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

更新时间:2024-07-08 00:4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模拟考试一

一、单选题:(共10道,每题2分)

1.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萌芽于19世纪后期的(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欧洲

2.在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背景下,教育主要承担着( )职能。 A.社会调适 B.社会发展 C.社会更新 D.社会防范

3. 日本设有统管教育行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

A教育部 B学部 C 联邦教育部 D文部省 4.()传递着文化中最重要的习惯和经验,它持续于文化发展的始终,使后人对前人创造的社会文化具有高度的适应性,不仅造就了新的社会成员,而且维持了文化系统,保证了文化的延续和相对稳定。 5.一般来讲,人口出生率高,若干年后需受教育的人口数量就( ),教育规模也就( )。 A.少、越大 B.多、越大 C.少、越小 D.少、不变

6.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家庭中家长与子女的互动接触类型一般多属于( )。 A. 正式的 B.非正式的 C.低频率的 D.非自然的

7.学校主要由学生和教师这两类不同质的成员结合而成,反应了学校是一种( )结构。 A.异质结构 B.多组织结构 C.多权威结构 D.同质结构

8.对于学生来讲,教师扮演着( )的基本角色。 A.教育者 B.受雇者 C.倾听者 D.指导者

9.在学生所处的社会中,学生往往更心甘情愿地接受( )的规范要求。 A.学校 B.同辈群体 C.家庭 D.社区

10.课堂教学社会学研究的开拓者是( )。

A.卡罗尔 B.科尔曼 C.W· 沃勒 D.贝尔斯 二、多选题:(共10道,每题2分)

1.关于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学说有( )。 A.社会关系说 B.社会过程说 C.教育过程说 D.相互关系说 E.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F.特殊社会现象说

2.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背景下,教育的职能主要包括( )。 A.强化阶级统治 B.培养社会精英 C.实施社会教化

D.承担不平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E.发展社会生产力 F.劳动力的专门培养与训练

3. 以教育行政的权力的分配来划分,教育管理体制可分为( )。

A中央集权制 B地方分权制 C中央与地方合作制 D地方自治加中央调控 4.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米德(Mead, M.)在她晚年的压卷之作《文化与承诺》中将文化结构分为哪几类()。

A.前喻文化 B.后喻文化 C.并喻文化 D.三喻文化

5.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影响一般表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 )。

A.人口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巩固教育的物质基础 B.人口的质量制约着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C.教育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口文化素质高低 D.人口身体素质不会影响教育发展

E.人口文化素质影响人们对教育地位与作用的认识 F.教育效益的好坏是人口素质的高低的结果

6.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控制,主要是通过的( )和( )辅助的纽带去实现的。 A.情感 B.惩罚 C.性格 D. 经济 E.诉说 F.溺爱 7.学校是一种( )性质的组织。

A.生产性 B.规范性 C.权威性 D.功利性 E.社会性

8.教师扮演的两类最基本角色是( )。 A.教育者角色 B.受雇者角色 C.指导者角色 D.倾听者角色 E.文化传播者 F.维持纪律者

9.学生主要生活的社会包括( )。

A、同辈群体 B、家庭 C、学校 D、网络社会 E、社区 F、班级

10.课堂教学的结构形态主要呈现的类别包括( )。

A.时间结构 B.教师角色 C.空间结构 D.学生角色 E.师生关系形态 F.教学模式

三、判断题:(共10道,每题2分)

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也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2.经济结构对教育最大的影响在于其特定的社会职能。 3. 除了来自立法机关的直接制约外,美国的教育控制可称为“多中心的”教育控制,也可称为“无中心的”教育控制。( ) 4.后喻文化指青年成为生活团体中的权威,长辈向青年学习的文化形态,也称青年楷模文化。( ) 5.学龄人口数量的多寡,对教育规模的大小及其所需教育经费的多少不会产生影响。() 6. 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在一般意义上可区分为常态家庭和非常态家庭。() 7.学校是功利性组织。() 8.教师权力和教师权威是相同的。 () 9.同辈群体是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建构的产物。 () 10.课堂的时空结构主要由学生主导形成的。()

四、简答题:(共5道,每题4分)

1.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2. 教育行政管理的地方分权制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3. 人口自然结构对教育有何影响? 4.学校组织内部有哪些冲突?

5.简述教师期望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具体环节。 五、论述题:(共2道,每题10分)

1.试述后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背景下,为何要创建学习化的社会? 2. 结合实例论述我国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解决对策

模拟考试题一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DDDAB BAABC 二、多选题:

1-5 BDEF ABCD ABC ABC ABE 6-10 AE ABCD AB ABCD ABCD 三、判断题:

√√√×× √√×√× 四、简答题:

1.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1)理论奠基时期

这一时期大致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它主要在两个方面为教育社会学的产生准备了条件:教育学视野的拓宽和社会学兴趣的扩展。

(2)学科成形时期

20世纪初至40年代,在一批从事师范教育工作的美国学者的努力下,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社会学开始形成。这一阶段通常称为“早期教育社会学”或“传统教育社会学”阶段。

(3)取向修正时期

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教育社会学逐渐进入了一个取向修正时期。其主要标志是1980年《英国教育社会学杂志》正式创刊。该杂志旨在促进各种不同观点、不同取向的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修正时期的研究倾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

2. 教育行政管理的地方分权制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第一,教育行政权力分散,有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发展教育,使教育适应于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二,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执掌有关教育权力,有利于充分发挥其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兴办教育事业避免出现事事请示中央的现象,地方自主管理教育事业,有利于地方及时处理和决断有关教育问题,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同时反过来也能促使中央集中精力更有效地履行其宏观管理的职能。 3. 人口自然结构对教育有何影响?

(1)人口性别结构的失衡,影响教育协调发展。性别比持失衡,影响着未来的稳定与发展。大千世界,只有男性女性的比例协调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由于性别比例失衡,可能会导致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男生女生的比例不平衡,导致了社会总人口中男女文化程度的巨大差异,从而影响教育的协调发展。

(2)人口年龄结构的不合理带给教育压力重重。人口年龄结构的不合理会给教育造成一定程度的压力。如学龄人口增长和教育普及同时发生的话,这无疑增加了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就会增加学校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增加的学生人数时,这必定会造成教育资源的供不应求和教育质量的下降,将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压力。

(3)学龄人口结构的波动影响教育的合理布局。学龄人口变动冲击、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影响也具有连锁性。学龄人口数量的多寡不仅决定了学校的规模,而且通过学校的规模,决定了教师的数量,而教师的数量与水平又影响着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4)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加速引发教育的困境。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上升意味着社会资源必须有越来越大的部分用于老年人赡养,因此会间接影响正规教育需求。 4.学校组织内容有哪些冲突? (1)学校教职员工之间的冲突

这是学校组织内最经常出现的一类冲突,具体又可以细分为校长与教师、教师之间等方面的冲突。学校组织存在着为同样的教育资源进行竞争的亚系统之间的冲突,以及在权力、地位和报酬等层级结构中不同层次之间的冲突。例如,学校教职工和学生之间的冲突,其实质在于学校决策权力的分配。一般而言,学校的决策和管理权力常常掌握在教职工的手中。而学生往往处在缺少或者是没有权力的地位,而且学生也常常缺乏必要的途径和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愿望,以及他们对学校和教职工的意见。 (2)师生、同伴之间的冲突

D.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E.影响家庭教育的内容 F.影响家庭教育的时机 6.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的特征有( )。 A.“四二一”综合症 B. 家庭观念根深蒂固 C. 对“独生政策”认同的心理反差D.高支出的消费 E. 缺乏科学育儿知识,用情感代替理智 F.尊重长辈、懂得谦让 7.学校变革中的阻力因素有( )。

A.科层制体制的束缚 B.国家教育体制的制约 C.抵制周期 D.成本问题 E.个人对未知的恐惧 F.个人对既得利益的担忧

8.教师社会地位是指教师这个职业在整个社会职业体系中所处的位置,通常分解为四个指标:( )。 A.收入 B.权力 C.专业 D.声望 E.福利 F.荣誉

9.目前,人们普遍倾向于认为学力评估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 A、认知领域 B、情感领域 C、技能领域 D、品德领域 E、判断领域 F、研究领域

10.我国小学课堂教学时间的构成类型包括( )。

A.师生互动独占型 B.师生互动主导型 C.混合型 D.教师独占型 E.教师主导型 F.学生主导型

二、判断题:(共10道,每题2分)

1.1980年《英国教育社会学杂志》的正式创刊标志着教育社会学的正式建立。 2.农业社会的教育承担着现存的不平等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整个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职能。

3. 有什么样的政治结构类型,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控制模式。( ) 4.保存文化、维持文化生存是教育的基本职能。( ) 5.人口年龄结构也可以称为人口年龄构成。() 6. 家庭的气氛是家庭成员在经常状态下一般的态度和感受,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效果( )。 7.组织实施变革之前应该考虑到:组织结构、组织技术、组织人员、组织任务。() 8.“教师权利”,一般认为它是教师作为国家公民所具有的基本权利和作为特殊职业的从业者所具有的特殊权利的总和。() 9.学校完全承担了使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使命。() 10.课堂控制是教师无意识的课堂管理行为。() 四、简答题:(共5道,每题4分)

1.工业社会中庶民教化职能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前喻型文化下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3.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4.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有哪些? 5.简述教师进行课堂控制的两种方法。 五、论述题:(共2道,每题10分)

1. 谈谈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和解决人口流动问题的教育对策?

2.结合现实的社会环境谈谈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经历了哪些社会变迁?

模拟考试题二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ACCCB CCACA 二、多选题:

1-5 ABDEF BDE ABCD ABCD ACDE 6-10 ABCDE ABDEF ABCD ABC ABC 三、判断题:

×√√√√ √√√×× 四、简答题:

1.工业社会中庶民教化职能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特点:工业社会中的庶民教化的职能,主要是同劳动力再生产的教育结合在一起的。在工业社会中,教育在承担庶民教化的职能时,通常并不采取或很少采取专门的、外显的强制认同和硬性灌输的方式,而更多的是采取伴随性的、内隐的潜移默化与启发思考的方式。

原因:一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教育需要大量的时间向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从而导致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可占用的时间大大减少;二是工业社会中群体化教育本身便是以工厂为结构范型而建立起来的,它的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等特征无一不是“工业化模式”的体现。在这种教育中,学校生活过程本身的许多自然特征都是学生每天学习的“隐蔽的课程”,同时也是实际的教化内容;三是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多变、流动性强,这也促进了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发展,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中,硬性灌输一元价值的做法只能适得其反。于是,由不容“异端”的显形控制转变为相对“宽容”的隐形控制,变成了工业社会中的教育在承担庶民教化职能时的总体特征。 2.前喻型文化下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首先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师应该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科研业务素质 。 再次是教师应具有创新能力。

第四是教师应该熟练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 第五是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 3.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四二一”综合症。所谓“四二一”综合症,即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和独生子女构成的家庭“生活群体”演绎的教育问题。在这个“生活群体”里,独生子女成为家庭运转的中心,从而造就了他们的心理、性格特征,甚至可能扭曲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家庭观念根深蒂固。父母将独生子女看成是延续香火的人,更是一生心血浇灌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对独生子女倾注过分的爱,形成更为严密的保护层。这种极度保护孩子的方式其实是扼杀孩子自我发展的不良方式,也不利于孩子能力的培养。

(3)对“独生政策”认同的心理反差。传统思想使人们留下了“多子多福”“家丁兴旺”的宗亲关系观念,因此,不少家庭在执行这项政策的过程中并不像国外那样完全自愿,对独生子女政策在认识上的不统一,致使不少家庭把更多的关心爱护集中到“独苗”身上,认为 “独苗”就无退路,必须教育好,对孩子寄于过高的期望,采取了操之过急方法,大有拨描助长之势。

(4)低收入高支出。独生子女家庭对儿童的月投资占这些家庭平均月收入相当大一部分。这其实也给孩子带来各种不平衡和潜在危机,容易使他们觉得物质上的要求很容易得到,亦或者是容易在同学之间产生不必要的攀比行为等等。

(5)缺乏科学育儿知识,用情感代替理智。很多家长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在学习上生活上对子女关怀备至,将良好行为的培养却置之一边不顾,对孩子听之任之。

4.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儿方向:

第一,国家与政府的教育、教师政策。教育事业和教师工作的重要件,旧根到底需要有政策保障。只有真正把教育事业和教师工作放在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地位,克服各种急功近利、重物轻人的思想,千方百计保证教育投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第二,教师队伍的规模。从世界范围来看,教学是最大的要求专业知识的职业队伍。不论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师资队伍的规模明显地高于其他所有职业。 第三,教学工作中女性比例较高。 第四,教师从业资格的要求相对较低。 第五,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 5.简述教师进行课堂控制的两种方法。

(1)第一种方法是由凯恩斯在1981年提出的“中止授课”方法。他认为教师的中止授课行为需要考虑以下几点:中止授课行为应明确、坚决,而不应是粗暴的或带威胁性的;中止授课行为应准确地表明哪个学生应受责备,并应强调所要求的正确行为,而不应强调出现的消极方面;中止授课行为应有一个中心任务(要做什么),而不应把重点放在不允许的行为上;教师应避免采取生硬、不冷静的中止授课行为。

(2)第二种方法是“惩罚”。采取惩罚的控制方法要力求达到以下的目的:首先,它通过制止不良行为或鼓励理想行为,使一个人立即改正自己的行为。其次,是威慑,惩罚就是希望制止不良行为的产生或重犯。第三,惩罚也有利于课堂整体秩序的形成,从而实现教学目的。以上的三个方面也是教师在选择“惩罚”方法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五、论述题:

1. 谈谈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和解决人口流动问题的教育对策?

人口流动是大势所趋,流动人口将长期存在。人口流动不仅影响着人口自身的生产,而且对流出地、流人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教育事业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1)人口流动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一是减缓了流出地政府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压力和发展基础教育。而且对于经济欠发达甚至比较贫困的内陆地区来讲,一部分人口外流务工经商赚钱,可以给子女提供教育费用。

(2)人口流动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事实上,农村家庭出身的学生一旦进入高等学校,一般都会自然获得代际向上流动的机会。他们毕业后大多数都能走出农村,留在城市获取一份有相对较高职业声望和经济收入的职业,有的甚至还能够逐渐步入社会领导阶层。

(3)人口流动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

人口流动作为一种社会进步的必然现象,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必然要求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来积极适应它,尤其是能保持和平与稳定、防止社会失调的职业教育,要承担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责任,使人口流动朝着有利于社会的方面发展。人口的流动情况对职业教育的规模、类型和办学校式都有直接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这种互动关系正是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优势所在。

(4)人口流动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第一,影响家庭教育的投入。第二,影响家庭教育的方式。第三,影响家庭教育的内容。第四,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解决人口流动问题的教育对策有: (1)逐步扩大教育机会,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应该全方位地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从体制外纳入到体制内,减少与城市儿童的差距,避免可能产生的新的不稳定因素,减少城市犯罪发生,维护城市的稳定和繁荣。解决此问题的渠道应该以公办学校为主,民办教育为辅,调整现有教育资源的分布,实现现有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逐步削弱户籍制的身份定位功能,解除教育体制与户籍制度挂钩的传统模式。尽快改变流动人口身份所带给其子女教育困境的现状,逐步实行统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户籍制度,打破户籍制度壁垒,在政策上保障流动人口与城市市民在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性,降低其女在城市入学的门槛,创造有利于流动人口在劳动力市场获得较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

(2)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口有序流动

根据我国的国情合理的人口流动,首先应是有目的的、有秩序的流动,而不是无秩序盲目的流动;其次应是有计划的结构性流动。只有广大人口的教育、主要是流出地的人口教育水平提高了,才能减少人口流动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3)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完善劳动就业指导

人口流动的客观存在及对流动人口或潜在的流动人口进行的职业技术教育产生的积极作用,都需要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实用技术的培训。允许外出务工,以及流入地对外来民工先培训,后上岗的办法应继续坚持,并要采取措施加以发展根据流出地的实际情况,流入地应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上给流出地应有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形成流出地与流入地协手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

(4) 要划清流出地与流入地政府的教育职责

流出地政府应承担流动人口子女上学的大部分责任,尽可能从地方财政中增加对教育的拨款,弥补对流动人口子女上学收费之不足,扩大办学规模,尽量多招收流动人口子女上学。流出地政府不能对随父母流出的孩子不管,应视实际情况,承担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部分费用,并与流人地政府共同努力,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5)加强流动人口教育,逐步提高文化素养

20.教师的印象管理技巧属于一种教学艺术。() 四、简答题:(共5道)

1.简述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冲突所具有的特点。 2.简述课堂互动有哪些分类?

3.如何对课堂上的学生问题行为进行分析? 4.教师如何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评估? 5.简述教师进行课堂控制的两种方法。 五、论述题:(共2道)

1.举例说明教师在处理课堂冲突中可以应用的管理技巧。 2.论述教师的印象管理技巧。

第十章 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2.A 3.B 4.D 5.A 6.B 7.C 8.C 9.A 10.C 二、多选题:

1.ABCD 2.ADE 3.ABC 4.DE 5.BCE 6.BC 7.BEF 8.ABCDEF 9.BCD 10.ABC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 7. × 8. √ 9. × 10. × 11.× 12. √ 13.√ 14. √ 15.× 16. × 17. √ 18.× 19.√ 20.√ 四、简答题:

1.简述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冲突所具有的特点。

(1)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多于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 (2)男生和教师之间的冲突多于女生和教师之间的冲突;

(3)非班主任的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多于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冲突; (4)副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多于主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 (5)专制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多于民主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

(6) 高年级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对抗性冲突多于低年级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对抗性冲突。 2.简述课堂互动有哪些分类?

吴康宁教授认为对于课堂互动研究来说,重要的是弄清楚谁和谁在互动及互动反映出何种人际关系,因此,他从两个方面对课堂互动进行了分类,一是“互动主体的构成”;一是“人际状态的性质”。

首先,根据互动主体构成作为划分标准,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主体可分为三种,即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及学生群体。这三种主体的不同组合可产生课堂互动的五种类别。(1)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2)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3)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4)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5)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

其次,根据人际状态的性质来划分,课堂互动可以区分为合作性互动、对抗性互动及竞争·合作性互动。(1)合作性互动是指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彼此配合、互相协作时所产生的互动。(2)对抗性互动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竞争性互动,一般只发生学习水平相近的学生之间;另一种是冲突性互动,在我国一般只发生教师与一些所谓的“差生”之间。(3)竞争·合作性互动基本上只发生于学生之间,竞争和合作交叉渗透并相互转化。

3.如何对课堂上的学生问题行为进行分析?

(1)问题行为由谁来认定?这是深入分析学生问题行为的前提条件。由不同的社会主体界定问题行为必然存在着不同,目前在理论界主要存在四种界定方式:第一,根据心理学模式界定问题行为。其中主要包括分析学生自身的个性、品德与问题行为的关系,以及讨论教师个性、认知等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第二,根据社会学中的“标签理论”界定问题行为。此类界定方式强调解答一些具体的课堂问题,如谁制定纪律?这些纪律的内容是什么?某些师生对制定的纪律是否有不同的看法?某些师生是否认为这些纪律不合理?等等。第三,根据生理学理论界定问题行为。此类方式强调在界定学生的问题行为时要关注学生的不同年龄等。第四,从文化角度看,界定问题行为必须考虑教师的性别成见问题。相关研究结论的呈现促使人们在界定学生的问题行为时不能忽视社会文化的力量。

(2)究竟谁有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分析。第一,属于教师的问题:学生的行为使教师的要求受到挫折,从而引起教师的不快或烦恼;第二,属于学生的问题:由于

意外事件或他人的干扰,导致学生的要求受到挫折;第三,师生共有的问题:师生彼此使得对方的要求受到挫折。

4. 教师如何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评估?

教师在选择合适的控制方式时,首先要能够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评估。这种评估至少要认真分析以下方面:(1)程度——对其他学生的活动或对课堂教学的影响程度?(2)持续时间——这种行为持续了多久?(3)频率——这种行为多长时间发生一次?(4)背景——行为发生的背景是否清楚,是否合于情理?(5)联系——这一行为的发生是否与其他特定事件相关?(6)普遍性——这一行为是否在很多情况下发生?(7)正常性——这一问题行为是否偏离了同年龄的人的行为标准?(8)对他人的影响——这一行为是怎样干扰他人的?教师考虑了上述问题后,可以采取不同类型的控制手段。

5.简述教师进行课堂控制的两种方法。

(1)第一种方法是由凯恩斯在1981年提出的“中止授课”方法。他认为教师的中止授课行为需要考虑以下几点:中止授课行为应明确、坚决,而不应是粗暴的或带威胁性的;中止授课行为应准确地表明哪个学生应受责备,并应强调所要求的正确行为,而不应强调出现的消极方面;中止授课行为应有一个中心任务(要做什么),而不应把重点放在不允许的行为上;教师应避免采取生硬、不冷静的中止授课行为。

(2)第二种方法是“惩罚”。采取惩罚的控制方法要力求达到以下的目的:首先,它通过制止不良行为或鼓励理想行为,使一个人立即改正自己的行为。其次,是威慑,惩罚就是希望制止不良行为的产生或重犯。第三,惩罚也有利于课堂整体秩序的形成,从而实现教学目的。以上的三个方面也是教师在选择“惩罚”方法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五、论述题:

1.举例说明教师在处理课堂冲突中可以应用的管理技巧。 答案要点:

在面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冲突时,教师除了运用合理的权威手段之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管理技巧。其中包括:(1)给予“注意”。教师要始终记住,课堂教学中出现冲突是双方共同的责任,不能将责任单单归咎于学生身上。因此,在面对互动冲突时,教师要能够分析隐藏于冲突背后的原因,如果确实是学生采取了不良的行为,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处理方

式:削弱原则,教师不去注意冲突,使其得不到增强的机会而渐渐削弱;交互抑制,设置一种情景,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与不良行为同时并存;排除刺激,把能引起坏行为与不良行为的刺激予以消除;消极注意,教师使用语言、音调、姿势、面部表情等向学生表示已经注意到某些坏行为;适度惩罚,例如:略施责备,职责具体破坏行为等。(2)避免滥用权力:在面对学生故意采取的抗拒成人的行为方式时,教师要始终把握“适度”的原则,做到对事不对人,不因一个人犯错而惩罚全班;不因处理纪律问题而影响教学;只解决问题而不追究过失;估计学生的自尊心等。教师和学生虽然站在不同的社会地位,承载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和社会期待,然而,教师要始终学习倾听学生的声音,做到和学生和谐共处,互相学习。(3)“中性力量”处理,“中性力量”即那些介于有利学习的积极行为和干扰学习的消极行为之间的力量。面对冲突发生时的“第三方力量”,教师要学习积极诱导,这样往往能够使其转化为积极状态。(4)沟通重构,常见的沟通准则有:课堂交往冲突双方应当努力确保沟通不具有攻击性;课堂交往冲突中的每一方都应当设法通过沟通途径求得另一方的积极支持;沟通应该重点关注多赢策略的设计,尽可能做到使课堂交往冲突各方的利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课堂交往冲突各方应当在沟通过程中避免根深蒂固的人际偏见。此外,在面对课堂冲突时,教师还要学会利用不同的语言巧妙应对。(注:所列举的例子要能够体现各个管理技巧的要点,不需要一一对应,也可结合几个技巧列举一个例子。)

2.论述教师的印象管理技巧。 答案要点:

(1)教师的“印象管理”属于教学艺术范畴。教师控制课堂的手段是灵活多变的,不能仅仅依靠书面上的理论知识就能够总结完全的,印象管理属于控制课堂的一种艺术手段。所谓“印象管理”,主要是从控制课堂的艺术和技巧而言的。教师要能够合理控制课堂的学生问题行为,实际上需要一定的艺术和技巧。

(2)教师的“印象管理”受到社会学“拟剧论”理论的启发。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在谈到如何防止互动中因偶然事件导致的“表演崩溃”时,提出了表演者必须具备的若干品性以及为保证演出可以来取的若干措施。他重点分析了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是如何在他人心目中创造出一种印象的,以及人们是运用哪些技巧使自己作出某些行为来让别人产生一种希望的印象的。这种理论通常被人们称之为“拟剧论”,也叫做“印象管理论”。将这种理论引用

到课堂教学中也是可行的。从某种层面上而言,教学活动也是一种表演的艺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同样存在着如何塑造良好印象、维持良好印象和纠正不良印象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面对教学活动的问题行为时,要能够合理采取一些印象管理的技巧。

(3)结合戈夫曼的社会学理论总结出一些适合教师处理课堂行为问题的措施,其中包括:维持教师集体的高度团结。教师集体的自身保持高度的团结能够给予学生一种和谐的“剧场印象”,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表演的基础和支撑点;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自我印象,通过培养自身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减少失控行为和感情用事,有助于理智、客观地处理问题行为;教师要尽量控制教学程序的严密性。当教师能够将教学活动的各个过程和细节问题都熟记于心时,在面对意外情况时才能够有效地找到解决策略;教师应尽量做到后台与前台行为的一致;教师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暗示,修正自己的行为。

第一章 教育社会学概述

一、单选题:(共10道)

1.研究教育与社会及社会亚系统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学科是(B )。 A.教育心理学 B.教育社会学 C.教育管理学 D.教育哲学

2.( B )是一系列从实践和实际工作中收集资料,寻找论据来论证假设或命题的方法。 A .实证研究法 B.实践研究法 C.定性研究方法 D.定量研究方法 3.以德国的凯兴斯泰纳和美国的杜威为代表的( C ),将学校视为社会的缩影,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

A.社会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公民教育学 D.个人主义教育学 4.( D )被称为“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A.沃德 B.斯宾塞 C.狄尔泰 D.涂尔干

5.研究者带着明确目的,凭借自己的感官及辅助工具直接从现象发生的现场收集资料和论据的方法是( B )。

A.访谈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问卷法

6.1917年,史密斯出版了美国第一本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本教育社会学教材(A )。

A.《教育社会学概论》 B.《教育社会学》 C.《教育与社会学》 D.《动态社会学》

7.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萌芽于19世纪后期的( D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欧洲

8.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教育社会学逐渐进入了( C )时期。 A.理论奠基 B.学科成形 C.取向修正 D.微观研究 9.(A )于18世纪初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教育学理论体系。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弗洛姆

10.默顿创立的( C ),在功能分析、越轨行为的研究方面对教育社会学的影响很大。 A.行动的一般理论 B.人种方法论 C.中距理论 D.功能理论 二、多选题:(共10道)

1.关于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学说有(BDEF)。

A.社会关系说 B.社会过程说 C.教育过程说 D.相互关系说 E.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F.特殊社会现象说 2.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为( AEF )。 A.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B.教育学的应用学科 C.社会学的基础学科 D.社会学的应用学科 E.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F.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3.教育社会学的三大理论模式分别是( ABD )。

A.功能理论 B.冲突理论 C.解释理论 D.符号互动理论 E.中距理论 F.人种方法论

4.教育社会学在美国实现学科化的标志是( ABDEF )。

A.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 B.成立教育与社会学系 C.促进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D.出版专门教材 E.组织专门学会 F.创办专门杂志

5.实践研究法主要包括(ABCD )。

A.观察法 B.问卷调查法 C.访谈法 D.实验法 E.检索法 F.参考文献查找法

6.现代国外教育社会学主要从哪些角度展开研究( CDEF )。 A.社会角度 B.学校角度 C.宏观角度 D.微观角度 E.中观角度 F.综合角度

7.教育社会学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 ABCDEF )。

A.评价研究 B.社会研究 C.政策取向的教育调查 D.教育预测 E.教育检测与描述 F.教育评论

8.涂尔干对教育社会学的贡献主要包括( ACDF )。 A.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B.最早提出教育社会学的概念

C.首次把教育社会学纳入到“教育科学”的名下 D.提出了系统、完整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学说

E.著有《动态社会学》、《纯社会学》、《应用社会学》等 F.其著作《教育与社会学》是功能主义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9.下面属于教育社会学微观角度研究领域的是(BDE )。

A.学校社会学 B.班级社会学 C.高等教育社会学 D.教育知识社会学 E.教学社会学 F.教育政策社会学 10.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ABCDE )。 A.研究更多地体现政策研究的特色 B.采用更多的比较研究 C.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D.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 E.成为国际性探讨的领域 F.更多地倾向于学校教育的研究 三、判断题:(共20道)

1.“社会化过程说”强调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发展方面的作用。√

2.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及社会亚系统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3.微观教育社会学研究,特指学校教育社会学。/

4.布鲁克弗明确地将教育社会学界说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 √

5.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也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6.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是一种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的关系。/

7.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哲学及教育心理学并驾齐驱是教育科学知识来源的第三大支柱。√ 8.科学研究的核心要素是目的、过程和方法。√

9.实证研究法是一系列从实践和实际工作中收集资料,寻找论据来论证假设或命题的方法。/

10.观察法以是否直接参与为标准分为参与性观察法和非参与性观察法。√ 11.夸美纽斯于18世纪初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教育学理论体系。/ 12.沃德被誉为“美国社会学之父”。 √

13.世界上第一本教育社会学教材是美国史密斯编写的《教育社会学概论》。√ 14.1980年《英国教育社会学杂志》的正式创刊标志着教育社会学的正式建立。/ 15.威廉斯的《学习成为劳动者》一书被称为人种方法论研究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文献。√

16.《科尔曼报告》是英国教育社会学者关于学业成败的大规模经验调查和统计研究的主要代表。/

17.宏观教育社会学研究主要有“教育政策社会学”、“教育改革社会学”、“终身教育社会”等分支领域。√

18.社会学先驱陶孟和的代表作《社会与教育》的出版标志着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形成。√ 19.社会实验与评价研究的时间顺序不同,社会实验往往是在研究项目开始后进行的。/ 20.教育社会学具有教育监测和描述的功能。√ 四、简答题:

1.教育社会学具体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理论研究法

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或实证研究相对应,是指根据理论知识和经验材料,按照逻辑程序和规则形成新知识、新理论的抽象思维过程。理论研究存在于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任何过程和阶段,但主要集中于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理论演绎阶段和把经验上升到研究结果的理论构建阶段。

(2)实践研究法

实践研究法是一系列从实践和实际工作中收集资料,寻找论据来论证假设或命题的方法。实践研究法主要包括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等。

(3)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从文献中获取资料进行论证的方法,对研究的作用主要是:第一,对研究起先导作用,帮助确定研究课题、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第二,为研究提供现实的依据。文献资料的收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检索工具查找法,另一种是参考文献查找法;两种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结合使用。

2.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1)理论奠基时期

这一时期大致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它主要在两个方面为教育社会学的产生准备了条件:教育学视野的拓宽和社会学兴趣的扩展。

(2)学科成形时期

20世纪初至40年代,在一批从事师范教育工作的美国学者的努力下,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社会学开始形成。这一阶段通常称为“早期教育社会学”或“传统教育社会学”阶段。

(3)取向修正时期

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教育社会学逐渐进入了一个取向修正时期。其主要标志是1980年《英国教育社会学杂志》正式创刊。该杂志旨在促进各种不同观点、不同取向的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修正时期的研究倾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

3.20世纪50年代以后,对美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影响较大的学者主要有哪些?

(1)帕森斯,美国最重要的理论社会学家,同时也是30年代哈佛大学社会学的奠基人。他创立了“行动的一般理论”,并把它用于分析宗教、教育、种族关系等问题。(2)默顿则创立了“中距理论”,在功能分析、越轨行为的研究方面对教育社会学的影响很大。(3)米德开创了互动论学派。(4)华勒开创了“教育社会学”研究。(5)哈佛大学教授科尔曼主持了著名的《科尔曼报告》。

4.教育社会学的三大理论模式及其内容是什么?

(1)功能理论:社会学三大理论之一,又称结构功能主义。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互相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该理论研究涉及面很广,包括社会理论探讨、经验研究和历史研究,其学术观点涉及人类学与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并对现代化理论有很大影响。

(2)冲突理论:又称社会冲突理论。该理论重点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关于冲突,美国社会学家科塞解释说,冲突是价值观、信仰以及对于稀缺的地位、权利和资源的分配上的争斗,冲突产生于社会报酬的分配不均以及人们对这种分配不均表现出的失望,只要不直接涉及基本价值观或共同观念,那么它的性质就不是破坏性的,而只对社会有好处。社会冲突论强调社会冲突对于社会巩固和发展的积极作用,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流行于美国和西欧国家,在当代社会学发展中有重大的影响。

(3)符号互动论:又称符号相互作用理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的行动是有社会意义的,人们之间的互动是以各种各样的符号为中介进行的,人们通过解释代表行动者行动的符号所包含的意义而做出反应,从而实现他们之间的互动。在符号互动论那里,符号是基本的概念。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 5.现代国外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角度主要有哪些?

(1)宏观角度的研究

对国民教育制度与社会基本关系的研究一直是众多教育社会学者关注的焦点,也是宏观研究层面的经典课题。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是教育与社会结构、教育与社会不平等、教育与

育的社会职能主要是“防范性的”或“控制性的”,或者说此时的教育主要承担着“社会防范职能”或“社会控制职能”,而培养社会精英或教化庶民则是这一职能的两项具体内容。 3.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有哪些主要的特征?其教育又具有何种职能?

基本特征:

(1)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是科学技术含量日益增多的经济结构。

它的主要标志是生产者的技术装备水平迅速升级,力量、精确度、灵敏度以及相应的复杂程度都不断更新换代的各种机器的劳动越来越多地代替了生产者的手工劳动,使得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

(2)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是“开放式”不平等的经济结构。

任何工业社会在生产关系方面都存在着不平等现象,但与农业社会不同的是,工业社会通常不是按照人们的先天赋有的身份等级,来预先规定他们在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并全力保持地位关系不平等的格局,相反,倒是在形式上“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所谓“能力”与“贡献”去获取相应的利益。这样,我们可以说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中的不平等总体来讲便不是“封闭式”不平等,而是“开放式”不平等。

(3)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是多变的、流动的经济结构。

这是上述两个特征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在工业社会中,几乎所有的生产机器迟早都会被淘汰,几乎所有社会成员都不能确保他的职业领域、居住领域或社会地位不会发生变动,几乎所有具体结构的实际构成都有发生变化的可能。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所特有的稳定、变化迟缓的现象都一去不复返。

教育职能:

在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背景下,教育要承担的任务是:培养精英、教化庶民,还有就是劳动力的再生产。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的具体特性来看,在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背景下,教育的主要社会职能主要是“调适性的”,由此我们也可以说,工业社会中的教育所承担的主要是“社会调适职能”。

4.工业社会中庶民教化职能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特点:工业社会中的庶民教化的职能,主要是同劳动力再生产的教育结合在一起的。在工业社会中,教育在承担庶民教化的职能时,通常并不采取或很少采取专门的、外显的强制认同和硬性灌输的方式,而更多的是采取伴随性的、内隐的潜移默化与启发思考的方式。

原因:一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教育需要大量的时间向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从而导致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可占用的时间大大减少;二是工业社会中群体化教育本身便是

以工厂为结构范型而建立起来的,它的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等特征无一不是“工业化模式”的体现。在这种教育中,学校生活过程本身的许多自然特征都是学生每天学习的“隐蔽的课程”,同时也是实际的教化内容;三是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多变、流动性强,这也促进了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发展,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中,硬性灌输一元价值的做法只能适得其反。于是,由不容“异端”的显形控制转变为相对“宽容”的隐形控制,变成了工业社会中的教育在承担庶民教化职能时的总体特征。

5.后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有哪些重要倾向?其教育职能是什么?

倾向:

(1)“软件化”倾向。

所谓“软件化”是指经济生产中高技术、知识、服务、信息情报等软件要素的重要性增加,而物品、能源等硬件要素的重要性降低。作为经济增长的基础来说,劳动密集以及单纯的资本密集占据的分量已经很少,处于主流地位的是知识(技术)密集,这也正是后工业社会常常被称为“知识社会”、“技术社会”、“信息社会”的原因。

(2)“国际化”倾向。

后工业社会的经济具有极强的对外扩张与对外开放的双重本性,这一特征使它迫使各国不断开发与竞争国外市场,同时又不断拆除本国对外国所设的种种经济壁垒。建立跨国公司、建设国外生产基地、增加海外直接投资等已不再是各国大企业、大公司的专利,而且也成为许多中小企业与公司的重要发展策略,劳动力、资金以及技术的竞争,尤其是技术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3)“模糊化”倾向。

又称为“中产化”倾向。这一倾向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说,随着脑力劳动者越来越成为后工业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许多科学家、发明家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同时也是企业家或公司的大老板。科学家、发明家及高级管理人员通常属于西方学者眼中的“中产阶级”,而企业家或公司的大老板又属于上层阶级,是资本家。因此,我们很难用传统的阶级概念去确定他们的阶级属性及其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另一层含义是说,相当数量的蓝领工人,也因为持有企业和公司的股票而成为一身兼二任者,即集受雇者与股东的双重身份于一身。而且随着他们在收入、教育水平、工作性质及生活条件等方面的改善,他们自身的阶级归属意识也不断向“中产阶级”靠拢。

(4)变动急剧化。

技术产品的创新与淘汰、产业的新建与转移、制度的新立与废除、组织的新设与撤销、网络的新构与弃置、关系的新组与调整、地位的新升与衰落??所有这一切,变化的频率之快、周期之短,都是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变化的速度所无法比拟的。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同一经济结构要素的不同类型在同一时间内同时存在的可能性,从而导致后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相比更加多元化。

教育职能:

80年代以来,欧美及日本等经济高度发达国家在教育方面开展了以下活动:第一,将教育的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教育大改革。第二,以前所未有的长远眼光来规定教育使命,改革教育现状。为此,这些国家为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规划,设置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长远的时间范围与广泛的领域范围;与此同时,这些国家又对教育赋予了一项新的使命,即建构终身学习的基础,与之相应的是建立“学习化社会”。所有这些,就教育与社会的具体特性而言,与其说这些国家在要求教育履行“社会防范职能”或“社会调适职能”,莫不如说是这些国家赋予了教育以“社会更新职能”。 五、论述题:

1.试述工业社会的教育职能与农业社会的教育职能有何差别。

首先,在培养社会精英的教育职能方面,工业社会中的教育在制度上逐步开放了培养对象的范围,最终实现面向社会所有阶层的子女开放。这一点即便在“封建”色彩极为浓厚、“等级”传统极为顽固的英国也不例外。譬如,在生源的等级问题上,英国的牛津与剑桥大学从19世纪中叶起均开始允许从中下层阶级中吸收更多学生,并自19世纪70年代起向女子开放。资本主义国家中精英教育的对象不再限定于统治阶层子女的范围这一事实也可以证明:在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背景下,教育所承担的培养精英这一具体职能的社会特性已经发生了重要转变,开始由农业社会中小消极的封闭式的“社会保举”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开放式的“社会筛选”。

其次,在实施庶民教化的教育职能方面,工业社会基本上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进行的。与农业社会不同的是,工业社会中的庶民教化不再是与劳动力再生产毫不相关的一种纯粹的教化活动了,而是逐步紧密地与劳动力的专门培养和训练结合在一起。

再次,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中,科技含量日益增多,迫使教育不得不承担一项新的社会职能------劳动力的专门培养与训练。生产技术装备的日趋专业化及工艺过程的日趋复杂化,不仅要求生产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素养来真正实现这些技术装备与工艺过程的预期生产效率,而且要求生产者必须具备起码的文化素养,以进行文明生产,这就产生了通过教育来专门培养与训练劳动能力的普遍要求,产生了普及教育的强烈需要。 2.试述后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背景下,为何要创建学习化的社会?

创建学习化的社会并不是后工业社会才提出来的。其实,早在1965年,法国人保罗.朗

格朗便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1968年,美国教育家赫钦斯也阐述了“学习化社会”的

主张,加拿大安大略省中等后教育委员会于1972年便发表了题为“学习化社会”的报告,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也于1973年发表了题为“走向学习化社会”的报告,但真正下决心以创造学习化社会为核心来重建整个国家的全部教育系统,是从80年代开始的。在这方面,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美国与第二经济大国的日本表现尤为突出。美国80年代教育改革的中心目标便是“创造一个学习的社会”,“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充分运用他们的头脑,从幼年到成年不断地学习,随着世界本身的变化而不断地学习”,而青年时期的正规教育则被视为“人们终身学习必不可缺的基础”。日本80年代教育改革的最重要的议题也是“统筹建立以向终身学习体系过渡为基轴的教育体系”,家庭教育、初等与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都被要求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出发加以重构。

可以看出,社会之所以赋予教育建构终身学习的基础这一新的使命,主要是由于后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变动(包括软件化的发展、国际化的进展及模糊化的扩展)日趋急剧化的特征,因为“如果不终身学习,人的技能很快就会过时”。所以,我们要创建学习化的社会。

第三章 政治结构与教育测试题

一、单选题:(共10道)

1.( A )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国家政治事务的规范体系,具体指与国家根本制度相适应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

A政体 B 领导制度 C组织制度 D工作制度 2. 西方国家政治结构的第一种基本类型是中央集权型,以( D )为典型。

A美国 B加拿大 C联邦德国 D法国 3.( A )是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根本性管理制度,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政治、经济制度和科技发展水平基础上建立的教育事业相对稳定的办学体制、财政体制及管理体制等,涉及教育管理权限划分、人员任用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划和实施。

A教育管理体制 B 教育经济体制 C教育财政体制 D教育办学体制 4.( A )作为一种基于学科组织建构起来的学术组织结构、学术运行机制,是大学最基本的学术组织制度,也是现代大学基层组织制度的创新。

A学科制 B讲座制 C学院制 D研究所 5. 日本设有统管教育行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D )。

A教育部 B学部 C 联邦教育部 D文部省 6.( C )年始设联邦教育总署(Bureau of Education)起,美国总算有了一个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A 1865 B 1866 C1867 D1868 7.以下不属于国家政体形式的是( D )。

A君主立宪制 B议会共和制 C总统共和制 D联邦制 8. 政治作为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方式。主要表现为以国家权力为依托的各种支配行为和以对国家的制约性权力为依托的各种反支配行为,这些行为的共同特点是都以( B )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强制性、支配性和相互斗争性。

A支配 B利益 C制约 D斗争 9. 任何国家的政治结构都必然与它所代表的阶级本质和经济基础相适应,反映了特定社会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关系,也必将随着统治阶级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体现了政治结构的( A )的特征。

A阶级性 B权威性 C稳定性 D历史性 10. 以下不属于西方国家三种主要的政治结构类型的是( D )。

A中央集权制 B地方分权制 C地方自治加中央调控 D地方自治加中央集权

二、多选题:(共10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u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