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教案完美版

更新时间:2024-01-21 20:5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汉代儒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通过本课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导入

师: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学过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为“诸子百家”之一,成蔚然大宗。那么,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命运如何?

引用唐朝诗人章碣《焚书坑》(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兴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请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种历史局面?

追问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你怎样评价“焚书坑儒”? 一、“焚书坑儒”批判

投影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打击学生讨论、组织答案,解答二个问题后,老师通过投影参考性小结。

A.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①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B.对“焚书坑儒”的评价 ①实质:是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③消极影响: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b、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c、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人称之为“灭学之祸”。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灵活穿插提问“学习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学生回答: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过渡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儒学思想,是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主流思想。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对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孔子、董仲舒和朱熹。而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正统地位,并对其做出了重大发展。

二、“罢黜百家”

(这是本课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①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②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及如何评价。)

“学习思考”

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你能够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吗?

知识链接

注意知识的回顾迁移。

学生讨论、交流,组织答案后回答。 教师通过投影小结:

①政治方面:存在王国问题和相国权重问题——实行“推恩令”和设立中朝; ②民族关系方面:匈奴问题和越族问题——抗击匈奴和设立三郡; ③经济方面: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

④对外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师:通过上述措施,汉武帝达到了政治、经济上的“大一统”。 原因:

投影1.汉武帝时期,国家“大一统”成为现实的需要。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与实现国家“大一统”有什么关系?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原始材料来分析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投影、学生阅读和思考)

投影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要点点拨

老师:上述材料中包含董仲舒的哪些主要观点?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

学生先解析材料,后思考、讨论、组织答案后回答。教师投影小结: 观点:

①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观点。(材料三)

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的观点。(材料一和二)

③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提倡轻徭薄赋的观点。 ④针对统治秩序问题,提出“三纲五常”的观点。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董仲舒的儒学继承、发展并改造了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

原因:

投影2.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新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师:从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他改造了的儒家思想从理论上满足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被汉武帝采纳,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本质上相同,都是文化专制政策,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这是他们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共性。

问题探究

(投影问题)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学生比较归纳,个别班级学生解答困难,则用投影显示让学生浏览一遍)不同点:政策:秦排斥、打击;汉尊崇。原因:秦刚刚统一,需要巩固君主专制;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汉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的政治需要;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影响:秦儒学发展进入低潮,汉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相同点

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实质:文化专制适应了当时国家统一的需要,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推行了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三、太学的出现

学生回答:(学生得出下列答案不难,关键是老师帮助学生整理归纳) 汉武帝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

1.在中央:创办了太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在地方: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3.影响:

(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听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师: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察举制,推举儒生做官,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了儒学的地位。 【教师提问】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哪些?

【师生互动】主要有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种。世官制:始于夏商,盛于周,终于战国。周世官制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世代垄断官职,占有封地。

春秋战国时,社会开始大变革。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制度,世官制时代结束。

察举制: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选官制度。它肇基于高祖刘邦,初步形成于汉文帝,定制于汉武帝,东汉末年因战争频仍而无法推行。

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和才能,即“选贤使能”。考核能力的办法是“对策”:皇帝把问题写在竹简上,叫做策问,被逐级举荐到朝廷的人把答案也写在竹简上,叫做对策。皇帝根据对策来判断一个人能力的高下。

董仲舒就是通过“对策”得到汉武帝赏识的。东汉时期,豪强地主把持乡举里选,使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察举制作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教师提问】科举制是怎样的一种选官制度?

【归纳总结】科举制:一种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

起迄: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极盛而衰于明清,1905年废除。这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于是,儒生既是文化舞台上的主角,也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儒生的地位得以提升,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灵活穿插“学习思考”。

投影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今天我们应当怎样来看待这种文化现象?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反映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能够因学得仕,并不受到家族等级的严格限制,也反映了社会对文化的普遍重视。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以仕途为唯一理想归宿,人人追求功名利禄,使得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知识分子稀少。中国古代士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才流向的这一特征、,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严谨完备以及科学的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概括和对“学习思考”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通过汉武帝的种种措施,西汉把读儒家书、考试儒学内容和人仕三者结合在一起,上至皇帝,下至民间都非常重视儒学,儒学的正统地位得到巩固。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内容为西汉时期儒学的兴起。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贤良之士”的儒生大量进入国家政权机构,担任职务;儒学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板书设计

一、秦朝儒家的历史命运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太学和郡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四、察举制、科举制度——儒学的正统地位进一步强化

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渊博的人很难被取悦。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这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还能忍受他自己的话,就应当独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wr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