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更新时间:2024-07-04 07:1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2007级 白涛

摘要:在教育心理学领域,自尊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研究的热点。本文采用自尊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问卷,结合访谈等方法,对600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以考察其自尊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通过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处理。

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中学生自尊水平不受性别、是否独生、父母文化程度、城镇、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2.中学生自尊水平受年级、父母职业因素的影响;

3.中学生自尊水平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相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自尊水平就越高。

关键词:中学生;自尊水平;社会支持.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level of self-esteem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 This research studies six hundred junior school students as the subject in Zhongshan City .In order to check the level of self-esteem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 the questionnaire of Self一Esteem Seale and 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are used to check the two variables. Statistical tool of SPSS11.5 is adapted to analyses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by T test ,ANOVA and correlation.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junior school students’self一esteem level is not related with sex,specialty,whether single一born,parents,educational level,born一in city or in countryside,and economical condition.

2.Junior school student’s self一esteem level is influenced by grade and the parents’occupation.

3.Remarkable correlation is existed between junior school student, self一esteem level and the society support. And the higher of society supports level. The higher of the self一respect level.

Keywords: junior school student; self一esteem level; society support

目 录

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自尊理论概述

1.2中学生自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未来研究构想

1.3社会支持及其与中学生自尊的关系研究现状 2问题的提出

2.1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2.2选题意义 2.2.1理论意义 2.2.2实践价值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中学生自尊、社会支持的总体水平 4. 2中学生自尊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4.2.1中学生自尊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及城镇上的T检验

4.2.2中学生自尊在年级、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经济状况上的方差分析 4.2.3中学生自尊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4.2.4对中学生自尊产生影响的人口统计学变量 4.3中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5 讨论

5.1中学生自尊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探讨 5.2中学生自尊水平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5.3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6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文献综述

1.1自尊理论概述

自尊(esteem)一词来自拉丁语aestimate,该词的含义是指“估计或评价”,因此,Rosenberg指出,自尊(self-esteem) 是对自我的一般性评价,是个体经验和生活质量的中心方面。詹姆斯(James)的自尊公式和定义的出现,使得自尊从伦理学的范畴进入了心理学的范畴。国内外在自尊概念的界定上存在较大的分歧,综合表1.1中研究者的观点,自尊实质是一个人在对待自己的态度上表现出来的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和情感体验。

表1.1 自尊的研究历程

姓名年代 理论贡献 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提出著名的自尊公式:自尊二成功(success)/抱负(pretetion),指出个人对于自我价值的感受取决于其实际成就与其潜在能力之比。 一个人的自尊受真实自我(real self)与理想自我(ideal sellf)的差距的影响,真实自我是自我中自我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认知。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这种态度表明个体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 自尊就是一种个人的价值判断,它表达了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 信自己的才智,认定自己有权利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就是自尊的本质。 在其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指出,自尊是社会评价与个人的尊需要的关系的反映。 自尊是自我意识中具有评价意义的成分,James,1892 RE.Bills& E.L.M.lean,1951 coopermsith,1967 stefenhafen Nthaniel Branden 朱智贤 魏运华,1997

是与自尊需要相联系的、对自我的态度体验,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1.2中学生自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1自尊的结构与测量

Rosenberg认为个体的一般性评价是单维的,且其量表在许多研究中得到了验证。同时,一些研究者认为自尊可以区分为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两个维度。Rosenberg也发现可以用两个因素解释,但实际上反映了同一种人格特质。Kaplan 和Pokorny 对500名成人施测得到两个不相关因素,可以解释45%的方差。另外Shahani、Dipboye和Phillips[4]、Hagborg、Goldsmith的研究支持自尊的二因素模型。李虹也发现SES可以用两个因素,即自我肯定和自我贬低来解释。一般性的自尊区分为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两个维度有其理论意义。

早期研究多为测量对个体一般性评价的自尊,常用的测量问卷有:Rosenberg1965的自尊量表(SES)、Coopersmith(1967,1975,1981)的自尊调查问卷(The Self-Esteem Inventory,SEI)、Marsh(1984)的自我描述问卷(Self 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SDQ)、Janish和Field于1959最初编制,Fleming和Watts于1980年修订的缺陷感量表(The Feelings of Inadequacy Scale,FIS)、Shrauger(1990)的个人评价问卷(Personal Evaluation Inventory,PEI)等等自尊或自我的问卷引入国内。[45]也编制了一些独具特色的自尊量表,如魏运华(1997)的儿童自尊量表、黄希庭等人(1998)编制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等。其中Rosenberg的SES量表是具有代表性的测量工具,此量表使用频次很高,且远远超出其它量表。此量表的优点在于信效度高且简明方便,但其中文版的缺点在于第八题意义理解上的差异,以及此题如果按照正向计分则会出现鉴别度及量表信度提高的现象。 1.2.1.2自尊的发展特点

青少年期是自我发展的关键期或转折期,青少年自尊的发展对个体整个自我系统及其心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CamPbell,Uvallee,1993)。国内外学者对青少年自尊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大量研究,整体来看,青少年的自尊发展是不稳定的。Wigfield等的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自尊水平基本稳定,但进入初中后,自尊水平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张林,2004)。 1.2.1.3自尊的影响因素 (1)自尊与人口统计学变量

M.Bolognini[41]的研究表明,女生的总体自尊水平要高于男生;而Harter的研究指出,在青春期,女孩比男孩更多地报告内部的冲突,女性的社会化更多地涉及在家庭中的角色、人际关系、情感联系,自我中心矛盾品质成为特别突出的问题;王欣等人的研究也显示男中学生的自尊高于女中学生[43],导致这种相反结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被试的文化差异和研究者采用的测量工具不同等原因造成

的。王建平[8][9]等对男女中学生自尊、男女中学生自尊获得方式及其受损后应对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在自尊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得性别差异,中学生群体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假性自尊现象,男女中学生中均存在因低自尊而导致的弱势群体,且表现出特定的性别特征差异。而李虹、张艳霞等人的研究则表明:中学生自尊水平的性别差异不显著[39][40]。 (2)自尊与其他影响因素

除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外,研究者还探索了其他因素对自尊的影响,如家庭因素,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效能感等。这些研究基本采用测量法,通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直接测量被试的自尊水平,研究其个体差异及其对个体认知、情感和行为影响。

傅茂笋、管晓丽[7]等学者对新生自尊水平与家庭因素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学新生自尊水平与性别、户籍、家庭人口数、月生活支出、父母职业等家庭因素存在显著相关;家庭环境与自尊得分的相关性:医学新生自尊得分与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文化性、娱乐性、组织性呈正相关,与矛盾性呈负相关。王建平[8][9]等的研究表明:城乡、家庭关系、家庭经济状况等因子对男女大学生自尊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关系对于男女大学生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答会明[6]的研究显示: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等家庭因素均与违纪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有着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

傅茂笋、管晓丽[7]等学者的研究还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自尊得分呈正相关,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父亲的过度保护与自尊得分呈负相关。

余洁在以大学生为被试的情况下,将自尊与自我效能感归因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尊与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自尊的形成有积极的影响,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自尊。 (3)自尊与结果变量

除了考察自尊的影响因素之外,对于自尊与结果变量的关系研究也是心理学领域的另一大热点。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在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家庭收入、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等)、自尊、社会支持、人格特质、应付能力、适应能力等预测指标中,自尊是预测生活满意感的最佳指标之一[47]。Campbell,Converse和Rodgers发现,在所有与生活满意感相关的预测变量中,自尊与生活满意感的相关最高[48]。Rosenberg(1995)对1886名十来岁的青少年男孩的研究表明,自尊同幸福感的指标快乐感、生活满意度等积极相关。文化研究中发现,自尊与生活满意感的相关达到.047[49]。一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表明,自尊

水平高的人其主观幸福感较高,对生活的满意度也较高[50]。

人们对各种不同的人格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了人格因素是影响个体应对方式选择的重要内部因素。王振宏(2001)Thoits(1995)A.Provost(1999)的研究表明,自尊水平高的个体会采用针对问题的积极应对方式,而自尊较低的个体倾向于采用回避的消极应对方式。王桂平等(2001)的调查研究表明,自尊水平较低的中学生更倾向于采取幻想、发泄和离群等消极的应对方式,中学生自尊水平与逃避应对呈负相关。张涛、李炸山(2006)结果表明,自我概念的正向因子与消极的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自我概念的负向因子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则相反。赵荣霞等(2002)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他们的应对方式、自尊、父母教养方式三者的关系。结果发现,中学生的自尊与解决问题、求助两种应对方式呈正相关,并且与解决问题相关非常显著;自尊与其它的应对方式呈负相关,并且与自责、退避的相关非常显著。李琨[46]的研究表明自尊对应对方式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其研究通过对自尊的干预达到改变应对方式的目的。

王宏坤[51]的研究表明中学生的自尊与道德价值观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自尊对道德价值观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有学者在研究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已经表明:焦虑、抑郁、沮丧等心理问题无不与自尊的水平密切相关,所以研究中学生的自尊水平对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2.2未来研究构想

1.2.2.1进一步考察自尊与影响因素、结果变量之间的关系

当前已有部分研究对自尊的影响因素及其结果变量进行了考察。但由于自身人生观价值观仍未形成,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变迁,使得中学生成为极易受影响的一个群体,考虑到未来实践的应用性,应进一步加大研究的力度,对中学生的自尊因素进行进一步甄别,对其结果变量进行全方位考察,一边寻找核心因素,构建中学生自尊理论模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实践提供参考。

在自尊影响因素方面,已有的研究主要考察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其的影响,如性别。其次是户籍、家庭人口数、月生活支出、父母职业等家庭因素,而类似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等环境变量的研究及自我效能感等心理环境变量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未来的研究可以纳入以上变量,以便更好的探讨自尊的核心影响因素。

在自尊的结果变量中,已有的研究揭示,自尊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等变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未来研究还可以进一步考察自尊与它们的关系。

此外,当前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影响因素与自尊,自尊与结果变量两维关系的探讨,未来应加大影响因素-自尊-结果变量的三维考察,即考察第三变量,中介

变量或调节变量。

1.2.2.2加强自尊的应用实践研究

中学时期是学生心理、智力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他们健康的自尊感与各种积极的心理品质相联系,在个体心理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在当前市场经济的今天,特别在沿海地区,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造成了很多留守儿童,而留守中学生这一群体受到了来自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压力,并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

自尊研究的对象大多是大学生、问题学生、青少年、运动员、儿童,然而在中学情境中,中学生自尊的发展和培养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最值得注的一个问题,因为良好的自尊状态意味着平和镇静、轻松愉快、有利于形成健康心理。中学生成长中的成功体验和经历,决定了其较诸同辈群体自我期望高、自尊水平高的特点。由于中学生现有的心理水平和所处的独特发展阶段,加之认识水平、价值取向上的不成熟等,使得自尊敏感也成为一个明显的现实问题。

因此可以深入的了解影响自尊的因素,并行之有效地制定出增强学生自尊的途径而方案,这些对于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1.2.2.3跨文化研究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自尊的跨文化研究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发现,不同文化背

景下的被试在相同测验中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如,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的自尊低,内控感

低,外控感高,焦虑高,神经质高,精神质也高。中国人在测谎题上的得分也较高。这些研

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文化或群体下,人们的自尊存在很大差异[52]。

自尊和社会支持都是社会性很强的概念,具有文化区域性的特点。不同区域、不同属性院校的中学生对于自尊和社会支持的理解也不可避免地受其所处文化区域的限制。总的来说,被试、语言习俗,文化差异等都可能是造成自尊差异的因素,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多结合地区的特点进行研究。

1.3社会支持及其与中学生自尊的关系研究现状

社会支持不仅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保护,对维护一般的良好情绪体验也有重要的意义[11][12]。社会支持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客观的、可见的或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与参与;二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因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三是个体支持的利用情况。对社会支持的评定有必要把对支持的利用情况作为社会支持的第三个

纬度。

所以,社会支持是心理社会压力与心理障碍之间的中介因素之一[13]。库利认为,他人的积极关注如赞许、尊敬等社会支持是影响自尊的关键因素[16]。彭欣、马绍斌等学者的研究表明:自尊与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没有显著相关,但与社会支持中支持的利用度有显著相关,反之亦然[10];李琨[46]的研究表明:学业不良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自尊存在显著的相关。由此,我们推断自尊与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在中学生人群中会有比较密切的关联。

对于社会支持的研究,以往大多是在医院中实施,多考察的是社会支持对术前焦虑、术后恢复等变量的影响,或者是检验社会支持对有较重大生活危机的个体中的作用。而被试大都是大学生、问题学生,社会支持对中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尤其是社会支持与其自尊水平有怎样的关联,这类的研究太少。

综上所述,鉴于自尊的重要作用以及以往研究的基础,本文将探索性的研究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以期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提供借鉴。

2问题的提出

2.1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本文拟从中学生的年级、性别、城镇、经济状况等因素着手,分析学生自尊水平,着重研究中学生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作以下假设:

第一,中学生自尊发展受性别、年级因素的影响;

第二、中学生自尊发展受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城镇)等家庭因素影响;

第三、不同经济状况对中学生自尊发展有影响; 第四、社会支持对中学生自尊发展存在显著的影响。

2.2选题意义 2.2.1理论意义

自尊理论是国内外研究者都备受关注的问题,而我国对中学这个人群的研究却少有涉足。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中学生自尊发展与社会支持的关系,以期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提供理论依据。

2.2.2实践价值

中学时期是学生心理、智力快速发展的时期,健康的自尊感与各种积极的心理品质相联系,在个体心理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社会支持是调节自尊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自尊是衡量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变量。因此做中学生自尊和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可以深入的了解影响自尊的因素,并行之有效地制定出增强学生自尊的途径而方案,这些对于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被试取自中山市19所中学,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各所学校随机抽取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共600名。被试年龄在12一18岁之间。

3.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本文通过查阅、收集和整理国内外关于自尊、社会支持的一般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文献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当前的研究现状,充实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访谈法:编写访谈提纲,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专家、德育专干和中学心理辅导老师的访谈,就本研究涉及的有关问题请专家们进行论证,以保证本研究的可靠性、适用性和可行性。

问卷调查法:

(l)自尊量表(SES)是由Rosenberg编制,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采用四级评分,1表示非常符合,2表示符合,3表示不符合,4表示很不符合。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是由肖水源编制。该量表共10个条目(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该量表得重测信度R =0.92。

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1.5对中学生自尊与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

本镇区内的三所中学由研究者现场调查,研究者在场对个别问题进行解答,现场回收问卷。其它镇区和市区中学的问卷,研究者在调查前对代理调查的人员进行了培训,并提供指导语和实施手册。在调查之前,事先告诉被试调查结果会完全保密并仅用于科学研究,被试填答完后当场回收问卷。在所有问卷回收结束之后,对问卷做了进一步整理,随后进行了资料的统计分析。本研究发放问卷600份,回收600份,废除无效问卷45份。 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确立研究动机与研究目的 文献搜集与整理 专家访谈 建立研究构架 问卷调查实施 数据整理与分析 结论 图3.1 研究的技术路线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中学生自尊、社会支持的总体水平

表4.1中学生自尊发展的总体水平 自尊 TOTAL

M 27.83

SD 3.672

由表4.1可见,中学生自尊的总体水平为27.83+-3.672。

表4.2中学生社会支持的总体水平 客观支持 主观支持 支持利用度 TOTAL

M 10.49 20.63 7.59 12.90

SD 3.10 3.29 1.83 2.74

由表4.2可见,中学生社会支持的总体水平为12.90+-2.74,在社会支持的各维度中,主观支持的平均值(M=20.63)要高于总体社会支持的平均值(M=12.90),支持利用度的平均值在几个维度中居于最低(M=7.59),表明中学生的支持利用度相对较低。

4. 2中学生自尊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4.2.1中学生自尊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及城镇上的T检验

表4.3中学生自尊在性别上的独立样本T检验

自尊总分

男 女

M 26.54 29.12

SD 3.347 3.997

t值 1.874

P 0.079

由表4.3可见,女生自尊总分的平均值高于男生的自尊总分的平均值,但是男女中学生在自尊水平上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这说明中学生的自尊不受性别影响。

表4.4中学生自尊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独立样本T检验

自尊总分

独生 非独生

M 29.87 25.79

SD 3.925 3.419

t值 1.321

P 0.168

由表4.4可见,中学生自尊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独生子女自尊总分的平均值要稍高于非独生子女。

表4.5中学生自尊在城镇上的独立样本T检验

M

SD

t值

P

自尊总分

镇区 城区

28.89 29.04

3.841 3.903

-1.568 .092

由表4.5可见,中学生自尊在城镇地区上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城区中学生的自尊总分的平均值要稍高于镇区中学生的自尊总分的平均值。说明中学生自尊发展不受城乡差异的影响。

4.2.2中学生自尊在年级、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经济状况上的方差分析

表4.6中学生自尊在年级上的方差分析

自尊总分

注: *表示显著水平在0.05水平以上,“**”表示显著水平在0.01以上,“***”表示显著水平在0.001以上,下同。

表中“1”代表初一,“2”代表初二,“3”代表初三。

表4.6为中学生自尊在年级上的方差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年级在中学生的自尊水平上的差异达到非常显著性的水平(P<.01),且通过多重比较可知,初三的自尊水平>初二的自尊水平>初一的自尊水平。

表4.7中学生自尊在父母文化程度上的方差分析

M

1 SD

M 9

1

3 2 SD 3 6

M 6 3 3 SD 4 4

M 7 7 4 SD 5 1

F 1.853 1.268

P .174 .472

Multiple Comparisons 无差异 无差异

M

1 SD

M

2 SD

M

3 SD

F

P

Multiple Comparisons 3>2>1

28.76 3.665 28.98 3.887 29.31 4.412 4.264 .009**

父亲 32.3 4.34 30.04.2629.73.9326.43.54

自尊总分

母亲 31.24.13 30.84.1529.43.7828.43.53

注:表中“1”代表中学(包括中学以上、大专),“2”代表中专(包括高中),“3”代表初中,“4”代表小学。

表4.7为中学生自尊在父母文化程度上的方差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父母文化程度在中学生自尊上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说明中学生的自尊不受父母文化程度的影响。

表4.8中学生自尊在父母职业上的方差分析

自尊总分

父亲 母亲

28.51

4.32

27.98

4.386

29.97

3.754

29.43

3.562

28.88

3.743

28.24

3.769

2.303

.036*

3>4>5>1>6>2

M 28.83

1 SD 4.36

M 28.57

2

SD 4.125

M 29.92

3

SD 3.754

M 30.09

4

SD 4.31

M 29.34

5

SD 3.574

M 28.24

6

F

SD 3.632

2.587

.009** P

Multiple Comparisons 4>3>5>1>2>6

注:表中“1”代表工人,“2”代表农民,“3”代表知识分子,“4”代表干部,“5”代表商人,“6”代表其他。

表4.8为中学生自尊在父母职业上的方差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母亲职业在中学生自尊上的差异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P<.05),父亲职业在中学生自尊上的差异达到了非常显著性的水平(P<.01)。通过多重比较可以看出,父亲为干部的中学生自尊>父亲为知识分子>父亲为商人>父亲为工人>父亲为农民>父亲为其他职业的中学生自尊水平。母亲为知识分子的中学生自尊>母亲为干部>母亲为商人>母亲为工人>母亲为其他职业>母亲为农民的中学生自尊水平。

表4.9中学生自尊在不同经济状况上的方差分析

自尊总分

注:表中“1”代表特困生,“2”代表A级贫困生,“3”代表B级贫困生,“4”代表非贫困生。

表4.9为中学生自尊在不同经济状况上的方差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经济状况在中学生自尊上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 4.2.3中学生自尊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由上表的结果可以看出,中学生自尊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如下: 1)性别:男女中学生在自尊水平上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 2)是否为独生子女:中学生自尊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

3)城镇:中学生自尊在城镇地区上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 4)年级:年级在中学生的自尊水平上的差异达到非常显著性的水平(P<.01),且通过多重比较可知,初三的自尊水平>初二的自尊水平>初一的自尊水平。 M 28.476

1 SD 4.381

M 29.267

2 SD 4.134

M 29.974

3 SD 3.596

M 30.65

4 SD 3.568

P 1.627

F .134

无差异 Multiple Comparison

s

5)父母文化程度:父母文化程度在中学生自尊上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

6)父母职业:母亲职业在中学生自尊上的差异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P<.05),父亲职业在中学生自尊上的差异达到了非常显著性的水平(P<.01)。

7)经济状况:经济状况在中学生自尊上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

4.2.4对中学生自尊产生影响的人口统计学变量

T检验及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对中学生自尊产生影响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有:年级、父母职业,而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城镇地区差别、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在中学生自尊上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 4.3中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表4.10中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自尊总分 客观支持 主观支持 支持利用度 支持总分

自尊总分

1 0.208* 0.369** 0.234** 0.397**

客观支持

1 0.389** 0.272** 0.831**

主观支持

1 0.317** 0.895**

支持利用度

1 0.462**

支持总分

1

从表4.10可以看到,客观支持维度与自尊总分间的相关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P<.05);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与自尊总分之间的相关达到非常显著性的水平(P<.01),其它各两两维度之间的相关均达到非常显著性的水平(P<.01)。表明社会支持越充分,越有利于中学生自尊的发展。

5 讨论

5.1中学生自尊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探讨

本研究表明:中学生自尊在性别因素上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女生的自尊总分略高于男生的自尊总分,这说明中学生的自尊不受性别影响。这与钱铭怡、王建平等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17]。在传统观念、角色期待的从前,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相比较男生而言,女生不能获得同等的受教育、受尊重的机会,但正是由于这种不平等、压力,越来越多的女性抓住仅有的机会,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内创造了奇迹,这使得更多的人对女性的认识有所改观,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落实,人们的思想对性别的差异有所改观,男女可以获得同等的受教育受尊重的条件,因此男女的差异越来越小,这可能也是中学生自尊在性别上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中自尊水平受年级因素影响: 中学生的自尊水平随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从自尊平均值来看,初三年级学生的自尊水平最高,其次为初二年级、初一年级。这个结论与刘爱红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53]。究其原因,可能是中学生面对新的学校环境、学习目标、学习方式、交往人群,缺乏正确的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合理的应对方式,导致自尊分值最低;二年级学生对中学环境虽然开始适应,但是二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意识的加强,学业负担的加重,如果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控能力稍差的同学,很容易出现矛盾失控的现象,他们很少获得成功的机会,很难受人尊重,加之好学生的对比,使得他们自尊心受挫,所以自尊分值也不高;三年级学生在学习生活经验、应对矛盾和压力、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都拥有较强的经验,可以应付自如,所以自尊分值比较高。由于结论显示自尊水平受年级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建议初一阶段加强适应性教育;初二加强挫折教育;初三加强前途教育。除此之外,由于南方很多家长都外出务工,孩子都在校住宿,进入新的环境,而社会支持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这可能是其自尊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

研究表明:中学生自尊水平在是否独生子女因素上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这可能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他们都能获得同等的物质条件,另外非独生子女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方面还有一定的优势。加之非独生子女由于有兄弟姐妹,他们所要承担的家庭压力、工作压力相对独生子女来说也小一些,这可能就是是否独生子女在自尊水平上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的原因。

在本研究中,城镇差异在中学生自尊水平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究其原因,虽然来自城区的中学生的确在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社会资源和

教育质量上较之镇区的中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但是来自镇区的中学生要想改变目前自身的现状,就不得不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因此镇区中学生较之城区的中学生意志更坚定,耐挫折能力更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强,要求改变现状的欲望更强烈。因此,在处理各种社会压力时表现得更加有经验,因而两者相抵反应在自尊水平上就没有显著差异;同时,来自镇区的中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的影响,很多同学见识不够,表现得过于自卑、自信心缺乏,所以,在社会比较中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镇区中学生自尊的外在表现比内在实际显得更明显。所以,可能就是这些原因导致他们的自尊水平没有城乡差异。另外,近几年来,我国农村镇区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而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却相应较慢,城市里有人下乡务农,农村有人进城打工,城乡相互渗透,所以城乡经济差异在缩小,从而影响到了学生自尊的发展水平。

研究还表明,父母文化程度在中学生自尊上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但是父母职业在中学生自尊上的差异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首先,中学生自尊不受父母文化程度影响,而受父母职业影响,原因可能是:父母对中学生教育环境的营造、教育方式的选择可能不是来源于父母的学历文凭,而是来源于由他们的职业所决定的人际环境。高层次的人际环境在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方式、人际圈子、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方面会有更大的优势,父母间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受益。

研究表明,经济状况在中学生自尊上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水平。这个结论与国内许多研究的结果是不一致的。究其原因可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国家政策。近年来,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减免学杂费,这个政策的出台使得家庭贫困,热爱学习的学生减轻了很大负担,使得他们能够安心的学习。第二,来自镇区的中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的影响,很多同学见识不够,表现得过于自卑、自信心缺乏,所以,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镇区中学生自尊的外在表现比内在实际显得更明显。

5.2中学生自尊水平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本研究表明,客观支持维度与自尊总分间的相关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与自尊总分之间的相关达到非常显著性的水平,其它各两两维度之间的相关均达到非常显著性的水平。表明社会支持越充分,越有利于中学生自尊的发展。

客观支持维度与自尊总分间的相关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但是主观支持维度与自尊总分间的相关达到统计学上的非常显著性水平。客观支持是可见的或实际的,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等。库利认为,他人的积极关注如赞许、尊敬等客观的社会支持是影响自尊的关键因素[16]。但是客观支持纵然再充分,而个体在社会中却体验不到或情感上感受不到受尊重、被支持

与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客观支持依然徒劳无用。

Rosenberg认为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其自尊的保持具有重要的作用。2004年我国学者刘勇和梁慧华用自尊量表(SES)和自编的主观社会支持量表对初中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家庭主观社会支持与自尊的相关度较非家庭主观社会支持与自尊的相关度高[54]。刘春梅等人对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与自尊的关系进行的研究表明,在影响自尊的因素中有29.8%是可以由青少年所感知的社会支持系统所解释的[55]。因此自尊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被感受到的支持”才有积极的意义。

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与自尊总分之间的相关达到非常显著性的水平,其它各两两维度之间的相关均达到非常显著性的水平。Rosenberg认为自尊是社会支持的结果。众多的有关不同领域受试者的社会支持和自尊关系的文献结果表明:社会支持与自尊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李琨[46]的研究表明,学业不良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自尊存在显著的相关。刘毅1998年的研究表明,个体的自尊水平与其所具有的社会支持的程度密切相关。Yarcheskil989年以165名15至17岁的青少年为被试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和自尊的相关性为0.30,而1997年他们又报告出这两者的相关为0.38 [51]。 总之,已有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主观社会支持与其自尊存在一定的正相关。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身体和生理机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然而心理发展却相对缓慢,从而导致了身心发展的失衡。他们经历着无数的矛盾冲突和压力。在此期间,不同的社会支持会使中学生的身心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李文道,邹泌等的研究表明:高支持水平的初中生表现出较少的内化问题行为和外化问题行为,孤独感较低,学习成绩较好,同伴的评价更高,对学校的态度也更为积极[56]。社会支持也影响中学生的心理,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学生的学习状况、中考信心、学习自觉性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如果给予中考生充分的尊重、理解和支持,对缓解考生的强迫观念行为、不自在感、抑郁、敌对情绪和偏执、精神病性症状有积极的影响作用[57]。综观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认为社会支持既能使学生的问题行为有所减少,也能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社会支持对于良好情绪体验具有重要的维护作用。

纵然社会支持对于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现有的很多研究也均表明: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与自尊有显著相关。然而中学生对于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却值得我们堪忧。在中学期间,学生们的生活圈子很小,社会支持系统仍未完全建立起来,他们寻求帮助的对象大多是家长、老师、同伴。这可能是因为中学生还仍未意识到社会支持的重要性,另外,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在这个阶段,他们个性有所发展,独立意识增强,认为父母与老师与其有代沟,因此把自己封闭起来,减少了和父母的交流,相反却和同伴交流得很多,然而处于同

一阶段的同伴只能起到倾听、理解甚至是负强化的或用,一旦遇到问题,他们手足无措,中学生不会第一时间来寻求父母和老师的帮助,因此中学生在父母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上程度减少。平时遇到情绪问题中学生会找同伴倾诉,然而当问题发生需要解决时,他们很少会寻求同伴的帮助,因为同伴的社会支持可能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挫。因此在社会支持系统还未健全以及青春期心理影响的情况下,中学生社会支持的利用率不容乐观。 5.3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本研究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时间经验的不足以及研究资源的限制,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调查对象上,本研究选取了初中的学生,下一步研究中将扩大样本量和样本的范围,选取高中的学生。

2.在研究范围上,本研究受条件与个人能力所限,其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发放地区范围不够分散,仅以中山市内部分学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所得到的研究结果是否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在研究内容上,本研究仅仅考察自尊和社会支持两个变量的关系,在后续的研究中可纳入自尊的结果变量,或考察自尊在几个变量中的中介或调节作用;另外,中学生这个群体在考察自尊这个变量时是否具有代表性,今后可以不断地去探索各个群体的自尊发展状况,构建自尊的理论模型和常模;最后可对中学生实施一些干预策略,提高他们的自尊水平,为学生的心理建设提供策略和方案。

6结论

1.中学生自尊水平不受性别、是否独生、父母文化程度、城乡、经济状况等因

素的影响;

2.中学生自尊水平受年级和父母职业因素的影响;

3.中学生自尊水平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相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自尊水平就高。

参考文献

[l]张华,刘萍.儿童自尊发展当议[J]教育论坛,1999,(9):2- [2]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00,391 [3]魏运华.自尊的概念、结构及其测评. [J]社会心理科学,1997,(3):55 [4]马前锋、蒋华明.自尊研究的进展与意义[J].心理科学,2002,2 [5]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6]答会明.违纪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及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J]孝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7]傅茂笋、管晓丽.医学新生自尊水平与家庭因素相关关系的研究. [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3)

[8]王建平.男女大学生自尊的比较研究. [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8,12 [9]王建平、马林芳.男女大学生自尊获得方式及其受损后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 [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l

[10]彭欣、马绍斌等.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J]健康心理杂志,2003,11(l)

[11]Goyne JC,&Downey G:Stress,Social support and the coping process. [J]Ann Rev Psychology 1991;42:401-426

[12]Thoits PA:Dimensions of life events that influence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 evaluation

and synthesis of the literatuer.In:Kaplan H.et(eds):Psychological Stress lst ed.Nem York,Acdemic Press,1983:33一103

[13]《当代社会大词典》编委会编.当代社会人词典.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606

[14]张静.自尊问题研究综述. [J]南京航空航大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82一86

[15]沈端良.大学生心理问题[J],中国学校卫生,2000,6,232

[16]刘毅、张华.自尊问题研究评述[J]西北师人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5(2):60 [17]钱铭怡、陈仲庚.就动机量表的初步修订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社会心理研究,1997,31(3):l一11

[18]张丽华.论自尊研究的历史发展趋势. [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19]黄希庭.心理学导论.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5 [20]张敏强.教育与心理统计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2 [21]郑日吕、蔡永红等.心理测量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9

[22]金瑜主编,心理测量.上海: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2001,6

[23]中国心理学会主编,心理学论文写作规范.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9 [24]蔡建红.犯罪青少年的自尊水平及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

[25]谭先明、王玉听.体院中学生自尊、个性、应对方式、心理控制源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3)

[26]石伟、黄希庭.内隐自尊研究. [J]心理科学,2003,26(4)

[27]钱铭怡、黄学军等.羞耻感与父母养育方式、自尊、成就动机、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 [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3)

[28]陈高山、黄希庭.大学青年教师白我价值感及其培育方式. [J]重庆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29]高文凤、丛中.社交焦虑与中学生自尊、白我接纳的关系. [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3)

[30]许传新、王平.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因素分析. [J]社会,2002,7

[31]彭欣.广东省某高校大学生自尊及其相关的若干因素分析.(硕十论文)2003,4 [32]李勉媛.初中生自尊的发展及其与师生关系、学业成绩的关系.(硕士论文)2003,4

[33]郭振娟.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硕士论文)2001,6

[34]万煌.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及干预研究.(硕十论文)2003,6

[35]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刊[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 [36]章志光主编,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7]孟庆良、马力.全建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调杏分析. [J]包头医学院学报1999,15

[38]Crosby F.The denial of personal discrimination[J]Ameriean Behavioral Scientist,1984,27:371、386

[39]李虹.大学生自尊状况的调查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l(2):133一136; [40]张艳霞.大学生自尊的特点及其培养[J]交通高教研究2004年第一期

[41]Bolognini M.Self esteem and mental health in early adolescence:Development And Gender

Differences[J].Journal of Adolesence,1996,19(3):364-367

[42]Harter S.Developmental,Perspective on Self System[J].Handbook Of Chi1d Development,Vol.4,1983.

[43]王欣、阮新等.陈思.学生自尊特点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年第12卷第4期

[44]范兴华、方晓义.友伴的社会支持与大学生自尊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5)

[45]魏运华.自尊的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6]李琨.学业不良初中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及心理干预研究.[D]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

[47]Die nex E.Subjective well一being.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95:542一575 [48]Campbell A,Converse P E,Rodgers W L.The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76

[49〕Die ner E,Diener M.Cross一cultural correlates of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一esteem.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68:653一663 [50]Furnham A,Cheng H,Perceived parental behavior,self一esteem and happiness. Social Psychiatry Psychiatr Epidemiol, 2000,55(6):647一654.

[51]王宏坤.中学生主观社会支持、自尊与道德价值观的关系研究.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52] 刘皓明 张积家..自尊结构研究的发展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4):567-572..

[53] 刘爱红.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其自尊、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5

[54]刘勇,梁慧华.家庭主观社会支持与自尊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 14(12):1106一1120.

[55]刘春梅,皱汉.青少年社会支持系统与自尊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7,30(3):609一612.

[56]李文道,邹泌等.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73-81.

[57]冯怡,薛筷明,王秀华.中考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1,16(7): 397一399.

附录:

中学生自尊和社会支持研究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填写这份调查问卷。本问卷不针对单位或个人,回答者不需填写姓名,收集的资料并不公开,只用于调查的总体研究和分析。答案无对错好坏之分,请您如实填写,以便于我们真实、准确的了解信息。谢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二零一零年五月 基本信息填写: 性别: A男 B女 年龄: ——岁

年级: A一年级 B二年级 C三年级 是否独生子女: A是 B否 家庭所在地: A乡村 B城镇

您在学校被评定为:A、特困生B、A级贫困生C、B级贫困生D、非贫困生 父亲文化程度:A中学(包括中学以上、大专)B中专(包括高中)C初中D小学 父亲职业:A工人B农民C知识分子D干部E商人F其他

母亲文化程度:A中学(包括中学以上、大专)B中专(包括高中)C初中O小学 毋亲职业:A工人B农民C知识分子D干部E商人F其他

第一部分

下面有10道自测题,每道题目有“①非常符合,②符合,③不符合,④很不符合”四个选择项,请您实求是地回答,并在您选择的项下打“√”

我感到我足一个有价值的人,至少与他人在同一水平上。①非常符合②符合③不符合④很不符合

我感到我有许多好的品质。①非常符合②符合③不符合④很不符合 归根结底,我倾向于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①非常符合②符合③不符合④很不符合

我能像大多数人一样把事情做好.①非常符合②符合③不符合④很不符合 我感到自己值得自豪的地方不多。①非常符合②符合③不符合④很不符合 我对自己持肯定态度。①非常符合②符合③不符合④很不符合

总的来讲,我对自己是满愈的。①非常符合②符合③不符合④很不符合 我希望我能为自己赢得更多作垂.①非常符合②符合③不符合④很不符合

我确实时常感到好毫无用处。①非常符合②符合③不符合④很不符合 我时常认为自己一无是处。①非常符合②符合③不符合④很不符合

第二部分

下面的问趣用于反映您在社会中所获得的支持,请按各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写或者打“√”,谢谢您的合作!

l、您有多少关系密切,可以得到支持和帮助的朋友?(只选一项) (1) 一个也没有 (2) l一2个 (3) 3-5个

(4) 6个或6个以上 2、近一年来您:(只选一项) (1) 远离家人,且独处一室.

(2) 住处经常变动,多数时间和陌生人住在一起. (3) 和同学、同事或朋友住在一起。 (4) 和家人住在一起。 3、您与邻居:(只选一项)

(l) 相互之间从不关心,只是点头之交。 (2) 遇到困难可能稍微关心。 (3) 有些邻居很关心您. (4) 大多数邻居都很关心您. 4、您与同学:(只选一项)

(1) 相互之间从不关心,只是点头之交. (2) 遇到困难可能稍微关心。 (3) 有些同学很关心您. (4) 大多数同学都很关心您.

5,你从家庭成员或学校中得到的支持和照顾(在合适的框内划“√) A、父母 B、兄弟姐妹 C、恋人 D、老师 —) 6、过去,在您遇到急难情况时,曾经得到的经济支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的

无 极少 一般 全力支持 E、其他(如: 来源有:

(1) 无任何来源。 (2) 下列来源:(可选多项)

A、恋人;B、家人;C、亲戚:D、同学:E、老师:F、网友:G、其他组织或个人(请列出)——

7、过去,在您遇到急难情况时,曾经得到的安慰和关心的来源有: (1)无任何来源。 (2)下列来源:(可选多项)

A、恋人;B、家人;C、亲戚:D、同学:E、老师:F、网友:G、其他组织或个人(请列出)——

8、您遇到麻烦时的倾诉方式:(只选一项) (1)从不向任何人诉述。

(2) 只向关系极为密切的1一2个人诉述。 (3) 如果朋友询问您会说出来。

(4) 主动诉述自己的烦恼,以获得支持和理解。 9、您遇到烦恼时的求助方式:(只选一项) (1) 只靠自己,不接受别人的帮助。 (2) 很少请求别人帮助。 (3) 有时请求别人帮助。

(4) 有困难时经常向家人、亲友、组织求援。

10、对于团体(如党团组织、宗教组织、学生会等)组织活动,您:(只选一项) (1) 从不参加; (2) 偶尔参加; (3) 经常参加;

(4) 主动参加并积极活动.

致谢

时光飞逝如流水,冬去春来己三载。回望带职读书的三年,几多辛劳,几多收获,几多喜悦,儿多感慨。本文的面世,倾注了太多人的汗水。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帮助、同事的配合、家人的支持让人永难忘怀!在这论文完稿之季,首先要感谢导师杜时忠教授。三年来,杜老师在学业上给予了我太多的指导和帮助,为人上给予了我榜样的力量,生活上给予了我悉心的关怀。本文从选题到框架的搭建,从材料的收集到初稿的诞生,无不凝聚导师的心血!

同时,也要感谢三年来和我一起工作过的同事。他们为了配合我顺利完成学业,在工作中给予了我大力的支持和帮助。

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父母不断地给到我激励,让我饱含勇气和毅力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在从我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到完成本文期间,妻子总是默默地替我分担着各种家庭事务;每每知道我在家看书学习时,在读初中的女儿总是静静地在一旁做着自己的事情,从不干扰,配合工作做得让人感动。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衷心祝福每一个曾经给予我帮助的人。回首往昔,感动溢于心间。这三年的记忆我将永远珍藏脑海,在我今后的生活中陪伴我一如从前,永远追随心中的理想!

白 涛

2010年7月16日

致谢

时光飞逝如流水,冬去春来己三载。回望带职读书的三年,几多辛劳,几多收获,几多喜悦,儿多感慨。本文的面世,倾注了太多人的汗水。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帮助、同事的配合、家人的支持让人永难忘怀!在这论文完稿之季,首先要感谢导师杜时忠教授。三年来,杜老师在学业上给予了我太多的指导和帮助,为人上给予了我榜样的力量,生活上给予了我悉心的关怀。本文从选题到框架的搭建,从材料的收集到初稿的诞生,无不凝聚导师的心血!

同时,也要感谢三年来和我一起工作过的同事。他们为了配合我顺利完成学业,在工作中给予了我大力的支持和帮助。

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父母不断地给到我激励,让我饱含勇气和毅力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在从我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到完成本文期间,妻子总是默默地替我分担着各种家庭事务;每每知道我在家看书学习时,在读初中的女儿总是静静地在一旁做着自己的事情,从不干扰,配合工作做得让人感动。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衷心祝福每一个曾经给予我帮助的人。回首往昔,感动溢于心间。这三年的记忆我将永远珍藏脑海,在我今后的生活中陪伴我一如从前,永远追随心中的理想!

白 涛

2010年7月16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wn.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