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演变与党的科学发展观

更新时间:2023-03-29 04:49:01 阅读量: 建筑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文关键词:物质产品平衡体系国民经济帐户体系综合环境与经济帐

户体系科学发展观

论文摘要: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执政党发展观的重要载体在我国50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从物质产品平衡体系,到国民经济帐户体系,再到综合环境

与经济帐户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观的

形成和完善。

发展观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对发展和怎样发展的总的系统的认识,而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执政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50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从物质产品平衡体系到国民经济帐户体系,再到综合环境和经济I帐户体系,我

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完善。

1物质产品平衡体系与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的发展观

物质产品平衡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类型之一,其基本指标是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居指一国的物质生产部门(如工业、农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产值的总和。物质产品平衡体系运用社会总产值指标来进行国民经济核算,只计算物质生产部门劳动制造的价值,计算非物质

生产部门劳动创造的价值。从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我国一直运

用社会总产值指标,其核心理念在于加速工业化物质基础的建立,这是我国工

业化初期阶段发展观的体现。

采用物质产品平衡体系和社会总产值指标来核算国民经济,除了对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的教条式理解和借鉴苏联经验外,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力的偏弱,要求我们必须以工业为主导,加快建

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的工业化奠定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旧中国反

动势力的压榨和剥削,使新中国建立之初的经济文化呈现极端落后的状态。毛

泽东曾深刻地指出:“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抗日战争以前,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

分之九十左右。这是帝国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压迫中国的结果,这是旧中国半

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这也是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

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按当年人口平均计算,我国的原煤、原油、生铁、钢、棉布、粮食、棉花位次都是晟末一批,机械工业几乎等于零,飞机、汽车、拖拉机、大型机械均不能P,I.-0造。物质产品平衡体系和社会总产值指标的

使用,注重物质部门的生产,有利于加快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第二,当时的国际形势是我们选择物质产品平衡体系和社会总产值指标的

外部条件。

新中国建立伊始,世界冷战局面己开始显现。由于全球战略的利益冲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曾是反法西斯盟友的美苏两国,关系迅速恶化。美国

总统声称要领导“自由世界”抵制“极权政体”国家的侵犯,这标志着美苏战

略同盟关系的正式破裂和世界“冷战”局面的正式形成。在这种局面下,美国

坚持的原则是,在中国“不能同一个共产党政权打交道”,不能“表现出对共

产党人的任何手软”。根据这样的原则,美国对新中国长期坚持政治上孤立,

军事上包围,经济上封锁的政策而曾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Ⅲ于与美国搞缓和外交和自身国家利益的需要,对中

国的内政横加干涉,使中苏两党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两国之间交恶。在20世纪

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之间,在美苏两国的挑起、支持、默许和怂恿下,我

国因为同边安全被迫应对了六次周边战争。为保卫国防的安全和巩固新生的人

民政权,也必须有强大的物质基础,首先加快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这是采用

物质产品平衡体系和社会总产值指标的又一重要原因。

2国民经济帐户体系与国民经济全面、均衡的发展观

国民经济帐户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又一种类型,其核心指标是国内生

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所

有产业部门提供的增加值之和。国内生产总值足扣除了国外要素净收入的国民

生产总值。国民经济帐户体系与国内(民)生产总值指标不仅考核计量物质生产

部门的劳动成果,也考核计量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成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用国民经济帐户体系和国内(民)生产总值指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由奠定工

业化基础的发展观向国民经济全面均衡发展观的转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号角要促进我国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怎样发展和加

快发展又一次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改变20世纪5O年代以来过分偏重

重工业的发展倾向,加快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使国民经

济均衡发展,是历史经验教训留给我们的沉重启示。片面发展重工业,会造成

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失调,国民经济发展会欲速则不达。如“火跃进”的1958

年和1959年,工业增长速度由1957年的lI.5%,猛增N54.8%和36.1%;基本建设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88%和3O%:积累率相应由1957年的24.9%,提高至3.9%和44.8%。

结果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大幅度下降。

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由上年的19.5%降N5.4%,1961年和1962年

进一步下跌到一30.9%和一10.1%。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基本原理告

诉我们,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任何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供给和需

求之间都要保持平衡的比例关系。冈此,要加速国民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求工

业内部的重工业和轻丁_业之间,物质生产部门内部的工业和农业之间,且也要

求三次产业之问都要协调发展。邓小平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的思想。邓

小平关于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思想,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科教兴国战略的提

出和实施,对我国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国民经济总量迅速增长。起到了积极的

推动作用。如我国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2001年为15.2%:51.1%:33.6%,与改革开放初的1980年相比,第一产业迅速降低,第三产业显著提高,使我国的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3588亿人民币迅速提高~j12003年1l万亿

人民币之巨,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5%提高~1j4%。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趋势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

的潮流。自从西方经济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三次产业理论之后,三次产

业分类的理论很快被西方经济学界接受。用国民经济帐户体系和国内(民)生产

总值指标进行国民经济核算也被西方国家的政府首先使用。而且第三产业占国

民经济的绝对比重是发达国家的标志已成为世界的共识。1996年发达国家第三

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0%,发展中国家为40%,而我国当年却只有31%。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对世界上100多个国家20年经济发展

水平与经济结构之问关系的研究,人均GDP为1000美元以上(1964年美元),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应为15.9%。我国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vun.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