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工》读书报告

更新时间:2023-09-25 05:22: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女工》读书报告 一、内容概述与浅析

通过寒假期间的阅读,我看完此书,并试图把书的内容进行归纳:在经济全球化、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中国传统父权制文化三座大山的压迫下,中国女工的生存现状很差很糟糕。我尝试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角度总结潘毅老师在这本书中所想要表达的观点。 1.微观角度

潘毅老师作为一位民族志学者,通过亲身参与、观察与日常访谈等方法在“流星厂”这个田野中,对厂中的女工的生存现状进行了零距离的观察与论述。在微观的层面,潘毅老师主要是对工厂中管理者与女工们之间的权力博弈进行了细致、生动的论述。从管理者方面,工厂管理者通过运用一系列的微观权力技术来控制、掌握女工们的一切生活与劳动行动,这里不可避免地运用了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在社会学研究中,对于权力的分析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其一是由霍布斯、马基雅维利到韦伯的传统,他们认为,如果A用一种违背B的利益的态度影响B,就有权力出现。这种观点把权力看作是不对等的,是一种“零和”的关系,这种关系涉及主体间潜在的抵抗和冲突。另一种传统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当代社会学家中主要有帕森斯和阿伦特。他们采取一种非零和的权力观,认为权力是从和谐的共同组织结构中产生的一种共同能力。大多数有关权力的社会学研究都是采用以上两种理论思路的。但是,这两种理论视角都把权力作为某种份额和实体,把权力与“占有”和“拥有”的观念联系在一起。

并且,两种视角都把权力看做是主要与政治学、政治社会学领域相关的事务,而没有意识到权力实际上是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实践问题。潘毅老师在分析管理者如何对流星厂中的女工们进行控制和压迫时,就运用了福柯的微观权力技术的分析框架。作者把这种规训技术总结为:“它的基本技术就是通过身体安置在一个规训空间里进行测量和分析以对其进行管制”。

书中也提到了女工们通过刻意降低工作效率、昏倒、工作时聊天、吃零食、集体反抗管理者、晚间工作时听收音机等途径拥有了一定的权力,这种权力被潘毅老师称为间隙性权力,是运用“弱者的武器”并且她解释到“在工厂里,这种间隙性权力形态经常会导致暗地里的破坏,以及非正式网络的形成”。但这种权力其实很小,存在时间很短暂,在博弈的过程中,女工们还是明显地处于劣势。 2.宏观角度

《中国女工》一书,潘毅老师极具社会学的想象力,通过这句出现在书中好几次的话就能看出——“(这一事件)必须被放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去理解”。举例而言,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当潘毅老师提到有关阿英的梦魇与尖叫时,她不是仅仅用人类学“深描”的技巧详细向读者呈现阿英有关梦与尖叫的事件细节。进一步地,潘毅老师提出应该把阿英梦魇与尖叫这件事放在更加广阔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去理解。她从福柯有关梦的论述中出发,提出这种梦魇与尖叫可以被解读为她实现自己现世存在的轨迹,以及自身抗争的终极可能性。潘毅老师是这样论述的:“国家社会主义、全球资本主义,以及

父权制等三重大山压迫让她身陷囹圄:追求工厂生活换来的却是一副孱弱的身体,性欲与道德的矛盾令她紧张焦虑,婚嫁文化与国家对其流动性的管制则将她困在其中,使她进队两难:阿英的身体痛楚,烙着社会和文化创伤的印记,在她的生命中一再重现。阿英的梦是特殊的,但它的特殊性却是包含着普遍性,蕴含着一个身处中国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模型的十字路口上的女工所做出的极其平常的挣扎”,“阿英的尖叫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尖叫,是对三重压迫的社会暴力与荒谬所发出的谴责之声”。可以看出,潘毅老师拥有的这种社会学的想象力帮助她把在工厂中发生的一件看似只是有关于个人生活的小事联系到宏观的层面,从资本主义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传统父权制的框架中进行分析和论述。这也是《中国女工》一书最有特色之处。

潘毅老师在《中国女工》一书中开篇就开始了对资本主义全球化与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后文的个案拔高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潘毅老师认为,在毛泽东时代,中国创造出的无性主体“同志”是嵌入于国家社会主义生产这个共同愿望之中的统一主体,没有阶级,没有性别。而当中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国家社会主义开始让步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使得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在中国逆其道而行。在资本主义在当代中国进行的一项重要工程——对劳动身体的性化和社会异化中,打工妹承受这来自资本主义全球化、国家社会权力以及父权制压迫的三面压迫。潘毅老师作为一位社会学家,运用社会学的想

象力,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了微观的小事,把“流星厂”中的女工们生活压力与劳动异化放置在宏观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国家社会主义”这一框架中进行分析。 二、充满现象学社会学的思维

潘毅老师在《中国女工》一书中只字未提现象学社会学,但是毫无疑问,她在对“流星厂”里女工们的日常生活、女工与女工之间或女工与管理者之间的互动事件的描述与分析中,字里行间体现着一种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思维。 1.理论介绍

自近代至20世纪以来,实证主义研究倾向在社会学研究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该研究的思路是运用自然科学的模式进行社会研究,强调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而抹杀社会现象所特有的主观性。针对这种倾向,舒茨从韦伯的“理解社会学”出发,运用胡塞尔现象学的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社会现象所具有的“主观意义”,建构了西方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体系。舒茨学说产生的最重要影响就是导致了解释社会学的转向,即将解释社会学关注的重点从对重大历史时间和历史进程的意义理解转向对日常生活的结构分析。该理论体系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使日常生活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合法对象。此后,思路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很多理论流派或思想大家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日常生活进行了探讨,比如常人方法学、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哈贝马斯对于生活世界的关注等等。

对于日常生活世界、对于这个每天运转不息的世界的意义结构的关

注,是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理论的主导线索。他认为,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个体都是这个由日常生活事件构成的、不断发展的世界的组成部分。人们很大程度上认为,这个世界的实质性存在是理所当然的。它所具有的最重要、最微妙的特色,就在于人们认为它是理所当然的。舒茨立志于通过考察日常生活的多种类型化,来实现对日常生活基本结构的理论说明。现象学社会学意在揭示与解释事件背后的真实意义,是对意义探究的深度掌控。在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中,核心概念包括“手头知识库”、“生平情境”、“情境定义”、“生活世界”、“经验图式”、“主体间性”等。 2.现象学社会学的“转换”

潘毅老师在《中国女工》一书中虽未提及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但是在她行文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一种现象学社会学的思维。在描述“流星厂”的女工们第一次来到城市时,潘毅老师提到,她们是很兴奋的,她们对城市的的生活充满的渴望与憧憬,这是一种对于父权制的反抗。但是,她们也深知自己根本不可能融入到当地的都市文化之中。为了把这种情境更加细致地展现给读者,潘毅老师提到了一次与女工同事们去商场里逛街、喝咖啡,女工们对高档商品触不可及的刻意逃避、对第一次进咖啡厅的不自然和尴尬都体现了女工们初级由农村进入城市中的难以融入。这里就体现了一个现象学社会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陌生人”。舒茨认为,“陌生人”对于其想融入的当地人的群体来说是“没有过去的人”,因为他们以往并没有在这样的群体中生活,所以他们的生活历史处于这个群体的过去之外,这一群体文化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vk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