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内文言文阅读及课内外文言文

更新时间:2024-04-25 07: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7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7: 课内文言文阅读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11.(2017·西宁市中考)(9分)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①行拂乱其所为 拂: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①管夷吾举于士 于: .②曾益其所不能 其: .13、用现代汉语翻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14、文章中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有何作用?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选用文中句子回答)

11.(1)拂:违背 。(2)拂:通“弼”,辅佐。(每小题1分,共2分) 12.(1)于:介词,从。(2)其:代词,他。(每小题1分,共2分) 13.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饱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4.连用六个名人的事例是为了举实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再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也从正面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运用举例论证,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重任,必须经受磨练)。这就为下文进一步论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共2分)

1 / 36

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分)

10.(2017·岳阳市中考)(16分)(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怎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②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③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④故曰:教学相长也 .⑤非问无以广识 .⑥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 .

(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教然后知困 ②君子学必好问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学学半

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和【乙】论述了 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 的关系。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甲】文: 【乙】文: 。

2 / 36

10.(1)①美味的 ②好处 ③勉励自己 ④促进 ⑤增加 ⑥有时 (2)①教/然后知困 ②君子学/必好问

(3)①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②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4)教与学 学与问 甲文:实践出真知 乙文:我们要做一个勤学好问的人. 11.(1)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或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2)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即惊喜之情.

(2017·柳州市中考)文言文阅读(共12分,其中第10~12小题,每小题2分,第

13小题6分)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 :‘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①,不遂亡者,未之有也。”——(选自刘向《说苑》) 【注】①上:君王

10.下面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道不通,度已失期 上使外将兵 ..

A.度 B.将 先自度其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今或闻无罪 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C.或 D.亡

而或长烟一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11.下列选项中“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 .

3 / 36

A.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12.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陈胜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目的是表达对二人的思念,推翻统治,为她们报仇。

B.【乙】文通过齐桓公与管仲的对话,表现管仲的民本思想。人民是国家的基石,只有巩固基石,国家才能安宁。

C.【甲】文中陈胜以“天下苦秦久矣”揭示起义的根本原因,正是【乙】文管仲所说的“民怨其上”。

D.【甲】【乙】选文都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了陈胜、管仲卓越的洞察力。

第卷(非选择题,共96分)

13.把“文言文阅读”【甲】【乙】两文种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4分)

。 (2)王者何贵?

10.D(A.估计/量长短;B.统领/将领;C.有人/有时;D灭亡) 11.C(A.介词,把;B.介词,凭借;D.顺接连词,不译;C.因为,连词) 12.A(B.只是借扶苏、项燕的名义起义,“为天下唱”,并非怀念、报仇) 13.(1)现在逃亡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而死可以吗?(“亡”“等死”“死国”各一分,大意1分)

(2)君王(应该)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贵”译为“以……为贵”1分,大意1分)

(2017·巴中市中考)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 / 36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5.请用“/”标示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只标示一处)。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舜发于吠亩之中 发 .②人则无法家拂土 拂 .③创业与守成孰难 孰 .

17.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知守成之难 ..

B.傅说举于版筑之 间 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C.国恒亡 今亡亦死 ..D.征与吾共安天下 安求其能千里也..18.翻译文中划线语句。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19. 【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中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答案】

1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6.①起,指任用 ②通“弼”,辅佐 ③谁 17.A

5 / 36

[来源学#科#网]

18.①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②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 19.唐太宗和孟子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

能使国家基业稳定。

(二)(2017·盐城市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8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注释】①说:劝说,说服②少:轻视,贬低。 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饿其体肤( )(2)衡于虑( )(3)出游数岁( )(4)期年,以出揣摩( )

10.用“/”为文中画线,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周 人 之 俗 治 产业 力 工 商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译文:

6 / 36

(2)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 (3)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译文:

12.【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3分)

答:

9.(1)使……饥(2)同“横”, 梗塞,指不顺(3)游历(4)一年 10.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11.(1)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动, 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2)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国家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走向灭亡。

(3)(苏秦)于是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

12. 能。【乙】文通过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证明生于忧患这一观点,符合【甲】文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可以作为【甲】文的事实论据。

记承天诗夜游(2017·曲靖市中考)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念无与为乐者(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答案:(1)考虑、想到 (2)只是

12.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7 / 36

A.欣然起行 然则何时而乐耶 .......B.念无与为乐者 莲,花之君子者也 C.遂至承天诗寻张怀民 遂与外人间隔 D.相与步于中庭 皆以美于徐公

答案C(A项中“然”分 别是“……的样子”“这样”;B项中“者”分别是“……的人”“判断句的标志”;D项中“于”分别是“在”“此”;C项中“遂”是“于是,就”,意思相同)

1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答案: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14.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中“起”“至”“寻”“步”等词,精约简洁,把作者夜游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

B.文章虽写“夜游”,却紧扣“闲”字着笔,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C.“闲人”即指具有闲情工雅致的人,又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之情。 D.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写出了院中积水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月下美景。 答案D(文章写的是月光的澄澈透明,而非积水的清澈)

15.结合文意,请简要分析作者夜游的“乐”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答: 答题示例:作者虽遭贬谪,内心悲凉,但面对如此月色,醉在其中,乐从心生。(景 色之乐,1分)更有友人相伴,漫步的悠闲,孤寂之情倾消,喜从心来。(友人之乐,1分)如此“闲人”尚能乐以忘忧,以豁达乐观的心胸来欣赏月下美景,更能突出其情趣的高雅。(情趣之乐,1分)

8 / 36

(2017·宁波市中考) 【甲】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选自《陶渊明集》) 【乙】

刘酒,汴人,无名字,自呼曰“酒”,人称曰刘酒云。画人物,有清劲之致,酒后运笔,尤觉神来。人以为张平山后一人,酒不屑也。凡作画,皆书一“酒”字款,其似行书者次,似篆籀者,其得意笔也。尝为上洛郡王作画,王善之,曰:“张平山后一人!”酒意嗔,急索画曰:“尚未款。”乃卷入旁室,纵笔书百十大“酒”字于上下左右。王怒甚裂其幅驱之出酒固怡然。酒于醉睡之外,唯解画,他一无所知。酒与予交最久,无妻子,每谓予曰:“死以累君。”一日方持杯大饮,忽然脱去,开口而笑,杯犹在手。余感其宿昔之言,为买棺殓之。 (选自《虞初新志?刘酒传》,有删节) 【注释】张平山:名画家,擅画人物。 款:钟鼎等器物上铸刻的文字,引申为书画上的题名。 篆籀(zhòu):即篆书。 上洛:古地名,即今商县。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王 怒 甚 裂 其 幅 驱 之 出 酒 固 怡 然。 (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A.五柳先生钟爱宅边的五棵柳树,故取“五柳”为号。

B.五柳先生身居陋室,衣食不足,但忙于著文,无暇顾及。 C.刘酒作画,用行书落款,是为了显示其书法的精湛。 D.刘酒爱“酒”,以“酒”为名,与“酒”生死相随。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②酒与予交最久,无妻子,每谓予曰:“死以累君。”

(4)传记往往用非常之笔表现非常之人。贾文忠“曾不”一词表现了五柳先生

率真洒脱 的性格特点;乙文中的“不屑”一词刻画了刘酒 自命不凡 的性格特点。(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填写)

(5)两位传主,一位“衔觞赋诗”,一位“饮酒作画”,他们的人生追求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

(1)王 怒 /甚 裂 其 幅/ 驱 之 /出 酒 固 怡 然. (2)D

(3)①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②刘酒与我交往最久,没有妻子儿女,每次对我说:“死还要拖累您.” (4)率真洒脱 自命不凡

(5)摆脱约束、豁达超脱、释放人性,享受悠闲.

(三)(2017·南充市中考)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21—23题。(12分)

9 / 36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乙】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每小题1分) (1)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信:( )

(2)将军宜枉驾顾之顾:答: (3)孤不度德量力度:答: (4)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用:答: (5)其谁可而为之为:答:

(6)平公曰:“善。”遂用之遂:答: 2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2分)

10 / 36

译文:

(2)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2分) 译文:

23.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刘备和晋平公在选贤任能上的异同。(2分) 同: 异: 21.(6分,每小题1分)

(1)确实(2)拜访(3)推测,估计(4)因此(5)担任,做(6)于是,就 22.(4分,每句2分)

(1)(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莫之许”宾语前置句式0.5分,“许”0.5分,句意1分)

(2)祁黄羊的旖,真好啊!(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确,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论”“仇”各0.5分,句意1分) 23.(2分)

同:都信任,重用人才。(1分)

异:刘备更渴求得到人才,更礼贤下士;晋平公更知人善任。(1分)(意思相近即可给满分)附:课外文言文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这个地方缺个长官,谁适合担任?”祁黄羊答道:“解狐适合(补这个缺)。”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

过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话,真好啊!(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11 / 36

【 古文阅读 】(2017·龙东地区中考)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李侍郎①绂②,性聪慧,少时贫寒,无赀③ 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绎,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④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⑤,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释】①侍郎:古代官名。②绂(fú):李绂,人名。③赀(zī):通“资”,钱财。④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⑤《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全书有22937卷,11095册。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俟其欣悦 (2)无不立对 12.翻译下列语句。(4分)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分) 译文:

(2)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2分) 译文:

13.请结合甲乙两文中人物的经历,谈谈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应该怎样做?(2分) 答:

11.(1)俟:等待。(2)对:回答。 评分标准:(2分)词语解释准确各得1分。 12. (1)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偶然进城去,道路两旁店铺的名号他都能默默的记在心里。 评分标准:(4分)毎小题2分,要求翻译准确,语言流畅。 13. 围绕刻苦精神、求教态度来谈即可。

(二)(2017·六盘水市中考)阅读古文,完成11-15题(16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2 / 36

(《虽 有嘉肴》)

【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释】①中(zhòng)绳: 合乎拉直的墨线 ②輮(ró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③暴:通“曝”,晒干。④参:通“叁”,多次。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不知其旨也( )⑵然后能自强也( ) ⑶学不可以已( )⑷故木受绳则直(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輮使之然也 辍耕之垄上

B.不知其善也 则知明而行五过矣。 C.虽有嘉肴 虽有槁暴 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

1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 ;乙文则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2分)

1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4分) 答: 11.(4分,每小题1分)

(1)旨:甘美。(2)强:勉励。(3)已:停止。(4)故:所以,因此。

13 / 36

12.(2分)C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冷。如以下重点词未翻译出,酌情扣分。学(xiào):教。其:表示推测,大概。而:却。于:比、) 14.(2分)教学相长(也);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 15.(4分)

要求:(1)提出观点、看法(1分);(2)阐述理由(1分);(3)联系学习生活,紧扣文章内容(2分)。

(二)(2017·兰州市中考)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0-13题。(18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②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③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④,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即墨: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②毁:诽谤与后文“誉”意思相对③厚币:丰厚礼品。④饰诈:作假骗人。 10.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⑵时时而间进( ) ⑶自子之居即墨也( )⑷封之万家。( )

14 / 36

11.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标两处)(2分) 吾 使 人 视 阿 田野 不 辟 人 民 贫 馁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2)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译文: 13. 回答下面问题(6分)

(1)根据【甲】文的内容填空。(2分)

邹忌的劝谏很有艺术性。他由 想到治国理政之事,由 想到齐威王的被蒙蔽,以小见大,极具说服力。

(2)从【甲】【乙】两段选文来看,“齐国大治”与齐威王的哪些措施用关?先概括作答(4分)

答:

10. (4分)(1)偏爱(2)间或,偶然(3)主管,主政(4)封赏,赏赐 每小题1分

11. (2分)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每划对一处给1分。

12. (6分)(1)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 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译出大意给1分;关键词“谤讥”“闻”,各1分。 (2)这是你用丰厚的礼品买通我的左右来赞赏你啊! 译出大意给1分;关键词“是”“誉”各1分。

13. (6分)(1)(2分)生活琐事 自己的受蒙蔽 每空1分,意思答对即可。

(2)(4分)虚心纳谏,广开言路;求真务实,奖罚分明。意思答对即可。

15 / 36

(2017·莱芜市中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3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条谓其众曰:“大将军自来,吾原早降耳。”遂自缚出。三郡皆平。真以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增邑,并前二千九百户。四年,朝洛阳,迁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帝从其计。真当发西讨,帝亲临送。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真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士卒皆愿为用。真病还洛阳,帝自幸其第省疾。真薨,谥曰元侯。

【注】①真,指曹真,三国时魏国名将。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躬耕与南阳 躬:_______________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_______________ ③帝遣真督诸军军郿 军: _______________

④迁大司马 迁: 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咨臣以当世之事 不以物喜

B、以伤先帝之明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真以亮惩于祁山 行者休于树

16 / 36

D、帝从其计 其真无马邪 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②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 译文:

12.甲文中诸葛亮说“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为此,他采取了哪些行为?请根据乙文作答。(2分)

译文:

13.依据选文,分别概括诸葛亮和曹真的特点。(4分) 译文:

9.【答案】①亲自 ②身份卑微,目光短浅 ③驻扎 ④升迁,升职 【解析】主要考查实词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注意“军”“迁”的解释。 10.【答案】C

【解析】A、拿/因为 B、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在 D、代词,他的/难道

11.【答案】①(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追求在诸侯中闻名显达。 ②第二年春天,诸葛亮果然攻打陈仓,(曹军)已有准备,(蜀军)不能攻克。 【解析】此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翻译时注意调整语序,注意虚词的一些用法。②中“明年”翻译成第二年。

12.【答案】采取的行动:1、诸葛亮围祁山 2、亮果围陈仓 3、蜀连出侵边境

13.【答案】诸葛亮:谦虚谨慎、勇于担当、忠心耿耿、知恩图报。 曹真:富有战略眼光、爱护士卒、战功卓著。

17 / 36

(二)(2017·昆明市中考)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9-13题。(12分)

【甲】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④,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⑤。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九重:深宫之内。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必先苦其心志( ) (2)行弗乱其所为( ) 犹割股以啖腹( ) (4)若耽嗜滋味( )

10.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管夷吾举于世/皆以美于徐公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时有物外之趣 C.曾益其所不能/其如土石何 D.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辍耕之垄上 11.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③段中划横线的句子。(2分) 译文:

18 / 36

12.【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A ,接着提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B的中心论点。【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首先要C。(3分) 答:

13.【甲】【乙】两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3分) 答:

9.(2分)【参考答案】(1)使……痛苦(2)违背(意愿)(3)大腿(4)喜欢,特别爱好

10.(2分) 【参考答案】B

11.(2分)【参考答案】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 12.(3分)【参考答案】A:列举事例;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先抚恤百姓(心存百姓)

13.(3分)【参考答案】同:都强调了治国需贤臣辅佐这一内因。甲文强调朝廷要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贤士;乙文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要用心操劳国事。异:甲文还强调外因也能导致亡国的观点,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就会灭亡。而乙文没有涉及外因。

(2017·黄冈市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21—25题。(14分)

【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9 / 36

【乙】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①,权焰张。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②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③以归。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④迎。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①用事:掌权。②九衢:四通八达的道路。③削其籍:革去他的官职。④筇屐:筇,竹杖。屐,登山用的鞋。

2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亦不详其姓字 详:知道 B.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俦:辈(同类)C.人避之,莫敢诘 诘:质问(责问) D.先生文章名一时 名:名气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因以为号焉 故自号曰醉翁也 B.或置酒而招之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C.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3.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划两处)(2分) 乃 遍 游 江 浙 所 至 人 士 争 奉 筇 屐迎

20 / 36

2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4分,每题2分) (1)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怒,命卒曵下奴,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可用原文语句填空,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1)甲文中第二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赞语呼应了第一段中“_________________”和“忘怀得失”两句,突出了五柳先生的隐士性格。

(2)乙文中人们称赞谢御史“此真好御史矣”,是有感于谢御史________________的行为,从中可以看出谢御史具有_____ ___________的高尚品格。

(3)两文都写了主人公________________的兴趣爱好,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1.D (2分) 22.B (2分)

23.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划对一处给1分,2分)

24.(1)穿的粗布短衣打了补丁,盛饭的竹篮子和水瓢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2分)(2)(谢御史)非常生气,命令士兵将这个奴仆从车上拖了下来,鞭打他。(2分)

21 / 36

25.(1)不慕荣利(填“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亦可) (2)“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或:“怒,命卒曵下奴,笞之”) 不畏权贵、敢于执法 (3)喝 酒写诗(填原文“衔觞赋诗”或“饮酒赋诗”亦可)

(2017·淮安市中考)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7-11题。(20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刘备)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①。吴将皆欲迎击之。陆逊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②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励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闲则是平原广野,当恐有焱音标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③于木石之间,徐制④其弊耳。”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

……

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⑤,更尝⑥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⑦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⑧,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⑨角此寇,正在今日。”乃攻一营,不利。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⑩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夷道猇(xiāo)亭:地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②纵:即使、纵然③罢:同“疲”,

疲乏④制:掌握⑤猾虏:狡猾的家伙。⑥尝:经历⑦干:做⑧便:便利⑨犄(jī)角: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⑩敕:命令。

7. 请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2分) 吴 将 皆 欲 迎 击 之。 8.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1)公将鼓之( )(2)彼竭我盈( )

22 / 36

(3)犹难尽克( )(4)诸将并曰( ) 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译文: (2)夫战,勇气也。

译文: (3)其诸要害已固守。

译文:

10.请简要分析【甲】文为什么略写齐鲁两军战斗的经过。(4分) 答:

11.曹刿与陆逊都战胜了强大的敌人,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他们采取的方法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答:

7. (2分)吴将/皆欲迎击之。(评分说明:标错、多标均不得分)

8. (4分)(1)击鼓、击鼓进军(2)充满、旺盛、士气正旺盛(3)战胜、攻克(4)一起、都。(评分说明:每小题1分,答出其中一种解释即可。) 9. (6分)(1)(曹刿)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退败的情况。(评分说明:扣住“下”、“之”的解释,意对、通顺即可。)

(2)打仗,是靠勇气的。(评分说明:“夫”是发语词,不作翻译;必须加判断词“是”。意对、通顺即可。)

(3)他们的各个险要的地方都已经巩固(或加强)了防守。 (评分说明:扣住“要害”、“固”的解释,总对、通顺即可。)

10. (4分)示例:⑴使文章详略得当,能够集中表现主要内容——对战争的分析评论;⑵后文学曹刿的集中论战,可以更好地突出曹刿的军事才干,表现他“远谋”。

23 / 36

(评分说明:从文章写法和人物塑造两个方而作答。内容上,集中写“论战”;形象上,突出其“军事才干”。每点2分。意对即可。) 11. (4分)避其锋芒(消磨的方锐气);及时出击

(评分说明:从防守和出击两个方而作答,每个方面2分。只概括出共同之处,没有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得3分。如果两个方而只答出具体的做法,没冇概括分析,每个方面1分。意对即可。)

(二)(2017·福建省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24 / 36

(1)沿溯阻绝 溯:__________ (2)属引凄异 引:__________

(3)不及返顾 顾:__________ (4)岩即幔亭峰后崖也 即:__________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分) 译文:

(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2分) 译文:

9.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5分)

6.(4分)(1)逆流而上 (2)延长 (3)看,回头看 (4)就是 7.(3分)A

8.(4分)(1)这(白帝和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驭着长风,也不觉得(比它)快。

(2)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

25 / 36

9.(5分)第一问: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第二问:危壁出泉;疏竹掩映

(二)(2017·鄂州市中考)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11—15题。

【甲】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陈寿《隆中对》)

【乙】 高帝求贤诏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①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

26 / 36

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②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③下相国,相国酂侯④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⑤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

义⑥、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⑦病,勿遣。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 ① 伯:同“霸”。②游:交游。“从我游”即参加治理天下。③昌:周昌,跟从刘邦入关破秦,建汉后为御史大夫,封汾阴侯。④酂侯:即萧何。曾为沛县吏,秦末佐刘邦起义。在楚汉战争中有大功,官居丞相,封酂侯。⑤御史中执法:即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⑥义:同“仪”,指仪表,包括身材尺寸、肤色。⑦癃(lóng)病:手足不灵活的病。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谓为信然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3)患在人主不交故也 (4)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2)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君与俱来

27 / 36

B.凡三往,乃

见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其有意称明德.

者 其如土石何

D.皆待贤人而成

名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4.甲文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的作用是 。 乙文列举周文王和齐桓公的例子的作用是 。(2分)

15.甲文中刘备“思贤若渴”,乙文中汉高祖刘邦发诏令求贤,他们都渴求贤才来辅佐自己, 但他们求贤的目的又有所不同。请指出不同点。(3分)

(二)11.(1)确实这样(2)接近,趋向(3)缘故(4)通“无”,不(每小题1分) 12.(1)我没有衡量(自己的 )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伸张正义。(2)贤士大夫有愿意跟从我治理天下的,我一定能叫他们显贵。(每题2分) 13.A (2分) 14.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说明了贤才的重要性。(2分。每空1分) 15.刘备还处于创业阶段,求贤的目的是兴复汉室;刘邦已平定了天下,求贤的目的是守住汉室的江山。(3分)

《高帝求贤诏》译文:听说行王道的没有能超过周文王的,行霸道的没有能超过齐桓公的,他们都是依靠贤能的人才成就了事业。如今天下贤者的智慧才能难道不如古代的人么?忧虑在于当人主的不交结贤士的缘故,贤士有什么道路被进用?如今我依靠上天的神灵和贤士大夫,平定了天下,因而创建了一家的天下,想让它长治久安,世世代代事奉宗庙不绝。贤人已经和我共同平定了天下,却不跟我共同使天下安定受益,能行吗?贤士大夫有愿意跟从我治理天下的,我一定能叫他们显贵。因此布告天下,使大家明白我的意思。这个布告由御史大夫周昌下传相国,相国酂侯萧何下达各诸侯王,御史中丞下达各郡郡守。那些确实可称为有美德的人,郡守必须前去劝勉,并为他驾车,送到京师相国府,登记他们的

28 / 36

品行、仪表和年龄。有贤才而郡守不举荐,发觉后就罢免他的官职。年老手足不灵活有病的,不要送。

[来源:学§科§网Z§X§X§K]

(二)(2017·东营市中考)(8分)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 ,为之伺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② 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 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 迭击之,又就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 ——宋祁《雁奴后说》

【注】①瞑,通“眠”。②陂薮(bēi sǒu),陂,堤岸、湖边。薮,湖泽通称。③緼,乱麻绳。④唼(shà),水鸟吞食声。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 分)

①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②须其夜艾( )

③阴 布大网( ) ④叹其以诈相笼( ) 11.翻译下面的语句。(2 分)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译文:

29 / 36

12.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2 分) 答:

13.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2 分) 答:

10.答案:①依照 ②止,尽 ③暗中,秘密 ④笼罩,捕捉。评分:每小题 0.5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11.答案:不久什么也没看见,群雁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评分:大意及关键词语翻译正确得 2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甲文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观臆断”的现象;乙文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评分:每个方面 1 分,共 2 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①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作用: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释的道理,更加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②叙议结合。作用: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017·成都市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棹数小舟 棹:划船 B. 不亦颠乎 颠: 通“癫”,疯狂 ..C. 渐激渐深 激:猛烈 D. 转转不已 已:停止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求石兽于水中 B、乃石性坚重 .. 能谤讥于市朝 乃不知有汉 ..C、至石之半 D、如其言 .. 怅恨久之 其如土石何 ..

30 / 36

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 离开的呢?

B、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 离开呢?

C、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 前往呢?

D、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 前往的呢?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 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 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 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 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5.C 激:冲刷、侵蚀

6.A (A、介词,在/ 在。 B、连词,因为,原来是/ 副词,竟然。 C、助词,的/ 衬音,音节助词,不翻译。

D、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语气助词,表反问,难道、怎么 )

7.B(①尔辈:你们这些人。 ②究:研究,探求。 ③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④是非:这不是。 ⑤岂:怎么,哪里。 ⑥为:被。 ⑦暴涨:暴涨的大水。 ⑧携:带。⑨去:离开。)

8.D(讲学家只是提出了石兽埋在沙里只能越来越深的看法,并未盲目采取行动。)

(2017·郴州市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16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31 / 36

【乙】此石经始禹凿①;河中漱广②,夹岸崇深③,倾崖返捍④,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⑤。其水尚奔浪万寻⑥,悬流千丈,浑洪赑怒⑦,鼓若山腾⑧,浚波颓垒⑨,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⑩。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

【注释】①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②广:开阔。③崇深:高深。④捍:捍卫。⑤深:深处。悸:惊动。魄:心魂。⑥寻:古代八尺为一寻。⑦浑洪:水势浩大。籲(bi):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⑧ 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⑨浚(jCin)波:大的波浪。⑩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1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

(1)沿溯阻绝( ) (2)哀转久绝 ( ) (3)河中漱广( ) ⑷窥深悸魄 ( ) 1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2)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译文:

13. 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4分)

答:

14. 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4分) 答:

11. (1)逆流而上 (2)消失 (3)冲击,冲荡 (4)看,望 评分标准:4分。每空1分,第(4)空答“偷看”不给分。 12.(1)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32 / 36

(2)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

评分樯准:4分。每句2分,第一句扣住“奔”、“疾”翻译,译错一字扣1择,语句通顺即可;第二句扣住“素”、“云”翻译,译错一字扣1分,语句通顺即可。

13.甲文: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作用:突出山的高峻、连绵。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作用:突出水的湍急。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目沾裳” 作用:突出三峡秋景的萧瑟、凄凉的特点。 乙文:①“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作用:突出水流急,水雾大。

① “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作用:突出水的湍急。

评分标准:4分。例句2分,作用2分。

14.答案示例:①相同点:两文中的水都有急、大的特点。

不同点:甲文中除了写出夏水急、大的特点外,还写出了春冬之水清静(清澈)的 特点。

评分标准:4分。相同点2分,扣住“急”“大”两个特点即可;不同点2分,扣住

“清”的特点即可 参考译文:

传说中这块石头当初是大禹所凿,河疲乏被水冲击而变得开阔,两岸高深,倾斜的山崖像是返过来保卫着河水,巨大的石头居高临下,好像要坠落下来却又倚

33 / 36

靠在山崖上。古人曾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确实是这样!龙门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愤怒的赑(古时一种动物),波浪像崇山峻岭,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我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绝对追不上。(2017·安徽省中考)(15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 子罕》

注: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有仙则名 名: (2)斯是陋室 斯: (3)谈笑有鸿儒 鸿儒: (4)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 (2)或曰:“陋,如之何?”

译文:

17.【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 ”和“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18.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4分)

答:

15.(5分)(1)出名,有名(2)这 (3)博学的人(4)官府文书

34 / 36

16.(1)(2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2)(2分)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 17.(3分)惟吾德馨 君子居之

18.(3分)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2017·白银市中考)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7-20题。(12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补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庄公亦列阵相持。鲍叔牙因乾时①得胜,:有

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曹刿止之日:“齐鼓

方锐,宜静以待之。”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得退后。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鲍叔牙曰:“鲁怯战耳。再鼓之,必走。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日:“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

了。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日:“未可也,臣当察之。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日:“可追矣。”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选自《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注释】①乾时:春秋时地名,在今山东青州。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肉食者鄙 .

w w w .x k b 1.c o m............(2)小惠未徧 .(3)再鼓之,必走 . (4)势如疾雷不及掩耳 .

18.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9.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长勺之战给予很高的评价,说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甲】文中曹刿的哪句话体现了“‘敌疲我打’的方针”?(2分) 20.【甲】【乙】两文都写了齐鲁长勺之战,在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3分)

35 / 3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y7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