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学科王高考专项【3+2+1】-政治(全国)考点梳理-专题10 科学发

更新时间:2024-04-30 22: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题10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考点精讲

一、考点解读 1、高考考点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小康社会 经济建设的要求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 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2 2013版最新教材修改变动

1 P86:目题名称“经济建设的新要求”修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面的要求内容全部换掉,改为:

党的十八大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五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有以下几项新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在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3、P87:框题名称“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修改为“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 4、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及要求有的大的变化: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要全面落实中国特色

1

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5、目题名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修改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题下的内容全部换掉,改为: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3 考生记忆手册(可单独打印)

记忆手册

10.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框题)

2

微观上看: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表现

1、总体小康 宏观上看: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GDP) 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实现时间:本世纪头二十年

2、全面小康 : 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特点: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即:六个“更加”)

3、远景目标: ①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②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 ③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 ④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 ⑤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经济目标,而且是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目标。 10.2、围绕主题、抓住主线(框题)

1、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追求GDP的增加,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

3、科学发展观的地位: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一要义是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以人为本——本质和核心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 统筹兼顾——根本方法 5、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重要性: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3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存在问题: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投资、出口、消费三者关系不合理;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资源消耗高等。 (2)重要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3)要求:①“一条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②“一个方针”: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③“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重要性: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要求: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重要性: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2)要求: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1)要求: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二、考情剖析

高考命题大揭秘:此部分考点注意命题的趋向,选择题较少,材料题增多。在考查形式上主要是隐性考查,多少进行思想渗透,与其它的考点的有机结合。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个特点。

例题(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剩余劳动力和企业逐渐在空间上聚集而转化为城镇的经济要素,成为促进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的过程。

材料一2004年,某县在R镇征地近2000亩(1公顷=15亩)建立了一个工业园,在一家

4

知名装备制造企业入驻后,150多家配套企业相继入园,2012年该园区实现产值120亿元。在园区周围,学校、医院、银行等纷纷出现。2012年,该镇人口由2.3万增加到3.5万,新增人口中有7000多人是脱离土地的农民,他们在接受培训后成为园区的产业工人。务工农民留下的土地由一些经管大户集中起来、统一经管,建立了一批优质稻米、蔬菜和水果等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镇90%的劳动力实现当地就业,人均收入明显增加。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城镇化对R镇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14分) 【答案】企业的聚集发挥了规模经济优势,带动了产业发展,促进了产值增加;(4分)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为园区和该镇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3分)土地的统一集约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3分)居民收入的增加,刺激了消费,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或有利于扩大内需)。(4分)

(其他诸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等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必修1经济生活中关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生产发展的有关考点。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xl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