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的栽培技术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3-18 06: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黄 芪

别名:黄耆、元芪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以根入药,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生肌功能,主治体虚自汗、慢性肾炎、内伤劳倦。分布于我国北方山区及半山区。山西省的产区主要集中在恒山一带,野生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栽培品种为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

一、形态特征

(一)蒙古黄芪 别名:白芪、又称绵芪、内蒙黄芪

蒙古黄芪为多年生草本,生于向阳草地或山坡,多栽培。株高40厘米?80厘米。主根长且粗壮,根条较顺直。茎直立,有分枝。花期6月至7月。果期7月至9月。

(二)膜荚黄芪 别名:条芪,箭杆花、山爆仗

膜荚黄芪与蒙古黄芪相近,生于灌丛中、林间草地、林缘或疏林下。但本品种有小叶6?13对,托叶卵形或披针状线形;小叶椭圆、椭圆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7毫米?30毫米,宽3毫米?12毫米,上面近无毛。花冠长约16毫米;子房有柄,有柔毛;荚果直径9毫米?12毫米,有短伏毛。

二、生物学特性

(一)生长发育规律

黄芪是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从种子播种到新种子形成需要1-2年。2年以后年年开花结实,每年内黄芪生长发育可分为如下时期:

幼苗生长期 指从子叶出土到花芽形成前。实际生产中多在春季地温5℃?8℃时播种,播后仅需12?15天就可出苗;也可在伏天地温20℃?25℃时播种,播后仅需5?8天就可出苗。在生育期短的地方,一般春播当年不开花,均为幼苗生长期。宿存的黄芪根每年地温5℃?8℃时开始萌芽,10℃以上陆续出土,称为返青。返青后迅速生长,约30天后可长到接近正常植株,其后生长速度又减缓下来。1年生黄芪仅生有1个茎,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茎数相应增加,多达15?20个(一般5?10个〉,生长多年的黄芪多呈丛生状态。黄芪茎较粗壮,具棱槽,多分枝,常为绿色,也有粉红色或浅粉红色,有密毛、疏毛或无毛之分。

现蕾开花期 指从花蕾由叶腋现出到果实出现前。2年生以上植株一般6月初在叶腋中出现花蕾,先是中部枝条叶腋现蕾,以后陆续向上现蕾,蕾期20?30天。先期花蕾于7月初开放,花期20?25天。开花期遇干旱,会影响授粉结实。在生育期长的地方,春播黄芪于8月下旬现蕾开花。

结果期 指小花凋谢至果实成熟。2年生以上的黄芪每年7月中旬进入结果期,果期约30天。果期遇干旱髙温,种皮不透性增强,即硬实率增加,种子生产性能降低。黄芪根在开花结果前,生长速度最快,此时地上部光合产物主要输送到根部积累;由于开花结果消耗

养分,根部生长变缓。

枯萎休眠期 指黄芪地上部枯萎至第2年返青前.秋季气温降低,光合作用显著减弱后,叶片开始变黄,地上部枯萎,此时地下部越冬芽已形成。黄芪抗寒能力很强,不加任何覆盖即可越冬。

(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野生黄芪多生长在山区、半山区的干旱向阳坡地上,或向阳林绿树丛间。生长地植被多为针阔混交林或山地杂木林,土壤多为暗棕壤、棕壤±。

温度 黄芪喜凉爽气候,要求年平均温度2℃?8℃以上,全年无霜期100?180天,日均温≥5℃的时间为150?180天,≥10℃的时间为120?150天。北方地区适宜栽培。

水分 黄芪对土壤水分要求比较严格。由于自然生长旺盛,1、2年生幼根在土壤水分多时仍能良好生长。随着黄芪的生长,老根的贮藏功能增强,须根着生位置下移,主根变大,不耐高温和积水。如果水分过多,则易发生烂根。所以栽培黄芪应选择渗水性能良好的地块,以保护根部的正常生长。在河谷平川地栽培黄芪,虽然生长较快,但常因地下水位较高、土壤水分较多等原因,导致主根生长较短、分叉多,或出现烂根现象。

土壤 黄芪根的生长对土壤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据调查,黄芪生长的土壤种类虽然很多,但在不同的土壤质地、颜色及土层厚度上的黄芪根的产量和质量有很大差异。从土壤质地上看,土壤过黏,根系生长慢,主根短,支根多,呈鸡爪形;土壤过沙,根组织木质化程度

大,粉质少。从土壤颜色看,生于黑钙土上的根皮呈白色,生于沙质或冲积土中的根皮呈微黄或淡褐色,此色最佳。再从土层厚度看,土层很薄的主根很短,分支多,也呈鸡爪形,商品性能差;深厚冲积土中生长,主根垂直向下,长达1.6米?2.0米,须根少,即为商品中的“鞭杆芪”,其品质最好,产量最高。黄芪生长的土壤pH值为7?8。以上表明,要获得优质高产的黄芪,土壤以沙壤土、冲积土为佳。

三、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土壤疏松、通透性良好的沙质壤土或冲积土栽培黄芪。土壤必须无污染。前茬以豆科或禾本科作物为好。整地前每666平方米(亩)先施入腐熟的农家肥2000公斤。然后深翻30厘米,打碎土块,使土肥均匀混合。按宽1米?2米、高20厘米作床,或大垄栽培,行距60厘米。要求床面平整,床间隔60厘米,然后施入少量磷肥。床长不限。

山地整地选择25。以下缓坡荒山,由下而上开垦,每隔50米?60米设隔离带,防止水土流失。清除灌木杂草,耕翻深度30厘米,拣出树根、石块等杂物,斜山作床。

(二)繁殖方法 1、选种

黄芪种子不耐贮藏,以膜荚黄芪为例,贮藏2年的种子发芽率为50%左右,3年为10%左右。应选择当年或前1年采收的籽粒饱满无

虫蛀的良种作种用。黄芪播种前,要进行风选或筛选,淘汰秕粒、杂粒、杂物等。

2、种子处理

黄芪种子有硬实现象,即使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和氧气条件下硬实的种子也不能吸胀萌发。黄芪种子的硬实率与采种期有关,应在种子呈褐色时采收,种子老熟变为黑色带斑点时则成为硬实,很少发芽。为加速吸水萌发,促使苗齐苗壮,应进行种子处理,目前有3种处理方法:

(1)温汤浸种 将种子浸于50℃温水中,随时搅拌至凉。加水量应浸没种子,浸泡6?12小时,再将种子捞出,装入布袋内催芽,露白后播种。

(2)硫酸浸种 用浓度为70%?80%的浓硫酸浸种3?5分钟,捞出种子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种子表面的硫酸,然后播种。此法对提高硬实种子的发芽率效果甚佳,但应慎用.

(3)沙磨处理 将种子与粗沙桉1∶1比例混匀,用碾子碾至划破种皮为止,也可用碾米机快速碾一遍,以种皮起毛刺为度。

3、播种

黄芪春季、伏天、秋季均可播种。一般在4月中下旬地温稳定在5℃?8℃时播种,播后15天左右就可出苗。

秋季播种于当地地温稳定在0℃?5℃时播种。要注意适期晚播,以保证种子播后不萌发,以休眠状态越冬;播种较早,种子萌动易被冻死。目前播种黄芪主要采用穴播、条播等方法。其中穴播方法较好,

因穴播保墒好,覆土一致,镇压适度,有利于种子萌发。另外,种子集中有利于出苗,出苗后苗丛内互相遮光保温,有利于保苗。穴播多按20厘米?25厘米穴距挖穴,每穴下种2?10粒,覆土1.5厘米厚,踩平,每亩播种子1公斤。条播按20厘米?30厘米行距开沟,将种子播于沟内,覆土1.5厘米?2.0厘米厚,轻轻压一遍,每亩播种1.5公斤。

4、育苗移栽

由于黄芪入土较深,起收费工,近年来部分地区采用育苗移栽方法栽培黄芪,即育苗1年,起收后平栽,栽后1?2年采收。

(1)育苗 选土壤肥沃、灌溉和排水方便、疏松的沙壤土作苗床。要求土层厚度40厘米以上。土壤板结,应施足农家肥,并深翻30厘米以上。

育苗可采用撒播或条播。条播时行距15厘米?20厘米,每亩用种子21公斤左右。

(2)移栽 移栽时间可在秋末、初春进行,要求边起边栽。起苗时要深挖,保证根长不小于20厘米,严防损伤根皮或折断芪根。同时将细小、自然分叉苗淘汰。移栽时按行距40厘米?50厘米幵沟,沟深10厘米?15厘米,将根顺直放于沟内,株距15厘米?20厘米,摆后覆土,浇水。土壤墒情适宜时,浅锄1次,以防板结。

(四)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1)人工除草 黄芪齐苗后可进行第1次锄草。苗期根系较浅,

应浅锄,否则会引起幼苗死亡。黄芪苗期生长慢,于植株封行前适时中耕除草,可使地面疏松、无杂草,利于黄芪生长,封行后视草情酌情人工除草。

(2)化学除草 为了防止田间杂草,可在黄芪播种后出苗前喷施氟乐灵或拉索,每亩用拉索0.1公斤?0.4公斤,或氟乐灵0.2公斤。喷施时,先用水稀释,均匀喷洒。施后搂床土使其与土壤混合,以避免光解而降低药效。

2、间苗定苗

黄芪小苗对不良环境抵抗力较弱,不宜过早间苗,一般在五出复叶出现后进行。条播的按株距10厘米?15厘米定苗。间苗应分次进行。穴播每穴留苗1?2株。

3、施肥

黄芪是多年生深根性作物,需肥量较大,整地时要施足基肥。基肥应以农家肥为主,每亩施2500公斤?5000公斤,辅以过磷酸钙25公斤?30公斤。定苗后,每亩追施硫酸铵5公斤?10公斤,从第二年起,每年早春于行间每亩沟施农家肥500公斤?1000公斤,过磷酸钙15公斤?20公斤。

无公害中药材栽培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为腐熟农家肥〈厩肥、堆肥、人粪尿、饼肥)、商品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有机复合肥料及无机肥料。施肥的原则是以农家肥为主,以基肥为主,适当追肥,同时注意氮、磷、钾的配合施用,并且根据土壤肥力、气候条件施肥。要注意农家肥必须充分腐熟,以杀灭虫卵、病原菌、杂草种子等,达

到无害化卫生标准。禁止使用有害的城市垃圾和污泥、医院的粪便和垃圾及含有害物质的工业垃圾,控制化肥用量,不施硝态氮肥。

4、灌水和排水

黄芪生长过程中一般不需要灌溉,但播种后如遇干旱,也要浇水。黄芪在返青期需水较多,有条件的也可以灌溉。灌溉水质应严格执行国家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以井水、雨水及无污染的河水灌溉。同时由于黄芪怕捞,平地栽培必须有良好的排水设施,以免烂根。

5、其他田间作业

为了控制黄芪的营养生长,应在7月底打顶,用以控制植株生高髙度,减少养分的消耗,这样有利于黄芪根系生长,提高产量。9月下旬至10月初地上部黄芪植株枯萎后或采收后,要及时清理残枝落叶,并集中销毁,以减少病虫害来源。

四、病虫害防治

(一)病害

1、白粉病

症状:发生较普遍。主要为害黄芪叶片,有时也为害荚果。受害叶片和荚果表面如覆白粉,后期在病斑上出现很多小黑点。造成早期落叶或整株枯萎,影响黄芪的产量与质量。

发病规律:一般在8月上旬发病,平均气温在19℃?21℃,空气湿度为40%?60%时蔓延迅速。高温多湿年份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每15天喷1次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连喷2?3次效果更好。也可喷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

?1000倍液,每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2、紫纹羽病

症状:病原菌是真菌中的一种担子菌。主要为害根部,常造成烂根。烂根的表面有紫色菌索交织成膜或菌核。地上部自下而上黄 萎,最后整株死亡。

发病规律:高温多湿,地下水位高,土壤黏重,易发病。 防治方法:合理选地,不重茬。与禾本科作物轮作3?4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运到田外集中烧毁并在病穴中施生石灰消毒,以防蔓延。每亩施300公斤?400公斤石灰氮作基肥,对控制该病也有一定效果。

3、根腐病

症状:染病植株叶片变黄枯萎,茎基和主根全部变为红褐色干腐状,上有纵裂或红色条纹,侧根已腐烂或很少,病株易从土中拔出,主根维管束变为褐色,湿度大时根部长出粉霉。

发病规律:镰刀菌是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长期腐生,病菌借水流、耕作传播,通过根部伤口或直接从叉根分枝裂缝及老化幼苗茎基部裂口处侵入。地下害虫、线虫为害造成伤口利于病菌侵入。管理粗放、通风不良、湿气滞留地块易发病。

防治方法:控制土壤温度,防止湿气滞留。进行轮作,施行条播或高畦栽培。防止种苗在贮运和移栽过程中造成伤口,注意防治地下害虫。用50%多菌灵与利克菌1∶1混配200倍液浸苗5分钟,晾1?2小时后移栽,防效高。发病初期喷淋或浇灌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9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二)虫害

1.蚜虫

症状:是黄芪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虫害。主要为害黄芪茎叶,成群集聚于叶背、幼嫩茎秆上吸食茎叶汁液。严重者造成茎秆发黄,叶片卷缩,落花落荚,籽粒干瘪,叶片早期脱落,以致整株干枯死亡。

防治方法:冬季清园,将枯枝落叶深埋或烧毁。发生期喷施1059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效果很好。

2、黄芪蛀茎虫

症状:多在黄芪荚期发生。幼虫体长6毫米?8毫米,白色略 扁,全身遍布细毛。

发病规律:7月上中旬发生为害,在大部分黄芪荚果饱满时受害比较严重。此虫一生可连续为害7?8个枝条。主要以幼虫蛀食花枝基部,破坏输导组织,截断水分和养分的输送,造成落花落荚和秕粒,严重时受害花枝全部死亡。

防治方法:发生期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用市售杀虫剂防治。

3、黃芪食心虫

症状:黄芪食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俗称钻荚虫,是黄芪主要虫害之一。成虫为灰褐色小蛾。以幼虫为害,淡褐色,成龄幼虫爬行时拉长达1.5厘米左右,背中央有褐色纹线一条。黄芪食心虫以幼虫钻入荚果内蛀食种子,使被蛀的种子全部失去发芽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wf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