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耀法师讲义
更新时间:2023-10-27 20: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佛法概论学修目录
2014-02-01 绪言·学修本科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 佛法修学的三个基本环节:发心、正行、回向 第二章 闻法的方式
第三章 道前基础:真为生死 策发道心 第四章 三宝及皈依 第五章 依止善知识
第六章 人天乘法------三皈五戒十善 第七章 声闻乘法------四圣谛 三十七道品 第八章 缘觉乘法------十二因缘,业感缘起 第九章 佛教的有情—宇宙观 第十章 菩萨乘法------菩提心的修学 第十一章 四法印,一实相印 第十二章 印、中佛教史略 第十三章 法相初阶------百法明门
参考书目:主要依正果法师编《佛教基本知识》 其他有
1佛学基础 界诠法师;2佛法概要 明旸法师 ;3佛学入门手册表解 祥云法师;5认识佛教; 6佛教基础教程;7初级佛学教材概论 方竹平 ;9佛学概论 黄忏华 10大专佛学十四讲表; 11 菩提道次第广论等。
1
圣严法师;4佛学文殊讲堂;8佛法 绪言 本科学习基本要求
一. 把握基本的佛法常识。佛法有特有的语言规则,有自身的基本体
系:教理行果,把握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深入佛陀、祖师们的教言。
二. 要把教法和调整自心结合起来。学佛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了解
层面,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真正领会得到佛法的利益,才能真正为解决生死问题带来帮助。“自心与法若未融契,仅具道貌之形相,则无实义可谈。仅思维养护生命而为所依,则无意义。”例如:对“苦”、“皈依”、“出离”、“信”、 “愿”等等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上,更应该落实在心的状态上。蕅益大师讲“讲听時不与心观相应。观心時亦決不与教理相应。若是。纵百春夏秋讲经。百冬观心。到底是两橛事。”思之。
三. 把基础教理的学习同净土修学有效结合起来。明确自己修学净土
的本位来修学一代时教。净土甚深、甚广、难信,一切法门无不从从此流出,一切法门无不还归此。所以净业行人务必立足自己修学本位,把佛教基本常识的学习,自觉汇入净土的修学中来,落实在增上自己的信愿上来。愈博愈约。 四. 学习方法上注意:
1,作好笔记,反复串习; 2,组织讨论交流,要引起重视; 3,学修不可偏废,要有机结合。
2014-2-15
2
第一章 佛法修学的三个环节(提纲)
-------发心 正行 回向
一、发心清净(动机殊胜)令善根广大,把有限的功德转变成无限的功德。
动机分善、不善、无记的动机。 1、不善的发心:不善的动机
①救畏的发心:救护今生→(疾病、魔障、国王的惩罚、摆脱饥饿的怖畏) ②“善愿”的发心:贩卖佛法,为世间名闻利养,世间八法而闻、而修法,为了短视的今生世间利益而发心。
以上二者共同的一大特点是为今生一世的利益而发心,如此佛法只是一个世间法而已,故为不善。它本身也是一个有漏法,无法离开痛苦,而且会引发痛苦。
·龙树菩萨:“利无利苦乐,称无称毁誉,了世俗八法,齐心离斯境。” ·有人问阿底峡尊者:“只考虑现世的人会有怎样的果报?” 大师答:“果报也只有那样。” “会有什么样的后世呢?” “地狱、恶鬼、畜生。” 2、无记的发心
既没有善的发心,也没有不善的发心。它无目标,也不会有果报。许多人念佛,诵经,做功德,自己没有什么发心,别人去念佛他也跟着去,自己修行的动机不明确,这样就不会有好的果,当然也不会有不好的果报。
此处无记性的发心,与用功得力之人,念念在佛号中,全然不知“吃、住、坐、卧”是有根本的不同。
3
3、善的发心:善的动机
依其量之大小分为三种:
①下品善的发心:希望下一世健康长寿、财富、名誉、地位等人天果报;不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因为这一发心:A.追求是下一世的果报、人天乐果,故为善。
B.追求的不是解脱之果,故为下。
念经不是不好,如果动机不对,念经等做一切与佛法有关的事都不会带来解脱。(出离心不够)
②中品善的发心:畏三界六道之苦,希望脱离六道轮回之苦,寻求自己解脱。
这一发心:A.有坚定不移的出离心,不追求来世世间圆满。 B.没有勇气为众生解脱而修法,。
③上品善的发心:发求无上正等正觉,利益众生成佛之心。(菩提心) 菩提心的两个条件:A.慈悲缘众生;B.智慧缘大觉。
唯有真正地利益众生,无条件地利他,而且利他至究竟圆满的佛陀果位,这才是圆满的发心。落实具体细分,如《华严经》净行品中“如是善用其心”,落实在净土行人来讲就是深信切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利益众生。因为在当今这个五浊恶世唯有往生净土,成佛利益众生才不是空谈。这在净土经典里有详细解说,大家要注意,去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而去很重要,而且是唯一的一条路。
4
通过上面的修学就懂得了:吃饭、扫地、照顾父母、上班、弘扬传统文化、诵经、念佛,等等一切所作所为是不是修行,从发心上来分差别,诵经很好,闻法也很好,但发心不清净,这些也只能种个善根,谈不上殊胜功德,也谈不上解脱,要去掉不善的发心,要调整无记的发心为善的发心,要提升善的发心。切记切记!
/“万不可以无上法宝,换取一颗糖吃。”
/“有的人用黄金做一把锄头,做了一个马桶盖,太不值得了。”——印光大师
研真穷妄名之为学。盖能深造自得。则左右逢其源。故愈博而愈约。否则愈博愈无头绪。去道亦愈远矣。古人发心出家。必矢志参学。由痛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所以三登九上。百城烟水。不惮其劳。念念了当大事。岂肯著相计名。寻行数墨。附叶攀枝。以徒资口耳哉。末世不然。名为欲续如来慧命。撑如来法门。而不知痛为生死。惟积学问。广见闻。冀可登座挥尘而已。嗟嗟。不与菩提大心相应。云代佛扬化。吾不信也。不与为生死心相应。云大菩提心。尤不信也。胜负情见不忘。仅成阿修罗法界。名利眷属意念不忘。仅成三涂魔罗种子。随其所见所闻而起法执。不能舍弃名言习气。不达如来说法旨趣。不知种种四悉因缘。仅成凡外戏论窠窟。学问益多。害心益甚。学人益盛。正法益衰。吾所以每一念及。未尝不梦寐痛哭者也。 【示予正】 佛法衰由出家人见地不明。见不明。又由因地不真。使发心真为生死大事。定知三界生死无不是苦。旣知三界总是苦谛。决不起三界内心。是谓断集知苦断集之智。便是道谛。更无二道。修道永断苦集便是灭谛。更无他灭。自苦如此。他苦亦然。故发誓云。众生无边誓愿度。自集应断他亦然。故发誓云。烦恼无尽誓愿断。自须修道他亦然。故发誓云。法门无量誓愿学。自期证灭他亦然。故发誓云。佛道无上誓愿成。此之谓因地真。见地自明白也。今人不然。才说为生死。便置法门于度外。惟思独善。才说为法门。便置生死于度外。惟竞世情。夫思独善者。不失为人天二乘种子。竞世情者。鲜不堕修罗魔外窠臼。撑法门者益多。而正法益坏。可胜悼哉。予别无长处。但深知菩提大心。决与为生死心不二。今特为汝彻底道破。能信此语。则念念与四谛四弘相应矣。 【示明记】
----------蕅益大师《灵峰宗论》卷第二之四
5
二、正行清净:(正行殊胜)(正行无所缘),善根不会被外缘摧毁、束缚。
无改造意念之正念:三轮清净,证悟空性, 时时安住。无离空性境界状态下行六度万
行,毫无执着。
安住在正念
有改造意念之正念:相似的无缘,以理念抉择三轮体空。
最低限度就是一心一意地做好当下的功
课,善行。
广义上讲符合诸佛菩萨历代祖师教言的都可以为正念,此处特指在未证悟之前,保 证清净正行,就是在出离心、菩提心等摄持下,认认真真不散乱,如理如法地去行 持善法。例:经行或静坐时,不为外缘而中止修法、念佛、诵经。
三、回向清净:(回向殊胜)将自己行善法功德回施给普天下的众生,使令
往生极乐成佛。这会使善根增长、越来越广大。 有回己向他、回事向理、回因向果的理趣。
1、如法回向的必要性:即不回向会有什么过失?功德会被恶缘摧毁。
①瞋恨心:“火烧功德林”,“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
②傲慢心:炫耀自己的善根、善行,会摧毁自己的善根。在此意义上讲,回向即是放下。我们很多修行人都会犯梁武帝那样的错误。
③后悔心:止息善根增长。
④若未为利他获得圆满佛果而回向,则仅享受一次安乐果报,很快会穷尽。
2、回向种类:清净回向可以使善根与日俱增,直至大菩提果位不会唐捐,一直会起作用。回向是重要的修行法门,关于回向,《大乘义章》卷九之中,曾提出三种回向,即:
(1)菩提回向:谓回自己所修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的一切种智。
6
(2)众生回向:谓深念众生,故愿回自己所修一切善法给与他人。 (3)实际回向:谓为灭有为,趣求实际,以回自己的善根,求平等如实法性。
依有无执实心分两种
①有毒回向:三轮执实,有执着的回向。
例如:念佛,回向给先生,希望他回心转意好好学佛,即使获得了增上生安乐善果,可是因为执实,无法从轮回中解脱。
②无毒回向:又分两种 A.真实回向:
B.随顺回向:诸佛菩萨如何回向、历代高僧大德、祖师如何回向,我亦如是回向。作如下思维:
“过去所积累的善法功德;未来将要所积累的善法功德;现在正在积累的善法功德;同诸佛菩萨、历代祖师无漏的善法功德;及一切众生的有漏的善法功德;聚集在一起,为一切有情远离痛苦及痛苦之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究竟成就佛果,广利众生而回向”。如《普贤行愿品》中说: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净业行人:往向回向、还向回向:
“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回向有二种相。一者往相,二者还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作愿共往生彼阿弥陀如来安乐净土。还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众生共向佛道。若往若还,皆为拔众
7
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往生论注》(昙鸾法师)
注:①所修一切法,如果不具备三清净法或三殊胜的摄受,都是有漏法。
②刚开始,发心、回向作得不真实,好像有些虚假,不要有顾虑,是因为我们自己生疏不习惯,所以觉得有些假,刚开始这些法是要通过身口意来造作的。古代魏国君与孔子的第六世子孙谈论某某人时,魏国君就说某某人作善事,为国家操劳是装的。子顺说:“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习与体成;则自然也。”《资治通鉴》
③愿和回向都要真实,切实在生活中落实下来,广如净行品中说。 ④发心和回向的区别:有无修诸功德。
附:印光大师在文钞之中对回向多所开示,兹引述数条如下供大家参考:
1 印祖在增广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九中开示:○“每日功课回向,一一当与法界众生。若此功课为此,彼功课为彼,亦非不可。然必又有普回向之愿,方为与三种回向相合。三种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人各有志,人各有业(业谓职业)。但随缘随分即可,不必与一切人皆同也。”
2 印祖在与增广文钞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中开示:○“又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悉皆以此回向西方。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其余功德,另去回向世间福报,则念不归一,便难往生。须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3 印祖在与徐福贤女士书中开示:○“然须发菩提心,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4 印祖在文钞三编卷一复杨慎予居士书中又开示:○“须知无论诵经持咒,均以恭敬至诚为主。均以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西方,则其利大矣。若世间无知之人,事事为己,则其利益随心力而下劣矣。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其灯光明了无减损。若不相燃,其光亦不增大与久。回向时当知此意。不但为自己父母恩人如是,即怨家亦如是。方能上契佛心,下结众缘而解众怨。”
5 在增广文钞卷一复周孟由昆弟书中大师又开示:○“佛所以教人,凡诵经、持咒、念佛、作诸功德,皆为法界众生回向。平时尚为无干涉之法界众生回向,况母殁而不至心为母念佛乎?以能为一切众生回向,即与佛菩提誓愿相合,如一滴水,投于大海,即与大海同其深广。如未到海,则勿道一滴,即长江大河,固与大海天地悬殊也。是知凡施于亲,及一切人者,皆属自培自福耳。知此义,有孝心者,孝心更加增长,无孝心者,亦当发起孝心。”
6 在三编卷三复章道生居士书一中又开示:○“念佛当发志诚心,深信心,回向发愿心。(谓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无量。若只为己一人念,则
8
心量狭小,功德亦狭小矣。譬如一灯,只一灯之明。若肯转燃,则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灯,其明盖不可喻矣。而本灯固无所损也。世人不知此义,故止知自私自利,不愿人得其益。”
7 印祖开示:○“念佛、回向,不可偏废。回向即信愿之发于口者。然回向只宜于夜课毕,及日中念佛诵经毕后行之。念佛当从朝至暮不间断。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若夫依仪诵文回向,固不得常常如是。”(增广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8 印祖开示:○“须知净土法门,正摄上上根人。是以善财已证等觉,普贤菩萨犹令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以期圆满佛果。且以此普劝华藏海众。是知回向往生净土一法,乃圆满佛果之末后一着也。世有狂人,不审教理。以愚夫愚妇皆能修习,遂谓之为小乘而藐视之。不知其为《华严》一生成佛之成始成终第一法门也。”(增广文钞卷三乐清虹桥净土堂序)。
9 又开示:○“良以末法众生,自力微弱,匪仗佛力,决难即生解脱。华严会上,华藏海众,等觉菩萨,尚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况末世之学者乎。”(上海世界居士林《佛学研究丛书》序)
10 印祖在增广文钞复高邵麟居士书三中开示:○“佛愍众生无力断惑,难了生死,故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横超法门。无论断惑与否,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此是正行),及修行众善,回向往生(此是助行),无一不得生者。”
11 在《近代往生传》序中开示:○“或圆修万行以回向,或专持佛号以求生。”
12 在徐福贤女士书中开示:○“至于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
13 印祖在陈圣性贞女贞孝净业记中开示:○“按《观无量寿佛经》,净业正因有三: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四种属世善。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此三种属戒善。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四种属慧善。前二大小随人,此则唯属大乘。此十一事,若全若半,乃至一事,以深信愿,回向净土,皆得往生。”
14 有一种疑问:○圣者有功德回向,凡夫有什么可回向的呢?印祖在增广文钞与徐蔚如居士书三中回答了此疑:“读太夫人汲汲流通《大藏》,刻印契理契机之书,直欲愧死。而朝暮礼诵时回向,乃摅我愚诚。尚望太夫人慈愍,挽弥陀圣众,以速度我,何可谓为法施?然不妨借此缘事,以增长自利利他之心。故博地凡夫,当礼诵时,尚为诸佛回向,况示居凡位,于理又有何妨。”
思考讨论题
1. 什么是三世冤?为什么会造成三世冤?
2. 《阿弥陀经》中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为什么是“愿生彼国”?试结合本节内容思考。 3. 念佛正行过程中你有哪些不如法的,请自己反省总结。 4. 有了回向,为什么还要发愿?二者是不是重复?
2014-2-15
请爱惜学法资料,因为它同你的法身慧命息息相关!
9
第二章 闻法的方式
如果闻法时不遵循闻法的规则,那么闻法过程本身就在制造过失。平日谈论一些无关佛法要义的新闻或文章,用散漫的姿态来对待无可厚非,但是听闻正法,就要有闻法的仪则,懂得闻法的方式。所以在此必须铭记,闻法的方式尤其是闻法的意乐比闻法本身更为重要。我们一生的闻法都不要忘记。
不善的发心
发心(动机) 无记的发心
闻法方式: 善的发心 ①器之三过 所断 ②六垢 闻法行为(身、语) ③五不持
所取:四想
一、所断: 1、器之三过:
A.耳不闻如口覆之过
B.意不持如破漏之过——法不入心
C.杂烦恼如有毒之过——动机中有名闻利养;或在闻法中杂有 贪瞋痴等烦恼,就会对修法有障碍,日久如毒药一样发作。 2、六垢:以此因会导致生死漂泊之果。
《释明论》:“我慢无正信,于义不力求,外散及内收,疲厌皆闻垢。” ①“我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源于我执,慢心是我执的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会表现:A.无病,B.年少,C.色力,D.族姓,E.富(财产),F.贵(身份),G.多闻。
②无正信:对佛陀、正法、说法者生不起信心。甚至生邪见。 ③对于法义无力求之心:
10
例:有时来,有时不来(不是因为不可抗的力量而来不了)。迟到亦无惭愧之心,一点风雨或身体不舒服等违缘就畏惧放弃,不生稀有难得之心。
④外散 眼 外色 不缘说法者。
耳 外声 不缘法音
心 外境 不缘法义。 对外境贪著,成为漂泊轮回之因。
⑤内收:五根内敛,无法铭记言教,不缘法音,会导致昏沉、迷茫。 ⑥疲厌:闻法时间太长,或天太晚,太冷会厌烦,想放弃,此类心态会有舍法之过失,为漂泊之因甚至堕恶趣。此时应想:“以此时受痛苦等,来消除我及众生无始以来的冷热之苦”加以对治。
P288
《瑜伽师地论》三十八卷《菩萨地力种姓品》说:‘往法师所,无杂染心,无散心,听闻正法。 无 杂 染 心 听 闻 正 法 其心远由六种离贡高相,其心远杂染 离贡高杂染 应时而听,殷重而听,恭敬而听,不为损害,不为随顺,不求过失。 ‘不为损害’,即于说法师不作障碍违缘。‘不为随顺’,就是于听闻的正法有未了解的意义,或有疑惑,不唯随顺师说,必须以求其悟解的清净心而真诚请问。若自己于正法义不能悟解,或复怀疑,终不讥诮于师,是为‘不求过失 其心远离轻慢杂染 其心远离怯弱杂染 云何菩萨无谓由五散乱心听闻相: 正法? 由四种相,其心远离又听法时,恭敬正法,恭敬说法补特伽轻慢杂染。 罗,不轻正法,不轻说法补特伽罗, 由一种相,其心远离又听法时,不自轻蔑,由此一相,其心性弱杂染。 远离怯弱杂染。 一者,求悟解心听闻正法;二者,专一趣心听闻正法; 三者,聆音属耳听闻正法;四者,扫涤其心听闻正法; 五者,摄一切心听闻正法。 菩萨如是求菩萨何故求闻正法? 谓诸菩萨求内明时,为正修行法随法行,为广开示闻正法。 利悟于他。 这些意义,如《瑜伽师地论》八十四卷摄异门广说应知
11
3、五不持
①持句不持义:如果仅仅为了词句的美妙动听而受持却不观察甚深的意义,则如同孩童采集鲜花一样,即推敲词句对于自心无有利益。
(把佛经当小说看,当文学作品来欣赏、练字。)
②持义不持句:如果认为一切文字结构只是泛泛空谈,没有任何实义 而轻视词句偏重甚深的意义。自己所把握出来的意义就会靠不住。若不依靠词句不可能了知意义,这样词句和意义就会互相脱离。
“意义的老人必须依靠词句的拐杖,若没有词句的拐杖,意义的老人寸步难行。”
③未领会而持:如果没有领会理解了义、不了义及具有密意的各种说法而受持,则会误解词句和意义而违背了正法。
④上下错谬而持:不循序渐进,不按次序来修学。
⑤颠倒而持:如果意义颠倒而受持则自相续会因邪分别念的滋生蔓延而毁坏,并且此人将成为佛法的败类。
(例如:错误地受持意义 “只要信阿弥陀佛就可以”→引发不要戒。)
4、不如法之“四想”
自己 →猎人想 善知识 →獐子想 法 →麝香想
求到法,达到解脱目的→作打死獐子取麝香想
12
二、应取: 1、应取之四想:
自己 →病人想,必须认识到自己心相续状态中出现了因三毒、果三
苦疾病的过失。
善知识 →医生,能对自己病症下药(有缘、具缘、具德)。 法 →药想。 如法行持→作吃药医病想。 P286
2、依止六度闻法、说法:
闻法人:
①点灯,鲜花供养,端身正座,庄严道场 →即是布施 ②动机,闻法方式无误取舍,对道友不作非法身语意→即是持戒 ③对别人的干扰,冷、饿都忍受,专心听法 →忍辱 ④闻法人心不外散,专一听闻,坚持不懈 →精进 ⑤心不随分别念漂泊 →禅定 ⑥增长闻慧,可以如理如法地无误取捨 →智慧 讲法者 同样须具备六度:
①不怀有名闻利养之心而讲经说法 →布施(捨) ②不轻慢他众 →持戒 ③对问法者屡屡问法,不嗔不怒 →安忍 ④日日夜夜讲经说法,不厌其烦 →精进 ⑤心专注法义 →禅定
13
⑥三轮清净,令弟子闻思有所长进,具足方便,开演法义。→智慧
? 具足正确的闻法方式,一定会让自己在该法上有所长进,多闻思净土宗善知识讲法,一定可以让自己在闻法中增长自己的信愿。 ? 闻法者善于闻法,不仅如前所说的,还应注意:
① ②
闻法后,反复听闻,反复思维
闻法后对照自己的身口意,有没有去落实,听经闻法不是消遣,不是没有事干才听,一定要在生活、修行中一点一点去落实,这很重要,弄不好不但让自己产生许多障碍,也会让别人失去信心,佛法的立足之本在我们学佛人的身口意,代代相传,成无尽灯。
思考讨论题:
1. 正确的闻法方式为什么对听闻佛法很重要?你听闻佛法的发心是什么? 2. 一边听法,一边掐念珠念佛,对吗?为什么? 3. 我慢心应如何加以对治?
4.反思自己在听闻佛法过程中的不足,予以交流讨论。
请爱惜学法资料,因为它同你的法身慧命息息相关!2014-2-15
14
正在阅读:
本耀法师讲义10-27
波士顿旅游线路 三日游各种搭法随心玩04-14
小狗吸尘器营销电子书07-24
电子科大数值分析实验05-25
秀山自治县2011年城乡规划督察工作总结01-19
算法结合12-25
青春励志电视剧排行02-0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讲义
- 法师
- 《电影中的翻译》中翻译与电影研究的新视角
- 从“兰贵人”案看商品的通用名称
- 脑功能成像(fMRI)技术 - 图文
- 2014年反洗钱复习题
- 翻译一篇英语新闻及心得体会
- 论现代审计的社会角色和责任
- 饲料添加剂氯化胆碱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发改立项备案+2013年最新案例范文)详细编制方案
- 环境监测试题库
- 小学数学计算课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之浅谈
- 经济法例题整理(含答案 - 供参考)
- 期刊-简析合并会计报表编制原理
- 习题( 材料力学部分)
- 客户满意的交货期管理流程
- 财产权观念
- 中国农田常见207种杂草图谱
- 软文范例
- 2006年高考第一轮复习数学:10.4 排列与组合的综合问题
- 青岛市建筑工程管理局关于加强对建筑施工现场临建房屋用电安全管理的通知-青建管质字88号
- 系统管理员面试考试试题(答案)
- 广西医科大学基建、修缮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