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2015年9月)

更新时间:2024-04-06 05: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A.吃喝穿住 ( )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 ) C.物质生产活动 (√) D.社会关系的形成 ( )

2.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 )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 )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 )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

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说明:()

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 )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 )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 )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

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生产方式 (√) B.传统意识 ( ) C.政治制度 ( ) D.阶级关系 ( )

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 )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 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 )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 )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 B.阶级斗争的反映 ( )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 ) 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 )

1 / 11

7.群体意识是:()

A.集体主义的产物 ( ) B.个体意识的总汇 ( ) C.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 ( ) D.群体实践的产物 (√)

8.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A.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规律性 (√) B.社会发展史与自然界的发展史完全相同 ( ) C.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 ) D.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 )

9.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 )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 )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 )

10.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在于:() 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 ) B.它有相对独立性 ( )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 ) 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

11.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 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 ) 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 )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 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 )

12.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 A.决定作用 ( )

B.加速或延缓作用 (√) C.无足轻重的作用 ( )

D.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用 ( )

13.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

A.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 B.它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 ( ) C.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 )

D.它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 )

14.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2 / 11

A.政治法律思想 (√) B.道德规范 ( ) C.文学艺术 ( ) D.哲学思想 ( )

1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 )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 )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 )

16.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 (√) B.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 ) C.反映被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 )

D.它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 )

17.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A.自然界 ( ) B.人口因素 ( ) C.地理环境 ( )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 (√)

18.测度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工具的状况 (√)

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 ) C.劳动者的主体素质 ( )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 )

19.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为:() A.劳动对象 ( ) B.科学技术 (√) C.劳动者 ( ) D.管理方式 ( )

20.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客观物质性标志是:()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 ) B.劳动者 ( )

C.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 ( ) D.生产工具 (√)

21.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本质上是:() A.人与自然的关系 ( ) B.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 )

3 / 11

C.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 D.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 )

22.划分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是:() A.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 C.科学技术水平 ( ) D.国家政权的性质 ( )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 A.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 ( ) B.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 C.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 ) D.是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 )

24.生产关系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 A.产品的分配关系 ( ) B.产品的交换关系 ( )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 )

25.生产资料包括:()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 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 )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 D.劳动产品 ( )

26.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 ) 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 )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 )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

27.下列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A.道德 ( ) B.哲学 ( ) C.艺术 ( ) D.语言学 (√)

28.道德是:()

A.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 ( ) B.最抽象的意识形式 ( ) C.上层建筑的核心 ( )

D.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

4 / 11

29.社会形态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 ) B.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 ( )

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 D.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 ( )

30.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直接根源存在于:() A.生产力中 (√) B.生产方式中 ( ) C.社会形态中 ( ) D.经济基础中 ( )

31.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存在于:() A.封建社会 ( ) B.资本主义社会 ( ) C.社会主义社会 ( ) D.一切社会形态 (√)

32.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 A.经济基础 (√) B.政治制度 ( ) C.国家政权 ( ) D.意识形态 ( )

33.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

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 ( ) 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 ) 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 ( )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

34.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在于:()

A.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社会规律是主观的,没有普遍性 ( ) B.自然规律有重复性,社会规律没有重复性 ( ) C.自然规律无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 )

D.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

35.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 B.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 )

C.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 ( )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 )

36.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取决于:()

5 / 11

A.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 ) B.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 ) C.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 ( )

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

37.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人民群众 ( ) B.阶级斗争 ( )

C.社会基本矛盾 (√) D.科技革命 ( )

38.社会基本矛盾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 ) 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 ( ) 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 )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的矛盾 (√)

39.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最终原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 B.生产关系的展 ( ) C.经济基础的发展 ( ) D.上层建筑的发展 ( )

4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 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 ( ) 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 ( )

C.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 ( )

D.以前者为基础,两者互相制约,相互作用 (√)

41.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政治权力 ( ) B.社会生产力 (√) C.天才的创造力 ( ) D.阶级斗争 ( )

4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A.根本动力 ( ) B.惟一动力 ( ) C.最终动力 ( ) D.直接动力 (√)

43.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 )

B.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 )

6 / 11

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 D.剩余产品的出现 ( )

44.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A.人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 (√) B.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态度 ( ) C.人们在特定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 ( ) D.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 ( )

45.划分阶级的标准是:() A.经济标准 (√) B.政治标准 ( ) C.思想标准 ( ) D.社会标准 ( )

4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 ( ) B.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 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 ( ) 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 ( )

47.对无产阶级革命来说,主观条件成熟的主要标志是:() A.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决心、勇气和毅力 ( ) B.无产阶级觉悟程度的提高 ( ) C.无产阶级组织纪律性的提高 ( )

D.有一个敢于和善于领导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

48.马克思主义回答人的本质问题的立足点是:() A.人的社会关系 (√) B.人的自然属性 ( ) C.人类的共同利益 ( ) D.人的自身需要 ( )

49.所谓抽象人性论意指:()

A.否认人的社会性,关于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 B.一种对人类共同人性的科学抽象的理论 ( ) C.一种否认人之共性的错误理论 ( ) D.一种资产阶级哲学独创的理论 ( )

50.在抗击“非典”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 A.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 ) 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 ) C.人的价值表现为人的能力的大小 ( )

D.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 (√)

7 / 11

5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A.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 B.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 ( ) C.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自由发展 ( )

D.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约束 ( )

52.“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 A.历史唯物主义 ( ) B.历史唯心主义 (√) C.历史主义 ( ) D.自然主义 ( )

二.多选题

1.下列事物属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的有:()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 C.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 (√)

D.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 )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 ( )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变化的不不平衡性 (√)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

3.19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德国在哲学领域超过了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表明:()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于社会经济 ( ) B.社会意识独立于社会存在 ( )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D.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

4.下列各项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社会规律之间关系的有:() 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 (√) B.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改变社会规律 ( )

D.社会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人的活动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

5.下列说法中,正确表述了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是:() A.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社会的发展 (√) B.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 )

C.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大小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

8 / 11

6.以下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现象有:() A.政治法律制度 (√) B.国家政权 (√) C.社会意识形态 (√)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 )

7.以下属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有:()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的历史过程 (√) B.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

8.下列各项属于社会革命的是:()

A.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统治的斗争 (√) B.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斗争 (√) C.各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 ( )

D.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 (√)

9.“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表明:() A.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 ) B.人是社会的主体 (√)

C.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 D.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 (√)

10.历史杰出人物的产生:()

A.是适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 B.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 C.是偶然的机遇 ( )

D.与杰出人物自身特点相关 (√)

11.从历史发展的主体选择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 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 (√) B.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人民的历史启示 (√)

C.中国共产党对于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 D.历史进程中并无多种道路可供选择 ( )

12.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

A.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

B.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 C.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 D.人的本质是自由和理性 ( )

9 / 11

13.“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 )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 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

三.判断题

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宿命论观点:() A.正确 (√) B.错误 ( )

2.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文艺创作的关系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A.正确 (√) B.错误 ( )

3.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表现为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对立 A.正确 (√) B.错误 ()

4.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 A.正确 (√) B.错误 ()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 A.正确 (√) B.错误 ( )

6.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必然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A.正确 () B.错误 (√)

7.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A.正确 () B.错误 (√)

8.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的劳动。 A.正确 (√) B.错误 ( )

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 A.正确 ()

10 / 11

B.错误 (√)

11 / 1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0w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