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诗三首

更新时间:2024-06-30 10: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1 古诗三首(二)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 2. 能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4. 了解诗句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了解诗句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是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含义。

第一课时: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吟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3、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告知学习步骤: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谁知道苏轼的生平?(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

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多种变化吗?(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1.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悟诗情

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高适,理解诗句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诵全诗,背诵全诗,并能积累几首此类离别诗。 3、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豪壮的气概,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境,体会诗情。 难点:体会诗中景物描写与抒发情感的关系。

三、教学环节:

(一) 导入

1.播放二胡曲《月夜送别》师:同学们你听,这首曲子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很美,忧伤)

2.你知道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什么吗?《月夜送别》音乐描绘的就是在月光如水的夜晚,两个人伤心离别的情景。

3.你有没有和好友分别的经历呀?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4.同学们,你知道吗?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唐代的大诗人高适也是怀 着同样的心情和自己的好友分别的,为了永远地记录自己这片惜别之情,他还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别董大》 5.齐读全诗 (二)知诗人

1、课前老师和大家共同查找了关于诗人高适的资料。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记住了多少.

2、投影出示有关诗人的填空题。 3、出示例子:

《别董大》的作者-------字---------,是-----------时期著名的------------诗人。

谁能把刚才出示的前三条资料这个句式连起来说一说.

4、你能像老师这样用一句话把尽可能多的资料串起来说一说吗? (三)解诗题

1、诗人要送别的好友是谁?他们为何分别?请你结合查到的资料讲讲诗题的意思。(董庭兰由于宫中盛行胡乐而得不到赏识,失意离京。) 2、设想一下诗人和董大此时心情。 3、带此理解再读诗句。 (四)明诗意、悟诗情

1、下面我们就深入地体味一下诗人高适是为何吟咏自己与好友离别的感伤情怀的。按照学习提示先自学再合作交流: 个人学习: (1)读全诗

(2)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诗意 合作学习:

(1)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共同选出最感兴趣的两行诗 (3)各人分工准备汇报:

A、读诗句 B、解字义讲句意 C、体会感情D、提问应答 2.学生自学交流。 3、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重点指导: 千里黄云白日曛:

(1)白云、乌云都见过,黄云是什么? (2)小组再读,让我们仿佛看到黄沙遮天蔽日。 (3)指读、齐读。 北风吹雁雪纷纷:

(1)在这黄沙漫天,一望无际的塞外,却有几只大雁迎着风雪吃力地向前飞着,读 。

(2)出示雪景Flash:你看,雪越下越大,大雁在风雪中飞得更吃力了,读 。 (3)播放北风呼啸的声音:你听,雪越刮越大,大雁在风雪中就要飞不动了,再读 。

(4)在这黄沙风雪之中,只有孤零零的诗人和董大在彼此告别,你想象一下,他们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孤单、悲伤)

(5)真是这样吗?让我们听听他们说些什么?哪组同学来讲讲后两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你从哪个字中能看出?

(2)有没有不同意见?同学们,你知道吗?此时的董大因失意而离京,而此时的高适也是怀才不遇,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但他却不气馁,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被天下人赏识的。

(3)如果你就是高适,你会如何劝慰身边的董大呢?(指读、分组读) (4)识 :认识 赏识

4.让我们伴着离别的乐曲再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吧!(配乐诵读) 5、总结学法

(五)拓展积累

1.《送别》是唐代著名的送别诗,古往今来的送别诗还有很多,老师和大家共同找了几首,同学们三人一组,共同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一首,按照刚才总结得方法自己学一学,一会儿共同给大家读一读。 2.介绍读其他送别诗

对照读《送元二使安西》最后两句。

3、作业:把你们最喜欢的一首送别诗的诗境用语言描绘下来,写成现代白话的小短文。

第三课时

《滁州西涧》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首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可以译为:涧边丛生的青草特别让人喜爱,密林中还有黄鹂鸟在放声啼鸣。带雨的春潮在傍晚水势更加湍急,荒郊野渡寂无人影只有船空横。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事情,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诗的前两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郊野渡口,本来行人不多,此刻更是无人。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涨潮,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两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来,这首诗是有寄托的。但是,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朝,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常处于进仕退隐的矛盾。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为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为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庄子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韦应物对此深有体会,曾明确说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表示自己虽怀知者之忧,但自愧无

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1. 易读错、写错字: 庐

2. 形近字: 庐( ) 沪( )

度( ) 踱( ) 教学反思: 感到教学中有三点遗憾:一、对时间的把握不太精准,二、细节的瑕疵。三、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有点急于求成。在前两句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明白“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但要他们谈谈学习古诗后有什么启发时,学生思维转不过来,于是我直接点拨,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其实,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最后的拓展阅读完不成的话,可以放到课后。 幽 曛

除( ) 滁( ) 董( ) 懂( )

间( ) 涧( ) 秋( ) 愁( )

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其实,《滁州西涧》就是抒发这样的矛盾无奈的处境和心情。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所以诗中表露着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 1. 易读错、写错字: 庐

2. 形近字: 庐( ) 沪( )

度( ) 踱( ) 教学反思: 感到教学中有三点遗憾:一、对时间的把握不太精准,二、细节的瑕疵。三、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有点急于求成。在前两句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明白“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但要他们谈谈学习古诗后有什么启发时,学生思维转不过来,于是我直接点拨,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其实,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最后的拓展阅读完不成的话,可以放到课后。 幽 曛

除( ) 滁( ) 董( ) 懂( )

间( ) 涧( ) 秋( ) 愁(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su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