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内涵

更新时间:2023-05-14 09:1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内涵

班级:12级研8班

学号:2012210106

姓名:逄鹏

2012年6月20日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而走出的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内涵可概括为“一个主体领导、一个基本路线、一个制度依托、一个总体布局”。它的明确阐述理清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思路,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高度成熟,更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发展价值理念。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解析

自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的过程中,领导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个根本问题。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作出了明确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P11)这一精辟论断阐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规定性,具有独特的创新意义和巨大的时代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以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 我们认为,可概括为“四个一”,即“一个主体领导、一个基本路线、一个制度依托、一个总体布局”。

1.一个主体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不是自封的,是由其自身条件决定的, 是在长期艰苦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历史的进程中经过比较鉴别做出的正确选择。面对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不懈奋斗,逐步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一个占世界人口1/5 的发展中大国的重大变化和迅速崛起,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证明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先进性, 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法性,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也是这条道路得以正确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西方一些政客与媒体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长期进行诋毁、攻击和丑化的行为和意识形态

偏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面前已碰得粉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这个领导核心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当然,党的领导是有现实依据的,我们不能脱离国情去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深刻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2](P633)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中国仍然是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农业大国,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必然具有其特定的内容和任务。“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我们面对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P446)正是保持清醒头脑,始终牢记基本国情,一切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出发,中国才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它既不同于原来社会主义苏联的“苏联模式”或“斯大林道路”,也与西欧、北欧的社会民主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有根本区别,更不同于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

2.一个基本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标志着中国真正开始“走自己的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任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前提;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须臾不可偏离,丝毫不可偏废,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基本路线实际上可看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内容的准确表述,它既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现实路径,又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和方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思想保证。1992 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的谈话中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4](P370-371)“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内,我们国家发展得这么快,使人民高兴,世界瞩目,这就足以证明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谁想变也变不了。说过去说过来,就是一句话,坚持这个路线、方针、政策不变。” [4](P371)改革开放30 多年来,尽管国际、国内发生了这样那样的重大事件,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了,站稳了,成为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人民群众的幸福线,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

3.一个制度依托。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又是这一道路取得胜利的制度优越性所在。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也就是这一国家选择的发展机制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依托,在经济制度方面,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政治制度方面,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在文化方面, 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创造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30 多年的改革开放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活力和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总结得出的;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也没有终点,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进程中一个永恒的课题。曾经很长一段时期,我们片面地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没有看到资本主义还有值得学习、借鉴、合作

和利用的一面。这种片面性认识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针对这种认识, 邓小平率先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4](P373)邓小平所说的吸收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 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指物质文明, 还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继续坚持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战略思想。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设成功。”[5](P205-206)在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我们学习借鉴资本主义一个非常重大的成果,就是把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资源配置的一种基本方式和手段。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显著标志。正是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时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我们才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亦然。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还将不断丰富和完善。

4.一个总体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他指出,只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二大报告也提出,既要致力于物质文明建设, 又要致力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1987 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中央领导集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了构建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六届六中全会更明确地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大建设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就由原来的“三位一体”(经济、政

治、文化建设),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在经济建设上, 重点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在政治建设上,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社会建设上,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改善民生。四大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架构和路径。与“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相对应的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目标。其中,富强是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民主是社会主义全体人民的真正当家作主, 文明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统一的人类社会达到的高度文明,和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这一目标既是东方智慧的结晶,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的现实化;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也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点。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毛泽东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4]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06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