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文地理期末考点整理

更新时间:2023-04-26 06:12:01 阅读量: 高等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地理人文地理期末考点整理

期末题型: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读图题:eg人文地理现象的分布例如:宗教分布图

第一章

1人文地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

研究地球表面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与差距,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即研究人地关系、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形成、发展、变化与分布规律的科学。

2人文地理学的三大主题:P4

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于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并不研究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人文现象的所有方面,例如人文现象的时间序列、社会关系、组织机构等。从作为一门区域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本质出发,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特征,探讨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P5

(1)社会性

人文地理学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2)区域性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当然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性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3)综合性

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4地理学的发展阶段:

一是古代地理学,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

二是近代地理学,德国最早在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二战后,地理学形成了人地关系学派、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等。

三是现代地理学阶段,地理学进入“革命”时期,先后出现了计量革命、技术革命、行为革命等思潮,学术空前繁荣,学科流派纷呈,引入地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较多,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等。

5人文地理学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洪堡和李特尔,他们被尊称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李特尔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1)德国:拉采尔:《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

区位理论学派: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城市区位理论)、廖什(市场区位理论)

2)法国:白兰士:“人地相关论”,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奠基人

白吕纳:《人地学原理》

3)英国:麦金德:《历史地理枢纽》是政治地理的代表作,阐述了“大陆腹地说”

这一全球战略的概念。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罗士培:主张适应论

4)美国:森普尔:《地理环境的影响》,《美国历史及其地理条件》

亨丁顿:《气候与文明》,强调与气候对人类文明的决定性影响,

巴多斯:将人文地理学称为人类生态学

索尔:主张地理学者应致力于探讨人类文化与景观之间的关系,文化景观学派

哈特向:《地理学的性质》,《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5)俄国:地理学派:以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人为代表,主张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区域。

经济学派:以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第二章

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P23

1)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2)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

3)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4)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

5)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2文化功能区可分为哪几类?P24

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3形式文化去的概念?形式文化区可分为哪三个层次?P24

概念: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边界的文化区。

层次:一是中心地区、二是外围区、三是边缘区

4乡土文化区的概念:P25

指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5文化扩展扩散的概念与类型、有哪些案例?P26~27

概念: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到的传递,其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类型: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案例:宗教的扩散、汉族文化的扩展扩散

6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P30~34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地貌,形成文化景观

7文化生态的类型?P29~30

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在这一研究方法中,环境被认为强有力地决定、限制和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和文化过程。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地决定着文化,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因果直链型关系。

2)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与环境决定论不同,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强调的是人的选择能力,在重视自然对人的影响的同时,也重视人的作用,把二者看成是双向影响

3)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注重于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观念的研究,其目的的是探索和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动机。

4)和谐文化生态关系:

协调论不仅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更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和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

8文化整合的概念?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9文化景观的内容?

含义:是居住在该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内容:交通景观、聚落景观、城市景观

10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1)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法国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德国黑格尔、拉采尔

美国:森普尔

2)可能论: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法国维达尔?白兰士,白吕纳

3)适应论和生态论:借用生物学的生态观点分析人地关系

英国罗克斯比——适应论

美国巴罗斯——生态论,目的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4)环境感知论

5)文化决定论:在人地关系中人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故称之为文化决定论。

6)和谐论

第三章

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P48~49

(1)确定研究课题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课分为应用性课题、理论性课题、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综合性课题三类。

根据课题的来源主要分为三类:国家计划科研项目、个人自拟选题、应用性协作项目。

根据课题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分为: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预测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

(2)制定研究计划

(3)收集、整理资料

(4)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

(5)分析研究

(6)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论P51~54

经验主义方法论:经验→一般理论→推论未来

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现象→一般规律→验证(特殊事件)

人本主义方法论:以人为主体、重人类行为,重非经济成分

结构主义方法论:要素(现象)→结构(功能)→解释事物现象

3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P51~56

1)地理社会调查:访问、资料收集、抽样调查、专家系统调查

2)科技文献资料:地理科技文献、因特网

第四章

1人口转变的概念P79

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过渡

2人口转变理论(法国兰迪:三个序列、英国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p80 (1)法国兰迪,《人口革命》,“三个序列”

第一序列,原始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第二序列,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

第三序列,现代阶段,先是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不变、人口增长加速,后是出生率也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转入低。

(2)英国布莱克,提出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

1)高位静止阶段,即HS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

2)早期扩张阶段,即EE阶段,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加速

3)后期扩张阶段,即LE阶段,死亡率低,出生率开始下降,人口增长至最快后减速。

4)低位静止阶段,即LS阶段,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

5)减退阶段,即D阶段,出生率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出负增长

3世界人口分布的趋向性P86

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地趋向性:即趋向暖湿地区(中低纬指向)、低平地区和岸边(河岸、海岸)

4世界上共存的四个人类大陆性P86

第一个是:东亚和东南亚

第二个是:南亚

第三个是:欧洲

第四个是:北美洲东部(特别是美国东部)

5人口迁移的概念性P89

人口在不同地理空间上的移动,即人口空间位置上越过一定边界的移动

6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的区别

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打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人口流动:是人口在短期离开后又返回原居住地的现象,一般指离家外出工作、读书、旅游、探亲和从军一段时间,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比人口迁移更为普遍和经常,流动的人口不能称为移民。人口流动分为周期流动和往返流动。

7世界种族的划分P93

目前,按照国际上比较统一的划分,可分为四大种群:

1)白色种族群

2)黄色种族群

3)黑色种族群

4)棕色种族群

8民族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P98: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特征P99:①共同语言②共同的地域③共同的经济生活④共同心理素质

9第五节民俗与文化以上课内容为主

(1)民俗:即民族的风俗,指民族在物资文化、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诸方面的传统,为各族民众历代相传的民俗习惯。它包括建筑、服饰、饮食、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礼仪、节庆、以及审美情趣、思维方式。

(2)特点:

内涵特征:民族性、地方性、集团性、约束性

外延特征: 承传性、变异性

(3)民俗的特征:地域性、民族性、社会性、传统性和变异性、时代性

(4)民俗的内涵:

物质民俗:包括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交易等;

社会民俗:它包括村落、家族、社会集团、人生仪式、岁时习俗;

语言民俗: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叙事诗、谚语、谜语、民间艺术;精神民俗:包括巫术、宗教、信仰、禁忌、道德礼仪、民间游艺。

(5)民居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实用性、艺术性、伦理性(正房、偏房……)宗教性(灶神、财神、天、地、君、亲、师神位)

(6)中国汉族居住民俗

北京:四合院

黄土高原:窑洞

南方:天井式瓦房

闽赣粤客家人:土楼

(7)八大菜系:

苏、浙、鲁、皖、粤、闽、川、湘

(8)服饰民俗文化

(9)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

民俗观赏开发、民俗活动开发、民俗服务开发、民俗商品开发

第七章

1城市的概念

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地。

2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3城市化的机制

(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动力

(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四)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五)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

4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征

1)城市化进程加快

2)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

3)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

4)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

5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1)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2)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3)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正在形成

4)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

6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

1)集聚力:各种要素向中心区集聚

原因:中心区的便利性带来的集聚效应

2)离散力:各种要素向郊区分散

原因:中心区过度集中出现的集聚成本增加

3)摩擦力:阻碍集聚和扩散运动的力量

(门槛条件)

7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模型

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多核模型

第八章

1汉语的七大方言及其特征

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其中北方言又分为北方、西北、西南、江淮四个次方言区。

北方方言区范围包括长江以北地区,长江南岸九江以东、镇江以西的沿江地带,湖北(东南角除外)、四川、云南、贵州省大部分地区,以及广西西北部、湖北的西南角。

吴方言的分布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浙江大部分。

湘方言分布于湖南大部分地区及广西的东北部。

粤方言分布于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的东南部。

闽方言的分布范围除福建省以外,广东的潮汕地区与台湾省的绝大部分地区亦都属闽语区。

赣方言区分布在江西的北部与中部。

客家方言集中分布区位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此外,还有分散的“岛状”分布区

2世界语系

1)印欧语系,包括两大最古殿的语言——拉丁语和希腊语。根据亲缘关系和地域特点,可以分为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族、拉斯夫语族、印度-伊朗语族、意大利语族、塞尔特语族、古希腊语族、波罗的海语族(前四个为最重要的语族)。2)汉-藏语系,包括汉语、藏缅语族、苗族语族、壮侗语族、日语、朝鲜语、越南语

3语言扩散的结果

1)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

2)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

3)新来移民带来的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

4)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

5)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

6)多语言国家出现

4我国的地名景观(简单知道,详见书本P258-P259)

第九章

1旅游的定义

以游览为目的旅行,国际上旅游是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她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2游客的定义

国际游客的定义:详见书本P292

中国对游客的定义——游客指任何一个因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者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长住国(或长住地)到其他国家(或地方),连续逗留不超过12个月,并且在其他国家(或地方)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得报酬的人。游客不包括因工作

或学习在两地有规律往返的人。游客按出游地分国际游客(即海外游客)和国内游客,按出行时间分旅游者(过夜游客)和一日游客(不过夜游客)。

3旅游地文化的要素

(1)是旅游地文化的物质要素。这主要是指一个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旅游商品和旅游服务设施等,他们也是旅游地文化的实体层面。

(2)是旅游地的文化行为要素,包括旅游地的风俗习惯、生活制度、行为规范等,也是旅游地文化的行为方式层面。

(3)是文化的心理要素,包括旅游地当地居民的民族性格、宗教情绪,也包括旅游相关从业人员、与旅游者有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的旅游地接待人员和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和道德情操,还包括旅游者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4旅游地文化的基本特征

(1)地域性(2)大众性(3)综合性(4)直观性(5)季节性

5世界旅游资源,侧重课堂上所讲的中国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45处)

世界文化遗产(28):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甘肃敦煌莫高窟长城

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北京故宫武当山古建筑群曲阜孔庙、

孔林、孔府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苏州古典园林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北京天坛北京颐和园重庆大足石刻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明清皇家陵寝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大同云冈石窟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澳门历史城区殷墟开平碉楼与村落

福建土楼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元上都遗址云南红河哈尼梯田

世界自然遗产(10):四川九寨沟四川黄龙湖北武陵源云南三江并流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三清山中国丹霞

中国澄江化石地中国新疆天山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4):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福建武夷山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3):江西庐山山西五台山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6旅游对对风景区的影响:

①建筑污染——风景区内旅馆、餐厅和娱乐等接待游客的各种设施常以不同的形态结构出现。其建筑特点往往不能与自然美有机地融为一体,这就产生了建筑污染。②带状发展和蔓延——海滨风景区,特别是那些缺乏规划控制的地方,其基础设施往往沿海岸线蔓延,以图方便地利用海滩。在内地,带状发展也会沿着山谷和风景线出现。③基础设施超负荷——每到旅游旺季,很多风景区的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游人的需要,超负荷的结果是造成混乱、污染和旅游者、服务员工健康受损。④与本地居民隔离——风景区与周围村庄的空间分隔造成社会隔离。旅游者享受的接受设施,本地居民不能享受。旅游者被本地社区居民包围着,难以融合进去。⑤交通堵塞——交通堵塞时风景区发展的严重问题。

第十一章

1政治地理空间结构

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的。

2政治地理过程

(1)政治扩散(2)政治整合(3)政治分离(4)主权的变化

3领土形状

1)坚实型,即从领土中心到边界的距离差别不大,领土形状呈似圆或方形,没有分离的领土,(如波兰,津巴布韦)

2)延伸型,即虽然大部分领土是呈紧实型,但一端向外延伸,形成远离领土中心的走廊(如泰国、扎伊尔)

3)狭长型,即领土向相反两个方向延伸,形成狭窄条带状的分布(智利、意大利)

4)分离型,即一国领土被水域或其他国家分开,形成破碎分离的分布状态(印度尼西亚、丹麦)

5)穿孔型,即一国领土完全被另一国所包围(圣马力诺)

6)飞地型,即,某国领土的一部分被邻国领土全部包围,但主权仍属于该国(如瑞士在意大利境内的堪培尼,德国在瑞士境内的比辛根)

4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

1)马汉的“海权论”

核心是:海上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至关重要

2)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

麦金德把世界划分为“心脏地带”、内新月形地带和外新月形地带。心脏地带由于地理上与外界隔绝,故海权国家难于进入;又可以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海上力量,最终战胜海权国家。

3)斯皮尔曼的“陆缘”学说

从地理条件来看,陆心地区的自然条件南部偏旱、缺水,北部低温、严寒,正是这些极端不利的条件,使该地人口密度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不论在历史时期,还是在现代,其重要性都不如陆缘地区。

4)柯恩的“多级世界”模型

柯恩认为世界并不像陆心与陆缘理论那样存在战略空间的统一性,而实际存在的却是分裂的世界

5)布热津斯基的跨欧亚安全体系

第12章

1行为地理学的概念:

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2地理物象的概念

是指地理环境以及食物通过直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3影响地理事物距离的因素

一是物理距离:人们与某地理事物间隔的实际长度;

二是时间距离:人们到达某地理事物所需的时间;

三是价格距离:人们到达某地理事物所需要的费用。

4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1)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2)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

3)交际与闲暇活动的行为空间

5区位选择模型

1)行为矩阵模型

普雷德详细研究了行为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发展了美国史密斯

(D.M.Smith)的空间成本曲线和获利边际理论,认为许多工厂并非建立在最佳区位上,这与企业家个人行为因素,掌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有关。

2)报偿矩阵模型

3)消费行为空间模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va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