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史

更新时间:2024-04-27 20:2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西方文论史

导论

P4四次转向

希腊时代的人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中世纪的神学:普洛丁、奥古斯丁、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 “认识论”转向:

(笛卡尔、理性)新古典主义(布瓦洛)

德国古典哲学时期文论:莱辛、康德、席勒、黑格尔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实证主义、象征主义等) “语言论”转向:

语言论文型建构阶段:现代主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结构主义等 反拨形式:解构主义、阐释——接受文论

语言论文论解构阶段: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等

---------------------------------------------------------- P6早期中国文论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尼采、叔本华) 鲁迅《摩罗诗力说》(启蒙时期文论、浪漫主义文论、现实主义文论)

第一编 古代文论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文论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模仿说”

诗与自然 “模仿说”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 理式 √ 比历史更哲学 √ 以希腊为师,到生活正、风俗中找题材 诗与语言 修辞术 诗与诗人 灵感 神赋灵感 天资+技术 诗的社会功能 功用性 驱逐诗人 “有用” “快感” 反“智者学派”视语言为游戏的诡辩作风;重修辞 对诗歌语言的规范、原则提出要求 贺拉斯 (中庸) 天才+技艺 (持平) 寓教于乐 益处+乐趣 朗吉努斯 “崇高的风格” 天才√ √ (实践) 掌握语言的才能 技艺 P22关于“模仿说” 柏拉图“理式”

亚里士多德“诗人的模仿具有创造性”(→索福克勒斯) 修辞与诗学(→欧利比德斯) P25 1.确立了文艺来自生活的原则(自然) 2.以追求真理的精神探索诗学奥秘(社会)

第二章 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文论 中世纪:宗教和神学

自然和艺术只有象征着神力和善,才是美的。 普洛丁“流溢说”(→奥古斯丁、阿奎那) 中世纪文艺创作理论围绕两点:

阐明上帝的启示精神;人对上帝的认识 中世纪文论:

唯名论——亚里士多德(个人) 唯实论——柏拉图(一般) 奥古斯丁P32

1)上帝“充塞一切”:至高、至善、至美、至能、至义?? 2)整体的美 3)美和“和谐”、“适宜”联系

肯定真实事物所构成的“世界之美”

反对对“美的法则”的漠视,反对文艺虚构 4)语言文字与思想表达之间的关心

上帝的威力→内心的话(内在知识+认识对象)→思想着外部的话→表达出来外部的话 阿奎那,经院哲学P34

学院化的哲学,协调理性与信仰的哲学 1)对圣经的阐释

“圣经的作者是上帝”

《圣经》该不该使用隐喻?可以使用隐喻,应该可以具备字面意义、历史意义、寓言意 义、比喻意义和神圣意义。(即“四义”) 2)对美的看法:鲜明的宗教色彩

美包含三个条件:完整或完美、合适的比例或和谐、鲜明或清晰 ---------------------------------------------------------- 文艺复兴文论: 但丁P36

1)肯定阿奎那的“四义”说 2)关于地方俗语

地方俗语只有整合成民族语言,在国家政权统一的高度上才能得到充分的认识、利用。 诗人的写作只有自觉参与到民族语言构建、使用当中,才具备优秀诗人的品性和能力。 薄伽丘P38

1)发挥“四义”说

2)肯定作为寓言诗歌的虚构意义,还就诗歌的定义、功能及技艺问题进行讨论 达芬奇P39

认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

坚信模仿能洞察真实、艺术取法自然亦能反映自然,为“画家的心应当像一面镜子”的提法找到了艺术反映论的理论支撑。 艺术世界=心灵化的“第二自然” 卡斯特尔特罗P39

1)对《诗学》做了详细阐述:一方面认可亚里士多德诗歌与历史有差别,一方面发挥见解(诗人可以创造出从未发生的事情,又可以使这故事像历史一样可喜和真实)。

诗歌的主题要表达“平民能了解并感到愉悦的事” 2)对悲剧情节、时间、地点等要素的考虑 观众的角度;“三一律”(?);过度阐释莎士比亚 ---------------------------------------------------------- 中世纪:

基督教神学、神秘主义(文论倾向) 艺术从属于信仰、神;奥古斯丁、阿奎那 文艺复兴:

古典思想、人、理性

古典思想传承,美学思想下降为世俗领域的艺术个性、语言、思维;薄伽丘、但丁

第二编 认识论转向与早期现代文论

第三章 17—18世纪文论 古典主义

文学代表:高乃依、莫里哀、拉辛、拉封丹等;

文学理论:法国马莱伯、夏普兰、布瓦洛,英国德莱顿、蒲柏以及德国高特舍特和温克尔曼 1.历史发展

君主政体对文学创作的要求:尊重封建等级观念,赞誉“贤明君主”,强化中央王权 布瓦洛《诗的艺术》(也译《诗艺》),总结了古典主义作家的创作经验。 2.理论与方法

笛卡尔 理性主义哲学先驱

马莱伯,建立法国语言规范化以及古典主义诗法 夏普兰

第一,他认为诗歌既要有教育性又要有娱乐功能,即寓教于乐; 第二,他提出了古典主义的艺术标准;

1)故事,主题的构成和安排;2)品德作风;3)感情;4)措辞 第三,以古典主义道德标准评价《熙德》,认为它的主题不合适;

第四,在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上,夏普兰认为模仿必须根据近情近理的“象征性”原则 布瓦洛

第一,尊重理性;

具体说来,他的理性原则要求文章合乎情理,情节合乎情理,主题体现普遍的真理。从自然原则出发,他认为艺术的特点不在于写真实,而在于象真实。 情感表达;语言选择;韵律安排;艺术形式 第二,模仿自然;

继承了亚里士多德“艺术模仿自然”的诗学观点 “自然”不仅指事物中的“常情常理”、人生中的“人情之常”,还特指永恒而普遍的“人性” 第三,恪守道德;

古今之争?P53(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反拨) 德莱顿《论戏剧诗》 第一,重视娱乐的作用; 第二,主张文艺的模仿论;

第三,英国与法国的戏剧孰优孰劣? 蒲伯,诗体论著《论批评》

在文学上重视节制,讲究法则 第一,文学要接受自然的规律; 第二,遵从古典主义创作的原则; 第三,着重论述文学批评的准则;

一个批评家要有:诚实谦逊的品质+高尚的审美趣味 高特舍特

《为德国人写的批判诗学试论》:艺术的本质和任务是对人进行理性和道德教育,戏剧和寓言是实施这种教育的最佳形式;文学体裁应有等级之分(悲剧的主角为王公贵族、三一律) 《按照古希腊、古罗马的规则创建的德国舞台》,该书为德国舞台提供了古典剧目 《创立德语的语言艺术》,为德语的规范化和文学化作一定贡献 温克尔曼

研究古希腊造型艺术

“一个伟大的心灵的表情远远超越了美丽自然的构造物” 3.主要特色及评价

第一,主张民族统一,歌颂“贤明”君主,反对封建割据; 第二,崇尚理性原则,提倡自我克制,追求正常情理; 第三,制定一套艺术规范或戒律;

第四,注重道德说教,目的在于抑恶扬善。 4.本章小结

文论基础:古希腊、古罗马文论 政治基础:法国高度集中的封建王权

哲学基础: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崇尚理性原则,提倡自我克制

第四章 德国古典美学时期文论 理性主义在美学和文论中体现

代表人物:康德、席勒、歌德、谢林、黑格尔等,以及稍早的温克尔曼和莱辛 1.历史发展

启蒙主义、大革命→古典美学

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思考的是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并将理性推到远远超越感性的地位。 鲍姆嘉通,创立了美学 温克尔曼,美学家

深入研究了古希腊造型艺术,写出了《古代艺术史》 把希腊艺术概括为“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他在研究希腊艺术发展的条件时,注意到了气候和政治制度的影响。 并引进发展的概念(→歌德、黑格尔) 莱辛,《拉奥孔》和《汉堡剧评》

在《拉奥孔》里,他区别了绘画和诗歌的界限,归结为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差别 《汉堡剧评》则努力扫清法国新古典主义在德国的影响,引导德国戏剧朝莎士比亚代表的英国浪漫型戏剧发展 康德

知、情、意→构成逻辑学、伦理学和美学 依次对人的理性认识能力、道德实践能力和情感能力进行深入判断,建立起著名的三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美学理论→《美的分析》、《崇高的分析》

《美的分析》:无功利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概念的普遍性以及纯粹美和依附美 《崇高的分析》: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强调道德和理念的作用,并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征”) ·对天才的论断:天才是不可模仿和传授的 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

把人的生命活动分为感性冲动、理性冲动和形式冲动;审美与自由 《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

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前者模仿现实,客观质朴;后者表达理想,主观热烈 在此基础上,席勒提出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区别,前者服从于自然的必然性而容易流于狭隘经验,走到极端就是自然主义,后者服从于理想的必然性容易走向飘渺的空想。 歌德

单篇论文、自传《诗与真》以及《歌德谈话录》

紧扣创作总结经验,因此生动精炼而不流于晦涩艰深 1)对古典主义的维护和对浪漫主义的贬斥(健康&病态)(同席勒) 创作方法遵循客观的方法,主张从特殊中见出一般 2)创作要来自现实生活

3)首次提出“世界文学”的预见 谢林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以自我为认识的中心,行动的主体和世界的本原,他对绝对自我和理性直觉的崇拜刺激了浪漫主义脱离实际追求自由的倾向。 美学著作《艺哲学》

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分化→艺术具有绝对客观性(艺术哲学是艺术名下的宇宙哲学) “在有限的形式中表现无限就是美”

倡导艺术直觉,肯定神话与艺术的重要关系,同时分析了各种艺术门类 黑格尔《美学》

1)把美学既作为认识论的重要环节,又作为专门的艺术理论,也就是艺术哲学。 2)艺术和美学处在宗教和哲学之间; 理想通过感性形象的显现,就是美。

理念与感性形象(形式)结合的不同情况: 象征性(感性形象>理念)、古典型艺术(感性形象与理念结合)、浪漫型(感性形象<理念) 象征型主要艺术是建筑;浪漫型的是绘画、音乐和诗歌;艺术的发展就是理念的历史性展开 黑格尔的美学体系是对古希腊以来的西方美学,尤其是认识论转向以来欧陆理性主义美学的深刻总结和独特推进。 2.理论与方法

启蒙运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法国大革命(回应) 强调理性 对政治自由的向往 作为启蒙主义的继承和完善,德国古典美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把美学问题归结到人的自我意识和理性这个现代哲学的立足点上,这是康德、席勒、歌德和黑格尔共同的思想立场。从这个角度讲,德国古典美学实质是一种理性主义美学。 第一个理论立场:美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桥梁

康德:感性、知性与理性(判断力的介入→接通三者)

席勒:感性冲动、形式冲动、游戏冲动(游戏..的对象就是生命的形象,活的形象,美!) 第二个理论立场:将美与自由紧紧联系起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wc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