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江苏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01 13:2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目 录

(必修一)第一单元 地球的宇宙环境 ........................................................................... 1 考点直击1 地球的宇宙环境 ........................................................................................ 1 考点直击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 2 考点直击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 3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 4 考点直击4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 4 考点直击5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 6 考点直击6 水圈和水循环 ............................................................................................ 9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 10 考点直击7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10 考点直击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VS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2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 13 考点直击9 自然资源与人类 ...................................................................................... 13 考点直击10 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 14 考点直击11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 14 考点直击12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 14 (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 16 考点直击13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 16 考点直击14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 16 考点直击15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 16 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 17 考点直击16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 17 考点直击17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 18 考点直击18 城市空间结构(含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 18 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 19 考点直击19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 19 考点直击20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 21 第四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 22 考点直击21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 22 考点直击22 交通运输方式和分布的变化对聚落形态和商业布局的影响 .............. 23 考点直击23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RS、GPS、GIS、数字地球)........................ 24 (必修三)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 25 考点直击 24 认识区域 ................................................................................................. 25 考点直击25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 26 考点直击26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 27 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27 考点直击27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 27 考点直击28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 28 考点直击29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 29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30 考点直击30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 30 考点直击31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 31 考点直击32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南水北调为例 ............................................ 32 第四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 33 考点直击33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 33 考点直击34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 34 考点直击35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 35

0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必修一 第一单元 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直击1 地球的宇宙环境

测试目标 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一、宇宙的组成物质----天体P2

类型多样,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天体。 二、天体系统的层次

★P3-4

概念: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地月系 天体系统 太阳系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

其他恒星 级别:总星系 河外星系 测试目标 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P6-7

1.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2.对地球的影响

A.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

B.太阳能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一种新能源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P7-81.太阳大气分层与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的类型较多,其中最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周期约为11年,具体如图1-1所示:

2.太阳活动的影响

(1)原因:太阳活动强烈时,产生的短波辐射和粒子流对地球电离层、地球磁场和地球大气状况均有影响。

(2)表现

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产生磁暴, 极光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与不同纬度地区年降水量变化周期相关

1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测试目标 一、普通性P8

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

1. 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

地球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其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2. 表现

(1)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他行星绕日公转 ① 方向一致 ② 轨道近似圆形

③ 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2)从结构特征看,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似之处。 二、特殊性P8-9

1.表现: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2.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1)宇宙环境:①安全的宇宙环境 ②稳定的太阳光照 (2)自身条件

①地表温度适宜,地表水多以液态存在。(原因:日地距离适中) ②引力能使大量气体聚集形成地球大气层。(原因:体积和质量适中)

③使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都不太大,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发育。(原因: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

考点直击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测试目标 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P11★ 1.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2.速度

(1)角速度:每小时15度,除南北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 (2)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

2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3 周期:23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

测试目标 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一、昼夜交替P12 1. 原因

①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太阳只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晨昏线分地球为昼半球和夜半球)②地球自转 2. 周期:约24小时 二、时差P12-13

★★

1.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时刻较早 2.区时

(1)时区的划分:以经度每15度范围作为1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2)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3)换算

①每相差1个时区,区时就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②公式:T某=T已+(-)两地时区差×1小时(东“+”西“—”) (4)北京时间=东8区区时=120°E的地方时≠北京地方时

考点直击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测试目标 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方向:自西向东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1个恒星年

周期: 1.公转特征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近日点快,时间为1月初 速度 远日点慢,时间为7月初 轨道: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P14-15

2.与地球自转的关系P15

(1)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度数23°26′即回归线的度数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①范围:南北回归线之间 ②规律 a b

3

c d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测试目标 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并解释其成因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P16-17

(1)变化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变化规律

① 纬度变化:同一时刻,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 季节变化 节气 太阳直射点位置 达全年最大值的地区 达全年最小值的地区 夏至 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南半球 春、秋分 赤道 赤道 无 冬至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北半球 2.昼夜长短的变化P17

(1)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晨昏线(圈)以地心为中心在地轴两侧来回摆动所致。

(2)判断①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②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等长 (3)规律

①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②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达最大(南半球相反) ③冬半年情况与夏半年情况相反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

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3.四季更替P18

(1)原因:一年中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不同。 (2)纬度差异

①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 ②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

③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大,昼夜长短的变化也较大,且两者同时达最大值或最小值,单位面积上获得太阳辐射变化最大,四季更替最为明显。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考点直击4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测试目标 地球的圈层结构P26

1. 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 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4

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2)分层

地壳

——莫霍界面(地下约17KM) 地幔

——古登堡界面(地下约2800KM)

地核

(3)岩石圈: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组成

测试目标 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一、岩石圈的组成P27-28三大类岩石:

①岩浆岩 成因: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玄武岩) ②沉积岩 成因: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的作用下形成(砂岩、页岩、砾岩、石灰岩)

③变质岩 成因: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大理岩、片麻岩、板岩)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P28-291.过程

★ 岩浆岩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重熔 变质作用 重熔冷凝变 质 作 用 重 熔 变质岩 沉积岩 2.意义

风化 侵蚀 搬运 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地表形态,塑造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③实现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地表的环境

岩浆 测试目标 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相互关系

1.内、外力作用P30 分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缓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2.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P31-32

常见类型 褶 皱 背斜 向斜 成因 岩层受挤压向上拱起 岩层受挤压向下弯曲 ★

地形表现 一般 山岭 山谷 地形倒置 山谷 山岭 5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断层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错动或位移 谷地、陡崖、或断块山 地形倒置(原因):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形成谷地。 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遭受侵蚀,而成为山岭。 3.外力作用表现P32-33

作用形式 坡面被冲刷,下切成沟谷,水流汇集使沟谷不断加宽加深 流水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沉积下来 对地貌影响 常形成峡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 山区山口处洪积扇或冲积扇的形成;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1)主要表现: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 (2)主要外力作用 作用因素 流水作侵蚀 用 堆积 风力作侵蚀 用 堆积 冰川作侵蚀 用 堆积 在干旱地区风力扬起沙石,吹蚀地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等 表 风在搬运沙石的过程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时,导致风沙沉积 在高纬或高海拔地区,冰川对途径地面的刨蚀作用 在冰川融化时,携带的泥沙石块等沉积 形成沙丘、沙垄等 形成冰川谷地又称冰川U谷;在冰川源头形成冰斗、多个冰斗之间形成角峰 形成冰碛(qi)垄 考点直击5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测试目标 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一、大气受热过程P36-37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大气直接吸收的——很少,且有选择性

①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②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③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的很少

3.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向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产生地面长波辐射,其中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二、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P37分热量还给地面。

测试目标 1. 方式P38

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被称为大气逆辐射,把部

6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① 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的上升和下沉 ② 水平运动,表现为风 2. 热力环流P38

(1) 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 形成过程

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 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风由海洋吹向 大陆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风由大陆吹向 海洋形成“陆风”。(如右图)

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 空气沿山坡上升,风从谷底吹向山顶形成谷风。夜 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山坡下 滑,流入谷地,风从山顶吹向谷底形成山风。(如图) 城市风:城市上空气流上升,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 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测试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P40-41

1. 形成因子①太阳辐射对地表不同的纬度加热不均②地转偏向力 2. 分布

气压带、风带在全球的分布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且气压带,风带相间分布,如图5-2所示:

3. 移动规律: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二、季风环流P43

1. 季风概念: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

律变化的风 2. 成因

7

★★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1)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① 特点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 ?

②表现 1月 7月 亚洲大陆 亚洲高压 亚洲低压 北太平洋 阿留申低压 夏威夷高压 北大西洋 冰岛低压 亚速尔高压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3. 典型的季风 比较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 副热带太平洋 蒙古、西伯利亚 赤道附近 印度洋 风向 西北 东南 东北 西南 性质 寒冷干燥 温暖湿润 低温干燥 温暖湿润 气候类型 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分布 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热带季风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温带海洋性气候受西风的影响, 气候特点:温暖湿润。 (2)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气候特点炎热干燥;

冬季受西风影响,气候特点温和湿润。

(3)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夏季风影响,气候特点高温多雨;

8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冬季受冬季风影响,气候特点低温少雨。

测试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明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一、锋面系统P44-45

1. 概念:冷气团与暖气团的交界面

2. 特征:水平范围广,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3. 分类: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运动状况分为三类

定义: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

冷锋 过境时的天气:阴天、刮风、下雨

过境后的天气: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定义: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

暖锋 过境时的天气:阴雨天气

过境后的天气: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准静止锋:概念:冷暖气团相遇,势力均衡,锋面相对静止 天气:多形成连续性多云或降水天气 受冷锋影响:寒潮、沙尘暴天气;受静止锋影响:梅雨天气 二、气旋(低压)与反气旋(高压)P45-46★

水平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

气旋(低压) 垂直气流:上升 气旋与反气旋 天气:阴雨天气

水平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反气旋(高压) 垂直气流:下沉

天气:晴朗天气

受气旋控制:台风现象;受反气旋影响:伏旱,“秋高气爽”的天气 考点直击6 水圈和水循环

测试目标 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P48

1.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2.环节: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3.意义 使地表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改造地表形态,是地球表层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动力过程之一

测试目标 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实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9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一、洋流的概念及分类P49-50

定义:是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类型 暖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 寒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低

二、洋流的分布规律P50-51

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分布 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纬40度附近海区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 三、洋流的地理意义P51-52

全球性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暖流:增温、增湿

对气候的影响 寒流:降温、减湿 意义 寒暖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上升流海区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 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污染范围扩大;污染程度降低

对航运的影响:顺流航行比逆流航行速度快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考点直击7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测试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P57-58

1. 形成

2. 形成条件: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热量和水分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类型的气候 ① 产生:不同的气候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② 特点: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

分布模式(以北半球为例)

10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P59-61

1. 从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

(1) 影响因素: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

(2) 表现:形成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热量带及

相应的植被、土壤。

(3) 实例: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寒带冰原带、寒带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三个自然带。它们具有一定的宽度,大致沿纬线方向平行伸展,南北方向更替。

2.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 影响因素:海陆间的水分交换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弱。 (2) 表现:自然带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

(3) 实例:我国沿北纬40度纬线,从沿海向内陆,随降水量的不断减少,自然

带由森林带、草原带逐渐过渡为荒漠带。

3.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 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2) 表现:植被、土壤等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 (3) 实例: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的自然带分布 珠穆朗玛峰南坡的自然带依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高山针叶林带、高山灌木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永久冰雪带;其中永久冰雪带的下限称作雪线。 三、非地带性现象P61底下

1. 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

2. 表现:与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 3. 实例:

(1) 南美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形成了3°S---30°S之间平行于海岸分布的狭

长荒漠带

(2)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没有出现热带雨林景观,而是出现热带草原景观。

测试目标 理解环境的差异性及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一、对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理解

由于不同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形成了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1.在大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根据: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及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确定:大农业产业的构成、作物构成、品种构成及土地利用方式 (3)目的:取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并实现生态平衡。 2.影响各地民居建筑的特点

(1)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房屋在墙体厚度上的差别

(2)我国东南沿海和西部内陆房屋在屋顶坡度上的差别。

11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考点直击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VS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桂林山水的成因

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P63

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根本原因: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表现

(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称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的过程。 (2)生物循环:

①概念: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②作用: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动转化,把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作用

(1)改变地球大气成分(2)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 (3)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快岩石风化,促进了土壤形成 (4)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测试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测试目标 ★★

一.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1.各要素间的关系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二、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解1.整体性的体现

①各要环境素与总体特征的的协调②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③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影响其他区域 2.实例:如厄而尼诺与全球气候,秘鲁渔场;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 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意义1.在思想观念方面

12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1)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因此人类应该树立动态的发展的观念对待地理环境问题。

(2)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要求人类具有全局观念。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1)认识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意义①利用自然资源②修复生态系统③改善环境质量

(2)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实际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如:人类利用煤炭作为燃料,是利用了其中蕴含的能量,产生废物有对自然环境构成了污染。

(3)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需要进行保护、综合开发利用;因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得自然资源间具有联系性。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考点直击9 自然资源与人类

测试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一、自然资源P79-82

1.概念: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2.分类:

(1)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2)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3.共性特征

(1)分布的不平衡性:分布有规律可循,因地制宜(2)资源间的联系性:综合开发利用 (3)数量的有限性: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4)利用的发展性:不轻易开发利用,

依靠科技挖掘潜力 二、自然资源与人类P82-841.自然资源与人类

①采猎文明阶段:数量影响小,质量影响大

②农业文明阶段:质量和数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土地用途多样化,使土地质量的含义和判别标准变化

工业文明阶段: ③ 土地的质量与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2.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社会阶段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与规模 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 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采猎文明 强 小 单一、简单 低 农业文明 中 中 中等 中 工业文明 弱 大 多样化 高 ★

13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考点直击10 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测试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路线分布的影响 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 平原 山区 ★

分布 规模 大、 人口多 小、 人口少 实例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地区 南方低山丘陵区、西南地区、塔里木盆地 对聚落的影响 类型 团聚型、棋盘式 狭长形、团块状 集中、紧凑 分散、多沿山谷或河流分布,或在山前洪积扇、冲积扇的中下部 二、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表 形态 平原地区 ★

工程量及造价 选线时应注意的问题 尽可能多的连接居民点,尽量少占良田 避开一些陡坡、不稳定地区 实例 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交通线形态 限制性因素 地 形 一般呈网状分布 少 小,低 华北平原 东北平原 川西高原、云贵高原 山公路呈“之”区 字形 地势 多 大,高 影响交通线路的密度,如我国由第三级梯向第一级阶梯交通线路密度逐渐减少 考点直击11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测试目标 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旱涝、台风、地震、寒潮) 灾害 成因 我国的时空分布 华北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 危害 人畜饮水困难、粮食减产,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直接损失:工业、农业的财产损失;人畜的伤亡;瘟疫和传染病的暴发等; 间接损失: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生活秩序混乱等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干旱 少 ①气候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显著增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②流域地貌特征(地势区。春季在珠江流域,夏秋洪涝 加)低平,排水不畅);③植被分季在江淮地区和北方。 布(森林覆盖率);④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 14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强风、特大暴雨、风每年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热带、副热带海面上形成的一 暴潮,给沿海地区人南沿海的广东、海南、福建、台风 种强烈的热带气旋 民带来巨大的生命和浙江等省区。 财产损失。 降温(作物遭冻害,秋、春季危害大)、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破坏牧场)、大雪、冻雨(通信输电线路中断,交通受阻) 直接灾害有: 建筑物破坏、地面破坏、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引发海啸。 间接灾害有: 瘟疫、火灾等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寒潮 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主要发生在冬半年,由东北到海南依次减弱 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从而引起地震 形式强烈释放出来,-喜马拉雅地震带) 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板块运动)

考点直击12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测试目标 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

一、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P90-91

1.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100年里升高了约0.6摄氏度,20世纪后半叶就升高了0.4摄氏度 2.据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5.8摄氏度,约是20世纪升温幅度的2-10倍。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P92-94

1.许多地区增加了资源开发的难度

2.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生物多样性减少

3.导致海平面的上升,还会带来海水入侵、土地盐碱化 4.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

5.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农林牧渔)等部门影响更为显著 6.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15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必修二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考点直击13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测试目标 知道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

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P4-5

(1)概念:又称人口再生产类型,反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2)模式转变的四个阶段

原始低增长阶段:农业社会,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

止或低速增长状态;原因:丰收或灾荒,战争或瘟疫影响(土著居民)

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化初期;出生率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急剧增长;

原因:科技发展和某些疾病得到控制(非洲坦桑尼亚、赞比亚)

增长减缓缓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出生率开始下降,死亡率降至低水平,人口增长

减缓;原因:生活水平提高,观念的转变,保险福利发展,国家人口政策的实施(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低速增长阶段:现代发达国家;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有些国家出现零或

负增长(德国、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

考点直击14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测试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P8 人口迁移: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

二、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分析P9-11

1.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就业机会多的地区往往是人口迁入的地区。 2.政治因素:政治迫害、战争获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 3.社会文化因素:宗教、民族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4.生态环境因素: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往往引起大规模人口迁移 5.其他因素:婚姻与家庭、投靠亲友、逃避种族歧视等。

考点直击15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测试目标 区别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16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一、环境承载力P22-23

1.概念:环境承载力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度。 2. 影响因素

(1)与之呈正相关的因素: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

(2)与之呈负相关的因素:人口生活消费水平 3.特性

(1)不确定性: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确定性 (2)相对确定性:一定历史阶段具有相对确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P23

1.概念

(1)前提:①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②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③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 (2)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特点: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数值的“虚数”

3.意义:帮助国家或地区制定人口战略或人口政策,影响区域或社会发展战略

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考点直击16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测试目标 一、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P32-351.城市发展阶段

缓慢发展阶段:18C产业革命前,城市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多以政治职能为主。 加速发展阶段:产业革命后,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拓展,城市成为区域经济中心。 成熟阶段:二战以后,城市发展迅速,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及专业化城市。 2.当前世界城市化特点 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②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①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达70%以上,出现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②发展中国家乡村人口向城市移动,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大城市规模膨胀,城市数量剧增,但差异明显 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P36

1.大量土地被占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2.水资源短缺,地面下沉、海水入侵、水质恶化 3.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

17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考点直击17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测试目标 知道城市服务功能的含义,比较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一、城市的服务功能P41

1.为城市本身服务

2.为城市本身以外的地区服务,这是城市的基本活动,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3.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1)管理中心:各级政府机构的所在地

(2)服务中心:一定地区范围的科技教育文化活动中心。 (3)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第二、三产业集中。 二、城市的服务范围P41-42

1.城市的服务范围:包括城市本身、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农村地区

2. 城市规模越大,等级越高,功能越强,服务范围越大;城市规模越小,等级越低,功能越弱,服务范围越小。

上海(最高一级):区域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商贸中心、国际投资中心 :长三角地区的副中心城市 长江三角洲地区 南京、杭州(第二层次) 苏、锡、常、宁波(第三层次):制造业功能突出,受上海影响较大 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镇江、扬州、南通、湖州(更次一级层次):辐射范围主要局限于市域

内大多数城镇和乡村

考点直击18 城市空间结构(含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测试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特点,解释城市空间结构形成原因。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P45

组成 各种商业街或大商场 成片住宅楼及配套的服务设施 由若干同类工厂组成 特点 交通便捷、人员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 受社会因素影响,高级与低级住宅区有背向发展的趋势 靠近公路等交通便捷地带,工业选择要考虑环境因素 各功能区的位置、组成、特点 城市功能分区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位置 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分布面积最广 城市外围,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P47-48

1.经济因素

(1)地理位置—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影响地租水平,结合功能区的付租能力不同,进而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具体如下表所示)

18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2)交通通达度好

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越高,反之越低。 2.社会因素

职业、收入水平、民族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影响人们对住宅区的选择。 3.行政因素

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行政规划,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引导或划分不同的功能区。

4.历史因素

原有的土地利用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

测试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P49-50

不同的地域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对城市和结构产生深刻的影响,表现在: 影响建筑景观:纽约、芝加哥:市中心摩天大楼,四周建筑物错落其间;欧洲:保持传统风

格,高楼很少

影响建筑格局:

杭州是典型的山水城市,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北京:皇宫雄踞中心,其他建筑物沿城市中轴线排列,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华盛顿:以国会大厦(东西向)和白宫(南北向)两条轴线及交汇处为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居于高处,体现资本主义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

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考点直击19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测试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一、农业生产概述P57

1.概念: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19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2.农业生产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 二、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P57-58

1.自然条件:土壤、地形、气候、水源等“徒弟(土地)喝汽(气)水”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管理等:“市(市场)教(交通运输)委争(政府政策)着管理老(劳动力)兔(土地价格)子(资金)” 3.技术条件:如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良种、机械、化肥 注: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测试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一、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P59

一定地域内形成的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农业生产类型。 二、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P59-621.热带迁移农业

(1)分布: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盆地 (2)生产特点:刀耕火种 (3)影响:破坏森林和土地资源;物种灭绝;气候恶化 2.水稻种植业

(1)自身特征: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精耕细作的集约农业 (2)分布: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3)区位条件:自然因素:气候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地形较平坦,

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丰富,市场需求大,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4)生产特点:农户家庭经营(生产规模小);经验丰富,单产高;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3.混合农业

(1)概念:种植业和畜牧业相互结合、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 (3)澳大利亚小麦—牧羊混合经营的优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地时间安排;

灵活的农业生产规模安排

4.商品谷物农业

(1)概念:是一种以生产小麦、玉米等谷物为主,产品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2)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地;中国西北和东北地区 (3)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4)经营方式:家庭农场;我国是国营农场;最大生产国:美国(中部平原) 测试目标 P64-65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过牧、不合理灌溉,造成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或土壤盐碱化

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造成土壤板结或土壤污染

20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考点直击20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测试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一、区位因素P66

1.自然条件:土地、原料、动力、水源、 2.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劳动力、市场、政策 二、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P66-67

1.原料:工业发展早期,原料和市场是最重要的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料的影响下降 2.交通:交通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3.劳动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对劳动力数量要求减少,对其素质要求提高了 4.环境标准、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对工业区位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工业类型及特点P68

工业部门类属名称 原料指向型工业 ★

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 代表部门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动(易变质等)应接近原料产地 加工 市场指向型工业 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 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应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应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 水电站) 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区,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鞋等 技术指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应接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表 测试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工业地域形成过程: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P69-70一、工业联系

产品方面的联系、地理空间上的联系(基础设施联系)、信息上的联系 二、工业集聚与扩散

1.工业集聚—多在工业化早期和中期

(1)现象: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多出现在工业化前期和中期 (2)原因: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

耗,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不利影响:用地紧张、水电供应不足,交通 堵塞、原料燃料等问题 2.工业扩散--多出现在工业化后期 (1)扩散原因:工业过分集聚带来的用地紧张、水电供应不足,交通 堵塞、原料燃料等问题

21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2)扩散条件:现代交通运输的进步,超高压远距离输电系统的建立,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等 三、工业地域

1.形成:由于工业联系和集聚效应的作用,工业生产在空间上形成规模不等、形态各异的工业地域

2.传统工业区(以辽中南工业基地为例)

(1)发展条件:矿产丰富、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市场广阔 (2)工业部门: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工业等 3.新型工业区(以印度班加罗尔为例)

(1)发展条件:①技术力量雄厚、②气候适宜,环境优美③交通便捷 (2)工业部门:电子工业、计算机软件工业等

测试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P72-73★

一、资源短缺

工业生产对原材料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突出; 二、环境污染

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

第四单元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考点直击21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测试目标 P86

结合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世界不同地区需要通过地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并促进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交通运输事业是发展经济的“先行官”。

测试目标 了解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P86-90

一、交通运输

1.概念:是实现人员和物资等唯一的主要手段

2基本要求:运量大、运输成本低、运行速度快、连续性强 3.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特点比较 方式 铁路 优点 缺点 备注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占地多、造价高、短途运输成本高 连续性好 式之一 22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公路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适应性强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地位日趋重要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水文水路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历史最悠久 和气象条件影响大 航空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管道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设备投资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大、技术要求严格 方式 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 连续性强、损耗小、安全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方便、运量很大 差 4.发展方向: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 二、通信 邮政通信 电信通信 利用工具 交通运输工具 传递对象 信函和包裹 业务举例 传递信函、邮寄包裹等 电话、传真、卫星通信等 影响因素 地形障碍、自然灾害等 地形障碍、太阳活动等 有线电、无线电、符号文字图像光等 语言等 三、商业贸易

1.概念: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储存和销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 2.作用: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销售之间的桥梁

考点直击22 交通运输方式和分布的变化对聚落形态和商业

布局的影响

测试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

一、聚落概述

1.概念: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一般分为乡村和城市两类。 2. 聚落形态大致可分为:块状、带状、星状等 3.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1)平原地区: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沿河伸展的多成带状 (2)山岳地区:常沿山麓或沟谷扩展,多呈带状 二、交通发展对城市聚落形态的影响 1.古代

①以水运为主的地区,城市形态多呈带状

②以步行—马车为主的地区城市形态紧凑,多块状

2.近代:火车、电车的发展,城市沿主要交通干道扩展,形成星状 3.现代:

①汽车时期,城市沿主要公路延伸,形成多角星状

②高速公路时期,城市空间由平面向立体化发展,出现城市群 测试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一、商业网点概述

1.概念:人们从事商业活动的地点

23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2.布局原则:交通便利的地方,商业比较容易得到发展,即交通优先原则。 3.布局与交通条件的关系

(1)商业中心往往与交通枢纽结合在一起

(2)很多商业网点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 二、交通发展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商业中心的布局:沿江、沿海以及铁路、公路沿线,水陆交通便利的枢纽地带或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易发展成为商业中心。(原因:既有利于货物集散,也为其他社会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和京广、京沪、陇海等铁路沿线,集中了许多全国性和地区性商业中心城市。

2.交通条件的变化:影响商业网点的兴衰:如扬州,随京杭运河开通而形成且发展起来的,后来又随着运河淤塞京沪铁路以及海上运输的发展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考点直击23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RS、GPS、GIS、数字地球)

测试目标 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的应用(拍照)

资源普查、灾害监测、环境监测、工程建设及规划等 测试目标 道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概念及其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1.概念:利用卫星群来获取地面经纬度坐标及其高程,并用于定位和导航的系统。

★(定

位)

2.组成:空间卫星系统、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系统

3.特点:全方位、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实时性 4.应用领域:军事、交通、旅游探险等测试目标 ★

1.概念: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支持下,对地理信息进行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的空间信息管理系统

知道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数据库)

2.优点:图形化、可视化、及时更新信息

3应用领域:测绘、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市场分析等

测试目标 知道数字地球的含义 1.概念:用数字化的方法讲地球上有关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装入计算机中,实现网络上流通,是一个虚拟地球。

2.核心思想:用数字化的手段,整体性解决与空间位置相关的问题,和最大限度利用信息资源。

3.应用领域:预测气候变化、治理环境污染、防灾减灾、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农业产出、解决政治经济危机。

24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必修三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考点直击 24 认识区域

测试目标 了解区域的含义

一、区域的含义(P2-3)

1.含义: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的。

2.区域特点:区域是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形状或界线;区域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区域内部

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指标:可采用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来划分;可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

按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

划分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个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P3-5

1.均质区: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2.功能区: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由区域的中心和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有时指经济区和工业区) 三、区域的特征P5-7

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整体 2.差异性:区域内部有相对一致性,但各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

3.开放性:各个区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25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考点直击25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测试目标 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P9)

1.成因:不同区域所处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不同,以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差异 2.表现:

?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 ?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二、区域差异比较——以日本、英国为例P10-13 1.

相似性:两国都是岛国,面积相差不大,都地处中纬,气候比较湿润

自然环境的比较

产生原因: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两侧,地理位置和地形等不同

差异性 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可从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

产资源等要素入手 要素 地形 气候 植被 水文特征 日本 地表崎岖,以山地、丘陵为主 明显的季风气候,其中北部属温带森林覆盖率约占国土的2/3,植物种类多样 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于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 分布 终年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森林覆盖率低,以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 河网较密,河流流量平稳,各河流之间分水岭不高,大多有运河相通 煤、铁、石油 相似性: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充分发挥了岛国的优势。 经济发展的比较 产生原因:经济发展起步早晚和发展过程方面的差异,加上

差异性 人口数量悬殊,自然环境差异,文化传统不同

要素 经济发展特点 工业及其布局 农业 人口与城市 可比较的要素:经济发展特点、工业及其布局、农业人口与

城市等 日本 经济大国,工业化起步较晚 “临海型”工业布局 种植业为主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 英国 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资源型”布局为主 畜牧业发达,在农业中占主体 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历史上曾经向海外大量移民 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英国 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错矿产资源 贫乏 2.

三、我国的区域差异(P14-15)

26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名称: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界限: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以400毫米降水线为界,青藏高寒区北部以昆仑山

—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东部以横断山脉(3000m等高线)为界。 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三大自然区的差异比较(比较见课本P15)

考点直击26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测试目标 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P16-20)

a、初期阶段(“钢都”匹兹堡的开发)

特点:区域内往往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人

类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微弱。 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b、成长阶段(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的形成)

特点:资源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

构渐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

主要问题:资源面临枯竭,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污染加重,环境受到明显破坏 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c、转型阶段(匹兹堡的“困惑”)

特点: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区域优势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

至停滞,失业率增高,人口减少 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d、再生阶段(“知识城”匹兹堡)

特点:对症下药,措施区域经济复苏,又产生了新的增长活力 对策:?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治理污染,美化环境,营造绿色空间★ ?完善和拓展交通网★ ?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人地关系:由紧张走向协调

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考点直击27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测试目标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1.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28-31

27

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人对环境是依赖和恐惧;(地理环境决定论)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人类中心论) 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 (人类中心论)

环境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协调: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人地伙伴论)

2.人地关系思想演变P28-31 a、地理环境决定论

核心思想: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评价:该理论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反映了当时的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b、人类中心论

核心思想:人类中心论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

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评价:人类中心论一味地从人类自身需求出发,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结果

是人地关系对立,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地关系越来越紧张。

c、人地伙伴论

核心思想: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评价: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

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

测试目标 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的新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清洁生产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 ?公众参与、绿色消费

考点直击28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测试目标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一、

一、理解可持续发展P32-33

1.定义:既满足 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 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

2.内涵: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和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P33-36

1. 公平 性原则:包括时间上的公平(代际公平)、空间上的公平(代内公平) 2. 持续 性原则:核心是指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 3. 共同 性原则:全球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

28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4. 阶段 性原则:①发展中国家:初级阶段,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

②发达国家:高级阶段,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

测试目标 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结合实例,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表现:

①由于人类向环境索取过度,目前人类面临的是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能源)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减少)。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过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污染加重(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二、主要环境问题P27即前言

主要原因: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和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地域差异: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以生态破坏为主。 环境问题 成因 防治措施 全球变暖 臭氧层破坏 酸雨 赤潮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众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和管理者;应积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参与,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工厂清洁生产、社会公众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自备篮子购物、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节水等等。

测试目标 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燃烧矿物燃料;乱砍滥伐森林 大量排放氟氯烃 排放SO2、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 大量含有氮磷的污水排入较封闭的海域 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植树造林 减少氟氯烃的使用量,研制新型制冷系统,国际合作 减少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 减少污水排放并作无害处理 自然:暴雨、土质疏松、地势复杂 植树种草保护植被,严禁陡坡开荒 人为:植被破坏 自然:气候变干 人为:滥垦滥伐滥牧 营造防护林,设置沙障、退耕还林还草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动植物 ★ 考点直击29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测试目标 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9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一、走可持续的必要性——中国面临的严峻现实(生存和发展的压力):a、庞大的人口压力;

★P39

b、资源短缺令人担忧(种类多、总量大、类型全,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用量增长

过快)

c、深刻的环境危机(城市中的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

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二、具体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P40-43

a、面临人口问题:人口众多,人口素质低,人口结构不合理。 人口战略: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b、面临资源问题: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资源战略: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c、面临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环境战略: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d、稳定战略: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坚持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考点直击30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测试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一、黄土高原存在的问题P51

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土地开发利用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P51-53 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①生态环境脆弱②黄土土质疏松,遇氺易分解;③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④坡度较陡,地质灾害频繁

2.人为因素(主要):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和露天开矿)、②破坏植被 三、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P51

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 2.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3.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淤积在下游河床,使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 四、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P54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心是水土保持,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生产体系。 1.基本措施: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

?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煤区土地复垦工作。

30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2.具体措施: 措施 工 程 措 施 生物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 附:西北的荒漠化

打坝建库 平整土地 修基本农田 抽引水灌溉 植树种草 科学施肥 选育良种 地膜覆盖 轮作套种 蓄水保土,提高肥力,充分利用光热 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 蓄水拦沙,改善生产条件,合理利用水土 功能 ★

利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不合理灌溉)

原因:自然因素: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植被稀少、河流稀少、土质疏松、生态脆弱

人为因素(主要):人口压力和人类活动不当造成土地和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

危害: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退化、草场沙化,沙尘暴盛行 治理措施:人口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资源问题:合理利用土地、草场、水资源以及能源,退耕还林、还草等 生态建设: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沙障工程等。

考点直击31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测试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开发条件,分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说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优越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

★P57-58

二、主要工业部门:

钢铁工业(主导)、煤炭工业(基础)、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 三、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P58-59

a、生态环境恶化:主要环境问题有固体废气物污染、大量热污染、水体污染、生态破坏 b、传统工业衰落:表现为从业人员减少,人口失业严重,钢铁生产向国外转移,产量下降 四、整治措施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治理污染,美化环境,营造绿色空间★ ?完善和拓展交通网★ ?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31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考点直击32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南水北调为例

测试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P62-64

1.南水北调的原因: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供需矛盾突出 2.长江作为水源区的地理条件

(1)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广,水量大

(2)流量稳定:①年径流量较稳定②季节分配较均衡

(3)贯穿东西:①流经三大经济地带②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③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

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P64-65

1.东线工程(路线: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水,沿京杭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优点:水量大,

可利用京杭运河,工程量小;前期投资少,工期短;缺点:黄河以南地区地势 北高南低 ,需 抽水 北送,耗能多(流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2.中线工程(路线: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再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

北京、天津。优点:可自流供水;缺点:需挖河道,工程量大。)

3.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优点: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西北,可自流供

水;缺点: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P65-661.积极意义:

(1)社会效益:①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②缓解争水的矛盾,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大大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①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改善北方工农业用水、

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调水区为例):

(1)长江径流量减少,特别是枯水期,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下游水质

(2)还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3)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物带来不利影响

(4)由于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

发生盐渍化

(5)由于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

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附:西气东输

★P66-67

路线:轮南—上海

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推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32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①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②促进经济发展。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第四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考点直击33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测试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明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一、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

★P76-76

1.自然环境:①地貌类型齐全(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②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③长江水量居我国首位,流域面积广,干支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

2.自然资源:①水资源居全国首位;②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大;③水能资源丰富;④森林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二、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社会经济条件)

★P78-79

1.城市与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除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外,宜宾以下河流两岸的城镇都很

密集,而且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度远高于上游地区

2.交通:宜宾以下河流都可以通航,被誉为“黄金水道” 3.工农业基础:上游以重庆为中心的经济区;

中游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区; 下游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区

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P80-87 1.上游地区

(1)优势:地势悬殊,致使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2)开发重点:水能资源(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养殖);

(3)存在问题:①自然灾害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②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引发水土流失

(4)治理重点: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5)措施: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

2.中游地区

?优势:①平原面积广,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作物基地;②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金属矿产丰富,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问题:洪水

①自然原因: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且降水集中在春夏两季。 ②人为原因:A.过度砍伐林木,陡坡开荒,植被减少;B.围湖造田,调蓄洪峰能力降低 ?整治重点:防治长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 ?措施:

①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琥珀; ②搞好分洪工程,加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

33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防水林 ④修建水利工程(如:三峡水库),洪水季节蓄水 3.下游地区

(1)优势:①发展农业条件优越:平原地形为主,河湖密布,气候温暖湿润 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形成我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2)问题:水体和大气质量普遍下降 (3)整治重点: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4)措施:①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②治理污染,美化环境,营造绿色空间。

考点直击34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测试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说明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一、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

★P89-91

1.自然条件

①土地资源丰富②土地肥沃:黑土和黑钙土③宜农荒地多④气候温和湿润⑤山地多可以发展多种经营

2.社会经济条件①人口少,人均耕地多②农业机械化程度高;③农场经营,便于管理 二、农业生产与布局P92-95

1.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1)农业结构比较完整,耕作业占主导地位。

(2)地位:①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②全国最大的甜菜生产基地③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 2.农业布局

A: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B:具体表现:①东北地区农业自东向西的变化体现的地域性是: 以林为主的林农交错地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农耕、农牧地带和牧业地带;②东北地区农业自南向北的变化体现的地域性是:海洋渔业地带、农耕地带和农林牧地带

34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三、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P96-98

1.黑土的开发 A.存在问题:

①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②荒地开垦后植被破坏,表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使农作物单产和品质逐年下降。 B.措施:

①改良耕作制度,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②加强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尤其是秸秆还田;③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减少水土流失。 2.林业的发展: A.存在问题:

①重采轻育,采伐量超过生长量②森林火灾③滥砍乱伐和毁林开荒现象比较严重。 B.措施:

①坚持以营林为主,发展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②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以促进珍稀树种的更新,特别是红松的更新③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生态环境恶化。 3.湿地的保护 A.存在问题:

①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②湿地面积逐年减少③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 B.措施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

考点直击35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

地区为例

测试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说明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1.发展条件

★P99-102

35

2011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沭阳国际学校高二地理组胡锋训

(1)地理区位条件: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2)自然条件优越:①地形:面积广大,平原广阔②气候:热量丰富,降水丰沛③水源:河流交错纵横

(3)社会经济条件优势:①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密集②历史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早,历史经济基础好③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地带,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活力的地区。④主要的侨乡分布地区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3、工业体系: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

4、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发展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

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二、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b:问题:人地矛盾加剧;

措施: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问题:重复建设突出;措施:加强城镇和区域的规划,避免重复建设 测试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P103-105

a:问题:生态环境的形势严峻;措施: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产业转移P101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影响因素:重要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

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3.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a.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b.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c.改变区域地理环境:如导致产业移入区环境污染加剧 d.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珠江三角洲”前店后厂”的经济合作模式也属于产业转移

3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wj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