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11 12:3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读下面的诗作回答问题: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1、这首诗的作者和诗题是:( ) A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一》; B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C阮籍《咏怀诗·其一》。 答案:B。

2、“王杨卢骆”指什么人?这些人习惯上被称作什么? 答案: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3、对“轻薄为文哂未休”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后生”讥讽“初唐四杰”为文轻薄,“赵注”据《玉泉子》称:“时人之议杨好用古人姓名,谓之点鬼簿;骆好用数对,谓之算博士。”又,《旧唐书·文苑传》载裴行简语:“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

B杜甫讥笑嘲讽“初唐四杰”的“后生”为文轻薄; C杜甫讥笑“初唐四杰”为文轻薄;

D“轻薄为文”四字当为“后生”讥讽四子之语,但非出于杜甫。故杜甫于四子,初无贬抑之意,而于时人之妄肆雌黄者反不以为然也。

答案:D。而“轻薄为文”指后生嗤点后生贬损四杰者也为不确。故“轻薄为文”四字当为当时人讥讽四子之语,但非出于杜甫。故杜甫于四子,初无贬抑之意,而于时人之妄肆雌黄者反不以为然也。 4、“当时体”指什么?“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和贡献?

明确: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所谓“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主要指两晋骈文鼎盛的时代。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期,当时骈体文成为文章的正宗;南朝的庾信、徐陵是代表人物。中唐古文运动兴起后,骈体文才逐渐走向衰落。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语音方面的特点:平仄相对。

3、修辞方面的特点:藻饰和大量用典。 详解:

1.语句方面的骈偶与“四六”

A.骈偶:即对仗。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之意,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是骈文

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骈偶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例句:

a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主谓结构) b 披 绣闼,俯 雕甍。(动宾结构) c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偏正结构)

d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复句)

骈体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即上下句相对。也有句中自对,然后两句相对,这种“当句对”的句式显得更加工整。试从文中找出例句:

例:a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四六”:即骈体文一般是四字句和六字句。“四六”的基本结构有五种:①四四;②六六;③四四四四;④四六四六;⑤六四六四。这就决定了对仗的句式特点相应为四字句对四字句,六字句对六字句。

例:四四四四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2.平仄相对

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古音与今天的声调有所不同。《滕王阁序》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前面分析了四字句对偶的情况,下面举几个别的句式。如: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平仄仄(于)平平,仄平平(于)仄仄。

注:“觉”“识” “极”“日”为入声字,算仄声; “暇”古代为去声字。

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当然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3、藻饰与大量用典。

A.藻饰是指运用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来装饰文句。这篇序文,如“物华天宝”“俊采星驰”“紫电清霜”“钟鸣鼎食”“青雀黄龙”“睢园绿竹”“邺水朱华”等,都是讲求辞采的典型例子。这样,使文章辞采华美,赏心悦目。

B.用典:诗文中运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句子。用典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使诗文在最小的面积内爆发出最多的信息。

我们知道,唐朝诞生于短暂的隋朝之后,初唐社会上的文风还是延续齐梁以骈文为主的浮艳文风,这种骈文多怜风月、狎池苑艳情之类,形式上繁华簇锦。一个大气十足的唐朝必然不满于这种肤浅文风,“初唐四杰”就是诗文革新的倡导者。他们都厌恶“文律苛繁”的浮艳文风,深恐风雅之道,自兹而丧,均提出过鲜明的见解,并从创作上走出了新路。

四杰的文章上虽然是骈四俪六,但是在词藻富赡、语言浓艳之中,却透露出英才华发和俊逸清新的气息,文笔纵横,挥洒自如,与昔日陈隋以来的造作的骈体文不可同日而语,有人称“唐代的新骈体文。”虽然四杰的诗文也遭到过时人的批评,但我们不能苛求初唐便写出同韩柳一样的文章来,所以说具有革新意义,也是杜甫“转益多师”的对象之一。

当时体:杜甫《偶题》“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历代各清规”为“当时体”妙解,并无贬损之意,非杜甫笑“王杨卢骆”体轻薄。 二、解题 1、文题: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愚溪诗序》。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但也有诗序的性质。 2、作者:

王勃(649—675),字子安,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王勃才华横溢。《新唐书·王勃传》中说:“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石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王勃才气从中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才华,路过洪州,参加滕王阁重阳宴会时,才能顷刻而就,文不加点,写下在唐代已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

史载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道祥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而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3、作序的背景

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适逢九月重阳之日,王勃途经洪州(现在的江西南昌),正赶上洪州都督阎某人重修了名楼滕王阁,于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借以标榜政绩。王勃面临那“群贤毕集”的场面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当时,他孤身作客,内心戚戚,自然是感到压抑而难以兴奋,如果能够让他一吐胸怀,或许他会欣然命笔的。而事实正是如此,《唐摭言\卷五》说:“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那么,王勃的文章到底好在哪儿呢? 我们来一起看课文。 三、研习课文 (一)第一段。 1、指名朗读,正音。

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七字句的情况则更复杂一些,如: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 2、学生齐读、自读第一段,寻找文言知识点 词类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都为意动,以\为襟、以\为带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词作状语,像雾、流星那样 宾主尽东南之美: 形容词作名词,俊杰、人才 句式:

物华天宝:判断句

宾主尽东南之美:判断句 借代:

襜帷暂驻

3、讲读课文第一段: (1) 补充注释:

将徐孺子称为徐孺是古汉语中的节缩,节缩的目的是为了使结构匀称、节奏整齐。节缩在古汉语中多用于姓名。本篇下文还有“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意”是“杨得意”的节缩,“钟期”是“钟子期”的节缩。

腾蛟起凤,《西京杂记》中说:“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词。”又说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 (2) 简析第一段:

首句由名称的沿革,道出历史的久远。

二三句写界域的广大、辖境的辽阔与地理位置。 四五句,由赞美“雄州”到称赏“俊采”。

六句,写州城形胜,宾主才美(为下文的“才美”过渡) 七八九句,赞美宾主,点面结合。

十句,自己“闯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 (3)分析。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1段。

2.提问:作者是如何写洪州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悠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由天及地,写界域的广大,可见辖境的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具体写地理位置,写出了地势之雄。 “物华天宝”,写出了物产丰富。

3.提问:作者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用了哪些词语?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4.提问: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5.小结:

如果用第一段中八个字来归纳本段的大意,应该是哪八个字? 明确:“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最后一句,作者“闯入”委婉含蓄,不卑不亢。

板书: 洪州地势 历史久远 物华天宝 域广地雄

宴会宾主 物产丰富

人才俊美 人杰地灵 (二)、研习第2、3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2、3段。 2、补充注释: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序:时序。属:是。

潦水尽而寒潭清 而:因而。尽: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烟光:山岚。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现紫色。 即冈峦之体势 即:随着,就着。体势:态势,形势。

山原旷其盈视其,一种解释是代词,意思是人们的、我们的;一种解释是“其”做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类似于“然”的用法。 彩彻区明 彻:普照

雁阵惊寒 惊:被??惊扰

3、分析: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 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 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明确:首先,对仗工整,几近“工对”。上句的“落霞”、“孤鹜”与下句的“秋水”、“长天”都是名词性短语,对仗考究。而更绝地是,上下句中又各自成对,也就是格律上要求较高的“句中自对”:“落霞”可对“孤鹜”,“秋水”正对“长天”。当然,在大唐律诗的王国里,这些都不算什么,如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都是句中自对。不同的是杜甫这句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都

是主谓短语,且直接连缀成句不用虚词。

其次,上句写动,霞、鹜“齐飞”;下句写静,水、天“一色”。一动一静,以动衬静。上句侧重于目随景而动,突出景物神态;下句侧重于心因景而静,突出景物色彩。画面和谐,美不胜收。

再次,巧化成句,别出新意。王应麟《困学记闻》卷十七:“庾信《马射赋》云》:‘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仿其语。”(转引自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第260页,上海古籍,1980年第一版)如果我们从对仗的角度去比较王勃与庾信彼此文句的优劣,会发现王句的长处恰在于上下句都能“句中自对”,而庾句则不能。

最后,如果“落霞”是指真正的彩霞而不是指一种鸟(形如鹦哥)的话(据上引朱东润书,同页),那么此句还有一个好处:点线面结合。孤鹜尽管不一定只有一只,但总之是不会太多的几点;落霞也只能是天边的一线或一小片(位于西天)而非满天;而秋水与长天却是地道的一个广阔的面了,由此,点线面巧妙结合,写景极富层次性。

当然,此句平仄韵律方面的优点由于众所周知,就不再赘述了。 课后,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 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写滕王阁的壮丽及其周围的风光。 明确: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两个短句,点明了时令,字面与音韵属对工整,格调高亢嘹亮,领起下面对秋景的描绘。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个句子都是因果性的推论,“而”字前为因,后为果。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来写秋天,写水写山,动静结合,如诗如画。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已开始转入正题。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两个四六句,“四字”托出叙述主体,“六字”作描绘、渲染,意在指出阁在山水形胜之地

第三段开头用三字句,加快节奏。“披绣闼”,是由外至里;“俯雕甍”是由上视下。仅用六个字,就极简练概括地写出登阁的情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两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 “闾阎扑地”“舸舰弥津”两个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渲染出一片富庶祥和气象。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又变而为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绘出雨后天晴的景色,由此引发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渔舟唱晚”,写生活之乐;“雁阵惊寒”,写候鸟之歌。社会与自然各具情趣,又融为一体。 (5)学生先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滕王阁的宏伟构筑及周围美丽秋景的句子。然后讨论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本部分作者带着读者趋名楼,登高阁,览观楼台的壮丽,山川的旷远,市井的繁华,舟楫的众多,点缀以渔歌、雁声,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潦水尽而寒潭清”,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落霞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板书:阁周风光 自然 山水秋景 宏伟建筑 人文 人烟兴盛

第二课时

(三)研习第4、5段: 1、补充注释

爽籁发而清风生 而,表顺承。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而,表并列。 奉宣室以何年 以,介词,在。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语序可变为“贾谊屈(居)于长沙”。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窜,放逐。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这两句直译就是:“向夕阳西下之处远望长安,在云雾缭绕之间遥看吴郡。”表面上就是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往西可以望见长安,往东可以望见苏州。吴会,课本无注,当指吴郡的都会,即江苏省苏州市。一说“会”读kuài ,秦汉时会稽郡的郡治在吴县(即今苏州),郡、县相连,称为吴会。而从对仗角度看,不如前解工整(“长安”对“吴会”,单个地名对单个地名)。但它同时又是用典,还应有深层含义。教参书认为“日下”一典源出《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此典多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之意(参见《常用典故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和王勃的身世、心境是一致的。

但光这样理解还不够,它只能说明上句,不能说明下句,即不能解释为何“日下”与“云间”相对。其实另有一典源出自《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说的是:晋代文学家陆云(字士龙)、荀隐(字鸣鹤)两人互不相识,一起在张华(字茂先,任过中书令,右光禄大夫)家中会面。张华让他们交谈,因为两人都有突出的才学,要他们别说平常的俗话。陆士龙拱手说:“我是云间的陆士龙。”荀鸣鹤回答:“我是日下的荀鸣鹤。”西晋两位名人陆云和荀隐初次会面时的“脱口秀”是一副艺术性颇高的人名对,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对联的滥觞。士龙、鸣鹤分别是二人的表字,构成了天然的对偶。因为风从虎,云从龙,所以才思敏捷的陆士龙自称“云间陆士龙”。荀隐是洛阳人,洛阳是西晋都城。《辞源》:“封建社会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之地为日下。”故荀隐自称“日下荀鸣鹤”。陆云是松江(今上海)人,因为这一副“对联”,后来上海得到一个雅称“云间”。也因为这副对联的有名,以“云间”对“日下”,成为诗家常用的骈语。清李渔《笠翁对韵》:“名动帝畿,西蜀三苏来日下;壮游京洛,东吴二陆起云间。”由于用典,此二句就有了表里两层意思。表层就是说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游目骋怀,视野开阔,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呼应。如果知道有关背景知识,就还知道作者在此借典故来含蓄地表达自己象陆云一样少年高才,而同时又流露了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感慨。此意可和下文“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等句相呼应。这样理解,完全符合王勃的性格和遭遇,也能更好地贯通上下文。王勃原本年少气盛,再加上自己才华横溢,很容易产生心高气傲的心理。后来,果然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得罪了高宗皇帝,被逐出京城,还连累老父也被贬官受罚。一时间,使王勃有一种从云端里跌落下来的感觉。为怀才不遇而伤感,为前途渺茫而黯然,故而遥望京都长安如在天边一样遥远,指看吴会也似乎远在飘渺的云海之间一般虚无。这正是王勃当时对政治前途伤心失落情绪的真实表现。如果只是“西望长安,遥看吴会”,怎能传达出这种复杂的情感呢?用典的好处之一是言简意丰,以少胜多,能“寓万于一”,较好地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奉宣室以何年。 贾生[1](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2]

注释:[1]贾生,指贾谊;宣室,未央宫的正殿。贾谊在汉文帝时担任朝官还很年轻,因一些建议触犯权臣,被放逐。文帝在宣室祭神后接见了他,问鬼神的本源,贾谊说得头头是道。此事在《史记》和《汉书》的贾谊传中有记载。[2]“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矛头直指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的封建统治者,有讽有慨,寓慨于讽,并发出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叹。

毛泽东《贾谊》:“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老当益壮 《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2、理顺文章思路

“甫畅”和“遄飞”,都表明兴致高昂,情绪激动。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用清新自然的描述,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四美具,二难并”两个三字短句,变换节奏,心绪也为之—转,由喜悦渐生悲慨。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放开一笔,视野又扩展到宴会之外,感情亦随之升华,为下面的抒情张本。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两句是虚写,表面上是“望”“看”,实际上是在想。这里用了双关的手法,十分巧妙:由日落而想到西北的长安,由云海而想到东北的吴会,日下即长安,云间即吴会的意思又暗含其中。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两句,通过进一步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面的感慨,即:“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两个四六句,一问一答,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两句,更是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情意绵绵。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这是比较现实的认识,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以此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言之凿凿;“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反问有力。“非无”“岂乏”,一个否定判断,一个反诘论述,行文摇曳生姿。然后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作结,总束上文,开启下文。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境界,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作进一步的补充,同时也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以超越空间为喻,“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以追赶时间为喻,都表现出了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孟尝高洁”“阮籍猖狂”两个四六句,微讥孟尝,非议阮籍,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

3、分析典故:

1.写冯唐、李广的目的是什么?—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2.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老当益壮??志。”

3.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酌贪泉??犹欢。” 4.写孟尝、阮籍的人生观的目的是什么?—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

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

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 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3、小结

第四段集中笔墨,描写和渲染阁中气氛,赞美文人雅士们的气概和风采。第五段笔锋陡转,由盛赞良辰美景文人墨客转为慨叹人世艰难仕途崎岖,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为自己也为别的文人被压抑被埋没深鸣不平。

(四) 学习6、7段 1、补充注释:

有怀投笔 怀:心思。有怀投笔,有投笔从戎的心思。投笔从戎:投,扔掉。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奉晨昏于万里 奉:侍奉。晨昏,故有早晨和晚上侍奉父母的礼节,所以以晨昏代指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

胜地不常,盛宴难再 胜:美好。再:第二次。 兰亭已矣 已:完成,引申为已成陈迹。 是所望于群公 是:这,此处意为“那是”。 敢竭鄙怀 竭: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

2、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⑤“北海”“东隅”→不甘沉沦

⑥“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正用∕反用) ⑦“终军”→表示请缨无路

⑧“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⑨“杨意”“凌云”∕“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 2. 思考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的作用。

明确:使课文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练,加强了文章表达效果。 2、鉴赏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是自谦之词,如此简单地给自己定位,其复杂心情一言难尽。

“等终军之弱冠”两个四六句,又避开了正面表白,仍借古写怀。先以终军自比,表示请缨无路;再以班超、宗悫自许,表示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这两句,都暗示了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的决心。

“路出名区”的四个六字句,以平稳的语气,含蓄地叙述了自己弃官事父,得以结识各位嘉宾的人生际遇。

“杨意”“钟期”两个四六句,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叹怀才难用和知己难遇。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寥寥数语,写尽古今盛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归结到写诗做序的本事上来,从对宇宙人生的无限感慨中回到现实情境。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是说自己不避浅近,先写了序和诗;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是期望在坐的嘉宾各展文才,各赋所怀。全文在这种礼让中结束,不失分寸,非常得体。 3、 小结

第六段在继续慨叹人世不平的同时,又有峰回路转之笔,抒发了作者运舛志不衰,、正视现实、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第七段除继续抒发自己抑郁情感、表明自己的远大志向外,以谦恭的笔调,表明了自己对知音的渴望和仰慕。 第三课时

一、再理结构:

第 一 段:扣“洪 府”, 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 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 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 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二、分析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明确:见附图。 三、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对出下句:(1)、滕王阁中,高朋满座,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参考对句:都督筵上,盛友如云,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xw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