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牧神午后前奏曲

更新时间:2023-07-17 23:0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牧神午后前奏曲

2011年11月第24卷

第4期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ofShanxiCoal-MiningAdministratorsCollege

Nov.,2011Vol.24

No.4

·教育理论探讨·

浅析《牧神午后前奏曲》

李思诺

(北京威尔第姜杰钢琴学校,北京300171)

《牧神午后前奏曲》被公认为音乐界的第一部印象派作品。不同乐器各自的音色和性能得到了充分的利要:

用。《牧神午后前奏曲》的成功,是德彪西将印象主义艺术特征与象征主义特征运用到音乐艺术中的一个典范。

关键词:音乐;德彪西;作品欣赏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81(2011)04-0136-02

绪论

·阿施尔·德彪西(ClaudeAchileDebussy,克洛德

1862-1918)法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德彪西11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84年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所作合唱《浪子》获罗马大奖,1885-1887赴意大利罗马公费留学。1887年初返巴黎后,与以马拉美(S·Mallarme,1842-1898)为首的印象派诗人和印象派画家的密切交往,接受了他们的美学和艺术观的影响。1889年在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首次听到来自印尼越南柬埔寨的东方音乐,深受启发。1894年创作的《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反应他接受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美学思想和艺术原则而创作的第一部管弦乐作品,其中除了基本上确立了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外,还流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传统尚未泯灭。

这首梦幻一般的交响诗是德彪西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作品,是以丰富的想象力和丰富的音乐语言来表现他的意象,凭借乐队的织体和音色来暗示牧神的风笛、梦幻、朦胧以及色彩的变幻。虽然这首短小的音诗以其异国情调的旋律和难以捉摸的和声使许多听众困惑不解,但是,另人感到惊奇的是,它获得了普遍的赞赏,始终是德彪西最脍炙人口的管弦乐杰作之一。

一、创作背景

《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的一首田园诗“奇迹般晦涩难解”启发而写成的。从题材上看更接近交响诗。马拉美的诗篇共116行,虽想象丰富、描绘精致,但总的来说,除意境可以理解外,别的却朦胧、神秘、晦涩难懂。

收稿日期:2011-08-20

作者简介:李思诺(1984-),北京威尔第姜杰钢琴学校教师。

作品诗中描绘了古罗马、古希腊神话故事中,

“潘”的冥想。潘其实是半人掌管田野和森林的牧神

半神,他虽然长了一副人的面容,但头上长角,身后带尾,还长着两只山羊腿,是一个十分单纯,具有美感的形象。乐曲着重描绘在穿过林间的那道午后温柔和煦的阳光中,牧神酒后昏昏沉沉地倚在大树下睡去,睡梦中冥冥回忆起水仙女们在水中优美的倒影,和他追求三个水仙女时的情景。1894年12月22日《牧神午后前奏曲》首次演出,观众反应热烈。马拉美在出席这次首演之后,把《牧神午后》原诗的一份副本寄给德彪西,并写下了赞美的诗句:“林间的神灵,如果你的笛子由于气息充足而发音美妙,那么请你听听德彪西吹奏时飘来的那种光辉吧。”可见乐曲不仅体现出原诗的想象和意境,而且情绪更明朗热情。这部作品的成功,使德彪西成为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此曲也被后人誉为“德彪西的第一颗管弦乐定时炸弹”。

二、作品分析

这是一部短小精悍的管弦乐作品,作者在旋律线条、曲式结构、和声进行和配器方面都有创新。在和声方面,这首乐曲没有运用太多的传统和声进行模式,而是采用了一系列的非三度叠置的和音,增强了色彩感。在配器手法方面也很独特,他刻意强调了木管乐器组的作用,使用三支长笛,并且多用它中低区的音色,还有两支双簧管、一支英国管、两支单簧管以及两支大管。在铜管乐器组只使用了四支在音色、音质上接近木管组的圆号。打击乐的使用也很少,只是在乐曲尾声时用了两个定音钹来烘托气氛。此外还有两架竖琴和五部弦乐队。在曲式

136

浅析牧神午后前奏曲

结构方面也比较自由,是一个带有变奏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的结构。

乐曲的第一部分由主要主题和它的六次演变组成。主题是简单而无伴奏的长笛所吹出的旋律,

B两个材料,材料A是一个在三全音的音域分为A、

做半音化音阶式进行的乐句,材料B是由小间距环绕音型组成,整个主题在P的力度上演奏,带有慵懒的气质,表现出牧神昏昏欲睡的感觉,又像是在模仿牧笛的声音。

随后是一段竖琴与圆号的呼应。竖琴闪烁的滑奏犹如一道彩虹,而圆号柔和低吟的延伸着主题的旋律,加上英国管、单簧管和带弱音器的弦乐队不协和和弦的衬托,以及突然的整小节休止给乐曲增添了神恍惚的色彩,把听众引向那无尽的联想之中。秘、

乐曲的第十一小节第二次出现了长笛的主题旋律,带弱音器的弦乐队使用震音演奏的和弦为主题增加了更朦胧的色彩,后面由双簧管延展出新的乐

情绪被推向一个小高点。句。17小节开始乐队全奏,

20小节由单簧管做链接引出主题的第三次出现。

长笛主题旋律的第三、四、五次呈示都进行了加花变奏,主题长音时竖琴以琶音式的彩虹音型渲染气氛,并且加入了弦乐对位。拍号变成了12/8和9/8拍交替进行。主题的每一次呈示都选择在不同的音区,同时结尾处都会变得更加华丽,使情绪渐渐走向明亮。

主题第六次出现在单簧管声部,第七次出现换成了单簧管较高的音区,同时大提琴声部演奏主题的重音,加强主题节奏。拍号在12/8和3/4之间交替。加了弱音器的圆号作和声的铺垫。两个乐句的结尾都向上发展,随后由长笛模仿加强。整体显示出不安的情绪。

乐曲的中段从37小节开始,由6个乐句组成,可以分为连接段、新主题和主题假再现三个部分。新的主题由表现力更强的双簧管演奏。

在作曲技术方面,这一个段落主要运用了延伸发展的手法。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一主题是由前面的主题材料发展而来的,但是音域较为宽广,节奏更加有规则的律动,都与前面的主题形成了对比。这样既统一了风格又使乐曲丰富多变。之后作者采用了分裂、模进、模仿等创作手段进行发展,音符在木管和弦乐之间相互传递,不断的转换音区、音色,迅速地将音乐推向又一个短暂的高潮,然后很快平静下来。

51到54小节是一个具有连接过渡性质的乐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个乐句的材料来自中段主题的后端并将其变体巧妙的构成了这一乐

54句。单簧管独奏从较低的音区走向较高的音区,

小节加入了一只双簧管,后半部分又加入了一支长笛使各个声部顺利的连接到下一个主题的开始。其他声部作和声铺垫。

一个抒情性的对比主题从55小节开始。调式转入bD大调由木管齐奏,弦乐作铺垫。这是一条自然音阶构成的旋律与前面的半音主题形成了对比,尾部的半音化音型又给它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乐曲进行到第63小节时,弦乐队以下行音型的抒情主题回应木管,而木管组演奏着与之形成对比的、不平静的伴奏,增强了焦虑不安的情绪,圆号声部演奏伴奏音型的节拍重音,四小节后变成完整的伴奏

在中低音区音型,两架竖琴也在63小节处同时进入,

以琶音式的音型作背景的铺垫。乐队全奏,逐渐将全

74小节开始圆号、单簧管和双簧曲的情绪推向高潮。

管灵巧地一个接着一个连续演奏,弦乐队和小提琴独奏巧妙的自由交替。这一段音乐情绪活跃。

79小节开始,出现了“假再现”。节奏由9/8拍

调性回到开始的四个升号上,弦乐队变成了4/4拍,

分奏长音做背景的铺垫,一架竖琴演奏琶音式的音型做伴奏织体,长笛在它们上方演奏主要主题的基本旋律。这里的和声功能性较前面的更加明确。四

这个柔和、梦幻的小节后,乐曲换成C大调的调号,

旋律被打断,由双簧管把这个主题变得更加活跃,圆号也以颤音的形式来活跃气氛,单簧管和大管来补充第四拍,弦乐队也在第四拍处轻轻的拨奏使重拍后移。85小节木管乐器以一个快速的断音下行传递将音乐引回到梦幻的主要主题旋律基调。

86小节开始的乐句是前一个乐句的平行乐句,有所不同的是旋律声换到了双簧管声部,后半句每小节第四拍的补充又加入了三支长笛和第二竖琴的点缀,传递音型由木管组传到弦乐组,逐渐过渡引出本曲的最后一个部分。

原主题完整再现(94小节到最后)由两个变化的主要主题再现和一个短小的尾声组成。主题第一次再现由两支长笛齐奏旋律声部,加弱音器的弦乐做和声、背景的铺垫。还用了两个定音钹来烘托气氛。96小节双簧管加入,单簧管和大提琴突然插进一条音区较窄的旋律。

100小节主题旋律第二次再现由一支长笛和大提琴相隔一个八度演奏。102小节回到8/9拍,主题继续延伸发展。

尾声(106小节到最后)12/8拍,乐器较少,音乐平静下来,渐渐远去。加了弱音器的(下转140页)

137

浅析牧神午后前奏曲

作不能有效开展。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开拓思维,建立助理班主任制度。助理班主任制度大多应用于大一年级的班级中,由于大一新生对新环境需

生活、心理等方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无论在学习、

面,面临着诸多不适应,需要班主任给予具体的指

精力有限,不能够给于无导与管理,而班主任时间、

微不至的照顾,而且在沟通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代沟,所以,由高年级学生担任助理班主任的这种学生管理形式显得更为合理。

一般助理班主任由高年级学生担任,负责协助班主任老师完成班级内部管理工作,包括宿舍

反馈学生学习与生活情况,及日常事务的处检查、

理。在助理班主任的选拔方面,要严格把关参选学生的性格、品质、能力三个方面,可以采取笔试、面试,层层选拔的方式进行,笔试中着重考查参选学

学生管理制度、校规校纪的考察;生对学生手册、

面试则着重考查参选学生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最终,择优录取,选择德、智兼备的优秀学生担任这一职务。并定期对其进行培训,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讲授。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助理班主任作为班主任的助手完成班主任分配的任务,班级事务决定由班主任掌握,助理班主任需上请示、下落实,利用年龄优势,深入学生群体,更

生活情好地与班级学生沟通,了解班级学生学习、

况,及时处理学生突发情况,有效遏制不良事件的发生。这样使学生管理工作真正能够深入学生、服务学生,也有利于班主任老师能够有效利用有限的时间达到最大的效果。在鼓励学生参与助理班主任方面,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手段,以加学分的方式、表彰的方式都可以,我们还可以对助理班主任采用聘用制度,试用期为一个月到三个月,聘用时间为一年,年终要对其进行考核,对于考核合格的助理班主任颁发助理班主任聘用证书,以鼓励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并号召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助理班主任队伍当中来。

助理班主任应作为一种长期的制度存在,不仅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还有利于在处理各种学生实际问题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锻炼,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也让学生体会到了班主任工作的辛苦与繁琐,在心灵上认同班主任的工作,从而自觉遵守校规校纪,更好地配合班主任的工作,实现学生自律。

(上接137页)两支圆号奏出梦幻的主题旋律,小

提琴与其对位,逐渐引回到E大调的主音上去,结束全曲。

结语

综上所述,《牧神午后前奏曲》被公认为音乐界的第一部印象派作品。不同乐器各自的音色和性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牧神午后前奏曲》的成功,是德彪西将印象主义艺术特征与象征主义特征运用到音乐艺术中的一个典范。德彪西以有别于传统的观点和方法的创新,构建了一座用音乐色彩表现景物明暗、层次、色调、强弱等感官效果的印象派乐派。对二十世纪的音乐有着深远的影响。

《牧神午后前奏曲》在音乐史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它所代表的印象派音乐,其特点在这里可以说是一览无余,乐谱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作曲家的创作思路十分清晰,结构虽自由但有道理,其结构性质有些像回旋曲式,但表现内容和织体、和声方面的变化却远远超出了回旋曲式所能容纳的范畴。每一件乐器的使用,每一种符号的出现,甚至每一个音符都有表现的意义,都对塑造乐曲的整体产生着影响。仅从对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的简单

分析来看,它是一种描写意境的音诗,它的旋律线

条新颖,和声自由流畅,配器手法接单有效变化丰富,调式调性的削弱和游离,节奏节拍的多变,都是前所未有,这是他带给音乐的贡献:用感性和有力

带给人们无的语言说话,以音乐色彩触动众人的、

限的感受与联想,激起心灵深处的共鸣,是完全不同于冷酷生硬和理智的艺术。因此,德彪西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印象乐派的先驱和创始人,为20世纪的音乐发展指明了道路。

参考文献:

[1]古典音乐欣赏入门6德彪西[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7.

[2]李应华.西方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

1988.社,[3]许勇三,穆尔,黑格.西方交响音乐发展纲要[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4]叶松荣.西方音乐史略[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5]约瑟夫·马克利斯.西方音乐欣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1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t8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