3月份以来“足以自豪的事实和行动”,并高度概括了“第一次新政”所致力于实现的目标。罗斯福在其12年总统任期内,共做了大约30次炉边谈话,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总统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他所开创的先例为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多位元首所效仿。

2.全国工业复兴法

第1节……国会的政策是:要消除妨害州际贸易和国内外贸易自由流通、势将减少州际贸易和国内外贸易额的障碍;要通过发展产业组织,促进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通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的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要提高购买力以增加工农业产品的消费量;要减少失业和救济失业;要改进劳动标准,并要在其他方面复兴产业和保存自然资源。

第3节作为总统批注任何公平竞争法规的条件,总统得规定保护消费者、竞争者、

雇员和其他人员及促进公共利益的条目……

第201节兹授权总统设立联邦紧急公用事业管理局,由联邦紧急事业公用管理局局

长行使全部职权……

第202节局长应根据总统的指示,制定公用事业的全面计划,其中应包括下列内容:(a)全国公路和公园道路、公共建筑物以及任何公有工具和设备的兴建、维修和改建;(b)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c)任何属于为全体公众利益服务性质的工程……(d)由政府管理或支配的低价住房及清除贫民窟工程的兴建、重建、改建或修缮;(e)……如总统认为合乎需要时,在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所规定的条件和限度内建造海军舰只

及其所需的航空器;建造飞机;为陆军航空队进行技术工程……

──王春良编《世界现代史文献与要论选编1900—1988》,东方出版社1990年版

【解读】《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罗斯福百日新政期间所颁布的主要法令之一,罗斯福上台后,为了应对工业的停产和全国高达24%的失业率,颁布此法。《全国工业复兴法》分两部分:①它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暂停部分反托拉斯法条款的实施;成立国家复兴管理局,并在它的认可和监督下,由资方、劳方和公众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制订分别适用于各行业的法规。②授权总统建立公共工程管理局,拨款33亿美元,举行公共工程以实施大规模的直接就业计划。同年6月20日,国家复兴局成立,由休·约翰逊将军出任局长,唐纳德·里奇伯格任总顾问。约翰逊为应付紧急需要,颁布了一项关于工资和工时的一揽子协定,即总统的再就业法规。该法规禁止雇用童工,规定产业工人每周工时为35小时,脑力劳动者为40小时,产业工人最低工资每小时为40美分。愿意接受这项临时协定的(暂定实施六个月)雇主将能领到一个“蓝鹰”标志。绝大多数企业在各种压力下都加入了“蓝鹰”运动,自愿或被迫接受了一揽子法规。到1935年

初,有557个基本法和200个补充法规得到批准。

1.《国家工业复兴法》的目的在于保证工业的合理利润和工人维持生活的工资,以消灭那些既妨碍正当工商业又伤害劳工利益的竭择而渔式的经营模式。2.它实际上是对大萧条中美国工业中已明显表明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所进行的局部调整,是对处于自我毁灭性的盲目竞争状态的企业界、极度贫困的劳工以及矛盾异常尖锐的劳资关系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国家干预。3.工业复兴法制止了全国经济形势持续恶化的趋势,缓解了危机的打击。在该法执行的一年多时间里,有200万工人获得了工作,使通货膨胀得到了遏制,而且它所建立的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的限定,奠定了取消童工和血汗工厂的基础。4.不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并没有达到罗斯福所期望的复兴工商业的目标。它受到了大资本家和保守派的联合攻击,最高法院指责该法案侵犯了保留给各

州的那部分商务权力。1935年5月,该法被最高法院裁决为违宪。

3.农业调整法

国会的政策在于──

(1)规定和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并为此规定和保持某些销售条件,从而重新规定对农民的价格水平,并使农产品的购买力,就农民所购商品而言,

相当于基数时期农产品的购买力……

第6条。(a)兹授权农业部长,如棉花生产者书面同意将其1933年的棉花产量至少较上年减产30%,而且不增加每一英亩的施肥费用时,农业部长均得与之订立特权买

卖合同,商定售予该生产者以数量不超过其前一收获年度所减产量的棉花。

(c)……此项减少棉花产量的协议应载有另一条款,即棉花生产者不得将生产棉花的土地用于生产全国出产的任何其他农产品,以供直接或间接出售……

第8节。为了实施所宣布的政策,农业部长有权──

(1)通过与生产者达成协议或其他自愿方式,规定任何基本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和

减少其供销的产量,或二者并减,并规定与此有关的地租和津贴报酬,按照农业部长认

为公平合理的数额,从供此项报酬的款项中支付。

──王春良编《世界现代史文献与要论选编1900—1988》,东方出版社1990年版

【解读】美国的农业在20年代的繁荣期间就一直处于慢性危机状态,而大危机更是让农民的处境雪上加霜,农产品的价格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棉花的售价由平均每磅12.4美分下降到1933年的5.5美分;小麦售价从每蒲式耳88美分降为32美分;农民的人均现金收入由以前的162美元降到了48美元。胡佛政府试图稳定农产品价格的政策因为受到国外其他农产品出口国的倾销而归于失败。罗斯福总统上台后,一改共和党过去以增加产量为目标的农业政策,认为那样会使农产品过剩问题更加严重,也不应对外倾销,那样会引起外国的报复,采纳了威尔逊教授等人的意见,实行限制农业产量的政策,而政府则按照战前的农产品平价,给农民以相应的补贴。从材料上看,农业调整法利用如下手段减少生产过剩和提高农业收入:①棉花买卖购销办法,实行棉花限产,并对于限产的棉花生产者予以补贴。②地租和奖励付款法,对于不栽种的土地给以奖金,而对于违反规定者则予以处罚。③订立购销合同,避免浪费和进行更科学的销售。④为解决农场抵押问题,制定农业信贷法等。农业调整局通过1933年同各州农场主签订合同,仅1934年就减少小麦和棉花播种面积各1 000万英亩,玉米900万英亩,两年内共销毁牲畜2 300万头。1933—1935年共闲置了7 640万英亩的土地。农业调整法也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农业净收入从1932年的192 800万美元上升到1935年的460 500万美元,农产品的购买力也从最低点的53%回升到88%,并遏制了自20年代以来农

场抵押贷款上涨的趋势。

1.农业调整法遏制了大危机以来农产品不断下降的趋势,使农场主的销售收入有所提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取得了成功。2.农业调整法从根本上来看是一种保守的疗法,无非是将工业生产中垄断资本控制生产以维持价格的办法移植到农业垄断资本中来,使商业农场主有利可图,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大生产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用之间的矛盾。3.农业调整法是通过人为的限产和毁坏的方法实现了农产

品供需的重新平衡,对生产力和社会财富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4.田纳西流域管理局

本法案旨在改进通航,并为田纳西河的洪水控制作准备;确保重新造林和合理使用田纳西河流域界线的土地;保证该流域地区工农业的发展;并通过建立股份公司,来经营亚拉巴马州的马瑟肖尔斯及附近地区的政府财产,为国防作准备及其他目的……本法案规定,未来维持和经营现在在亚拉巴马州的马瑟肖尔斯附近的所有财产……特成立一

个名为“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的法人团体。

第22节为了进一步帮助合理使用、保护和开发田纳西河流域盆地及其有关的或物质上与本法案的开发项目有关的或在物质上受其影响的临近地区的自然资源,未来给上述地区公民提供普遍福利,兹特授权总统采取他认为适当的办法和途径,在国会为此通

过的范围内对田纳西盆地及临近地区进行调查并做出总计划。

第23节随着上节规定的工作的进展,总统得随时向国会建议……如下立法:(1)最大限度地控制洪水;(2)未来通航的目的大力开发田纳西河;(3)未来控制洪水和通航而大力发电;(4)合理使用界内土地;(5)在该流域盆地宜于重新造林的所有土地上采取适当方法重新造林;(6)居住在该流域盆地的人民经济和社会福利……

──黄德禄等选译《世界史资料丛刊──1917—1939年的美国》,商务印书馆1990

年版

【解读】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工程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环境保护、以工代赈和政府干预的大型综合开发项目。田纳西流域横跨七个州,方圆12万平方千米,本来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由于过去毫无节制地开发,导致该地区森林被砍伐殆尽,水土流失严重,人民生活贫困。罗斯福总统决定以此为突破口,进行一场大规模的区域综合改造,保护环境,改善人民的生活。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1933年5月18日国会通过了建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的法令,授权该局有权获得建造和管理田纳西流域的水坝,制造硝酸盐和化肥,出售水电,防洪、开发河流、航运、收回河边土地停止耕种等。后来该局在这一流域共建造了25座大坝,生产廉价电力供工农业生产使用。通过综合开发和治理,田纳西流域许多废弃的土地又重新恢复了耕种,有3 000万英亩的土地得到了保护,整个流域居民的收入提高了9倍,而电价仅是全国的一半。大量的森林得以再生,沿河地

区吸引了大量的游人和工业,从而使该地区成为最繁忙的河流之一。

1.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是新政时期政府举办公共工程和社会福利事业的一个重要的典型,同时也是罗斯福时期环境治理和保护的一个大胆的举措。2.它不仅解决了大量的青年就业问题,而且通过政府赤字财政,大办公共工程,刺激了经济的恢复和增长。3.经过长期不懈的治理,田纳西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得到了根本的好转,为美

国其他地方以及世界各地的环境治理和保护工程提供了经验和有益的借鉴。

5.社会保险法(1935年8月)

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做出妥善的安排;同时,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保险局;提高收入;以及

其他诸项目的。

第1节为使每州能在该州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对孤苦老人提供财政资金,特批准拨予截至1936年6月30日的会计年度4 975万美元,并批准拨予此后的每一会计年度一

笔足以执行本章目的之用的款项。

第202节(a)凡年满65岁的老人,自1942年1月1日期至去世之日止这段时间

内,符合条件者均有权接受一项老年救济金……

第301节为资助各州实施失业补助法,特此批准拨款予截止于1936年6月30日的会计年度400万美元,并拨予此后每一会计年度4 900万美元,以供下文所规定之各项

用途。

第401节为使各州能在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贫苦受抚养的儿童提供财政补助,特此批准拨予截止1936年6月30日的会计年度2 475万美元,并拨予此后每一会计年

度一笔足以供本章目的之用的款项。

第501节为使各州能在其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农村及正处于严重经济贫困的地区,扩大和改善促进妇幼保健设施,特此批准从截止于1936年6月30日会计年度

起,拨予每一会计年度380万美元。

第601节为资助各州、县、卫生区域以及州属政治机构建立及维护完善的公共卫生

机构……拨予每一会计年度800万美元,以供下列各项支用。

第1 001节为使各州能在该州实际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对贫困的盲人实行财政资助,

特此批准拨予截止于1936年6月30日的会计年度300万美元……

──黄德禄等选译《世界史资料丛刊──1917—1939年的美国》,商务印书馆1990

年版

【解读】大危机不仅使各国经济上遭受沉重的损失,还激化了社会矛盾,从根本上威胁到了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制度。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先后走上了法西斯独裁主义道路,他们疯狂扩军备战,企图用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转移危机的痛苦和灾难,缓和阶级矛盾。当时美国国内也出现法西斯的苗头,1932年9月,在亚特兰大成立了美国法西斯协会和黑衣社,接着又出现什么银衣社、白衣社、褐衣社、“民兵团”、美国民族主义党等。1934年,“美国军团”组织在垄断资本家的支持下,企图挑动50万退伍军人向华盛顿进军,建立独裁统治,后因真相败露和人民的反对而失败。这却给了罗斯福总统以很大的震动。面对着整个社会不满情绪和法西斯主义思潮的兴盛,必须采取大规模的社会福利救济措施,才能缓和社会不满情绪,从而避免政治和政权的法西斯独裁化,维护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成果。罗斯福新政的社会福利救济措施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由联邦政府举办救济事业;第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第三,制订和实施联邦劳工立法。其中《社会保险法》就是上述福利救济措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三部分内容:(1)养老金制度;(2)失业保险制度;(3)对残疾、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凡年满65岁的退休工资劳动者,根据不同的工资水平每月可获10—85美元的养老金。关于失业保险,其保险金一半是由在职工人和雇主各交付相当于工人工资1%的保险费,另一半则由联邦政府拨付。此外,各州在随后的两年都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从而给大约2 800万工人提供了保险。此外,罗斯福政府还通过征收累进所得税

而实行收入再分配,缩小了收入差距。

1.社会保险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民生活的苦难和后顾之忧,起到了稳定社会、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为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2.在政治方面,它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社会动荡,平息了社会不满,避免了国家政权的法西斯化。3.《社会保险法》是罗斯福新政时期制定和颁布的许多有关福利和社会救济的法律法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其后继者所沿袭和进一步完善,从而开创了福利资本主

义的先河。

6.民间资源保护队

“民间资源保护队的工作为国家的财富增值了千百万美元”,1941年该机构的主人詹姆斯〃麦克恩梯说道,“据我估计,民间资源保护队的工作所带来的预期价值超过15亿美元”。他所说的预期价值是指投入到民间资源保护队的保护工作中的资本的预期回报。不过他也承认,不可能给民间资源保护队的工作的价值算出一个绝对准确的数字。例如与森林防火或捕杀吉普赛蛾和预防白松锈病相关的此类保护活动的价值就难以估算……民间资源保护队办公室被告知,按照树木的平均死亡率,而保护队所栽种的树木成熟且木材价格不下滑的话,保护队的树木在未来40年内其价值将达到2.4亿美元。麦克恩梯也正是基于这一研究而得出的上述结论。毫无疑问,民间资源保护队在1930年的资源保护成就史上写下了生动的一页,其工作具有无可非议的价值和重要性。大部分专业的自然保护人士至今仍然认为民间资源保护队的工作是远远不能用价值来衡量

的。

──A〃L〃R〃欧文《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期的资源保护》(英文版)

【解读】民间资源保护队是罗斯福新政期间为了解决失业而采取的以工代赈式的社会救济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进步主义时期环境保护主义的继承和发展。1933年,面对美国庞大的失业大军和几近崩溃的经济,1933年3月21日,新上任的罗斯福总统向国会提交了创立“民间资源保护队”的议案。这个非军事性的资源保护队伍是一箭双雕之策──既明显地提高了自然资源的价值,又减轻相当程度的实际灾难。该法案计划投入25万青年去植树造林,修堤防洪。同年4月5日,民间资源保护队正式成立。参加民间资源保护队的青年男子一般在17至25岁之间,除食宿外,每月工资30美元,其中25美元寄给他们的家庭。8年期间,共有将近300万青年参加了民间资源保护队。民间资源保护队的工作范围很广,最著名的是植树造林,在北起加拿大、南到德克萨斯的西部干旱地区建造了一条防护林带,植树达2亿株。除此之外,它的工作还包括森林防火、林木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修建民用工程、动物保护等。民间资源保护队的工作受到了军部、农业部和内地部等多个部门的支持。它在军官和农林机构的指导下,为全国增加了1 700万英亩林地,防止了许多场森林火灾,同各种动植物病害作斗争,开辟养鱼池放养鲜鱼10亿尾,开挖了许多引水渠和运河,修建了600万座预防土壤侵蚀

的堤堰,通过有效控制蚊蝇滋生帮助消灭疟疾。

1.民间资源保护队是罗斯福新政在资源保护方面做出的重大创举。2.它在改善美国的自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方面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也为后世的环境保护积累了经验。3.民间资源保护队还解决了300万年轻人的就业问题,使他们受到军事方面的训练和

约束,从而恢复了做人的自尊并消除了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7.围绕改革法院所引起的斗争

?材料一?当然,这三驾马车即政府的三个部门──国会、行政部门和法院。其中两匹马今天正在协力拉曳;而第三匹却不然……法院的所作所为已不像是一个司法机

关,却像一个政策机关了……当国会在谋求稳定的全国农业,改善劳工条件,保障企业抵制不公平的竞争,保护我们的国家资源,并以其他种种方法来满足我们明显的全国性需要时,法院的多数人却擅权对国会通过的这些法案的睿智妄下断语……任何联邦法院的法官或最高法院的法官,年届七十,而不利用退休的机会享受养老金,当时在任的总

统,应按宪法要求征得参议院的同意,任命一名新的法官……

──罗斯福总统1937年呼吁改革法院的演说,引自黄德禄等选译《世界史资料丛

刊──1917—1939年的美国》,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材料二?答案是清楚的。它对司法部门施加压力。它企图把行动步骤和裁决强加于各级法院……这一议案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司法权的侵犯……据说一个反动寡头政治家无视大多数人的意志,这一议案在于“拆开法院,以便实现大多数人的愿望”。也就是说,这一议案十分明确的目的就是增加法官人数,以抵消某些现任法官的意见……这一议案应该予以驳回,以使类似的议案将永远不会再次提交给美国自由人民的

自由代表。

──美国司法委员会反对改革的报告,引自黄德禄等选译《世界史资料丛刊──

1917—1939年的美国》,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解读】罗斯福新政期间所颁布的诸多法令缓解了危机对美国所造成的打击,同时也扩大了政府的权力,使政府涉足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社会救济与福利,从而开创了福利资本主义的先河,从而使民主党以极高的支持率赢得了国会和总统选举的胜利。共和党在国会里面成为少数派,为了反对新政,他们就选择从司法系统作为攻击口,从1935年到1936年,主要是共和党人担任法官的最高法院先后判定《农业调整法》、《烟煤法》、《城市破产法》等多部新政法令违宪,并多次暗示将要推翻《国家劳工关系法》(华格纳法)、《社会保险法》这些作为新政里程碑的法令。根据历史的惯例,弹劾法官和通过宪法修正案等方法都不可能奏效。只有通过任命新的法官,才能使司法部门默从多数派的意见,而且当时最高法院里面已经有6名法官年过70,而且都是持传统观念的新政反对者。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罗斯福总体提出了他的司法改革报告。虽然他的改革提案遭到了司法委员会的反对而没有通过,但最高法院的几名法官如范德万特、萨瑟兰和巴特勒等都先后宣布退休,罗斯福乘机任命了新政支持者填充空缺。从1937年起,最高法院对于商业领域的国会法令再也没有否决过,对其他领域的新政法令也极少再宣

布无效。

1.罗斯福同最高法院的斗争实质上反映了美国行政与司法两大权力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2.罗斯福新政的各项措施使得总统的权力得到了全面的扩张,逐步建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的新格局。3.总统权力的新扩张有利于增强政府应对危机和处理重大事件的能力,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4.但是,总统权力的扩张仍然不能突破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游戏规则,到尼克松总统时期,已经过度扩张的总统权力再次受

到其他两机构的限制,依然保持着三权分立的权力格局。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凯恩斯主义

为了摆脱困境,1933年,美国在罗斯福总统执政期间推出了所谓新政。新政的核心是国家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在美国施行新政期间,德国、瑞典等国也采取了一系列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措施。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标志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客观上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指导。凯恩斯经济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为迎合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凯恩斯经济学代表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的理论基础。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二战结束以后,凯恩斯经济学便迅

速取代了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而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

──丁冰主编《现代西方经济学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解读】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由凯恩斯所创立,并为其追随者所发展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在大危机以前,在资本主义世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学理论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古典主义经济学,这种理论认为市场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生产会自动制造需求,因此不需要政府来干预经济。但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彻底动摇了这个自由主义的基本结论。胡佛的自愿联合方案破产,以复兴、救济和改革为特征的罗斯福新政通过政府的大规模干预经济取得了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奠定了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基础。凯恩斯认为失业和危机不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它只是“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两部分。它是由消费倾向、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和对货币的流动偏好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及货币量决定。依据凯恩斯的理论,政府要干预经济生活,借此刺激有效需求,即刺激消费和投资。在财政政策方面,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主张减税、增加财政支出,以扩大投资和消费。凯恩斯的理论在战后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50~60年代,在对凯恩斯的理论进行解释、补充和发展的基础上,凯恩斯主义分成两大派别: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和以罗宾逊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了凯恩斯理论。70年代以后,西方出现滞胀,凯恩斯主义的原有理论难以进行解释和提出相应政策,

并受到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自由主义等的严重抨击。

1.凯恩斯经济学所提出的一些问题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现实和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他的治疗方案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起到了一些缓冲作用。2.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从本质上来说是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庸俗经济学理论。③因此,它不可能找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真正根源,也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④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即经济发展停滞、高赤字、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的“三高一低”现象,凯恩斯理论无法解释和解决,逐渐为其他主张减少政府干预的经济理论

所取代。

2.杜鲁门的公平施政

正如我在咨文中首先指出的,我认为国会复会时正是一个非常紧急的时期。从战时经济回复到和平经济,势必引起许多重大问题,在咨文中,我概括地叙述了业经制订的

关于尽快重建和平时期的扩充了的工业、贸易和农业的计划……

(一)尽快复原不必要的武装部队;

……

(四)限制物价和房租,直到公平的竞争方式,能够制止通货膨胀和消费者的过分

负担时为止;

(五)凡因增加工资而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高涨的地方,不得增加工资;

……

(八)防止工资收入或购买力的迅速降低;

我请求迅速采取行动,颁布关于充分就业的方法,来保证我们对经济和繁荣的坚强信心。……我深信,既然说充分就业,那就必须使各个不同的种族、宗教信仰和肤色的人有平等的机会,我们的政治哲学的这种基本信念,也应当成为我们经济中的主要部分……这个咨文,在其正式提出的各项建议中和咨文所用的字句中,就已经包含了公平施政纲领的基本内容,但在国会宣读这个咨文的十个星期内,我继续向国会提出几份咨文,每个咨文都给公平施政增加了一些新建议,如健康保险、预付医疗制度、原子能的

国有化、圣劳伦斯河道工程的发展计划和联邦政府对教育事业的补助,等等。

──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引自王春良编《世界近现代史文献与要论选编》,

东方出版社1990年版

【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面临着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轨,而当时政府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如大批的军人急需复员转业,随着军工工业的减产而带来的失业、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以及种族关系的紧张等诸多问题都集中在一起导致了美国社会的“杂乱无章”,严重威胁到和平经济的恢复和资产阶级的正常统治,而且也影响了美国对西欧的援助和美国的全球战略,因此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是摆在杜鲁门政府面前的迫切任务。而与此同时,杜鲁门总统在第一期任内支持率却不断下滑,迫切需要制定一项新的政策,以应对即将到来的选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杜鲁门提出了他的公平施政纲领。从材料上看,杜鲁门的公平施政主要包括下列内容:①制定充分就业法以解决日益严重的失业问题。②制定防止经济衰退,保持充分就业的财政金融政策“补偿性财政政策”,为此政府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急剧削减军费支出,由战时最高点,即1945年的812亿美元削减到1948年的118亿美元;二是急剧减少国家基本建设投资。③规定房屋最高限价,并授权给他将全国建筑材料的半数用于营造廉价住房;扩大住宅投资保险制度,鼓励私人出资建筑住宅;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寻找更好的和更便宜的建筑材料和方法。④制定措施解决种族歧视,建议在司法部门设立民权司,制定反对私刑和反人头税的法律、设立常设的公平就业实施委员会,以防止就业上的种族歧视。⑤扩大社会保险范围,1950年国会通过了社会保障法的几条修正案,结果使受益人增加了1 000多万,并将退休工人的养老金平均增加77.5%。1952年,对该法又加了1项

修正案,养老金再增加12.5%。另外杜鲁门还促成了《公平劳动标准法》中的12项修正案,将工人的最低工资从1945年的每小时40美分提高到1950年的75美分。

1.杜鲁门的公平施政是在继承了美国历史上进步主义改革传统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美国社会出现的新老问题,运用总统的权力,而提出的既立足于眼前又着眼于将来的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方案,尽管这一方案的宗旨是为了资产阶级统治的长治久安,但它毕竟是适应了那个时代的要求,又对当时美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了关键的促进作用。2.它巩固和扩大了罗斯福新政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战后的许多社会问题。3.公平施政为60年代肯尼迪“新边疆”和约翰逊“伟大社会”提供了改革的方向,为战后二十多年美国国内政策奠定了基础,在美国自由主义改良运动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

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3.战后资本主义的国有化

?材料一?煤是我们发展工业的基础,它是我们全国民最大的财产之一……煤炭工业的组织将由专局掌握,而这项组织将与煤气和电力供应工业相关联,而这两种工业都已达到国有化的时机……社会主义者所能接受的任何简短纲领必须包括要使国家走一段漫长的道路以达到所希望的目标的措施。这个纲领必须包括大规模的国有化。国有化的主题绝不是那些没有什么争论的,因为那些是不关重要的,而是那些对于社会变革具

有真正重要性的并且为全民利益所需要的。

──英国首相艾德礼《工党的展望》,商务出版社1961年版

?材料二?国家的活动有赖于煤炭、电力、煤气、石油,而且有一天要取决于原子核分裂,所以为了使法国的经济达到发展所要求的水平,就必须最大规模地开发这些资源,这就需要只有国家才能胜任的巨额费用和巨大工程,以及实行国有化……今天和任何时候都一样,使国家的强盛是政府的责任,而国家今后能否强盛则取决于经济。因此,必须领导经济,因为它太弱了,需要革新,而且革新工作只有决定了才能执行。我认为,

这便是我的政府采取国有化、国家监督和现代化措施的主要动机。

──戴高乐《战争回忆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解读】英法的国有化运动是战后西欧国有化运动中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欧洲在近代就存在着长期的社会主义运动,左翼势力强大,社会公平的观念深入人心,公众希望国家代表他们的利益对社会资源和财富进行公平利用和分配。1929年经济危机,一些私人银行和企业大批倒闭,无法继续经营,使国家直接介入,形成了强大国有资产。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各国政府为了复兴经济,推动科技进步和应对经济危机,同时也是为了应对压力,纷纷采取了国有化措施。英国工党执政后,从1945年起,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把一批煤炭、电力、煤气、铁路、航空、电讯、航运企业收归国有。法国在战后也推行了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从资料上看:①英法实行国有化的部门都是像能源、资源、钢铁和银行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②国有化的动机是为了大规模的开发新资源,兴建公共工程,推进科技进步。③政府要在经济

发展中承担领导作用。

1.战后西欧的国有化运动是受凯恩斯经济学和传统社会主义运动双重影响的产物,前者主张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而西欧的各左翼政党也试图把国有化当作走向社会主义的一种试验。2.国有化企业在初期运行良好,推动了西方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承担了一定的社会福利责任,帮助国家建立了庞大的国家金融体系,加强了金融调控,稳定了经济,同时为增强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创造了条件。3.不过,自从第二个十年期,国有企业的弊端越来越突出,使高成本、高价格、低生产力和资源的无效使用逐渐成了国有经济的特征。4.从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撒切尔夫人的上台,

英国展开了新一轮的私有化运动。

4.德国的市场社会经济理论

竞争是获致繁荣和保证繁荣最有效的手段,只有竞争才能使作为消费的人们从经济发展中受到实惠。它保证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俱来的种种利益,终于归人们享受……循着竞争的道路,经济发展与企业利润的社会化才能完全实现。此外,为提高生产力的个人刺激将能得到保持。让所有劳动人民能从提高生产力中得到日益增多的工资,这是通过竞争来促进繁荣这一信念的一个自然组成部分……限制竞争的威胁经常来自许多方面。因而在一个以自由社会制度为基础的国家里,最重要的一件工作是保证自由竞争。

我重复说,国家的任务不在于直接干涉经济,至少经济尚未要求干涉时应当这样。如果国家参与生产,这跟一个以冒险精神为基础的经济制度不相适应,这种情况自然而然意味着,经济绝不能由国家来代表它的利益……一种竞争的经济制度是所有经济制度中最经济的,同时又是最民主的制度。政府只要在需要支持竞争机械论的时候插手到市场里去就好了,或者在不可能实现全面竞争的时候,出面监督这些市场就好了。

──路德维希〃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解读】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是联邦德国在战后所推行的与西欧其他国家的国有化模式截然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是战前魏玛共和国自由放任经济和纳粹德国统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另一方面是德国所面临的分区占领的形势不允许它走国有化的道路,在这种情境下,德国的新自由派经济学家们逐渐形成了有秩序的自由主义的经济改造方案。而担任联邦德国经济部长的路德维希·艾哈德把这种有秩序的自由主义理论付诸实施,从而形成了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从资料来看:①自由竞争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核心和基础。②政府要通过货币、信贷、贸易、关税、投资等经济手段对经济生活实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保证市场的有效竞争,从而达到尽量减少经济波动和危机的目的。③国家还要干预收入分配和劳资关系,实施阶级调和与公平分配,以确保

“经济人道主义”的实施。

1.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是一种不同于西欧其他国家国有化的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德国的执政者根据历史和现实的条件而做出的正确的选择。2.这种模式较好地处理了“效率”和“公平”两大难题,推动了联邦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福利制度的顺利实

施,是德国经济奇迹的根本政策保证。

5.肯尼迪的新边疆

?材料一?美国经济发生了麻烦。世界上力量最雄厚的工业国,其经济增长速度却是最落后的。去年春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确是降低了,企业投资在减少,利润已经下降到预计的水平以下。建设停下来了。卖不出去的汽车存货量达100万辆。有工作的人减少了,而每周平均工作时间已缩短到远远不足40小时。但是物价却继续上涨,因而有太多的美国人,他们可以用来购买涨价物品的钱减少了……我将在今后14天内向国会提出一些法案,目的是通过在自助的基础上临时延长失业救济金期限的办法来改善失业补助;向失业者的家庭提供更多的食品并救济他们的贫困的子女;重新开发我们的劳动力长期过剩的地区;扩大美国就业服务的范围;鼓励建造住房和建筑物;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以增加工资最低的工人的购买力;从税收方面鼓励正常的工厂投资;加紧开发自然资源;促使物价稳定;并采取旨在保证迅速恢复经济并为今后扩大的长期发展

铺平道路的其他步骤。

──肯尼迪《扭转颓势》,三联书店1976年版

?材料二?让双方去探求科学的奥秘而不是科学的可怕力量。让我们共同探测星球,征服沙漠,消除疾病,开发海底资源,促进艺术和贸易的发展……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

你做些什么──问问你自己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

──约翰〃肯尼迪就职演说

【解读】新边疆是肯尼迪1960年在洛杉矶召开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时所提出的口号,他声称:“今天的新边疆是未知的科学与空间领域,未解决的和平与战争问题,尚未征服的无知与偏见的孤立地带,尚未有答案的贫困与过剩的课题。”在担任总统后,新边疆成为肯尼迪时期国内外政策的总称。上述材料包含下列内容:①承认美国经济遇到了麻烦,增长速度缓慢,利润下滑。②政府要制定反危机的经济立法,改革农业、赋税贸易和工资价格政策。③扩大社会福利,举办公共工程。消

除贫困,缓和贫富差距。④推动科技进步,开发未知领域和新资源。

1.肯尼迪所开拓的是维护资产阶级垄断统治的新边疆,他注意发展科技和空间技术,强化国家对科技事业的支持和控制,既有利于国际争霸,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美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和刺激作用。2.肯尼迪政府所推行的国内外政策对于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种族矛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3.肯尼迪的新边疆是罗斯福新政和杜鲁门公平施政改革政策的继承和发展,肯尼迪遇刺身亡后,他的一些政策和主张为后来的约

翰逊政府所继承和实现。

6.里根经济学

1981年里根总统上任后为克服美国经济发展中的滞胀问题制定的经济政策理论。集中反凯恩斯主义各家之见,其中占显著地位的是供给经济学,加速折旧进而扩大供给,摆脱滞胀。此外还采纳货币主义理论,要求将货币增长严格控制在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

水平上;同时吸收传统保守经济学观点,强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反对政府干预。这一政策以紧缩社会福利开支为代价,产生了一定效果,但未使美国经济完全摆脱“滞胀”。后逐年有变化,由反对政府干预变为主张一定程度干预,由减税刺激投资变为有减有增。由于坚持推行“实力外交”,军费增加,赤字上升。暴露出美国经济中潜藏着许多不稳

定因素。

──杨生茂、张友伦编《美国历史百科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解读】美国自从罗斯福新政以来,一直奉行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政策,可到20世纪70年代,由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引起的石油危机,触发了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即滞胀。在长达7~8年的时间里,美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失业率一直徘徊在10%左右,资本严重过剩并在慢性危机中被销蚀;到80年代初,美国工业有25%开工不足,通货膨胀率高居两位数,劳动生产率严重下降。在对付滞胀方面,凯恩斯在30年代提出并由其追随者不断进行修改完善的经济政策已经失灵,受到了普遍的抱怨。罗纳德·里根出任美国总统后,抛弃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复兴计划。“里根经济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理论和流派,而是新闻界对里根政府时期所采取的政策的统称。它以供应学派与货币主义思想为源泉,充满了保守主义的意识风格。根据里根的理论,社会价值之根本就在于个人自由,而个人自由的核心是经济上的自由;如果人民群众在经济上得到了自由,就不再需要任何人向他们发号施令了。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后,随即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经济复兴计划,其主要内容为:①大幅度减税,以鼓励储蓄与投资,推动经济发展。②用提高银行利率等措施来控制货币供应量和紧缩信贷,以降低通货膨胀率。③紧缩社会公共开支以平衡财政预算。④重振军备,

大幅度提高军事预算,用军事实力补充或保障美国的经济实力。

1.里根的经济复兴计划是以供应学派的政策,对付经济停滞;用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的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增加速度的观点对付通货膨胀,同时吸收了代表东部利益的经济学家如乔治·舒尔茨、格林斯潘等人有关平衡预算的理论,所以,里根经济学是供应学派、传统的平衡预算理论和货币学派的混合物。2.里根的经济复兴计划从根本上重组了美国的经济结构。里根所开创的经济政策新理念并初步建立起来的新的政策框架,为经济增长,甚至为电脑、网络和生物技术等新技术革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美国经济的竞争力迅速上升,为90年代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7.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夫人主张放弃大政府小社会的凯恩斯主义政策,根据现代货币主义的原则,紧缩公共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以此医治“英国病”,重振英国经济。

她的政策主张被人们称为“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政府经济改革措施的核心是控制货币供应量,压缩公共开支,削减税收。1983年3月,政府公布了一个为期4年的“中期金融战略”,宣布要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从1980年的7%—11%,下降到1984年的4%—8%,并在4年内把政府的公共开支降低4%,严格控制财政赤字。1978—1979年度,英国的公共住房开支占到总开支的5.4%,1986—1987年度降到2%。最高工资税率和投资率也从1979年的83%和98%下降到80年

代中期的60%。在各种措施的影响下,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从1979年的10.3%下降到1986

年的3.4%。

──王斯德主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世界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年版

【解读】二战后英国保守党和工党政府基本上都延续了国家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的政策。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过分强调国有化和社会福利政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逐渐显现出来,英国出现了经济停滞不前、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却居高不下的“滞胀”局面,被称为“英国病”。凯恩斯主义对此已无能为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撒切尔夫人在1979年上台后,毅然抛弃凯恩斯主义,转而奉行货币主义理论,推行一系列重大的改革,从上述材料看,撒切尔主义包括如下内容:①简化税制,降低税率,提高企业效率,加强市场竞争力。②实行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紧缩公共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大幅度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③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行私有化和减税。④改革

福利制度限制工会权力,压制工会运动。

1.撒切尔的改革对于医治“英国病”、发展英国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1983年到1988年,英国通货膨胀率一直维持在平均5%以下,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2.支撑撒切尔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货币学派的主张,这是一种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撒切尔的经济政策标志着撒切尔政府对战后30多年来历届英国政府所信奉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思想和政策的重大调整。3.但撒切尔政府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改革并不是要完全放弃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而是要把国家的干预限制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之内,对国家过度干预经济趋势的一个根本性纠正,她的一些主张为后来的英国工党

和布莱尔政府所继承,所以,有人称布莱尔的政策是“布莱切尔主义”。

8.新经济

?材料一?直到2000年12月克林顿任期结束时,美国经济连续增长了112个月,超过了美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增长期。特别是1996年起,年实际增长率达到4%,而且与此同时,美国经济保持着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1999年这两项指标分别为4.2%和1.9%,基本上实现了传统经济学教科书中宏观经济四大目标不能同时实现的论点和菲利普斯曲线的假定,也否定了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这种经济就是新经济。

──刘绪贻《我看美国新经济》,《读书》2003年第3期

?材料二?谈“新经济”时我们意思是指这几年已经出现的两种趋势。第一种趋势

是经济的全球化……第二种趋势是信息技术革命。

──美国商业周刊主编斯蒂芬〃谢泼德

?材料三?新经济是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的经济,在这一经济中,创造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是体现在服务和制造业产品中的创造思想和技术。在这一经济中,风险、

不确定和持续的变革是法则,不是例外。

──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新经济指数──了解美国经济的变革》,《参考消息》

1999年8月8日

【解读】1991年4月到2001年3月,美国经济持续增长近十年,表现为“两高两低”现象(即经济高速增长和高劳动生产率,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人们把这段时期的美国经济称为新经济。这一提法是美国记者迈克尔·曼德尔1996年12月在《商业周刊》上撰文首次提出的,后来成为流行的提法。除此之外,还有“知识经济”、“数字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因特网经济”等提法。到目前为止,关于新经济的争论还在继续,有的学者把美国经济两高两低的现象称为新经济,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在知识经济基础上的新的增长方式,有的认为新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加信息技术革命,等等。导致克林顿政府新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①以削减和消灭预算赤字为核心的刺激供给和控制需求相结合的财政政策。②灵活而有效的货币政策。③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科技政策。④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和优化。⑤充分利用冷战后的国际形势,一方面力求获取最大量“和平红利”,另一方面利用经济全球化进程,实行以开拓国际市场为核心的外贸政策。

1.目前学术界对于新经济政策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它的出现,为今后世界经济发展确立了新的发展方向,即知识经济。2.美国“新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也提出了

挑战。 9.货币学派

经济自由是货币学派政策主张的基调。弗里德曼的经济自由思想实际上是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的翻版,它认为社会应保证每个人在择业、保有私有财产、使用收入、运用资源等方面享有充分自由,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自由地追求个人利益,然后通过价格机制的调节而实现公共利益。弗里德曼把经济制度分为中央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认为只有市场经济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自由。因为只有经济自由的市场经济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臵,促进社会经济的更为理想的发展。因此在货币学派看来,实际相机抉择的

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社会经济的调节是无效的。

──丁冰主编《现代西方经济学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解读】随着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滞胀危机的出现,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已经对此无能为力,为了寻找救治的良方,新保守主义经济学活跃起来,纷纷从各个方面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其中货币学派是比较活跃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支。它又被称为“现代货币数量论”或“现代货币主义”。20世纪50年代由芝加哥大学的教授弗里德曼最先提出,70年代以后,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各国御用的经济学理论。其主要观点是:①鼓吹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认为政府的干预指挥破坏经济的均衡发展。②认为通货膨胀是货币供应量的迅速增加所导致的结果,主张控制货币发行量,反对赤字财政和扩大政府开支。③主张自由效率,反对福利主义。

1.货币学派是针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而提出的救治资本主义滞胀问题的

众多理论之一。2.它实际上是19世纪古典经济学传统的更新。3.供应学派在20世纪80年代受到美国的里根和英国撒切尔政府的青睐,成为他们经济改革的重要理论支柱之一,在英国和美国被采纳后,对于解决经济的滞胀发挥了一定的作用。4.但其在失业率、高利率、经济增长缓慢方面的矛盾又暴露出来,由此可见,它也不是解决资本主义

经济问题的万能灵药。

10.供给学派

巨额的政府支出或减税不能直接增加总需求和总生产。如果政府用借债来为它增加支出或补偿失去的税收来融通资金,那么,只不过是把可支配收入的使用,从购买债券人转到那些由于支出计划或减税而受益的人,而总支出和总收入却一点没有增加。同样,如果政府简单地用印钞票的办法来使债券的增加部分货币化,那只会使物价上涨,但总

生产却不会增加。

──美国政府前经济顾问诺曼〃图尔,引自李任初、居亚东《西方经济学新发展》,

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解读】同货币学派一样,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产生的另一个著名的反凯恩斯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学派,其出现背景也是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供给学派认为正是凯恩斯主义过分强调需求,造成需求过度膨胀,致使供给不足,才导致美国经济的滞胀和经济的衰落。供给学派强调经济结构中供给的重要性,认为供给能自动创造自己的需求,主张把重点放到改善生产条件上,这实际上是被凯恩斯主义所否定的萨伊定律的翻版。从上述材料看:①供给学派主张大规模降低税率,以提高企业的投资能力和积极性,这是刺激供给的最重要的手段。②减少政府开支,取消国家干预,减少限制性的规章制度。③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恢复金本位制。④削减社会福利,争取财政预算平衡。供给学派的主张和观点被里根经济学所采纳,根据这一理论,里根政府大规模减税、削减除军费以外的政府开支,对于摆脱滞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以高赤字、高国债、高贸易逆差和高利率为代价的。布什政府在巨额赤字和债务的压力下,被迫在1990年签署了增税、节支为内容的削减赤字法案,使经济陷入衰退;克林

顿上台后,重操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供给学派的主张被彻底抛弃。

1.供给学派从美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困境中应运而生,看到了凯恩斯主义只注重宏观调控,忽视微观经济领域的国家干预主义理论的缺陷,其政策主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2.供给学派的理论重弹早已被历史否定的萨伊定律,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忽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可能也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的危机和滞胀,更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根本矛盾,其失败是必然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0x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