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3-23 19: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小数除法

第一节 精打细算

[教学内容]精打细算(第2-3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1.5÷5 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 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先自己想一想,并且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想法。

2、学生交流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3、请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指名学生板演。

4、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学生可能会将11.5元转换为115角进行计算,老师应追问:为什么要化成115角进行计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将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思想和方法。也可能有学生直接运用竖式进行计算,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5、理解算理:师生共同探究“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引导。将11.5元平均分成5份,先将11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元,还剩1元,再将1元看作10角,加上5角,一共15角,平均分成5份是3角,3的单位是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时,3应该写在十分位上,因而小数点在3的前面,正好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或个位上的1是10个十分之一,加上十分位上的5,总共是15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分之一,因而小数点应在3的前面。教师视学生回答角度进行引导阐释。

6、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7、学生尝试计算乙商店牛奶价格,注意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 96.6÷42 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四、总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小数除法在竖式计算中有什么要注意的? [板书设计] 精打细算

甲商店:11.5元=115角 11.5÷5=2.3(元) 乙商店:12.9元÷6=2.15(元)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反思]

第二节 打扫卫生

[教学内容] 打扫卫生(第4~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正确掌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计算:18.6÷6 24÷4 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对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

教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尝试,发现问题。

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怎么继续除?试算18.9÷6 3、讨论交流,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2)展示汇报。(可能出现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 (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 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继续除,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 个3元,9角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 是3.15元。

4、应用方法,归纳总结。 竖式计算26÷4

(1)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平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 2、错题诊所。

209÷5=418 10÷25 =4 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竖式计算。 32÷8 12÷25 2.45÷3

4、一只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时飞行11千米,蝴蝶每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打扫卫生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要在余数后边添“0”继续除。 [教学反思]

第三节 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教学内容] 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第7~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打电话的情景,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法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去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字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法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教学思想。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认识小数除法再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小数点的位置的确定。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竖式计算:

0.48÷4 6.3÷7 240÷60 4800÷400 二、情境激趣,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找出数学信息,并发现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笑笑和淘气打电话,笑笑打国内长途,每分钟0.3元,共花5.1元;淘气打国际长途,每分钟7.2元,共花54元。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2、先估计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①小组讨论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②分组汇报估算过程;③评价和鼓励估算方法的合理性。

学生估算的方法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①国际长途每分7.2元,大约是国内长途每分0.3元的二十几倍,如果笑笑和淘气打电话的时间相同,那淘气的电话费总价应该是笑笑电话费的二十几倍,但是54元大约是5.1元的10倍,所以笑笑打电话的时间长; ②5.1大约有十几个0.3,那么笑笑打电话的时间是十几分钟,而54里没有10个7.2,那么淘气打电话的时间一定不到10分钟,所以笑笑打电话的时间长。

3、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5.1÷0.3 54÷7.2

4、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独立试算5.1÷0.3

思考:用你认为合理的方法计算;除数是小数是否可以转化成整数?怎样转化?应用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围绕前面提出的要求,展开做好记录。 全班共同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并进行算法最优化,可能会出现的几种算法: 把0.3元化成3角,5.1元化成51角,变成了51÷3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51÷3=17(分)

把除数0.3变成整数扩大了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也要扩大10倍变成51,被除数的变化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51÷3=17(分) ??

对比几种方法的异同,找出相同点:都运用了转化的思想,把除数变成整数,我们已经学会了除数是整数的除尘,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学习新知识,是很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为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商不变的规律的应用。 5、应用算法,明晰算理。 竖式计算57÷7.2= (分) 教师巡视并对发现的计算中的错误,全班同学一起进行纠错。强调竖式的写法,划去除数的小数点后,除数扩大了10倍,那么被除数也要扩大10倍,就在整数后面添0。 你采用的什么方法来检查?(运用估算和乘法来验证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教材第8页练一练第2题。 2、完成教材第8页试一试。 3、完成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5题。

4、完成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7题。

[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提示大家注意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谁打电话时间长

笑笑打电话的时间:51÷3=17(分)答: 淘气打电话的时间:57÷7.2=7.5(分)答: [教学反思]

第4节 人民币兑换

[教学内容] 人民币兑换(第12~1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人民币和外币的兑换,体会求积,商近似值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够按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3:让学生体会到求积商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求积,商近似值。

[教学难点] 在不同的情况下,积、商的近似值的求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切入主题

出示情境图:美国小朋友玛丽给小红寄来一本6.7美元的故事书。 引导学生: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美元是什么意思? 换成人民币是多少钱呢? 怎么换成人民币呢?

师:美元就是美国的货币,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比如美国的美元、日本的日元、泰国的泰铢??为了便于各国货币之间的流通,其他币种和人民币之间可以按照一定的比率进行兑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兑换人民币”。 二、引发思索,探究方法 (一)美元兑换人民币

1、6.70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多少元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得先知道什么呢? 2、课件出示2012年10月某天中国银行公布的关于其他币种和人民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3、从这个表里,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1美元兑换人民币6.31元,那么2美元就是2个6.31元??

4、借助比率,独立试做。列式:6.31×6.7

5、组内交流:为什么这么列式?积最多应该是几位小数? 6、总结: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方法。 (二)人民币兑换美元

1、我们学会了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方法,反过来用人民币兑换美元,你们会兑换吗? 出示问题2情境图:妈妈用600元人民币到银行兑换多少美元? 2、回忆学法,完成上题时,我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 3、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解决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方法。 (三)求积、商的近似数

1、对比两道题的结果,有什么异同?

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点:都保留了两位小数;不同点:一个是乘积,一个是商。 2、总结求积、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积取近似值先精确计算,再根据题目要求或实际情况取近似数;商取近似值根据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求一位,然后取近似值。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升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2、3题。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1题,第14页第4题。

[课堂总结] 出示2005年9月某天中国银行人民币兑换比率,对比2012年的人民 币汇率,你想说点什么?你学会兑换人民币了吗?怎样兑换? [板书设计]

人民币兑换 美元兑换人民币

6.31×6.7=42.277≈42.28(元) 人民币兑换美元

600÷6.31≈95.09(元) [教学反思]

第5节 除得尽吗?

[教学内容] 除得尽吗?(第15~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份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重点] 认识循环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难点] 会正确表示循环小数,掌握余数和商的特点以及它们和被除数 、除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动物王国要举行一场有意义的爬行比赛,蜘蛛和蜗牛正在奋力的爬行着,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从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找数学信息:蜘蛛3分爬行73米,蜗牛11分钟爬行9.4米。

2、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生2:蜗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生3:谁爬得快???

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1、估一估,谁爬得快一些?

学生可能会汇报的几种情况:蜘蛛只用了3分钟就爬了73米,而蜗牛用了11分钟才爬了9.4米,蜘蛛用了较短的时间爬了较远的路程,而蜗牛用时较长路程却较短,所以蜘蛛爬得快;

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可以对比蜗牛与蜘蛛爬行的速度,73÷3大约等于二十几,而9.4÷11还不到1,所以很明显蜘蛛爬得快??

2、师:蜘蛛和蜗牛每分钟爬行的速度到底是多少呢?我们来算一算。 同桌比赛:一人计算蜘蛛的速度,一人计算蜗牛的速度,看谁算得又准又快。 3、学生会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尽,小组合作讨论:除得尽吗?余数、商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余数和商重复出现,总也除不尽。因为余数重复出现所以商也会重复出现,继续除下去总也除不尽,商的小数部分有时一个数字重复出现,有时几个数字重复出现。

4、师介绍:像24.333?,0.85454?这样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作循环小数。

5、介绍写法。

在国际上有一种通用的表示循环小数的简便方法,那就是在循环小数中,如果是一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这个数字上面点一个点;如果是几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首尾两个数字上面各点一个点。

6、试着将下面的循环小数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来。 24.333?,0.85454? 7、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根据需要,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试着将24.333?,0.85454?保留两位小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5页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哪几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2、4题。 [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书设计]

除得尽吗?

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73÷3=24.333??

蜗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9.4÷11=0.85454?? [教学反思]

、板 2 [

第6节 调查“生活垃圾”

[教学内容] 调查“生活垃圾”(第17~18页) [教学目标]

1:体会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善于探讨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能够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前几天五年级同学对我们平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就是五年级两个班级的调查汇报情况。(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 师:从这个调查汇报情况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五年级1班汇报信息: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五年级2班汇报信息: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

师: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研究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有选择性地出示问题: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那么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学生阅读题目后,教师提问:“要想求出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书籍条件?题目中是否直接给出?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

一种方法:先计算4×7=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30.8÷28算出平均一天产生多少垃圾。

另一种方法:先算每周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用30.8÷4=7.7,再用7.7÷7算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垃圾。

2、研究除、加混合运算。

出示问题2: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与平时相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引导列分步算式的同学试着列出综合算式,根据其中的数量关系,运算出结果。 3、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面容两题中的三个综合算式,再一次得出结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7页算一算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轴对称和平移

教学内容 教 学 目 标 轴对称再认识(一) 1、结合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图形等图案,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2、通过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对称轴。 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一、复习 二、探讨 三、生活中的图形。 四、动手做。 五、巩固与提高 出示剪纸、平面图形,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 1、看过这么漂亮的图形,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做? 2、折一折,剪一剪。 3、明确什么是对称图形?了解“对称轴。” 4、画一画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教 学 目 标 轴对称再认识(二) 1、结合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图形等图案,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2、通过画图、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出示平面图形,找出它们的对称轴。 个性调整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一、复习 二、探讨 三、生活中的图形。 四、动手做。 五、巩固与提高 1、淘气根据轴对称小房子的一半画出了整座房子,他画的对吗? 2、讨论并说明理由。 3、请你画完整,在小组内说说你画图的依据或方法。 4、独立完成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平移 教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学 两种常见的现象。 目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一、看一看,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 二、说一说,丰富对平移与旋转的认识。 三、画一画,掌握平移运动的特征。 四、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1、看书中的三幅图,了解什么是平移。 个性调整 2、观察并讨论: 3、讨论:平移时应注意什么? 4、按要求画一画: 完成书中26页题目 教学内容 欣赏与设计 教 学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平移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目 2、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感受图案的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一、欣赏图案。 二、说一说 三、画一画 四、练一练 五、实践活动。 体会平移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体会平移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出示书中的图片,学生观察。 1、独立涂色,然后同桌之间说说图案是怎样得到的? 2、找出对称图形,说出对称轴。 3、议一议复杂图形的构成。促成学生形成一种以简驭繁的设计图案的理念。 1、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 ①学生先观察,独立思考,然后通过讨论得出绘图的策略:根据对称轴,找图形特征点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然后连接各对称点。 ②学生掌握策略下独立绘图。 2、继续画下去。学生独立完成。 1、图案设计。 用自己带的一片树叶或其它图案,通过平移或旋转设计新的图案,并涂色,可进行评比展示。 2、根据附页中的图4通过对称、平移、旋转来设计图案。 1、收集一些图案,在小组内说一说。 2、用纸剪出一个你喜欢的图形,通过对称、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图案。 制作“雪花”。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倍数与因数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探索新知 二、看书质疑 倍数与因数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1.将课本第2页的情境图呈现,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揭示概念 (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的世界里。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数,按照它们的特征可以怎样分类呢?它们各属于哪一类呢? 引导学生揭示自然数、整数等概念。 (2)你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数?把你想到的数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它们是哪一类数? 2.认识倍数与因数 再次引导观察情境图思考。从图中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列出乘法算式:5×4=20(元) 以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引导思考:在乘法5×4=20中,5和4是什么数?20是什么数?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发现:5和4是乘数,20是积,关系:乘数×乘数=积 指出:由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当我们探讨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时,可以说20是4和5的倍数,4和5是20的因数。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你能根据乘法算式18÷6=3这个算式来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吗? 研究倍数和因数时,范围为不是零的自然数。 3、找因数和倍数 观察第3页上的“找一找”,然后全班交流方法。 找7的倍数。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的内容,巡视并答疑。 1、课本第3页第3题。 2、游戏 同学们,要下课了,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 规则:老师出示一张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是卡片上的数倍数,你就可以出教室,但要到讲台前大声说一句“几是几的倍数,或几是几的因数”。 板书设计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四、全课小结:你有哪些收获? 倍数与因数 像0、1、2、3、??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5×4=20 像-3、-2、-1、0、1??这样的数是整数。 20是4和5的倍数。 自然数范围内(零除外)。 4和5是20的因数。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5的倍数的特征 教 1.让学生经历探索5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5倍数的特征,能熟 练判断一个学 数是不是5的倍数。 目 2.在观察、猜测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掌握5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迅速作出判断 掌握5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迅速作出判断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复习导怎样能迅速找出一个数的倍数? 入 1.5的倍数的特征 二、探索新(1)5的倍数有什么特点?请你在教科书第4页的数表中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上记号,找出5的倍数。 (2)观察、思考:刚才画出来的数都有什么特点? (3)合作交流:是5的倍数要具备什么条件?在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 验证:引导学生说出几个较大数,对观察、发现的结果进行检验,看是否正确。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猜数游戏:同桌两人一组,一名同学说一个数,另一个同学说出是否为5的倍数。 2、用0、5、8组成三位数,使这个三位数有因数5。( ) 四、全课小结: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2的倍数的特征 教 1.让学生经历探索2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特征,能够熟练的判断一个数是 学 不是2的倍数。 目 2.知道奇数、偶数的含义,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是偶数。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掌握2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迅速作出判断 掌握2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迅速作出判断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复习导怎样能迅速判断一个数是否是5 的倍数? 入

二、探索新知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全课小结: 1.2的倍数的特征 (1)2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请在书第4页找出2的倍数。 (2)观察、思考 刚才画出来的数都有什么特点? (3)交流:是2的倍数要具备什么条件? 引导学生归纳: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验证:说出几个较大数,进行检验,看是否正确。 2、奇数、偶数 揭示偶数、奇数的含义。 进行你问我答练习。 3、既是5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观察以上2的倍数里,哪些还是5的倍数? 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1、用0、5、8组成三位数 使这个三位数有因数2 ( ) 使这个三位数有因数5 ( ) 使这个三位数既有因数2,又有因数5 ( ) 3、教材第2题:说明理由。 如“因为85不是2的倍数,所以不能正好装完”;又如:“因为85是5的倍数,所以能正好装完。” 板书设计: 2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是2 的倍数叫偶数。 不是2 的倍数叫奇数。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 教 学 1、在探索活动中,观察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目 2、能够运用2、3、5的倍数的特征,迁移类推出其他相关倍数问题的解决方法。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观察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运用2、3、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活动一:复1、前面我们研究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用你的话说一说他 习巩固。 们的特征么?指名说 活动二:探索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活动三:试一试 活动四:练一练 活动五:实践活动 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2、请你举例说明。(请学生说,教师把学生的举例板书在黑板上。) 3、说说同时是2和5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观察特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我们研究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会猜想:个位上是3的数就是3的倍数?? 1、你们的猜想对吗?在书上第6页的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2、观察3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先独立完成,看谁找的快 教师参与到讨论学习中。 先独立思考,想出自己的想法,然后与四人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的发现。 3、建议学生将每个数的各个数字加起来试看 4、你发现的规律对三位数成立吗?找几个数来检验一下。 在下面数中圈出3的倍数。 28 45 53 87 36 65 1、请将编号是3的倍数的气球涂上颜色。自己独立完成,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36 17 54 71 45 48 2、准备卡片:3、0、4、5 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分别满足下面的条件。 (1 )是3的倍数。 (2 )同时是2和3的倍数。 (3 )同时是3和5 的倍数。 (4 )同时是2,3和5的倍数。 独立完成,说说你的窍门和方法。边摆边想,再交流讨论思考的过程。 (1)30、45、54 (2)30、54 (3)30、45 (4)30 在下表中找出9的倍数,并涂上颜色。可以在自主实践以后再交流。 你有哪些收获? 找因数 教 学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目 题的能力。 标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的游戏吗?请你拿出准备好的12个小正方形拼一拼,看谁拼出的长方形种类多。 活动一:合作探究。 (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长方形, 教师巡视) 1、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拼了几种长方形? (学生一边汇报,一边将所拼的图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你是怎样拼的,说说好吗? 2、你能把这些摆法用算式写出来吗? 1×12=12 2×6=12 12×1=12 6×2=12 3×4=12 4×3=12 3、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道算式的因数一样?这6个算式最少能用几种算式表示出来? 4、同学们观察一下,12的因数有哪些呢? 12共有几个因数? 谁能按顺序说出来? 5、拼长方形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通过拼长方形的方法,我们知道了寻找因数的方法。 活动二:勇于尝试 1、同学们用刚才学的方法,能否分别找出9和15的因数呢? (学生一边拼长方形,一边找9与15的因数) 2、9的因数有哪些?15的因数有哪些? 3、9和15的因数中哪几个因数是相同的? 活动三:比本领《看谁找得快》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现在看看谁找得快,请同学们做课本第9页的练一练的第1、2题。 (投影展示1、2题,让学生说一说,集体评价。) 活动四:画一画,找一找。 同学们已经学会了拼长方形找因数,现在能不能在小方格中画出长方形找因数呢?请做第9页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让1名学生到黑板上的小方格中画,并把因数找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活动五:应用找因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投影:48名学生排队,要求每行的人数相同,可以排成几行? 1、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来解决排队问题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一下。 2、谁能介绍不同的排队情况。一共有几种排法呢? 3、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排队法与找因数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利用找因数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 (媒体演播:春天到了,同学要去一块长方形的空地上植树,学校一共运来64棵树苗,怎样栽树苗才能合理美观呢?) 1、同学们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2、谁能利用找因数的方法把这一道题总结一下呢?利用找因数的方法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如排队、植树、排桌子、分小组等等。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三)应用拓展。 (四)总结与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找质数 教 学 1.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目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游戏学知 1、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拼图游戏,你们愿意吗? 要求:每个小组都有一袋大小相等的正方形,但是每个小组小正方形的个数都不一样,请你用上袋中所有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稍微大一点的正方形。比比哪个组设计的方案最多,请把你们的设计方案记录在张纸上。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纠正错误。) 2、汇报:可能的情况:(1)1 × 9 3 × 3 (2)1 × 24 2 × 12 3 × 8 4 × 6 3、那第二组就是咱们今天拼图比赛的设计冠军。你们同意吗?为什么? (有11块小正方形的小组不同意,因为只有一种设计方案) 板书: 1 × 11 11 4、还是这11块小正方形,大家帮助他们想想还有其他设计方案吗? 5、哪个组也遇到了和他们组同样的困难?板书:29、7、13、17。 为什么它们只有一种设计方案呀?(它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 板书:29、7、13、17的约数。 6、为什么它们不是一种设计方案?(它们都有两个以上约数) 如果重新比赛,让你们自己选择小正方形的个数,你们肯定不会选择哪些数?为什么不选择11、29、7、13、17呢?(因为它们只有两个约数) 7、看来你们选择的标准是数的约数的个数,我这还有几袋小正方形,(出示信封1-12),请你马上写下它们的约数。请你仔细观察约数的特点,并把这些数分类。(小组讨论) 汇报①按数自身奇偶性分类 ②按约数个数的奇偶性分类 ③按约数的个数分类 8、如果按个数这种分法要分多少类啊?能不能再概括分一分?你能给这两类数取个名字吗?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质数、合数? 9、你们按约数的个数可以把这些数分成质数与合数,那么“1”怎么办呢?板书:“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质数和合数,利用刚学过的知识做游戏,好吗? 1、你现在能迅速判断出一个数师质数还是合数了吗? 课件出示数1、2、3、23、31、33、49、51、37、41、47、25、63、74、36、70 刚才有的组在选择时非常快,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经验吗? 2、猜电话号码 要求:每个同学每次要听清楚老师说什么。认真做好记录。 10以内最大的既是偶数又是合数。 10以内最小的既是质数又是奇数。 10以内最小的质数。 10以内最大的质数。 10以内最小的合数。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0以内最大的偶数。 10以内最大的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二)游戏 练知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练习 教 学 1、练习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目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标 3、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先让学生找15的因数和倍数,集体交流找因数和倍数的方 法。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15的最大因数是几,15最小的倍数是几。 个性调整 可以让学生先列出9的倍数(54以内):9、18、27、36、 45、54。再列出54的所有因数:1、2、3、6、9、18、27、54。 然后再回答问题。有4种可能:9、18、27、54。 二、第2题 独立完成之后交流一下判断的方法。可以先判断奇数和偶 数,再填质数和合数。 本题是对本单元所学概念的理解巩固与综合运用。第1项结 论是5,第2项结论是13和2 ,第3项结论是36或92。 三、第3题 先解决第1个问题,交流一下你是如何思考的,可以从每盒 瓶数是不是90的因数考虑,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6、5、3都 是90的因数,能正好装完。8不是90的因数,不能正好装完。 第2问是引导思考90还有哪些因数,同时,还要注意联系一下四、第4题 生活的实际,如每盒里装2瓶、9瓶、10瓶都是比较合理的,但 每盒里装90瓶就不太合理了。 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发现规律:“3个连续的自然数组成的 数一定是3的倍数”的规律。 五、第5题 要求:每个同学每次要听清楚老师说什么。认真做好记录。 10以内最大的既是偶数又是合数。 10以内最小的既是质数又是奇数。 10以内最小的质数。 10以内最大的质数。 10以内最小的合数。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0以内最大的偶数。 10以内最大的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你有哪些收获? 六、第6题 : 七、猜数游戏 八、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整理与复习 教 学 1、通过整理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目 2、通过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一、整理复习第一、二、三单元 二、整理复习第单元 三、练一练: 培养总结、归纳能力 培养总结、归纳能力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让学生先罗列出所学知识,再组织归纳,明确联系 所学的面积公式,讨论他们之间的联系。 1、第1,2,3题:罗列符合条件的数,然后进行筛选。 2、第4题:先摆一摆,再总结规律。 3、第5题:指名分析错误原因 4、第6题:注意估商的方法。 5、第8题:独立做、再讨论。重点是轴对称图形的画法。 6、第9题:先独立完成,再说说2、3、5的倍数的特征。 7、第14题:寻找“万能钥匙”的基本策略是筛选法,本题先根据是两位数而且是5的倍数这两个条件,这个数可能是:95,85,75,65,55,45,35,25,15。再根据“所有因数的和为48”这一条件,排除“95、85、75、65、55”这五个数,接着求“45、35、25、15”的所有因子,直至寻找到符合条件的数。答案是:35。 第四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比较图形的面积 教 学 1、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目 2、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标 3、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 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一、新课教学 二、归纳比较的方法: 三、练习 四、全课小结 图形的等积变换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让学生观察方格中各种形状的平面图: 提问: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你是怎样知道的? 同学进行交流。 (1)平移 (2)分割 (3)数方格 你还有什么发现?与同学进行交流 1.用分割和平移法来判断 2.根据自已的理解画图形,只要面积是12平方厘米都可以。 3.让学生讨论观察补哪块图形好。 4、17页 第4题。 5、作业: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为24平方厘米的图形。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教 学 目 标 地毯上的图形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4、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教学重点 性。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一、出示图形,让学生观察讨论 二、练一练 三、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灵活运用方法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1.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2.图形有什么特点? 3.求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有哪些方法?小组讨论 (1)数格 (2)大面积减小面积 (3)分割数格 1.求下列图形的面积: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每个图形的面积? 2.下列点图上的面积是多少?说如何分割?为什么这样分割? 3.总结:求这类图形的面积有哪些方法?应注意什么? 4、19页第3题第二部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底和高 教 学 1.通过动手活动,找到高这条特殊线段,体验高的基本特征; 目 2.能判断、画出、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标 3.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的数据画符合条件的图形。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判断、画出、测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画高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谈话导入 (二)认识“高” 1、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家的餐桌是什么形状的?还见过什么形状的餐桌? 圆形、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 2、说得很好!老师就特别喜欢方形的餐桌,而且老师有个习惯,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尽量自己去做。老师家里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可是太大了,搬到课堂上比较麻烦,但老师带来了与它形状一样的图形(出示平行四边形),老师也为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张,老师想用这块木板做一张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该从哪锯呢?同学们帮帮老师,行吗?那我们就动手做一做。 3、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4、同学们好聪明!想出了很多种方法做出了尽可能大的长方形,老师会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谢谢你们帮了老师的忙! 1、出示平行四边形。 (1)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剪的过程中你是怎样想的?谁来说说你的理由。(贴平行四边形) (2)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对边之间的线段、垂直等关键词) (3)师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其中的一条高剪的,那怎样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高呢,请大家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2、出示三角形 (1)这是什么图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学习,猜一猜我们要对这个三角形做什么?请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 的高? (2)各小组汇报三角形的高的概念。 (3)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试着画一画三角形的高。教师巡视指导。 同学们画的时候发现什么问题?画各种图形的高最好用三角板画 ,画出的高更精确。 3、出示梯形 (1)看到这个图形,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师生共同小结梯形的高的概念。 (3)画梯形的高 4、从三种图形的高的概念中你发现了什么?和你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引导观察它们的高都是垂直线段。 1、课本21页试一试第1题。 学生依次找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并在图中标出来,完成后集体订正。 2、课本21页练一练第1、2题 让学生任选一个图形画出相对边的高。完成后要求小组内互评,说说对方所画图形的高的意见。 3、课本21页练一练第3题 动手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内测量三个同高但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的高,说说他们的发现。 (三)练习巩固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要向老师提出的吗? :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教 学 目 标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规律。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1.提问:怎样计算长方形面积? 2.口算出下面各长方形的面积。 (1)长1.2厘米,宽3厘米。 (2)长0.5米,宽0.4米。 3.出示方格纸上画的平行四边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 什么叫平行四边形?指出它的底和高。 4.揭题: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这节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1)指名到投影上数。边数边讲解 (2)投影出示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3)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分别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2.通过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1)自由剪、拼,进一步感知。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通过操作讨论得出: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能拼成一个我们会计算的图形——长方形。这种剪法最简便。 (2)揭示转化规律:学生根据课件的演示模仿操作,体会平移的过程。 3.归纳总结公式 (1)比较变化前的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讨论,汇报。 ①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面积没有改变。即长方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同时板书) (2)根据这些关系,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出来? 4.教学字母公式 (1)介绍每个字母所表示的意义及读法。板书S=a×h (2)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S=ah”。 (3)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个性调整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一、激发 二、尝试 三、应用实践 四、全课小结 1.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宽3.5厘米,长4.8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得数保留整数)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试做,指名板演。提醒学生注意得数保留整数。 ③订正。提问:根据什么这样列式?计算时注意哪些问题? 2.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 (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教 学 目 标 三角形的面积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探索规律。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一、激发 二、尝试 三、应用实践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1.出示平行四边形 高1.5厘米,长2厘米 (1)这是什么图形?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哪些方法? (2)底是2厘米,高是1.5厘米,求它的面积。 (3)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出示三角形。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哪几种? 3.既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或利用公式计算的方法,求它们的面积,三角形面积可以用哪些计算方法呢?(揭示课题) 1.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 (1)核对数方格的结果。 (2)如果不数方格,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能不能像平行四边形那样,找出一个公式来? (3)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不同,按角可以分为三种,是不是都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我们分别验证一下。 2.用直角三角形推导。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图形?自由拼图。 (2)拼成的这些图形中,哪几个图形的面积我们不会计算? (3)利用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怎样求三角形面积? (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想一想,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得出: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的一半。 3.用锐角三角形推导。 (1)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吗?学生试拼。你发现了什么?得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2)怎样操作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哪点不动?哪点动?旋转多少度?怎样平移? (3)对照拼成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4.归纳、总结公式。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 ④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为什么要加上“除以2”? 三角形面积=底×高÷2 (4)字母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可以表示为:S=ah÷2。(板书) 1.教学例题:一种零件有一面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5.6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试做。指名板演。 四、全课小结 ③订正。提问:计算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2.利用公式求方格上的三角形的面积。 今天有何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教 学 目 标 梯形的面积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规律。 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一、激发 二、尝试 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除以2”? 2、指出下面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3、我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了这两方面的基础,我相信大家一定也能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计算出梯形面积。大家有信心吗? 1.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推导 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拼拼看。 2.学生操作,互相讨论。 3.根据讨论结果,完成80页书空,并计算出复习(3)的面积。 4.汇报结果。 ①操作过程。先按住梯形右下角的顶点,再使一个梯形向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使梯形的上下底成一条直线,然后把第一个梯形的左边沿着第二个梯形的右边平行移动,直到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为止。 ②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三、应用 四、全课小结体验 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板书) 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④计算过程中“3+5”表示上、下底之和,它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所以计算时要加上小括号。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计算中要加上“除以2”? ⑤想一想:如果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能拼成什么图形? 点拨:能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4.字母公式。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S=(a+b)h÷2 (板书) 5.小结: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为什么要“除以2” 1.出示例题: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2.8米,渠底宽 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①拿出渠道模型,认识横截面。使学生明白横截面是一个平面。 ②生试做。 ③订正。提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除以2”。 2.做一做。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判断。 (1)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 ) (2)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练习 (1)让学生用铅笔代替圆木或钢管摆成图中的形状。 (2)根据公式求出总根数,说一说是什么道理。 今天学会了什么?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练习五 教 学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它目 们的面积。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一、基本练习 二、指导练习 三、攻破难题 四、全课小结 正确运用公式计算所学的图形的面积 正确运用公式计算所学的图形的面积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1.回答各图面积地计算公式和字母公式。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1. 练习: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 ⑴独立审题,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⑵师巡视,看同学们在计算书三角形和梯形的的面积时是否注意了“除以2” ⑶指6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练习。生独立审题并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注意单位的换算。 1.一个鱼塘的形状是梯形,它的上底长21米,下底长45米, 面积是759平方米。它的高是多少? 2. 17题:已知右面梯形的上底是20厘米,下底是34厘米,其中涂色部分的面积是340平方厘米。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 3.在梯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三角形,剩下的是什么图形?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分数的意义

分数的再认识 教学内容 教 学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一、谈话引入,教学新课。 二、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活动:这里有两盒铅笔,你能从每盒铅笔中分别拿出全部的1/2吗?你准备怎么拿呢?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请两位同学到台前,每人分别从一盒铅笔中拿出1/2,结果两位学生的结果不一样多,一位学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学生拿出的是3枝。 他们两人都是拿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铅笔枝数却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请想一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 总枝数不一样,也就是整体“1”不一样。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1、看书说理,小林和小明一样多吗?笑笑和小红一样多吗? 2、画一画,说说画法对吗?为什么?还有别的画法吗? 1、独立完成1、2、3,体会分数之间的关系,说说发现了什么。 2、第4题让学生充分说说自己的想法,可以举例说明。 3、第5、6题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说说思考过程。 4、思考:小红和小明都吃了1/2块蛋糕,谁吃的多?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1/2---------4枝 整体“1”不一样 1/2---------3枝 分数所表示的具体的数量也就不一样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分饼 教 “假分数”和学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目 “带分数”的意义。 标 2、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和带分数,了解带分数和假分数的关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活动一:分一分 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1、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去经,这天八戒化缘得到了3个饼,这下八戒可发愁了:“3张一样大的饼分给4个人,该怎么分?每人得多少张饼呢?” 2、先独立思考,再用圆形纸片代表饼,剪一剪,画一画,并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第一种分法:先把一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4分之一,3张饼分完,每人共得了3个4分之一,就是4分之3。 板书:1/4+1/4+1/4=3/4 第二种分法:先把3张饼叠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3个4分之一的饼,合起来就是4分之3。 3、这里的4分之3表示什么? 4、同学们非常能干,帮八戒解决了难题。如果有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又得多少张饼呢?(可能会有两种答案) 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我可以先分1张,每人4分之一张,这样一张一张地分,9个4分之一就是4分之9。 师:4分之9在这里表示什么? 可以先分8张,每人2张;再分1张,每人4分之一张,合起来是2张加上4分之一张。 2张加上4分之一张,写成分数就是:2 1/4,读作:二又四分之一。二又四分之一在这里表示什么? 每人分到的饼是一样多的吗?也就是4分之9等于2又4分之一。 5、观察4分之3、4分之9、2又4分之1这三个分数,你有什么发现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分子小于分母 分子大于分母) 6、在数学里,我们把分数分为两类,把分子大于分母这类分数叫做假分数,把分子小于分母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7、你能举例说出几个真分数和假分数吗?先说给同桌听听。谁来说一说?(如果没有学生说出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教师可问:“4分之4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活动二:试一试 活动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8、小结:像这样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也属于假分数这一类。 观察真分数和假分数,你还发现什么特点?(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1或大于1,还有一种是带有整数的分数) 在假分数里,像2又4分之1,1又4分之3这样的分数叫做带 分数。 第一题: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 第二题:以7为分母,分别写出3个真分数和3个假分数。 第三题:在直线上的方框里填上假分数,在下面填上带分数。 1.独立练习练一练1、2、3集体校对。 2.判断(1)真分数小于1 (2)假分数大于1. (3)等于1的分数也是假分数.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 教 学 1、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能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目 2、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 标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一、设置疑问,揭示课题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理解分数商a/b(b≠0)的意义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1、请同学们计算下面各题,你能把商分为哪几类? 36÷6 = 4÷5= 80÷5= 3÷7= 5÷10= 4÷9= 归纳分类: 36÷6 和80÷5的商为整数; 4÷5和5÷10的商为有限小数; 3÷7 和4÷9的商为循环小数。 2、两个自然数相除,不能整除的时候,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分数与除法 1、创设情境,引入关系。 国庆节就要到了,今年的国庆节,学校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野游活动,到了野外,还要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联欢活动,前几天我同语文老师对想要买的食品做了一些粗略的计划,知道买哪些东西了,具体怎么分还没有计算,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做一下计划吗? 请看我们班级为这次活动准备的食品: 食品名称 食品数量 班级人数 平均每人分的数量 苹果 50个 58 50÷58 饮料 49瓶 58 49÷58 花生 8千克 58 8÷58 上面的商都不能用整数的商来表示,除了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能否用分数来表示呢?等我们学完了这节课,同学们自然会找 个性调整 三、总结提升,归到答案的。 2.层层深入,感知关系。 (1)我想调查一下,最近谁要过生日?指一名同学说说你过生日的时候必须要买什么食品?(生:蛋糕)买了蛋糕是自己吃,还是同爸爸妈妈一起吃? 同学们愿意帮***同学分一分蛋糕吗? 出示例题: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平均每人能分得多少?这时,应该把什么看作单位“1”?要把蛋糕平均分成几份? 怎样列式?(指名口述算式)1÷3 大家拿出练习本来计算这个商是多少?(用小数表示) 这个商用小数表示太麻烦了,我们用分数来表示它。请大家看大屏幕大家看,每人得到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上面的算式1÷3的商可以用分数1/3表示了, (2)小组讨论:1÷3=1/3中,你发现整数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与得数中的分子、分母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3)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师板书:被除数÷除数=被除数/ 除数 (4)现在大家会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了,那么,大家能把前面表格中的得数用分数表示吗? 3.,巩固关系 国庆联欢的时候,我打算买3张非常好吃的比萨饼,想和语文老师、还有两名在这学期进步最大的同学A和B共同分享,大家能帮我们合理的分一下吗? 把这3张饼平均分给我们4个人,每人分得这3张饼的几分之几呢? ①议一议:讨论如何分,有哪些分法?(让同学们充分考虑好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剪一剪:想好后各小组可以行动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我们事先准备的三个完全一样的圆形和剪刀剪一剪,并把分好的四份摆在桌子上。 ③拼一拼:分好后,请同学们每人取一份拼在一起,看看是一个“饼”的几分之几? ④列一列:怎样用算式表示自己分饼的数量关系?谁会列式? ⑤算一算:师指一名同学板演算式: 3÷4= 3/4(张) 答:每人分得 3/4 张。 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根据什么这样写的? ⑥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板书:a÷b= a /b (b≠0) 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纳关系 四、练习实践 五、课堂小结 (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零,所以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零) 1、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2、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总结: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个数。 1、练一练1、2、3题。 2、拓展练习 7÷13= 7/13 =( )÷( ) ( )÷9= 3/4 =( )÷26 3、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块是多少平方米?(用分数表示)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a÷b= a /b (b≠0) 3÷4= 3/4(张)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 除数 答:每人分得3/4张饼。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练习课 教 学 1、进一步理解分数、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意义。 目 2、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利用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利用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假分数带分数互化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复习 二、练一练。 三、活动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1、举例说说分数的意义。 2、说说什么叫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 3、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第1、2题,学生填写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考方法,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其中第2题的 ,说说还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第3题,用分数表示没涂色的部分,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说说比较分数大小时是怎样思考的。 第4题,先解决第1个问题,收集有关信息,再根据分数的意义或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问题,引导说说“还能用分数表示什么”。 第5题,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第6题,在○里填上“﹥”“﹤”或“﹦”。 第7题,按要求在圈内填上适当的分数。 第8题,观察今年的年历,并填空。 组织学生设计一张数学手抄报,设计好后,说说各栏目所占篇幅约占这张报的几分之几。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 学 1、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目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标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抽象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一)创设 出示三只可爱的小猴图片,故事引入 情境,引起 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学生参与兴趣 (二)探究新知 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第一只小猴一块,第二只小猴见到说:“太小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第二只小猴两块。第三只小猴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12块,分给第三只小猴三块。 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得的多吗? 出示三块大小一样的饼,通过师生分饼,观察验收后得出结论:三只猴子分得的饼一样多。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们的要求,又分得那么公平的呢?同学们想知道有什么规律吗? 1、 动手操作、形象感知 (1) 折 请同学们拿出三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纸,把每张纸都看作一个整体。用手分别平均折成4份、8份、16份。 (2) 画 在折好的长方形纸上,分别把其中的3份、6份、12份画上阴影。 (3) 剪 把长方形中的阴影部分剪下来。 (4) 比 把剪下的阴影部分重叠,比一比结果怎样。 2、 观察比较、探究规律 (1) 通过动手操作,谁能说一说图中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各是几分之几? (2) 你认为它们谁大?请到展示台上一边演示一边讲一讲。 (3) 既然这三个分数相等,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4) 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为什么分数的大小却相等的?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吗?请小组讨论。 (5) 汇报讨论情况。 (6) 启发点拨。 A.通过从左到右的观察、比较、分析,你发现了什么? B.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里“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的数都可以呢?请举例说明。 板书: (零除外) C.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比较重要? (都、相同的数、零除外) (7)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A. 思考:要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分子怎么变?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B. 让学生讨论后独立解答。 (8)讨论:猴王运用什么规律来分饼的?如果小猴子要8块,猴王怎么分才公平呢? 在( )内填上合适的数(口答后,要求说出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实践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3/4=6/8=12/16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练习六 教 学 1、进一步理解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目 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标 2、进一步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一、复习 二、练习 进一步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进一步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举例说说分数的基本性质。 举例说说什么如何找最大公因数? 说说如何约分。 第1题,练习找公因数,巩固找公因数的方法,渗透集合思想。 第2题,练习约分,可以让学生把这些数约分,再连一连。 第3题,分数的意义、约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第4题,先找出分数,并说思考方法。再提出一些问题。 第5题,开放题,学生可以自由分割,并用分数表示。 第6题,本题先要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思考:选择怎样的地砖才能没有剩余,引出实质是要求24和30的公因数。30和24的公因数是1、2、3、4、6,因此,可以选边长是1dm、2dm、3dm、4dm、6dm的方砖。 个性调整 三、实践活动 四、全课小结 先让学生用最简分数表示小明一天的活动,巩固分数意义、分数与除法、约分等知识。然后设计表格,用分数知识交流。 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找最大公因数 教 学 1、 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目 2、 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抽象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活动一:找同学们,我们在第一单元的时候学习了找一个数的因数,下最大公因数 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找因数的比赛,好吗? 同桌互相比赛,一个找出12的全部因数,另一个找出18 的全部因数,看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你是怎样找的? 12=( )×( )=( )×( )=( )×( ) 18=( )×( )=( )×( )=( )×( ) 或者12的因数:1、2、3、4、6、12 18的因数:1、2、3、6、9、18 学生反馈答案后,师出示两个集合圈:请在书上的这两个集 合圈中分别填入12和18的全部因数。 出示两个相交的集合,提问:这两个集合和上面两个有什么 不同之处吗? 这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你是怎样想的?说说 你的理由。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这里填12和18公有的因数,也就 是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活动二:练一练 三、全课小结 让学生在书上相交的集合圈中填出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 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多少? 除了用上面的办法,你还有没有办法找出它们的公因数? 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 完成第一题:出示8和16,找一找它们的全部因数。 提问:8和16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你能找出它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明白,16是8的倍数,所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8。) 完成第2题:出示5和7,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全部因数 提问:这两个数有什么特征吗?你有什么办法直接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吗?(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 第3题: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第4题:找出下列各组数的公因数。 让学生找出这几组数的公因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第5题:写出下列各分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先让学生自己写一写,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找公因数的。 数学探索:在表中写出1,2,3,4,5-20等各数和4的最大公因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找一找1,2,3,4,5,-20等各数和10的最大公因数,是否也有规律?与同学说一说你的发现。 同学们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找最大公因数 12=1×12=2×6=3×4 12的因数:1、2、3、4、6、12 18=1×18=2×9=3×6 18的因数:1、2、3、6、9、18 12和18的公因数有1、2、3、6 其中最大的是6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sg8.html

Top