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更新时间:2023-09-17 14:59:01 阅读量: 幼儿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医学类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王元元 张涛 潘克俭

(成都医学院生物医学系,成都,610083)

[摘要]:为适应现代医学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在医学类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在实践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努力培养具有良好创造力的实用性医学生物技术人才。

[关键词]: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医学;实践;科学素养

2 l 世纪是生命科学世纪,随着现代医学基础理论研究进入分子水平,现代生物技术中各种实验手段正在成为医学基础研究领域必备工具[1]。?

成都医学院的生物技术专业隶属生物医学系,定位是具有医药背景的生物技术专业。目的就是为了适应四川省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发展的形势,依托医学院校生命科学和医药相关学科优势,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从专业建立开始,学校就有计划、有重点地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一、生物技术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

目前,我国生物高等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存在着实习环节薄弱的问题,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和实际的机会较少,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很难获得将来就业所需要的工作经历和竞争力[2]。笔者通过大量调研也发现,目前一方面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普遍感到择业困难,另一方面企业也难以招收到适用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其中主要原因是生物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需求市场有脱节。一般说来,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学校花费大量精力学到的,往往只是一些书本上的知识条目,缺乏将这些知识与实际工作迅速结合的能力。

生物技术领域是实践性强、知识更新速度快的复合型高新技术领域,特别是医学生物技术,更是高、新技术的集中应用,知识更新速度可以用日新月异来描述。这就要求医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极强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素养,能够自我提高,适应行业的高速发展。因而,强调生物

?

作者简介:王元元,四川成都人(1978-),硕士,

讲师,从事应用微生物学教学、科研工作。 基金项目:成都医学院教改项目(JG2009013) 通讯作者:张涛

E-mail:ztbill@Yahoo.com.cn

技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显得非常迫切。

二、关于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1.面向产业培养培养人才是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

人才培养是高校服务与社会的重要途径,只有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才能生存与发展[3]。通过专业与产业紧密对接,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吸收产业意见,校企结合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前瞻性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才能培养具有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的适应医药产业需求生物技术实用性人才。

2.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

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要求生物技术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熟 练的实验技能和科研素养。必须以加强实践教学为重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本科教学全过程进行探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实用型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

在实践教学中,要围绕围绕培养有医药特色的实用型生物技术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同时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实践教学方案。

三、强调实践能力与科学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根据学校及专业具体情况,结合四川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和机遇,依托学院的医药主体学科,成都医学院把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医学基础、掌握生物知识和实验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

1.围绕办学目标建设课程体系,突出专业背景和科学素养培养。

成都医学院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为主干,凸显医药学科基础和特色,包含公共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医药相关课程三部分。公共基

础课培养学生思想和人文素质,生物科学和技术主干课程以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工程、细胞生物学和细胞工程、遗传学等现代生物学及其相关技术为核心;医药相关课程引入本专业与生物医药产业紧密相关、以及生物医药应用发展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开设免疫学及其技术、药理学、巧、实验所需基础技能培训等,帮助学生尽快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在以后的实验中,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通过几年的实践,该专业已经累积了三十多项适合该专业学生的开放和探索性实验,教学效果好。

机能学、抗体工程、生物制药、临床检验基础等学科。

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学校积极与生物技术公司、医院科研机构和生物制剂公司等企业交流探讨,在课程的设置上充分吸收医药生物产业的意见,特别是医药相关课程的设置。例如:针对第三方检验产业的兴起,该专业开设了医学检验基础、临床医学检验等课程。而在选修课设置上,则开设了科研方法基础、科学名家风采、科研仪器实用技术、现代科学史等一系列科学素养课程,让学生受到科学研究氛围的熏陶。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参与科学实验的兴趣,为后期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以技能培养为重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部分,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环节[4]

。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是以实验课学分制改革为契机,将实验教学内容单独成课来促进的。该专业生物科学和技术主干课程的实验全部单独成课,设立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和遗传学实验技术等专门的实验技术课程。通过这一系列实验技术课程的开设,该专业讲习比基本达到1:1,学生实验技能得到极大提高。

在此基础上,优化实验内容和技术,建立实验模块,在模块中将相互关联的实验组合,形成综合性实验项目。例如,分子生物学实验与细胞生物学实验整合后,开设了细胞周期测定综合实验。内容涉及细胞培养、细胞周期测定、细胞DNA提取和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扩增与鉴定。同时,开设学生开放式实验,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性、探索性课题式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在开放和探索性实验中,从查参考文献、确定实验方案、实验试剂的配置到最后实验具体操作、实验论文的撰写都由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在其中只是起指导和考核作用。老师举办一定的技能培训,一般包括:如何查阅参考文献、学术讨论交流技

目前我校的“三个层面、一个提高”的3+1动态实验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成型,在人 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三个层面:实验课程体系分为基础技能实验项目、学科综合型实验项目以及创新型应用技能培训实验项目。基础技能实验项目以针对生化、微生物、细胞、分子生物学等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的培训与教学;学科综合型实验项目以学科为模块,设置综合性大实验,使学生掌握学科连贯性实验思维及方法,掌握初步的实验设计思路;创新型应用技能培训实验项目着力培养学生对社会相关生物技术企业及单位应用技能的培训与掌握,利用学校大学生开放性实验平台,使部分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等创新性实验技能及方法。一个提高: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吸收部分学生独立完成其中子课题,拓展其综合能力和素质。对于部分实践能力强,勇于钻研的学生,老师的科研项目把他们吸收进来,组成课题小组,参与科研,提高科学研究技能和素养,培养成为产业所需的研发型人才。

3.校企结合,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教学基地,强化专业实践。

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实训基地是达到培养目标的基础。该专业建立了现代生物技术实验室。实验室建设打破学科界限,初步建成了基因工程、免疫与细胞工程、酶与蛋白质工程、微生物与发酵工程4个实验平台。拥有比较全面的生物产业上游、下游应用技术相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师资教学力量的技术体系。使学生能够获得从基本的操作到与生物产品研发、生产的能力的训练,能够从学校的实验室直接走上企业和科研单位工作岗位。

学校充分利用校外优良的实践教学资源,紧密与产业接轨,将实训实习基地延伸到企业、科研院所,同时促进企业通过联合培养和技术开发参与到实验室的建设发展中来。这样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机会,也加强自身的应用技术研发实力,进行生物技术产业化相关的课题研究。目前与成都医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具有较高的研发水平企业包括成都地奥集团、宜宾五粮液集团、四川新成生物技术

有限公司、迈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四川大学等,为学生实训实习和就业提供了保障。

通过上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持续努力,成都医学院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取得明显成效:王亮等多位同学在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何涛同学的实验设计获首届全国基础医学实验大赛优秀奖;毕业实习单位对我校生物技术专学生反应良好,欢迎毕业生到单位就业;06级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占全校优秀毕业论文的三分之一;一次性就业率达100%,基本都在大城市从事生物技术专业工作;考研重点大学上线率30%。

经过4年的实践,在医学类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方面进行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培养出了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赢得了产业的肯定,提高了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斌.面对即将来临的生物经济时代的思考一生物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我国应对策略的探讨[ J ].生物工程进展,20 01,2 1(3):8-11.

2 袁力,焦红霞.产学研结合教育的理论问题及其在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的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2)27-30

3 濮德璋,刘占祥,谢若志.产学研结合

的实践与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2(3)190-19

4 赵永娜,李玛琳,黎华丽.构建药学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9,8 (1):19-21.

Exploring the Modes of Cultivating talents pattern of

professional of medical bio-technology

Wangyuanyuan Zhangtao Pankejian

(School of biomedical science, Chengdu medical college, Chengdu, 61008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vw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