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的合作学习研究》结题报告

更新时间:2024-03-30 06: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中学生的合作学习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学生的合作学习研究》结题报告 天津市静海县第六中学 薛宗双

课题名称:高中学生的合作学习研究 批准单位:国家教师科研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 年度:2006 编 号:CTF060171

实施单位:天津市静海县第六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了现代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在科技高度发达、专业分工十分细密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合作,既是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在当今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学生养成了一种扭曲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应的利己行为。他们大多缺乏合作意识,更少有利他人行为,缺乏与别人相处、交往的社交技能,这种状况与我们所处的需要合作意识的时代很不适应。2003年上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从2006年秋季学期开始,天津市也全面启动了高中新课程实验,基于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我校提出“高中学生的合作学习研究”这一研究课题,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高中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途径及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建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从而推动我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课题有关概念的理论界定

高中学生:指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生,不包括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学生。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小组合作为基本形式,以课堂教学任务为基本探究内容,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合作学习必须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

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最宝贵特征。合作学习的宗旨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热烈的“合作场”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主体性精神、主体性能力和主体性品质,从而为将来成为社会主体性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2.教育学、心理学依据:前苏联的合作教学理论、美国的合作学习理论和中国的合作学习理论。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阿莫纳什维利通过30多年的实验探索,创立了侧重于师生合作学习的合作教学理论。它的显著特点是,从尊重儿童的人格与个性出发,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造条件,将儿童在游戏中固有的自由选择和全身心投入的心态迁移至教学过程中去,从而在师生真诚的合作中实现目的与手段、教育与教学、教学与发展的深刻的一致性。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教学实验证明,团队的合作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共同学习、互相约束和赢得集体利益。众多的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侧重于学生小组学习的“合作学习”理论。美国合作学习理论基础的主要内容为: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罗杰斯的学生中心论);社会心理学(社会互赖理论、接触理论、选择理论、动机理论、社会凝聚力理论);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认知精制理论、练习理论)。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教育教学研究者们对国内外各种合作学习理论兼收并蓄,在继续研究和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各种动态因素之间的多维立体互动合作学习理论。

3.政策法规依据:国务院及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规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等文件中明确提出,要“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要“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原则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近期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更加有效地学习,更加生动活泼地发展;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参与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形成有一定价值的教学案例、经验总结(论文)。

2远期目标:使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获得合作交往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好基础;使教师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理直气壮地高扬素质教育的旗帜;让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师生共同获得愉悦和幸福。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高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研究 (2)高中生合作学习组织形式与策略的研究 (3)高中生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 (4)高中生合作学习评价机制与体系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1.实验法与观察法。实验的目的是要对学校和班级课堂教学情况与过程进行深入的考察研究,并对其中发生的事件进行变量控制,以期从中得出一些具有稳定性的、规律性认识。我们选择了本校高一年级的1、3、5、7、9共5个班级为实验班,2、4、6、8、10共5个班级为对照班,观察的内容为学校和课堂中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相关情况。观察的时间随堂进行,观察记录课后完成。

2.问卷法。本研究采用的问卷目的主要在于用来调查高中学生对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与互动情况的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与访谈。采样是高一年级10个班级的学生,从样本的数量上还是比较符合科学研究要求的。

3.访谈法。通过平时的观察直接得到的印象只是外部的表面现象,而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难免会受自己的主观因素影响,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为了使我们的研究尽可能地客观,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采取了访谈法,以期掌握观察、问卷所无法获得的资料,从而使研究更加细致、深入。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尽量采用个别访谈的方式,访谈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在目前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解决,自己在实验中获得的感受,对实验走向的预设等等方面。

4.文献分析法。无论是在课题研究的前期,还是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都始终沿用这一方法。研究过程的前期工作之一就是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了解相关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熟悉研究的现状并使研究的过程更加有效。在结题报告撰写的前期,我们查阅了

大量的文献资料,写作的过程中也借鉴了许多研究者的成果。

⒌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贯穿在“高中学生的合作学习研究”的全过程之中。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运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6.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加以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总结实验的得失,再指导研究和实践。

(四)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一是注意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内容、方法的科学性;二是做到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和认知规律,及时调整研究的内容和目标;三是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做出了客观科学的评价。

2.创造性原则。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学习能力作为主要学习目标。

3.整体性原则。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合作学习的参与者还有教师、家长、社会等,必须保持各个方面的因素都能加入到合作学习中来,才能真正做到合作学习,体现学生合作学习研究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十分注意调动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共同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4.反馈性原则。合作学习是动态过程,必须通过“反馈-引导-反馈”的循环过程来提高学习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课题的设计与申报(2006年9月至12月)

2003年上半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2003年下半年开始在广东等省市实验,学校便开始对全体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天津市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实验,基于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我校提出“高中学生的合作学习研究”这一研究课题,申报了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于2006年12月22日被国家教师科研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批准为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号为CTF060171 。

(二)课题的开题论证(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

自2006年12月22日本课题被确定为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后,课题组成员通力协作,完成了如下几项工作:1、完成资料汇编。本课题被立项后,课题成员分

工,在网上及杂志上收集整理了与课题有关的文章几十篇,经过筛选,汇编成册,成为课题研究的主要学习资料。2、购买有关理论书籍。学校多次为我们到天津、北京购买资料,为课题组配备了一套较为全面的理论学习参考资料。3、组织子课题申报。结合各科教学及有关工作,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多位老师申报了该课题的子课题。4、接受专家组开题论证。2007年1月11日,静海县教育科学研究室专家组到我校进行了开题论证,开题论证会由专家组组长柳树明同志主持。首先由专家组组长柳树明同志介绍了评审组成员;然后由陈文明校长代表课题组陈述了课题实施方案;接着专家组质疑,课题组答辩;专家论证组认为,静海县第六中学承担的《高中学生的合作学习研究》这一课题,选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有助于推动学生新型学习方式的建立;研究内容涉及学生合作学习领域、类型、模式、评价等诸多方面,设计合理,研究方法科学,研究步骤安排恰当;课题负责人具有合作学习方面的研究经验,课题组成员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学校保障措施明确,课题实施方案具有科学性、可行性。论证组经过评议,一致同意该课题开题研究。

(三)课题的探索研究(2007年2月至2008年9月)

经过专家组开题论证后,课题组成员认真组织研究,做了如下工作: 1.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研,明确课题研究方向。

(1)课题组经过认真调查研究,设计了与高中学生合作学习相关的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2007年2月下发到教师、学生手中,收齐问卷后课题组成员对问卷调查进行分析、汇总。认为以往的课堂互动,一般只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彼此影响,否认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承认有这种影响力,也常常把它看作是带有消极作用的破坏力量;教与学的过程只看成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新的教学过程观应该突破教学空间的束缚,从课堂走向课外,从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走向包括网络在内的多途径交流。合作学习应当关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进行多边的相互作用,突破现有交往的局限与单一,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的多向交流模式。

(2)实施监控,确保试验高效有序进行。

课题组精心设计了《课堂教学评价表》、《学生日常学习评价表》、《学生月度综合性评价表》、《学生学期综合性评价表》,对教师和学生的试验结果做到适时监控,确保试验高效有序进行。

2.探索合作学习的实现条件

2007年5月至2008年1月,课题组经过反复试验、论证,初步探索出合作学习的实现条件。

2007年9月小组合作学习优秀论文和课例评选活动把我校课题研究推向高潮,小组合作学习以深入人心,在这项活动中共评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8名。2007年10月课题组召开阶段性小结,陈校长要求大家再接再厉探索出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模式。

3.探索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我校合作学习研究得到了县教研室教研员的帮助和支持,他们多次到我校指导教学和实验,同时带来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信息。2007年12月10日,教科室课题组专家柳树明同志到我校亲自做活动研究指导,根据我校青年教师多的优势建议我们在构建适用于普通教室或多媒体教室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同时,探讨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们本着“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推广”的原则扎实推进,螺旋上升。首先在2008年3月校课题小组组织例会,针对上阶段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组织研究教师进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2008年4月组织阶段性小结交流经验,找出问题,继续研究。2008年5月、6月大型经验交流会和优秀课展示在我校隆重召开,在这两次大会中课题组教师交流了经验,展示了研究成果,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4.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我们构建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注重学生的非学业性内容,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创造成功的机会。

在这一阶段,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原课题组部分成员由于工作调动等原因,已离开课题组;二是为增强研究力量,课题组成员有所增加。

(四)课题的总结(2008年9月-11月) 在这一阶段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总结试验的得失。通过对实施过程中及记录的有关情况的分析,继续深入调查研究,不断修改初始成果的得失。2008年9月校课题小组召开总结会,课题小组负责人汇报课题研究成果,陈校长布置成果整理汇总。

2.收集课题研究成果,包括成功的课堂教学案例、课堂教学模式、学术论文等。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初步构建起了高中学生合作学习教学体系 1.探索出了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形式

合作学习一般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学习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

活动的组织前提。在具体的分组形式上,我们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异质组”。这是目前合作学习中最常用的分组方法。它由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全班各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又应具有同质性。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2)“同质组”。这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智力水平组成的同质学习团队。相对于异质组,这种形式的团队组合在合作学习时出现得较少。(3)“两人组”。两人组就是同桌或邻座就近“两两配对”,不考虑其他任何因素。这是一种最快组成合作小组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内容相对简单,操作相对容易的学习任务需要同伴两两配对合作完成,这时候,我们就没有必要考虑其他因素,同桌、邻坐转个身就可以进行合作,既方便又快捷。正是由于它的方便、快捷,“两人组”成了我们最常用的合作小组形式。(4)“自由组”。这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选择合作伙伴而组成的合作学习小组。这是学生较为喜欢的一种组合方式,但不宜用得太多,多了易形成小团体,不利于学生多向交流。

典型的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6名学生组成。在确定小组规模大小时,我们一般要考虑合作时间、合作任务、教学材料的准备等几个因素,合作时间越短,小组规模越小;任务较大,则小组规模也相应较大;小组规模越大,为各组准备的材料就越多。由于学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我们还根据学生实际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分组,使学生随时处在最适合自己的合作环境中,以保证合作学习的切实开展。

2.形成了有效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总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环境和资源、教学对象和内容而构建的。我们所提出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既有运用于普通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的通用型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也有专用于计算机网络教室的网络型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从学科应用的角度可以适用于高中各学科。

(1)运用于普通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的通用型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确立了“自主是前提,合作是手段,发展是目的”的构建思路,探索出了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流程: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习兴趣是学生最现实的学习动机”,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情景创设,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景。②自主探究,引发思考。即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让学生独立探索知识,教师分层指导,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观察、阅读、思考、尝试等探究活动。③合作交流,深化理解。是指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以小组或班级集体的形式互相交流对问题见解,从而互相影响启发,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教学中,我们根据学习的具

体内容及具体条件,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对于学生讨论中所提出的疑问,则善于运用诱导的语言,紧扣目标,引导学生逐层深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激活学生的思路。④小结反馈,拓展延伸。这是知识的深化阶段。学生通过自学、交流所得出的知识是零散的,不全面的。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观点作出适当的点评,并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同时还要通过一定的检测进行信息反馈,运用合作教学的评价观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整体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对学生掌握情况的总体评价,进行知识的补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讲授者、学习心理环境的创造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评价者的重要角色。在教学中灵活选材、激发兴趣、设置任务、适时引导、适时“留白”、循序渐进、自主合作,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动脑动手,在探索中激发兴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专用于计算机网络教室的网络型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我们构建的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目标呈现——自主探究——合作讨论——交流点评。”①目标呈现:在网络课堂中,学习目标比传统课堂上的学习目标更清晰、更简洁。学习目标的设定可以是源于真实生活、富有挑战性的隐含矛盾的某些问题;也可以是为了解决问题,来自于学习需要的真实任务;或者是结合学习内容所提出的研究性课题。学习目标的设计一般应包含了解、掌握、应用三个层次。②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在自主探究阶段,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中心,学习过程更多由学生自我控制。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指导者、学习策略的服务者,任务或问题的展现者。③合作讨论:在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学习个体,而是以小组成员的角色参与更加广泛的、讨论协商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每个学习小组实质是一个完整的认知系统,每个合作学习者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结成了“学习共同体”,它将是一种更加有效的学习组织形式。④交流点评:在网络学习的环境中,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作业,得到帮助和启发,并能通过网络(如BBS论坛方式)就其他人的作业提出帮助性的反馈意见。这种反馈过程是全开放式的,所有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我们不能只是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应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如: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态度如何,所完成的作业表述方式是否清晰,陈述理由是否充足,解决方法是否新颖,学习效果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现等。 3.初步构建了合作学习技能训练模式。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恰当地运用达到成功所需的人际关系和小组技能,而很多合作学习小组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为组员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所以,要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必须教会学生必要的合作交往技能,这是合作学习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对学生进行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合作学

习技能训练:(1)学会倾听。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一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2)学会讨论。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3)学会表达。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当意见难以统一时,应学会保留自己的见解,不要随波逐流。对别人正确的意见要敢于接受并调整自己的想法,自己发表见解时,要给别人插话的机会,体会他人的情感,并会控制自己的情绪。(4)学会组织。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学会评价。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4.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教学策略

(1)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团队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组织前提。合作学习一般是以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性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关于组建合作学习小组的问题,前文已经说明,此处不再重复。

(2)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合作氛围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基础。勒温曾说过,“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复合函数”。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合作成功的基础,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恰当地运用达到成功所需的人际关系和小组技能,而很多合作学习小组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为组员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所以,要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必须教会学生必要的合作交往技能,这是合作学习有效进行的基础。

(4)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 我们通过组建合作团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合作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为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但这并不等于学生就能进行有效的合作。要切实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有合理的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这是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一个关键问题。①确定适宜于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根据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我们参考国内外专家的研究并联系实际,认为具有以下合作因素的教学任务适宜于合作学习。A、需要互助、协同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中包含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学生单凭个人或在规定的时间内个人无法完成,会自然的形成求助或助人的需求,或是需小组成员责任分工、取长补短、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任务。B、需要辨析、评判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有多种价值判断和选择,需要经过争辩、质疑、探究,相互磨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终做出合理判断的学习任务。C、需要整合、表现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体现了跨学科性、综合性的特点,要求由不同观点、不同材料,不同解决方法的汇总,或是要求学生充分展示、表露已经学到的东西,并以群体业绩表现出来。②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方式。有了适宜于合作学习的教学任务,就要选择合适的合作方式(方法)。国内外合作学习的先行研究者们总结出了很多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模式。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参考并进行了创编,我们经常运用的合作方式有十余种。如,需要互助、协同的探究型教学任务,宜采用圆桌会议式的合作学习;需要辨析、评判的教学任务,宜采用磨盘评价式的合作学习;需要整合、表现的教学任务,适用拼盘式合作学习等。无论采用哪种合作方式,我们的目的重在调节有利于学生积极学习的课堂氛围,创设富有激励性的教学情景,促进学习成员间有影响的互动,最终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目标。③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只有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新教材有很多开放性的题目,其答案多样化,而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在合作氛围能想出意料不到的答案,从而拓展了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④合理安排合作学习时间。新课程强调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富有个性地学习,合作学习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思考、表达、交流、协商、互助,只有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了火花,学生的智慧在合作中得到了展现,合作学习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5.初步建立了合作学习的教学评价体系 (1)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初步建立

对一堂课的评价,虽然没有一个完全公认的标准,但是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要用发展的观点去评价。我们认为,评价的内容应把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作为对教师评价的重点,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一堂课的优劣,应充分发挥出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师改革课堂教学很好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在吸收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把合作学习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分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教师的基本素质三个部分。(1)教师的教学行为。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本质就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教师评价: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教学内容的处理与转化;教学设计的营造与管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2)学生的学习表现。课堂上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教师的“教”,重要的是学生的“学”,这是新课程提出的新理念,只要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关注学生的“学”: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否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亲历探索的过程,从参与的广度、深度和创新程度来考察;学生学习效果。这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部分。(3)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观念、教学态度、教学基本功等。

(2)学生合作学习性评价体系初步形成

①评价的内容多元化。A、 过程与结果兼顾。评价重过程、重应用、重学生主体的参与度即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参与交流、对话的程度,看学生是否发挥了主体作用。评价中不完全以活动成果为重点,应挖掘活动环节中内含的因素作为个性教育素材去启发和引导学生。B、能力与情感并重。根据课程标准和教育教学目标,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探究与实践能力、合作、交流与分享等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描述,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真正体现评价的导向性。C、个体与整体兼顾。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注重对小组群体的评价,把注重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学生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像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然而,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却又会忽略学生个体的发展。小组合作是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注重对小组群体评价的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可根据学生在小组里的表现设立“最佳表现奖”、“合作标兵奖”??,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为“合作学习”步入成功注入了新的催化剂。 ②评价的方法多样化。A、 妙用语言,巧激励。 “要让每一个人都抬起头来走路”(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本着这一教育目的,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就需

要用一种欣赏的眼光来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尽量用科学、规范、赏识、激励性的语言做出评价,而少用或慎用批评、责备性的语言。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评价的时机,充分利用评价语言的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适应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愿望,从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愉快、和谐地发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准确而得体。评价语言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客观、准确的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既对学生表现出色之处给予肯定,同时又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醒与纠正;要生动而巧妙。评价语言不止局限于有声语言,多样的无声语言更具魅力。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下抚摸都会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当听到学生精彩的发言,可以快步上前与其握手祝贺;当学生没思考周全,还不知如何回答时,可以送上一个期待、信任的眼神??让学生从老师那亲切多样的体态语言中感受到关爱,感受到赞赏,更感受到那无声的动力,推动学生永远向前、向前。B、善用延时,扬个性。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的回答给予终结性或高度性的评价,可能会扼杀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运用延时评价,能让更多的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思维和品质得到充分发展。C、巧用小组成长记录,导合作。在评价小组合作学习过程时,可以采取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方式,反映小组成员学习的过程和进步历程,帮助他们总结合作学习的方法,体验合作的快乐,激发与他人合作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成长记录袋中收录小组学习的重要资料,使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不断成长与进步,在学习评价中不知不觉地培养学习信心,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同时也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改进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重要依据。

③评价主体的立体化。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家长、教师、管理者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A、自评,重发展。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往往是在被动地接受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听从教师对自己或本组表现的评定。而往往缺少自我审视、自我评价的机会,以至于不能清楚地看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和所取得的进步。为此,我们不能一味地用个人的眼光去衡量学生和评判学生的对与错,而应给学生更多的自我评价的机会,让他们在不断地自我评价与衡量中了解自己:是对还是错?是进步还是退步?通过其内在权衡摆正位置,增强自我激励,从而充分调动其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积极性、主动性。B、互评,导客观。由于合作学习是学生群体共同完成任务,所以来自小组内、小组外的评价也不可忽视。而学生的本性特点是善于挑剔,他们往往容易评价他人的不足之处,而不易取他人之长。在小组合作中,同学间的交

流与合作,给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阐述思考的历程,让思维的火花得以碰撞,灵感得以涌现。有了这种活动体验,学生的评价会客观的多。在互评中,引导学生更多的挖掘其他小组的闪光点,对集体力量的凝聚成果给以肯定和赞同,为其补充或加以改正,从而让学生学会辨证的看待自己、看待每个学生、每个小组的活动结果。C、师评,赏成功。“你们小组是怎么想的?”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愿把你们小组的想法介绍给同学听

吗?”“让我们来分享你们小组的快乐”等等教学新用语,充分体现教师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正面教育为主,用榜样的力量去影响他们,教育他们,感染他们,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表扬的滋味,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课题研究促进了我校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1.课题组教师从根本上转变了教育观念

⑴形成了新的学习观:认识到教育的重心要由教育者转向受教育者,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教育的核心要由紧张的灌输教育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合作学习过程,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学习。

⑵形成了新的知识观:认识到人的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学生发现学习到的东西,如通过体验、顿悟、自省、直觉而得到的易于保持、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东西。隐性知识越丰富,学生的创造力就越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抛弃以“量”为主的知识观,树立以知识的“质”和“结构”为主的观念,真正使教学成为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⑶形成了新的教学观:认识到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敢疑、善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习方法。

⑷形成了新的教师观:教师角色的重要转变之一就是由“教”者变成“导”者。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个性,并善于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疏导。教师要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合作、运用合作。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

2.课题组的教师们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课题研究小组的教师在所参加的各级各类课堂教学、课件设计、说课等竞赛活动中频频获奖。其中,获国家级奖励的有3人次,获天津市级奖励的有8人次,获县级奖励的有23人次,获校级及以上奖励的有47人次。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共撰写相关教学教研论文、教学心得、教育叙事、教改评论、随笔杂谈195篇,近两年,课题研究小组教师校级以上获奖论文61篇。课题组成员赴外校进行合作学习讲座、交流十余人次。

(三)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合作学习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 (1)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查项目 喜欢学习 实验前 实验后 57% 94% 积极完成作业 69% 93% 喜欢看课外读物 46% 86% 有信心考上大学 31% 79% 可以明显看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态度积极了。 (2)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思维的碰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实验班 测试项目 分类能力 概括能力 推理能力 创造能力 观察操作能力 前期测试(%) 良好 63.3 67.3 72.3 52.9 44.1 优秀 9.3 9.2 9.5 12.4 27.4 后期测试 (%) 良好 78.7 78.2 75.9 59.3 62.3 优秀 12.1 13.1 13.6 15.1 35.1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实验班按实验方案进行教学后,学生的逻辑思维

能力有明显提高,这说明在课上加强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活动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3)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明显提高

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的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从分组合作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从根本上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求知识,增强了合作互助能力,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实验前实测数据比较

实验班 数据 优秀率 对比班 合格率 (%) 数据 优秀率 (%) 合格率 (%) (%) 学科 语文 数学 15.3 17.2 学科 语文 数学 77.4 75.3 15.1 17.8 76.2 76.8 外语 政治 历史 18.4 19.7 20.4 78.4 71.5 75.5 外语 政治 历史 19.1 19.8 20.3 78.3 72.2 75.7 差异性比较:无显著差异 实验后测试成绩比较

实验班 数据 优秀率 对比班 合格率 (%) 数据 优秀率 (%) 合格率 (%) (%) 学科 语文 数学 外语 政治 历史 25.6 27.1 27.4 26.7 28.4 学科 语文 数学 外语 政治 历史 90.4 88.3 90.6 86.1 87.6 17.5 18.3 20.8 21.4 23.2 80.1 78.2 80.9 73.8 76.9 差异性比较:有显著差异 以上实验前实测数据中实验班与对比班无显著差异,后测统计数据中实验班与对比班有显著差异,基本上符合正态分布,这从某个层面说明实验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具有一定的效果。

2.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实现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1)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质疑探索意识的增强。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已不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更不会盲从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带着一种质疑探究的学习意识,审视知识,质疑问难。“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成了学生的实际行动。

(2)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合作学习小组的异质性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生合作意识对比

调查项目 喜欢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的同学的比例 在处理学习中不同观点时,能与同学交流解决的同学 实验班 93% 89% 对比班 52% 61%

在小组活动中主动承担学习任务的 在探索中能发现问题的 遇到问题合作解决的 97% 55% 93% 66% 33% 62%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不进行合作学习实验的对比班,学生也有一定的合作意识,但他们并不很清楚如何开展合作学习。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后,实验班的学生大多能主动合作,能按要求完成合作学习任务。这说明,通过培养,实验班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提高了。因此,教师如果能给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教给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技巧,确保合作学习规范、高效进行,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合作精神都会有显著的提高。

(3)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虽然合作学习,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合作学习中,具体的评价可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分组评价;组内成员评价;组间同等水平的学生评价。这三个层面的定期评价,能激发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增强学生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也使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象,有追赶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

(4)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这种状况使学生知识面狭窄,易对教材产生依赖心理,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爆炸”局面。因而,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广泛查阅书籍,进行电脑及专家咨询,去博物馆、实验室等,拓宽了知识来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的能力。 (6)合作学习锻炼了学生的活动能力。两年来,我校实验班学生多次在全县诗歌朗诵、歌咏比赛等活动中获奖。

(四)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明显提高

通过合作学习的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明显地提高,在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局面,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优化了教学效果。 1.课题研究推动了我校教科研工作的全面开展

自开展“高中学生的合作学习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以来,教研组、备课组的合作式教研模式让教师感受到了“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乐趣,推动了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全面开展。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举办了有关教育科学研究的知识普及讲座,开展了教育调查,开设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结合的研究课、实验课等,积极进行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探索。其中,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实验课的形式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如何开展科研的示范,从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研型教师。在本课题研

究的带动下,学校整体学习氛围、科研氛围已经形成,广大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能力、教学能力、撰写论文能力、创新能力、相互间合作交流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提高了科研水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课题研究促进了我校高考成绩的提高

2006年我校高考本科上线138人,2007年我校高考本科上线177人,2008年我校高考本科上线达219人。

3.课题研究促进了我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近两年来,学校先后获得了静海县“十佳文明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先进校”、“高中教学先进校”、“教学创新先进校”、“电化教学先进校”、“体育工作先进校”、“依法治校工作先进校”等荣誉称号。

七、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考

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和研究都不会尽善尽美,我们所进行的“高中学生合作学习研究”虽然体现出了一定的优越性,但仍有一些必须努力加以改进的地方:

1.参加实验的老师理论和实践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不少教师缺乏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合作学习的能力,无法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性质,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是与教师的学术素养和教学素养成正比的,提高教师的学术素养和教学素养是推动新课程发展的紧迫课题,这一点在用合作学习教学理念指导教学的实践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在大班额的教学背景下怎样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整体功效”还需进一步研究。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课,大部分是4——6人一组,每个班8~10组。目前,我校各班学生人数一般都在50人以上,这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一般来讲,班级人数控制在40人左右,比较容易分组且易于管理;人数过多,不好分组也不好管理。另外,各班级固定教室,这就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很多不便,因为有很多课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一个班级的桌椅在课间休息的几分钟里重新布置是不现实的。

3.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不同的实施策略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是不同的,评价的方法应当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对刚开始进行合作学习的学生和已经具有较多合作经验的学生,评价的标准也应有所不同;再有,合作学习的成效并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努力,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如何评价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样值得深入研究。对于这些问题,仅靠开发几种评价方法或评价工具是无法解决的,必须

形成比较系统的评价体系,为多种评价主体(学生、教师、家长),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定量与定性),评价多种评价对象(学生、教师)提供可能。目前我们构建的评价体系还比较粗糙,有待于在理论的支撑下,边学习、边改革、边总结,进一步完善与优化。

4.“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之间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融合贯通的,如何更好的解决它们之间的关系,发挥教学的最大效益,在该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还需要做进—步的探讨。

总之,高中学生合作学习研究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虽然本阶段的立项课题研究已暂告一段落,但需要的研究问题还很多,我将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师德修养,将“高中学生合作学习研究”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tq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