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历史 高考试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专题17 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更新时间:2023-03-14 08:3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Q单元 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Q1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辉煌灿烂的文学

14.S1、O2、P1、Q1[2012·北京卷] 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 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

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 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14.A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顾炎武和洛克都是17世纪的思想家,A项正确;郭守敬是元朝(1271-1368年)天文学家,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于1687年,B项不正确;曹雪芹是清朝(1644-1912年)文学家,薄伽丘是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的文学家,C项错误;关汉卿是元朝(1271-1368年)文学家,莎士比亚生卒年是1564-1616年,D项错误。

12.Q1[2012·全国卷] 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

A.工作器具 B.工作内容 C.工作职责 D.工作性质

12.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题目的角度比较新颖,需要考生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从“刀笔吏”中联想到“以刀代笔”。秦朝时还没有发明造纸术,政府需要发布的命令、文件等都需要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以刀代笔”刻在竹简或木简上,故“刀笔吏”起因于他们的工作器具。其他选项均不能体现“刀笔吏”的形象。

14.Q1[2012·全国卷]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14.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解题的关键是不要脱离材料,要注意把握材料的整体性,不能断章取义,否则就会造成误选。材料说元曲“托体稍卑”,即元曲是来源于社会底层的市民文化,被朝廷和士大夫所不屑,故本题选C项。材料的前半段对元曲给予了高度评价,故A项不正确;厚古薄今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不是元曲遭弃的最主要原因,故B项不正确;八股取士是官方考试文体,对民间文学形式的发展影响不大,故D项不正确。

13.Q1[2012·福建卷] 《说文解字》释读为:“大册也。”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

A.甲骨 B.丝帛 C.竹木筒 D.石碑

13.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文字的书写材料。从材料信息很容易看出,这种“材料”是竹木简,因为古代人把文字书写在竹木简上并连接在一起,就构成了“册”的形状,故选C项。其他选项不符合这一特征,排除。

1.Q1[2012·江苏卷] “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1.A [解析] 本题考查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考查了中国古代文化。解题的关键是把握这种文学的特点。“山歌”,反映民风;“《郑》《卫》(国风之篇)”是其中名篇,可以断定是《诗经》。楚辞是文学体裁,特点是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汉赋的特点是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唐诗形式多样,内容多样。

25.H2、Q1[2012·课标全国卷] 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5.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是社会的反映,是经济发展在文学领域的表现形式。宋朝的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发展迅速,这些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在市民中流传,体现了市民思想。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说明A项表述有误;故事不是戏剧,所以B项错误;材料中的故事在各地均有表现,所以C项不正确。只有D项能够体现整个材料的含义。

12.A2、Q1[2012·山东卷]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

○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

○印刷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2.C [解析] 本题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考查了宋代的阶段特征,在考查综合能力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北宋通过分化事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来加强君主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的控制,导致国家机构和文人数量急剧膨胀;同时北宋时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综上所述,C项是正确答案。

15.Q1[2012·浙江卷] 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15.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史常识。以诗证史确实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但诗作本身是一种文学形式,有一定的艺术加工,而且其说法本身的真伪仍需鉴定,故D项说法最为合理。不能以诗人的艺术特色和身份特征来判断其主张是否合理。

Q2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12.Q2[2012·安徽卷] 2010年发行的首套宣纸材质邮票《中国古代书法——行书》,被称为国家名片与国宝艺术的完美集合,彰显了宣纸“纸寿千年,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下图中属于该套邮票的是( )

12.C [解析] 本题以宣纸材质的邮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图片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A邮票的字体方正,多为长方形,属于篆文;B邮票的字体笔画详备、结构严整,属于楷书;D邮票中的字体任情纵性、勾连不断,属于草书。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C项。

Q3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Q4双百方针和现代教育的发展

1.[2012·南昌调研] 《大国崛起的奥秘——国家管控》指出:“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

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 D.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1.B [解析] 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都对中国封建社会起了巩固作用,并未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这从根本上说明中国的伟大发明没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故选B。

4.[2012·枣庄期末] 下表反映的是16至17世纪中国与西方的科技成就,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姓名 著作和成就 李时珍(1518—1593年) 编著《本草纲目》 徐光启(1562—1633年) 编著《农政全书》 培根(1561—1626年) 初创近代实验科学 伽利略(1564—1642年) 用望远镜观察天体,证实了“太阳中心说” A.中西方科技都注重实验科学的研究 B.中国科技多是经验的总结

C.西方科技重视实验和规律的研究 D.西方科技属于近代科技范畴

4.A [解析] 解答此题注意分析比较中西科技的共同特点。注重实验科学的研究属于西方科技的特点,故答案应是A。

12.[2012·瑞安期末] 清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记载:“迨长生还四川,高朗亭人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两腔,名其班曰‘三庆’。”材料反映的是( )

A.清兵入关 B.军机处的设立 C.八股取士 D.徽班进京

12.D [解析] 据题干中“安庆花部合京、秦两腔,名其班曰‘三庆’”的信息,迁移京剧形成的相关事实,可判断D项符合题意。

1.[2012·济宁期末] 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发了人们对核能的重新认识。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发展核武器主要是为了( )

A.增强国防实力 B.对付美苏等国 C.稳定世界秩序 D.改变世界格局

1.A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包围政策,为了打破美苏核垄断局面,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党中央制订了“两弹一星”的研究计划,故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国防实力,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A项符合题意。

3.[2012·北京石景山期末]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下列各项新中国科技成就符合“世界之最”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南优2号杂交水稻

D.“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

3.C [解析] 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和第一颗人造卫星时,世界上美苏等国已经拥有,排除A、B;新时期的“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的航天事业,排除D项;袁隆平研制成功杂交水稻,是世界成功利用杂交水稻优势的第一人,故C项为世界之最的科技成就。

4.[2012·信阳调研] 北京时间2011年7月21日、26日、28日、30日、8月1日,

位于东太平洋的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完成了五次下潜试验。其中,第三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5 188米,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五个掌握3 500米以上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这说明( )

A.中国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

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C.深海探测技术决定国家的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

4.B [解析] 中国仍为发展中国家,排除A项;一项技术领先世界并不能说明中国科技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更不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因素,只是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答案为B项。

6.[2012·绍兴质检] 1954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文,对汉字进行简化,并要求所有报纸杂志立即遵循这一要求。其中规定“群”字写法从上君下羊转变到左君右羊。这反映出( )

①汉字书法艺术的方向 ②平等思想的大力传播 ③文化教育的平民倾向 ④贯彻“双百”方针的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B [解析] 从题干看,简化字体,方便群众,体现了平民化的方向,同时将“群”字由上下结构改为左右结构,体现了平等的思想,故②③符合题意。简化字不是书法艺术的方向,跟贯彻“双百”方针无关,答案为B项。

7.[2012·金华十校联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创作出现繁荣盛况,涌现了《红岩》《创业史》《雷锋之歌》等优秀文学作品。这说明( )

①讴歌革命和建设是当时文学创作的主题 ②“双百”方针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③“二为”方向规定了文学创作的主题 ④“鲁迅文学奖”的设立激发了文学创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A [解析] 题干表明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联系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结合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反映的理论,故①②正确,答案为A。

9.[2012·浙江四校联考] 《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这段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我国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的材料所体现的教育方针属于(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毛泽东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批示 C.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9.A [解析] 从题干《夫妻识字歌》的信息看,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扫盲运动和人民群众识字的活动。这一规定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故答案为A项。

10.[2012·乌鲁木齐一模] 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学历史教育,数次修订历史教育目标,其中一次的内容有这样的表述:“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次的历史教育目标颁布于( )

A.1905年 B.1912年 C.1936年 D.1956年

10.D [解析] 从修订的内容“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建立,三大改造完成,工农群众、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统称为人民群众,故答案为D项。

11.[2012·台州质检]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传统制度”是指( )

A.高考制度

B.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C.高级职称评定制度

D.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11.A [解析] 从题干“毛(泽东)后的领导”“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等信息,说明“文革”后国家恢复了高考选拔制度,答案为A项。

12.[2012·衡水质检] 据《中国教育报》载,“六五”(1981—1985年)计划期间,我国按照国家统一计划先后派出的留学人员达30 500余人。与此相关的热门话题创作的《世界大串联》《出国热潮面面观》《出国出国》等报告文学相继问世。在大小外文书店,《新英汉词典》《新概念英语》《生活日语》等格外好售。这主要反映出( )

A.复关谈判推动中国人积极学习外语 B.改革开放使国人日益渴望了解世界 C.改革开放后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D.中国的教育体制开始与世界相接轨 12.B [解析] 据题干说明“六五”期间兴起了出国热潮和学英语热,反映了国人了解世界的渴望,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没有反映外国对中国交流,排除C;A、D两项与题目无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xv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