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篇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12 08: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十八篇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第一章 机构

第一节 中共会昌县委机关

一、工作部门

县委办公室 县委的综合部门和办事机构。1986年,内设秘书科、机要科。1991年,增设督查科。1995年内设秘书股、综合调研股、信息督查股、行政股、机要局、保密局,在职32人。2000年,内设机构股改称为科。政研室、信访办、台办归口县委办公室。2009年,内设秘书科、综合科、信息督查科、行政科、机要局、保密局、台办。有行政编制29人,机关后勤服务编制11人。在职36人。

县委组织部 县委组织部是县委管理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

工作的职能部门。1994年12月前,组织部工作分党建、干部、办公室三大块,未分科室。1994年12月,内设组织科、干部科和秘书科。1995年,有干部职工14人。2000年核定行政编制13人,事业编制2人,工勤人员1人,共有干部职工16人。

2003年,内设秘书股、干部股和组织股。另设县委组织员办公室和县委农村基层组织办公室。2007年,增设信息调研科和干

1

部培训科。至2009年机构未变,有行政编制18人,事业编制5人,工勤人员1人,共有干部职工18人。

1986—2009年中共会昌县委组织部部长名录

姓名 许祖炎 曹良海 江卜万 钟金龙 陈标琴(女) 郭淑芳(女) 谢月平 魏国寿 籍贯 江西会昌 辽宁 江西兴国 江西于都 江西石城 江西兴国 江西南康 江西兴国 任职时间 1986.1—1987.4 1987.4—1990.1 1990.1—1992.10 1992.10—1999.2 1999.2—2002.1 2002.1—2002.11 2002.11—2006.5 2006.5—

县委宣传部 是县委主管意识形态方面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1986年,有干部11人。1988年,内设县委报道组(副科级),乡(镇)党委始设专职宣传委员(副科级)。1995年,内设秘书股、理论股,文明办为宣传部内设机构。2000年,行政编制10人,工勤编制1人,有干职工11人。2003年,内设办公室、宣传股、理论股、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办公室(同时是县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委员会办公室),核定行政编制9人,后勤编制1人。县文联、社联挂靠县委宣传部管理。2003年,

2

成立《会昌旬刊》编辑部,为全额拨款股级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3人,挂靠县委宣传部管理,2006年取消该单位,并入县委报道组,增加县委报道组事业编制2人。2008年,设立会昌县网络宣传管理办公室,为全额拨款股级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2人,挂靠县委宣传部管理。2008年底实有干职工12人。

1986~ 2009年县委宣传部部长名录 姓名 李隆盛 籍贯 江西寻乌 广东南海 江西寻乌 江西石城 江西兴国 江西安远 江西寻乌 广东兴宁 任职时间 1986.1~1987.6 1987.8~1992.10 1992.10~1996.1 1996.1~1999.2 1992.2~2001.2 2001.3~2002.11 2002.11~2008.8 2008.8~ 苏宝念(女) 陈金凤(女) 陈标琴(女) 尹善奎 钟炳明 陈 黎(女) 罗红梅(女) 县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简称县委统战部,是县委主管统一战线工作的职能部门。1986年有编制6个,在职人员6人,同年6月县政府办公室民族宗教工作专职干部转入县委统战部办公。1994年3月14日,成立县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副科级),属县政府工作部门,归口县委统战部管理。

2003年6月17日,县委建立党委统战部协调工作机制,

3

统战部、侨联、侨办、民宗办合署办公。2006年,侨办分出,归口县政府办。同年4月15日,县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更名为县民族宗教事务局,2005年和2006年先后增编2人。至2009年,县委统战部(含侨联、民宗局)共有行政编制8个,事业编制1个,工勤编制1个,在职人员10人。

1986~2009年县委统战部部长名录

姓 名 蔡伦荣 肖乾元 池春晖 朱 珠(女) 籍 贯 江西会昌 江西泰和 江西会昌 广东梅县 任职时间 1981.11~1990.4 1990.4~1996.1 1996.1~1998.12 1998.12~ 县委政法委员会与县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见政法篇) 农村工作部(见农业篇) 二、议事协调机构

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见综合政务篇) 三、内设机构

县委政策研究室 县委调查研究和决策参谋机构。1986~1988年12月,称县委农村政策研究室,与县委农村工作部合署办公,后随农村工作部撤销而更换。1989年6月,改为县委政策研究室(正科级)与县委办公室合署办公,定编4人。2003年撤销,其职能纳入县委办综合科。

县委机要局 1986年,设机要科,副科建制,为县委办公室内设机构,在编3人。1991年3月,机要科对外改称县

4

委机要局,正科建制。1994年4月,县保密局与机要局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2000年4月,县保密局分出,在编6人。2006年9月,成立县国家密码管理局,与县委机要局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2009年,在编4人,机构未变。

县保密局 1986年,县委设保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主管保密工作。1990年4月,成立县保密局,与县委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配兼职干部1人。1994年4月,县保密局与县委机要局合署办公,未定编,配兼职干部1人。2000年4月,县保密局分设,设专职干部1人。2003年3月,改为县委办公室内设机构,对外保留县保密局牌子。

县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简称县台办,与县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列入党委系列,是党委主管对台工作的职能部门,也是政府处理涉台事务的办事机构。1986年,县台办称中共会昌县委对台工作小组办公室,有在职人员4人。1991年10月更名为中共会昌县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同时保留会昌县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牌子。2003年,县台办改为县委办公室内设机构,对外保留牌子,2009年,在职人员6人。

县委老干部局 简称县委老干局,成立于1986年3月,属县委工作部门,归口县委组织部管理,定编4人,是负责全

5

县离退休干部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职能部门。2000年,定编6人,在编5人。2009年,定编10人,在编10人。

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简称县关工委,1995年5月9日成立,下设办公室,县关工委挂靠县委老干局。有兼职工作人员15人。县关工委首届成员单位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及县委组织部、宣传部、老干局、团县委、教育局、财政局、劳动人事局、司法局、广电局、妇联、总工会、体委、广播站等单位有关负责人17人组成。2005年,县关工委设专职干部2人。2008年,县关工委由有关单位负责人33人组成。调整增加县人口计生委、文明办、公安局、交警大队、民政局、水保局、国土局、林业局、环保局、会昌中学、实验学校、会昌二中、会昌小学、希望小学等单位为成员单位。2009年,有专职工作人员2人,兼职人员45人。

县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简称县直属机关工委,是县委的一个工作部门,为县委派出机构,负责领导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的工作。1986年,称县直属机关党委,内设工会和团委,在编3人。下辖党总支16个,直属支部30个,党员1051人。1990年7月,增设纪委和人武部。1993年撤销工会。1996年7月24日,改称为县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归口县委组织部,领导县公安局、林业局、经贸委3个党委和指导九二盐矿,县制糖厂党委的党建工作。12月,撤销人武部和团委,其职能转移至县经贸委和团县委。2000年6月,纪委改称纪工委,

6

在编4人。2003年3月,县直工委与组织部合署办公。2009年,机构未变,在编5人。下辖党总支24个,直属党支部40个,有党员2399人。

县委、县政府信访局(见综合政务篇) 县文明办(见精神文明建设篇) 四、直属事业单位

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简称党史办,主要负责地方党史工作规划的制定,党史资料的征集、研究,党史宣传教育,党史成果的编辑出版等。1982年1月,设立中共会昌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办公室。1986年6月,升格为正科级单位,归口县委办,定编4人。1990年6月,定为事业单位,定编3人。9月,增加事业编制2名。12月,更名为中共会昌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定为行政机构,定编5人。1996年起,改为县委直属事业单位,定编4人。2006年7月,定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定编4人。

县委党校 是在县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机构。为正科级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1986年起,内设行政办公室、教研室和总务办公室,在编17人,其中教学人员11人(高级讲师1人、讲师5人)。1997年,增设函大辅导站。2000年,定编17人,在职23人,其中教学人员16人(高级讲师3人,讲师5人),后勤人员7人。

7

2003年,改内设机构为办公室、教务股、函授教育办公室。编制14人,在职17人。2009年,在职13人,其中教学人员8人,后勤人员3人。

县委、县政府接待办(见综合政务篇) 五、纪检监察机关

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为副县级机构,履行党的纪律检查职能。1986年,内设办公室、纪律检查科、案件审理科。1987年7月,增设信访科。1990年2月,增设调研室,科改为室。1993年6月,中共会昌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与会昌县监察局合署办公。内设办公室、信访室(举报中心)、宣传教育研究室、纪检监察一室、纪检监察二室、执法监察室、案件审理室,增设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正科级)和纠正行业和部门不正之风办公室(正科级)。 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政府行政监察两种职能。2009年,核定行政事业编制31人,在职人员28人。其中,干部23人,工勤人员5人。机构不变。

2000年,全县22个乡(镇)党委,林业局、公安局、经贸委3个县直单位设立纪委,配备专职纪委书记(副科),县纪检监察机关向大部分县直单位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派驻了纪检组,配备了专职纪检组长(副科)。

2009年,在文武坝、筠门岭、周田、西江、麻州、庄口、清溪、右水、高排、晓龙、珠兰、洞头、中村、站塘、永隆、富城、小密、庄埠、白鹅19个乡(镇)和经贸委、公安局、林业局设立纪委,县直机关工委设纪工委,向发改委、审计局、计生委、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交通局、建设局、农业局、

8

水利局、商管办、粮食局、供销总社、财政局、教文局、卫生局、广电局、水保局、环保局等21个县直单位派驻纪检组,并实行统一管理。此外,在省市直管单位工商局、国土局、矿管局、国税局、地税局也设有纪检组。

1986~2009年县纪委书记名录

姓名 钟同震 赖通华 吴能亿 尹善奎 张孝忠 黄小龙

县监察局 1988年3月成立,内设秘书股、监察股、案件审理股、执法监察股、信访室。行使政府行政监察职能。1989年5月成立县维护廉政建设举报中心(副科级)。1993年6月与中共会昌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

籍贯 江西瑞金 江西石城 江西兴国 江西兴国 江西上犹 江西南康 任职时间 1986.01~1992.10 1992.10~1997.7 1997.11~2000.12 2001.02~2004.6 2004.11~2006.5 2006.5~

第二节 中共会昌县基层组织

1986年,全县有湘江、长岭、筠门岭、周田、右水、高排、晓龙、麻州、站塘、中村、洞头、永隆、富城、凤凰岽、

9

西江、小密、白鹅、庄埠、庄口、珠兰、清溪、文武坝22个乡(镇)党委,以及县直属机关、经委、公安、林业、人武部、制糖厂等6个党委,19个总支,651个支部。1988年6月接管江西九二盐矿党委。1990年7月撤销经贸委、公安局、林业局党委。1994年3月恢复公安局党委。1996年人武部归军队建制,恢复林业局和经贸委党委。2000年,全县基层党委29个(其中乡镇党委22个),总支24个,支部729个。

2001年湘江镇党委、2003年长岭乡党委、凤凰岽乡党委先后随乡镇撤并而撤销。2004年成立工商局党委。2007年,成立县供电公司党委。

2009年,全县有基层党委26个。其中,乡镇党委19个(筠门岭镇、周田镇、右水乡、高排乡、晓龙乡、麻州镇、站塘乡、中村乡、洞头乡、永隆乡、富城乡、西江镇、小密乡、白鹅乡、庄埠乡、庄口镇、珠兰乡、清溪乡、文武坝镇党委),机关企业党委6个(经贸委、公安局、林业局、工商局、供电公司党委、九二盐业公司党委),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1个。有总支27个,支部642个(其中农村党支部243个)。

10

第二章 党员及代表大会

第一节 党员

1986年,全县共有党员9542人,其中,女党员1026人,农村党员5857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182人,35岁以下党员2436人。

2000年,全县共有党员11645人,其中,女党员1345人,农村党员5454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1239人,35岁以下党员2472人。

2008年,全县共有党员11459人,其中,女党员1315人,农村党员6177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2303人,中专、高中文化的3936人,初中以下文化的5220人,35岁以下党员2734人。

11

1986~2009年中共会昌县基层组织和党员一览

党组织 年份 党员 年龄 文化程度 职业 党委 总支 支部 总数 19 19 19 19 23 23 13 23 23 23 23 23 21 22 24 24 24 27 26 28 28 27 27 27 651 668 670 679 686 700 701 705 709 709 708 708 706 719 729 706 706 642 619 653 637 642 642 642 其中35岁36岁初中高中大专在职农牧其他 女 以下 以上 以下 中专 以上 职工 渔民 3074 5857 611 2928 5799 1074 3132 5599 1338 3290 5600 1338 3420 5606 1338 3575 5572 1363 3758 5568 1353 3941 5394 1496 3918 5482 1564 4173 5565 1447 4205 5580 1465 4237 5563 1545 4557 5455 1493 1986 28 1987 28 1988 29 1989 29 1990 23 1991 26 1992 26 1993 26 1994 27 1995 27 1996 29 1997 29 1998 29 1999 29 2000 29 2001 23 2002 23 2003 21 2004 22 2005 24 2006 24 2007 25 2008 25 2009 26 9542 1026 2436 7106 7669 1691 182 9801 1047 2242 7559 7714 1873 214 10069 1070 2346 7723 7767 2034 268 10228 1083 2210 8018 7701 2256 271 10364 1095 2249 8115 7661 2342 361 10510 1105 2265 8245 7483 2617 410 10679 1124 2372 8307 7462 2781 436 10831 1172 2396 8435 7425 2856 550 10964 1184 2497 8467 7397 2986 581 11185 1204 2400 8785 7371 3158 656 11250 1240 2481 8769 7340 3221 689 11345 1278 2503 8842 7311 3331 703 11505 1305 2439 9066 6868 3657 980 11584 1308 2395 9189 6650 3840 1094 4691 5459 1434 11645 1345 2472 9173 6554 3852 1239 4720 5454 1471 11822 1325 2664 9158 6316 4173 1333 4518 5615 1689 11877 1386 2697 9180 6282 4100 1495 4633 5464 1780 11533 1283 2200 9333 5882 4049 1602 4156 6013 1364 11203 1156 2039 9064 5723 3672 1808 4237 6024 942 10967 1146 2187 8780 5492 2654 1821 4133 6043 791 11056 1233 2237 8819 5203 3833 2020 4138 6123 795 11230 1271 2464 8766 5211 3873 2146 4277 6150 803 11459 1315 2734 8725 5220 3936 2303 4459 6177 823

12

第二节 党员代表大会

中共会昌县第六次代表大会 1987年6月11-13日,在县剧院召开,出席会议正式代表350人,列席代表48人,特邀代表8人。大会中心主题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提高党的战斗力,动员全县人民继续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双增双节”运动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把会昌两个文明建设推上新台阶。大会审议批准沈运煊代表县委作的《团结奋斗、共谋振兴、把我县两个文明建设推向前进》的工作报告,钟同震代表县纪委作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作出《关于加强全县党的建设的决定》。大会选举产生中共会昌县第六届委员会委员25人,候补委员5人,中共会昌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5人。中共会昌县六届一次会议选举沈运煊、黄信辉、刘人献、刘庆生、杨人湖、许祖炎、曹良海、苏宝念为常委会委员,选举沈运煊为书记,黄信辉、刘人献、刘庆生为副书记。中共会昌县纪委六届一次会议选举钟同震为书记。

中共会昌县第七次代表大会 1990年5月24~26日,在县剧院召开,出席会议正式代表282人。大会中心内容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密切联系群众,动员全县人民振奋精神,艰苦创业,努力推进会昌政治、经济和社

13

会的稳定发展。大会审议通过沈运煊代表县委作的《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为推进我县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而努力奋斗》的报告,钟同震代表县纪委作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作出《关于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决议》。大会选举产生中共会昌县第七届委员会委员25人,候补委员4人,中共会昌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5人。中共会昌县七届一次会议选举沈运煊、黄光南、黄信辉、张波、赖联明、钟同震、管永东、江卜万、苏宝念为常委会委员,选举沈运煊为书记,黄光南、黄信辉、张波为副书记。中共会昌县纪委七届一次会议选举钟同震为书记。

中共会昌县第八次代表大会 1993年1月12-13日,在县剧院召开,出席大会正式代表288人。大会主要内容是总结经验,部署工作,动员全县党员和群众,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全面促进会昌经济和各项事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大会审议通过彭奕彰代表县委作的《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全面促进我县经济和各项事业跃上新台阶》的报告,赖通华代表县纪委作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中共会昌县第八届委员会委员25人,候补委员4人,中共会昌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5人。中共会昌县八届一次会议选举彭奕彰、谢世金、黄信辉、温会礼、彭娘开、赖通华、管永东、钟金龙、陈金凤为常委会委员,

14

选举彭奕彰为书记,谢世金、黄信辉、温会礼为副书记。中共会昌县纪委八届一次会议选举赖通华为书记。

中共会昌县第九次代表大会 1997年12月19~20日,在县剧院召开,出席大会正式代表288人,列席代表78人。大会主题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动员全县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臶,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期,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使会昌县进入一个发展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的阶段,把一个繁荣昌盛的会昌推向二十一世纪。大会审议通过杨人平代表县委作的《高举旗臶,再创伟业,把一个繁荣昌盛的会昌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吴能亿代表县纪委作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中共会昌县第九届委员会委员26人(实选25人),候补委员5人,中共会昌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21人。选举杨人平、谢赣健、刘金接、管永东、钟金龙、陈标琴、何福洲、吴能亿为常委会委员,选举杨人平为书记,谢赣健、刘金接、管永东为副书记。中共会昌县纪委九届一次会议选举吴能亿为书记。

中共会昌县第十次代表大会 2003年1月8~9日,在县宾馆会议中心召开,出席大会代表288人。大会主要内容是高

15

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臶,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总结报告上届工作,提出下届工作规划和目标,动员全县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认清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切实加强党的建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会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努力奋斗。大会审议通过潘贻明代表县委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开创我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努力奋斗》的报告,尹善奎代表县纪委作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中共会昌县第十届委员会委员25人,候补委员5人,中共会昌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21人。中共会昌县十届一次会议选举潘贻明、谢赣健、方萃涛、蓝显宾、尹善奎、吴森林、丁家健、钟水石、谢月平、陈黎、刘乐年为常委会委员,选举潘贻明为书记,谢赣健、方萃涛、蓝显宾为副书记。中共会昌县纪委十届一次会议选举尹善奎为书记。

中共会昌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 2006年6月24日,在县宾馆会议中心召开,出席大会代表295人。大会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2003~2005年三年的发展历程,明确2006年以后五

16

年的奋斗目标,选举产生新一届县委、县纪委和出席市第三次党代会代表。动员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奋斗、扎实工作,为建设开放的会昌、生态的会昌、和谐平安小康的会昌而努力奋斗。大会审议通过廖成铭代表县委作的《站在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开创新局面,为建设开放的会昌、生态的会昌、和谐平安小康的会昌而努力奋斗》报告,黄小龙代表县纪委作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中共会昌县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28人,候补委员6人,中共会昌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26人。中共会昌县十一届一次会议选举廖成铭、邝光华、张孝忠、吴森林、吴泽圣、黄小龙、陈黎、彭强、钟涛、袁建、魏国寿为常委会委员,选举廖成铭为书记,邝光华、张孝忠为副书记。中共会昌县纪委十一届一次会议选举黄小龙为书记。

17

第五届至第十一届中共会昌县委书记、副书记、常委名录

届别 第五届 (1984.9~1987.6) 职务 书记 副书记 姓名 钟耀庭 沈运煊 黄信辉 黄先浪 黄芳清 沈运煊 刘人献 刘庆生 常委 钟同震 王世藩 许祖相 许祖炎 李隆盛 杨人湖 曹良海 第六届 (1987.6~1990.5) 书记 副书记 沈运煊 黄信辉 刘人献 刘庆生 黄光南 张 波 常委 钟同震 许祖炎 杨人湖 曹良海 苏宝念(女) 刘序煜 赖联明 江卜万 第七届 (990.5~1993.1) 书记 副书记 沈运煊 彭奕彰 黄信辉 黄光南 张 波 谢世金 温会礼 常委 钟同震 苏宝念(女) 赖联明 江卜万 连金水 管永东

籍贯 江西于都 江西瑞金 江西于都 江西会昌 江西会昌 江西瑞金 江西寻乌 江西会昌 江西瑞金 江西南康 江西会昌 江西会昌 江西寻乌 江西瑞金 辽宁 江西瑞金 江西会昌 江西寻乌 江西会昌 江西石城 吉林敦化 江西瑞金 江西会昌 江西瑞金 辽 宁 广东南海 江西瑞金 江西石城 江西兴国 江西瑞金 江西赣县 江西于都 江西石城 吉林敦化 江西信丰 江西宁都 江西瑞金 广东南海 江西石城 江西兴国 广东大埔 江西于都 18

任职时间 1978.5~1986.11 1987.2~1987.6 1982.8~1987.6 1984.9~1985.7 1983.5~1987.3 1986.3~1987.2 1987.4~6 1987.4~6 1984.9~1987.6 1983.8~1985.12 1984.9~1987.4 1984.9~1987.6 1984.9~1987.6 1986.4~1987.6 1987.4~6 1987.6~1990.5 1987.6~1990.5 1987.6~1990.3 1987.6~1989.3 1989.3~1990.5 1990.1~5 1987.6~1990.5 1987.6~1990.4 1987.6~1990.2 1987.6~1990.1 1987.8~1990.5 1988.9~1990.1 1989.12~1990.5 1990.1~5 1990.5~1992.10 1992.10~1993.1 1990.5~1993.1 1990.5~1992.10 1990.5~1992.10 1992.10~1993.1 1992.11~1993.1 1990.5~1992.10 1990.5~1992.10 1990.5~1991.2 1990.5~1992.10 1991.2~1992.10 1992.11~1993.1 赖通华 钟金龙 陈金凤(女) 彭娘开 第八届 书记 (1993.1~1997.12) 副书记 彭奕彰 杨人平 黄信辉 谢世金 温会礼 龚绍林 刘金接 管永东 杨人平 谢赣健 常委 管永东 赖通华 钟金龙 陈金凤(女) 彭娘开 陈标琴(女) 何福洲 叶 平 张群年 吴能亿 第九届 书记 (1997.12~2003.1) 副书记 杨人平 潘贻明 刘金接 管永东 谢赣健 方萃涛 蓝显宾 魏 涛 尹善奎 常委 钟金龙 陈标琴(女) 何福洲 张群年 吴能亿 丁家健 尹善奎 宋元鸰 曾凡生 刘立煌

江西石城 江西于都 江西寻乌 广东陆丰 江西赣县 江西瑞金 江西于都 江西信丰 江西宁都 江西南昌 江西寻乌 江西于都 江西瑞金 江西龙南 江西于都 江西石城 江西于都 江西寻乌 广东陆丰 江西石城 江西瑞金 江西会昌 江西吉安 江西兴国 江西瑞金 广东河源 江西寻乌 江西于都 江西龙南 江西于都 江西崇义 上 海 江西兴国 江西于都 江西石城 江西瑞金 江西吉安 江西兴国 江西于都 江西兴国 江西瑞金 江西赣县 江西瑞金 19

1992.10~1993.1 1992.10~1993.1 1992.10~1993.1 1992.11~1993.1 1993.1~1997.8 1997.8~12 1993.1~12 1993.1~1996.5 1993.1~1996.3 1993.4~1995.5 1994.1~1997.12 1996.1~1997.12 1996.5~1997.7 1997.7~12 1993.1~1996.1 1993.1~1997.7 1993.1~1997.12 1993.1~1996.1 1993.1~1996.1 1996.1~1997.12 1996.1~1997.12 1997.2~10 1997.10~12 1997.11~12 1997.12~1999.7 1999.7~2003.1 1997.12~2000.3 1997.12~2001.5 1997.12~2003.1 2001.6~2003.1 2002.2~2003.1 2002.3~2003.1 2002.4~2003.1 1997.12~1999.2 1997.12~2002.1 1997.12~2001.1 1997.12~1998.11 1997.12~2000.12 1998.11~2003.1 1999.2~2002.4 2000.9~2002.10 2000.4~2003.1 2001.2~2002.11 钟炳明 郭淑芳(女) 吴森林 钟水石 谢月平 陈 黎(女) 刘乐年 第十届 (2003.1~2006.1) 书记 副书记 潘贻明 廖成铭 谢赣健 方萃涛 蓝显宾 魏 涛 尹善奎 张孝忠 邝光华 常委 丁家健 吴森林 钟水石 谢月平 陈 黎(女) 刘乐年 周小勇 曾凡生 钟 涛 吴泽圣 黄小龙 彭 强 袁 建 魏国寿 第十一届 (2006.6~ 书记 副书记 常委 廖成铭 张孝忠 邝光华 吴森林 陈 黎(女) 钟 涛 吴泽圣 黄小龙 彭 强 袁 建 魏国寿 钟贤军 杨志军 彭秀生 童锦清

江西吉安 江西兴国 江西永新 江西瑞金 江西南康 江西寻乌 江西南康 广东河源 江西宁都 江西龙南 江西于都 江西崇义 上 海 江西兴国 江西上犹 江西寻乌 江西于都 江西永新 江西瑞金 江西南康 江西寻乌 江西南康 江西于都 江西赣县 广东梅州 江西会昌 江西南康 江西瑞金 江西全南 江西兴国 江西宁都 江西上犹 江西寻乌 江西永新 江西寻乌 广东梅州 江西会昌 江西南康 江西瑞金 江西全南 江西兴国 江西兴国 江西瑞金 江西南康 浙江兰溪 20

2001.3~2002.11 2002.1~11 2002.11~2003.1 2002.11~2003.1 2002.11~2003.1 2002.11~2003.1 2002.11~2003.1 2003.1~2005.12 2005.12~2006.6 2003.1~2005.12 2003.1~2006.5 2003.1~2006.5 2003.1~2004.3 2003.1~2004.9 2004.11~2006.6 2005.12~ 2003.1~3 2003.1~2006.6 2003.1~2006.5 2003.1~2006.5 2003.1~2006.6 2003.1~2005.11 2003.3~2004.3 2004.3~2005.3 2005.3~2006.6 2006.5~6 2006.5~6 2006.5~6 2006.5~6 2006.5~6 2006.6~ 2006.6~2007.1 2006.6~ 2006.6~2007.12 2006.6~2008.8 2006.6~2007.3 2006.6~ 2006.6~ 2006.6~2009.8 2006.6~ 2006.6~ 2007.1~2009.4 2007.3~2008.3 2008.1~ 2008.3~

罗红梅(女) 刘洪梅(女) 刘惠宗 江西全南 江西安远 江西安远 2008.8~ 2009.7~ 2009.9~

21

第三章 县委工作制度

第一节 县委常委会议事制度

一、议事决策范围

1.学习传达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重要会议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研究贯彻落实意见。

2.讨论决定召开县党代表大会、县委全委会、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全委会、三级干部会等重要会议的有关事项。

3.研究决定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包括:总体工作思路和任务目标、年度发展计划安排、年度财政预决算方案、重大财政收入支出安排以及关系全县发展的重大工程项目等。

4.研究决定全县政治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包括: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基层政权建设、行政体制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机构改革、增加撤销机构和编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招考录用计划、社会稳定等。

5.研究决定全县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包括:宣传思想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事业、科技教育改革与发展等。

6.研究决定全县党的建设有关重大问题。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推荐、提名、任免和奖惩干部等。

7.研究审定县委重要文件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代表县委、县政府所作的重要报告、讲话。

8.听取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县政府党组和县政协党组工作汇报;

研究县人大常委会党组、县政府党组、县政协党组、县法院党组、县检察院党组和县人武部党委提请县委决定的重大事项。

9.每年召开两次民主生活会,检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内监督条例落实情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向市委报告民主生活会情况。对下级党委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提出指导和监督意见。

二、议事决策程序

1.县委常委会由县委书记召集并主持。县委常委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遇有重要情况可随时召开。具体时间根据需要由县委书记确定。县委常委会每半年至少听取县政府关于经济社会工作的一次汇报,听取一次县人大、县政协党组的工作汇报和一次县纪检(监察)工作专题汇报,每半年听取一次县政法工作专题汇报。

2.县委常委会议题由县委常委提出,经由县委办公室汇总协调后,报县委书记确定。

3.县委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问题,事先要进行充分酝酿。涉及多个部门的议题,会前由县委办主任协调,形成一致意见,并经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初审同意。对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议题,提交部门必要时提供两个以上可做比较的方案供会议讨论。讨论决定干部问题,会前应根据职位和拟任人选的情况,与有关领导成员沟通。研究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议题,主汇报单位应会前征求县纪委、监察、综治、计生、审计、安监等执纪执法部门的意见。

4.县政府提交县委常委会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应先由县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再提交县委常委会。

5.县委常委会议题不搞临时动议,每次提交的讨论议题适量,以

保证参加会议的县委常委有足够的时间发表意见,充分酝酿。

6.县委常委会必须有半数以上常委到会方能举行,讨论干部任免事项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常委到会。常委因故不能参加会议,要提前向会议主持人请假,并告知县委办公室主任。

7.县委常委会研究解决问题时,赞成者超过应到会常委的半数为通过。县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多个事项,应逐项进行;推荐、提名干部和决定干部任免、奖惩事项,应逐个进行。

三、会议出席和列席人员

县委常委会出席人员:县委常委。

列席人员: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政协主席、县委办主任。 其他列席人员由主持人根据议题需要确定。  四、会议纪要和议定事项的落实

1.县委常委会需要整理纪要时,要责成专人整理,由县委办主任审核,报县委书记签发。发放范围:主送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抄送县人大主任、副主任;县政府副县长;县政协主席、副主席;必要时下发到有关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

2.县委常委会议定的事项,由常委按分工负责抓好落实,并及时向县委书记汇报。

第二节 县委全委会议事制度

一、议事范围

1.对全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

和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决策和部署。

2.制定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省、市委的工作部署和县党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措施。

3.讨论决定向市委提出重要问题的请示、报告和重要工作总结等。 4.听取和审议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对常委会及其成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议。

5.讨论审定县党代表大会报告及其他重要文件和重要人事安排。 6.负责召集县党代表大会,决定县党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选举办法,选举县委常委和书记、副书记,并报市委批准。通过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县纪委常委和县纪委书记、副书记。

7.必要时召集全县党代表会议,讨论和决定需要及时解决的重大问题,决定县党代表会议代表的名额和产生办法。

8.审议递补县委委员,决定对县委委员、候补委员给以撤销党的职务、留党察看或开除党籍的处分。

9.讨论决定各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新提拔的正职拟任人选。 二、议事制度

1.全委会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遇有重要情况可随时召开。会议时间及议题由县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全委会由县委常委会召集并主持。

2.全委会必须有三分之二的县委委员到会方能举行。县委委员不能出席会议时,对会议的议题如有意见或建议,可以在会议召开前以书面形式提出。全委会由县委委员、候补委员出席。列席人员由县委常委会根据需要确定。必要时召开全委扩大会议,可扩大到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党组成员,乡镇党委书记,县委、县政府各部门负责

人。出席、列席全委会人员一般不得缺席、顶替,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要向县委书记请假。

3.全委会每次会议的日期和议题一般应在会议召开前五天通知与会人员。

4.全委会研究决定的问题,必要时编发会议纪要,由县委办公室主任审阅后呈县委书记签发,视需要在党内通报或对外公布。会议形成的决议,全体委员要认真组织实施,县委常委会负责检查指导,抓好落实,并在下一次会议时向全委会报告。

5.全委会实行集体领导制度。县委委员个人无权决定应由全委会集体决定的问题,无权改变全委会的集体决定。

6.县委委员必须坚决执行全委会的决议、决定。如有不同意见或在工作中发现新情况,要随时向县委提出意见,但在没有重新作出决议、决定前不得有任何与全委会决定相违反的言行。

7.全委会的内容,除决定可传达和公布的外,与会人员均须严守机密,不得向外泄露。

三、决策原则和程序

1.全委会讨论决定问题,要在充分酝酿协商的基础上,由集体讨论决定,任何个人或少数人无权决定重大问题。委员在集体讨论决定问题时,应畅所欲言,充分发表个人的意见。

2.全委会讨论决定问题,必须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于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应当认真考虑。如对重要问题发生争论,双方人数接近,除在紧急情况下必须按多数意见执行外,应当暂缓作出决定,进一步调查研究,交换意见,由下次会议讨论决定;特殊情况下,也可将争论情

况向市委报告,请求裁决。

第三节 县委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不定期召开。主要议题是传达中央、省、地(市)有关重要文件,统一班子认识,通报情况,协调工作,决定重大事项。参加对象为县委正副书记、常委,县政府正副县长,县人大正副主任,县政协正副主席,县人武部部长、政委,县法院院长,县检察院检察长,县四套班子顾问、调研员,县委办、县政府办主任。根据会议议题需要,通知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由县委书记主持,如书记因故不能参加会议时,由县长或主持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和常务副县长主持。

第四章 党务

第一节 组织建设

一、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建设 1986—2000年,县委确定“强县富民”的总体战略,一方面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突出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另一方面着重抓好乡(镇)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全县基层党组织中广泛开展“创先争优促后进”和“建立党员联系户”活动,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树立榜样,用身边的先进典型教育身边的人。

1986年起,在全县先后创办基层党校、党员活动室,建立县、乡、村三级党员教育网络,使党员教育制度化、经常化、正常化。1991年,为解决好基层干部生活待遇问题,结合换届,把行政村干部职数由过去的7~8

人精简到3~5人。村干部待遇普遍提高。同年4月,县制订《会昌县村干部养老保险实施方案》,开始在全县村干部中逐步办理养老保险。

1992年10月,县委在县直机关中抽调大批干部,组成路教团,深入农村,广泛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政策和形势教育,并在党支部中评“三类”(先进党支部、二类党支部、后进党支部)支部,党员中评“四格”(合格、基本合格、基本不合格、不合格)党员,促进基层班子“软弱换散”的转化和党员党性的增强。1993年起,全县各乡(镇)建立“党员教育扶贫基金会”,通过“扶资金、扶技术”,一大批党员成为致富能手,增强了“双带”(带头富、带领富)能力,加快了农村致富奔小康步伐。

1995年1月,根据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改革,深化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县成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办公室(简称村建办),负责指导、协调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民奔小康工作。村建工作在全县铺开的同时,抽调56个县直单位104名机关干部进驻51个经济薄弱村(其中省定后进村24个)。围绕建设一个好领导班子,培养、锻炼一直好队伍,选准一条发展经济的好路子,完善一个好经营机制,健全一套好的管理制度的“五个好”目标要求,抓住建设好村级班子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这两个着力点进行工作。至年底,村建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全县有一类支部98个,比上年增26人;二类支部175个,比上年减7个;三类支部5个,比上年减19个。其中51个经济薄弱村通过整改,有一类支部23个,二类支部28个。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壮大,全县年收入2~3万元的村181个,3~5万元的79个,5~10万元的10个,10~15万元的8个,彻底消灭了“空壳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县90%的村通过了公路,93%的农户用上了电。农村社会稳定,人民

安居乐业。

1996年,结合村委会换届选举,在51个经济薄弱村中,调整村支部书记24人,村主任20人,一般村干部63人,为51个村建点任职3年以上的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1997年,按照“五个好”的要求,对村建点进行整顿,集中培训51个村建点村支书、主任1次以上。至年底全县1336名党员联系帮带的51个村建点1486名农户脱贫致富,村级集体经济达2万元以上,51个村均通过省、地验收。当年分流乡(镇)机关干部331人,创办示范服务基地171个,创产值1800万元,利税300万元。同年,加大企业党组织的建设,对企业副科级以上干部进行考察,调整了永隆和晓龙林场等企业的领导班子,指导“中外合资江西昌丰精细食品有限公司”建立党支部并开展活动。1997年,县成立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领导小组,重点抓好企业党建、领导班子建设和下岗职工党员、职工再就业工作。

1998年,全县22个乡(镇)和278个村委会全部推行政务和村务公开。分流乡(镇)机关干部594名,创办示范服务基地102个。其中,种植业59个,养殖业43个,产值达2450万元,节约乡(镇)经费201万元。地委在会昌召开“全区创办示范服务基地分流人员工作现场会”,对会昌的工作给与了充分肯定。同年,制定《城镇街道基层组织建设“达标创优”活动三年规划(1998~2000年)》。1999年,在全县7个建制镇建立“一居一支”以上街道基层组织,并实行“党务公开”。同年,县下发《关于在全县全面推行乡镇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两务公开”得到进一步完善。当年全县分流乡(镇)机关干部429名,占总数32.1%,其中“全断奶”150人,“半断奶”261人,清退临时人员18人。此项工作得到市委肯定,并在会昌召开了全市分流乡镇机关人员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现场会。

2000年,制订《关于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意见》,规范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设臵及工作职责,理顺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指导。在会昌锡矿转制后,建立“会昌县金龙锡业有限公司党总支”。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县退(离)休干部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在全县11个党(工)委,18个单位中建立退(离)休支部19个。同年,制定《2000年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意见》,加大村建挂点单位的帮扶力度。村建办每月编发1期《村建简报》通报全县村建工作。

2002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组干部教育管理的意见》,村干部职数由原来的1221人,精简到939人。同年,制定《关于在全县停产关闭破产企业中进一步加强党的工作的意见》,选派36名党务干部到150家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任党建工作联络员,指导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工作。

2004年,制定2004~2006年全县党员发展三年规划,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发展党员的工作意见》,建立全县党员信息库系统,对党费收缴实行“双公示”( )制度。对全县18个软弱涣散的党支部进行整顿,调整班子成员10人。同年,在全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开展“三个培养”( )工作,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2007年6月,县委成立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建立党建工作“四个一”( )制度。制订《会昌县2007~2011年“三个培养”五年规划》。在乡村开展“建两区创三绩”

( )活动,当年,全县19个乡镇建立“三民服务区”( ),每个乡镇建立了2个以上村级“为农

服务社区”,并在当年的乡村“好班子”工作考评中被评为全市先进。同年,县财政安排600万元专项资金,全面完成全县130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任务,在会昌召开了全市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现场会。

2008年,结合“建两区创三绩”活动,在全县推进党组织“进区入会工作”,建立地域性党小组604个,功能型党小组168个。加强“两新”(新社会、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在全县“两新”组织中建立党总支1个、党支部16个,向全县11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派驻了11名党建工作指导员。

三级整党 1985年6月至1987年1月,会昌县委进行县、乡(镇)、村三级整党,围绕“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四项任务开展整顿。整顿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学习文件,统一思想;第二阶段是对照检查,深入整改;第三阶段是组织处理、党员登记。分县、乡、村三个层次进行,时间分别为5~6个月。为加强对整党工作的领导,党委成立整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县纪委、县委办、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干部共25人担任巡视员,其他单位干部180人任联络员。全县培训整党领导干部124人,负责干部680人抓整顿工作。全县参加整党党委28个,总支19个,支部651个,党员9355人,占党员总数的98%,其中预备党员314人。经过整党,党员已登记的8866人,占参加整党的正式党员数的98.1%,不予登记的44人,占0.5%,缓登记的131人,占1.4%。

社教活动 1991年9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县委发出《关于在农村普遍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实施意见》,在全县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用三年时间分三批进行。各乡(镇)机关、基层站所同时纳入同期农村社教工作范围。县委成立农村社教领导小组,下

设办公室,负责全县社教工作,各乡(镇)相应成立领导小组。社教的任务是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用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阵地;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党对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积极推进农村改革进程,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991年9月至1992年1月,进行第一批农村社教。全县组织社教工作队员468人,进驻周田、麻州、湘江、庄口、白鹅、中村、富城7个乡(镇)95个村1181个村民小组开展工作,经验收评定,合格村95个,合格率100%。1992年2月25日至7月,进行第二个农村社教。全县组织社教工作队员411个进驻晓龙、高排、筠门岭、站塘、永隆、庄埠、西江7个乡(镇),93个村,1071个村民小组开展工作,经验收评定,合格村93个,合格率100%。1992年8月中旬至1993年1月中旬,进行第三批农村社教。全县组织社教工作队员370人,地委派出干部27人,进驻长岭、清溪、洞头、右水、文武坝、凤凰岽、小密、珠兰8个乡(镇),90个村,927个村民小组开展工作。经验收评定,90个村合格,合格率100%。

二、党员教育管理

党员发展 党员发展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以生产第一线的优秀工人、农民和机关事业单位中有文化、年纪轻的优秀分子以及多年来没有发展党员的村、企业单位为重点,积极做好党员的发展工作,增添新鲜血液,壮大党的队伍。在发展党员过程中,严把党员“入口关”,即坚持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制度,政治审查制度和检查监督制度,确保新发展党员质量。

2006年,县委首次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

全年发展农村党员134人,三年以上未发展党员的村由原来的100个减至15个。

2001~2008年,全县共发展党员5191人,其中,妇女党员819人,占总数15.78%,生产第一线党员4062人,占78.25%,大专以上学历906人,占17.45%,高中(中专)学历3155人,占60.78%,35岁以下3910人,占75.32%。

1986~2009年会昌县发展党员一览

其中年龄 文化程度 发展年度 总数 女党25岁26~36岁大专中专 高中 初中 小学 员 以下 35岁 以上 以上 1986 314 1987 257 1988 199 1989 162 1990 202 1991 185 1992 256 1993 215 1994 234 1995 288 1996 298 1997 289 34 19 30 32 34 27 41 32 35 43 48 42 71 60 48 39 49 37 45 42 43 58 63 57 136 144 103 82 108 98 143 134 134 176 165 170 107 53 48 41 45 50 68 39 57 54 70 62 21 10 16 13 18 27 16 23 39 49 53 51 66 59 36 20 25 32 48 50 57 61 64 62 161 114 75 83 104 83 127 86 95 125 128 127 59 70 64 40 50 40 61 53 41 52 51 48 7 4 8 6 5 3 4 3 2 1 2 1 1998 276 35 64 51 45 32 38 36 38 50 45 60 86 166 137 110 71 83 59 57 82 77 144 170 46 80 31 21 20 42 58 68 93 37 91 45 68 45 23 28 38 50 54 43 63 113 79 45 54 37 38 42 41 48 29 49 52 104 112 68 48 50 49 32 58 72 75 85 40 19 19 20 24 8 27 38 71 51 92 0 24 0 0 1 0 3 2 0 3 5 1999 268 52 2000 186 2001 128 2002 141 2003 137 2004 153 2005 200 2006 215 2007 241 2008 347 2009 40 20 21 22 20 29 39 42 82

党员教育 1986年起,全县27个基层党委,其中乡(镇)党委22个,相继建立了基层党校,700个支部建立了党员活动室,其中村级278个,基层做到每个村支部都有一个党员活动室。各级党组织以党校为阵地,有计划地做好党员教育工作,强化党员教育。对党员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武装广大党员。对党员干部侧重进行党的宗旨、作风、廉政建设、领导方法等内容的教育。各级党委每年举办为期7天的党员培训班,对党员进行轮训教育。1988年,成立党员电化教育办公室,党员电化教育在会昌兴起。1993年底,全县22个乡(镇)党委购臵电教设备,配备专职播放员44人,年平均组织党员观看电教片4部以上。1995年,组织部配备专职电教人员,配臵摄像设备,全面进行党员教育。1996年,在县有线电视台和教育电视台开辟“会昌党建”专题节目,开展以学习马列主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为主的“双学”(学理论、学

党章)教育活动。当年,制作党员电视教育专题节目9个,播放电教片36部,参加“双学”活动党员9619人。1997年,以“双学”为主线,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解放思想,爱国主义和十五大精神学习教育。各级党校举办“双学”培训班136期,培训党员干部1万余人次。1998年,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观念。2000年,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三讲”(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教育活动。

2002年,完善乡村电教网络建设,开展党员设岗定责、两户带十户、双

( )活动。2003年,以乡党校为主阵地,以“为农社区服务中心”电教室为支点,开设烤烟、甘蔗、种植、脐橙栽培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培训班。全年累计开班104期,参加培训人数5124人次。2004年,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学习贯彻市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在全县机关事业单位中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2006年,在全县开展第三批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参加此次活动的基层党(总)支部249个,党员6353人。编发《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6000册。2008年,为乡村配备电教设备、赠送电教片,在全县19个

乡镇、125个村建立党员电教室,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电教播放网络。

党员教育扶助基金 为增强农村党员带头富、带领富的本领,提高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1993年9月10日,县委筹集资金10万元,建立“党员教育扶助基金会”,基金会实行会长负责制,由县委书记任会长,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长任副会长,由组织部负责筹措资金并管理。该会旨在强化对农村党员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通过采取对农村党员扶资金、扶技术及跟踪管理的“双扶一管”措施,有效地

提高全县农村党员的“双带”水平,加快农村奔小康的步伐。这一做法得到省委的高度赞扬并在赣州地区试行,被誉为“一大创举”。

为加强对基金的管理,制订《基金会章程》,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1994年初,县委向全县乡(镇)村推广。各乡(镇)及三分之一以上的村积极响应,成立党员扶助基金会。1995年,农村党员教育辅助工作融入村建工作中,至年底,县乡村三级党员教育扶助基金会,通过采取“四个一点”的措施(采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一点,县乡财政拨一点、党支部和党员集、捐一点、老建农贷扶助款倾斜一点),共筹集资金100万元。扶助党员专业户2300余户,联系贫困户9000余户。受扶户年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50%。1996年,逐步完善党员教育扶助基金会,培植党员专业户2020户,扶助贫困户6000多户。1997年,累计筹措基金151万元,扶助党员专业户2620户,贫困农户4680户。1999年,通过对下岗党员的再就业培训,扶助下岗职工党员71人再就业,占下岗职工党员的91%。

2001年后,基金会每年都对下岗党员和困难党员进行培训和帮扶,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走上脱贫致富之路。2008年5月,启动创业困难党员贷款贴息工作,向18名创业困难党员贴息3.6万元。

民主评议党员 根据中组部《关于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意见》,按照省委、地委关于民主评议党员的部署,1988年12月,在全县29个党委、670个支部开展民主评议党员的试行工作。1989年1月,县委下发《关于印发县委八项工作制度的通知》,明确规定民主评议党员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转入经常化、制度化。在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中,基层党组织结合开展从严治党,形势任务,党员标准三个专题教育和年终目标管理考评,采取面对面或背靠背的形式,建立“一册四制”(党员管理手

册、检查指导机制、党内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党外监督机制),融党员教育、管理、监督三位一体的激励、制约管理体系。坚持标准,自上而下对每个党员逐一严格评议,评定合格、基本合格、基本不合格(1993年起取消),不合格等四类党员。按“立足帮教、限期整改、掌握政策、慎重处理”的原则,对基本不合格和不合格党员进行重点帮教和妥善处理,对暴露出来的问题,从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进行整改,严把“进口”,疏通“出口”,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1990~2000年,全县评出不合格(含基本不合格及未定格)党员322人,其中,开除党籍31人,除名15人,劝退10人,党纪处分44人,限期改正203人(其中164人升为合格和基本合格党员)。

2001年起,每年均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活动。2006年8月,开展基层党员组织书记“双向述职评议”活动试点,至10月,共有1个乡镇党委,6个党支部,12个县直机关党支部(总支),1个企业党总支开展了试点。2001~2009年,全县评出不合格党员161人。其中,开除党籍23人,其他党纪处分138人。 三、干部工作

干部培训 坚持把学历教育和岗位教育培训、政治理论教育和经济理论教育结合起来,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全县干部队伍素质。1989年,县委制定《关于开展乡镇干部岗位培训的意见》,1992年9月,又制定《关于加强青年干部培养教育工作的意见》,使干部培训工作制度化、正规化。1988~1990年,1100名干部分别参加了《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等理论学习。1990~1992年,县委组织部与县委党校联合举办乡(镇)干部岗位培训班5期250人次,举办副科级以上干部培训班6期1080

人次。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学习班9期1170次。1992~1995年,根据县委关于加强青年干部培训教育工作的意见,举办干部培训班4期320人。1996年,举办干部培训班36期1578人次。1998年,分别举办党委组织委员业务学习、县直单位和乡(镇)主要负责人、1997年以来提拔的副乡局级干部、副乡局级后备干部、村支书和村主任、以及企业管理干部培训班各1期。1999年,完成上级调学任务25人,自办班培训干部382人,各乡(镇)举办党员干部技术培训班72期3736人次,各乡村干部、党员获得了技术培训“绿卡”。

2000年起,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全面发展,注重能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原则,按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各级各类 干部的培训,提高全县干部队伍素质。2001年,与县妇联共同举办妇女干部培训班,对全县妇女干部进行“四自”教育。2002年,开展每日一题、每月一课、跟班学习、假日学习等学习活动,选派15名领导干部到上海青浦区跟班学习1个月。2003年,为适应中国加入WTO新形势,在全县干部中开展“每日一查、每月一考、每季一小结、半年一测试”活动。2004年,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意见》,干部教育培训迈上新台阶。2005年,开展干部“每日一题、每月一考、每半年一小结、全年一总结”学习培训活动。选编365道题目编成练习册分发全县干部,实行一日一练。2007年,编撰《涉农案例教材》,对干部进行计划生育、土地管理、医疗保障、森林防火、信访等20余个专题培训。2008年,首次举办离岗考察培训班2期81人,首次举办干部作风建设提高班1期26人。2001~2009年,共举办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招商引资、农技等各类政治理论和业务培训305期,培训干部27999人。完成上级调训600人次。

干部管理与班子建设 坚持干部“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原则,不拘一格,选贤任能。在培训选拔干部工作中,采取“立

体全方位”的考核方式,坚持选人原则、选人条件、选人程序、选人方法四公开。班子配备实行“选优汰劣”“四才”(帅才、将才、相才、干才)组合。使部门班子基本达到科学、合理、互补、高效的目的。1989年4月,对干部管理进行改革,由过去县委组织部、劳动人事局、科干局、教育局、卫生局5家分别管理干部改为统一由县委组织部、县劳动人事局管理,理顺了干部、工人调配关系,明确了干部管理权限,干部管理制度走向正规化。同时,县委先后制订干部培训、培养、选拔规划。采取院校深造、岗位培训、自学考试、下乡锻炼等方法,使全县干部培训率达90%以上。对一些年纪轻、有文化、工作干劲大、实绩明显、有培养前途的干部,及时建立档案,列为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实行跟踪考察、滚动管理。1986~2000年,每年下派100多名干部到乡(镇)一线锻炼服务,先后培养后备干部1000余名,被提拔的占70%以上。

1989年起,对县直单位、乡(镇)领导干部实行年度工作考核,并建立档案,作为干部晋级的依据之一。1996年,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暂行条例》,健全完善《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制度》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等干部监督机制。1999年起,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公开选拔部分领导干部。当年通过组织推荐、个人自荐与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双荐双考”办法,公开选聘车站站长(正科)、审计局副局长、老干局副局长、旅游局副局长各1人。同时在县法院,开展部分内设机构负责人及部分庭室中层干部竞争上岗试点工作。2000年,按照“双荐双考”办法。县委再次公开选聘县委党史办副主任、文联副主席、统计局副局长、物资局副局长各1人。同时在县广播电视局试行内设机构负责人竞争上岗工作。

2001年起,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选干部、配班子、聚人才、强队伍。坚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原则,逐步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2001年,文武坝镇和湘江镇撤销后,对新文武坝镇的领导班子进行了优化。2002年,

县制定下发《关于在县直党政群 机关及事业单位科级领导干部中交流轮岗的意见》和《关于对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内设机构负责人实行竞争上岗的实施方案》。当年,全县93个内设机构负责人岗位实行竞争上岗,121个正、副科级岗位有计划地进行交流轮岗。同年,对乡镇临时、自聘人员进行清退、解聘,共468人,发放安臵金212万元。2003年,进行县、乡两级机构改革,对县乡两级机构职能及设臵、编制、人员进行“三定”。2005年,建立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凡提拔重用的,县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前,都要征求县纪委、监察、政法、计划生育、信访等有关部门的意见。2007~2008年,以公推公选的方式选拔会昌二中、县教师进修学校、会昌小学、周田中学、西江中学、县志办、县 教育督导室、希望小学、县驻东莞办、电影公司等10个单位的主要负责人。2008年,为转化后进,首次举办干部作风建设提高班,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延伸到股级单位主要负责人。

公务员登记 2006年8月,县启动公务员登记工作,公务员登记单位按八大机关分类,具体为:党委机关9个(县纪委监察局、县委办、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农工部、老干部局、县编委办),人大机关1个,行政机关24个(政府办、发改委、经贸委、计生委、审计局、财政局、公安局、司法局、民政局、人劳局、教育文化局、建设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交通局、卫生局、国土局、信访局、统计局、法制办、外侨办、安监局、森林公安局),政协机关 1个,审判机关1个,检察机关1个,工商联机关1个,乡镇机关19个。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28个,具体为:群团组织9个(总工会、团县委、妇联、红十字会、文联、科协、社联、残联、侨联),党委直属事业单位4个(县委县政府接待办、计生协会、县委党史办、县委党校),政府直属事业单位15个(扶贫办、外贸局、水保局、环保局、矿管局、果业局、粮食局、农业开发办、旅游局、广电局、中小企业局、农业机械局、体育局、商业管理办公室、房管局)。至

2008年年底,全县共有公务员1183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163人。 四、知识分子工作

1986年,县委成立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各乡(镇)和单位均有具体分管知识分子工作的领导。全县有50名政治素质好、热爱知识分子工作的干部任联络员,协助做好此项工作,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1986~2000年,广泛开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宣传教育,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在全县形成“识才、荐才、用才、管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对知识分子工作做到“政治上信任重用,工作上支持扶助,生活上关心照顾”,一大批知识分子取得了科研成果,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为会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为加强知识分子的管理工作,县委组织部建立了人才库和 人才档案,选拔县级管理的拔尖人才和乡土人才。到2009年底,共有296人被荐入组织部人才库,选拔拔尖人才六批68人次,乡土人才32人。拔尖人才中,有7人被提拔为副处级领导干部。提拔的副乡局级干部中有60%来自知识分子。为知识分子家庭“农转非”348人,解决子女就业16人。

拔尖人才选拔 1988年10月,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我县拔尖人才管理试行方案》,开始拔尖人才选拔工作,建立人才库和人才档案。1989年8月,通过个人自荐、单位推荐、组织考察、县委常委会议批准,刘绍芹、彭石生、龙云光、吴洪润、戴忠东、刘锡荣、吕福田、钟日亮、李建平等9人被评为第一批县级管理拔尖人才。1992年7月,吕福田、李福鑫、孙永伟、李建平、刘绍芹、雷千东、曾伟林、陈检生、邱昌钧、陈清华等10人被评为第二批县级管理拔尖人才。1995年5月,刘绍芹、邱昌钧、李建平、李福鑫、孙永伟、刘凯、许德民、李寿堂、胡新华、孙积福等10人被评为第三批县级管理拔尖人才。1998年,金凤、谢泽连、余志阳、李寿堂、周汉峰、丘雨生、曾田春、许德民、曾文长、李建平等10人被评为第四批县级管理拔尖人才。

2004年,为加强人才工作制度化建设,制定《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制度》和《会昌县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管理的暂行办法》,规定了工作例会和协调会议制度,明确机构、成员单位职责,规定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的来源与使用范围、专项资金的申请与审批、专项资金的管理。2004年2月,钟跃毅、郭永红、华水石、张政、谢泽连、余志阳、杨刚、卢邦宁、郑丽莹、刘灿冲等10人被评为第五批县级管理拔尖人才。2007年10月,郭永红、谢祚珍、杨赋斌、李寿堂、谢泽连、刘旭东、刘晓辉、吴茂春、余志阳、林世琴、郑丽莹、任永康、刘德青、周奇、钟玮、张起新、朱清华、邹定华、饶运振等19人被评为第六批县级管理拔尖人才。

1994年10月,刘绍芹被国务院批准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省、市委选拔生 ( ) 为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培养储备一批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才,根据省委、市委的安排,2000年开始接收部分省委、市委选拔(调)生到会昌工作。当年,接收市委选调生2人。至2009年,共接收省委选拔(调)生3人,市委选拔(调)生73名。2000~2003年的选拔(调)生提拔为副科级领导干部的比例为71.4%,2005~2007年的选拔(调)生全部解决副科待遇。

落实政策 1986年,落实政策的工作重点放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历史老案、“更改认定”工作的复查处理上。采取先检查原卷,以原件为主,调查为辅,内外结合的办法,对每一个申诉案、有异议的案件,都进行认真复查,建好档案。对“文化大革命”被抄的财物等问题进行认真核实。到1990年,全县共平反冤假错案17宗17人,其中病故的3人,给其遗属一次性补助。有5件申诉案维持原来的判决。因冤假错案下放农村,给予恢复商品粮的6宗18人,因冤假错案和错划右派造成工资偏低的262人工资得到调整。清退“文化大革命”查抄财物22宗,折合人民币4993.46元。对已“认定更改”的43人情况建立了卡片、造册登记。对4名参加宁都地

干校培训的人员,经反复查对,重新确认他们的入伍时间。

第二节 宣传工作

一、干部理论教育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首要任务。干部理论教育围绕党在各阶段的中心任务,采取分散自学、集中辅导、办班培训、组织宣讲、座谈研讨等形式进行。

1985年7月,成立会昌县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正规化教育领导小组以后,组织在职干部进行为期五年的干部正规化理论教育,先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概论》,举办培训班、学习班11期,组织研讨会5次。1989年9月,全县365名干部经考试取得赣州地区颁发的干部正规化理论学习结业证。 1987年冬至1988年,组织学习党的十三大文件。举办理论骨干培训班和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学习班6期400人。同时,组织由4人组成的十三大文件宣讲队到乡村巡回宣讲54场,4000余名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参加听讲。

1990年至1991年,开展“三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宣传贯彻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精神和江泽民“七一”讲话精神,举办培训班13期2520人次。为保证学习顺利进行,组织征订《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3400册和有关资料3900份下发全县干部。

1992年,学习宣传邓小平南方讲话。1993年2月,学习宣传邓

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年12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后,全县掀起学习、宣传《邓小平文选》热潮。为促进学习活动深入开展,举办理论骨干培训班1期57人,副科以上干部读书班3期65人,并有41名副县级以上离退休干部主动参加读书班,年龄最大的87岁。1994年6月,组织11名理论骨干到乡镇巡回宣讲《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加深全县党员干部和群众对这一理论的理解。1995年10月,制定《关于开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学习活动三年规划(1995-1997)》。

1996年至1997年,宣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全县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的热潮,开展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章为主要内容的“双学”活动。各级党组织利用党校举办各类学习培训班49期,培训党员干部4200多人次。

1998年,制定理论学习 “六个一”措施,强化干部理论教育。1999年,开展“三学三比”活动,制订《关于加强干部理论学习工作的意见》,编印理论学习提纲4份,印发《理论学习笔记本》2000册。全县各级党校共举办培训班190期(次),培训党员25000余人(次),党员素质得到提高。2000年,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在县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

2001年-2002年,宣传部组建理论教育辅导员队伍,加强乡(镇)党委中心组学习的指导和督促。组织学习“以德治国”、“七一”讲话、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座谈会。组织编印《会昌县干部理论学习每日一题》、《助农歌》、《诚信是金》,发送到全县党员干部手中,养成干部

每日学习的良好习惯。党的十六大召开后,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学精神、抓落实、促发展”领导小组。并在全县抽调千名干部组成21个宣讲团,深入村组,开展宣讲活动。

2003年,突出学习十六大精神、《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每日一题”、“每周一查”、“每月一评”、“每季一考”、“半年一文”,培养学习型干部。

2004-2005年,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围绕科学发展观、十大体系建设、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新农村建设等内容,对党员干部、理论骨干进行培训教育。两年间,县委中心组共进行集中学习26天,下乡(镇)调研14次。县乡共举办培训班60余期,培训党员干部4000多人(次)。

2006年,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开放的、生态的、和谐平安小康的新会昌”的奋斗目标,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同年,召开“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新农村”理论研讨会,共收到论文57篇。开展了“会昌精神”征集评选,确定“开放开明、善谋实干、团结拼搏、和谐奋进”为新时期会昌精神,并在全县开展践行“会昌精神”系列学习宣传活动。

2007年,完善每月一主题、每季一督查、每人有调研课题的县委中心组学习制度,针对各乡(镇)、各单位党员干部重点是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建立健全“评学、考学、督学”学习教育培训机制,开展基层党校党课竞赛活动,党的十七大召开后,组织县委宣讲团赴乡镇、企业宣讲十七大精神28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yz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