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更新时间:2023-12-05 18: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1课 儒学摘要

一、孔子论“仁”之言颇多,请予列举并谈谈你的认识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篇第十二]、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

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篇第十二] 、子曰:“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篇第六]

2、“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对“仁”的最基本的表述就是“爱人”。 同时,孔子还从多个方面对“仁”进行了解释说明。 二、何为“中庸”,孔子为什么将其视为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是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论语?雍也》:“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由于要做到坚持正确立场、无过

无不及非常困难,所以孔子视之为最高标准。

三、《论语》中多有以“三”为题的警句名言(如“三戒”、“三省”),请写出

三条原文并简要说明你的理解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篇第一)、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

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季氏第十六)、 孔子曰: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

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第十六)。 2、理由:略。

四、孟子“忧乐”与“穷达”观念,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请结合你的认识予以说明由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显示出历

代志士仁人,为国为民的信念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历代具有

操守的文人士子的立身之本。

五、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

孟子主张以德治国,推行仁政王道,强调道德感化之力,所以主张“性善”。荀子

主张以“礼法”治国,更多关注人之缺点,故认为人本“性恶”。以“善”或“恶”界

定人的先天之性,都是不够全面的。人的品性的养成,更多地是由于后天的因素决定的。

第2课 老庄录真

一、请分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以“祸”与“福”相互“倚、伏”的表述,形象地说明事物处在不断运动、

变化和发展之中; 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的矛盾斗争,是引起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

老子这一观点,表现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至今仍有深刻意义。

二、有人认为老子的“自然”、“无为”、“小国寡民”等观点,有助于解决现代社

会之“病”,请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社会确有诸多病症:破坏自然、污染环境、诚信缺失,其回归“自然”、无为而

治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解决一些问题。但人类生活的社会性、全球化成为

必需,因此,其“小国寡民”的观点显然不合实际。

三、请选出上述《老子》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并说明理由 略。

四、你过去所学的《逍遥游》、《秋水》、《庖丁解牛》等文章,是否合乎《庄子》

的原意?请就此谈谈你如何看待对古典文献的“断章取义”

可将中学阶段所学《逍遥游》、《秋水》、《庖丁解牛》等课文,与《庄子》中

的完篇及庄子基本思想观念相结合,进行解答。

五、“圣人不死,大道不止”一节文字,表现了庄子的哪些观点 “批判统治阶级”、“反对儒家学说”等。

第4课 法家治术

一、韩非的法制思想,明显受到商鞅的影响,请加以说明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制理论; 二是法制实践。商鞅的法制实践对韩非影响

很大,韩非的法制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可称之为是对商鞅变法实践的理论总结。 二、不少人喜欢将王安石与商鞅比较,请你谈谈二人的异同 1、皆为变法革新的思想家与实践家,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2、商鞅的成效更为显著;商鞅的结局远惨于王安石。

三、归纳“今有不才之子,??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一节文字的主要含义,并对其

作出分析评价

1、主要含义:法制作用强大、法律须严酷、赏罚要严明。

2、韩非此说有一定道理,但应附之以教育等方式,方可取得更好效果。 四、你如何认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以此比照,我们的社会

还有哪些不足

1、管子强调了物质生活条件对人的礼仪修养提高的重要性,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

是,丰衣足食与知“礼节、荣辱”并无必然的联系。

2、我国现在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不少地区已经向小康、中等发达水平迈进。但是

,我们的精神文明、个人修养不容乐观。

第11课 喝旁观者文

一、文中指出:“旁观二字,代表吾全国人之性质”,你认为形成这种国民性的原因 何在

主要原因是封建专制制度。专制制度强调君主即国家,国民的权益则来自于君主的恩

赐,普通国民基本被剥夺了参与国事可能性,成为“旁观者”在所难免。 二、同梁启超一样,鲁迅先生也对中国国民性作出过深刻的分析。根据你的了解,鲁

迅先生揭示的国民劣根性有哪些

鲁迅先生揭示的国民劣根性大致有:(1)专制者和奴才的双重性格;(2)瞒和骗;

(3)爱面子;(4)中庸妥协;(5)精神胜利法。 三、时至今日,你认为中国人的国民性有改变吗?还有哪些明显的不足?请谈谈你的 看法

1、现今的中国的国民性已有不小的改变。梁启超所论六种“旁观者”之浑沌派、呜

呼派、待时派几近绝迹,笑骂派、暴弃派、为我派仍有相当的数量存在。鲁迅先生所

揭示的国民劣根性则大多仍有所延续。

2、较明显的不足为:缺少诚信、金钱至上、道德底线大幅降低等。

第12课 论睁了眼看 一、文化传统、社会心理是具有延伸性的,请结合社会及你本人的实际,谈谈“睁 了眼看”的现实意义

鲁迅的篇文章,是对国人常常忘却事实、忽视本质、不敢面对现实的情况而发的。时

至今日,我们仍需睁开眼睛、直面现实,不要被各类假象所蒙蔽。同时也要去除自身的

怯弱心理,去面对并解决问题。 二、“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如何理解 这句话

鲁迅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为唤醒民众,不做无意义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弃医从

文,认为文学创作可以认识人生,改良人生。鲁迅延续了五四的启蒙主义精神,希望唤醒

蒙昧状态的国民,认为可用文学艺术,来揭示事实、针砭现实、讥刺世人。另外,他还认

为先进的文学艺术也是精神上的指引,可以唤醒、提升国民的心智。 三、分析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

鲁迅杂文的语言,是文言的简洁凝练与西化的曲折句式相结合,深刻、犀利而不无偏

激;指摘事实,揭露真相,一语中的;表达情感或极热诚、或极冷峻;不露声色的讽刺与

兴致盎然的幽默穿插其间,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意味。

第15课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一、谈谈你对“坚守理想”的认识和体会 1、理想是人生不懈追求的动力和目标; 2、坚守理想是一生不变的选择。

二、结合个人实际,阐述“功不唐捐”的含义 略。

三、论述“三个药方”对当今大学生的意义 1、选择正确方向,持之以恒;

2、训练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技能;

3、发展兴趣爱好,培养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

第17课 敬畏生命

一、“敬畏生命”伦理观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一切生物,包括人、动物的生命都 是有价值的,各种生命生存在一种互相影响和必然的联系之中。人应该像敬畏自己的生命

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在自己的生命体验中体验其他生命,这样人类自身才可以做到幸福

的生存,才可以和人类之外的所有生物和谐的发展。

二、“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具有理想色彩,请问你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贯彻尊重生命的伦理 学

尊重生命的价值;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反对战争、呼吁和平。

三、“敬畏生命”的伦理观对于我国建构和谐社会有什么意义?谈谈你的看法 有积极意义。“敬畏生命”的伦理观使个人懂得各种生命的价值,促使人相互尊重,

建构良好的社会关系;各种生命相互依存又使人懂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使人和自

然和谐相处。

第19课 晋公子重耳之亡

一、结合重耳的经历,分析“磨难”对人生的价值 重耳本是一个养尊处优,不谙世事的贵胄公子,一次次的磨难使其在世态炎凉中成熟

起来,逐步具有了国君的素养,乃至春秋霸主的威势。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诸多磨难,

不会有历史上的晋文公。磨难是一笔财富。

二、子犯在重耳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怎样的 慈父、严师、贤臣、诤友。

三、据称“寒食”(清明节)源于介之推的故事,请从社会文化角度予以说明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晋文公有负于介之推,介之推愤而隐于绵山,文

公悔悟而求之不得,于是烧山逼令出仕,介之推抱树焚死。百姓同情介之推的遭遇,相约

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以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这一节日将悼念介之推成为防

火与怀逝结合,后来由悼念介之推(名人)逐渐转化为悼念自己的亲人,防火之意失去;

这一节日的确立,表现了中华民族注重血缘、历史传统的文化特征。

第22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一、作者阐释了怎样的文艺创作思想,这对你有何启示 胸有成竹、心手相应。

二、从苏轼与文与可以画相交往的叙述中,谈谈苏轼的个性 生性诙谐、反应机敏。

三、本文是怎样以“画竹”为线索贯穿全篇的

以文与可论画竹始,继以二人因画竹而相交,结尾以曝晒画作作结,始终未离开画竹 这个线索。

第24课 马 伶 传

的工具,在她身上根本没有对孩子的母爱。孩子判给格鲁雪是和孩子患难与共的自然结果,“一

切归善于对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剧主旨,赋予了母爱崭新的扩大了的社会意义。

2、本剧对“母爱”的描述,体现了西方文化中以社会相互依存关系为主的原则,而中国传

统文化则更注重人物之间的血缘关系。 三、仔细阅读作品,结合作品体会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中的“陌生化效果”是什么意思

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中“陌生化效果”的基本含义是:用艺术化的方法,将生活以一种不同

于寻常的形式展示给观众,揭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从而使人们认识生活的本质。作品中阿兹达

克偶然当上法官和格鲁雪最终要回孩子都是“陌生化效果”的体现。就表演方法来说是指演员

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容为一体,演员应表演角色给观众看,以便启迪观众,使其有所 感悟和思考。

第66课 窦 乂

一、窦乂是通过哪些方法积聚财富的?你从中领悟了什么

窦乂十三岁时从转卖一双赠获的鞋子,掘得了自己从商生涯的“第一桶金”。接着经历了开

荒种榆、热卖“法烛”、填池建店、买宅得玉、赠地攀贵、巧伐大树等几件不同寻常的事情之后,

窦乂的财富快速增长起来,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了巨富。窦乂所拥有的受惠持敬、脚踏实地、勤

俭节约、救助贫穷的优良品质,见微知著、化腐为奇、物尽其用的视角眼界,以及由原始积累、

商品制造再到开发房地产的兴业规划,无疑会给我们以重要启示。 二、窦乂具有的哪些品质素养值得我们学习

商人独特眼光与识见,精明过人的经营策略,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 三、你对窦乂所做的哪件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略。

第69课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一、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秦可卿去世,凤姐与之生前交好;贾珍要大办丧事;宝玉推荐;王熙凤乐于担纲。

二、宁国府在秦氏丧事期间的混乱状况,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人口混杂;事无专执;需用过费,滥支冒领;任无大小,苦乐不均;家人豪纵,有脸者不

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

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1、树立自己的权威,强调公平原则。 2、建立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

3、对任务有布置、有检查,并有严格要求。

四、王熙凤能够担当重任的自身气质和素质有哪些?这对你有何启示 1、临危受命的勇气。

2、迅速而准确地诊出宁国府的病症。 3、提出严密的整顿思路。 4、树立个人的绝对权威。 5、不畏勤劳,有责任感。 五、《红楼梦》中的女子,不乏优秀管理人才,请予列举并比较她们与王熙凤的不同

如:探春(坚持原则,不畏强暴)、宝钗(巨细不遗,虑事周全)、平儿(控制局面,

息事宁人)。

第71课 十八岁出门远行

一、具体说明 “马路”、“旅店”和“汽车”的象征意义

马路:人所共知的必经之路;旅店:人生旅途中的暂居之所;汽车:改善人生境遇的乘载工具。

二、分析汽车抛锚后“我”心态变化的过程 疑惑、惊讶、愤怒、失望、恐惧、温暖。

三、作为刚刚走出家门、步入大学的青年学子,请你谈谈目前有何感受 略。

第81课 文化是什么

一、有人说有知识的人有文化,没有知识的贩夫走卒没有文化,你怎样认为?你如何理解知识 与文化的关系

这是一种狭隘的观念。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文化,没有知识的人也不一定就没有素养。学生在学

习专业知识的时候更应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而不只是死读书。

二、当今商业社会,消费享乐成为时尚,文化与品味缺失,甚至有人称现在是文化的沙漠。举

例说明并分析这一现象

在当今社会,不少人追求物质享受,抛弃优良传统,满足于快餐文化。如影视剧中的“戏说”、

民间的“恶搞”等等。文化的素养一旦缺失,人们就会失去信念,变得浮躁与浅薄。 三、你认为大学校园文化应该是什么?如何培养自己的文化品味,提高文化素养

大学校园文化应该是百家争鸣,具有浓厚的学术气氛,各种学生文化团体积极活动,使学生得

到全面的锻练与发展。培养品味要从小处着眼,在于点点滴滴的积累。如:上课手机要关机,

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等等。文化品味并不是听几次音乐会,看几次画展就能提高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x8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