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的应用研究与对策分析

更新时间:2024-01-09 02:0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中小学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的应用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中小学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的应用研究与对策分析

天津市电化教育馆

鲁士发

一、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已进入网络化时代,以媒体形式出现的计算机网络,正日益介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不仅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也对学校教育、学生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当看到,网络的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地、不可避免地介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与心理。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的统计,我国“网民”中13岁至24岁所占比例最多,约占41%,这表明目前上网人数最多的是青少年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校园网络安全应运而生。

校园网络安全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于2000年10月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制订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规划。会上陈至立部长指出:“高度重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认真研究校园网络安全,找出校园网络安全的规律,总结、创建校园网络安全的方式方法,就会大大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另一方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责无旁贷的要研究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因此必须在观念、内容、方式、队伍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以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于是,推进青少年教育进网络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本课题正是从这两个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为校园网络安全工作拓展新的空间,使网络应用成为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成为推进青少年教育教育的重要动力,建构一种校园网络安全模式,指导学校校园网络安全实践。

二、相关概念界定、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从课题名称来看,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中小学生,而研究重点是网络安全,即开展学校校园网络安全的切入点、途径和方法。

西方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方面起步比我国早,在网络传播给青少年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方面研究的较多且较成熟。例如: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个专家小组,曾花了18个月时间进行网络调查,旨在呼吁社会抵制网络垃圾。这对我们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我们决不能因网络的负面影响而将其拒之于学校教育教育之外,也决不能止步于对网络负面影响的研究。而目前,国内对远程教育、网络教育教学、教育资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对于校园网络安全的研究处于发展阶段,提出问题较多,找出切实可行办法较少;理论探讨较多,实践研究较少。

校园网络安全,从广义来说,凡是涉及到网络上硬件设备的稳定性和软件数据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校园网络安全就是网络上的软硬件教学资源和办公数据等信息的流畅传输和资源共享,指校园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中的所有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因素而遭到破坏、瘫痪、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简言之:是指为了保护校园网络不受来自学校内外的各种危害而采取的防范措施的总和。校园网络安全涉及的内容既有技术方面的问题,也有管理方面的问题,两方面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技术方面主要侧重于防范外部非法用户的攻击,管理方面则侧重于内部人为因素的管理和访问控制策略的实施。如何更有效地保护校园网络中重要的信息数据、提高校园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已经成为所有网络应用者和管理人员必须考虑和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

题。从网络管理角度上来讲:网络安全就是计算机安全,就是网络终端计算机安全问题。从应用层面上来看,校园网络安全的内涵从一般性的防卫变成了一种非常普通的防范。毋庸质疑,校园网络安全是网络健康运行和管理领域的重中之重,是保证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及网络办公等一切学校电教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基石。

通过研究,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校园网络安全工作者队伍。充分开发利用网络的教育功能,拓宽学校教育的渠道,把网络作为教育的有效手段,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教育,既能够充分占领学生的教育时空,又能够使教育更具实效性。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教育行动研究,是行动参与者(研究者、教师、学生??),在教育或社会情境中,共同参与、从事的自我反省研究,以增进教育活动的合理性与公平性。其特点是研究者就是行动者。

本课题所进行的研究,按照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环节进行。先由课题组成员集中讨论,参照成功的做法,提出研究计划,在根据预测做出决策之前,进行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调整计划,然后组织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分析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断改进和调整计划,通过反思改善工作,找出规律。

2、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研究者以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通过访谈、开座谈会、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包括口头的或书面的,直接的或间接的)、掌握有关教育实践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或有关的成果和经验、问题和教训,并在大量掌握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今后的教育实践活动。

本研究是以对网络比较熟悉的初高中学生作为主要调查对象。 3、实证分析法

实证分析法强调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并且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

我们所进行的校园网络安全研究,与区域校园网络安全平台的建设同步进行,充分利用我区已经建成的教育科研宽带网和网通宽带,发挥研究人员的优势,将调查数据和阶段性成果推广扩大,在更大的范围内加以验证。

(二)研究过程

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以严谨的科研精神和扎实的工作态度,按照研究计划开展各项研究活动,共经历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在实施阶段,课题组进行了学生网络应用现状调研,开展了各类校园网络安全活动,制定了校园网络安全相关方案、制度等,详见工作报告。

四、研究结果

(一)中小学生网络应用现状调查分析

1、调查过程

本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对学生进行调查测试,并辅之以座谈,与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交流。考虑到被调查对象的年龄跨度,问卷测试共设计了10道题,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学生网络应用基本情况、学生上网的动机、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看法。为消除学生思想顾虑,我们一律不要求学生在调查问卷上填写学校、班级、姓名等个人信息。

在天津市红桥区、北辰区、二十五中、二南开等区域和学校中不同层次开展“学生网络应用调研”。从调查学校的选择上,既兼顾了中学、小学、职业学校,又兼顾了重点校和普通校,被试学生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三,以及中职一二年级均有涉及,基本涵盖了各学段、各年龄段、各类型学校的学生。被试学生共计1648人,回收有效问卷共计1623份,其中男生876人,女生737人。

调查测试时间:2008年9月至11月。 2、调查数据

(1)学生网络应用基本情况 接触网络时间

第一次上网年龄:6岁以下(学龄前)7.8%,7-11岁(小学阶段)78.6%,12-14岁(初中阶段)13.5%,14岁以上(高中或职专阶段)0.1%。

上网地点

在自己家里占78.9%,在朋友家占1.9%,在学校机房占18.6%,在网吧0.6%。

上网频率

每天都上占11.7%,每周一两次占64.9%,每月一两次占5.8%,很少,有需要时占17.6%。

上网对身体的影响

上网后精神焕发的占14.2%,上网后注意力不集中的占7.4%,上网后记忆力减退的占13.3%,没有影响的占65.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较早,基本集中在小学阶段,因而普遍具备网络应用能力。绝大多数学生在家里或学校上网,便于家长或教师指导监督。

在上网频率方面,当前大多数学生上网还是比较有节制的,并未出现多数人沉迷于上网的情况。但也有部分学生难于把握自己,存在着上网时间过多的现象。进一步分析数据后发现,学生上网时间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和年龄差异。经常上网的男生远高于女生,其人数比例约为10:1。而经常上网的学生多集中于初二、高一(职一)、高二(职二)这几个年级,其人数比例要比其他各年级学生高出10至20个百分点。

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上网对身体影响甚小或呈正面过影响,也有部分学生上网后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现象,所占比例超过1/5,同样不容忽视。

(2)学生上网动机

涉及到关于上网动机的2道题目为多项选择。 上网的主要目的

查询获取资料占33.3%,浏览新闻占14.3%,娱乐(游戏、在线视听等)占61.9%,下载电影、连续剧占38.1%,人际交流(聊天、写Email等)占57.1%,写文章(博客个人主页等)占23.8%,网上购物占12.3%。

对网站的喜爱和选择 内容健康占38.1%,信息量大占42.9%,更新及时占47.6%,娱乐性强占61.9%,互动性强占95.3%,有利于学习占47.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上网的用途主要集中在学习、交往和娱乐,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扩展自己知识面的同学居多,大部分学生喜欢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利用网络进行娱乐也是学生课余休闲的主要手段。学生对博客还是比较接受的,有一定表达自己的意愿,也想通过其他人的事例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经验,但利用博客进行交流的学生在少数,这表明学生对这种交流方式或许有好奇心,但付之于行动的较少。学生对于网络内容有较好的辨别能力,大多数同学对于有悖于社会道德的内容很反感。

(3)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看法

涉及到关于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看法机的4道题目,前2到为单项选择,后2道为为多项选择。

网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认为重要的占14.5%,认为一般的占64.5%,认为不重要的占17.7%,不清楚的占3.3%。

上网对学习的影响

提供学习途径占4.8%,找到学习资源占19.5%,增加学习信心占10.4%,无帮助占65.3%。

对网络游戏的看法

认为网游画面精彩,吸引人占24.1%,认为网游有形形色色的虚拟人物,满足角色扮演需求占23.5%,逼真的情节吸引人占9.5%,“升级”带来的成就感占31.2%,富有挑战性占62.4%,可以广交朋友占40.8%。

对网络交流的看法

为了排遣压力,放松一下占52.4%,为了结交朋友占38.1%,为了新鲜好玩占8.1%,为了交流自己的感受占19.7%,为了打发时间占34.1%,能够得到某种心理满足占10.1%,有利于展示自己的优势(比如好的文笔)占11.6%,为了突破时空限制(与远方的朋友联系等)占28.6%。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互联网对学生生活的影响较大。学生的网络应用很丰富,大多数同学能熟练利用网络获取想得到的信息。网络对学生的影响以积极的居多,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资源和便利,对于网络游戏和网络交流等方面的认识,大部分学生比较理性,很少有学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

3、结果分析

综合本次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认识:

(1)学生普遍对上网有着强烈的愿望,喜欢上网的人数远远超过不喜欢上网的人数。高中阶段是学生上网兴趣和热情发生变化的重要时期,大多数学生将由初中阶段对上网的钟情和向往,开始转变为理智和平静。

(2)学生上网的动机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以寻求心理调节、满足欲望和精神寄托为动机的学生,在上网人数中占有极高比例。但随着年级升高、年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这种感情色彩会逐渐趋于淡泊而向自我放松、精神调节方向转化。

(3)学生上过网的人数明显多于未上过网的人数,他们平均每周上网约2至3个小时。经常上网的学生中,初中生明显多于高中生,男生明显多于女生。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缺乏网络知识,因此上网时间较短。上网的地点绝大多数人都选择在自己家。

(4)学生喜欢的网站主要有三种:一是游戏娱乐类,二是交友聊天类,三是大众文化类。与此相对应,中学生在网上最喜欢并经常从事的活动项目,排在第一位的是玩游戏,其次是交友聊天,第三是看娱乐性节目。真正将电脑和网络用于学习的人极少。学生在对网站的喜爱和选择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喜欢玩游戏,女生比男生更喜欢交友聊天、看娱乐性节目和收发电子邮件。

(5)网上交友已成为学生人际交往中一个新的发展动向,并且有向情感化、亲密化、经常化方向发展的态势。具体表现为:渴望结交网友的学生占压倒性多数;已经或正在结交网友的人数占相当比例;已有比较亲密的异性网友的学生开始出现;一半的学生希望今后能结交异性网友;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网上与网友经常保持各种形式的联系,甚至见过面或相互留下地址和电话。

(6)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看法总体上是清醒的,大多数学生都认识到网络会对人产生负面影响。但这种思想认识却与实际行为相分离,多数学生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相当部分的学生存在着上网过多过密的现象,并由此产生了头晕目眩、精神不振、迷恋上网、学习退步等一系列负面效应。

据此我们认为,当前极需重视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应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教育尤其是网络道德教育。为此,特提出如下看法和建议:

第一,正确认识网络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网络是近年来蓬勃兴起且幅射力极强的新型媒体,它丰富多彩的形式内容以及可供人娱乐消遣的特点,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我们认为,对网络给学生的影响应该辩证地看:既要看到网络对于青少年获取信息、培养科技意识、锻炼创造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也要正视网络可能对他们产生的一些负面效应。但不要否定网络。因为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少教师、家长甚至学校领导,把孩子们身上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不分青红皂白地归咎于网络。这种看法不仅在理论上是片面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

第二,对学生上网宜“疏”不宜“堵”。一些教师、家长和学校领导出于对青少年的关心,主张全面禁止学生上网。我们认为这种做法不足为取。网络毕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现代高科技的集中体现,如果我们人为地禁止孩子上网,不仅与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不利于下一代文化素养和科技素质的提高,而且极易引起他们的反感。本次调查问卷我们设计的最后一道题是开放性题目,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网络的看法。结果几乎所有学生(包括那些平时不喜欢上网和从未上过网的人)都表达了一个强烈愿望——希望社会、学校和家庭对他们多些理解、宽容和信任,不要对他们上网下“禁令”。孩子们的呼吁是合理的。他们应当有享受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的权利,我们无权禁止他们,也无法禁止他们。因此,明智的态度不是去“堵”而应该是“疏”,即引导孩子在安全可靠的环境中接触网络。

第三,要创造条件,为中学生上网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国务院日前颁布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它明确规定自2002年11月15日起,网吧、电视休闲屋等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这对确保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十分必要的。但接踵而来的问题是,孩子们应当在哪儿上网?回答应当是确定无疑的,即学校和家庭这些能确保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地方。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僧多粥少”以及学校、家庭条件有限,现有的网络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因此,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加快学校网络资源的建设步伐,为更多的孩子上网提供安全可靠、健康文明的环境。建议有关部门为校园网络建设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加快校园网建设步伐,更新校园网络资源,以满足青少年学生的迫切需求。

第四,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教育尤其是网络道德教育。如前所述,网络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新兴媒体,对青少年可能产生某些负面影响。我们惟一所能做的,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教育,特别是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可惜这一教育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这才是最令人担忧的。调查表明,60%的学校迄今未对学生开展过网络道德、网络文明和行为规范诸方面的教育,而希望能接受此类教育的学生多达66%。这反映出学校教育目前与网络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太适应。建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学校对此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以使这项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迅速普及。

第五,对学生的网络教育应抓住重点,抓出成效。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要切忌形式主义,注重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此,必须抓准重点人群和关键环节。这里所说的“重点人群”,是指那些喜欢并经常上网玩游戏、寻求精神刺激的男初中生和喜欢上网聊天交友且单纯幼稚的女初中生。调查表明,这两类人是学生上网的主体和最容易失控的人群。所谓的“关键环节”,是指教育

的内容和重点。当前要着重帮助学生增强对复杂事物的辨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选择,学会自控。“教会道德选择,学会行为自控”,是学校教育适应网络社会应当建立的一种新观念,也是学校教育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这种新的教育方式,应当引起各级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第六,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青少年教育的主要职责。除此之外,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也缺一不可。家庭是孩子活动的主要场所,家庭环境和父母影响对孩子成长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引导小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时代, 学会利用网络, 积极规范未成年人的上网活动。要指导学生上网, 先要让学生对互联网必须有深刻的理解, 知道什么是网络, 网络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网上学习的其本方法是什么。学生只有清楚认识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才会有目的地去使用网络, 使网络服务于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 才不会在虚拟世界迷失方向。教师和家长首先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 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 做学生的表率。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 教师和家长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学生上网的指导。

网络游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未成年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部分缺乏自制力的未成年人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 荒废学业, 影响其身心健康并诱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只要教师和家长能够对未成年人进行妥善引导, 有关单位积极开发各种寓教于乐的教育类游戏,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爱玩的天性, 另一方面也能降低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其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

第七,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对网络问题的科学研究。网络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目前已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逐渐多了起来。由于网络是一种新生事物,而且其发展态势相当迅猛,内容和形式也不断翻新,因此网络对我们来说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网络问题的研究,特别要重视研究网络社会条件下学校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青少年学生身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我们所必须采取的应对策略。只有认清形势,明确思路,我们才能做到胸中有数、临危不乱,才能进一步增强和提高青少年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确保青少年一代在网络社会中健康成长。

第八,推荐优秀的儿童教育信息网站。

学生上网最初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所以我们要向家长和学生多

推荐一些优秀的未成年人教育信息网络, 给学生一个强有力的导向, 给他们更多一些属于自己的空间, 让他们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这样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价值取向。教师和家长要鼓励、引导未成年人利用网络免费资源, 建立博客或设计制作自己的网页或网站。

第九,加强中小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预防。

教师和家长要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需要, 付出更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 并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家长多些心理方面的知识, 尽量做到理解和尊重子女的心理需求。中小学时代是人的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心理问题多而且错综复杂, 所以要在根本上消除中小学生对网络的依赖, 首先要从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做起。加强未成年人组织建设, 开展丰富的课余生活, 消解“网毒”对未成年人的不利影响。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有效机制, 组织未成年人参加各类健康有益的团体和社会活动, 丰富他们课

余生活, 让未成年人在现实当中不断提高个人素质, 消解网络虚拟生活对他们健康成长的冲击。

(二)中小学生上网情况与网络安全调查分析

在“中小学生网络应用现状调查”基础上我们又在网上设置了“中小学生上网情况与网络安全调查”问卷,没有局限于课题研究单位,上网了中小学生都可以参与调查,共收到有效网络调查数据844份,具体情况和“中小学生网络应用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分析结果一致,以下为网络后台统计的数据。

(三)校园网络安全分析与措施:

1、从硬件方面来看,好多学校在建设校园网络之初,由于学校资金紧缺,学校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更缺少充分的调研论证,导致没有严格按照市“校校通”工程的标准来建设学校校园网,删掉了必要的校园网络路由器或防火墙、防病毒网关等硬件配置,忽略了校园网络安全入侵检测(IDS),没有在校园虚拟网络内规划子网(VLAN),整个校园网络处于简单连通状态,缺少校园网络的前瞻性建设指导思想,从而使关系网络安全的数据流量访问策略,屏蔽病毒端口攻击无法从硬件方面保证实施,这样最终表现为:整个校园网络非常脆弱,易于受到病毒的攻击,往往网络管理者很难查出病毒来源何处,小则某台计算机或服务器瘫痪,重则整个校园网络阻塞,甚至校园网络重要数据资源丢失。

2、从软件方面来看,为了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势,基本上所有学校的校园网络都通过Tcp/ip协议与Internet相连,也正是Internet国际互联网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使得网络安全问题成为每一个网络应用者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重要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美国微软总是在不停地推出自己的新产品,甚至每隔几天就要向全球发布最新的软件补丁程序,到目前为止,微软2006年已经发布了150个安全漏洞,其主要目的,就是解决软件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当然,随着教育软件和教学资源交流规模的不断增大,系统中的安全漏洞或“后门”也不可避免受到电脑黑客的威胁,比如我们常用的操作系统,无论是windows还是unix,还有应用频率最高的办公软件Office系统,几乎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安全漏洞,众多的服务器平台、校园网站平台、资源库平台、VOD视频点播平台、FTP平台、电子图书平台、OA办公平台、浏览器、一些桌面软件等等都被发现过存在安全隐患。这样,当计算机病毒或电脑黑客光临本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zc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