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专题09《虞美人》《苏幕遮》(练)(基础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更新时间:2023-08-25 10:5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虞美人》《苏幕遮》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①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渌溅溅②。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③,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④。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①此词乃作者被外放任溧水县令期间在无想山消夏时所作。②溅溅:流水声。

③社燕:即燕子,春社时飞来,秋社时飞走。④尊,通“樽”,酒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风老莺雏”三句,写夏初风物,取景典型,饶有特点,给人成熟饱满之感。

B.乌鸢乐、溪水喧,作者笔下的景物蕴含活力,呈现出清新、自然、美好之态。

C.“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句有暂时抛开个人荣辱,向酒杯中找寻寄托的意味。

D.“歌筵畔”三句,写在弦歌与美酒中意欲醉眠,表现出渴望归隐的决绝态度。

【答案】D

【解析】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下片引入“社燕”,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何妙处?(6 分)

【答案】手法:比喻。妙处:将自己比作来往无定、寄人檐下的社燕,传达出长期宦海漂泊、无从把握自身命运的疲倦感,生动形象,又颇为含蓄。或:借社燕来往无定、寄人檐下等特点,寄托了自己对长期宦海漂泊,无从把握自身命运的疲倦生涯的感慨,形象切合,又颇为含蓄。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表达技巧。解答时先明确技巧,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诗人把自己比作社燕,春来秋去,飘飞流浪在大漠荒原,来寄居在长长的屋檐。以社燕自比,感叹身世飘零,行踪无定的生活。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用古代诗文原句填空。(4 分)

上片末尾,周邦彦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述境况。二人所处环境均为低湿之地:周邦彦是“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白居易则是“住近湓江地低湿,”。二人仕途所遇也均有困顿之感:周邦彦是“憔悴江南倦客”,被外放为官;白居易则是“”,被贬为江州司马且

困居九江。故周邦彦凭阑,大有二人同为苦命之人的感慨,这就应了白居易所说的“,”。两位诗人隔空交会,可谓宦海漂泊,古今同一。

【答案】黄芦苦竹绕宅生谪居卧病浔阳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名句的默写,首先要分析所给语境,同时注意个别字的书写规范。比如“天涯”、“浔阳城”等。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共8分)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4.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是在日间“渐向溟”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答出以时间为线索1分,能简要说明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5.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5分)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达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侯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答出心情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从上阕的“凄冷”、“无雁影”能看到诗人思念亲人却无音信的凄凉心情,下阕“寂静”、“孤灯”、“酒醒”、“夜永”看到诗人长夜无眠的孤寂心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菩萨蛮

周邦彦

银河①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②。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天憎梅浪发③,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注]①银河:天河。借指人间的江河。②浴凫飞鹭:凫:野鸭。鹭:白鹭。③浪发:滥开。

6.这首羁旅词中的“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拟人手法。作者说上天憎恨梅花滥开(开得茂盛),所以下起大雪封住梅花树枝,实则写出了春寒料峭(强调寒冷亦可),衬托出远在异地漂泊之人的凄寒苦楚。或是:借景抒情(以景写情)。作者描写了梅花绽放之际,天降大雪。天气越发寒冷袭人,让远在异地之人倍感凄寒苦楚。(6分。手法2分,景2分,情2分)

【解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作者自己在外漂泊的孤寂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3分,漂泊+孤寂+思念)初春时节作者思家无奈路途遥;天降大雪更惹家人牵挂。(2分)(5分。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感,当然结合诗词内容看本词两个角度,一是自己的思乡怀人,一是自己的家人感念漂泊在外的游子。作者自己在外漂泊的孤寂和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初春时节作者思家无奈路途遥;

天降大雪更惹家人牵挂。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美文赏析

永远的“虞美人”

虞美人,光听这个名字都会觉得美丽,而且是一种夜色深处的美丽。总让人想起霸王军帐里的如泣如诉的分离。明明在理智里知道这只是一个词牌名,但是在感情里接受的却还有那一段“虞兮虞兮奈若何”的美丽的故事。把这么美丽的词牌写得动人,李煜是第一个。

历代讲李煜、谈李煜的,很少有不谈其“虞美人”的。因为这的确是其绝顶之作。说李煜,如果说不到虞美人,总归是一件憾事,说完了心里还盛得满满的,这真是言不尽意了;但如果说了虞美人,又总免不了言不由衷,心里想要说的和口里已经说完了的,总是差了不少。这真让人为难了。

但美好的东西我们总不愿错过。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现在留下来的《南唐二主词》中,李煜写过两首虞美人。这两首都写得非常出色。

总的来说,第一首是富贵的,第二首是悲慨的。第一首写的是现在,感情却围绕着过去;第二首写的是今昔,眼光却寄托于将来。

第二首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情绪既不激昂,也不愤怒,宁静而辽远。读到它的人就会很自然地为之折服,好像没有什么道理。

在《世说新语》文学篇里有这么一件事:

庾子嵩作意赋成。从子文康见,问曰:“若有意邪,非赋之所尽;若无意邪,复何所赋?”答曰:“正在有意无意之间。”

一篇好的作品自然是妙手天成,但也有它天成的道理。这种道理得之于自然,而发挥于人心。你不好说有意如何如何,但也绝非绝对的毫无根据。这首词与第一首不同,感情不同,结构也不同。以言感情,第一首虞美人是富贵的,而这一首是悲慨的;以言结构,第一首明显地可以分为上下两阙,上阕主要写景,下阙转入写人。而后一首结构浑然,不可句摘。南宋大评论家严羽说:“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无迹可求就是不可句摘。妙到自然就是词理意兴。它的好处都是浑然一体的。我向来以为,一个好的欣赏者,既要有囫囵吞枣的情趣,也要有剥笋抽丝的能力。无有前者,不能得到感发;无有后者,不能得以启示。

“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先是一问。问得荡气回肠,不知所终。读起来有“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浑然意境。这就是李后主的气魄了。这其中很有一点西楚霸王项羽的意思。只是霸王是沙场上征伐的气魄,而李煜是文学里高远的气氛。据史书记载,李煜生得“广颡丰颊,骈齿,一目重瞳”。“重瞳”就是说眼睛里有两个瞳仁合在一起,而一般人只有一个瞳仁,所以这是一副异相。而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最著名的人是“重瞳”的。一个是治水的大禹,一个是楚霸王项羽,另一个就是李煜。说起来也非常的巧,他们不仅都是重瞳,还有不少的相似之处。大禹有两个妻子,一个是娥皇,一个是女英,她们是姐妹,后来双双投水,化成了多情的湘妃。而李煜也有两个妻子,就是大周后和小周后,她们也是姐妹,大周后也叫娥皇。楚汉相争,项羽帐中执手分别的有虞姬,最后虞姬殉情而死;而李煜一死,终日陪伴他的小周后也在同一年郁郁而终,死后同葬一穴。其实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人物,大禹治水泽被后世,项羽睥睨气盖云天,李煜在政治上当然不能和他们相比,但是他也有心胸,也有自己不同凡响的高处,他的世界在词里。我说“春花秋月何时了”有足够的气势,和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一样,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读完了让你心胸开张,有海阔天空的自由与历史的辽远。关于这一点叶嘉莹也曾稍微提到过,不过她是从词的感发意兴上来说的,说得非常好。叶嘉莹先生谈诗说词有她独到的一面,她善于体会词的道理又能够感发其中飞扬的意兴,所以不仅能够给人以启示,也能够让人感发。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以为就是这两句把我们古今所有的人类,不但是中国人,是古今所有的人类共同的一种悲哀,都包括在里边了──就是宇宙的无尽与人生的无常。这是所有的人类的共同的悲哀。就是宇宙的永恒无尽与人生的短暂无常。“春花秋月何时了”,年年有春来,年年有秋到,年年有花开,年年有月圆!“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首词一气呵成,后面连用了三组对比。春花秋月与往事,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雕阑玉砌与人面朱

颜,这三组对比就像是一组一组的镜头不停地在你面前切换,让你的心理随着画面也在不同地变幻和比较。然后他突然停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的一开始他就发问,最后又是一问,然而他都没有给一个可靠的答案。问而不答,答非所问。他说,你还是到大自然去走走吧,看一看“急雪舞回风”,去看一看“林花谢了春红”。孔子总是在叹“天何言哉?天何言哉?”天当然不会说话,但是宇宙并非无言,它有自己的表达,花开花谢,一荣一枯,这都是宇宙表达自己的方式。而人生,也有盛有衰,有得有失,这两者之间就有着一种对应,不好说有谁安排了这一切,但这又何尝不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呢?所以老杜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哀江头》)。李商隐说:“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暮秋独游曲江》)你站在浩浩荡荡的流水处,你的心思也会化成这水,你站在雄壮的高山之巅,你感觉的境界也会比平时随着海拔高了许多。所以有思想的人们总是愿意去登一登高山,看一看大海,“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有一段很有名的结论:“有两种东西占据我的心灵,要是不断地加以思索,就会给我以时时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那就是在头顶的星空和我内心的道德法则。”头顶的星空是宇宙的秘密,内心的法则是心灵的追溯,人生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一个位置,这个位置让你能体会到让人“赞叹与敬畏”的东西。所以我说,李煜的这首词答非所问,因为他本不需要直接的回答,“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面本来就有一个答案,老子的答案是“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春花秋月”这首词,如果要说境界,就四个字:天人合一。

叔本华说“我是铁石时代的一副温柔心肠”。战火纷飞的五代,杀戮成性的五代,李煜过于柔弱了。我们在他的词里面尽管会看到泪水,会看到思念,但看不到恐惧,看不到卑微。柔弱而包容,有水性,有水的灵性,所以他写水写得这么好。徐铉说他“本以恻隐之性,仍好竺乾之教”,其人深味佛学的内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里说,“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无有挂碍,无有恐怖,这是何等的境界。求之于诗心词性,就是严羽说的,“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柔弱而赤诚,所以隔着战火硝烟的历史,我们还是能够为李后主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而感动,这不仅有生命的感发,还有生命透过历史的领会。这种赤诚而简单的理解,没有什么能够阻隔,人类凭着这个成为宇宙中最简单而可贵的存在。

而且李煜写的这些词读起来兴致特别的饱满。《老子》第55章说:“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意思是说,禀赋深厚、精气丰沛的人就如同赤子那样,终日啼哭而声音永远似乎都不会嘶哑。这是元气淳和的缘故。尽管李煜恨别吞声,但你听他的哭声何曾嘶哑过?这就是赤子之音,饱满深宏。

所以叶嘉莹说李后主的词内容博大,因为他不是从外延来理解认识世界的,他是从自己内心来感受这个世界的,他坦率地表达出来,毫不遮掩,这是他作品成功的地方,也是他命运中止的地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xq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