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更新时间:2023-11-12 21: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极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对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第一单元所涉及到的科学概念有:

1、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等。 2、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3、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不同的生物对环境都有着自己所特有的需求。如光照强度、水分多少、食物种类等。

4、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如食物关系等。 5、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6、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平共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本单元科学发展的具体目标。它包括:1观察,2提出问题,3预测,4制定计划,5实验操作。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包括:对比实验(1、2、3课),制作生态瓶(第6课) 对比实验的处理:确定一个研究条件。在实验中确保只有这个条件有变化而其他条件没有变化。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注意收集实验证据,用事实来说话。制作生态瓶的处理:重视建造生态瓶的准备工作。讨论建造方案要详细,为操作做准备。严格按照制定的方案进行操作。注意持续的观察活动,收集实验证据。

第二单元 光,本单元首先引领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本单元的科学探究包括:1、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观察影子、光源、物体的之间的关系,寻找影子变化规律。2、观察记录一天中午体影子的变化,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作出有依据的推测或解释。3、理解课文中有关观察、实验操作的目的和方法,能按要求进行操作。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光的强弱、材料属性、物体与阳光的角度和物体升温快慢的关系。4、能准确地记录实验、观察中的数据,并根据要求绘制出柱状图或折线图。5、运用本单元的科学原理,设计、制作潜望镜、太阳能热水器。

本单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包括:1、自然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为生产、生活、科研服务。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2、事物都有利有弊,科学技术也一样。人们应该在利用事物有利的一面的同时尽力避免不利的一面。 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以及变化,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其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的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本单元中的科学概念包括:1、知道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并知道这些地形的大致特点。2、认识到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3、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有的改变却是一个比较迅猛的过程。4、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使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5、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6、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7、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8、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9、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10、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本单元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1、用一定的词汇简单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山脉、高原、平原、盆地、河流、海洋等地形。3、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火山和地

震的成因,以及风力、海浪、冰川等对地表的侵蚀和沉积作用。4、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观察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河流对土地的影响,以及土壤的成分。5、对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有较好的把握,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降雨量的大小、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等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6、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7、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本单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包括:1、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2、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3、风化、侵蚀、沉积、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灾害,也有有利于人类的一面。4、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地形,会加剧或减轻各种自然力带来的自然灾害。

第四单元 运动与力,本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1、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2、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3、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4、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本单元的单元结构。1、本单元的概念沿着“运动和力”这条线发展。活动以探究车的运动为主要载体,对力的研究相伴相随贯穿始终。2、与常见运动关系最为密切的力就是重力和摩擦力了,所以本单元重点研究了重力和摩擦力。 本单元探究活动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3课)分别用重力、弹力、反冲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探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第4课)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牛”,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上的准备。第三部分(5-7课)认识摩擦力,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第8课)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小学五年级科学学情分析

一、学情分析:

这学期我担任五年级二班的科学课,共有学生42人。通过两年的科学课教学,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

五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实验,但孩子们只是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导致于观察不仔细,实验无序操作,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养成,也常常使学习任务难已按教学计划完成,逼迫老师调整课时;而且学生在作业习惯方面较差,特别是课外布置的收集资料,观察任务大多不能自觉完成,导致期末考核评价差异较大。

本期改进措施:1、课堂常规常抓不懈,强化训练(提问,猜想,设计,验证,分析,结论)形成科学课堂教学的模式。2、强化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模式,养成良好的探究素养;3、加强每单元课堂作业与课后观察,调查作业的检查评价;促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本册教材在设计思路上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适当扩大单元规模,使学生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深入研究。四下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大单元的模式,这是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做出的改进。新教材理念追求的是\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探究活动,这对激发学生持续的研究兴趣,经历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以及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多元整合都是十分有利的。大单元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在持续一个月的主题学习中学习兴趣不断得到激发,探究活动不断深入,学习活动能够向着更多,更广阔的领域拓展,获得更为全面和丰富的学习体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活动之间的结构联系,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以问题推动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

(二)、更加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探究方法不断丰富。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总是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极大的好奇心。科学上的发明,发现也往往正是由观察迈出的第一步。所以把观察作为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方法

加以强调是完全正确的,也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随着科学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探究的方法自然应该得到不断丰富。其中的猜想和推测,是科学研究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环节。本册教材在这两方面就是有所侧重的。随着探究方法的丰富,探究的模式也跟着丰富起来:如观察-统计-比较-分析-结论,观察-假设(推测)-验证(测量,实验)-分析-结论等。

(三)、加强对学习主体的研究,构建以儿童心理发展为线索的科学探究体系。本册教材是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为基础构建的,所有的活动都在对儿童认识问题的规律和特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具体说,就是活动设计充分遵循了儿童认识发展的顺序,从学生们可观察到的微小变化开始,从关注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努力促进他们去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概念。

三、教学措施:

1、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2、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并在期末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与评比。

3、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到三类评价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采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5、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和单元计划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1.天气;2.溶解;3.声音;4.我们的身体。每个单元有7课,共28课。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讨论和记录关于天气特征的信息;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会用简单工具测量风速、风向;会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引导学生对天气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意识到天气是如何影响我们每天的生活的,来提高观察和研究天气的兴趣。

2.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会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并经历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过程;设计“怎样加快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的验证实验过程。

3.通过实验要求学生运用文字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比较和讨论不同声音的音高和音量;通过描写和讨论反思声音实验;通过阅读获得关于声音、听力和声带的更多知识;认识到听力安全的重要性。

4.运用感官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人体的知识,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并进行数据分析;尝试使用气泡图表示身体在活动过程中各各部分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四、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

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大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同学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有些班级学生思维较活跃,一些学生课外知识较多,大部分同学实验习惯较好。但个别男同学注意力不太集中,上课不能很好遵守纪律,在课堂中多关注学生倾听习惯和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有些班级学生课堂纪律较好,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较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课外知识还不丰富。本学期还要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五、课时安排

1. 天气 7课时 2. 溶解 7课时 3. 声音 7课时 4. 我们的身体 7课时 六、单元计划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二、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

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的观测气象站,为学生的观察活动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三、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气象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 用感官观察天气;

讨论和记录关于天气特征的信息;

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能用简单工具估计风速、风向;能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观察各种云的不同,并能给它们分类; 能对天气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天气意识,提高观察和研究天气的兴趣; 意识到天气如何影响每天的生活的;

意识到测量和长期的记录有助于我们学习更多的关于天气的知识。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溶解》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4课,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为溶剂,观察一些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的变化,比较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区别,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第二阶段为5-6课,围绕学生可能提出的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开展自主研究活动。

第三阶段为第7课,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水分,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过程,认识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3.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的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4.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5.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6.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种可逆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4.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5.经历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过程。

6.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7.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经历简单的验证实验过程。 8.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认识到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等科学工具进行实验和测量的必要性。 3.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4.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并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3. 探究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活动。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在本单元的前半部分,学生将探索一些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振动的频率与音高、声音的振幅与音量的关系的基本规律。

在第1课,学生将用不同型号的音叉制造出声音,并讨论他们听到的声音的异同。

在第2课,当学生们探索了由不同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会得到初步的理解。

在第3课和第4课,集中探讨声音的两个基本属性----音量、音高的产生和变化。通过改变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使振动的频率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用肉眼是可以识别的。学生在仔细观察尺子振动快慢变化的同时,可以倾听到音高的相应变化。讨论尺子振动部分的长度、观察到的振动和相应音高的关系,可以建立较高的音高是由较高的振动频率产生的这一概念。

第5课,学生将认识到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个振动同样会使它接触到的物体(包括气体)产生振动,这样声音就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第6课,学生通过一个耳鼓模型可以观察到人耳是怎样接受声音的。这样经历会加深学生对声音是怎样通过不同的物质传播的理解。

第7课,突出了听力安全的重要性。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德尔两个基本指标。 3.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4.音高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量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5.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过程与方法

1.按照教科书的步骤和要求做各种声音的实验。 2.运用文字和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将观察到的现象或数据记录在表格上。

4.比较和讨论不同声音的音高和音量,通过描写和画图交流结果。 5.通过描写和讨论反思声音实验。

6.通过阅读获得关于声音、听力和声带的更多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声音调查的兴趣。 2.认识听力安全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知道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2.探讨声音的两个基本属性----音量、音高的产生与变化。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我们的身体》包括七部分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认识自己身体结构和功能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意识到身体的各种活动都需要各个系统的协调运作,在这

个基础上建立他们的健康意识。

第1课,是整个单元的总起,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人体的结构。并尝试着以功能的不同划分身体的结构,引出深入的思考。

第2课,通过观察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上肢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功能、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并以活动之后身体的各种变化及需求为线索,帮助学生建立人体各个部位协调工作的认识。

第3、4课,从学生运动后,每分钟心跳与呼吸的次数增多这一现象入手通过采集数据,讨论“跳动起来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和“跳动后心跳为什么会加快”这两个问题,了解呼吸系统的功能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并建立保护心脏、保护肺的意识。

第5课,主要让学生在对消化的原有理解之上,通过比对消化器官图,猜想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过程和进行模拟实验,初步认识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并建立起食物的消化需要多个器官共同参与完成的认识。

第6课,将在食物消化过程中最容易观察的部位----口腔作为研究重点,认识食物在口腔里面的变化与牙、舌头、唾液的关系,再一次感受身体内多器官协同工作的特点。

第7课,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发挥着总结和提升的作用。学生在讨论中回顾、梳理本单元的每一个学习活动,通过画图等方式将身体各个部位之间的相互关系直观地表现出来,爱护它们,促进它们更协调地工作。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有特定的功能。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各个不同的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2.理解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工作,能利于我们健康的生活。

3.人体根据外观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根据功能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

4.身体的肢体运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会涉及不同的骨骼、关节和肌肉。

5.人体的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和心脏的血液输送作

用十分重要。

6.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良好初步消化过程,有利于食物营养的吸收。

过程与方法

1.应用感官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2.在观察的基础上,做观察记录,并在不断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和完善。

3.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人体的知识,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4.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并进行数据分析。

5.尝试使用气泡图表示身体在活动过程中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2.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研究结果。

3.认识到研究中会有不完善的结果,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的重要性。 4.能够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应用感官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2.尝试使用气泡图表示身体在活动过程中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

3.了解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并建立保护心脏、保护肺的意识。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溶解”、“声音”、“天气”、“我们的身体”四个单元组成。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天气的观察与测量从天空中云的形状和变化开始,对构成天气的四个基本要素分别进行观测。其中包括云量的观察和测定、雨量的观察和测定、风的方向和等级的观察和测定以及气温的测定。这一部分活动中,还包括尝试记录各种天气情况,观察生物预告天气的行为以及学习获得天气信息的多种方法。 溶解单元是从观察溶解现象入手,建立溶解的一般概念。这个概念可以看作是前概念水平,并没有涉及分子的运动与分布等问题。“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问题实际上已经向着溶解度这一概念发展了,但是在这里主要还是想渗透溶解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物质溶解的多与少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压力、搅拌、湿度等,溶解与析出往往是可逆的。在“溶解的快与慢”问题中,温度对溶解的影响是最重要的,而方糖的溶解从本质上与搅拌加快溶解是一致的,只不过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增加物质与水的接触面可以加快溶解。 对声音的探究从倾听周围的声音开始,通过对发声物体的观察和实验,研究和探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以及如何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教科书中的各种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声音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科学的理解。 我们的身体单元旨在认识自己的身体,倡导健康的生活,当学生开始关注身体的结构、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和工作时,它们对健康便会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yq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