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08 04:59:29 阅读量: 教学研究 文档下载
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初一年级 1, 2班 科目:地理 任课教师:党拜
2012年9月
2012—2013学年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学校教学工作指导下,认真落实学校对备课组工作的各项要求,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学制度和要就,强化教学研究,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团结教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标: 以教学大纲为主,跟随学校教学进度,认真备课。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程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具体措施: 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解,并针对有关的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的知识性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 四,能力要求: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了能力的培养和重要性,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所以,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和参加继续教育等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团结教师,多听经验丰富老师的课,交流经验,请教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一课时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至少准备一小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2.教学器材:教学地球仪。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 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纬线和经线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看图思考、回答。
指图、引导,边提问、边启发、边与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析、归纳规律,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利用经纬网定位
学生读图回答问题,小组讨论,互帮互学。
提问,及时纠正、辅导。
观察地球仪,制作简易地球仪
引导、指导、评定、表扬
教师活动
提问、引导,师生共同总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 →天如斗笠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 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板书)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提供的关于地球仪模型制作的活动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球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活动)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30、6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E和20E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0
0
0
0
0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
(总结:找不到该点,4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的经线有2条。) (学生活动)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板书设计】
四、纬线和经线 【课后反思】
0
0
第三课时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数量特征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 点的经纬度。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S、150W 。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N、125.3E。 强化训练:
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0
00
0
30E、20N 120W、30S 10W、87N 160E、45S
0
0
0
0
0
0
00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板书设计】
五、经纬线 【课后反思】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一课时
【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3.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4.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
1.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2.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你有没有发现地球在运动呢?(同学有不同的回答)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看到或亲身感受到许多现象――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的更替;当世界杯足球赛在欧洲国家举办时,我们需要后半夜起床看球;一年四季昼夜长短发生变化;夏天太阳照射地面时的角度大,冬天太阳照射地面时的角度小;冬寒、夏热、春秋温和等,这些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在后面的四节课中来认识这些现象产生的道理。 (讲授新课)
我们先请一名同学读教材提供的关于天体运动的阅读材料。 (问)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请谈谈你的感想?(同学回答)
请同学们记住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哥白尼,学习他勇敢的科学精神。
(布置自学内容)请同学自读教材关于地球自转的两段文字和地球公转的相关文字,看看能否自己填出下列表格内容,填完后请同学回答:
(老师指导学生画图)
(学生讨论)学生4人一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产生哪些现象? 两个组同学回答,其他各组补充,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投影展示填表内容(或由学生回答,老师将内容填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填完后教师进行总结。
比较的项目 方向
在图上表示方向 围绕的中心 周期
地球的自转 自西向东 地轴 1天
地球的公转 自西向东 太阳 1年
昼夜长短的变化
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地理意义
产生时差
四季变化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产生哪些现象?
(学生答:昼夜更替现象,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的差异。) 这节课我们一起讨论昼夜更替现象和时差。 (讲授新课)
(问)假设地球不运动,地球上有没有昼夜之分呢?
同学回答后老师讲解:地球上产生昼夜有两个基本条件,之一,太阳照射地球;之二,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昼夜的产生与地球是否运动没有关系,但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没有昼夜的更替现象。
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叫昼半球;没有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叫夜半球。
(问)你怎样理解教材相关文字中“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演示)
(演示)用灯泡做光源,在黑暗的区域照射地球仪,并慢慢转动地球仪,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及昼夜更替现象。
实际上,在演示过程中,以灯泡做光源的太阳不动,地球仪转动,由于地球自转,我们看到“日出东方,日落西方”是太阳的视运动,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反应。 老师与学生一起画昼夜半球示意图: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演示)当北京由夜间进入早晨的时候,英国伦敦是什么时候?美国纽约是什么时候? (学生答:伦敦还是深夜,纽约进入晚上)
(问)在同一时刻,北京的畅畅与纽约的姨妈打电话的问候语为什么不同? (学生答)
老师归纳过渡到时差: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
【板书设计】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3.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4.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
1.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2.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四人一组演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时,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请同学们准备好小地球仪(每组四个)、硬纸壳(提前准备好的四个)、十字光源(自制)、短绳、刻度尺等工具。 (讲授新课)
地球在公转时,有两个突出特点:之一,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并与公转轨道面相交成66.5度的夹角;之二,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老师示意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公转情况,并在讲台桌上摆好地球的“二分二至日”的四个位置。 请同学们在课桌上摆好地球的“二分二至日”的四个位置,将自制的十字光源放在四个地球位置中间,观察太阳直射情况。
与老师一起画出地球公转示意图,边讨论边填出表格中的内容。
地球公转示意图 填写下表: 节气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日 期
太阳直射的纬度
北半球昼夜长短
获得太阳光热
小组活动:
用硬纸壳做晨昏圈,套在地球仪上,用细绳量出不同纬度昼弧和夜弧的长度,并换算成时间:赤道(0度)、北纬40度、北极圈(北纬66.5度)。
将量算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归纳:由于地球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使太阳知识点一年内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变化,从而引起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使得地球上各地不同时间获得太阳光热不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和五带,下节课我们讨论。 【板书设计】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3.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4.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
1.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
2.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提问)在晴天的一天中,早晨、中午和傍晚三个时间相比,哪个时间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利害?为什么?
(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人们划分了五带。 (讲授新课)
(活动1)读课本的“地球上的五带”图,分组完成下列内容:
1.画出五带示意图,说出五带的名称? 2.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名称?
3.讨论五带中,哪个带占的面积最大?哪个带最小?
4.哪个温度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哪个温度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哪个温度带四季变化明显? 5.我国大部分位于哪个温度带?还有一小部分位于哪个带? 6.说出各带的突出特点?
讨论后学生分组回答,老师补充相关内容。 (活动2)分组讨论(以北京为例):
1.北京1年中哪个月气温最高?哪个月气温最低?一年四季每个季节各几个月? (气温最高7月,开始放暑假;气温最低1月,开始放寒假;每个季节3个月) 2.你知道24节气吗?7月应该是哪两个节气?1月是哪两个节气吗? (7月小暑和大暑,最热;1月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3.北半球各季节各是哪三个月?
(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 【板书设计】 四、地球五带的划分
【课后反思】
第一章 第三节 地图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重点】
1.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3.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难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尺子、铅笔、白纸、小地球仪、剪刀、彩笔、胶水、橡皮泥或泡沫塑料、海绵、玻璃片。
2.教学器材:大地球仪、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北京市地图、校园平面图)、投影仪或计算机、等高线模型。 3.教学课件:
计算机演示——①比例尺的三种表示形式、②经纬先的三种画法、③等高线的画法、④等高线的形状、⑤地形剖面图画法;
投影片演示——①有指向标地图、②有经纬网地图、③地形剖面图、④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迷语导入:“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迷底:地图)同学们猜得对,是地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的知识。 (板书)第三节 地图
(提问) 一张地图怎么能容下千山万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 学生:把实物缩小,用符号表示??
(提问) 下边我们就实验一下,把实物画在纸上。
(学生活动)用尺子测量自己课桌的长度和宽度(60×40),然后画在笔记本上;请一学生画在黑板上
(提问) 同学们画的非常好,谁能告诉大家,画图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什么? 学生:把课桌缩小。
(提问) 你们把课桌缩小了多少倍?
学生:缩小了10倍
(提问) 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写成1:10(注意单位用厘米)。 (板书)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学生活动)打开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 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
(根据学生写的比例尺的形式归纳出比例的三种表示形式) (板书)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提问) 数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现地图缩小的倍数,线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图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义。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上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 (学生活动)1)写出下列表格中的比例尺的其他两种形式
2)读“台湾岛”图,此图的比例尺是什么形式?从台北到高雄大致有多远能 不能知道?从高雄到台北往哪边走?(小组同学可以一起做)
(提问) 地图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图缩小的程度,可以用来量算距离,看地图不仅回读比例尺,还要回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板书)二、地图上的方向
(演示)“日本图”指导学生读图、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标出图中X、Y、Z三点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图中的X点在Y点的什么方向,Z点在Y点的什么方向? 学生: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X点在Y点的西南方向,Z点在Y点的东北方向
(提问)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板书)1、经纬网定方向
(提问)同学们打开书,看图“某地区平面图”,谁发现了这张图与“日本图”有什么不同? 学生:这张图没有经纬网,有一个标志。
(讲解)这个标志叫指向标,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断方向要注意:指向标指向北方。 (板书)2、指向标定方向
学生活动:1)分组讨论,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动;
2)1、2、3组同学将指向标改成 ↗,4、5、6组同学将指向标改成 ↖,分别判断:科技园区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农业试验区在科技园区的什么方向?学校在火车站的什么方向?火车站在科技园区的什么方向? 黑板画板图:
(讲解)有的地图既没有经纬网,也没有指向标,这样的地图怎么判断方向呢? 学生:用人们常说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学生活动)1)分别说出B、C、D各点在A点的什么方向;
2)假如图中B、C两点的实地距离是90千米,分组讨论怎样确定该图的比例尺。 学生:B点在A点的正东方,C点在A点的正南方,D点在A点的西北方向。
知道实地距离,确定比例尺,首先在地图上用直尺量出B、C两点的图上距离,再与实地距离相比,可得出该图的比例尺:
(板书)3、一般定向法
(提问)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地球上有没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前后左右只有一个方向? 学生: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北方;当站在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南方。 (学生活动)各小组同学合作交流:假如在野外考察或旅行迷了路,你能根据什么来确定方向?(在北半球)看哪个小组的点子多? 学生:1)可用指南针
2)白天可以利用太阳定方向
3)晴天的夜晚可以利用北极星定方向 4)利用房屋确定方向
(提问) 同学们想的点子非常多,说明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许多知识,也说明了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地图可以表示出地面的各种景物,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呢?请同学们翻开书,观察“一些常用图例” 。
(板书)三、图例和注记
(提问) 图例和注记帮助我们区别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性。图例和注记是地图的一种特殊语言,需要熟悉一些常用的图例。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怎样尽快记住一些重要的图例,相互交流记忆方法; 2)每人发三张卡片,画出三种图例;
3)小游戏:出示卡片,学生抢答。(可小组内进行或组与组间进行,比赛谁的得分高) 投影片演示——①有指向标地图、②有经纬网地图、③地形剖面图、④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 教 师 指 导 与 演 示 问题导入: 大屏幕出示:
1、同学们知道世界最高峰叫什么?它有多高?这个高度是什么高度?在地图上是怎样表示出来? 2、“世界屋脊”指的是什么地方?有多高?在地图上是怎样表示的?
过渡:大家阅读的这张地图,叫地形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阅读地形图。 板书: 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确定 画板图:
请学生上前标出:
1)A、B、C、D各点到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标出A点与B点的垂直距离 小结:
某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海拔 两地点的海拔高度之差——相对高度 学 生 活 动
学生可以阅读书后边的地形图,相互商量找出答案。 学生回答:
过渡:
地面上各地的海拔高度可以测量出来,怎样表示在地图上呢? 计算机课件演示:
“海拔的测绘与等高线的绘制” 板书:
2、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 过渡:
等高线上标有高度,如50米,100米;两条等高线之间叫等高距(等高距是垂直距离);多条等高线组成等高线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的形状各式各样,它反映不同的地形部位。 大屏幕演示:
1)
2)教材提供的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状示意图 小结:
计算机课件演示:“山地各部位等高线特征” 发给学生一张等高线地形图
过渡:在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表示地面起伏的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板书:
小组同学间相互商讨:
1)从哪边上山最省力,为什么?
等高线密集——陡坡,等高线稀疏——缓坡。从B处上山省力。
2)总结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并写在书上。
山顶用 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鞍部:两关闭合曲线之间
陡崖:等高线重叠
3)分五个小组分别用橡皮泥制作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模型。
(注意:各地形部位的特征要明显) 学生用彩色笔涂上不同的颜色 200 米以下 绿色 200-500米 浅黄色 500米以上 棕色
学生思考后回答:
等高线地形图可直接读出海拔高度,分层设色地形图是用颜色表示海拔高度的范围。
地表的形态有五种:平原、高原、山地、丘陵、
3、分层设色地形图 挂出世界地形图: 提出问题:
分层设色地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读世界地形图,看地表形态都有什么? 板书: 4、地形剖面图 计算机演示: “地形剖面图”
小结:地形剖面图更能直观地表示没条线上地面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本节课小结: 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 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 地形剖面图 作业:
用硬纸片或海绵做原料,做一个等高线地形模型。 (参考教材提供的制作步骤) 板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 1.地图的三个要素 2、地面高度的确定 3、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 4、分层设色地形图
5、地形剖面图 【课后反思】
盆地。
小组合作,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动1填写表格——比较五种地形的形态特征。
学生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动3——绘制剖面图。
气候 长 大 稳定 降水气温
[转折] 大家说了北京的天气,那么北京的气候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体会谈一谈。
[总结] 刚才大家谈了对北京气候的感受,现在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北京的气候是四季分明的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
[引导深入] 北京之外的地方气候又怎么样呢?是不是与北京一样“寒来暑往,冬去春来”呢?请去过外地(国外)的同学,描述对不同地区气候的感受。 [总结] 看来各地的气候不是完全一样的,存在地区差异,那么差异情况到底怎么样呢?看教材提供的“世界气候的分布图”。找到北京所在的气候类型区域,并看看别处还有哪些类型。 [板书]二、气候类型的差异 1、世界气候类型多样
[过渡] 刚才大家说的很好,世界各地的气候不一样。存在地区差异。比如,在北京进入寒冷冬天的时候,有的地方刚要进入炎热的夏季。而且类型也多样,比如,有的地方终年炎热,有的地方终年寒冷,有的地方四季分明,有的地方雨水充沛,有的地方久旱不雨,异常干燥。大家看了课本提供的“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可以了解到世界气候类型多样,不下10种。
[引导深入] 世界气候类型是多样的,大家今后到国外留学、旅游、工作,那时你就不能按照北京的气候来安排生活了,所以为了以后出国作好准备,现在我们就来一次模拟出国活动。了解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板书]2、世界气候的分布
[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是这样的:按小组抽签去国外留学或旅游(签上注明了什么时候去,逗留的时间,去的地方。小组抽到签后进行讨论,首先弄清楚这个地方在哪个大洲,位于世界地图什么位置,对应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判断是什么气候类型,再利用所给的降水、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然后从图中分析出气温、降水的特点,确定气候类型的特点,按照气候类型的特点,大致决定准备选取衣服、选取生活中与气候有关的日常必备物品,并想象出自然景观是什么样的,这些都从发给你的资料中挑选出来,如果材料上没有,自己写上。最后小组汇报,并说出理由(利用从气温曲线图判断属于什么气候带、从降水柱状图来分析该地是在
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并积极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师生互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
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
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增强感性认识,实现感性与理性认识的整合。
引导读图、养成善于读图的习惯。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对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气候与降水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办法。
创设情景、引导探究
发挥主体作用、鼓励全员参与
充分利用教学材料,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了解世界各地气候是存在差异的。 读图
分组探究活动 分析材料。 总结、判断 汇报
组织学生复习反馈
【课后反思】
这个气候带中的气候类型,从结合气温与降水特点试着描述气候特点)
[总结]世界气候类型是多样的,除了我们北京是温带季风气候外,世界其他地区还存在许多种气候类型。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气温的组合不同,所以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也不同。了解世界各地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为我们今后出国工作、旅游、学习等都有指导意义。 那么,为什么世界各地有不同的气候类型?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思考,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已经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巩固所学知识
1.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2.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课前准备】
亚欧大陆由西向东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地形雨动画,中国南北方景观图片,中国东西部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新课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训练,同学们学会了从图上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及对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有了基本的了解。在课程结束时我们曾经提出了一个问题:影响气候的要素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复习旧知识]
我们在本章前两节课中学习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同学们回忆一下,都有哪些因素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产生了影响? [总结]
教学意图 设问式导入 前后知识的衔接 以旧带新,创设问题
学生活动
翻阅以前所学知识,讨论总结回答 (略)
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思考并回答 学会地理概念的比较,进而分析出地理概念的差异性。 复习巩固旧知识 师生互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形成
(气温和降水) 回顾、总结、讲述 答:(略) 思考 记忆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是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提问]
气候主要由哪两个要素组成?
[小结]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也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布置活动]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教材提供的活动1、2、3、4,看一看每一种气候特征都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 (图片展示)亚欧大陆东西部景观图片 [简要总结]
(展示动画)地形雨
[承转]气候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能否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小结] [巩固知识]
请同学们分析讨论教材提供的活动。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 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地形
三、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后反思】
主动学习的态度。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总结讲述学习内容。 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归纳。
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 用已经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思考、问题探究 答:(略) 组织学生复习反馈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2.世界人口的分布差异 【教学难点】
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活动
提出问题:对世界人口问题你了解多少,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
提问:你熟悉的亲戚、朋友,近几年家庭人口变化了吗?怎样变化的?
人口数量变化跟什么有关?(出生和和死亡的人数) 请解释下面的一句话:“我国197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4%,1985年下降为1.12%”提问人类历史已有几百万年,世界人口是怎样增长的呢? (学生读图和书,教师巡回辅导。最后引导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 自由发言、提问
读教材提供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图,用自己的话解释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读图及教材相关文字并思考下列问题:
全班分成三组活动:
第一组计算人口每增加10亿用了多少年。(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
第二组:完成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第三组:计算4国1998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全体思考、讨论并回答 1.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有无变化?如果有,是怎样变化的?(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2.人口增长的原因 (读课文) 3.各大洲人口增长是否一样快,
教师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材料,归纳出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问题、人口的分布和世界人种四个问题,指出这是本节要讲述的主要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理解情况进行纠偏、落实。
(结论)
1. 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
2. 18世纪以前增长缓慢;以后增长加快,由于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1930年以来速度更快; 3. 各洲人口增长速度不同,非洲最快,欧洲最慢;发展中国家快,发达国家慢。
有什么不同?
世界人口增长图
1.完成活动(1)
指导学生活动,让学生体会在一分钟内我们能做的事情及世界上新增加的人口数。
算一算:在一节课的时间内,2.全班每三人组成一小组(三人要增加多少人?(6885人)相当于我校总人数的多少倍? 之一:负责计时三人之二:负责计算三人之三:完成一项自己认为在一分钟之内能完成的事情。一分钟内,要增加多少人?
展示《人类和环境关系模式图》
提问:请你说说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哪些问题? 阅读材料: 不同的人口政策
提问:那怎样的人口才是适宜的?
提问:人们为什么迁往城市?(读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示意图图回答) 提问:你能举例说出人口的增长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好与坏吗
读图提问:甲地的人口密度是500人/平方千米,你能说说什么是人口密度吗?
世界人口在全球的分布并不均匀,读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人口稠密和稀疏的地区。并对照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和降水图,分析影响这个地区人口密度的主要自然原因。 [课堂小结]
例如:做一道算术题、把自己的书包重新整理一遍)
活动:脑力激荡
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一个组写出的最多(发每组大白纸、彩笔、胶条)。
学生分组讨论 辩论:人口的增长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好与坏
学生分组读图、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小结:看来人多的问题还真不少,那是不是人少就好?
总结: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人口增多的同时还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
说明:因为城市有较好的条件,所以大量人口涌进城市。许多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多很大,例如法国70%、德国85%。
结论人口稠密的地区:亚洲东部、欧洲、北美东部。人口稀疏的地区:沙漠、雨林、严寒的高纬度和高原地区。
人口的分布与自然条件优劣、经济发展水平、开发历史长短等因素有关。
正在阅读: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03-08
《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11-25
2017年长沙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中考仿真密卷 英104-23
12项制度汇编 - 图文01-14
超级幽默的婚礼主持词开场白08-22
新初一下册第二学期数学 二元一次方程组考试卷及答案04-30
基于SCP 范式的中国电视传媒产业分析11-27
数字图像处理实验4 图象处理中的正交变换03-14
2016创业创新考试答案05-27
- 公务员上岸同学告诉你,怎样走出面试中常见的十大误区
- 作表率,我们怎么办(办公室主任)
- 乘务员安全责任书
- 增员面试流程
- 河南省焦作市规模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应付职工薪酬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 最新4社区工作者面试题
- 个人简历表
- 男教工体检必检项目
- 河南省兰考县规模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应付职工薪酬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 兼职译员测试稿
- 河南省开封市规模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应付职工薪酬数据洞察报告2019版
-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总体规划-永州职业学院
- 最新5、培训科长笔试题(答案)
- 2019雅商酒店境外人员登记培训稀有资料,不可错过
- 小学教师求职简历范文
- 红酒知识与礼仪
- 春节给领导拜年的短信拜年词
- 2019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结构化面试真题1
- 20XX年县干部培训工作目标
- 硬笔试听课
- 上册
- 教案
- 地理
- 年级
-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 教学成果申报材料3篇
- 小学课改经验交流材料(多篇)
- 高中化学第四章第2节铝金属材料第4课时金属及金属材料教案鲁科版
- 小学一年级优秀班集体事迹材料(多篇)
- 学校工作汇报材料(多篇)
- 教学常规工作检查汇报材料
- 新材料作文审题训练 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三必修五)
- 论文资料-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初探(word)
- 新华实验小学教研教改工作汇报材料
- 功能材料物理试验教学大纲
- 教师师德师风反思材料(多篇)
- 高二化学5-2用途广泛的高分子材料(教学案)(精)
- 希望小学典型事迹材料
- 小学教师剖析材料(多篇)
- 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事迹材料(多篇)
- 初中争做雷锋中队事迹材料(多篇)
- 学校安全工作汇报材料(多篇)
- 小学教科研总结汇报材料科研先导扬特色,校本培训结硕果
- 教科研理论学习资料(教育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