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引事故案例

更新时间:2023-03-13 14:39: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各单位:

冬季来临,空气比较干燥,静电积聚严重,不易导出,易发生着火爆炸事故,特搜集11起因塑料导管倒液和静电引起的事故,要求各单位认真组织学习,防微杜渐。 一、塑料导管静电事故案例分析

2002年12月,在江苏丹阳某厂浆料车间,工人用真空泵吸醋酸乙烯到反应釜,桶中约剩下30kg时,突然发生了爆炸。工人自行扑灭了大火,1名工人被烧伤。经现场察看,未发现任何曾发生事故的痕迹,电器开关、照明灯具都是全新的防爆电器。吸料的塑料管悬在半空,管子上及附近无接地装臵,有一只底部被炸裂的铁桶。

此案例为较典型的静电事故,此次爆炸事故的原因是:醋酸乙烯的物料在快速流经塑料管道时产生静电积聚,当塑料管接触到零电位桶时,形成高底压电位差放电,产生火花引爆了空气中的醋酸乙烯蒸气。具体分析如下:

(1)醋酸乙烯是无色液体,有挥发性,曝光容易聚合成固体。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星、高热、氧化剂有火灾危险。闪点:-7.78℃;爆炸极限:2.6%-13.4%。属于易燃液体。 (2)物料在管道输送过程中有静电积聚现象,塑料管由于其导电性能差,使静电积聚情况更加严重,物料中及塑料管壁上含有高位静电。

(3)醋酸乙烯蒸气与空气形成可燃性混合气体。

1

(4)当带有高位静电的塑料管接触到铁桶时,形成放电,产生火花,引爆可燃性混合气体。

二、静电引爆可燃性混合气体的事故案例分析

2002年7月,江苏姜堰某厂二车间的离心机(封闭式),在刚开始分离从搪瓷反釜卸出的W-100-1纺织用抗氧化剂和甲苯溶剂时,突然发生爆炸,致使1名职工死亡,1名职工重伤。

调查发现,此物料经过23小时不停地机械搅拌,又经过塑料导管直接送入离心机,离心机转鼓内垫有非导电体的化纤过滤布袋。因此,可以判断,经长时间搅拌,含有甲苯溶剂的物料产生静电积聚,快速流经塑料管道时,静电荷得到加强。当物料进入离心机时,带有很高的电位,但如果没有电火花是不能引爆的。低电位点是转鼓上部暴露的螺丝,当物料冲击到离心机的转鼓时,高压电位与螺丝顶端的零电位形成高低电位差而引发放电,产生了火花,引爆了离心机内混合性爆炸气体。具体分析如下:

(1)物料在反应釜中经长达20多小时机械搅拌,积聚了静电荷。由于该釜是搪瓷反应釜,所积聚的静电不能通过反应釜接地线入地,物料中含有高位静电。

(2)反应釜与离心机进料口采用塑料管道连接,由于塑料管为绝缘体,当反应釜内的物料快速流经连接管时,原料液中积聚的静电不但不能得到有效的释放,反而因为快速流动得到增强。

(3)该离心机脱液和甩干物料为甲类易燃液体甲苯溶剂,甲苯的闪点为4℃,(易燃液体的燃点高于闪点1-5℃),易挥发,具有快速

2

流动时易产生和积聚静电的特性。从反应釜中放出的物料的温度是10℃左右,具备了闪燃和可燃条件。

(4)离心机中的空气和甲苯蒸气迅速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甲苯的爆炸极限为1.2%~7%(V)。

(5)离心机中过滤袋材质为丙纶纤维,是非导电体,不能将物料中的静电传导到离心机金属转毂后及时入地;加之,过滤布袋未能遮盖住转毂罩壳顶部的螺栓,带有高压静电的物料与紧固螺栓顶端的零电位形成高低压电位差----放电条件具备了,并产生电火花,引爆了离心机内爆炸性混合气体。

由上述两起事故的分析可以看出,由静电引起的事故有三个因素:一是有大量电荷的积聚,这常在管道输送过程中产生;二是有零电位点,这些地方易被忽视;三是周围有可燃性气体,很多化工原料的蒸气可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性混合气。在生产中注意防止这三个因素同时具备,就可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另外,可以请专业人员对地面进行防静电、不发火处理,以降低静电可能引发灾害的可能性。

三、仪器油罐采样闪爆事故原因分析及其预防

多年来国内外石油工业的静电事故不断发生,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由于防静电方面的安全管理制度没有出台,操作人员当时认为并未违章反操作规定,往往查不出事故的原因,以致使人们对静电事故有一种神秘感。许多国家在石油防静电研究上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石油静电事故并未能完全杜绝。

3

我国石油工业近年来发展得较快,伴随而来的静电事故也屡屡发生。值得注意的是,静电往往在油品储存和装卸两个环节,即在罐区和装卸车台中发生,从而引发油罐爆炸事故。这些事故的发生,主要原因是缺乏对石油静电知识的基本了解,以致对操作和管理不够科学,直接危及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静电事故原因虽不复杂,但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在管理上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2005年春未,某企业采样人员在轻油罐顶采样时发生了一起轻微闪爆着火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和其他设备损坏。下面以此为例,具体分析一下这起事故发生的原因,以避免此类事故的重复发生。 1 事故经过

2005年春未,某企业采样人员携带1个样品瓶、1个铜质采样壶、1个采样筐(铁丝筐),在一化工轻油罐和罐顶进行采样作业。8时30分左右,当采集完罐下部和上部样品,将第二壶样品向样品瓶中倒完油时,采样绳挂扯了采样筐并碰到了样品瓶,样品瓶内少量油品洒落到罐顶,为防止样品瓶翻倒,采样人员下意识去扶样品瓶,几乎同时,洒出的敞口及采样绳上吸附的油品发生着火,采样人员立即将罐顶采样口盖盖上,把已着火的采样壶和采样绳移至失梯口处,在罐顶呼喊罐下不远处供应部的人员报警,采样绳及油口燃尽后熄灭。 尽管这次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坏,但是说明了在采样作业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事故隐患。如果不认真加以分析,今后就会发生更大的事故。

2 闪爆着火原因分析

4

闪爆着火事故发生后,经现场勘查,并向事故发生时在场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了解情况,认为静电是引起这次着火事故的直接原因,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2.1 静电的积聚

本次事故,静电积聚来源于以下三个过程:

(1)采样人员没有控制提拉采样绳速度的意识,在采样作业时猛拉快提,使采样壶在与油品及空气频繁地快速摩擦中产生静电。 (2)采样作业过程中,采样人员所戴橡胶手套与采样绳之间亦频繁摩擦产生静电,当采样壶时,橡胶手套上的静电传导至采样壶,并在壶的边沿部位积聚。

(3)罐中油品表面积聚了一定数量的静电荷,在采样壶与其接触时传导至采样壶。 2.2 静电的接地

在采样作业过程中,静电的泄漏与消除主要是通过静电接地来完成的,即将设备(采样壶和油罐)通过金属导体和接地体与大地连通并形成等电位,并有符合规范要的电阻值,将设备上的静电荷迅速导入大地。

根据《液体石油产品静电安全规程》(GB 13348-92)及《石油与石油设施雷电安全规范》(GB 15599-95)的有关规定,油罐的设计时,不只是考虑防静电,其更主要的是考虑油罐的防雷电灾害。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和电气设备接地可以共用同一接地装臵。规范规定的防畦电的冲击接地电阻值不大于10Ω,而规定的防静电接地电阻值不大于100Ω。由于防雷电接地要求比防静电要求高,在每年雷雨季节到来之

5

前,企业对所有设备(包括所有油罐)的接地电阻进行防雷防静电测试,共用同一接地装臵以满足防雷为主。事发油罐有接地专用的断接卡4个,接地电阻值的测试数据均小于1Ω,在10-1数量级上,说明该油罐接地装臵良好。根据调查,此罐封罐时间为前一天的23时,至事发当日8时30分,有将近9.5h的静臵时间。该罐为内浮顶罐,设有检尽井,当时满罐操作,浮顶充分接触油面,所以,油品表面积聚静电荷能够充分地被导走。说明罐中油品表面即使积聚了的静电荷,也不是静电积聚的主要来源。经现场考察,有以下2点,造成采样壶的前2个积累过程中静电难以消防。具体情况是:

(1)在罐顶采样操作平台上,操作口的两侧没有供采样绳、检尽等工具接地用的接地端子,采样人员在采样作业时,采样壶、采样绳未采取任何接地措施,导致采样壶、采样绳上的静电无法及时导走。 (2)采样壶为铜质材料,采样绳名为防静电绳,实为非金属的防静电绳,而非夹金属防静电绳,与铜质采样壶材质不同,导电性极差。两者的结合部是采样绳简单地在采样壶的提手上打了一个普通的结扣。即使采样绳可接地,采样壶上的静电荷通过采样绳在短时间内也难以及时消防。 2.3 静电放电

当采样人员采完第二壶油样品,起身准备去采第三壶油样品时,由于采样绳挂扯了采样筐并碰到了样品瓶,为防止样品瓶翻倒,采样人员下意识去扶样品瓶,松开了手中的采样壶,采样壶与罐顶平台发生接触。由于采样壶积累了大量的静电荷,与接地的罐体相比,存在

6

着较高的电位。在接触的瞬间,产生静电火花,引燃了样品瓶洒落的油样和采样绳。 2.4 人体静电

静电的积累多种多样,本次事故,虽不是人体静电引起的。但罐顶采样,人体静电是一个绝不可忽视的危险源。根据有关资料表明:人体一般对地电容C=200pF,人体电位为U=2000V,则人体所带静电的能量(E=1/2CU2=0.4mJ)比石油蒸气混合物的引火极限0.2mJ高出了1倍。像这样带电的人,当触及接地导体或电容较大的导体时,就可把所带电能以放电火花的形式释放出来。这种放电火花对于易燃物质的安全操作是一个威胁。

3 石化企业罐区类似爆炸事故的预防和对策

发生闪爆着火,是可燃性气体、空气中的氧气、静电产生的放电火花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火灾和爆炸理论,必须满足3个条件:一是可燃气体形成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达到爆炸极限,二是要有点火源,三是点火源产生的能量足以引燃爆炸性混合气体。在油罐采样作业过程中,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是客观存在的。根据以上分析,从破坏火灾爆炸的条件着手,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在罐顶采样操作平台上,操作口的两侧应各设一组接地端板,以便采样绳索、检尺等工具接地用,操作前根据风向决定接地点。

(2)采样绳索采用导电性优良的夹金属防静电绳,与金属采样器材质保持一致,并进行可*连接。

7

(3)人体静电的消除。采样人员按规定着装。正确使用各种静电防护用品(如防静电鞋、防静电工作服等),上罐采样作业前,应徒手触摸油罐梯子、鞋靴、帽子,不梳头等。

(4)强化安全教育工作,提高职工安全素质。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防止静电危害的安全教育活动,使职工能够掌握防止静电危害的基本知识,使他们认识到静电的危害性,增强自我防范能力。 (5)制定并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组织员工认真进行危害识别,认真落实防范措施,加强现场监护,防止事故的发生。 4 结束语

近年来,静电引发的火灾爆炸事故时有发生,由于静电火灾爆炸事故隐蔽性较强,一旦发生事故,将给企业造成意想不到的重大损失。完善有关防静电接地的硬件设施(地面做防静电处理),建立有关防静电的规章制度,强化安全和安全考核,杜绝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对于企业的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一起由静电起火事故引发的思考2000年10月31日14:45分,河南某石化厂机修车间一名女职工提着一只带塑料柄挂钩的方形铁桶,到炼油三厂II催化粗汽油阀取样口下,打算放一些汽油作为酸性大泵维修过程中清洗工具用。当该女职工将铁桶挂到取样阀门上,打开手阀放油,油桶着火。现场的一技术员见状,迅速打开一旁的事故消防蒸汽软管,该女职工在消防蒸汽的掩护下,很快关掉了取样阀门,并和该技术员一起,用干粉灭火器和消防毛毡将火扑灭。 这是

8

一起典型的由于阀门开度过大,汽油流速过快而导致静电荷积聚,产生火花放电而引发的事故。虽然现场扑救及时得当,没有让事态进一步扩大而造成危害,但反映出个别职工安全意识还够高,对静电放电的机理以及造成的危害认识不深。

静电放电引起燃烧和爆炸,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必须有静电电源(包括感应带电);

(2)静电必须积累到足以引起火花放电的电位和场强; (3)静电(放电火花)能量达到可燃性或爆炸性混合物的最小点火能;

(4)静电火花周围必须存在着可燃性或爆炸性物质。

此次着火事故,正是以上4个条件同时具备而引发的。虽然事后厂安全部门对该女职工进行了安全教育,并给予了相应的处罚;同时认真落实了事故处理“四不放过”。但此次事故却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如果不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不对静电在石化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危害性引起足够的重视,由静电而给生产带来危害和不良影响将是深刻的,甚至是惨痛的。 为防患于未然,建议这些易燃易爆场所要进行专业级的地面防护处理(防静电、不发火),花小钱换平安。 五、加油站起火,静电是杀手

事故经过:2004年1月,一摩托车驾驶员到加油站加油,把车停在计量机旁边,关闭发动机,用发动机钥匙打开油箱盖等着加油。站在附近的加油站工作人员看到有加油的客人,就迎了上来,将合成树脂材料的油箱盖放在旁边的水泥防护台上,没戴手套,直接用手握住

9

喷枪手柄,把喷枪口接近摩托油箱的加油口,开始加油的时候,突然从油箱加油口处冒出火苗。

调查分析:计量机情况 起火时,从计量机到摩托车加的量在计量机上显示为1.5升,当日,截止到发生火灾,该台计量机已输出汽油221升。

计量机加油管线的静电导通状况:测量加油枪喷嘴的最前端到计量机机体之间接地线的绝缘电阻,发现转动加油枪和油管连接部“万向节”(在连接部能保证多方向转动并保持静电导通的部件)时,静电导通程度有所变化。另外,加油管与水泥隔离台接触部分因摩擦有破损,接地线部分断开。

工作人员的服装:工作人员当时所穿服装,上衣(100%聚酯)、裤子(80%聚酯、20% 人造纤维)。另外,衬衫(化纤)、短裤和内裤(棉)、袜子(混纺),鞋子是市场上普通的运动鞋,经测鞋底的绝缘电阻为1.4×1012欧姆。

计量机和摩托车的接地电阻值:计量机的接地电阻为2.2欧姆;摩托车的支撑架在撑起状态时,油箱(从油箱上距地面最近的金属螺栓处测)到地面的绝缘电阻是30×103欧姆。

模拟事故: 模拟事故目的是测定工作人员的服装、鞋子以及同样型号摩托车油箱的带电压,并进行放电实验;进行接地线断开的加油管的放电实验。

服装的带电压测定:让实验人员穿上该服装和运动鞋站在绝缘的丙烯板上,挥动双臂后,用静电电位测定器对工作服表面的带电压进行数次测定,其结果是衣服带电压为4kV~5kV。 另外,保持带电状态,

10

用手去碰接地极,有放电现象存在,说明人体带电和放电火花现象存在。摩托车油箱的带电压测定 用静电发生装臵强制使强化塑料材质的油箱产生静电,可测 得最大带电压为10kV。断开接地线的加油管的放电实验 断开加油管的接地线,强制使加油管带电10kV,使它靠近接地极,能发现放电现象。 虽然加油管破损部的接地线有部分断开,但静电仍可导通。只是转动加油喷枪和油管的连接部“万向节”时,静电导通程度会发生变化,所以可判断连接部的“万向节”存在导通不良问题。

起火原因分析:

综合以上调查分析和模拟实验结果认定:此次事故是由静电引起的,但还必须要分析静电产生的渠道,即:在加油管中流动液体的带电情况和人体(服装)的带电情况。加油管中流动液体的带电情况 被烧毁的摩托车油箱里,几乎没有多少燃料进入,根据加油工作人员叙述,刚给摩托车加油就从油箱口喷出火苗。另外,可根据着火时从加油喷枪流出的汽油量为1.5L推定,加油管中流动液体的带电量不大。人体(服装)的带电情况 根据测定结果可知,加油前衣服摩擦产生的静电压为4KV~ 5KV,人体的静电容量平均为150pF~200pF,根据公式E=C V2 / 2焦 (E:放电能量C:静电容量V:产生的电压),可计算出人体放电能量为1.2 mJ,也就是加油站工作人员身体所带放电能量为1.2mJ,另外,汽油的着火能量为0.2mJ,这样,工作人员所带放电能量是汽油着火能量的6倍,足以成为引燃汽油的火源。

另外,工作人员所穿鞋子是普通运动鞋,鞋底为树脂材质,静电不会流向大地,而是聚积在工作人员身体上,处于带电状态。工作人员

11

加油时,加油枪与加油管连接部以及加油管是绝缘的,而且汽油的固有电阻高达1012~1014欧?厘米,所以,静电很难通过汽油流向计量机。

所以,这起火灾是加油站工作人员给摩托车加油时,由于聚积在身体上的静电未能通过加油枪的手柄和加油管的接地线导走,当加油枪喷嘴靠近油箱口边上的螺栓时,静电顺螺栓和摩托车车体及车支撑流向大地,并在喷嘴和螺栓之间产生静电火花,引燃了加油过程中汽油的挥发气,从而起火。

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危害很大。在空气干燥的地区,人们穿衣脱衣、用手拉门、在塑料地板或合成材料地毯上行走、触碰其他物体时,经常会产生静电现象,使人有麻痹感,静电所引起的火花和“劈啪”声对老人及心脏病患者有可能产生不利影响。有关专家曾做过测试:用玻璃棒在化纤布料上摩擦20下,马上用仪器测量,结果表明,最高电压可达到1.5万伏。而在一些加油站、工矿、油田、炼油厂、液化气站等单位,静电危害就更为严重,静电压常常会高达几千伏甚至几万伏,当静电引起火花放电时还可能导致着火、爆炸。

对于一些加油站、石油公司等特殊行业来说,为保障安全,地面要进行防静电,不发火的特殊处理,员工上班时必须穿防静电纯棉制服,不得穿跟带铁钉的鞋;装臵设备要接有地线;采用能进行油气回收的加油设备,减少汽油挥发蒸汽;加油前,加油枪应先搭在汽车油箱口,把静电导走后再启动加油泵;加完油后由工作人员将油箱盖盖好,避免司机接触,防止有些司机身上带静电,在油箱口处放电,引燃油箱口汽油蒸气等等。但是也不能认为设备有了接地的装臵和纯棉的工作

12

服就完全可以避免静电放电现象,只有将防静电的各项规定和措施真正理解和落实才能作到防微杜渐。 六、巴顿溶剂公司静电火灾爆炸

2007年7月17日,美国堪萨斯州巴顿溶剂厂发生了爆炸,并引发了大火,大火摧毁了整个油库,火灾中有 40多个规格为3000 到 20000 加仑的储油罐被点燃,事故造成11名居民和消防员接受治疗。巴顿溶剂厂停产。爆炸将储油罐罐顶抛向空中,炸飞130英尺远,片刻,又破坏了两个储油罐,导致这两个罐中成分泄漏。随着火势蔓延,附近储罐中的成分被释放和点燃,一些碎片四溅并击中一个移动房屋和临近的商店。事故造成 6000居民被疏散。爆炸产生的浓烟飘散到空中超过200英尺,数公里外都能看到。

(美国化学安全调查委员会)调查发现,这起事故的发生与储油罐中的金属浮动液位计有关。

据分析:这起事故的发生是由于静电火花引起的,静电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石脑油在经过管线、泵时产生静电,同时,油品在从油罐车中用泵抽取液体到储罐内的过程中,由于有空气进入,产生泡沫和紊流,加剧了油品静电的产生。

处于储油罐油面上方的金属浮动液位计,正常情况下应是接地的。此时,虽然油品带电,但金属液位计不会带电,但随着液位计移动,液位计的浮子与钢尺之间会形成缝隙,这个连接点能够产生轻微的分离、从而使金属浮子处于绝缘状态,产生静电积聚,使带电的金属浮

13

子与接地的钢尺发生静电放电,引燃了储罐内达到爆炸极限的油气蒸气。

因此,这起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两个金属部分间,浮子与钢尺的静电火花点燃爆炸性混合物引起的。

CSB(美国化学安全调查委员会)给OSHA(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和其他单位提出了非导电可燃液体的MSDS(物质安全数据表)中必备信息的要求。

CSB也建议主要的6个石油和化工公司及他们的成员,提高可燃液体MSDS (物质安全数据表)中因易产生静电的告诫事项。 建议处理该类液体应采取的安全措施:

1、从厂家获取更多从MSDS中获取不到的详细技术信息; 2、用惰性气体清除储罐中氧气;

3、在液体中添加抗静电剂;油罐车、储油罐,特别是地面要进行防静电处理; 4、缓慢输送液体;

5、检验储罐浮动液位计是否有效跨接。 七、散装易燃液体作业中的杀手

船舶和车辆在港口装卸散装的液体、易燃危险品时,最大的危险是燃烧和爆炸。引起燃烧和爆炸的火种主要有明火、电器火花、撞击火花和静电。其中静电火花是危险品作业中最难控制的火种之一,而且一旦发生火灾,也最难查明原因。 [案情介绍]

14

案例一 1981年。日本液体散装船(进化丸)轮在某港装运粗苯时,突然发生火灾。事后查明原因,火灾是静火花引燃粗苯的蒸气引发的。 案例二 1995年5月27日,南方某航运公司《A港5号》在某港装载219桶混合苯和35吨聚氧乙烯,由于在主甲板通道外的混合苯封口密封情况不好,少量苯蒸气溢出。挥发的苯蒸气密度比空气大,于是就沉聚在船艏的死角和苯桶之间的空隙处。作业时,桶体与船壁之间摩擦产生静电火花,引起苯蒸气爆燃。

案例三 1997年6月4日,广州海运集团公司《大庆203》号轮在某油运锚地过驳作业。由于舱内静电引起油气爆燃,《大庆203》号轮和三艘过载的油驳相继爆炸起火!泄漏的原油在江面形成2万多平方米的流淌火。大火造成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万元计。 此外,油库的储油罐、液体化学品的储罐、加油站进油或给车辆加油时,因静电反应引起的爆燃事故,更是举不胜举。

静电,在人们不易察觉中产生,积聚,直到酿成火祸。给人们带来不尽的灾难。

[事故原因分析] 我们着重分析船舶在港口作业中发生的静电现象。

静电是摩擦而产生的。当两种不同质地的物体发生摩擦时,由于它们对电子的吸引力各不相同,于是就会发生电子转移。这一物体失去一部分电子而带上正电荷;另一物体由于获得一部分电子而带上负电荷。如果这时候的物体处于与大地绝缘状态,则电荷无法泄漏,就只能停留在物体的内部或表面,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这种电荷称为静电。当静电积聚到一定数量时,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火花放电。

15

船舶在港口装卸散装原油或各种液体化学物品,是经过管道由动力泵加压完成的。液体在管道中流动时与管壁发生摩擦,仅液体与管壁之间产生电位差,电子就出现转移。若管道内壁带负电,则液体物品就带正电。这种带电的液体流入船舱内,船舱的内壁就感应出与液体化学品所带的电量相等,符号相反的静电。船舱的外壁则出现与内壁带的电量相等,符号相反的静电,也就是说与舱内液体所带的电荷相同且等量的静电。由于船舱外壁是接地的,外壁所带的静电通过接地或水的导电性而流失,而舱内壁的静电与液体的静电则互相吸引而留在舱内,并且越积越多。船舶在进行液体化学品作业时,在多种情况下能产生静电:

1、液体经过泵的加压而流动,在加压时由于剧烈的摩擦产生静电; 2、液体在输送管道内流动,与管壁之间摩擦产生静电; 3、灌装作业进行时,由于软管没有深入到舱底,形成灌装管道的出口与舱底或液面之间有一定距离,液体在溅落时与舱底或舱内物品的液面之间产生静电;

4、在装货之前或卸货之后,为了清舱,用高压水枪冲洗船舱内壁或其它构件,使舱内静电荷失去平衡,造成液体水雾与舱壁之间的电子转移;如果在洗舱水中添加化学药剂进行洗舱,或者使用含有油污的再循环水洗舱时,会使静电压增大;

5、使用压缩空气或蒸气直接冲刷舱壁,在高速喷射下使粘附在舱壁的油污甚至锈蚀的金属脱落,造成电荷转移而产生静电; 6、装卸作业完毕后,用压力气泵清扫管道,将管道内残留液体冲向船舶内,液体受到剧烈的搅动,产生静电;

16

7、作业人员在船上工作时,由于衣服之间摩擦产生静电; 8、船舶系带的缆绳在作业时因摩擦产生静电等等。

当静电集聚到一定程度,电荷不能及时逸散时,产生了电场强度和液面电压增高,当电场强度超过舱内气体所承受的场强时,气体被击穿而放电。如果仅仅出现放电现象是不会造成灾难的。问题是,液体化学品或原油作业时.在周围空气中积聚了一定数量的油气合物,当静电放电的火花能量达到或大于这些油气混合物的最小着火能量,而空气中的可燃浓度也达燃烧或爆炸的范围时,火灾就不可避免了。 [案例评议] 我国的国民经济已经连续十年保持高速增长的势态,而且还将持续下去。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我国的对外进出口贸易量将大幅度增长。由于我国是能源匮乏的国家,散装原油的进口量将会剧增,因此许多港口已经在新建、扩建液体散装化学品作业码头。静电对液体散装化学品作业的危害,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 为了确保液体化学危险品船舶在港口作业的安全,控制静电压,使其不能发展到危险的程度,一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 1、限制原油和液体化学品的装卸速度;尤其是刚刚开始作业时,一般只能保持1米/秒的速度,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可增至2米/秒; 2、尽可能缩短箱液管出口与舱底或已装舱液面的距离,以减少喷溅冲出产生的静电;

3、地面要请专业人员进行防静电处理,保持良好的接地以疏导静电,既要保持船上管道设备与船体之间的连接,又要使船体与码头之间接地;

17

4、作业人员应穿戴防静电工作服与工作鞋,用静电导杆消除人体静电,严禁在船上穿或脱换尼龙、化纤、混纺类的衣服;

5、在对船舱进行洗舱时排水量要得到限制,并用惰性气体防爆;不得使用化学药剂或含油污的再循环水洗舱;

6、随时注意对船舱进行静电检测,使用静电仪测试静电积聚情况; 7、使用静电消除器消除静电;相关设备进行防静电处理。 8、在化学物品中加入抗静电添加剂;使液体的导电率增大几十倍,大幅下降静电压。

静电危害是存在的,消除隐患使之不能为害也是可以办得到的。

八、装车起静电 伤人废油罐

1987年11月30日,燕山石化公司炼油厂装油台在给河北省三河县土庄乡某加油站给东风140型汽车槽车装0号柴油时,槽车突然发生爆炸着火。爆炸气浪将在槽车顶部看油位的司机掀落在地上,脸部和手被烧伤,6立方米的储油罐因爆炸变形,并有七处破裂报废。由于站台上的全体人员采取措施得力,扑救及时,控制住火势。 事故原因

该车于11月28日装运过汽油,卸完后,槽内空间的挥发油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据国外资料统计,这种汽油车底装柴油发生事故者,静电火灾占60%。 另,在装油口看油位的司机,上身穿羽绒服,下身穿化纤裤子。这类衣物易起静电。是静电火花引爆了油气。

18

防范措施

1、装油台工作人员(包括司机)严禁穿化纤衣物。

2、接地系统应完善,并定期检测,装油前必须将接地线与车的槽体紧密连接,接触良好。3、不应混装各类油品。油品混装时易起静电。地面要进行防静电处理。 4、槽车要进行防静电处理。

九、气瓶静电爆炸事故案例 一、事故情况概述

1998年10月8日10时40分左右,哈尔滨化工某厂成品库发生氧气瓶爆炸事故。导致现场的2名装卸工1死1伤。事故发生前,四车间充灌岗的操作压力为12MPa,操作温度为20度,成品库房有氧气瓶45只。 二、事故破坏情况

经现场勘察,共3只气瓶爆炸,其中1只气瓶外表为绿色油漆,检验期为1989?1994年,公称压力15MPa,容积为40.4L,这只气瓶爆破成十几块碎片。碎片内壁呈黑色,断口呈“人”字纹,无明显的塑性变形,全部为脆性断裂。其角阀为氩气阀。爆炸的另2只气瓶颜色为淡酞兰,呈撕裂状,断口有明显的被打击的痕迹,被打击处向内凹陷,并有高温氧化的痕迹。另外3只被击穿的气瓶,均留有不规则孔洞;其中1只的孔洞在气瓶上方,直径各约5cm,另外2只的孔洞在气瓶下方,直径约8cm和30cm,破口向内凹陷,并有高温氧化的痕迹。面积为70m的氧气瓶成品库天棚和西侧墙被炸塌,山墙严重变形,铁

19

2

皮包的门被爆炸碎片穿出一个直径20cm的洞,附近2处厂房玻璃被震碎。死者身体被炸成多块碎片,伤者被炸成终生残疾。 事故原因分桥及结论

从爆炸碎片的内外表面颜色看,其中1只气瓶的碎片外表为绿色漆,内表面呈黑色,角阀为氩气瓶阀,说明这只气瓶为氢气瓶。被检回的内壁呈黑色的碎片共有十多片,其断口形貌没有明显的塑性变形,断口呈“人”字纹,均为脆性断裂。分析认为这只氢气瓶内残余有氢气。充装氧气(氢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为4%?74.1%,形成了可爆性混合气体,在转动角阀时,产生静电引发了氢氧混合气体的化学爆炸。另外2只被撕裂的气瓶内壁只有锈蚀,无黑色油脂,断口呈脆性断裂形貌,断口局部有明显的被击打的痕迹,内凹并有高温氧化痕迹,说明这2只气瓶距爆炸点很近,被爆炸碎片的冲击波打击超过其呈受力,失稳破裂,属物理爆炸。

直接原因:装卸工在装运氢气瓶(错充氧气)前进行试压,转动角阀时产生静电,引发瓶内的氢氧混合气体爆炸,是导致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主要原因:

1.气瓶充装前,检查员在检瓶过程中,由于被查气瓶油漆脱落严重,且污物多,末认真辨认,错将氢气瓶当成氧气瓶,送充装岗充装;充装人员也未及时发现,是导致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

2.车间、工厂领导在贯彻执行国家标准规程中,贯彻执行不认真,对工人的工作质量要求不严,充装前后的检查出现纰漏。检查不力,

20

产生火花,同时,双锥真空干燥器内吸料时带入的空气与负压下挥发出的正己烷形成的爆炸性混合气体,遇静电火花产生爆炸,爆炸致现场的物料等可燃物起火。

2、乙公司车间抽虑槽中的物料经真空抽滤分离后,仍残留有易挥发的低闪点易燃溶剂石油醚(熔点(℃): <-73 , 闪点(℃): <-20 ,引燃温度(℃): 280 ,爆炸上限%(V/V): 8.7 ,爆炸下限%(V/V): 1.1,极度易燃,具强刺激性, 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燃烧时产生大量烟雾。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高速冲击、流动、激荡后可因产生静电火花放电引起燃烧爆炸。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抽料时,无防静电接地铜带的塑料软管中的快速流动的物料与管壁摩擦产生静电,聚到一定程度时在吸料口放电产生火花,引燃了抽滤池表面挥发的低闪点易燃溶剂石油醚引起火灾。 不难分析出两起事故的直接原因,都为静电积聚----放电引起低闪点的介质迅速燃烧或爆炸,而引发事故。

三、固体物料的输送对策与防范措施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经常需要将各种原材料、中间体、产品以及副产品和废弃物,从前一个工段输送到后一个工段,或由一车间输送到另一车间,这些输送过程都是借助于各种输送机械来实现的。由于所输送物料的形态不同(块状、粉状、液体、气体),所采用的输送方式和机械各异,但不论采取何种形式的输送,保证他们的安全运行都是十分重要。

26

(1)常见固体物料输送设备及输送方式

固体物料分为块状物料和粉状物料,在实际生产中多采用皮带输送机、螺旋输送机、链斗输送机、斗式提升机以及气力输送(风力)等多种方式进行输送。气力输送是凭借真空泵或风机产生的气流动力将物料吹走已实现物料输送。与其他输送方式相比,气力输送系统构造简单、密闭性好、物料损失少、粉尘少,劳动条件好,易实现自动化且输送距离远。其缺点能量消耗大、管道磨损严重,且不适于输送适度大、易黏结的物料。

(2)、气力输送危险性分析

从安全技术考虑,气力输送系统除设备本身因故障损坏外,最大的问题是系统的堵塞和由静电引起的粉尘和挥发性溶剂爆炸。

①堵塞 以下几种情况易发生堵塞:具有黏性或湿度过高的物料交易在供料处、转弯处粘附管壁,造成堵塞管路;大管径长距离输送比小管径短距离输送更易发生堵塞;管道连接不同心时,有错偏或焊渣突起等障碍处易堵塞;输送管径突然扩大,或物料在输送状态中突然停车时,易造成堵塞;最易堵塞的部位是弯管和供料附近的加速段,由水平向垂直过渡的弯管易堵塞。

②静电 粉料在气力输送系统中,会同管壁发生摩擦而使系统产生静电,静电不能很好的被导除,如果使用的介质为石油醚、环己烷等低闪点物质时,静电积聚释放,是导致发生粉尘或介质爆炸的重要原因之一。

(3)、气力输送的安全控制

27

为了避免堵塞,设计时应确定合适的物料输送速度,选择合理管系结构和布臵形式,尽量减少弯管的数量。输送的管道管内表面要求光滑,不准有褶皱和凸起。

此外,气力输送系统应保持良好的严密性。否则,吸送式系统的漏风会导致管道堵塞。而压送式系统漏风,会将物料带出,造成职业危害和污染环境。

为防止静电积聚,必须采取下列措施加以消除:输送粉料的管道应选用导电性较好的材料,并有良好的接地。若采用绝缘材料管道,且能产生静电时,管道内(外)同样采取可靠的接地措施;输送管道直径要尽量大些,管路弯曲和变径应平缓,弯曲和变径处要少,管内壁应平滑、不许装设网格之类的部件;管道内风速不应超过规定值,输送量应平稳,不应有急剧变化;粉料不要堆积管内,要定期使用空气进行管壁清扫。

气力输送(真空抽料)相对原始的人力加料有着自动化水平提高,粉尘危害减小,工作效率提高等优越性。但在自动化水平提升的同时,安全生产技术应不断改进提升,才能不断提高本质安全度。

2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uf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