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现状及对策

更新时间:2023-12-04 10:4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地理学科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独特的优势,它在实施人文教育过程中有明确的内涵,首先是传授人文知识,即,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存在着大量的人文社会问题。因此,中学地理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人文地理现象,及如何揭示规律,预测发展趋势等,其次是培养人文精神素质,即,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个人与周边人事物的关系[1]。地理学科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除有特殊的重要性外,其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地理学是兼具科学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综合性学科,其双重属性有助于在教学中找到人文教育的切入点[2]。就中学地理学科而言,其主要内容概括为:一是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它隐含着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全球意识及审美观念的教育内容等;二是人文地理知识,是地理学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要的是,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相一致,其标准指出:通过7—9年级的地理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3],这也体现了地理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的独特优势。在2010年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出台,这对于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普通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改善农村中学的教学现状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

[4]。

一、 中学地理学科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基本内容 1.尊重与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知识是地理教学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其内容阐明了人类活动对自然施加的种种影响及其带来的后果。它的内容包含如下人文精神教育因素:人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人既不能屈服于自然,做自然的奴隶,同时也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无休止地破坏和掠夺自然[5]。人既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人文精神在人的双重身份之间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在人类傲视大自然时警醒人类别忘了自己的自然属性。 2.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人口、资源和环境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地理学科在人口、资源和环境教育的内容比较全面,如人口激增将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所以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注意节约和综合开发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6]。在地理学科中,环境道德教育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所重视的教育目标之一,任何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不可持续的。中学地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7]。 3.了解历史文化,树立全球意识

通过对一些主要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使学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有一个大体的掌握,了解文明古国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及其对世界产生的重要作用。意识到,一个民族的文化,政治、经济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的集中表现[8],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核心力量。全球自然人文环境的整体性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助于学生全球意识的培养和确立,如气候变化、经济危机等局部问题,都会带来全球性的影响。 4.热爱祖国、培养地理美感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气候多样、民族众多、风光迥异,伴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力逐渐增强吸引着全球的目光。身处自然和人文环境都比较优越的中国,人们更应当刻苦学习,热爱报国,献身社会。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的学科,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审美对象[5]。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大自然和社会中进行着有序的整合,形成了雄、奇、险、秀、幽和意蕴深长等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它们是最具体、最直观、最现实的审美教育内容,而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中的部分内容就是地理学科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资源。 二、 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1.地理教学不受重视

扭曲的环境氛围影响地理教学的顺利进行,在生活中,人们认为利用地理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的机会少,且在多数农村学生和家长

潜意识里受光宗耀祖,“跳农门”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农村家庭认为地理可学可不学[9],这种错误的观念及舆论环境,使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倾向于数理化等学科,轻视地理学科。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及家长对地理学科便有所忽视。在许多发达国家,中小学地理课时一般都占总课时的6%左右,而在我国却只占总课时的2%[10],在我国农村的中学地理课时更少,多数被抢占去填补“主科”的补充课时,身在农村的学生,几乎没有课余时间来学习地理和培养对它的兴趣,部分农村中学对地理学科的教与学的监督完全处于“真空”状态,而人文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 2.地理教学内容的分离

教学内容的分离一般体现在人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分割上,具体到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学内容的实践与学生生活相分离。新课改后,地理教材融合了很多与人地关系紧密结合的内容和活动,但由于升学压力和课时少等矛盾,大部分农村中学地理老师在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将很多有意义的地理教学活动和案例一带而过,甚至省略,使地理教学依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分离。第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自主安排使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分离。目前我国地理教材的编排主要是“由偏重自然地理向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自然地理内容由集中讲述向分散在区域地理中讲述的方向转变”[11],这本是个好现象,但很多地理教师

为了教学方便,人为地将两部分知识分开,割裂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

3.地理教学硬件设备不足、教学形式单一,师资数量与质量有待提升

知识有效的传播离不开教学硬件设备的多样化。如挂图、标本、多媒体等。地理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硬件设备能更好地将自然、人文景观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但由于农村中学在资金、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在学校里几乎没有相应的教学硬件设备。由于教学设备的限制,在本研究区的农村中学地理课堂上,教师多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堂课从头讲到尾,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条件限制了科学与人文精神的一体化。

农村教学条件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师资在数量和质量上薄弱等问题,在本研究区,学科间交叉代课的情况经常发生,地理专业科班出身的师资较少。农村信息闭塞等客观条件还限制了地理教学信息获取的及时和有效性,使地理教师在教学、教法上表现比较迟缓、形式比较单一,教育观念存在偏差。如,新课改后,地理教学中提倡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但“满堂灌”教学方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多数教师只注重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教育[12]。这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爱国主义情感、合作意识、自信心和激发学生潜

能等方面较欠缺。 4.教学评价机制不尽合理

我国的教学评价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较快,在此过程中,我们过多地注意评价的鉴定功能而忽视了评价的诊断功能[13]。对农村中学生来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上还是适应“应试教育”要求的传统评价方式,不能适应人文精神教育的需要。从考试内容来看,注重地理基础知识的考察,对地理情感、价值观等方面无法从试卷上得到反映,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探索创新的素质与能力很少涉及,而对地理教师的评价还停留在看学生分数的怪圈[6]。长此以往,学生可能成为高分低能的“好学生”,同时教师也失去了对学生进行探究、创造等精神培养的最佳时机。 三、 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策略 1.正视地理教学

正视地理教学,首先教师从思想上重视对人文精神相关内容的教学,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其次,通过开“家长会”等途径多向家长宣传学好地理的重要性,争取家庭的理解与支持[14]。最后,让学生清楚了解到中学地理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从思想上和行为上认可地理的实用性,意识到从地理学科中学习和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2.整合地理教学内容,探寻与人文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新课改后,中学地理课程配置了许多蕴含人文精神的地理知识,

旨在通过地理学习使学生不断提升人文素养。然而在教学内容上融入人文精神不仅要依靠教材的改革,更需要地理教师的努力。在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地理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整合地理教学内容,如,让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科学的消费观等。还可依据当地教学环境与学生的特点,选择体现地域特征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乡土地理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乡情、县情、市情、省情、国情教育,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15]。

3.营造良好的农村教学环境,完善地理教学硬件设施和强化师资 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意见等,以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让学生体验地理学习的快乐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16],这种教学环境在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可以实现,但主要取决于地理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配合。营造适应学生发展的校园地理文化环境对学生人文素养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如创办绿色学校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等。

鉴于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利用寒、暑假定期组织教师到高等师范院校学习、重点中学见习或聘请高等院校或教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向教师讲授地理教学的发展动态,如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等,以便农村地理教师获取有效的地理教学信息,改变教学方法、转变教育观念,最终提高地理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教学水平,实现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之一,均衡发展

[4]。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的地理教学工作者除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外,一定水平的人文素养,如文学修养、广博精深的交叉学科知识等非地理专业素质也是其必备的[6]。 4.建立健全地理教学评价体系

对地理教学的评价,要在评价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基础上,将人文因素纳入到评价的体系中。依据调查情况而言,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转变评价观念。应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和激励作用,通过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看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发展水平,也要看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水平和较以前的提高程度。第二,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地理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主要有书面考查、观察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表现等[6,17,18]。

将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也纳入地理教学评价体系。教学是互动的,学生通过地理课堂对教师进行真实的评价才能让教师明白学生的真正需要和教师需要改进的方面。在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其机制一般都是单向的反馈,学生没有公开的机会对教师的地理教学进行真实的评价。只有建立健全地理教学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开展地理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和体现人文精神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李倩.地理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实践.吉林教育,2009(11):78.

[2] 吴惠红.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及意义.江西社会科学,2001(6):28.

[3]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3):5.

[4]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http://www.edu.cn/html/e/2009/gangyao,2010.07.30. [5] 刘兰.地理教学中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培养及整合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1-64.

[6] 蒋金中.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1-53.

[7] 陈龙飞.可持续发展思想与中学地理教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8] 张艳梅.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教育革新,2004(2):34.

[9] 张绍冲,彭维庆.农村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甘肃教育,1995(04):39.

[10] 李宝珍.新课程下中学地理教学改革之我见.科教文汇,2009(4):165.

[11] 王肇和.建国以来我国中学地理教材的改革.课程.教材.教

法,1987(8):35.

[12] 荣彩芳.地理实践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36.

[13] 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4] 杨永刚.农村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考试周刊,2008(12):168.

[15] 朱小勇.中学地理教学中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渗透:必要与现实.教育科学论坛,2010(3):16.

[16] 贺继敏.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加强人文教育.教育纵横,2010(6):96.

[17] 张兰生.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3(3).

[18] 杨新.地理教学论.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1-48. [19] 冯骥才.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人民日报,2008-01-04(1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xw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